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渊源的探析

合集下载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启示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启示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启示作者:仇梦瑶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1年第3期?文/仇梦瑶【摘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它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而且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入手,探究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和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一、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思想“和”字最早出自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汉语“和”字有和谐、平和、温和、应和、和合等丰富的内容。

“和”思想最初来源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直到西周,太史伯将乐理音调之和提升到思想领域,成为指导事物有序发展的最根本原则。

自孔子以来,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根基,《大学》曾言:“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可见,儒家文化中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和”为贵。

“和”思想除了在儒家文化中占有很大分量,道、佛、墨诸家也主张“和”。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在矛盾运动中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他物的和谐;佛家反对杀生,主张众生平等;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

由此可见,“和”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古人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殷切期盼。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自身的温和性、稳健性优势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共处,这源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使货币成为“异化劳动”的根源,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影响社会和谐运行的绊脚石。

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人的共同性不仅表现在“血缘、语言、习惯”等方面,而且体现在群体劳动的相互协作、精神上的相互慰藉、伦理道德的“亲密无间”,这种共同没有利益瓜葛,只有事实的平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人民在面临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受到影响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阶级斗争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矛盾,也意识到了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意识到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也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从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步性,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具有指导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长远视角、天下情怀和包容心态超越了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超越了国家、民族、种族、宗教、阶级的差异和界限,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注入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传统文化引言在经济形势低迷、自然灾害频发等难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各个国家需要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得更为密切,连锁反应更为明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正地成为了共同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合作共赢成为共识。

但在这个共同体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各国的发展并不均衡,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绝对和话语权;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动荡与不安,中东局势紧张,军备竞赛火热,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新一轮逆全球化和排他主义的兴起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世界急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价值观的引领。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责权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迸发出活力,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人的本质的理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活力与生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和全球视野,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景。

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认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当共同负责和分享社会生活中的一切。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类被理解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具有动态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无法脱离其他人的利益而单独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对其他方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其他方的利益。

这些基本的观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而共同努力,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狭隘的利益。

这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相互依存则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共同创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对全球视野和国际关系的探讨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全球视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在于其对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强调,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脱离其他国家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

一、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近年来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全人类应当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本文将就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对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进行了概念界定,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的概念,强调人类命运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2. 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相关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构建一个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各国之间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三、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成果1. 学术研究成果国外学者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 重要学术观点国外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方略,强调各国应当摒弃以往零和思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的影响1.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强调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2. 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推动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

五、结语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成果和启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希望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各国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来的理念和成果1000字

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来的理念和成果1000字

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来的理念和成果1000字1. 引言1.1 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人类在共同的地球家园中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挑战,并且需要通过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人类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紧密联系迫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共同行动、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来的理念和成果。

首先,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背景,包括概念的定义、形成的背景以及相关国际倡议和合作机制。

其次,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包括打破国家壁垒解决全球问题、协调各国利益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增进全球公平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

然后,探讨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包括国际合作中的利益分歧与博弈、跨越文化差异与发展差距的障碍以及社会转型、民族主义抬头等现实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和希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背景、意义与价值以及推进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对全球社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指明方向。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背景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简称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该概念强调了全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性,主张各国应坚持合作、发展、繁荣共赢,并呼吁实现全球治理的持续改革和完善。

它要求国际社会摒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维,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密切相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的理念,强调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

这一理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构建,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即没有剥削的社会关系和无阶级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历史发展的理论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整体利益逐渐凸显,人类命运日益紧密相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有关。

马克思主义主张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国际主义的核心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的联系,无论国籍、种族、阶级等差异,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

只有人类共同尊重和坚守这些普世价值观,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批判的立场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使得资本和资源的集中归并,导致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强调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性和互利性,要求全球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可以从共产主义理想、人类整体利益、国际主义观念、普世价值观和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价值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它强调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这种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全球化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具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和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和多样价值观,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共处的人类社会。

3. 经济利益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但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权益,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4. 国际组织和法律保障: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也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依据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基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也涉及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

第32卷第5期2018年10月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Vol.32No.5 Oct.2018收稿日期:2018-09-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青年项目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18CKS008)作者简介:张婷婷(1990 ),女,河南项城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㊂E-mail :zhangting01010@法 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张婷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 要:中西方哲学家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对 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大量阐释㊂其中,马克思从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㊂党的十九大根据时代形势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做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型的世界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㊂同时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㊂关键词: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社会形态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 (2018)05-0042-06DOI :10.16398/ki.jbjieissn1008-228x.2018.05.008 共同体”一词历史悠久,发展至今衍生意义非常宽泛,日渐使用在诸如道德共同体㊁科学共同体㊁教育共同体等多种语境和话语体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基本概念难以趋于一致,重要性和准确性被慢慢弱化和模糊㊂鉴于此,为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当从词源释义上对 共同体”概念进行历史考察㊂一㊁ 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史 共同体”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原义是具有城邦意义的市民共同体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著作中开篇指出: 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㊂”[1]这表明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共同体带有城邦性质,城邦属于共同体,人们基于 共同的善”(to koinon agathon)建立起城邦,城邦是集合 最高的善”的共同体㊂但随着罗马的崛起,出现了贵族等级的划分和种族利益的斗争,人们之前基于 善”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城邦共同体逐渐因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趋于衰落和解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新的原则来维系㊂这时,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西塞罗将人的理性和现实的国家法律结合起来,提出以自然法为基础,同罗马法相结合,建立起法的共同体㊂西塞罗认为,国家的事业离不开人民,人民出于利益的聚合组成共同体,但 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性和利益的共同性结合起来的集合体㊂”[2]在罗马衰落之后,宗教盛行开来,共同体概念又逐渐蒙上了浓郁的神学色彩,演变成 宗教共同体” 神的共同体”㊂总的来说,古代哲学家对共同体的言说多是从自然的人的状态出发进行论述和思考,尽管后来共同体概念带有宗教色彩,但人们始终都是基于理性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表现出一定的虚幻性和空想性㊂到了近代,个人意识凸显,霍布斯㊁洛克㊁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开始从公共意志出发解释共同体概念㊂ 公共意志”一词是法国启蒙思想 第5期 张婷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家狄德罗在研读孟德斯鸠的著作后作出的概括性词语,最初使用的主要用意是借以表述公众在缔结契约时公共遵守的惯例或公理,后来逐渐被冠以普遍的意义㊂霍布斯通过对 自然状态”的描述,指出共同体是人们通过达成一定的契约并让渡相应的个人权利而建立起来的 政治机构”,它既具有政治性也兼有道德性㊂在这一基础上,霍布斯解释了国家的生成,认为国家是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国家是 通过若干人的协议被看成是他们大家的意志”建立起来的, 它可以为共同的和平和防卫而运用他们的力量和资源”[3]㊂卢梭把共同体解释成代表和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的最高形式,他认为人类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平等和自由,人们建立共同体的基础是依据公共意志达成社会契约㊂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共同体概念也曾做过集中阐述㊂他把共同体与国家联系起来,指出国家是 绝对精神遵循严格理性安排而生成的自由的共同体”[4],是人为追求自由的必然产物,个人是国家即共同体的成员,离开了国家的个人,单个成员就失去了 客观性㊁真理性和伦理性”[5]㊂费尔巴哈可以说是为研究共同体思想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㊂他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 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同一中㊂”[6]这表明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欲从人的社会性出发阐释共同体概念,这相对于同时代的研究者而言,是巨大的进步㊂但遗憾的是费尔巴哈未从现实的人出发,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把共同体的概念推向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一端㊂赫斯在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上是一个杰出的理论贡献者㊂他把对共同体的研究视域放在对个体自由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上㊂赫斯指出,人受劳动爱好的驱使进行各种劳动,在多样性的劳动中能够自发地产生合乎人性的社会机体,即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 自由与平等㊁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统一”[7]㊂赫斯的这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劳动在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这对后来马克思进行共同体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和启迪㊂从以上对共同体概念作出的简要回溯和梳理可以明晰:个人离不开共同体;在不同的时期共同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共同体的组成或建立都是以人为动机㊂而且西方哲学家看似杂乱的共同体概念阐述其实也内在地表现出两条潜在逻辑主线:一条是理性主义线索,一条是人本主义线索,尽管两条线索都存在着某种不合理性或缺陷,但都为后来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点㊂二、多元谱系中的共同体思想考察 在西方思想谱系中,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颇具代表性㊂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以往理想主义的不现实性,从关注人及人的劳动爱好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需要,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社会共同体”思想㊂马克思认为,人存在于共同体之中, 现实的人”是共同体发展的逻辑起点㊂不同于费尔巴哈所讲的,单纯生物意义上的㊁抽象的人,马克思所指的 现实的人”是 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8],是具有客观性㊁主体性的人㊂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受其自然属性即肉体组织的制约,为了延续其生活,必然要生产 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进行 肉体存在的再生产”[9]㊂而人一旦进行物质生产,表现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就同自然界和社会发生联系,人的社会性就得以展现㊂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中生活,人和人存在的社会属于同一实体的范畴,显征为各种社会关系㊂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需要,因而人只能生存在共同体中㊂这样,马克思就详细地说明了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㊁恩格斯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对整个人类的贡献论证了整个人类历史趋于走向共同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㊂基于历史向度的共同体表现形式考察,马克思把人的自由与发展作为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不同时期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与人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㊂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体并不总能完全表征为人的本质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 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曾根据社会关34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 系把人的发展划分为 人的依赖关系 人的独立性 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与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共同体也经历了由 天然的共同体” 虚伪的共同体”到 真正的共同体”的嬗变㊂马克思认为,有且只有到 真正的共同体”即 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才能实现人自身的解放,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㊂但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多篇著作中明确申述, 自由人的联合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具有艰难性和曲折性,在 真正的共同体”到来之前, 虚伪的共同体”即国家的共同体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发展期㊂在中国思想谱系中, 共同体”一词虽未被明确表述出来,但共同体的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㊂早在‘礼记㊃礼运“中就有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 大同社会”描写㊂总的来说,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共同体精神意蕴的彰显主要体现在不同思想家对如何认识和处理天人关系㊁人人关系㊁国国关系的理解和思考㊂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中国先哲论述颇多,人与天一” 天人合一”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共同体思想㊂老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㊂”[10]即老子认为万物皆是阴阳二气,且阴阳在相互鼓荡中形成和气,处在宇宙统一体中㊂庄子指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思想㊂在人人关系上,‘吕氏春秋“中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㊂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㊂”[11]即主张天下不分个人,属人类共有的思想㊂儒家孟子从义利行为上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倡导人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㊂在国国关系上,‘仲虺之诰“中 万邦为怀”,‘周易“中 保合太和”及 万国咸宁” 太和安宁”等语句深谙以 和”治国思想㊂除此之外,西周思想家史伯曾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㊂”[12]即以物类比(国家),主张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达事物之间互济调和㊂‘中庸“中曾有言: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㊂”即 和”是万事万物各安其所的 达道”,等等㊂尽管这些命题还夹带有某种朴素的㊁模糊的痕迹,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精神要素推动了共同体思想的发展㊂如以上述,可以看出: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亦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体思想,其逻辑体系虽各不相同,但逻辑本质都是对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思考㊂二者都以认识人和自然㊁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基点,从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钩稽,去探究人类解放和发展的自由空间,为后来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㊂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出场和思想超越 从出场学视域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在从整体性的历史视野中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时代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下时代何种历史性问题的解答㊂这样做既是对新时代理论成果的反思性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解放所处阶段的现实把握㊂(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语境一切历史产生的东西,都只能在历史中存在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出场绝非时代的偶然亦或领导人随心所欲的臆想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到现代新的历史境遇的世界形势,也回应了现实的社会发展困境对新的科学理论的呼唤与诉求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对世界形势作出判断,指出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㊂”[13]58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使世界各国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依然突出㊂经济㊁政治㊁安全㊁生态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应对,团结与合作成为发展趋势,封闭孤立只能拉历史的倒车㊂从人与世界关系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44 第5期 张婷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展,人作为主体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人越来越成为世界整体的直接性构成要素,人所进行的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的活动也越来越脱离民族㊁地域㊁语言等条件的限制而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活动㊂如同马克思所言,单个人的历史逐渐演化为世界的历史㊂与此同时,人对世界的依赖关系也不断加深,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人,人的主动性受限的范围逐渐从地方扩展到世界,人不能单方面思考小范围的聚合,人与世界的密切联系要求人立足于世界视野寻求其自身的发展空间㊂世界历史的发展逐渐把人联合成一个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单个的人的存在难以适应整体性历史视野下人类的发展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出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㊂从人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现实的国际关系体系难以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难以适应充分发展了的生产力的要求㊂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和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劳动者自身素质㊁能力的提高,劳动资源也相应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和利用㊂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主要受益者,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本质又使资本仅仅为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这造成现实社会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㊁全球收益不平衡的事实,直接增加了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㊂其次,世界多极化㊁政治一体化㊁文化多样性快速发展,各民族国家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没有一个国家再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国之间紧密联系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主流㊂但现实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奉行 权力政治” 零和博弈” 文化霸权”的国际关系理念,这不仅不符合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直接对世界安全埋下隐患㊂再次,现实的全球治理体系逐渐难以解决新时代条件下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㊂ 经济增长动能不足㊁贫富分化日益严重㊁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㊁网络安全㊁重大传染性疾病㊁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㊂”[13]58在这样的全球境遇下,单个人或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摆脱现实的发展困境,这要求全人类社会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困难和挑战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 持久和平㊁普遍安全㊁共同繁荣㊁开放包容㊁清洁美丽的世界”[13]59,是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理性反思,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适应时代发展㊁解决现实发展困境作出的富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㊂(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与超越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㊁既定的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㊂”[1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在承继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上的批判性综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特征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㊂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发展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马克思研究历史问题的逻辑起点即 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具体的㊁全面的详细路径指导,回答了当今世界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体系,以及如何构建的问题㊂从内容上说,主要涉及政治㊁安全㊁经济㊁文化㊁生态等方面㊂在政治方面,与 弱国无外交” 强权即公理”等传统价值理念不同,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㊁强弱㊁贫富一律平等,要坚持走 对话而不对抗㊁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㊂”[13]59在安全方面,基于安全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把构建 持久和平㊁普遍安全的世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导向㊂在经济方面,习近平主张抓住和平发展的机遇,各国间同舟共济,建立平等协商㊁相互尊重的合作与交流新模式㊂在文化方面,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重文明多样性,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观,体现出在文明发展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㊂在生态方面,为54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 创造人的永续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各国共同参与承担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㊂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充分体现在中国领导人在新时代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的关系上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建设一个 尊崇自然㊁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㊂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先哲在天人关系上的思考,但又突破了狭隘的民族㊁地域视野,立足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呼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保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习近平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和为贵” 兼济天下” 行天下之大道”思想,形成了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以兼顾 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原则,主张构建 利益共同体”㊂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超越集中体现在对繁荣世界文化的倡导上㊂习近平总书记尊重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发展趋势,拥有世界整体发展意识的文化自觉,主张 文明交流” 文明互鉴” 文明共存”,建立 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体系,这既是对 和合”文化思想精髓的继承,又是新时代中国领导人新型文明观的体现㊂(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超越㊂它坚持了一般共同体概念的普遍特征,又赋予共同体以新时代的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特殊性是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相对于当今时代的发展背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㊂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型的世界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㊂一直以来,在西方霸权理念指导下,国际社会建立了不平等㊁不均衡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推动现实的世界发展来说无疑是种阻碍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发展道路,建立扬弃性的自由㊁平等㊁团结等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平等发展㊁协调发展㊁共同发展㊂这不仅是为寻求更自由的人的发展空间开辟道路,也是为走向 真正的共同体”创造条件㊂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发展前进,乃至同中国一样致力于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都提供了全新的选择㊂因此,无论是在国家之间,或是国家内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想都为改变旧秩序㊁建立新秩序,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科学思想㊂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不是空洞的 平等” 自由”等语言符号,它从现实的人的共同利益和需要出发㊂不同于西方国家否认矛盾㊁逃避矛盾的存在,中国领导人直面矛盾,坚持矛盾的客观性,本着 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 开放包容” 交流互鉴” 普惠共赢” 文明共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原则去解决现实的人的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㊂在具体的现实实践中,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始终走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前列㊂ 一带一路”建设造福着周边多个国家和城市,与沿线国家在安全领域内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的和平稳定,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国家间的经济繁荣,积极参加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快了全球治理的步伐,以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积极倡导构建的 利益共同体” 责任共同体” 周边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大的实践价值㊂总而言之,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3]58,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共产党愿意带领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实际的贡献㊂64 第5期 张婷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和理论超越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西塞罗.论共和国[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9.[3]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冯克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58.[4]高惠珠,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8.[5]黑格尔.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54.[6]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5.[7]陈东英.赫斯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521.[10]老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11]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2]陈碧.‘周易“象数之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75.[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责任编辑:何 艳)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Transcendence of theHuman Destiny CommunityZHANG Ting⁃ting(School of Marxism,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Abstract: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ers have many interpretations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ism and humanism.Among them,Marx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ocial community with general guidance and univers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cerning human beings and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and made valuable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social form of human beings.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s,the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reatively transformed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e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community and the idea of community contained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forming the idea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e idea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ranscends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ystem of world relations.At the same time, it fit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most countries,and has practical operability and realizability.Key words:community;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international relation; social form7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世界上饱受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代表了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互联互通的国际关系模式,旨在实现全球共同繁荣与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渊源来源和发展进程等方面,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变。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互联互通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经济不平等、恐怖主义等,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来源2.1 古代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古代,人们就有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即强调全人类都是同一命运共同体的成员。

另外,印度佛教思想中的“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也表达了对人类共同体的关注。

2.2 西方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西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着深远的渊源。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共和国”中,他构想了一个以公正、平等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理想社会。

此外,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主张的人权和普世价值观,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进程3.1 联合国的全球合作与发展联合国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机构之一。

成立于1945年的联合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协作。

联合国积极推动全球议程,如可持续发展目标、减贫行动等,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3.2 国际组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也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运作,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利合作。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在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理念,它强调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联结和共同发展。

在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显重要。

本文将从其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和路径。

一、起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

许多古代文化都强调了人类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以德报怨”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基于互惠与共融。

同样,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和慈悲心,将所有生命看作一个整体。

二、发展1.国际组织的形成:20世纪初,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国际组织的建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例如,联合国的成立旨在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发展与合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组织也出现了,并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2.共同的经济利益: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各国间的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

例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科技交流,驱动着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全球问题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无国界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必然选择。

各国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应对这些问题,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4.文化交流与多元共存:文化交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与稳定的世界。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对立,我们需要通过对话与交流,寻求共同理解和共存之道。

三、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共同利益: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利益纠缠在一起,一个国家的挑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

2.全球问题的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协调,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10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都是生存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倡导各国时刻谨记“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人类共同的命运为关怀指向,共同建立一个共识、共生、共荣、共建、共享和共赢的世界。

这一思想是继承前人优秀思想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价值观,自其2013年提出以来,至今已逐步成为国际共识。

它是我国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上,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和诸多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既是一种外交战略,也是一种价值哲学。

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它不仅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同时因时代的发展,其也有着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

“人”的本质概念。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思想中抽象的个人,而是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的个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正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每个具体的个人都是在集体中产生、发展、灭亡的,我们每个人在集体中学习,在集体中收获,没有脱离了集体的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每一个结点。

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荣辱与共,命运相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马克思“人”的本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提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分工逐渐精细化和普遍化,而随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并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联系。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首次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的结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揭示了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本文旨在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一、人类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人类是共同体的成员,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人类始终面临着共同的命运。

历史上的人类通过贸易、战争、文化传播等各种方式,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命运相连的格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如今的人类命运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全球性挑战。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各国应加强互利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互利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国应加强政治对话,维护共同利益。

只有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才能确保各国的和平与稳定。

再次,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各国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最后,各国应加强环境保护,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一种呼唤,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期待。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只有各国和睦相处、互相理解,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繁荣。

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保护地球家园。

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贯彻,才能共同保护地球。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的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方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方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旨在强调全球发展各国与人类共同体利益的紧密联系。

为了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以获得准确、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实践。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文献研究法来深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学术论文和政策文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理念的来源、意义以及相关理论框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相关概念和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其次,实证研究法是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统计数据、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从而了解其对全球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影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我们提供深入的认识和分析。

此外,交叉学科研究法也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引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环境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最后,参与式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至关重要。

这种方法强调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与互动,旨在促进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认同。

通过与实践者、政策制定者、NGO组织等的深入对话和合作,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不同群体和地区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和参与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蕴涵及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蕴涵及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蕴涵及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强调共同利益、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

它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中,各国和各民族应该本着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已经紧密相连。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

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都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共赢,体现了一种大同世界观和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了文明的互鉴与交流。

各个国家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文明应该是多元的、互补的,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推动文明的交流、对话和融合。

只有通过文明互鉴与交流,各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共同进步之中实现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了平等与公正。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个国家应该平等相待,不论大小强弱,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

各国之间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公正和互惠的基础上,追求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平等与公正的合作,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各国应该加强政治上的互信和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国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信,需要各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相互协商和合作。

各国政府应该本着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原则,解决各种争端和分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各国应该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国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

各国应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经济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公正和有序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原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原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性的提议,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这一概念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解决。

那么,为何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原因之一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

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全球性挑战也愈发凸显。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的各种灾难和战争也促使人们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战争、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唯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够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全。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不能由任何一个国家单独解决。

只有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够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原因还在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世界和平、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才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深具历史意义的提议,它的出现有着诸多历史原因。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的灾难和战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以及人类的共同理想,都推动着人类走向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渊源探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渊源探析

作者: 刘早荣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论坛
页码: 14-2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7期
主题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关系民主化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共分十三部分,在第十二部分,专门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并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提出了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问题,实现全球治理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同。

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根源,更融入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发展现实需求。

本文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探讨其内涵与意义,同时探讨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前景的远景计划,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所有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利益紧密相联、责任紧密相连的共同体。

这一概念蕴含着对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利益、共同责任的认知,更深层次地诠释了全球化时代的全人类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地走多边主义道路,秉持公平正义,维护国际公共利益。

”这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旨在为推动全球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世界格局使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对全球治理的一种新思路,更是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和多边性,提出了构建一个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设想。

在全球性问题治理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将有助于达成国际共识、促进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1.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2. 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共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促进文化共融。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到,文明交流互鉴要以尊重、平等、互谅互让为基调,不以一己之长攻击他人之短,不拿自己文明的标准要求他人。

中国倡导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格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来源与重大意义探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来源与重大意义探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来源与重大意义探析
陈欣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4
【摘要】在不同场合,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人民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国的外交理念,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以我国历来的外交实践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0163-0165)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来源;重要意义
【作者】陈欣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探析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探析
4.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5.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包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在一个地球村的今天,人类已经形成了利益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社会存在着共通的命运,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利益交融、命运交融的现实社会。

人类是心灵命运共同体。

在尊重和珍视异质文明的前提下,各国人民已经形成了心灵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公正、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诚信的公共价值。

人类是责任命运共同体。

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维护全球公共利益尽责尽力。

国际社会秩序和国际公共产品是全球公共利益的主要体现。

人类是生态命运共同体。

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上,太阳能、大气层、水资源、生物资源是全人类的共享财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习近平总书记一人之言,它早已萌芽于古代文明之中,发展于近代国际关系之中。

从最早的古代人类文明开始,各类文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在文明交流中,人类已经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法文件,早已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原则。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推崇“天下一家”之说,倡导“兼爱”“天下为公”,一直关注着世界各国繁荣、和平、发展,希望与其他各国分享发展机遇。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领导人在G20峰会、APEC峰会等国际间合作机制上,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渊源的探析
作者:李雷通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2期
[摘要]习近平应时代主题和发展规律的响应,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描绘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为实现真正共同体提供了可靠的路径。

它不僅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共同体思想的灵活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思想理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一项时代任务。

共同体理论渊源深厚、丰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现代化的共同体理论成果,具有更能体现现代发展的、丰富的、深刻的内涵,就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批判与继承前人思想家的共同体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解放全人类伟大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道路。

首先,自然共同体。

自然共同体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出发,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逻辑,以共同地域、共同血缘、共同理想目标、共同文化为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人的生存交往方式慢慢走向氏族部落,并一次来保障生存。

自然共同体以家庭、氏族的血缘共同体到后来统治与被统治之间关系的政治共同体,充满了等级观念,一部分人以牺牲他人的自由来维护自身利益,可以说是具有家长制性质的一种模式。

人的依赖关系促进了“群体本位”的产生,无论个人为这个共同体作出多大的贡献,首要目的是保证群体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身的自由发展。

其次,虚幻共同体。

资本主义社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然共同体的解体,取而代之的虚幻共同体。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分工逐渐细化、标准化、明确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但也使人的劳动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决定了人的发展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自由的。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意识形态使人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因此形成了“货币抽象共同体”和“资本抽象共同体”,最终产生了“虚幻共同体”这一形态。

但是在虚幻共同体里的自由发展是统治阶级的自由发展,是以剥夺被统治阶级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民主性、公平性、平等性充满了虚幻的假象。

最后,真正共同体。

人的本质就是真正共同体,因此,所谓真正共同体是全体人类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的机会和动机,并能够实现。

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

真正共同体内人的劳动将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阶级意识上,需要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冲破束缚和制约,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提升到上层阶级领域。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走向政治统治领域,可以通过阶级斗争模式,完成使命,也可以通过社会历史自身发展完成资产阶级自我的转换。

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2 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思想
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别和形态,自古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时光,虽未提及共同体这一具体词汇,但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首先,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公平的。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远可追溯到文化典籍《礼记》《诗经》《墨家·礼法》等。

这些源远流长的思想中无一不充满了对“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拥有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中国提出的,自然充满了中国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色彩。

其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在不同元素的基础上最终求得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一个大融合的过程。

《论语》中曾提到“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求得发展,不在于表面上的相同性,更在于内在的相同一致性。

《左传》曾提到,作战最终依赖于士兵的同心同力,次之在于天时地利。

近代中国面临外来的血腥压迫,各民主党派,各民族阶级同心协力抵御外来侵略者正是对“和而不同”传统思想的淋漓展现。

最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工业发达的今天,更有古时深厚的思想理论。

其核心在于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突破自然的承受度。

天人合一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避免产生人与自然的冲突,使人遭到自然的反扑。

世界上有着不同民族和文化,不同之处远远大于共同之处。

习近平面对全世界更加繁杂不同的文化与种族,力求获得最大公约数,为求得共同支持,致力于需求共同利益,为迈向真正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天下为己任,展现出我国博大的胸怀,展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才能突破疆域和文化分歧,得到国际认可,实现真正共同体。

3 新中国以来的“共同体”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过“统一战线”这样的共同体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体”模式。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动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与他国的发展。

1953年,周恩来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全面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内容。

此后,我
国逐步与他国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外国外交取得的成功地方,这对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其次,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状况,在世界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与他国存在怎样的差距,是当时面临的急需回答的问题。

1974年毛泽东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这一理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世界发展实际情况得出来的正确理论,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从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

最后,建立国际新秩序。

邓小平在其重要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断中指出,全力打击国际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全面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强权和霸权,坚决不能在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下漠视国际形势发展。

因为,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引发落后国家的严重不满,打破旧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成为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强烈需求。

江泽民同样指出,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要打破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要求各国需要平等民主、谋取互利共赢、文化平等交流、共同繁荣地共同管理世界。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

“和谐世界”是对和谐社会的延伸。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以“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世界的和谐,才能保证国家之间的和谐,才能保证地区之间的和谐。

“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顺利地推向世界各国,是因其秉着我国独特的处世理念。

能“和平共处”,能“求同存异”是我国现今拥有的胸怀,是我国能够把新式的外交政策推向世界的法宝。

“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得我国在国际上取得主动权,正是对新时代外交理念的灵活运用。

这充分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符合国际发展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距离实现真正共同体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其展现出真正共同体的雏形。

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同时体现了中国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魄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4]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