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中国古代乐器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一、古代(约公元前6000-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其次是埙,都有实物出土,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实物有磬、鼓、陶铃、陶铎、陶铙等。
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三、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四、宋元明清时期(960-1840):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弓弦乐器的发展。
弓弦乐器的引进和普及促进了歌剧和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出现在许多学校,扬琴在明末从波斯传入。
游戏课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西汉乐器——钟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派出所将刚刚出土的文物──西汉时期的乐器铃移交到该市博物馆。
据该市博物馆专家介绍,丹江口库区沿岸文物十分丰富,但出土乐器尚属首次。
作者在丹江口博物馆看到七件饺子形状的青铜器排列整齐,大小不一。
专家表示,钟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乐器。
七件不同尺寸的青铜器代表了“1234567”的七个刻度。
这个陪葬品放进坟墓时应该挂在一个木架子上。
由于它年代久远,木材腐烂,只剩下七件青铜器。
随葬品上附有乐器,表明墓主人在当时的地位很高,有一定的官职。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
定弦与演奏
古琴按五声音阶定弦,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 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如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 定弦则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 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 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 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 桌子右侧外面的。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出泛音、散音 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法天;散音(空弦音) 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法地,按音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法 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 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一
琴家
先秦时期的琴家大多为文人、宫廷乐师,主 要有孔子、师旷、师涓、师襄、伯牙等。他 们为先秦时期繁荣的古琴音乐文化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
1、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 会作用和教化作用。作为当时鲁国的乐官,孔子自己喜欢弹琴,并且学习音乐异 常刻苦认真,曾随师襄学弹《文王操》,师襄再三地说:“可以益矣”,孔子却 一丝不苟,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未得其志也”,“未得其为人也”,直 到文王的音乐形象在琴声之中跃然而出才肯罢休,使他的老师师襄都佩服得“避 席再拜”(《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对唱歌也是精益求精,“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 述而),在听到别人唱得好时,一定请求人家从 头唱,自己跟着再唱。孔子还经常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史记》中还记载了 孔子创作琴曲《陬操》以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名贤大夫的事迹。他的认真和努 力,使师襄大为感动。孔子作有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 夫。孔子直到临死前七天,还拄着一只拐杖在门口唱了一支哀歌:“泰山坏乎? 梁柱催乎?哲人萎乎?”预感到生命的行将终结,对人生恋恋不舍而泪流满面。 孔子的 一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了敏锐的音乐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现存琴曲《龟山 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先秦:六代乐舞、八音、三分损益法、《诗经》、《乐记》1、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是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并保留在周代宫廷中六部代表性乐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孔子称之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夏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是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仙妣、仙祖,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作品,都是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为夏、商、周的创作性乐舞,均歌颂统治者的文功武德。
特点: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多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六代乐舞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2、三分损益法:我国战国时确立的以数学来计算一个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生律法,史称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制定音乐史所使用最早的生律法,最早记述的著作是《管子·地图》,分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即以黄钟标准音为宫,以宫音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得高五度商音,如此往复,出现宫、徵、商、羽、角五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2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得出的12律为不平均律,因而出现黄钟不能还原现象,暴露出12律不能回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该问题直到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才得以解决。
3、《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为体察民情而设的采风制度,于春秋末期形成300个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末年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歌词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是北方15国的民歌,共有160篇,也是诗经中的精华之作,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天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雅”主要是贵族创作乐段,分大雅、小雅,大雅都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颂”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当时三个文化中特有的传统乐舞,诗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学之经典,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先秦(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1、骨笛:新石器时代/8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闭口吹奏乐器:埙。
骨笛、骨哨是苏格兰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风笛2、音乐起源:劳动起源说/情感表达起源说/模仿/精神起源说3、原始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歌唱/舞蹈/奏乐)4、葛天氏之乐=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一个八阙。
”5、弹歌:《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ru。
”6、商:巫乐-民间音乐和淫乐-宫廷音乐7、周:礼乐制度-王(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天子8佾,诸侯6佾,卿大夫4佾,士2佾。
礼乐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包括大司乐、乐师、大师;大司乐的职能:音乐教育、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民间音乐(新乐)雅乐(古乐)8、《诗经》=《诗三百》:第一部歌诗总集风:民间歌曲;雅:宫廷歌曲;颂:祭祀乐舞。
9、《楚辞》:第二部歌诗总集;楚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菱等屈原《九歌》有11首,离骚、招魂等10、《成相篇》战国荀子荀况/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11、六代乐舞:《云门》皇帝;《大咸》尧;《箫韶》舜;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大夏》夏(大禹治水);(侈乐)《大濩》商(商汤伐桀);(巫乐和淫乐)《大武》周(武王伐纣)。
“尽美未尽善”12、歌手:秦青“声振林木之势”;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3、琴曲: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
师旷:《阳春白雪》。
14、“八音”:周/制作材料/金(钟)石(磬)土(缶埙)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笙簧竽)竹(箫)“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15、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65件,3层16、音乐思想:儒家:倡乐/孔子、孟子、荀子/《乐记》-儒家礼乐思想大成;最早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再论先秦乐器"龠"为"笙之初形"
’
从 品
,
,
“ 空” 释 为窍 。 空 窍通 释 , 有 学者 将 “ 孔” 解释 为管 之 意
。 一
并没 有充 足 的依 据 , 而三孔 , 正与 龠字 中 的“ I : I 1 : 1 1 : 1 ” 相 符, 类似 郭 沫若认 为 的 “ 实示 管头 之空 ” , 然 而其 又 不 是 管 的头 , 也非 三管 , 而 是三 个孔 。 这 三个 孔 , 恰 好 用 来 插 上管 , 于孔 中插 上 管 , 才 构成 龠 , 可 能是 每 孔 插
乐 器 的龠 究 竟是 怎 样 一种 具 体 形 制 这一 问题 , 我 以
为远未 到下 最后 结论 的时候 。” ④ 客观 的 面对这 一 问
畚一 社一 需 从 品 俞 。 俞 , 理 也 。 ” “ 孔 ” 与 “ 空 ” 同 , “ 孔 、 空 ” 是 古 今 字 , 。 - l . 奔~
⑧徐 中舒. 甲骨文字典【 M ] . 四川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1 9 9 0 : 1 9 9
×一 c o 0 z 0 I ‘》 z 0 一 ∞ .
乐 舞 观 点
的、 可插 管 的乐 器 , 按 此解 释 , 籁 则 是具 备 三 管 的一
《 说文》 解: “ 多言也 ” 。 那 么 品俞就 是集 中分 散 之器相
种乐器 , 又 名龠 , 但 只 是龠 的一 种 , 《 毛诗 传 》 中认 为
的龠有 六孔 , 《 广 雅》 中认 为 的龠 有七 孔 , 皆是 龠 的不 同形制 , 并 不是 指 的六 个或 七个 按孔 的单管 乐器 , 而 是指具 备六 或七 个插 管孔 的编 管乐器 。龠作 为 的这 类 乐器 统 称 的概念 , 类似 于今 天 的笛 、 箫或 笙 , 无 论 是 梆 笛 还是 曲 笛 , 都称为笛 ; 无论 是 六 孔 抑 或 ) k . T L 箫, 都称 作 箫 ; 无论 是 二 十 四簧 还是 三 十六 簧 , 都 称
古代十大乐器
古代十大乐器在古代,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制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继而发明了各种乐器。
这次为大家带来古代十大乐器。
带您走进乐器的天堂。
古代十大乐器1.鼓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
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
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
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
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
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
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2.笙笙,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古称卢沙。
苗、侗、水。
笙语都称梗。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
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
论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古乐器“木铎”
SONG OF YELLOW RIVER2023/ 18为木质。
汉儒金舌木舌之说恐怕出于误解或误传,不足为训。
”侯乃峰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铎”与“柝”古音相近,故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木铎”是“木柝”“木梆子”之类的器物;铜制铎是在“木柝”“木梆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陇菲在《铎铃与碰铃》一文中也说到“其实“木铎”一器,原称“木柝”,又作“木橛”“木”。
所谓“木铎”之“铎”,起初是“木柝”之“柝”与“木”之“”的通假字。
”[3]二、考古发现的实物铎目前考古发掘、见于著录以及征集等渠道可以找到的周汉铎共66例117件,出土地点涉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共13个省份,主要集中于吴越、荆楚地区。
其中有自铭为铎的,如□外卒铎、□郢率铎、河南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的漾子白受铎、湖北襄阳沈岗M1022墓铎。
□外卒铎和□郢率铎是容庚旧藏,形制与战国墓葬所出基本相同,纹饰也具有战国特点,故定为战国之器,常被作为铎这一器物的标准器。
(一)以柄分按照李纯一和方建军[4]的分类法,铎可分“铜柄”(柄式)和“木柄”(銎式)两类。
铜柄(柄式)铎有 伯墓铎、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王墓铎、《猷氏集古录》中兽面纹带翼铎、漾子白受铎、漾子白受铎同出之无铭有舌铎、湖北襄阳沈岗M1022号墓铎六例。
其余皆为木柄(銎式)铎。
木柄(銎式)铎中又有二例出土有完整的木柄,即安徽青阳龙岗M1号墓铎和浙江绍兴印山越国大墓铎,木柄(銎式)铎插木柄使用其实早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在这些出土铎中,有出土铎残存木柄的发现,如宜城雷家坡1号墓铎、青浦福泉山汉墓铎、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铎、湖南长沙风盘岭汉墓铎、广东罗定背夫山战国墓铎。
(二)以舌分按照贾公彦的说法“金铃金舌,故曰金铎。
在军所振,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号令时所振铎”那么铎当分为木质铎舌和铜质铎舌两类。
然木质铎舌不易保存,有些腐朽或丢失,现今出土的铎,其舌有一部分已然不存,亦有一部分仍可见铎舌装置痕迹可推测其原先应是置舌演奏的。
中国传统乐器
广 陵 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1.《广陵散》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 2.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 3.反映了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精神和反对封建暴政的思想 感情。
4.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 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聂政刺韩相
张小花 32
古琴结构
长3尺6寸5分,代表一 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 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 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 征地,为天圆地方。整体形 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 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 相应),有头、颈、肩、腰 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 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 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 等级。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 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 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文、武 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 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 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诗经· 小雅· 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祖”; 《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 好”;
十大古琴名曲
1.高山流水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二曲 2.广陵散 3.平沙落雁 4.潇湘水云 5.梅花三弄 6.酒狂 7.阳关三叠 8.关山月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
笛类乐器,一般都为管状体 ,在管的圆周面上刻出吹 孔和不等数量的按音孔( 按音孔的开闭改变振动空 气柱的长度)以及其他功 能孔(膜孔、筒音孔等) 。演奏时,嘴唇气口(俗 称“风门”)对准吹孔边 棱,两手持笛,手指控制 按音孔的开合。乐器两端 点的连线与人体面部平面 基本平行并与头部穴位前 庭到人中的连线相交呈90 度或略大于90度的夹角( 即称“横吹”)。
中国传统乐器
四个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乐器史
远古时期, 击 奏类乐器,远 古时期的乐器 以狩猎和歌舞 伴奏为主。
先秦时期, 我国 乐器发展史的第 一个高峰,确定 了乐器的分类法 -“八音”。
秦汉隋唐时期, 弹奏类乐器得 到空前的发展 和繁荣。拉弦 类乐器开始在 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 管弦乐器发展, 促进了戏曲、 说唱音乐的发 展。
中国传统乐器分类
吹腔类
弹拨类
吹管类
打击类
拉弦类
簧管类
•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 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 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 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 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 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 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 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 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 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 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 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 铜鼓,一种流行于少数民族地 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 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 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 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 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 致的花纹。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 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 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 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 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中国音乐史(先秦)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 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 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 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3、十二律
十二律是古代定音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 成不完全相同的十二个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 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
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如此众多的有关音乐起源的观点学说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促成音乐产生的原因呢现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因此主张采取多元理论多学科介入来探究音乐的起源如此才能真正解释音乐起源的奥秘
教 师 苏 婷
作中 欣国 赏音 乐 史 与 名
为什么要学习音乐史?
1、劳动起源说:将音乐的起源归结为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 中,为求得统一及效率所产生的节奏。
(1)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发展的基础 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2)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工具所发出的的音响可能是最原始的音乐,原 始的劳动工具也很可能是最初的乐器; (3)结合劳动的呼声、劳动工具所发出的音响,再加上劳动动作就构成了 原始歌舞的雏形; (4)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
——《周礼· 春官宗伯》
黄帝以云为祀。 ——《左传· 昭公十七年》 传说中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信 仰。
2、我国原始乐舞的形成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马家窑墓葬中出土一件内壁 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是出土文物中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 一幅乐舞图。据碳十四测定,已有五千至五千八百年的历史,是 新石器中后期的作品。属于我国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
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
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埙、龠、龢鳌、言、萧、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
筝、琵琶(有秦汉子和阮咸两种不同的形制)、笛、方响、箜篌瑟(即卧箜篌)。
筝、琵琶、笛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doc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
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
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祈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
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
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
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
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
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中国传统乐器
国传统乐器古代史远古时期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
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
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
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传统乐器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
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
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
《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浅析中国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
浅析中国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
先秦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唐诗宋词、老子学说、礼仪礼教、文明表达
迅速发展,同时乐器也备受重视。
中国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卓越才华。
首先,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富含文化内涵,彰显出不同的历史面貌。
例如,文献记载中的竹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文化内涵,古乐始祖有着悠久的传统,声色如天涯远。
其次,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将神话颂歌神乐宗教思想发展到一定较高的水平。
先秦乐器如何在神乐中发挥其作用,可以将单一乐器组合之后表现出理想的音乐效果,这种理想的表现力,才是先秦时期乐器的特点。
最后,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的表现出的那种玫瑰色的气息,它让一种主观
的愉悦感传递到人们的心灵。
因此,中国先秦时期乐器的音乐表现,既表现出历史的传承,又表现出现今的新生活,进而激发人类精神活力,在古老中带来无尽的音乐乐趣。
先秦时期我国乐律学发展的成就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乐律学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先秦时期的乐律学包括音乐理论和乐器制作技术两个方面。
其中,音乐理论研究了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的构成、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乐曲的创作方法等问题。
乐器制作技术方面,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乐器,如瑟、箫、琵琶、钟、鼓等。
这些乐器不仅在宫廷音乐中使用,而且还广泛用于民间节日庆祝、庆贺喜庆等活动。
此外,先秦时期的乐律学还研究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而且还具有祭祀、庆祝、赞美等社会功能。
音乐在先秦时期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乐律学发展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后续音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秦时期的礼仪与乐器
先秦时期的礼仪与乐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先秦时期,礼仪与乐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礼仪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体现,深深地根植于先秦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乐器则代表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们表达情感、沟通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先秦时期的礼仪与乐器的重要性。
首先,先秦社会非常重视礼仪。
礼仪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道德的规范和礼节的准则。
它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先秦时期的人们相信,通过遵循礼仪可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交往中,礼仪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包括言辞的谦虚、待人的恭敬、礼节的周全,以及各种社交场合的仪式。
例如,人们在拜访亲友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讲究,如问安、敬烟、行香等。
这些礼仪的规范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也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其次,乐器在先秦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乐器作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的工具,被广泛使用。
在先秦时期,乐器被用于各种场合,如祭祀、宴会、战争等。
通过演奏乐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互相交流情感。
在祭祀活动中,乐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乐器演奏,可以祈求神灵保佑,祈福人们的生活安康。
同时,乐器也能够舒缓人们的情绪,增添生活的乐趣。
先秦时期的乐器种类丰富多样,如竹笛、瑟、琴等。
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体验。
除了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礼仪与乐器在先秦时期的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礼仪和乐器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礼仪和乐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例如,孔子是古代华夏文化中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礼仪的传承和推崇。
他认为礼仪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同样,乐器也被许多文人雅士所喜爱。
他们对于乐器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族音乐的简介
汉族音乐的简介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汉族音乐的相关内容吧!汉族音乐:先秦音乐概括先秦乐器,以磬和钟最有特色。
磬用石磨制而成,钟用青铜铸造而成,有钮钟、甬钟、钲等形式。
磬有特磬(单磬)与编磬(组磬),钟亦有特钟(单钟),各悬于木架上,用木槌击之发声。
又有琴、瑟,传说为伏羲氏发明,以桐木作体,绳丝为弦,瑟弦数25,琴弦数10或5。
秦人损瑟弦之半,造为秦筝,流传至今。
又有筑,是用竹尺敲击发音的弦乐器。
青铜乐器还有商代铜鼓(湖北崇阳出土)、铎、铙、铃为击乐器。
又有埙,用陶土烧制而成,吹奏乐器还有排箫、笙、笛等。
乐律的制定,传说在黄帝之世,传说不可尽信。
但至公元前7世纪,汉族已制定乐律,其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载于《管子·地员篇》。
音乐家们还认为,三分损益制定乐津,实行应依弦长而非依管长。
古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周代出现七声音阶(加变宫、变徵相当于47),战国时已有旋宫的理论,调式运用也很普遍。
先秦乐曲分类(1)大型古典乐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乐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谣曲,如《诗经》、《楚辞》,每首诗当时都有曲谱,可合弦而歌之。
汉族音乐:汉唐音乐概括从汉朝到唐朝,汉族与兄弟民族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汉族歌舞音乐发展臻于极盛。
汉代出现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由它收集整理的乐府诗,曲调可歌。
汉代汉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帮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节拍的乐器)。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为歌舞大曲,称为《相和大曲》,由多节歌舞及插曲《艳》、《趋》、《乱》组成。
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统称为《清商乐》或《清乐》,含民歌和舞曲,是燕乐(宴会音乐)的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埙的起源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1]
埙的历史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
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
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埙的发展
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编钟曲目
01 竹枝词(编钟与编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0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04 楚殇(古乐合奏)
05 幽兰(古琴与编钟)
06 国殇(古乐合奏)
历史评价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
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2009年,“六十甲子中国磬”由石头神人力涛大师倾力打造,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
筝
筝-旋律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
春秋战国时期已
流行于今陕西省,史称秦筝。
筝外形扁长方形,
主要取材于梧桐木。
琴面张弦,每条弦下设筝
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
最初为5 弦,
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
唐以
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
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
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命名与源泉
筝史称秦筝。
关于筝的命名,有多种说法,
争瑟之说《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
发音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
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
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故也有此说。
蒙恬造琴
汉。
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
《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
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
造。
”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
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
“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
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
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
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
西方转播
日本作家田边尚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
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筝瑟并存
筝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
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各大筝派
一、“真秦之声”的陕西筝
二、“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
三、“齐鲁大板”的山东筝
四、“韩江丝竹”的潮州筝
五、“汉皋古韵”的客家筝
六、“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
七、闽南地区的福建筝
八、内蒙草原“雅托葛“ yatoke(蒙语)——蒙
古筝
九、延边地区的“伽椰琴”Gayakog(朝鲜语)——朝鲜筝
陕西筝曲的技法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派筝曲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形成了诸如左手大指压按弦,右手大指关节长摇等陕西筝曲独特的演奏技法。
陕西筝曲中即有秦腔音乐那些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收取雩,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语缠绵,委婉酸楚的姜凉调,还有那与僧庙道观有关的脱俗出世,虚无缥缈的五云登空,大佛登殿,游月宫等鼓乐仙曲。
陕西筝曲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
其丰富的旋法,调式,音阶,音律形成了陕西筝曲独特的艺术风格。
代表人物有白葆金,周延甲,曲云等,代表曲目有秦桑曲,香山射鼓,长城调等。
传统筝曲:
《月儿高》
《汉江韵》
《将军令》
《高山流水》
《汉宫秋月》
《出水莲》
《寒鸦戏水》
《柳青娘》
《四段锦》
《春江花月夜》
《蕉窗夜雨》
《粉红莲》
《陈杏元和番》
《林冲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