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合集下载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意外死亡。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给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困扰。

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关于心源性猝死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原因,导致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引起的意外死亡。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使人无法预测和干预。

二、心源性猝死的原因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当心脏电活动紊乱时,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引发猝死。

2.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当心肌缺血严重时,心脏可能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发生。

3. 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也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三、心源性猝死的预防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都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学习心肺复苏术:学习心肺复苏术(CPR)可以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能力,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增加生存率。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能够自动分析心脏电活动并给予电击的设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非常重要。

5.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疾病。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四、心源性猝死的紧急处理1. 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疑似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情况。

2. 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周围有AED设备,应立即使用,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或不规则的情况,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给患者带来危险。

针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应处理流程非常关键,可以有效地提供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供参考。

应急预案1. 在发生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时,首要任务是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报告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以及所在位置。

2. 保持患者的体位尽可能平卧,使其处于相对休息状态。

如果患者有意识且能够配合,可以帮助其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坐位。

3. 若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按照正规的CPR程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4. 在等待医护人员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处理流程1.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细致的询问和初步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检查,如心电图(ECG)、血液检查等,以确诊心律失常类型和程度。

3. 确立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电生理检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进一步措施。

治疗方案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 医护人员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包括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饮食、控制心理压力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定期复诊,遵循医嘱。

结论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

在心律失常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呼叫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并等待医护人员的到达。

医护人员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

一、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或速率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对于抢救患者至关重要。

本预案旨在明确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二、应急预案1. 评估患者状况(1)立即评估患者意识、脉搏、呼吸等情况,如有心跳骤停,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

(2)若患者意识清醒,但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2. 通知医护人员(1)立即通知医生,报告患者病情及心律失常类型。

(2)通知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变化。

3. 采取紧急措施(1)对患者进行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3)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4. 心肺复苏(CPR)(1)如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2)每30次按压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

(3)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医生到来。

5. 除颤(1)如患者出现室颤,立即启动除颤仪,进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2)复律成功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医生到来。

6. 严密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监测心电图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效果。

(3)观察患者意识、肢体活动等,判断病情变化。

7. 药物治疗(1)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8. 交接班(1)医生到来后,将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抢救经过详细告知。

(2)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三、预防措施1.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患者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3.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事件处理指南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事件处理指南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事件处理指南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致命的心脏事件,往往发生在否认风险的人群中。

由于其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合理的处理和紧急抢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处理指南,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一、准备应急设备和人员当接到心源性猝死的报警或发现患者时,首先需要确保现场人员安全,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同时,准备好应急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同时,确保在现场有足够的合格急救人员,他们应熟悉心脏复苏和基本生命支持技能。

二、判断心源性猝死症状心源性猝死症状通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昏迷、晕厥和心跳骤停等。

在现场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家属或目击者能够提供的详细信息对病情判断至关重要。

三、实施心脏复苏和生命支持1. 早期心肺复苏:在确认心源性猝死后,紧急开始心肺复苏(CPR)。

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动脉搏动,如无呼吸和脉搏,则开始按照CPR的程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2.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智能化设备,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并自动提供电击治疗。

紧急抢救人员应使用AED检测患者心律,并根据设备指示提供电击治疗。

3. 及时送往医院:在进行心肺复苏和电击治疗后,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

在运送过程中,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并维持生命支持。

四、进行附加抢救措施在医院紧急科或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将继续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一些常见的附加抢救措施包括:1. 氧气吸入:通过给予氧气,保证患者的氧供需平衡,促进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恢复。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使用适当的药物,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以恢复心脏功能。

3. 心脏导管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心脏导管治疗,以进一步检查和处理血管狭窄或堵塞等问题。

五、强调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教育除了紧急处理心源性猝死事件外,预防措施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并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与预防

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与预防

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与预防心脏手术是治疗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手术后心源性猝死成为了患者及其家属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突然死亡,是术后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为了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一、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风险因素分析1. 年龄:年龄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风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脏电活动异常的发生也变得更加容易。

2. 基础疾病:心脏手术常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

如果患者在手术前存在严重的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脏疾病,那么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将会更高。

3. 心脏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不同。

例如,心脏搭桥手术会打开心脏血管,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一定的干扰,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 心脏电活动异常:一些心脏电活动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会增加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这些异常可以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诊断。

二、预防心脏手术后心源性猝死的措施1. 术前评估与准备:在心脏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等。

如果发现存在高风险因素或心脏电活动异常,应积极采取措施,如药物治疗、调整手术方案等,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术中监测与干预:心脏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心脏电活动异常或其他危险征象,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等。

3. 术后监护和康复: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护,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康复期间,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运动康复锻炼,帮助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4. 生活方式的调整: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同时,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心律失常__处置预案

心律失常__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救治心律失常患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心律失常患者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心律失常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2. 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

四、应急处置流程1. 患者就诊(1)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迅速评估病情,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伴有心悸、胸闷、气促、头晕、晕厥等症状。

(2)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2. 初步评估(1)评估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基础治疗。

3. 严重心律失常处置(1)室颤、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2)CPR过程中,进行胸外按压30次,给予2次通气,持续2分钟。

(3)评估复苏效果,若患者意识恢复,心率、血压稳定,可继续观察;若复苏无效,立即进行除颤。

(4)除颤后,继续进行CPR,直至患者意识恢复、心率、血压稳定。

4.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1)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2)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

5. 严密监护(1)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2)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3)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 其他处置(1)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2)做好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3)做好交接班工作。

五、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4. 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心脏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它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可发生在原有或无心脏病患者中,往往没有危及生命的早期表现,突然失去意识,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为非创伤性自然死亡,特征意外快速死亡。

91%以上的SCD它是由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一些非心电事故也可以在1小时内迅速死亡,但其发生机制和预防与心律失常猝死不同。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通过其监测系统对临床应用的临床应用SCD了解进一步加深。

心脏猝死(SCD)绝大多数人都有心脏结构异常。

SCD患者中心结构异常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渗透性病变和心脏异常通道,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基础。

SCD它是由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

一些暂时的功能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和缺血,导致原始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不稳定。

一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情绪抑郁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触发SC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西方国家,会导致SCD最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

美国的一切SC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SCD者高达80%以上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占10%%~15%,其余5%~10%的SCD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一、前驱期许多患者在心脏骤停前有几天或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加重、疲劳等非特异性主诉。

这些前驱症状并不是心原性猝死所独有的,而是在任何心脏病发作前都很常见。

数据显示50%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个月内就诊,但其主诉往往不一定与心脏有关。

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中,28%心绞痛或气急在心脏骤停前加重。

但前驱症状只表明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不是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一、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心跳过快、过慢或跳动不齐的一种心脏疾病。

由于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心律失常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患者发现(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 初步处理(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情绪激动。

(2)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

(3)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 药物治疗(1)根据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2)监测药物效果,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4. 心脏电复律(1)若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立即进行心脏电复律。

(2)在电复律前,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连接好电极板。

(3)电复律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复律效果。

5. 临时起搏器植入(1)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

(2)在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6. 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

(2)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安抚患者及家属。

(3)根据医嘱,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

(4)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

7. 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心律失常应急预案演练。

(2)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处理能力。

(3)确保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心律失常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共同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AHA/ACC/HRS指南解读心脏骤停(SCA)是心脏性猝死(SCD)的常见原因,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率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1,2]。

心律失常性猝死是SCD的最直接原因,其中约80%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A),20%为心脏骤停及各类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作为预防高危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SCD的高危患者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及SCD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者防治其再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ICD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包括AVID 研究、CIDS研究、CASH研究,研究结果均显示对于心脏骤停幸存者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患者,ICD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有效。

在AVID试验[10]中,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幸存的SCD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VT的患者,ICD改善了总体生存率(主要是胺碘酮),在其为期2年的研究中发现死亡率相对降低27%,绝对风险降低7%。

基于ICD的良好获益,目前在VA的管理和SCD的预防上持续助力,为此指南首次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治疗(尤其是ICD治疗)的价值。

例如,经静脉ICD推荐用于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当根据患者的并存疾病和心功能状态推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风险很高而非心律失常(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死亡风险低时,患者更能够从ICD中获益。

下面将从与特定疾病状态相关及其他相关情况的VA和SCD风险的持续管理方面逐一阐述。

缺血性心肌病(IHD)新指南在缺血性心肌病二级预防的内容上涵盖了2008/2012年ICD 指南二级预防的内容,同时明确了对于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年的要求。

对如下三种情况均给予了I类推荐:1、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因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VF)或室速(VT)所致的心脏骤停,以及非可逆性原因的伴有[3-6]或不伴[7]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预期寿命1年以上应推荐植入ICD。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第8页
3.发病机制:
SCD主要发病机制为致命性心律失 常——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在发生猝 死者出现症状4分钟内检测心电图, 90% 以上为室颤, 4分钟后80%为心室静止。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第9页
尸解发觉: 95%有急性冠状动脉损害, 74%为新近发生急性血栓,21%为斑块破 裂。另有些人发觉,SCD患者中77%最少 有一根冠状动脉狭窄90%以上。
保持良好生活规律, 保持平和心态, 防 止大喜大悲, 不要过分担心和疲劳, 防止长 久熬夜, 降低烟酒摄入。学会自我调整, 尽 可能以乐观心态面对压力。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第34页
谢谢观看 祝大家身体健康!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第35页
是指因为各种心脏原因引发自然死亡, 发病突然、进展快速, 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 后一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能够有心 脏疾病表现, 但猝死发生含有没有法预测特 点。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讲义专家讲座
第3页
2.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 氧而引发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效性改变 (痉挛)一起,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 冠心病,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多发生在 40岁以后, 男性多于女性, 脑力劳动者较多。
第30页
(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7.心理平衡: 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心 理社会原因亲密相关。过分担心焦虑、重 度抑郁、A型性格、以及吸烟、酗酒和持 久高负荷心理压力,极易促发斑块形成和 破裂,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狭窄、痉 挛,引发严重心血管事件。心理原因对 SCD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糖、 高血脂等。

ESC2022丨2022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速读

ESC2022丨2022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速读

ESC2022丨2022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速读2022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2022)年会上,《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重磅发布,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合并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临床推荐变更,同时也新增了很多内容。

小编整理了指南的部分要点,以供参考(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指南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风暴的急性管理建议将直流电复律作为血流动力学不耐受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患者的一线治疗(Ⅰ,B)。

如果麻醉/镇静风险较低,建议将直流电复律作为耐受SMVT患者的一线治疗(Ⅰ,C)。

对于血流动力学能够耐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建议使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维拉帕米(分支型室速)进行治疗(Ⅰ,C)。

不推荐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机制不明的宽QRS波心动过速(Ⅲ,B)。

建议对电风暴患者采用轻至中度镇静,以减轻心理痛苦,降低交感神经活性(Ⅰ,C)。

SHD和电风暴患者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首选非选择性)联合静脉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除非有禁忌证(Ⅰ,B)。

建议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静脉注射镁并补充钾(Ⅰ,C)。

对于因药物难以控制的SMVT而出现持续性室速或电风暴的患者,建议进行导管消融(Ⅰ,B)。

非持续性室速的管理流程植入ICD的建议ICD仅适用于预期生存寿命>1年的患者(Ⅰ,C)。

室性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之前,不建议植入ICD(Ⅲ,C)。

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在无可逆性原因的情况下,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耐受的室速患者建议植入ICD(Ⅰ,A)。

避免ICD不恰当治疗的其他治疗建议对于因ICD治疗不当而导致复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ICD患者,建议采用导管消融术(Ⅰ,C)。

尽管设置了最佳ICD参数,但仍建议对房颤相关的不适当ICD治疗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Ⅰ,C)。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管痉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建议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用于STEMI期间复发多形性室速/室颤的患者(Ⅰ,B)。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突然死亡,在其之前通常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急性的状况,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伤痛。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之一。

其中,尤以室颤最为常见。

室颤是心室收缩的无序电活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引起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导致猝死。

2. 动脉瘤破裂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扩张形成的疾病,如果主动脉瘤在破裂时未获及时处理,可引起大规模的出血,导致心源性猝死。

3. 心肌病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从而造成猝死的发生。

4. 阻塞性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

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血流供应不足,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二、新进展及防治方法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科学家们在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 基因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一些患有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存在基因突变。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并提供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 心脏监测技术近年来,心脏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心电图监测已经进化为能够持续监测心律的便携式设备,如可穿戴式心脏监测器。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实时数据,有助于准确监测患者的心脏健康,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3. 心脏电生理治疗心脏电生理治疗是通过电刺激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纠正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中,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是最常用的治疗设备。

心脏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提供适当的电刺激,而除颤器能够自动检测到室颤并及时进行电除颤。

4. 心脏手术治疗心脏手术治疗是治疗心源性猝死的一种重要方式。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要点(全文)8月26 H ,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年会上,ESC颁布了《2022 ESC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全文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新版指南对诊断和管理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以促进其在日常临床决策中使用。

在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增加了药物激发试验、基因检测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先证者和亲属的系统检查等相关建议。

新版指南为5种常见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综合流程图和建议,用于没有已知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诊断评估。

新版指南提出了优化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实用建议,以管理经常发生广泛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电风暴的患者。

心肺复苏术和AED亟待普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幸存者不到10%。

如何预测和预防心脏骤停仍然需要大量研究,而生存的直接获益将来自公众。

指南建议在商场、体院场馆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指南工作组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Jacob Tfelt-Hansen教授表示, 公众是我们对抗社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盟友,每个人,包括学童,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心月市复苏(CPR )和使用AED ,以挽救更多生命。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OHCA ),建议旁观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I \冠状动脉疾病在西方,75%-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弓I起的。

可以通过养成有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猝死风险,例如不吸烟、营养饮食、减重、锻炼以及减轻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冠脉中的斑块积聚和血栓形成。

对于心梗患者,血运重建可以开通阻塞冠脉,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还有助于通过恢复心肌的正常血供来保持心脏功能。

在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 )实现血运重建后,与心脏性猝死发生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是左心室的剩余功能。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高危人群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高危人群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高危人群预防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者机械性障碍,导致心脏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的情况。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非常重要。

一、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心源性猝死通常发生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群中,很少在年轻人中发生。

根据统计数据,以下是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情况:1. 中年人中年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人群。

一般而言,男性在40岁至60岁之间,女性在50岁至70岁之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较高。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通常伴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老年人老年人同样是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心脏也不例外。

心血管疾病的累积和心脏功能的逐渐衰退,使得老年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增加。

二、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针对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善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尤为重要。

合理的饮食习惯、定期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都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除此之外,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和医生的指导实现。

2.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风险因素,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能够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相关指标的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并进行干预。

3. 高风险人群的定期筛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人群,特别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的筛查非常重要。

这包括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进行心电图检查等,以及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

4. 心脏急救培训对于高风险人群及其亲属,接受心脏急救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发生心脏骤停等急症时,及时的心肺复苏和紧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

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与康复指南

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与康复指南

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与康复指南心源性猝死是指在心脏突发性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导致患者在1小时内出现猝然死亡。

这一病症常常突如其来且具有高度危险性,因此护理与康复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与康复指南,以帮助相关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护理措施1. 紧急救治: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后很短时间内需要得到有效的紧急救治。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猝死症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同时,通知急救团队,并将患者转运至最近的医疗机构。

2. 心电监测与治疗: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抵达医疗机构后,应进行心电监测,以准确了解患者的心律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患者心律失常,可考虑使用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

3. 气道管理:在救治过程中,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是非常关键的。

在进行CPR时,需注意正确实施人工呼吸,并定期检查气道是否有阻塞,如有则及时清除。

4. 药物治疗: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复苏后,可能需要用药维持心脏功能。

药物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血药等,以降低再发风险。

康复指导1. 心理支持:心源性猝死患者及其家属在康复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心理压力。

此时,医务人员应积极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及家属参加心理咨询和康复小组活动,以帮助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并调整心态。

2. 生活方式干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康复后,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促使患者改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戒烟戒酒,增加体育锻炼,并遵医嘱规律用药等,以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3. 亲属教育: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家属需要充分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早期发现症状等。

定期与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护理和康复。

4. 社会支持:心源性猝死患者及其家属在康复过程中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医务人员可以帮助他们联系相关社会组织并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以降低康复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和就业困难。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1.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提供针对心律失常发作的应急程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不良后果。

2. 定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3. 应急预案与程序3.1. 预防措施- 教育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和常见症状。

- 提供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和评估,以及必要的药物管理。

-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 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心律失常症状的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

3.2. 紧急响应流程3.2.1. 第一步:确认发作- 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时,立即观察和询问患者。

- 确认患者是否处于心律失常发作状态。

3.2.2. 第二步:呼叫急救- 如果患者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立即呼叫急救电话(例如:120)。

- 向急救人员提供准确的患者信息和当前情况的描述。

3.2.3. 第三步:提供急救措施-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呼吸情况。

- 如果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跳,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 如果患者有药物管理计划或器械(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按照相关指示进行操作。

3.2.4. 第四步:记录和报告- 在应急事件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 将记录和报告提交给医疗机构或相关负责人。

3.3. 培训和演练- 为医疗人员提供相关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培训和演练机会。

-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以评估应急预案和程序的有效性。

- 演练过程中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4. 检查和更新本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以适应不同情况和技术的变化。

5.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针对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程序,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及时和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心律失常发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一、概述(一)目标人群●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发作危险的患者(二)诊断/评估1、病史及体格检查2、静息心电图(ECG)3、运动试验4、动态心电图5、心电图技术及测量[T波电交替、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敏感性和心律震荡6、电生理试验7、左室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结合影响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磁共振影像学●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放射性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术(三)处理/治疗1、心肺复苏2、自动体外电除颤3、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电解质紊乱、机械因素、血容量不足)的处理4、直流电心脏复律5、经静脉置管6、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奎尼丁、美西律)●异丙肾上腺素●钙通道阻滞剂●钾及镁盐●抗地高辛抗体7、临时和永久起搏8、超速起搏9、脊髓调节10、左心去交感神经11、冠状动脉血运重建12、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3、ICD的辅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切除、药物治疗)14、生活方式的改变15、合并情况的处理16、与特殊人群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运动员●性别和怀孕●老年患者●儿科患者●植入ICDs的患者●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四)需要考虑的主要临床预后●康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异位病灶的成功消融●血液动力学功能●生活质量●治疗的不良反应(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性)●心脏骤停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成功复苏●死亡率二、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分类表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以临床表现分类血液动力学稳定无症状缺乏心律失常导致的症状症状轻微(如心悸)患者可诉在胸部、咽部、颈部有下面描述的悸动感觉:●象敲打、奔跑的心跳感觉●心跳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感觉心跳有跳跃或停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晕厥前兆患者主诉有下列描写的晕厥前兆:●眩晕●头晕●昏倒●“灰色眩晕”晕厥突然意识丧失伴有因感觉缺失导致的不能维持体位,患者自诉或目击者代认患者意识和体位自然恢复。

正确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原性猝死

正确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原性猝死

却可能叠加 。 尤其是对心功能和传导系统的抑制 ; T V 持续时间延长可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恶化。 此外 , 于反 复 电转 复 是否 可造 成 明显 的心 肌损 害 , 关 已有研 究 澄清 了所谓 心肌 酶 的升高 ( 钙蛋 白一般 肌 并不升高) 主要是胸大肌等骨骼肌的损伤所致。因此, 当急救需要时, 不要过多地考虑“ 心肌损伤” 的问题, 但 为了减少电转复对机体 的损害 , 可使用粘贴式电极。此外 , 前的双相波低能量放电本身已大大减轻了电治 目
2 正 确 处理室 性心 律失 常 、 防 心源性猝 死发 生是 急诊 医生 面临 的又一 重要 问题 预 正确处 理 室性心 律失 常除上 述对 治疗 适应 证 的合 理把 握外 , 当治疗 措施 的选择 还 有赖 于 : 心律 失常 恰 对 病 因和机 制 的理 解 ; 对可 能导致 心律 失常 恶化 的相关 医疗 状况 的评估 ; 心律 失常带 来 的风 险与 治疗 的风险 对 得 益 比的评 估 。 止严重 心律 失 常发作 是急诊 刻 不容缓 的任 务 。 终 首先 , 用积 极 的终 止 发作来 换取 预 防发作 要 的机 会 , 能让 发作 时间延 长造 成血 流动 力学 的进一 步恶化 : 血流 动力 学不稳 定 的心 律失常 一律 应用 电复 不 凡 律 , 效者 可用 药物 改善 电治疗 的效果 。其 次 , 流 动力学 稳定 者也 可考 虑先 使用药 物 , 无 血 但应 注意 : 文献 报告 的各 种 药物终 止 V T的疗效 与 观察 对象 、 用药 方法 、 量 不 同有 很大 关 系 , 剂 不要 把 希望 完 全 寄托 在药 物终 止 发作 上 , 药物无 效 。 若 尽快 使用 电复 律 。反 复试 用多 种药物 有 以下 问题 : 治疗 作用 并不 一定 协 同 , 良作用 其 不

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治疗

心源性猝死预防和治疗

电话
心脏复苏
心脏复苏的定义:通过人 工方法使心脏恢复跳动,
维持血液循环
心脏复苏的步骤:判断意 识、呼救、胸外按压、人
工呼吸、使用AED
胸外按压的方法:双手交 叉,按压胸部正中,每分
钟100-120次
人工呼吸的方法:口对 口呼吸,每分钟10-12次
使用AED的方法:按照 AED的提示进行操作, 尽快使用AED进行除颤
如阿司匹林、氯 如维拉帕米、地
吡格雷等,用于 尔硫卓等,用于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心肌收缩力,
预防血栓形成
减轻心脏负担
心源性猝死的预后 调整、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
C 评估结果: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不确定
B 评估方法: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A 评估指标:心功能、心电图、血压等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 心源性猝死病史
03
生活习惯:如吸烟、 酗酒、缺乏运动等
04
精神压力:如焦虑、 抑郁、紧张等
05
环境因素:如高温、 寒冷、缺氧等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01
家族史:家族中有心源性 猝死病史
02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03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 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0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 利、卡托普利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04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减轻心脏 负担,降低血压
心源性猝死的治疗
紧急救治
04
尽快将患者送往医
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0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
器(AED)
02
实施心肺复苏术
(CPR)
01
立即拨打120急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与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一、概述(一)目标人群●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发作危险的患者(二)诊断/评估1、病史及体格检查2、静息心电图(ECG)3、运动试验4、动态心电图5、心电图技术及测量[T波电交替、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敏感性和心律震荡6、电生理试验7、左室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结合影响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磁共振影像学●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放射性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术(三)处理/治疗1、心肺复苏2、自动体外电除颤3、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电解质紊乱、机械因素、血容量不足)的处理4、直流电心脏复律5、经静脉置管6、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索他洛尔、奎尼丁、美西律)●异丙肾上腺素●钙通道阻滞剂●钾及镁盐●抗地高辛抗体7、临时和永久起搏8、超速起搏9、脊髓调节10、左心去交感神经11、冠状动脉血运重建12、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3、ICD的辅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切除、药物治疗)14、生活方式的改变15、合并情况的处理16、与特殊人群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运动员●性别和怀孕●老年患者●儿科患者●植入ICDs的患者●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四)需要考虑的主要临床预后●康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异位病灶的成功消融●血液动力学功能●生活质量●治疗的不良反应(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性)●心脏骤停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成功复苏●死亡率二、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分类表1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以临床表现分类血液动力学稳定无症状缺乏心律失常导致的症状症状轻微(如心悸)患者可诉在胸部、咽部、颈部有下面描述的悸动感觉:●象敲打、奔跑的心跳感觉●心跳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感觉心跳有跳跃或停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晕厥前兆患者主诉有下列描写的晕厥前兆:●眩晕●头晕●昏倒●“灰色眩晕”晕厥突然意识丧失伴有因感觉缺失导致的不能维持体位,患者自诉或目击者代认患者意识和体位自然恢复。

患者也可于仰卧位时出现晕厥心源性猝死由于循环意外停止而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是由症状开始1小时内的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由于循环意外停止而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是由症状开始1小时内的心律失常导致的,但是医疗干预可逆转该事件(例如除颤)以心电图分类非持续性VT 持续三个或更多个心跳,在30秒内自动停止VT是由心室以大于100次/分(周长小于600ms)的频率发出的连续三个或更多个波群的心律失常单形性单一形态QRS波群的非持续性室速多形性周长在600至180ms之间变动的多种形态的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VT VT持续大于30s和/或因血液动力学恶化而需要在30s内中止单形性稳定的QRS波群单形性持续性VT多形性稳定的QRS波群周长在600~180ms之间呈周期变化的或多形性的持续性VT束支折返性VT 由于希-浦系统折返导致的VT,通常伴有LBBB;常发生于心肌病时双向性VT 肢导QRS波群的电轴随心跳呈上与下交替改变尖端扭转性VT VT与长QT或QTc有关,发作时心电图以QRS波群的波峰围绕等电位线扭转为特征●“典型的”由“长-短-长”配对间期始动●短的配对变异由正常-短配对间期始动心室扑动规则的室性心律失常(周长变化小于30ms),心率大约为300bpm(周长-200ms)伴单形性的QRS波群;在连续的QRS波群间没有等电位线心室颤动快速、通常快于300bpm/200ms(周长小于180ms),显著不规则的心室率,伴QRS波群的周长、形态和振幅显著变化以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慢性冠状动脉心脏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神经性机能紊乱结构正常的心脏婴儿猝死综合征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注:bpm=每分钟心跳次数;LBBB=左束支传导阻滞;ms=毫秒;s=秒; VT=室性心动过速。

三、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正常人或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严重性和类型有很大的重叠性(见下表2“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

例如,稳定的和耐受良好的室速(VT)可发生于患有陈旧心肌梗死和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临床预后以及治疗除了根据临床表现,还应根据症状负荷以及潜在心脏病的严重性进行个体化干预。

表2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没有症状,伴或不伴心电图异常●患者具有可能由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室性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稳定●室性心动过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心脏骤停●心室停顿(窦性停搏,房室性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无脉性电活动静息心电图I类所有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都应作静息12导联心电图(ECG)。

(证据水平:A)运动试验I类1、根据年龄、性别和症状判断具有中度或重度冠心病(CHD)可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成年患者推荐进行运动试验,以诱发缺血改变或室性心律失常。

(证据水平:B) *见表4 中“ACC/AHA 2002 运动试验最新指南”CHD 的可能性的进一步解释。

(See "Availability of Companion Documents" field in this summary)2、在已知或怀疑运动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儿茶酚胺依赖性VT的患者中,无论年龄多大,运动试验均可诱发心律失常,达到诊断目的,并能明确患者对心动过速的反应。

(证据水平:B)Ⅱ类运动试验在评估已知运动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药物或消融治疗的反应中是有效的。

(证据水平:B)Ⅱb类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和根据年龄、性别和症状判断具有低度CHD可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运动试验可能有益。

* (证据水平:C)*见表4中“ACC/AHA 2002运动试验最新指南”CHD可能性的进一步解释。

(See "Availability of Companion Documents" field in this summary)2、在中年或老年没有其他CHD 证据的患者中,运动试验可能对孤立性室性早搏(PVCs)的检测有益。

(证据水平:C)Ⅲ类见表1中“ACC/AHA 2002 运动试验最新指南”禁忌症。

(证据水平:B)(See "Availability of Companion Documents" field in this summary)动态心电图I类1、当需要通过检测心律失常、QT间期改变、T波电交替(TWA)或ST段改变而进行明确诊断、评价危险性或判断疗效时,推荐进行动态心电图(ECG)检查。

(证据水平:A)2、为了证明患者偶发症状是否由一过性心律失常导致,应进行事件监测。

(证据水平:B)3、怀疑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偶发症状,如晕厥,当症状-心律的相关性不能通过传统的诊断技术而建立的患者,植入型事件记录仪可能有助于诊断。

(证据水平:B)心电图技术和测量Ⅱa类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有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的患者,应用时间加权平均值提高诊断和危险分层的准确性是合理的。

(证据水平:A)Ⅱb类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有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的患者,ECG 技术,例如信号平均ECG(SAECG)、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敏感性、心律震荡等检查可能提高诊断和危险分层的准确性。

(证据水平:B)左室功能及影像学检查I类1、建议对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证据水平:B)2、建议对有发展至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SCD)的高危亚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扩张性、肥厚性或右室(RV)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存活者,或与SCD相关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亲属。

(证据水平:B)3、根据年龄、性别和症状判断具有中度CHD可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推荐进行结合影像学(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的运动试验检查,以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存在,在这些患者中,由于情况的存在,心电图的诊断不可靠,如地高辛的应用、左室肥厚(LVH)、休息时ST段压低大于1mm、Wolff-Parkinson-White(WPW)综合征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等。

(证据水平:B)4、根据年龄、性别和症状判断具有中度CHD可能性、并且不能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推荐进行药物负荷试验结合影像学(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显像SPECT)检查,以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存在。

(证据水平:B)Ⅱa类1、当超声心动图无法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或结构变化进行准确评估时,磁共振(MRI),心脏CT,或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可提供帮助。

(证据级别:B)2、对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或心源性猝死的幸存者,如通过年龄、临床症状及性别判断有中度或高度冠心病可能,冠状动脉造影可有助于诊断或排除明显的冠状动脉阻塞性冠心病。

(证据级别:C)3、左心室影像学对进行双心室起搏的患者有帮助。

(证据级别:C)电生理(EP)检查电生理检查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I类1、EP检查推荐用于陈旧心肌梗死、并伴有提示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的患者的诊断性评价。

(证据级别:B)2、EP 检查推荐用于冠心病患者指导和评价VT消融的疗效。

(证据级别:B)3、EP 检查可用于冠心病伴机制不明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断性评价。

(证据级别:C)Ⅱa类EP 检查用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且左室射血分数等于或低于40%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合理的。

(证据级别:B)电生理检查在晕厥患者的应用I类EP 检查推荐用于原因不明的晕厥伴左心室功能受损或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证据级别:B)Ⅱa类EP 检查可用于怀疑为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但非侵入性诊断手段无法得出确切结论的患者。

(证据级别:B)四、消融I类1、消融治疗适用于具有低SCD风险的持续性单形性VT,但药物治疗效果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

(证据级别:C)2、消融治疗适用于束支折返性VT。

(证据级别:C)3、消融治疗可做为ICD植入后因频发持续性VT而发生电击,但无法通过参数程控或药物治疗控制,或不愿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

(证据级别:C)4、消融治疗适用于WPW综合征且曾因心房颤动通过旁路快速前传诱发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患者。

(证据级别:B)Ⅱa类1、消融治疗可用于具有低SCD风险的症状性非持续性单形性VT,但药物治疗效果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