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分析
![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3c4b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3.png)
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分析爆炸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简称EMP)是一种强大的电磁辐射现象,可以对电子系统造成严重的干扰。
本文将对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爆炸电磁脉冲的产生通常与核爆炸、大规模爆炸或高能电磁脉冲器相关。
当这些事件发生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强烈的电磁脉冲。
这些电磁脉冲可以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并在其路径上对电子系统造成干扰。
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
辐射干扰是指电磁脉冲通过空气传播,直接作用于电子系统的电路元件。
这种干扰会导致电子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发生瞬时的变化,从而使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完全瘫痪。
传导干扰则是指电磁脉冲通过导体传导进入电子系统,进而干扰电子系统中的信号传输和处理。
在电磁脉冲辐射干扰方面,爆炸电磁脉冲的强大能量可以引起电子系统中的电子元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现象。
这些过电压和过电流会导致电子元件的损坏或烧毁,从而使整个电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电磁脉冲还可以引起电子系统中的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电磁能量的传递和转换,进一步加剧干扰的程度。
在电磁脉冲传导干扰方面,爆炸电磁脉冲的能量可以通过导线、电缆等导体传导进入电子系统中。
一旦进入电子系统,电磁脉冲会干扰电子系统中的信号传输和处理。
这种传导干扰可以导致电子系统中的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除了直接的干扰外,爆炸电磁脉冲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电子系统中的其他元件受到间接的干扰。
例如,当电子系统中的某个元件受到干扰而发生故障时,它可能会引发其他元件的故障,从而导致整个电子系统的崩溃。
为了减轻爆炸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在电子系统中加入适当的屏蔽措施,如金属屏蔽箱、屏蔽罩等,以阻挡电磁脉冲的传播。
其次,可以采用电磁兼容设计,通过合理布局电子元件和电路,减少干扰的传导路径。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19f0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1.png)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一、引言变频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电力调节设备,它能够改变输入电源的频率和电压,从而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和运行方式。
然而,变频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原因及解决方案。
二、干扰原因1. 电磁辐射干扰:变频器内部的电子元件和电路在工作时会产生高频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通过电源线、控制线等传导途径传播到其他设备或者系统,引起干扰。
2. 电磁感应干扰:变频器中的高频电流会在电源线和控制线上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影响周围设备或者系统的正常工作。
3. 电源电压波动干扰:变频器的工作会对电源系统产生一定的负载,导致电源电压波动,进而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干扰影响1. 通信干扰:变频器的电磁辐射会对无线通信设备、传感器等产生干扰,导致通信质量下降或者无法正常通信。
2. 控制系统干扰:变频器的电磁感应干扰会对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等产生影响,导致控制精度下降或者无法正常控制。
3. 电子设备故障:变频器引起的电源电压波动可能会对其他电子设备的电路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设备故障或者损坏。
四、解决方案1. 电源滤波器:通过在变频器电源输入端安装滤波器,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源电压波动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滤波器能够滤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2. 屏蔽措施:对变频器进行屏蔽处理,包括对电源线、控制线等进行屏蔽,可以减少变频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
屏蔽材料的选择和布局合理性对屏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3. 地线连接:良好的地线连接可以有效地减少变频器的电磁感应干扰。
在安装变频器时,应确保变频器和其他设备的地线连接良好,减少接地电阻。
4. 滤波器:在变频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安装滤波器,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的传导。
输入端滤波器可以减少电源线上的电磁感应干扰,输出端滤波器可以减少对机电的干扰。
5. 策略调整:通过调整变频器的工作策略,如降低输出频率、增加开关频率等,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干扰的产生。
EMC电磁兼容-题库整理版本
![EMC电磁兼容-题库整理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ece91a05804d2b160a4ec019.png)
一.填空1.电磁干扰按传播途径可以分为两类: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构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干扰源】、【干扰途径】和【敏感单元】。
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措施是【滤波】、【屏蔽】和【接地】。
8.辐射干扰的传输性质有:近场藕合及远场藕合。
传导干扰的传输性质有电阻藕合、电容藕合及电感藕合。
什么是传导耦合?答:传道耦合是指电磁干扰能量从干扰源沿金属导体传播至被干扰对象(敏感设备)2. 辐射干扰源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包括电流源和磁流源辐射。
或辐射干扰源可归纳为【电偶极子】辐射和【磁偶极子】辐射3. 如果近场中,源是电场骚扰源,那么干扰源具有小电流、大电压的特点。
6.屏蔽效能SE分别用功率密度、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来描述应为 10logP1/P2 ,20logH1/H2 , 20logU1/U2 。
13.设U1和U2分别是接入滤波器前后信号源在同一负载阻抗上建立的电压,则插入损耗可定义为【20lg(U2/U1)】分贝。
7.反射滤波器设计时,应使滤波器在通带内呈低的串联阻抗和高并联阻抗。
13.常见的电阻藕合有哪些?(1)公共地线阻抗产生的藕合干扰。
(2)公共电源内阻产生的藕合干扰。
(3)公共线路阻抗形成的藕合干扰。
9.双绞线多用于高频工作范围,在单位长度线长中互绞圈数越多,消除噪声效果越好。
在额定互绞圈数中,频率越高屏蔽效果越好。
10.反射滤波器设计时,应使滤波器在阻带范围,其并联阻抗应很小而串联阻抗则应很大。
11.100V= 40 dBV= 40000 dBmV。
12.一般滤波器由电容滤波器和电感滤波器构成。
13.减小电容耦合干扰电压的有效方法有三种:减小电流强度、减小频率、减小电容。
14.金属板的屏蔽效能SE(dB)包括吸收损耗、反射损耗和多次反射损耗三部分。
15.传导敏感度通常用电压表示、辐射敏感度可以用电场,或 V/m 表示。
17.信号接地的三种基本概念是多点、单点和浮地。
18.(1)静电的产生有摩擦、碰撞分离带电和感应带电。
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d55f13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3.png)
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涉及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示例:【1.1 概述】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是在电磁兼容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电磁干扰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是用来描述电子设备和系统在电磁环境中抵御干扰和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的指标。
传导抗扰度主要用于评估电磁干扰通过传导途径(例如导线、电缆等)传播对设备间的影响,而辐射抗扰度则主要用于评估电磁干扰通过辐射途径(例如天线、电磁波等)传播对设备间的影响。
传导抗扰度包括传导噪声和传导干扰的评估。
传导噪声是指由于电流和电压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的噪声,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而传导干扰则是指当一个设备上的电磁信号通过传导途径传播到其他设备上时,对其他设备正常工作造成的干扰。
辐射抗扰度主要包括辐射噪声和辐射干扰的评估。
辐射噪声是指由于电磁波辐射引起的噪声,会对设备的接收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而辐射干扰则是指设备辐射出的电磁波对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的干扰。
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和改善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对设备和系统的影响,提高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增加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探讨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传导抗扰度和辐射抗扰度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和原理。
同时,还会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以及目的,以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传导抗扰度。
首先,会对传导抗扰度进行定义和原理的阐述,探究其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EMC知识大全
![EMC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4f41af6a300a6c30d229f83.png)
EMC知识大全传导与辐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传导干扰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
为了防止一些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或破坏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各国政府或一些国际组织都相继提出或制定了一些对电子产品产生电磁干扰有关规章或标准,符合这些规章或标准的产品就可称为具有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电磁兼容性EMC 标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天天都在改变,这也是各国政府或经济组织,保护自己利益经常采取的手段。
EMC标准及测试国际标准1、国际电工委员为IEC2、国际标准华组织ISO3、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4、欧盟电信标准委员会ETSI5、国际无线电通信咨询委员CCIR6、国际通讯联盟ITU6、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有以下分会进行EMC标准研究-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TC77:电气设备(包括电网)内电磁兼容技术委员会-TC6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1、FCC联邦通2、VD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3、VCCI日本民间干扰4、BS英国标准5、ABSI美国国家标准6、GOSTR俄罗斯政府标准7、GB、GB/T中国国家标准EMI测试1、辐射骚扰电磁场(RE)2、骚扰功率(DP)3、传导骚扰(CE)4、谐波电路(Harmonic)5、电压波动及闪烁(Flicker)6、瞬态骚扰电源(TDV)EMS测试1、辐射敏感度试验(RS)2、工频次次辐射敏感度试验(PMS)3、静电放电抗扰度(ESD)4、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测试(CS)5、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测试(DIP)6、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SURGE)7、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EFT/B)8、电力线感应/接触(Power induction/contact)EMC测试结果的评价A级:实验中技术性能指标正常B级:试验中性能暂时降低,功能不丧失,实验后能自行恢复C级:功能允许丧失,但能自恢复,或操作者干预后能恢复R级:除保护元件外,不允许出现因设备(元件)或软件损坏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d0da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7.png)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超短波无线电通信(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o Communication,简称UHF通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常见于军事通信、民用通信和商业通信等领域。
UHF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干扰,如电磁干扰、天气干扰、人为干扰等,影响通信质量和稳定性。
抗干扰技术成为了UHF通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UHF通信中的应用和发展态势。
一、干扰原因及类型分析在UHF通信中,干扰的来源主要包括电磁干扰、天气干扰、人为干扰等。
电磁干扰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干扰形式。
电磁干扰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干扰、电磁感应干扰和电磁传导干扰。
电磁辐射干扰是指来自周围环境中其他无线电发射设备或无线电干扰源的无线电信号,与目标UHF通信信号发生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电磁感应干扰是指来自其他电磁设备、电力线路等导体产生的电磁场感应导致的干扰,通常表现为信号强度突变或信号形态扭曲。
电磁传导干扰是指来自电力线路、电磁设备等导体传导的电磁干扰,通过共模干扰或串扰干扰的方式影响通信信号。
天气干扰是指在气象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如雷电、雷雨、大风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引发的通信信号衰减、多径传播、信号反射等现象,导致UHF通信质量下降。
人为干扰包括故意干扰、误操作干扰等,常见于军事作战环境、紧急救援通信等场景。
二、抗干扰技术分析针对UHF通信中的干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抗干扰技术,包括硬件抗干扰技术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硬件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频率选择技术、频率跳变技术、天线设计技术、信号调制技术等。
频率选择技术是通过合理选择通信频率,避免干扰源频率段,减小干扰程度;频率跳变技术是通过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变换通信频率,使干扰源无法对准唯一的通信频率,降低干扰对通信的影响;天线设计技术是通过改进天线结构和布局,提高接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信号调制技术是通过改变通信信号的调制方式,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抗噪声能力。
什么是电磁干扰?
![什么是电磁干扰?](https://img.taocdn.com/s3/m/981eaf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d.png)
什么是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在电磁环境中,各种电子设备之间或设备与电磁场之间发生的相互干扰现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从家庭电器到工业仪器,无处不在。
但是,这些设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面临的问题:电磁干扰。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磁干扰的概念、原因、分类以及对人类生活和通信技术的影响。
一、电磁干扰的概念及原因电磁干扰是指当电子设备之间或设备与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造成的电流和信号的异常变化,从而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电磁干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内部的干扰设备内部的干扰是由于设备本身电路的设计问题或者元器件自身的噪声引起的。
当设备内部产生高频信号或者共模干扰时,会造成其他设备的工作异常。
2. 天然电磁场的干扰自然界中存在各种电磁场,如雷电、无线电波、电力传输等。
这些电磁场会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感应电流或电势,进而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3. 设备之间的互相干扰当多个设备同时工作时,它们之间的电磁场相互作用,会引起干扰。
这种干扰主要是由于设备之间的电磁辐射、导线的串扰以及接地问题导致的。
二、电磁干扰的分类根据电磁干扰的不同来源和影响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辐射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干扰。
这种干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影响范围相对较大。
例如,手机、微波炉等设备的辐射干扰会对附近的无线通信和电子设备产生负面影响。
2. 导线传导干扰导线传导干扰是指电磁场通过导线,进入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其工作异常。
这种干扰主要是通过电源线、通信线等导线进行传导,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例如,电灯开关接线不规范或者电源线老化导致的传导干扰,可能会引起电视或音响的杂音。
3. 天线接收干扰天线接收干扰是指在无线通信中,由于接收设备过于敏感,对外部无线信号产生过度响应,从而造成干扰。
例如,手机在附近无线电发射基站过近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周围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电磁波干扰原理
![电磁波干扰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30f6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d.png)
电磁波干扰原理
电磁波干扰是指由电磁场中的电磁波对周围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电磁波干扰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传播。
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受到电磁波辐射而产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空间传播时,会与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电路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导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从而干扰了正常的工作。
辐射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和设备之间的距离。
传导干扰是指电磁波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地线等传导途径进入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导线传输时,会在导线上感应出电压,导致对设备或系统中的信号线和电源线产生干扰。
传导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导线的长度和传导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为减少电磁波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电磁波发射源附近设置屏蔽罩或封闭设备,减少辐射干扰。
2. 在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口处设置滤波器,减少传导干扰。
3. 合理布置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布线,尽量减小导线的长度和对地电导的面积,从而减少传导干扰。
4. 使用优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减小传导干扰的可能性。
5. 对于特别敏感的设备或系统,可以采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处理,阻止电磁波的干扰。
综上所述,电磁波干扰是由电磁波的辐射和传导导致的,对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为减少干扰,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合理布置布线、使用滤波器等方法。
EMI测试原理
![EMI测试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00917c3da38376baf1fae7c.png)
• 2.电磁骚扰传播途径 电磁干扰传播途径一般也分为两种:即传导耦合方式和辐射耦合 方式。 任何电磁干扰的发生都必然存在干扰能量的传输和传输途径(或传输通 道)。通常认为电磁干扰传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导传输方式;另一 种是辐射传输方式。因此从被干扰的敏感器来看,干扰耦合可分为传导 耦合和辐射耦合两大类。 传导传输必须在干扰源和敏感器之间有完整的电路连接,干扰信 号沿着这个连接电路传递到敏感器,发生干扰现象。这个传输电路可包 括导线,设备的导电构件、供电电源、公共阻抗、接地平板、电阻、电 感、电容和互感元件等。 辐射传输是通过介质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干扰能量按电磁场的 规律向周围空间发射。常见的辐射耦合由三种:1. 甲天线发射的电磁波 被乙天线意外接受,称为天线对天线耦合;2. 空间电磁场经导线感应而 耦合,称为场对线的耦合;3.两根平行导线之间的高频信号感应,称为 线对线的感应耦合。 在实际工程中,两个设备之间发生干扰通常包含着许多种途径的 耦合。正因为多种途径的耦合同时存在,反复交叉耦合,共同产生干扰, 才使电磁干扰变得难以控制。 • 3、敏感设备 敏感设备是对干扰对象总称,它可以是一个很小的元件或一个电 路板组件,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用电设备甚至可以是一个大型系统。
印刷电路板、时钟电路、振荡器、数字电路和处理 器也会成为电路内部 EMI 源。对电流执行开关操作的一些 机电装置,在关键操作期间会产生 EMI。这些 EMI 信号不 一定会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负面影响。EMI 信号的频谱成 分和强度,决定了它是否会对敏感型电路产生意想不到的 影响。 您可以将某个数字信号的频谱成分简化为其频率和 升时间。时钟或者系统频率建立电路的时间基准,但其边 缘率形成干扰谐波。图 1 显示了一个 10 MHz 方波的频谱 成分。该 10 MHz 信号的边缘率为 10 ns。请注意,图 1 中 这些谐波的量级随频率降低。一般而言,这种信号的潜在 EMI 为: fMAX = 1/(πx tRISE) 方程式 1
什么是电磁干扰
![什么是电磁干扰](https://img.taocdn.com/s3/m/e6b0e13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9.png)
什么是电磁干扰什么是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自从电子系统降噪技术在7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主要由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1990年和欧盟在1992提出了对商业数码产品的有关规章,这些规章要求各个公司确保它们的产品符合严格的磁化系数和发射准则。
符合这些规章的产品称为具有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什么是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信号完整性是指信号在信号线上的质量。
信号具有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是指当在需要的时候,具有所必需达到的电压电平数值。
差的信号完整性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板级设计中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
主要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包括反射、振荡、地弹、串扰等。
常见信号完整性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可能原因解决方法其他解决方法过大的上冲终端阻抗不匹配终端端接使用上升时间缓慢的驱动源直流电压电平不好线上负载过大以交流负载替换在接收端端接,重新布线或直流负载检查地平面过大的串扰线间耦合过大使用上升时间缓使用能提供更大驱动电流的慢的发送驱动器驱动源时延太大传输线距离太长替换或重新布线, 使用阻抗匹配的驱动源, 变检查串行端接更布线策略振荡阻抗不匹配在发送端串接阻尼电阻什么是反射(reflection)?反射就是在传输线上的回波。
信号功率(电压和电流)的一部分传输到线上并达到负载处,但是有一部分被反射了。
如果源端与负载端具有相同的阻抗,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71ba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7.png)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引言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然而,高压输电线路所带来的电磁干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探讨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目前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一、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主要由两个方面引起: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
辐射干扰是指由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环境中,对电子设备等造成影响的干扰。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辐射干扰的影响范围越广。
这种干扰主要表现在通信设备的信号质量下降、收音电台受干扰等方面。
传导干扰是指高压输电线路导线中的电磁波通过地面或结构物等传导到其他设备上,引起设备故障或产生噪声等不良影响。
这种干扰主要发生在输电线路附近的低压电力线路、管道以及民用设备等。
二、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干扰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对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影响:长期接触高压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虽然相关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但对于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我们仍应保持警觉。
2. 电子设备受损: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或破坏。
对于高价值的设备,如医疗设备、科研设备等,这种干扰带来的损失将不容忽视。
3. 通信影响:辐射干扰会对无线通信设备的信号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通话质量下降、无法正常接收信息等问题。
三、抗干扰技术研究为了解决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问题,目前已有多种抗干扰技术被提出和研究。
1. 辐射干扰的抑制技术:采用金属屏蔽、距离衰减等方法来降低电磁辐射强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同时,对接收端设备进行优化改进,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2. 传导干扰的屏蔽技术:通过在低压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设备中添加屏蔽层,阻止传导干扰的进入。
此外,还可以采用滤波器、隔离器等设备对电磁波进行滤波、隔离,减少传导干扰的影响。
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
![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https://img.taocdn.com/s3/m/91b170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8.png)
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是电磁兼容性(EMC)领域中常见的两种干扰源。
它们都会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和制造电子产品时需要注意对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的控制。
传导杂散是指电磁能量通过导线、电缆等传导介质传递到其他设备或系统中,引起干扰的现象。
传导杂散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串扰、共模干扰和地回路干扰。
串扰是指电磁能量从一个信号线传导到另一个信号线上,造成信号质量下降或产生误解读。
这种干扰通常发生在导线或电缆之间的靠近距离,当信号线上的高频信号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传导到相邻的信号线上时,就会引起串扰干扰。
为了减少串扰,可以采取合理的布线设计和屏蔽措施,如增加信号线之间的间距、使用屏蔽电缆等。
共模干扰是指电磁能量以共同模式(即同向、同相)传播到其他信号线上,引起干扰的现象。
共模干扰通常发生在共用地线的信号线之间,当共模电流通过地线回路传导到其他信号线时,就会引起共模干扰。
为了减少共模干扰,可以采取独立的地线布线、增加地线的截面积等措施。
地回路干扰是指电磁能量通过设备的地回路传导到其他设备中,引起干扰的现象。
地回路干扰通常发生在设备的接地系统中,当电磁能量通过接地回路传导到其他设备的接地回路上时,就会引起地回路干扰。
为了减少地回路干扰,可以采取合理的接地设计和接地隔离措施,如使用独立的接地线、使用屏蔽接地等。
辐射杂散是指电子设备中的电磁能量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辐射出去,对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干扰的现象。
辐射杂散主要通过天线或导线上的电流辐射产生,具有远距离传播的特点。
为了控制辐射杂散,可以采取合理的PCB布局设计、增加屏蔽罩、使用滤波器等措施。
在设计和制造电子产品时,需要综合考虑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的控制。
首先,合理布线和屏蔽设计可以减少传导杂散的发生和传播;其次,合理PCB布局和屏蔽设计可以减少辐射杂散的发生和辐射;此外,还可以通过滤波器、隔离器等被动元件的使用来进一步控制传导杂散和辐射杂散。
EMI
![EMI](https://img.taocdn.com/s3/m/f7a94954be23482fb4da4c7a.png)
EMI即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分为传导电磁干扰(Conducted EMI)和辐射电磁干扰(Radiated EMI)。
其中,传导电磁干扰噪声在火线、中线与地线间传播,包括火线与地线、中线与地线间的共模噪声(Common-mode Noise),以及火线与中线间的差模噪声(Differential-mode Noise)。
辐射电磁干扰噪声以辐射电磁场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包括由于非良好接地或接地反射电位不为零引起的共模噪声,以及由于没有很好控制的大信号环路引起的差模噪声。
此外,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电子设备或系统,产生电磁干扰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干扰传播途径(或传输通道)以及敏感设备。
干扰源是指产生电磁干扰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干扰传播途径(或传输通道)包括线缆,空间等,敏感设备是指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电子设备或系统。
在GB/T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中将电磁骚扰定义为:可能引起装置、设备(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各种电磁现象;其中又将影响设备、传输信道或系统性能构成下降时的电磁骚扰称为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并指出EMI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干扰、宇宙干扰、天电干扰和雷电冲击等[1]。
但在实际的EMI测试中所关心的是在排除电磁环境电平影响的情况下,检查受试设备(Equipment Under Test, EUT)是否在规定的频段内产生过高的电磁能量(依据相关的国内外标准来判断),所以在下文中,主要将EMI分成两类:EUT的EMI和环境EMIEMC与EMI的区别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电磁干扰的因素有哪些种类
![电磁干扰的因素有哪些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8a074b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3.png)
电磁干扰的因素有哪些种类
电磁干扰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种类:
1. 电磁辐射干扰:包括由电力设备、无线通信设备、雷电等产生的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干扰,如射频干扰、电磁波辐射等。
2. 电磁感应干扰:由电力传输线、电力设备之间的电流、电压变化所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如互感、电磁感应损耗等。
3. 电源干扰:由电源电压变化、电源噪声、电源泄漏电流等因素引起的互连线、电子设备之间的干扰,如电源斑点、电源噪声等。
4. 地线干扰:由地线引起的电位差差异所引起的干扰,如接地电流、接地回路杂散电流等。
5. 电磁互容干扰:由不同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干扰,如电磁共振、电磁传导干扰等。
6. 瞬态干扰:由突发的电力故障、电弧放电、电压浪涌等原因引起的瞬态干扰,如电弧放电干扰、浪涌干扰等。
7. 电磁感应耦合:由电磁感应的耦合效应引起的干扰,如电源线感应耦合、互
连线感应耦合等。
总之,电磁干扰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在电路设计、电磁兼容性测试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解决。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9031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a.png)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及解决方案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变频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力调节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变频器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电磁干扰,给周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频器产生的干扰类型及其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降低变频器干扰。
二、变频器产生的干扰类型1. 电磁辐射干扰:变频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电磁辐射,这种辐射会干扰周围的电子设备,导致其正常工作受阻或者产生误差。
2. 电源线干扰:变频器的高频脉冲电流会通过电源线传导到其他设备,干扰其正常工作。
3. 电磁感应干扰:变频器的高频电磁场会感应到周围的导体,导致感应电流产生,从而干扰其他设备。
三、变频器干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1. 电子设备故障:变频器产生的干扰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如芯片损坏、电路板烧毁等,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和设备寿命。
2. 信号干扰:变频器干扰还可能导致信号传输的错误或者丢失,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电磁兼容性问题:变频器干扰可能导致系统中其他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变频器干扰的解决方案1. 电磁屏蔽:通过在变频器周围设置金属屏蔽罩或者屏蔽箱,可以有效地阻挠电磁辐射的传播,减少干扰对周围设备的影响。
2. 滤波器的使用:在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加装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滤除高频噪声和脉冲,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3. 接地措施: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变频器的电磁辐射和感应干扰。
确保变频器、其他设备和建造物的接地良好,并采用合适的接地方法。
4. 电缆屏蔽:使用屏蔽性能良好的电缆,可以有效地减少变频器干扰信号通过电缆传播到其他设备的可能性。
5. 隔离放大器:在需要保护的电子设备输入端使用隔离放大器,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减少干扰的传播。
6. 电磁兼容性测试:在安装变频器之前,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确保变频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减少干扰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电磁干扰的产生要素
![电磁干扰的产生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1ce100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a.png)
电磁干扰的产生要素及抑制方法1 基本概念电磁兼容(EMC)的基本含义是指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正常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具体到船载微波统一测控系统EMC的要求是在测量船上配置的测控系统能正常工作,且不对处于同一测量船上的其它设备形成有害干扰。
由此可见,EMC要求电子设备少向外发射干扰信号,同时应具有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电子设备的EMC包含电磁干扰(EMI)和敏感度的控制。
电子设备的EMI主要包含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个方面,传导干扰是通过电压电流的形式在导线中传播的,辐射干扰是通过电磁感应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
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是EMI的三要素,接地设计、滤波设计、屏蔽设计是EMC控制的三大措施。
2 电磁干扰三要素电磁干扰具备三个要素,即电磁干扰源的特性、传输途径及电磁敏感性现象和标准。
1)电磁干扰源通常将电磁干扰源分成若干类,按干扰源的来源可分为自然干扰源和人为干扰源;按电磁耦合途径可分为传导干扰源和辐射干扰源;按传输的频带可分为窄带干扰源和宽带干扰源;按干扰波形可分为连续波、周期脉冲波和非周期脉冲波干扰源。
2)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电磁干扰的传输形式与电磁能量的传输形式基本相同,通常分为两大类,即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通过导体传播的电磁干扰叫做传导干扰,其耦合形式有电耦合、磁耦合和电磁耦合;通过空间传播的干扰叫做辐射干扰,其耦合形式有近场感应耦合(近场磁感应和近场电感应)和远场感应耦合。
系统间的辐射耦合主要是远场感应耦合,而系统内的辐射耦合主要是近场感应耦合。
此外,还有辐射与传导同时存在的复合干扰。
3)电磁敏感性电磁敏感体是电磁干扰的最终受害体,也称为受扰体。
电磁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经过传输通道最终到达敏感体。
这时,干扰能否产生就取决于敏感体自身抵抗干扰的能力。
通常把系统或设备抑制外来能量的能力叫做系统或设备的电磁敏感性。
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设备,其电磁敏感性也就不同。
3 电磁干扰的抑制围绕电磁干扰(EMI)三要素,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降低干扰源的干扰水平、切断干扰耦合途径、提高敏感设备的耐受能力,有效提高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
电磁感应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电磁感应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https://img.taocdn.com/s3/m/3e0b78c1aa00b52acfc7cace.png)
电磁感应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我们知道,在开关电源里面,开关电源变压器是最大的磁感应器件。
反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就是通过把流过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电流转换成磁能,并把磁能存储在变压器铁心之中,然后,等电源开关管关断的时候,流过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电流为0的时候,开关电源变压器才把存储在变压器铁心之中磁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变压器次级线圈输出。
开关电源变压器在电磁转换过程中,工作效率不可能100%,因此,也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其中的一部分能量损失就是因为产生漏磁,或漏磁通。
这些漏磁通穿过其它电路的时候,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由(13)、(14)或(16)式求得。
图8是磁感应产生传导干扰的原理图,图8表示开关电源变压器产生的漏磁通穿过其它电路时,在其它电路中也产生感应电动势,其中漏磁通M1、M2、M3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1、e2、e3属于是差模干扰信号;M5、M6、M7、M8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5、e6、e7、e8属于是共模干扰信号。
图8图9是开关电源变压器产生的漏磁通的原理图。
开关电源变压器的漏磁通大约在5%~20%之间,反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为了防止磁饱和,在磁回路中一般都留有气隙,因此漏磁通比较大,即:漏感比较大。
因此,产生漏感干扰也特别严重,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用铜箔片在变压器外围进行磁屏蔽。
从原理上来说,铜箔片不是导磁材料,对漏磁通是起不到直接屏蔽作用的,但铜箔片是良导体,交变漏磁通穿过铜箔片的时候会产生涡流,涡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正好与漏磁通的方向相反,是部分漏磁通被抵消,因此,铜箔片也可以起到磁屏蔽的作用。
图9检测漏磁通干扰的简便方法是,用示波器探头接成一个小短路环进行测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探头与地线端短路连在一起,相当于一个磁感应检测线圈。
把磁感应检测线圈靠近变压器或干扰电路,很容易看到干扰信号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开关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的漏感产生的反电动势et,在所有干扰信号之中是最不容忽视的,如图10所示。
浅谈电气调试中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
![浅谈电气调试中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0fd0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6.png)
浅谈电气调试中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
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是电气调试中常见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电气调试过程中,电子电路的干扰往往会给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故障。
如何有效地解决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是电气调试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电子电路自身的干扰,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干扰、电磁感应干扰和传导干扰;二是来自外界干扰源的干扰,主要包括电磁场干扰和电源波动干扰。
对于电子电路自身的干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
提高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例如采用抗干扰设计的高质量元器件和工艺。
合理布局电子电路的布线和连接,减少电磁场耦合效应。
使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降低电磁辐射干扰和电磁感应干扰。
合理选择电子电路使用的供电电源,避免传导干扰。
对于外界干扰源带来的干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
合理设计和布置电子电路的接地系统,减少接地回路的干扰。
使用屏蔽材料和屏蔽设备来抵御外界干扰源带来的电磁场干扰。
通过采用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和隔离电路等方法,来解决电源波动干扰的问题。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使用专用的测试仪器和设备来对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找出干扰源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还可以通过软件方面的调试和优化来减少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例如通过优化算法和减少数据传输的频率来降低电磁辐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每次激励过后振荡回路的能量还没有损耗完,紧接着又来一次新的激励,使振荡电压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叠加,如果激励的相位与振荡波形的相位能保持同步,则振荡电压的幅度会越来越高,直到激励的能量与电路损耗的能量相等为止。因此,当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Q值很高时,谐振电压也可以升得很高,理想的情况是Q值无限高(即天线没有损耗),则产生谐振电压的幅度也会升得无限高,但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图13是谐振回路产生谐振的工作原理图。图13-a)是一个含有谐波分量非常丰富的电压方波,图13-b)是LC串联回路产生谐振时的电压波形。当电压方波作用于LC串联回路时,方波的前后沿都会对LC串联回路产生激励(即接收能量),每次激励过后又会产生阻尼振荡(即损耗能量),当输入电压波形的上升率dv/dt值大于谐振回路波形(正弦波)的上升率时,电路就会产生激励;当输入电压波形的上升率dv/dt值小于谐振回路波形的上升率时,电路就会产生阻尼。
电子设备与天线感应产生的电流是位移电流,一般频率很高的位移电流在电路中每处的电流方向以及电流大小和电压幅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无法对它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进行信号测量的时候一般都使用谐振天线,使天线谐振回路对某个频率的干扰交流信号产生谐振,然后再检测谐振信号的电压幅度。在测试过程中,天线需要经常进行调谐,调谐就是调节天线振子的长度,或磁感应天线谐振回路中的电容,更多的是调谐选频放大器输入回路中的谐振电路参数。
检测漏磁通干扰的简便方法是,用示波器探头接成一个小短路环进行测量,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探头与地线端短路连在一起,相当于一个磁感应检测线圈。把磁感应检测线圈靠近变压器或干扰电路,很容易看到干扰信号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开关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的漏感产生的反电动势et,在所有干扰信号之中是最不容忽视的,。当电源开关管关断的时候,开关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的漏感产生的反电动势et几乎没有回路可释放,一方面,它只能通过初级线圈的分布电容进行充电,并让初级线圈的分布电容与漏感产生并联谐振;另一方面,它只能通过辐射向外进行释放,其中通过对地电容C3与大地相连,也是反电动势et释放能量的一个回路,因此,它对输入端也会产生共模信号干扰。
图12是极化天线的工作原理图,图12-a)和图12-b)表示天线在电场中被感应产生极化的两种不同情形。所谓极化就是导体或物体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带电,这种带电是极化带电,即:导体或物体的一端带正电,而另一端带负电。一般地说,导体或物体被极化带电,只是两端带电,而中心点是不带电的。由于,极化天线的电场是一个交变电场,所以,天线总是在图12-a)和图12-b)之间来回变化。12-a)和图12-b)最左边的图形是表示电场方向和天线的电荷分布曲线,中间图形表示载流子在极化天线中流动,右边图形表示天线的等效电路。
从图13还可以看出,LC串联回路产生谐振时的电压幅度与激励波形的相位密切相关,而与激励波形的幅度反而相关不是特别大。如果图13-a)中的电压方波之间的相位或周期不是严格保持相等,那么图13-b)中的波形就会产生严重抖动,并且谐振电压的幅度也会下降很多。因此,用图11中的测量方法并不能完全客观地测量出干扰信号在某空间处的电磁场强度。
天线来回极化的工作原理可以等效成一个串联谐振电路,当天线在电场力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下被极化带电时,它又相当于一个电容在充电;当天线中的载流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来回移动时,它又相当于一个电感,并且在天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当天线谐振电路产生谐振时,在天线串联谐振电路中会产生很大的谐振电流和很高的谐振电压(假设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非常高),但实际使用的测量天线品质因数都不高,因为天线还要输出能量,即:需要从天线中取出测试信号。要想从天线中取出信号,可以通过高频信号线(双线)把两根天线串联起来,相当于电缆线连接在两根天线的中间,然后把高频信号线(双线)的另一端作为输出;另一种方法是,高频信号线(双线)其中的一条接天线,另一条接大地,高频信号线 (双线)的另一端作为输出。前一种天线一般叫半波双振子天线或全波双振子天线,后一种叫半波或全波单振子天线。显然,双振子天线性能要比单振子天线好很多。
这种测量方法是不很精确的,但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因为,任何谐振回路都是一个储能电路,这种储能电路是一点、一点地把电能量进行积累并存储起来的,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中自身也会损耗能量,最后达到接收能量与损耗能量完全平衡的时候,谐振回路的电压幅度才停止增长,即:谐振回路的电压幅度与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Q值有关,但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Q值对于不同频率信号是不一样的,并且这种谐振回路无法检测干扰脉冲的瞬时值.
另外还需指出,测试用的接收天线还分电场感应电线和磁场感应天线,还有电磁场感应天线。图11中仅以电场偶合天线为例进行分析。
图13中只是对干扰信号接收天线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实际应用中天线是不具体区分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的,两者都可以同用一根天线。因此,电路中任何带电的导体或有电流流过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发射天线。从图11可以看出,电子设备产生辐射干扰的大小除了干扰信号幅度之外,还与感应电容C1、C2的大小有关,即:与电场辐射的面积有关(电容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磁场辐射的面积也有关,因此,尽量减小干扰信号的辐射面积是一种降低辐射干扰的好办法。
电磁感应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
我们知道,在开关电源里面,开关电源变压器是最大的磁感应器件。反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就是通过把流过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电流转换成磁能,并把磁能存储在变压器铁心之中,然后,等电源开关管关断的时候,流过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电流为0的时候,开关电源变压器才把存储在变压器铁心之中磁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变压器次级线圈输出。开关电源变压器在电磁转换过程中,工作效率不可能100%,因此,也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其中的一部分能量损失就是因为产生漏磁,或漏磁通。这些漏磁通穿过其它电路的时候,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由(13)、(14)或(16)式求得。
图8是磁感应产生传导干扰的原理图,图8表示开关电源变压器产生的漏磁通穿过其它电路时,在其它电路中也产生感应电动势,其中漏磁通M1、 M2、M3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1、e2、e3属于是差模干扰信号;M5、M6、M7、M8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5、e6、e7、e8属于是共模干扰信号。
图9是开关电源变压器产生的漏磁通的原理图。开关电源变压器的漏磁通大约在5%~20%之间,反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为了防止磁饱和,在磁回路中一般都留有气隙,因此漏磁通比较大,即:漏感比较大。因此,产生漏感干扰也特别严重,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用铜箔片在变压器外围进行磁屏蔽。从原理上来说,铜箔片不是导磁材料,对漏磁通是起不到直接屏蔽作用的,但铜箔片是良导体,交变漏磁通穿过铜箔片的时候会产生涡流,涡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正好与漏磁通的方向相反,是部分漏磁通被抵消,因此,铜箔片也可以起到磁屏蔽的作用。
2.辐射干扰
辐射干扰一般是通过电磁感应的形式在空间进行传播的,图11是测试电子设备产生辐射干扰的基本方法,或表示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电磁感应向空中辐射的原理。图11中,电子设备表示干扰信号源,V1表示测量仪表,C1表示电子设备对大地的电容,C2表示电子设备与天线偶合的电容,即:电子设备通过电场对天线产生感应,这里的天线也可以看成是被干扰的设备。图11的测试方法就是测试电子设备周围规定距离某处的电磁场强度,由于干扰信号一般都是一个频率成份非常丰富的非正弦波,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测量,只能对它其中某一个频率信号单独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