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探析
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
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以下是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的几个方面:1. 选取适当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如《红岩》、《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优美,适合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
2. 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情况:在阅读作品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情况,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思想观点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 注重文本阅读和分析:在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4. 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通过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5. 开展主题讨论和拓展活动:在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开展主题讨论和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选取适当的作品、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情况、注重文本阅读和分析、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开展主题讨论和拓展活动以及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
当代语境下红色经典教学的新探索
会因为爱情受挫导致严重问题。大学生如何树 立正确积极 的爱 情观也是 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 品中林道静 的爱情经历 也是一个 女性在不 同阶段对爱情的认识 和选择 的不 同 ,这种 经 历在现今社会很多女性也经历过 ,这种讲授方式也 比较贴 近现 实,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拥有坚定意志 、 乐观精神从而具有健康 心 理。 这些就是红色经典与当代语 境的契合点 。 这是红色经典教学 中应 该全 面提倡 如今的高校学生大多是 9 O后一代 , 那个时代对他们 来说太过遥远 , 他们所知 的也是从祖父辈那里 听说 的 , 他们生活 的当今时代与那个时代 有着不 同的社会形态 , 不 同的经济发展 , 尤其是不 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些差异都使 当代大学生无法
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个时代。 此外 , 这些文学作品在表 现形式上也
长期 以来 , “ 红色经典” 的研究存在一种误 区 , 尤其是在上世
纪五六十年代 , 相 当多 的评论坚持意识形态立场 , 从政治角度选
舾 竺 2 O l 5 — 9 l I 5 1
择某个作 家的作品加 以分析 阐述, 这 种研究并不够 深人 、 全面,
纷涌向 电视 、 电影屏幕 , 这种 现象 就是面 向最广大 的观众 , 同时 进入当代艺术 的主流形式。这种影视 改编促使红色经典成为一
史意义并体现 了什么主流价值 观。 这个人物形象 的某些方面 , 比 如大公无私 、乐于助人 、政治觉悟高等道德 品质虽然很值得 提 倡, 但并不是当代大学生 的特别关注点 。如果按照传统讲法 。 作 品讲授可能又会成为呆 板的政治说教 。这部小说 的讲授完全可 以从新 的角度切入 , 同样也可 以达到素质教育的 目的。例如 , 可 以避开传统的道德评价 而选择联 系现实探讨“ 创业 ” 的话题 。就
当代红色经典教学改革探讨-精选文档
当代红色经典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红岩》《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红旗谱》等,过去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但是,随着作品反映的时代与当今现实越来越远,加上对红色经典教育的重视不够,现在许多青少年与红色经典已经形成了很深的代沟,很多大学生对红色经典都不感兴趣。
面对这种状况,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我们都必须对传统的红色经典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教学xx“主客换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没趣,不管是小学语文课还是中学语文课,都是老师一人讲到底。
这种唱独角戏的讲授方法,一直沿袭到不少高校中文系的课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讲析红色经典作品时,教师仍旧采用这种方法。
所例外的是,中小学教师讲析课文有一套模式,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加以分析,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而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抓住某些关键问题加以讲析,不会面面俱到而已,教师主讲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没趣,达不到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一味纯正地由教师来讲析,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为改革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客换位”,尝试让学生当教师,上台讲析红色经典作品。
师生换位之后,学生要充任教师的角色,他们要讲好课文和作品,就必须认真阅读原著,这样可以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中小学课文中的红色经典及相关作品,都放在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具备读懂作品的能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材中选用红色经典的课文不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了与红色经典相关的两三篇课文,如第八册的《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中学课文的红色经典,除初中第六册节选了贺敬之、丁毅等人的《白毛女》外,相关的背景作品也只有初中第二册选的陈毅的诗《梅岭三章》和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
浅谈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联系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文以载道,道寓于文。
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文地理、伦理道德、花鸟鱼虫,内涵丰富,文质兼美。
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走进教材,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既得到扎实准确的语文知识,又获得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逐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满怀激情巧妙地由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导入新课,聚焦学生的思维热点,然后,师生共同投入课堂,学习新课。
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物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赏析《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小橘灯》中的小姑娘、《梅岭三章》中的陈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四种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白衣战士”叶欣、湖南衡阳英勇献身的20名消防官兵、以身殉国的抗洪英雄李向群和飞行员王伟,还有王选、明正彬、丛飞等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书中的英雄与生活中的楷模交相辉映,使学生入景入情,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陶冶学生情操。
二、联系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阅读是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教师联系实际生活指导学生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知识,领悟到许多前人的思想精华,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世界,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让学生发现读书可以“以人之长补已之短”,那么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学生自然就喜好读书了。
革命传统题材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革命传统题材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革命传统题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我国革命传统题材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革命传统题材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革命传统题材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革命传统题材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二、革命传统题材教学内容1. 革命历史知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革命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
3. 革命传统:包括优良作风、纪律观念、廉洁自律等革命传统。
4. 革命歌曲、诗词、故事等文化作品:通过学习革命歌曲、诗词、故事等,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革命精神。
三、革命传统题材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等角色,体验革命历程,感受革命精神。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精神。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革命历史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6.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教学效果。
四、革命传统题材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发言情况、参与程度等。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完成情况等。
3.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革命传统题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等。
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论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色经典”也即十七年文学,主要指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
这种文学现象早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批具有史料性的回忆录,产生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对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无疑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政治批判运动比较多,导致这一时期文学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很多学生认为十七年文学是教条、僵化的文学而加以排斥。
这都给十七年文学的教学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一段文学史的讲述很考验老师的授课能力,如何将比较枯燥的文学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所以,对这一段文学史的讲授可以采用新的观点去解读。
本问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一、将“红色经典”联系现实“十七年文学”是建国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曾经感染了那个时代诸多的读者,也曾经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关注对象。
但是随着与“十七年文学”相伴的阅读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普通读者群几乎是全线撤离了“十七年文学”。
而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是同样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现在高校文学史类课程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在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时候往往一笔带过。
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段文学历史,有助于对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历史和文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如何讲授,也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摘要:当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传统作品对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推进。
对于传统作品的扬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传统作品知识。
好的方面请保留坏的方面进行剔除,这对学生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传统作品并不是相对传统的,他要根据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紧跟学生思想的步伐。
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身心发展。
本文对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作品;教学引言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协同发展性。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有效的传统作品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方法,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作品的必要性(一)传统作品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位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思想、技艺等文明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并且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明确个人在道德、事业等方面的追求。
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作品在内的未知领域。
在目前传统作品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择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人格和品位的作用,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让初中语文教学更有吸引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其表达、交流工具的作用,而对教材内容及其牵涉到的历史、社会生活背景等传统文化元素没有进行引申和拓展探究,因此让原本最富人文气息与文化内涵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无趣。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字面意思和情感内涵的阐释,而对作品创作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和各个阶层生活的典型场景则没有与学生一道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诗词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的感知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方法探析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方法探析作者:徐娜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年第10期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本教材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这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呼应。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所描写的事件时代背景、革命领袖人物以及英雄人物故事等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怎样才能让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课堂中绽放出光彩来呢?一、创设情境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
若教师能依据所学课文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陌生的内容变得熟悉亲近起来。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隆重、热闹以及全国人民无比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教师可在“大典”一词上“做文章”。
课始,教师可与学生聊聊曾经参加过的庆典活动,说说庆典的内容是什么,庆典带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之后,教师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把镜头聚焦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这一画面上。
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自己对开国大典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假如自己是导演,要把开国大典拍成一部影片,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拍摄重点应该是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交流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把影片分为“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检阅仪式”“群众游行”等几个板块,其中“大会盛况”为拍摄重点,其他部分可简单拍摄。
这样教师以“当一回小导演”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精彩的。
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文本所描写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演,使学生学得有情趣,有情味,学习起来倍感轻松。
部编版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探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探究
学校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主要科目,教材中有相当份量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教学时间多且长。
又加上初中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精神教育更为重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阶段。
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
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让青少年学习和弘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所凝结的革命精神、秉承的优良传统和追求的高尚品德。
自从新课程改革施行以来,语文教材中汇编进许多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对其的相关探究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才刚开始,尤其是该如何教和学“革命传统教育课文”更是鲜有人关注。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初中“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主要针对“革命传统教育课文”阅读教学的不被重视现状,结合名师教学课例来探索“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当代教育功能与价值。
首先,对“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把部编版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部编版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特点、必要性以及意义;其次,结合语文名师的教学课例对“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当今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及对当前革命传统教育课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再次,结合名师的教学理念和实际设计一篇革命传统课文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组织设计的考量,以期有益于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
革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革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革命传统语文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革命传统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传统语文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研究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将分享革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尝试以我个人的语言特点进行描述。
革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典著作研究。
革命传统中蕴含着众多经典著作,如《红岩》、《红与黑》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能够深入了解革命传统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革命传统经典著作,探索其中的语文教育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历史事件与人物研究。
革命传统依托于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活动与贡献。
研究者可以选择革命传统中的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三、思想启蒙与价值观培养研究。
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言行和经典著作,挖掘革命传统中所蕴含的思想启蒙和价值培养元素,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将探讨革命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方法。
基于革命传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是值得推崇的:一、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研究革命传统经典著作的重要方法,它可以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挖掘出蕴含其中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研究者可以采用许多技术手段,如对重要词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解读。
二、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研究革命传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历史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和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革命传统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且注重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手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涵。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学生们了解历史、研究文学的重要材料。
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研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作品本身,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红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讨论,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其次,研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往往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思想空间,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人性的善恶、伟大和渺小,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研究,学生可以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最后,研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才能够将这些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通过研究作品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学素养和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信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浅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
浅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教学当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这些文章真实取材,充满人文内涵。
其中有许多描写战争年代英雄壮举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这些文章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还有一些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文章,如《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这些文章富有时代气息,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此外,这些课文的体裁除记叙文之外,还有诗歌、议论文、通讯等文体,如《长征》《为人民服务》等,为多层面完成语文教育任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视野。
这类课文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其意义重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重要的课文却面临着困境: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融洽汇集,在接受思想熏陶、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笔者试作一些简单的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补充课文的背景,搭建情感桥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时空跨度大,学生可能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和背景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而不是用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再讨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注重语言表达,塑造人物形象最后,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语言表达,塑造人物形象。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策略研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对于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尤为重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经典篇目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这些篇目的教学策略。
教材选择是教学策略设计的基础,选取了体现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篇目,包括《红楼梦》、《荷花淀》、《礼记·中庸》等。
这些篇目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等方面,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理解教材的含义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梳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用词,加强对课文的关键词语、句群、段落的解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革命传统经典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讲解、精彩的课文朗读等方式,在学生的心中埋下让奋斗、拼搏、献身精神生根发芽的种子。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策略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的讲授与解说,又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对于篇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解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革命传统小说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革命传统小说作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
本文以革命传统小说为教学对象,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革命传统小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地描绘了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革命传统小说的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革命传统小说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传统小说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革命传统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文学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革命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展现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革命传统小说教学实践的方法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读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革命传统小说,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
例如,在讲解《红岩》时,教师可以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斗争。
2. 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影视作品等多种教学手段,将革命传统小说中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讲解《闪闪的红星》时,教师可以播放同名电影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革命精神。
3. 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革命传统小说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革命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教育之一。
它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它也为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我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革命战争期间革命先辈坚持革命理想的故事。
他们在艰苦条件和困难面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在工作面前,坚守岗位,认真负责……这些革命精神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验革命先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和对真理、信仰的不懈追求,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进。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加强引导、教育,使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浅谈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
浅谈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部浸透着血与泪的曲折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寻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
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解放与独立不惜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些革命英雄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亮在中华民族的天空,也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真实地记录着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壮历史。
这类课文内容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气息。
知史方能通文”,文史不分家是我国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
《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金色的鱼钩》可以让孩子理解责任,《桥》可以让孩子认识奉献……毋庸置疑,童年时期的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阅历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
特型演员XXX(XXX的扮演者)说:“我从32岁开始演XXX司令,最初不知道怎么才能体验XXX的内心。
小学时学的两篇课文给我很大的启发,一篇是《朱德的扁担》,另一篇是《回忆我的母亲》。
”可见,童年时期的阅读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同其他反映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课文一样,是今天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母乳”。
然而,一个十分风险却经常不为人注意的信号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品格的教科书,有的版本正渐渐疏远这些带有民族血痕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
究竟是什么,让此类课文逐渐远去?是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昨日血色的记忆?是此类课文的话题本身过于沉重,让今天的学生不堪其重?是今天的教师不能把握好对此类课文的处理,以致编者只能忍痛割爱?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希望,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教师对它们的把握失准而非其他原因才导致编者对它们的挥别。
因为唯有这个因素,我们才有渺茫却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希望XXX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此类课文重新归队!二因为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更因为长期以来对这类课文我们过于强调它的思想政治性,因此,对此类课文的处置惩罚确实存在偏差。
通过语文课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语文课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
革命传统教育是高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得以继承、延续、光大的重要途径。
革命传统指的是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变革社会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累积、传递下来的优良的思想、作风、方法、经验等等的总和。
革命传统是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信念,也是先辈们为了理想忠贞不渝、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发愤图强、不忘初心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人格。
革命传统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人去了解、去铭记、去传承。
只有了解才能认识什么是伟大,只有铭记才能让精神常驻心间,只有传承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的高中生,出生于21世纪这样一个和平安泰的年代,国家的强大、家庭的富足带给他们的是安宁和幸福,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战争和苦难,没有痛苦和挣扎,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很容易失去信仰和信念,失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革命传统的了解和继承迫在眉睫。
革命传统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一种艰苦奋斗教育,也是中国近现代基本国情的教育。
革命先辈们的故事对出生于21世纪的高中来说,遥远而陌生,这就需要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除此之外,让高中生了解革命传统并传承,课堂上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特别是语文课。
语文,作为一门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在新时代的革命传统教育中应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分乡镇进行批量裁切、批量定制图层符号以及批量出图。
Python作为ArcGIS的脚本语言,不仅简单易学,免费、开源,而且是面向对象的。
它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对象构建,可以灵活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批处理。
运用Python实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批量制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传统人工制图的烦琐和重复劳动。
革命传统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革命传统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探究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平时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推荐篇目有毛泽东诗词,鲁迅、茅盾、周立波等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
① 2021年教育部发布《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心灵,让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②新编教材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进一步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高中语文;渗透策略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③它鼓舞着青少年奋发图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拼搏。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勇于担当,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发展革命传统的重担,稳立课堂,研究寻找出适合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的方法。
一、革命传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高中教师教学压力、升学压力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革命传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的问题。
在以应试和提高升学率为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很多时候是蜻蜓点水。
另一方面教师的文化自觉不够,学科之外的知识能力较弱,知识面也较窄。
况且,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深挖文本、拓展的自觉,革命传统教育的渗透在平时教学中是不够的。
在家校教育的层面,学校没有专门与革命传统相关的课程,没有指定相关内容要求,更没有革命传统兴趣班、辅导班的开设。
家长忙于工作,连指导孩子学习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花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普及革命传统。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对革命传统教育都不太重视。
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是紧跟时代潮流的青少年,可以理解革命传统,了解相关革命历史,但要让他们去了解掌握更多,在远离时代的情况下,显然是没有多大兴趣的。
在学校和家庭都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下,却没有把革命传统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对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作风是不利的,对学生的成长、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3期所谓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品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大量的革命历史叙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有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贯彻“思政进课堂”的教育方针政策。
那么,如何挖掘革命历史的资源,廓清哪些对革命历史认识的误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法途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挖掘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的教学资源革命历史叙事是当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史上从未中断。
不论是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还是在新时期初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1980年代中后期的“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与“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思潮中,都能发现革命历史叙事的身影,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革命历史叙事呈现出再度繁荣的态势。
然而,在多部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中除了“十七年”时期出现了革命历史小说的称谓外,其它时期基本以战争小说、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来指代这一创作潮流。
因此,梳理革命历史叙事的流变历程,挖掘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的教学资源成为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前提。
概括来说,当代革命历史叙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叙事类型。
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十年文革”结束,可以称之为革命历史的建构期,其特点是赋予革命历史强烈的政治性,属于对革命历史的政治化叙事。
这一时期作家普遍以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身份讲述革命的历程,塑造了众多崇高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试图揭示出历史的本质与演变的规律,革命历史叙事担负起建构国家政权合法性论证和塑造人民历史意识的政治重任。
梁斌的《红旗谱》通过冀中平原井锁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尖锐斗争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昭示出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阶级斗争的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杨沫的《青春之歌》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出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的成长历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才能得到实现。
吴强的《红日》从一个军的角度,写了沈振新部从撤出涟水,经过莱芜大捷,到与兄弟部队配合消灭敌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描绘出一幅解放战争的壮丽图画,揭示出“正义之师”力量的源泉,回答了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据。
就是某些追求个人化风格的小说,也没能脱离政治化的主题。
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叙写了小通讯员与两个女性在激烈战斗间的情感关系,“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一“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
[1]这些小说的主题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承载起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供合法性论证以及塑造新的国民性的政治功能。
从新时期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是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革命历史的觉醒期或转型期,先后诞生了人道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探析瞿华兵(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47(2018)03-0066-004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大量的革命历史叙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有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如何挖掘革命历史的资源,廓清对革命历史认识的误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法途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代文学;教学;革命传统;教育收稿日期:2018-04-14作者简介:瞿华兵(1978-),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政治法律66——《》2018年第3期主义革命历史叙事和新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叙事,人道主义革命历史叙事赋予革命历史人性化内涵,新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叙事对革命历史的正义性与崇高性进行解构。
在思想解放运动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时期初期作家表现出重新书写革命历史的努力,形成一股人道主义革命历史叙事的潮流。
《冬天里的春天》以革命干部于而龙重返故乡石湖寻找亡妻、游击队指导员芦花40年前不明原因的死亡之谜为线索,回溯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四十年的斗争生活。
小说全面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既描写了革命者之间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也写出了革命恋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还表现了革命者同劳动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唱响了一曲革命战争年代人性真挚、善良的赞歌,表达了“春天在人民心里”的革命主题。
《内奸》中榆面商人田玉堂出于一个老百姓最朴素的良心和对共产党的好感,在革命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共产党做过一些事,算是对革命有功的“开明人士”。
但在“文革”中却被当作内奸,遭受种种折磨,睡梦中的田玉堂不禁发出“冤枉”的呼喊。
小说写出了人的美好善良的情感是如何被践踏的悲剧,提出应该关心普通人命运这样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命题。
这些小说将笔伸展到革命历史的深处,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角度重写革命历史,探讨革命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提出革命也应该讲究人道主义的思想。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抛弃了“为政治服务”的文学观念,作家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历史叙事开始兴起。
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以个人化的视角再现革命历史,使得以往被政治意识形态遮蔽的边缘历史重见天日。
《红高粱》中的余占鳌是一个流亡无产者,当过土匪,三教九流什么都干过,身上显示出流氓和无赖的特性。
他蔑视封建礼法,身体里流淌着不受传统伦理道德约束的人性欲望。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打死日本少将著名的抗日英雄。
余占鳌带领底层民众参加抗日,不是出于民族的大义和崇高的理想,而是要为罗汉大爷复仇和不愿被日本人欺压的缘故。
小说表现的不再是传统抗日战争的思想主题,而是彰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民族野性精神。
《一个地主的死》中的王香火是一个纨绔子弟,只要回家就是向地主的爹要钱。
从城里回家的路上被日本兵抓住,日本兵让他在前面带路,给他们作向导。
但他带领日本兵走的不是他们要去的松篁,而是走向了四面环水的孤山,并且伺机告诉人拆掉所有桥梁,从而将日本兵困死在孤山。
日本人发现上当受骗后,用刺刀杀死了王香火。
王香火虽死于民族的大义,但他的抗争始终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他对日本兵的暴行表现得非常麻木与冷漠,呈现出来的只是人性的卑微,明显迥异于传统的英雄主义。
新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叙事颠覆了传统革命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使小说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制与规约,革命历史呈现出多元、复杂的面貌。
从1990年代中期直至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为第三个阶段,革命历史叙事多元共生,可以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重构期。
受大众商业文化、主流政治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等合力文化的影响与制约,革命历史叙事发生分化,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旋律型革命历史叙事,如《亮剑》、《我是太阳》、《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向延安》等;也有民间立场下知识分子型的革命历史叙事,如《银城故事》、《笨花》、《人面桃花》、《武昌城》、《圣天门口》等;还有大众文化影响下消费型的革命历史叙事,如“风声三部曲”、《长征谣》、《红色娘子军》、《潜伏》等。
当然,这几种叙事形态并非绝对壁垒分明,有时会出现杂糅、并置和融合的状态,存在难以完全剥离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作家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负,超越“二元对立”旧有的革命思维模式,以人为价值视点,从历史、生活、人生等多个层面展开革命历史的叙述,对个体与集体、民主与强权、暴力与正义等命题进行深入反思,力图还原出丰富、复杂的革命历史图景,重构革命历史叙事的史诗形态,追寻革命历史的现代价值。
总之,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叙事呈现出日常生活化、娱乐化和通俗化的叙事特点。
“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时代”。
[2]受不同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当代革命历史叙事表现出多元化的叙事形态。
多元化的叙事形态展现出革命历史不同的侧面,通过不同叙事类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革命历史的全貌,获得更多革命历史的真相。
二、廓清革命历史认识的误区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巨大动荡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态,有着复杂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
当代文学中有许多对革命历史错误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廓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面挑战,才能更好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革命的起源问题。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里有剥削那里就有造反,革命的根源在于阶级的压迫和阶级的剥削。
“20世纪中国革命暴发,其根源就在于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压迫与剥夺,农民的根本利益系于土地和粮食,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必然会揭竿而起闹革命。
”[3]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了历史和人民的需求,通过土地革命解决了人民安身立命的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可见,社会是否公平合67——《》2018年第3期理,人民的生活是否得到保障,是引发还是避免革命的根源。
新时期以来,阶级斗争的理论被否定,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迎合时代思想的变化,对于革命的起源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叙述。
其一美化劳资阶级的关系。
《旧址》中将盐商李家的发达主要归因于新技术发明和“礼仪继世的家风”,完全忽略了形成累代传承的巨大产业背后的剥削因素。
同时,地主阶级都具有仁义、善良的品质,李家“解囊相助,帮不相干的贫家子弟入痒就读”不计其数,受救助者对李家更是感恩戴德。
因而,小说中革命的发生完全就是一场毫无缘由、非理性的暴动,对银城平静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
其二革命起源的省略。
《风声》中的顾晓梦出身于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是个娇纵任性的资产阶级小姐,表面身份是汪伪政府华东剿匪司令部收发专员,实际却是潜伏在敌方司令部、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中共地下党员。
顾晓梦如何从精致的资产阶级大小姐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如何与自己的资产阶级家庭决裂而开始拥护革命,小说没有作出丝毫的说明,而是采取回避的方式完成了叙事。
因为,这种含混、模糊的讲述恰是多元化语境下讨好多方的叙事策略。
对于这种错误的革命起源的讲述,在教学中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其次,革命的动机问题。
革命者之所以选择走革命的道路,是出于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因此在革命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前仆后继,永不放弃。
即使面对死亡也能视死如归,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可是,在新时期的某些新历史小说中,革命者走向革命的原因被改写,革命历史中充满人性的斑斓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