微原-第七章(2)

合集下载

微计算机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潘名莲马争丁庆生编著

微计算机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潘名莲马争丁庆生编著

第七章微计算机的中断系统7-1 什么是中断类型码、中断向量、中断向量表?在基于8086/8088的微机系统中,中断类型码和中断向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处理机可处理的每种中断的编号为中断类型。

中断向量是指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由处理机自动寻址。

中断向量表是存放所有类型中断处理程序入口地址的一个默认的内存区域。

在8086系统中,中断类型码乘4可得到向量表的入口,从此处读出4字节内容即为中断向量。

7-2 什么是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在PC机中两者的处理过程有什么不同?解:硬件中断通过中断请求线输入电信号来请求处理机进行中断服务;软件中断是处理机内部识别并进行处理的中断过程。

硬件中断一般由中断控制器提供中断类型码,处理机自动转向中断处理程序;软件中断完全由处理机内部形成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并转向中断处理程序,不需外部提供信息。

7-3 试叙述基于8086/8088的微机处理硬件中断的过程。

解:以INTR中断请求为例。

当8086收到INTR的高电平信号时,在当前指令执行完毕且IF=1的条件下,8086在两个总线周期中分别发出INTA#有效信号;在第二个INTA#期间,8086收到中断源发来的一字节中断类型码;8086完成保护现场的操作,CS、IP内容进入堆栈,清除IF、TF;8086将类型码乘4后得到中断向量入口地址,从此地址开始读取4字节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8086从此地址开始执行,完成INTR中断请求的响应过程。

7-4 在PC机中如何使用“用户中断”入口请求中断和进行编程?解:PC机中分配用户使用的中断是IRQ9,经扩展槽B40h亿引出,故把用户的中断请求线连接到B40h上。

在应用程序中,利用25H号系统调用将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写入对于0AH 类型中断对应的中断向量表中去。

在应用程序中把主片8259A D2屏蔽位清零,把从主片8259A D1屏蔽位清0,使主片的IR2、从片的IR1可以输入中断请求。

第七章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与生长

第七章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与生长
苏氨酸脱氨酶 苏氨酸 α-酮丁酸 异亮氨酸
反馈抑制
其它实例:谷氨酸棒杆菌的精氨酸合成
2.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反馈抑制的情况较为复杂,为了避免在 一个分支上的产物过多时不致同时影响另一分支上产物的供 应,微生物发展出多种调节方式。主要有: 同功酶的调节, 顺序反馈,协同反馈,积累反馈调节等。
五、微生物的代谢调控
•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 酶活性的调节 • 酶合成的调节
☆微生物自我调节代谢的方式
1.控制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如:只有当速效碳源或氮源耗尽时,微生物才合 成迟效碳源或氮源的运输系统与分解该物质的酶 系统。
2.通过酶的定位控制酶与底物的接触 3.控制代谢物流向:
1、有氧呼吸
概念:是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或氢)受体的氧化 过程;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 途径:EMP,TCA循环 特点:必须指出,在有氧呼吸作用中,底物的氧化 作用不与氧的还原作用直接偶联,而是底物在氧化 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先通过电子传递链(由各种电子 传递体,如NAD,FAD,辅酶Q和各种细胞色素组成) 最后才传递到氧。
在工业发酵和科研中通常采取一定的措施缩短延滞期:
①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 ②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③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 大;
④适当扩大接种量等方式缩短迟缓期,克服不良的 影响。
2.对数期
特点: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生长速度常数R最大;酶系活跃, 细菌代谢旺盛;群体中的细胞化学组成及形态、生理特征一 致,且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均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 的作用比较敏感。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增代时间的因素 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的浓度 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 实验室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和做药敏试验选取用对数期细菌 为佳(多数为8~18h培养的培养物)

第七章-2 沉淀滴定法

第七章-2 沉淀滴定法

一、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 (1)沉淀反应反应必须快速、定量地进行,不易形 沉淀反应反应必须快速、定量地进行, 沉淀反应反应必须快速 成过饱和溶液; 成过饱和溶液; (2)沉淀组成必须恒定,溶解度小,且沉淀过程中 沉淀组成必须恒定,溶解度小, 沉淀组成必须恒定 不易发生共沉淀现象; 不易发生共沉淀现象; (3) 有较简单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有较简单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 沉淀的吸附现象应不妨碍化学计量点的测定。 沉淀的吸附现象应不妨碍化学计量点的测定。
三、滴定曲线 例如: 滴定20.00 ml 同浓 例如:以0.1000 mol/L AgNO3滴定 度NaCl 溶液
Ag+ + Cl- = AgCl↓ Ksp= [Ag+][Cl-]=1.8×10-10 × pAg+pCl=pKsp
滴定曲线
10
0.1000 mol/L
8 6
滴定突跃: 滴定突跃:
5、铵盐的影响 、 (1)如果溶液中有铵盐存在,当溶液 值较大时, 如果溶液中有铵盐存在, 值较大时, 如果溶液中有铵盐存在 当溶液pH值较大时 会有NH3 生成 , 它与 + 易生成 生成, 它与Ag 易生成Ag(NH3)2+ 而使 会有 AgCl和 Ag2CrO4 溶解度增大 , 测定准确度下降 。 溶解度增大,测定准确度下降。 和 (2)实验证明,当cNH4+<0.05 mol·L-1时,溶液的 实验证明, 实验证明 pH值控制在 = 6.5-7.2, 可得满意结果 ; 若 值控制在pH= 值控制在 , 可得满意结果; cNH4+>0.05 mol·L-1 ,仅通过控制酸度已不能消 除其影响。 除其影响。 (3)如果溶液中有 3存在时,必须用酸中和。 如果溶液中有NH 存在时,必须用酸中和。 如果溶液中有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B.受体基本相似C.抗原性基本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C.0.3%~0.4%D.0.4%~0.5%E.0.5%~0.6%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膜磷壁酸B.肽聚糖C.M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均可产生27.下述哪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种病毒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起垂直传播?A.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35.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应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是否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主要是内源性感染B.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C.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起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热反应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A、B两个亚单位D.均经60℃30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理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A、B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起:A.发热反应B.多克隆B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促进T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根据病原体与机体两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起: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型超敏反应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反应表现在: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LPS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到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Tm、Bm细胞29.关于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IgM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LPS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起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认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真菌引起超敏反应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起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第七章微生物生态revised2p演示教学

第七章微生物生态revised2p演示教学
扩大培养接种至污染土壤中。较易实施,收效 快、效果好 ③ 基因工程菌:用质粒育种或基因工程构建有不 相容性、易受“土著”微生物的排他作用影响。
(2)微生物营养:土壤和地下水中,尤其是地下 水中,氮、磷都是限制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保持一定的C:N:P比值,一般以土壤微 生物碳氮比25:1,污水好氧生物处理BOD5:N: P= 100:5:1作为参考值。
(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 污水长期灌溉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
区系和数量改变。 ① 产生可分解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 ② 重金属的作用。
四、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
(一)土壤的污染及其不良后果 来源:废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
、油库泄漏或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污染物质:农药、石油类、氨、重金属等。 易降解的污染物在土壤中会被逐渐分解,而难降解
➢ 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破坏与建立,是自然界发展的 普遍规律。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 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 身的变化和发展。
9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10
土著微生物:authochthonous microorganism 在一定给定的生境中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1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空气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水体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2
第一节 生态系统
3
一、 生态学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其中比较经典的 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Haeckel,1986)。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生物群落与环 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马世骏,1990)。

7第七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1-2

7第七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1-2

完整版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

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

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

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

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

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

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

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

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七章课后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七章课后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七章课后答案1、 Keil uVision 5集成开发环境中,钩选“creat Hex File”复选框后,默认状态下的机器代码文件名与()相同。

[单选题] *A、项目名(正确答案)B、文件名C、项目文件夹名D、主函数名2、 Keil uVision 5集成开发环境中,编译生成的机器代码文件的后缀名为() [单选题] *A、.mifB、.asmC、 .hex(正确答案)D、 .uvproj3、累加器与扩展RAM进行数据传送,采用的助记符是() [单选题] *A、MOVB、 MOVCC、MOVX(正确答案)D、 XCH4、对于高128字节,访问时采用的寻址方式是() [单选题] *A、直接寻址B、寄存器间接寻址(正确答案)C、变址寻址D、立即数5、对于特殊功能寄存器,访问时采用的寻址方式是() [单选题] *A、直接寻址(正确答案)B、寄存器间接寻址C、变址寻址D、立即数6、对于程序存储器,访问时采用的寻址方式是() [单选题] *A、直接寻址B、寄存器间接寻址C、变址寻址(正确答案)D、立即数7、定义变量x为8位无符号数,并将其分配的程序存储空间,赋值100,正确的是() [单选题] *A、unsigned char code x=100;(正确答案)B、 unsigned char data x=100;C、 unsigned char xdata x=100;D、 unsigned char bdata x=100;8、当执行P1=P1&0xfe;程序时相当于对P1.0进行()操作,不影响其他位。

[单选题] *A、置1B、清零(正确答案)C、取反D、不变9、当执行P2=P2|0x01;程序时相当于对P2.0进行()操作,不影响其他位 [单选题] *A、置1(正确答案)B、清零C、取反D、不变10、当执行P3=P3^0x01;程序时相当于对P3.0进行()操作,不影响其他位 [单选题] *A、置1B、清零C、取反(正确答案)D、不变11、当(TMOD)=0x01时,定时/计数器T1工作于方式()状态 [单选题] *A、0,定时(正确答案)B、 0,计数C、 1,定时D、 1,计数12、当(TMOD)=0x00时,T0X12为1时,定时时/计数器T0计数脉冲是() [单选题] *A、系统时钟;(正确答案)B、系统时钟的12分频信号;C、P3.4引脚输入信号;D、 P3.5引脚输入信号13、当(IT0)=1时,外部中断0触发的方式是() [单选题] *A、高电平触发;B、低电平触发;C、下降沿触发(正确答案)D、上升沿/下降沿触皆触发14、 IAP15W4K58S4单片机串行接口1在工作方式1状态下工作时,一个字符帧的位数是() [单选题] *A、8B、 9C、 10(正确答案)D、1115、当(SM1)=1,(SM0)=0时,IAP15W4K58S4单片机的串行接口工作方式为()[单选题] *A、工作方式0B、工作方式1(正确答案)C、工作方式2D、工作方式316、 IAP15W4K58S4单片机的A/D转换模块中转换电路的类型是() [单选题] *A、逐次比较型(正确答案)B、并行比较型C、双积分型D、Σ-Δ型17 IAP15W4K58S4单片机的A/D转换的8个通道是在()口 [单选题] *A、P0B、 P1(正确答案)C、 P2D、P318、IAP15W4K58S4单片机的PWM计数器是一个()位的计数器。

微机原理课后答案7

微机原理课后答案7

第七章部分习题解答1、指出:(1)MOV AX,V AR;(2)LEA AX,V AR;(3)MOV AX,OFFSET V AR三条指令之间的异同(V AR为数据段的一个变量名称)解: (1)将V AR的一个字送AX,相当于MOV AX,[V AR](2) 将VAR的偏移地址送AX(3) 将VAR的段内偏移地址送AX,功能与(2)相同。

2、若程序中多次使用某一程序段,问将该程序段设计成子程序和定义成宏指令各有何优缺点?答:设计成子程序在整个程序占用内存少,但执行时间长;定义成宏指令程序汇编后占用内存多,但执行时间短。

3、下面列出的是一个汇编源程序中的一个程序段。

试以图形表示出DATA段中各变量在存储器中的存储位置(标明偏移地址及有关单元的内容,制表示);写出CODE段内汇编后的可执行指令。

TABLDA TA SEGMENTTABL DB‘ABCD’2 DUP(2 DUP(1,2),3)V AR DW 4 DUP(?)DA 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 S:DATAORG 100HLEB1:LEA SI,TABLMOV BX,OFFSET V ARMOV AX,LENGTH V ARMOV AX,TYPE V ARMOV AL,SIZE V ARMOV AH,SIZE TABLMOV CX,(OFFSET V AR-(OFFSET TABL)V ARLEA DX,LEB1解: DATA段各变量的存储情况如右图所示,对CODE段可执行指令注释如下:LEB1:LEA SI,TABL ;将TABL的偏移地址送SIMOV BX,OFFSET V AR ;将V AR的偏移地址送BXMOV AX,LENGTH V AR ;将V AR的项数(4)的送AXMOV AX,TYPE V AR ;将V AR的符号名类型值02送AXMOV AL,SIZE V AR ;将为V AR分配的字节(08)送ALMOV AH,SIZE TABL ; 将为TABL分配的字节(0EH)送ALMOV CX,(OFFSET V AR)-(OFFSET TABL);将OEH送CXLEA DX,LEB1 将LEB1(100H)送DX。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10-6~10-9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突变率
菌名
突变性状
突变率
Escherichia coil (大肠杆菌)
抗T1噬菌体
3×10-8
E.coil
抗T3噬菌体
1×10-7
E.coil
不发酵乳糖
1×10-10
E.coil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 萄球菌)
S.aureus
抗紫外线 抗青霉素 抗链霉素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引起这类变异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 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 (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 等。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 分子中后而引起的,故是间接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或phase-shift mutation)
(四) 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一种观点:突变是“定向变异”,是“驯化”,是由环 境因子诱发出来的;
另一种观点;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与环境因素是不对 应的,后者只不过是选择因素;
1、 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 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 验。
2、涂布试验(Newcombe experiment)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 plating) 1952年,J.Lederberg夫妇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指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 物的群体,同时不断的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 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的目的。由于自发突变 的 频 率较低,变异程度较轻微,所以培育新种的过程十分缓 慢。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 工程技术相比,定向 培育法带有“守株待兔”的性质,除某些抗性突变外, 一般要相当长的时间

微机原理第七章题库

微机原理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注意的问题:本章中控制信号后面的#表示此信号低电平有效。

一、选择1、 8086/8088CPU对I/O端口使用()编址方法。

A、独立B、统一C、直接D、间接2、 8086/8088CPU使用()根地址线对I/O编址。

A、 8B、 10C、16D、203、 8086/8088CPU对I/O端口的最大寻址空间为()。

A、 8KBB、 16KBC、64KBD、1MB4、 8086有一个独立的I/O空间,该空间的最大范围是()A、 8KBB、 16KBC、64KBD、1MB5、 8086CPU采用I/O独立编址方式,可使用()线的地址信息寻址I/O端口。

A、 AD7-AD0B、 AD15-AD0C、 AD19-AD0D、 AD23-AD06、某8088CPU构成的系统中,用10根地址线对I/O端口寻址,因而I/O端口的地址空间为()A、 1KBB、 10KBC、16KBD、64KB7、某8088CPU构成的系统中,占用地址空间0-1FFH,因而至少需用()根地址线对I/O端口寻址。

A、 8B、 9C、 10D、 118、若某8086CPU构成的系统中,具有1024个8位端口,则至少需用()根地址线对I/O端口寻址。

A、 4B、 8C、 10D、 169、 8086/8088CPU读写一次存储器或I/O端口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A、总线周期B、指令周期C、时钟周期D、基本指令执行周期10、 8086/8088CPU的基本I/O总线周期为()个时钟周期A、 6B、 5C、 4D、 311、在8088CPU构成的系统中,组合16位的I/O端口时,最好将其起始地址选为()地址A、奇B、偶C、页D、段12、在8088CPU构成的系统中,组合16位的I/O端口时,最好将其起始地址选为偶地址是为了()A、减少执行指令的总线周期B、减少执行指令的字节数C、节省占用的内存空间D、对内存单元快速寻址13、 8086/8088CPU按I/O指令寻址方式得到的地址是( )A、物理地址B、有效地址C、段内偏移量D、 I/O端口地址14、 8088 CPU对地址为240H的I/O端口读操作指令为()A、 MOV AL,240HB、 MOV AL,[240H]C、 IN AL,240HD、 MOV DX,240H IN AL,DX15、 8086/8088CPU的输出指令OUT Dest,Src中目的操作数Dest只能是()A、 8位或16位端口地址B、 8位端口地址或DX寄存器C、 16位寄存器D、任意16、 8086/8088CPU的输入指令IN Dest,Src中目的操作数Dest只能是()A、 8位或16位端口地址B、 8位端口地址或DX寄存器C、 16位寄存器D、任意17、 8086CPU的输入指令是将输入设备的一个端口中的数据传送到()寄存器。

微机原理ch7

微机原理ch7

第七章 可编程外围接口芯片8255A 及其应用应用本章的本章的重点重点重点::(1)掌握8255A 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结合实验,加深理解,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8255A 是一种通用的可编程并行I/O 接口芯片,通过对它的编程,芯片可工作在不同的工作方式。

在微机计算机系统中,用8255A 作接口时,通常不需附加外部逻辑电路就可直接为CPU 与外设之间提供数据通道,因此它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章介绍8255A 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7-1 1 8255A 8255A 的工作原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举例和应用举例和应用举例 一、8255A 的性能指标(1)NMOS, 40个引脚,双列直插式封装;(2)A 口,B 口,C 口三个数据端口。

8位,24条I/O 线; (3)可编程工作方式:模式0,模式1和模式2; (4)可用于中断方式; (5)单一+5V 电源。

8255A 的引脚图如下:二、8255A 结构和功能8255A 的内部结构图如下,对照此图分别介绍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1、数据端口A、B和C8255A内部包含3个8位的输入输出端口A、B和C,通过外部的24根线与外设交换数据或通信联络(其中C口被分成C口上半部分和C口下半部分),C口又可分为两个4位端口。

下面介绍每个数据端口在不同的工作方式下的具体功能。

工作方式工作方式 A口 B B 口口C口0 基本输入输出输出锁存输入三态基本输入输出输出锁存输入三态基本输入输出输出锁存输入三态1 应答式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均锁存应答式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均锁存作为A口、B口的控制位及状态位2 应答双向输入输出输入输出均锁存作为A口的控制位及状态位2、A组和B组控制逻辑两组根据CPU的编程命令控制8255A工作电路。

它们内部有控制寄存器,用来接收CPU的命令字,然后决定两组的工作方式或对C口每一位执行置位/复位的操作。

3、数据总线缓冲器一个双向三态8位缓冲器,用做8255A和系统数据总线之间的接口。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2节 分子的热运动-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2节 分子的热运动-含解析

第2节分子的热运动1.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但并非液体分子的运动。

3.悬浮微粒越小,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4.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激烈。

一、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意义反映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4.应用生产半导体器件时,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

二、布朗运动1.概念悬浮微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无规则运动。

2.产生原因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

3.影响因素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4.意义间接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三、分子的热运动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宏观表现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

3.特点(1)永不停息;(2)运动无规则;(3)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1.自主思考——判一判(1)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中发生。

(×)(2)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悬浮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

(×)(4)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5)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内部分子热运动越激烈。

(×)(6)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运动。

(×)2.合作探究——议一议(1)一碗小米倒入一碗大米中,小米进入大米的间隙之中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提示:扩散现象是指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同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显然,上述现象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是两种物质的混合,所以不属于扩散现象。

(2)冬天里,一缕阳光射入教室内,我们看到的尘埃上下舞动是布朗运动吗?提示:不是。

布朗运动是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

(3)布朗运动的观察记录图是颗粒的运动轨迹吗?提示:该记录图是每隔某一相等时间记录的颗粒所在位置的连线,并不是颗粒运动的实际轨迹。

微机原理 第七章中断控制器

微机原理 第七章中断控制器

CAS2
3
2 . 8259A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4
编程结构 (1)上半部分:处理部件 中断请求寄存器IRR 中断优先级裁决器PR 当前中断服务寄存器ISR (2)下半部分:7个寄存器 ICW1~ICW4 OCW1~OCW3
5
中断请求寄存器IRR
保存8条外界中断请求信号IR0-IR7的请求状态 Di位为1表示IRi引脚有中断请求;为0表示无请求
1. 中断优先权管理方式: 可见,8259A (1) 全嵌套方式 (2)特殊全嵌套方式 有多中工作方式, (3)自动循环方式 (4)特殊循环方式 使用起来很灵活, 2. 屏蔽中断源的方式 不易掌握,所以介 (1)普通屏蔽方式 (2)特殊屏蔽方式 绍编程之前,先对 3. 中断结束方式 其工作方式分类进 (1) 自动结束(AEOI)方式 行简要的介绍。 (2) 非自动结束(EOI)方式: ① 普通EOI方式;② 特殊EOI方式 4. 系统总线的连接方式(8259A级连方式) (1) 缓冲方式 (2)非缓冲方式 5. 中断请求的引入方式 (1) 边沿触发 (2)电平触发 (3)中断查询
• 优先级特殊循环方式:初始优先级队列是由编程确定的。 也可由操作命令字OCW2来设定。
10
2、屏蔽中断源的方式
• 普通屏蔽方式:8259A的每个中断请求输入端都可以通过 对应屏蔽位的设置被屏蔽,通过设置操作命令字OCW1使 屏蔽器中任一位或几位置1(对中断的屏蔽总是暂时的, eg:计算机网络通信)
5.
6.
16
五、中断响应过程(CPU与8259A的操作过程)
1、申请中断 外设 对应IR0 ~ IR7为“1”, 为“1” CPU的INTR输入“1”,申请中断。 2、响应中断的条件 CLI 使 IF = 0,禁止中断。 STI 使 IF = 1,允许中断。 判优后使INT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学: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微生物的突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DNA损伤的修复
概念
突变:指遗传物质发生数量或结构变化的现象。 变异:突变导致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物质结构或 DNA序列的任何变化,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的 缺失、插入或置换,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化。 基因型:指贮藏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即DNA 碱基序列。 表型:指可观察或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 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 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
感受态
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子, 从出现到消失约为40分钟(对数期的中期)
感觉态出现原因
细菌失去部分细胞壁的结果 细菌在细胞表面产生某种E引起
感受态的决定决定因素
细胞遗传性决定 和菌龄有关 环腺苷酸CAMP可提高1000 倍 Ca2+能促使细胞进入感受态
原理 步骤
DNA只含P不含S
Pr 只含S不含P
1:用含同位素S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
3: 吸附
10分钟后 搅动
离心
上清液 沉淀
结果:上清液中含15%放射击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 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
喷入T1保温
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
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 感菌种
无药 培养基
含药 培养基
基因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1 诱变的机制
(1)碱基的置换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第七章部分习题答案-林志贵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第七章部分习题答案-林志贵

7-1、I/O接口的信号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接口信号通常有以下四种:1、开关量:只有2种状态,用一位二进制数(0或1)表示开或关。

2、数字量:二进制形式的数据或是已经过编码的二进制形式的数据。

3、脉冲量:脉冲信号是以脉冲形式表示的一种信号。

关注的是信号发生的跳变情况。

4、模拟量:用模拟电压或模拟电流幅值大小表示的物理量。

7-2、什么是接口?接口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接口是CPU与外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桥梁。

接口的主要功能:1、信号形式转换2、电平转换和放大3、锁存器缓冲4、I/O定向5、并行及串行I/O转换7-3、什么是端口?端口和存储单元有什么区别?答:端口指输入/输出接口中的寄存器。

区别:I/O单元地址使用的是绝对地址,而内存单元需要使用段地址和偏移地址来寻址。

7-4、I/O端口编址有几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答、I/O端口有两种编址方式:统一编址方式是将I/O端口与内存单元统一起来进行编号。

该方式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I/O指令,对I/O端口操作的指令类型多;缺点是端口要占用部分存储器的地址空间,不容易区分是访问存储器还是外部设备。

独立编址的端口单独构成I/O地址空间,不占用存储器地址。

优点是地址空间独立,控制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简单,采用专用的I/O指令,使得端口操作的指令在形式上与存储器操作指令有明显区别,程序容易阅读;缺点是指令类别少,一般只能进行传送操作。

7-5、I/O接口的控制方式有几种?简述各个方式的特点?答: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通常有四种:程序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DMA传送方式和I/O处理机方式。

1、程序控制方式:在程序控制下进行信息传送,分为有条件传送方式和无条件传送方式。

无条件传送方式主要用于对简单外设进行操作,或者外设的定时是固定的或已知的场合。

条件传送方式主要用于不能保证输入设备总是准备好了数据或者输出设备已经处在可以接收数据的状态。

2、中断控制方式:中断传送方式下,当外设要求交换数据时,向CPU发中断请求,CPU 在执行完当前指令后,即可中断当前任务的执行,并根据中断源转入相应的中断处理服务程序,实现对请求中断外设的管理。

第七章 2可分离变量

第七章 2可分离变量
说明: 通解不一定是方程的全部解 . 例如, 方程 ( x y ) y 0 有解 y=–x 及 y=C 后者是通解 , 但不包含前一个解 . 2. 可分离变量方程的求解方法: 分离变量后积分; 根据定解条件定常数 .
3. 解微分方程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1) 找出事物的共性及可贯穿于全过程的规律列方程. 常用的方法: 1) 根据几何关系列方程 2) 根据物理规律列方程

令C e
C1
ln y x ln C
( C 为任意常数 )
3
( 此式含分离变量时丢失的解 y = 0 )
例5. 解初值问题
x yd x ( x 2 1) d y 0 y(0) 1
dy x 解: 分离变量得 dx 2 y 1 x
两边积分得

y x2 1 C
化规律. 解: 由水力学知, 水从孔口流出的流量为
h h
r
流量系数
孔口截面面积 重力加速度
100cm
o hdh
即 设在
d V 0.62 2g h d t
内水面高度由 h 降到 h d h ( d h 0 ),
对应下降体积
dV r 2 dh
2 200 h h r 100 (100 h) h d V (200h h 2 ) dh h r 因此得微分方程定解问题:
第七章 第二节 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
一、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
dy f1 ( x ) f 2 ( y ) dx M1 ( x)M 2 ( y) d x N1 ( x) N 2 ( y) d y 0
转化
解分离变量方程 g ( y ) d y f ( x ) d x

(整理)第七章 微分方程 (2)

(整理)第七章 微分方程 (2)

第七章 微分方程§ 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1、由方程x 2-xy+y 2 )的解。

A. (x-2y)y ''=2x-y C.(x-2)dx=(2-xy)dy D.(x-2y)dx=(2x-y)dy 2y=Cx+C 2 ) 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 )'+y '2 B.y=Cx+y '2 C. xy '+y '2=C D. y '=xy '+y '23y=(C 1+C 2x)e 2x , y|x=0=0 , y '|x=π=1,则C 1,C 2的值为( )1=0 , C 2=1 B. C 1=1 , C 2=0 C. C 1=π , C 2=0 D. C 1=0 , C 2=π4.微分方程y '=yx 21-写成以y 为自变量,x 为函数的形式为( )A.y x 21dx dy -=B.yx 21dy dx -='=2x-y D. y '=2x-y 5. 已知某初值问题的解为y=C 1sin(x-C 2) y|x=π=1,y '|x=π=0, 确定C 1, C 2 解:y=C 1sin(x-C 2), y '=C 1cos(x-C 2)代入y|x=π=1,y '|x=π=0得C 1=1,C 2=2k π+2π6 .设物体A 从点(0,1)出发,以速度大小为常数v 沿y 轴正向运动。

物体B 从点 (-1,0)与A 同时出发,其速度大小为2v,方向始终指向A ,试建立物体B 的运动轨迹满足的微分方程,并写出初始条件。

解:设在时刻t ,物体B 位于(x,y)处,则 x)vt 1(y dx dy +-=整理可得:dxdtv dx y d x 22-= ○1 而dt dx dx dy 1dt ds v 22⎪⎭⎫ ⎝⎛+== 有⎪⎭⎫ ⎝⎛+=dx dy 1v 21dx dt ○2 其中s 表示B 的运动轨迹的曲线的弧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出过程
◆并行接口向外设发出“数据准备好” ◆外设取走数据,并向接口发出“数据
信号。 输出响应”信号,表示外设已取走数据。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片选 A0 A1
撤销数据及“数据准备好”信号。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数据输入准备好 数据输入响应 数据输入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片选 A0 A1
输 入 设 备
并行接口的 输入过程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非法, 不能对命令口读
输 入
输 出
断开
0
0 1
1
1
0
1
1
1
0
0 ×
对端口 A 写 对端口 B 写 对端口 C 写 对控制字 写 数据缓冲器为三态
×× ×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数据输入准备好 数据输入响应 数据输入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片选 A0 A1
输 入 设 备
并行接口的 输入过程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入过程
◆外设收到“数据输入响应”信号后,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入过程
并行接口将数据锁存于输入缓冲器中,并向
外设发出“数据输入响应”信号,表示外设数据已 输入到接口,但还未被CPU取走,因此外设不能发
来新的数据;同时向CPU发出“数据准备就绪”信
号或者发出中断请求信号,表示端口寄存器中已经 准备好数据,CPU可以读取数据。
7.2
一.并行接口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片选 A0 A1
数据输出 数据输出准备好 输 出 设 备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数据输出响应
并行接口的 输出过程
7.2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前面我们用74LS373、 74LS374、 74LS245等
7.2 3. 8255A端口的识别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一片8255A接口芯片内部包含了PA口、
PB口、PC口和方式控制寄存器端口四个
I/O端口,CPU对8255A读/写操作,是对
哪个端口的读/写操作,是用CS、A1和A0
三个引脚的状态来识别的。其规则如下:
7.2 3. 8255A端口的识别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数据输入准备好 数据输入响应 数据输入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片选 A0 A1
输 入 设 备
并行接口的 输入过程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入过程
◆外设将准备好的数据放在接口的数据
~
~ ~ ~ ~
7.2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2.8255A的基本功能
◆ 8255具有3个独立的8位I/O并行数据端口(PA
口、PB口和PC口),PC口也可作为2个独立的4
位I/O数据端口(C口上半部和C口下半部)。其
中,PA口和PC口上半部为A组, PB口和PC口下
数据输出 数据输出准备好 输 出 设 备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数据输出响应
并行接口的 输出过程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出过程
◆并行接口撤销“数据输出准备好”信
号,同时再次向CPU发出“准备就绪”信 号或者发出中断请求信号。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8255A
7.2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与 CPU 一 侧 相 连 的 引 脚
D0 PA0
PA口
D7
PA7
RESET WR RD
PC7
PC4 PC3 PC0 PB0
PC口上半部
PC口下半部 PB口
A0 A1 CS
PB7
与 I/O A组 设 备 相 连 B组 的 引 脚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发 送
接 收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数据的各位同时由发送方到达接收方。 优点:通信速度快 缺点:距离短、远程费用高 适用场合:短距离、高速通信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串行通信
并行接口
将数据的各位按时间顺序依次在一根传输线上传输。
发 TD 送
01101010 ●
RD
接 收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数据的各位依次由发送方到达目的地。 优点:远程, 费用低 缺点:通信速度慢 适用场合:长距离、中低速通信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2.并行接口概述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连接CPU与并行外设,实现 两
者间的并行通信,在信息传送过程中,起
7.2 2. 8255A的基本功能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 C口除用作数据端口外,当8255工作在方式1( PA口和PB口)和方式2 (PA口)时,C口的部分引 脚作为固定的联络信号线。 ◆ PA口、PB口和PC口的工作方式是由CPU执行OUT 指令向8255A内部的工作方式控制寄存器端口写命 令实现的。 所以,一片8255A接口芯片内部包含了PA口、 PB口、PC口和方式控制寄存器端口四个I/O端口。
半部为B组。作为输入时提供三态缓冲器功能, 作为输出时提供数据锁存功能。
7.2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2.8255A的基本功能
◆ 8255有3种工作方式,方式0、方式1和 方式2,能使用多种数据传送方式完成 CPU与I/O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如无条 件方式、查询方式和中断方式。
PA3 PA2 PA1 PA0 RD CS GND A1 A0 PC7 PC6 PC5 PC4 PC3 PC2 PC1 PC0 PB0 PB1 PB2
并行接口
PA4 PA5 PA6 PA7 WR RESET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Vcc PB7 PB6 PB5 PB4 PB3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片选 A0 A1
数据输出
数据输出准备好
CPU
地址
准备好
中断请求 地址 译码
数据输出响应
输 出 设 备
并行接口的 输出过程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的输出过程
◆CPU将数据写入输出端口(锁存器),
芯片设计的简单的接口电路,其工作方式
是固定不变的、不可编程的;而8255A的工 作方式(输入/输出)是可以通过程序改变 的,即可编程的。
7.2
1.8255A的外部特性
8255A是Intel系列的8位 并行接口芯片,通用性 强,使用灵活,可用程 序设置和改变芯片的工 作方式,是一种常用的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

并行接口的输入过程
◆ CPU从接口中读取数据,并给并行 接口发出“回执”;并行接口据此撤销 “数据准备就绪”信号,并向外设发出 “接收准备好”信号;外设在“接收准备 好”信号控制下,发送新的数据。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数据总线 控制寄存器
并行接口
读信号
写信号 回执
输入缓冲寄存器
输出锁存器 状态寄存器 片选 A0 A1
7.2 常用并行接口芯片8255A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1.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并行接口
通信指计算机与外设、计算机与计算 机间的信息交换。 通信的基本方法: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 信。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并行通信
并行接口
将数据的各位同时在多根并行传输线上进行传输。
D0 D1 D2 D3 D4 D5 D6 D7
片外寻址 CS 0 0 0 0 A1 0 0 1 1 片内寻址 A0 0 1 0 1
并行接口
二.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功能及其应用
选中端口 端口A 端口B 端口C 方式控制端口
1
X
X
未选中
由CS、A1、A0、RD、WR引脚的不同组合,实现各种 不同的功能。
CS A1 A0 RD WR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1 1 1 1 1 0 0 功 能 对端口 A 读 对端口 B 读 对端口 C 读
总线上,并向并行接口发出“数据准备好”
信号;
7.2
一.并行接口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