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主体观中的审美过程论

合集下载

美学十五讲笔记

美学十五讲笔记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 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Asthetica)鲍姆嘉通情:美学美 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试析3D电影审美主体的心理过程及其作用机制——以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试析3D电影审美主体的心理过程及其作用机制——以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定 的距 离 。
象与影视世界 中的艺术形象融合 , 并对影视艺术形 象 加 以丰 富 、 补 充 。 同时 还会 投 人 自己 的情 感 , 把 自己 的感 情也 融入 于艺 术 形 象 的 生命 形 态 和 感 情 中, 二 者互 相 交 流 , 以至 物我 两 忘 。鉴 赏 者把 自己 的情 感移 注 于 已物 化 了的艺 术形 象 , 使 后者 也 真正 具有 了生 命 , 活 了起 来 , 有 了情 感 。 ” ( 孙宜君: 《 影视
何 明 : 试析 3 D 电影 审美 主体 的心理过 程及 其作 用机 制
生激 烈 积 极 的 反 应 。例 如 , 以 下 是 一 些 观 众 在 看
3 D电影《 少年派 的奇幻漂 流》 后 写的寥 寥几 句评 语, 刻 画 了他 们 对 影 片 中 3 D效 果 的直 觉 感 受 , 可
可 能让人 昏 昏入 睡 或 乏 善可 陈 。 唯有 具 有 一定 艺 术水 准 的影视 作 品 , 才 可 能进 入 到 这 一 阶段 , 引发 理 性思 辨 , 被 人讨 论分 析研究 。获 得精 神 的愉 悦是 种 更 高 的审美心 理境 界 , 这 对于臻 于技 术表 现和 视 觉炫 目的 3 D 电影 来 说 , 既 可能 会 造成 一 种水 到

2 0 0 2年2期) 事实上 , 在3 D 电影 的审 美 过 程 中 , 观 众往 往会 在获 得特 别直 观 的感受 之后 , 会非 常迅 速 地联 系到 自身 生 活 当 中 的各 种 审 美 资 源 进 行 “ 再 创造 ” , 例如 , 观众在 评语 中已经 把 3 D的直 觉 冲击 力 融 合 在 自身 体 验 系 统 当 中 , 似乎 闻到 “ 咖 喱 味 儿” , 感 触 到 了“ 雨水 味儿 ” , 甚 至怀 疑 “ 整个 影 院就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 首先,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 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 实践相统一的。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 性质。艺术创作的内容、题材、结构模式等来源于 生活,艺术家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 。 例如:刘 心武的秦学,从现实生活中找秦可卿的原型。

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 和生成性。
• (2)人本主义
• 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可以划分为 直观主义和解释学这两大传统。 • 直观主义的特点是将审美经验归结为 非理性的直观或者直觉活动。属于这一传 统的思想家包括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 克罗齐。 • 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是胡塞尔、英伽登、 杜夫海纳。

5、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 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 6、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 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 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 容。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基本章节
•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审美经验是研究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 主体的体验、感受,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 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 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1、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 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 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 也是美的本质问题。柏拉图用“迷狂说”来 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单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 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单选)。
• (1)科学主义: • ①乔治· 桑塔耶那:“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 ②托马斯•门罗 “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 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尝试科学地描述 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 ③杜威认为艺术是自然经验的延续与完善化,审 美经验就来自于日常经验,美的形式唯有凭借经 验才能理解并得到享受。“艺术即经验”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引言:何为身体美学?二十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各种有关人体美的文本(文字、影像、音乐、图画)大量涌现。

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

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

在身体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际,有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究竟是谁在进行审美?是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是精神,那么,独立的精神存在吗?精神何以会将身体当作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代的自然—人文研究越来越不支持精神独立存在的设想,所谓精神越来越被认作身体的功能/活动;倘若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活动,那么,审美的主体就只能是身体。

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

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

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

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二十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一、精神美学的困境与身体美学诞生的逻辑必然性任何审美活动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谁在审美?西方哲学家中最早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者是巴门尼德,其名言“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1)的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既然只有思才与存在同一,那么,审美的主体只能是思即精神。

虽然巴门尼德对美学问题谈论甚少,但他的上述言说却推动着古希腊主流美走向了以精神为审美主体的道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美学的代表性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尼德原则,因此,古希腊主流美学乃是以精神为言说主体的精神美学。

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模拟试题(一)1.被称为“第一部美育宣言书”的是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

2.英国美学家菏迦兹认为,曲线比直线美,尤其波状线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

这是他根据人的感官感觉舒服来判断。

3.喜剧艺术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到美学高度概括。

4.在美感的来源和本质问题上,柏拉图认为只有处于“迷狂”状态的人,才能观照到理念世界的“真正的美”。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认为人凭天生能力,即第六感官或内在感官来观照美。

5.审美意识个性指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6.体育运动的审美因素有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

7.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艺术手法运用的杰出代表。

8.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是现代建筑中艺术与环境相结合的典范。

9.西方古典舞蹈,尤其芭蕾舞的外拓性,可抽象概况为开、绷、立、直四个字作为它的形态特征。

10.电影是唯一让人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它是诞生于 1895 年 12 月 28 日,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发明的。

二、辨析题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错。

这是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

这个定义指出只有特定的内容——理念并由它决定的感性形象才是美的,这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但是,黑格尔的理念是一个客观精神,是一个游离于物质世界和人的主观精神之外的神秘的东西,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2.结局令人感动的事件就是悲剧。

错。

悲剧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具有肯定价值的主人翁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

3.科学的创造与美的创造是同一的。

对。

科学的创造与美的创造都需要主体情感与思维的参与,且二者的创造物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三、简答题1.美育的功能和任务是什么?①美育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

它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教育功能,是青少年感性教育和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它的社会功能,它是对社会关系状态的美化;三是最高层面的功能,它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②美育的任务是:从人这一现实主体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人们的审美生活,使之不断定向高度自由的审美世界、真正的人性世界。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

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

“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

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

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

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

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

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示二十世纪以来,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

西方传统的哲学观认为, “身体”与认知无关, 基于人脑的理性思辨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 “满堂灌”的教学代替了人体最自然的音乐感知, 音乐教育与生活被完全割裂开来。

基于此, 本文从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情境性、非表征性”的角度出发, 试图探索其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期能够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一、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哲学是当代在西方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 是梅洛·庞蒂等哲学家对笛卡儿身心二元论进行批判的产物。

梅洛·庞蒂认为, “身体主体间是共存的, 身体主体与世界也是共存的”[1]。

他主张:第一, 从身体内部实现自我身心关系合一;第二, 从身体外部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合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当代哲学家、语言学家雷柯夫、约翰逊等提出了具身认知哲学理论, 由此在西方掀起了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热潮。

这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基于身体的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身体体验作用于心理感觉, 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非表征性。

(一) 认知的具身性传统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智是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 身体与认知活动是对立的。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客观理论知识的传递, 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则认为, 认知依赖于身体与身处环境的对话、互动, 在身体感官、身体体验以及身体经历等多层面交互中生成。

认知活动不可能是离身的、外在的, 它自始至终都是具身性的。

(二) 认知的情境性具身认知理论认为, 认知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认知如果离开了情境, 就变得空洞、表征化, 心智存在于大脑中, 大脑镶嵌在身体中, 身体根植于环境中, 认知通过身体活动跨越了大脑和身体, 与环境联合成一体, 认知根植于身体, 源于情境。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美术鉴赏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是审美主体运用视觉感知以及自身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过程,是鉴赏主体对美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也是鉴赏主体对艺术作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以感知激发情感(审美感知与观照)、以情感驱动想象(审美感兴与体验)、以想象感悟意蕴与价值(审美感悟与升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审美认识过程。

一、审美感知与观照:有意注意与无意触发在美术鉴赏中,鉴赏主体首先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有意无意地去感受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观照美术作品的整体概貌。

审美感知与观照所需要调动的审美心理主要是“注意”和“感知”.感知作品首先要“审美注意”,一切相对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由“注意”开始的。

“审美注意”是指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审美对象上的集中和停留。

感觉和知觉是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并进行各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完成审美注意的生理条件。

审美注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鉴赏主体带着鉴赏的目的去注意美术作品,调整好心态、清空掉杂念,做好进入鉴赏活动的准备,从而进入了“审美期待”;“无意注意”则是在不自觉、无目的的情况下,由于感觉器官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刺激,鉴赏主体被对象吸引并产生了激动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从而进入审美活动。

一般而言,“审美注意”集中和停留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而美术的外在形式就是美术对外表达的艺术“语言”符号,比如:点、线、面、形体、空间、色彩、光影、比例等形式要素及排列组合。

这些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符号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形式美。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使鉴赏主体的视觉器官受到了刺激,引起鉴赏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注意,从而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在审美主体的感觉器官上,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审美对象的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反映。

审美客体的名词解释

审美客体的名词解释

审美客体的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关注、研究和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各种物品或事物。

它是审美主体与外在事物之间的桥梁,通过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和文化鉴赏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最早的审美客体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人们通过欣赏这些绘画作品,体验到了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造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审美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各个艺术门类。

在艺术领域,审美客体是艺术家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形式。

绘画作品通过色彩运用、绘画技法以及主题的选择等元素,传递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结构,引发听众的情绪共鸣和反思。

舞蹈作品通过身体的动态和舞者的表演,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动感。

雕塑作品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创造出具有独特气息的艺术形象。

建筑作品则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和建筑风格,为人们创造出宜居、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除了艺术领域,自然景观也是常见的审美客体。

从壮丽的大自然风光到细腻的花草树木,自然界提供了无尽的美丽景观供人们欣赏和体验。

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美妙。

无论是高山流水的奇观,还是微观的昆虫花朵,都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外,审美客体还可以是各种物品或事物,世俗的或日常的。

一件设计精美的家具、一辆流线型的汽车、一件精致的珠宝或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都可以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这些物品或事物通过其独特的外观、材料和工艺,给人们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愉悦。

总的来说,审美客体是通过感知和思考与审美主体产生联系的各种事物。

它是创作者表达与传播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媒介,也是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来源。

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景观还是各种物品,审美客体都在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晚近以来,关于“肉体话语”、“身体美学”与“身体的审美化”这三个概念对经典美学提出的三次重大挑战及其深远的学术意义。

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身体作为个体存在与感知世界的媒介,其地位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塑,从而引发了美学理论界对传统美学框架的重新审视与革新。

首次挑战源自“肉体话语”的兴起。

这一概念强调身体不仅作为物质实体,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性别等多元符号意义的能动主体。

它挑战了经典美学中对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主体精神抽象化、去身体化的倾向,主张回归到身体的具体经验与感知,关注艺术如何通过再现或塑造各种肉体形态来传达深层的社会批判与个体情感。

这一转向揭示了身体在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中的主体性与政治性,拓宽了美学研究的领域与深度。

第二次挑战来自“身体美学”的构建与发展。

不同于以往将美视为超越身体的精神理想或形式规律,身体美学主张美是身体实践、身体感觉与身体关系的产物,它强调身体的感官知觉、动态交互与空间存在对于审美判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视角打破了美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身心二元对立,倡导一种更为整体化、感性化的审美观照方式,推动美学理论向生活世界和日常经验的回归。

第三次挑战则聚焦于“身体的审美化”现象。

在全球化、消费主义与媒体技术的交织影响下,现代人的身体日益成为自我表达、身份建构与社会交流的重要场域,被广泛地审美化处理与消费。

这种现象促使学者们反思经典美学中关于美的纯粹性、距离感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等议题,探讨身体审美化如何重构个体与社会、私人与公共、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对个体认同、社会规范与美学价值判断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三次挑战的具体内容、理论背景与学术脉络,分析它们如何推动美学研究从静态的、超验的、脱离身体的传统范式向动态的、经验的、关注身体的现代模式转变。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这些挑战所带来的启示与问题,如身体与精神、自然与文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及美学理论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现实时如何保持其批判力与解释力,以期为构建更加丰富多元、贴近时代需求的美学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影响的研究

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影响的研究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19年8月第4期Aug.2019NO.4性是一个人类永远没有停止研究的教育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性由单纯的满足生存繁衍,到性审美情感体验的发展过程,人们对性认识的变迁也是人类文明程度发展的过程。

[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群体,其性审美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生活幸福指数,正确的性审美也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择偶和婚恋,而且也对社会其他群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性审美的过程与其他审美过程一样,不仅受教育的影响,而且还受当代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想的影响。

因此,脱离当时美学思想的影响谈及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那就是无本之木。

近年来,随着美国实用主义美学代表理查德•舒斯特曼1999年在论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中提出“身体美学”思想,“致力于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官的审美欣赏和创造”的思想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与反响,在我国也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身体美学”的研究热潮。

[2]随着社会上“身体写作”“身体消费”等大量审美大众化、世俗化、生活化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性审美过程中也表现出追求身体本能释放、追崇青春躯体、打造身体时尚、放纵感性欲望、让身体快乐、失去理性思考等偏差。

[3]所以,有一些学者将大学生性审美偏差产生的原因归咎于“身体美学”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由于“身体美学”思想推进了身体的消费,从而使得审美沦落为功利性和商业性所致。

[4]到底是“身体美学”思想的负面影响还是其他因素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性审美形成与发展的偏差,只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为此,本文对“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美的本质与大学生性审美要探讨大学生性审美,首先必须弄清楚“美收稿日期:2019-05-29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身体美学思想对大学生性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SXJYB1702)阶段性成果,本研究由四川省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论审美经验的五种心理模式800字

论审美经验的五种心理模式800字

论审美经验的五种心理模式800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要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使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审美能力正是由这些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共同保证和促进审美经验的实现。

这些心理要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感知结构相契合而形成的心理状态”。

审美感知作为一种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不同于一般感知。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在感受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当我们感觉到某种声音、色彩、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尽管这愉快是生理的快感,但却是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自觉地迅速、直接把握审美对象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

审美主体的审美直觉是由感性直观因素、理性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的。

感性因素是审美直觉过程中的可见因素,它在审美直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审美直觉这种艺术感受力始终不脱离感性因素,因而它在审美创造这个虚幻的艺术世界找到了用武之地。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大体上是理解与想象共同作用对日常生活情感的加工、选择和组合。

同时,审美情感又与日常生活情感关系密切,日常生活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

审美情感是经过多种心理功能处理的,渗透着感知、理解和想象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情感。

总之,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要素,它不仅诱发其他的心理过程,而且促使它们不断的完善和深入。

它活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4.审美想象所谓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形象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21年舞蹈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7)

2021年舞蹈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7)

2021年舞蹈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7一、单选题(共30题)1.()是指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想要持续向前发展,就必须先追根溯源、研究历史、建构回溯性作品。

A:欲进先退B:逢开必合C:欲前先后D:逢冲必靠【答案】:C【解析】:2.芭蕾舞手臂中一臂弧形上举,一臂弧形侧举是()位手。

A:4B:5C:6D:7【答案】:B【解析】:3.“以打到偶像崇拜,否定权威至上”为目的芭蕾舞剧是:()A:《多少悬在半空中》B:《拿波里》C:《仙女》【答案】:A【解析】:4.“翘袖折腰之舞”形容是哪一朝代的舞蹈?()A:魏晋B:汉代C:唐代【答案】:B【解析】:5.芭蕾舞中的经典造型“鱼儿潜水”首次出现于芭蕾舞剧:()A:《天鹅湖》B:《睡美人》C:《胡桃夹子》【答案】:B【解析】:6.艺术发生的“模仿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泰勒C:亚里士多德D:康德【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

他认为,由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艺术,如画家和雕塑家是用颜色和线条去模仿,诗人、戏剧演员和歌唱家则是用声音来模仿。

由于模仿“所取的对象不同”,因而形成了悲剧和喜剧,他认为喜剧总是能模仿比我们今天罪恶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善良的人。

7.艺术语言的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起着()的作用。

A:次要B:主要C:直接D:间接【答案】:C【解析】:由于艺术语言的使用,使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的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起着直接的作用。

拿电影语言来说吧,电影镜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不同的镜头画面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特写镜头,是用来突出或强调人物和事物的细部的,如一双眼睛、一支枪口等,影片《人到中年》里就有许多陆文婷眼睛的特写镜头,用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身心合一”品“韵味”①——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具身审美向度

“身心合一”品“韵味”①——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具身审美向度

[摘要]提及“审美”二字,人们往往认为它是属于“大脑”的工作,而忽视了“身体”在审美体验获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不只是发生在大脑中,而是在身体和心智交互影响下对外部环境所进行的适应性活动。

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韵味”之美,处处皆体现出具身审美的特点。

何为中国传统音乐之“韵味”美,何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具身审美观,以及如何“身心合一”地审传统音乐之“韵味”,是需要重点探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中国传统音乐之“韵味”;具身审美;具身认知理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3-0021-04“身心合一”品“韵味”①———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具身审美向度谢京汝(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00)一、中国传统音乐之“韵味”及其具身审美观的体现“韵味”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审美范畴。

在诗、词、书、画等中国传统的艺术领域中,“韵味”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与此同时,“韵味”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所在。

它既是划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体裁的依据,也是各音乐流派之间个性的表达与体现。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中,需要重点把握传统音乐在“韵味”美上的极致追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音乐教育在新时代美育中的终极目标———“审中国传统音乐之美,铸中华民族之魂”。

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是把人视为身心合一的整体。

具身审美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审美教育,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审美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审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上体现的正是“身心一元”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美体现出的是一种“活”的生命音乐美学观念,音乐即是活着的生命有机体,身体作为生命的承载物,与心灵一样发挥着品味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死音活曲”还是“死腔活唱”,这个“活”字都体现了在传统音乐的表演和审美过程中人的身心的核心地位所在。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山东省日照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A.《英雄》B.《命运》C.《田园》D.《合唱》2. 在创造思维中,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指___________。

()A.想象B.灵感C.感知D.联想3.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的作品。

A.籍里柯B.库尔贝C.米勒D.雷诺阿4.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是以______为代表人物。

A.A.赵树理B.丁玲C.冰心D.老舍5.下列芭蕾剧作品中,属于俄国古典芭蕾传统剧目的是()。

A.《葛蓓利娅》B.《仙女》C.《吉赛尔》D.《天鹅湖》6.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作者是()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杜牧7.《大卫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

A.达·芬奇B.拉斐尔C.罗丹D.米开朗基罗8. 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属于______。

( )A.后印象主义B.新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9. 唐代书法家________把书法艺术分为神、妙、能三品。

()A.柳公权B.张怀瑾C.颜真卿D.王僧虔10.被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称为“古代的神品”的是()。

A.《命运之女神》B.《掷铁饼者》C.《维纳斯像》D.《大卫》11. 《牡丹亭》的作者是()A.汤显祖B.王实甫C.马致远D.白朴12.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A.笛卡儿B.萨特C.罗兰·巴尔特D.黑格尔13. 我国民乐《高山流水》是著名的______曲。

( )A.古琴B.小提琴C.琵琶D.二胡14.《人间喜剧》的作者是()A.A.巴尔扎克B.托尔斯泰C.狄更斯D.雨果15.“花儿”这一民歌形式流传于我国()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16.民乐《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曲。

中国审美本体论

中国审美本体论

中国审美本体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审美本体论是一种关于审美哲学的学说,是对审美现象及其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审美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感知和感觉来对美好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心理活动。

中国审美本体论认为审美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对世界、生活和艺术的理解、感知和体验。

中国审美本体论主要强调审美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审美的主体性是指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是个体化的,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品味,这种差异性使得审美变得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而审美的客体性则强调美的存在和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审美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但美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在中国审美本体论中,美的本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美的本体是指美的本质和实质,是美的根源和基础。

中国传统审美认为,美的本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体现,是宇宙之美和和谐之美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美的本体常常是通过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来表现和体现的。

中国审美本体论还强调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审美经验是指个体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感知、情感和思考的积累和体验。

通过不断的审美经验,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增进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经验常常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来传递和展现,使人们感受到美的魅力和魅力。

第二篇示例:中国审美本体论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理论,它强调审美现象的内在本体特征,从而揭示审美价值的根源。

审美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中国审美本体论强调审美现象的内在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不仅仅是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审美对象内在的美感特征。

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不仅注重画家个体的审美情感和技巧,更注重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本体特征,如构图、色彩、笔法等。

这种观念体现了对审美对象独立存在的尊重,认为审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认知,更取决于对象的客观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3 -
随着近现 代身心理 论 的进展 ,上述 风险变得更 加明 晰了 :( )从 狄德 罗提 出 “ 1 物质 因素逐 渐产生 的 结果便 是一个迟 钝的生 物 ,一个有感 觉 的生 物 、一个 有思想 的生物 、一个解 决岁差 问题 的生物 、一个卓 越 的生 物 、一个 奇妙 的生 物”起 ,霍 尔 巴赫 、费尔 巴哈 、尼采 、马克 思等一 系列思 想家先后 从各 自的角 度证 明 了精神不 过是物质 ( 身体 )的活动一 功能 ;1( )越 来越多 的当代生理 学 、心理学 、哲学 研究证 明 [ 2 2 不存在独立 于身体 的精神实体 ,与灵 魂相关 的观念群 则被 越来越 多的学者所 摒弃 。13) 若这种 身心观 [P7倘 3 5 ( 成立的话 ,那 么 ,审美 的主体 就不可 能是精神 。重心而轻 身的理论认 错 了审美 的主体 , 自然难 以重构 完
f 摘
要]随 着 当代 生 理 学 、心 理 学 、哲 学研 究的 进 展 ,有 关独 立 灵 魂 实体 的假 说 被 越 来越 多的 学 者 所摒
弃 .精 神 日益被 领 受 为 身体 的 活动 和 功 能 。从 这 种 身 心观 的 角度 看 , 审 美 的主 体 只 能是 身体 , 关学研 究 也 应 该 以 身体 主 体 论 取 代 精神 主体 论 .从 身体 主 体 出发 重 构 完 整 的 审 美 过 程 。 身体 一 体 是 实在 者 , 实在 者 能 够 主 直接 与其 他 实在 者 打 交 道 .建 构 起 以 自己为 中心 和 枢 纽 的世 界 , 这 是 身体 一 体 在 本 体 论 意 义 上 的 优 越 性 。 主 在 组 建 世界 过程 中 , 身体一 主体 扮 演 着 三种 角 色 :( )作 为筹 划 者 的 身 体一 1 主体 ;( )作 为 中 心一 纽 的 身体 一 2 枢
136万方数据结果便是一个迟钝的生物一个有感觉的生物一个有思想的生物一个解决岁差问题的生物一个卓越的生物一个奇妙的生物起霍尔巴赫费尔巴哈尼采马克思等一系列思想家先后从各自的角度诞明了精神不过魑物质身体的活动一功能
莩未 富 21年第6 ’ 01 拜 期
身体主体观中的审美过程论 冰
王 晓 华
整的审美过程 。要矫 正这个错误 ,美学研 究就必 须彻底 回归身体一 主体 ,以身体 主体观扬 弃精 神主体观 。 身体 主体观不 仅仅承认 身体是生存 的承担者 ,而且将 之领受 为筹划 自己生命 历程 的能动 主体 ,因此 ,它
意 味着对精神 主体观 和机 械唯物论 的双重超 越 。在 《 关于费 尔 巴哈 的提纲》 中 ,马克思 曾批 判 与主体观 相脱 节 的唯物论 :“ 前 的一 切唯 物 主义 ( 括费 尔 巴哈 的唯 物主义 )的主 要缺 点是 :对 对象 、现 实 、 从 包 感性 ,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 去理解 ,而不是把 它们 当作 感性 的人的 活动 ,当作实 践去理解 ,不
意 支配 的 质 料 ,所 以 ,要 成 功 地 与其 他 实在 者 结缘 ,人 必须 在 试 图 同化 它 们 时 顺 应 其 自立 品 格 , 最终 把 主 体
和 对 象 两方 面的 片面 性 取 消 掉 。 由 此 可 见 ,具 体 的审 美过 程 总 是 从 属 于 身体 一 主体 与 其 他 实在 者 复 杂 的 联 合
{本 文 系广 东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规 划 项 目 “ 十 主体 性 理 论 视 野 中 的 身 体 美 学 建 构 :主 体 论 身体 美 学 研 究 ”
(70 )的 阶段 性成 果 。 0 J1
作者 简 介 王 晓 华 ,深 圳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 东 深 圳 ,5 8 6 ) 广 100 。
当代 美学虽然在很 多方面取 得 了重要成 就 ,但在 重构审美 发生过 程方 面却进展 缓慢——包 括现 象学
美 学 、 实践 美 学 、阐 释 学 美 学 、后 现 代 主 义 美 学 在 内 的 诸 多 流 派 都 仅 仅 敞 开 了 审 美 发 生 过 程 的 某 个 阶 段 ( 知觉 阶段和抽象 阶段 ) 如 ,未 能 揭 示 完 整 的 审 美 过 程 。 在 本 文 作 者 看 来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美
主体 ; ( ) 作 为原 始 尺 度 的 身体 一 体 。 这 三种 角 色使 身体 一 体 不 断 以 总 体 蓝 图和 它 所 涵括 的理 想意 象为 依 3 主 主
Hale Waihona Puke 据 审视 、评 估 、鉴 赏现 实之 象 。如 果现 实之 象符 合 理 想意 象 , 那 么 , 身体 一 体 就 有 可 能 产 生 审 美愉 悦 。 不 主 过 .任 何 实在 者 都 在 宇宙 中 占据 着 独 一 的位 置 , 皆具 有 仅 属 于 自己 的本 体论 规 定 性 ,均 非 身体 一 体 可 以任 主
与博 弈 .展 开 为 包括 重 构 、评 估 、认 同、 顺 应在 内 的复 杂操 作 。
f 关键 词 】身体
主 体 观
重 构
审 美过 程
[ 中图分类号]B 3 0 0 [ 8 — ;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 )0 — 16 0 0072 21 1 6 03—6
学 尚未 彻底 回归其 主体— —建 构世界 的身体 。 在世 界美学史上 ,占统治地 位的主体 观几乎总是 重心而轻 身 :( )唯心论 美学认 为现 实的本性 是精 1
神 , 自然会 合乎逻辑地 将精神设 定为审美 的主体 ;( )唯物论 美学虽 然将身体 当作 审美 的承担者 ,但其 2
大多数 流派都 “ 不是从 主体方 面去理解 ”【P) 15 包括身体 在 内的现 实存在 ,故 而无法建 构 出身体 主体性理 _4 ( 念 ;( )二元论美学 总是最终 强调心对 身的统摄作用 ,其 主体 性思想 归根结 底是精 神主体 观 。正因为如 3 此 ,主流 美学普 遍将 精神 ( 魂/ )认 作审 美 的主体 ,对 于审 美过 程 的重构 也 围绕着 精神 ( 魂, ) 灵 心 灵 心 进行 。从逻辑上讲 ,这种美学 建构面 临着一个根本性 的风 险— —倘若 审美 的主体 归根结 底不是精 神 ,那 么 ,由精神主体论 出发 的种种 美学 阐释 岂不建立在 空幻 的基 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