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男孩别哭》中的性别思考

合集下载

父权制下被压抑的女性以激进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男孩别哭》

父权制下被压抑的女性以激进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男孩别哭》

父权制下被压抑的女性以激进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男孩别
哭》
电影《男孩别哭》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描绘了在父权制下,性别认同不明确的青年布兰登受到排挤和歧视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电影也展现了女性们在父权社会中的处境和心路历程。

首先,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数都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生活,在这种社会中,女性被认为是弱者和受害者。

电影中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都遭受到了压迫和歧视,比如布兰登的母亲因为丈夫对她存在着强烈的性别歧视而无力反抗,所以在布兰登的性别认同上也缺乏了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加重了布兰登的困境。

其次,电影中的女性也逐渐走向了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因为她们意识到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伤害以及社会对性别认同不明确者的排斥和歧视。

电影中的女性包括布兰登的女友、她的母亲和姐姐,以及当地的女警官等,她们都对性别和性别认同问题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批判的态度,并试图为受到性别认同问题影响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女性角色的坚强与拯救,尽管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诸多的歧视、排斥和困境,但她们依然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

在电影中,布兰登的母亲和姐姐在发现布兰登的问题后,没有将他当做异类或神经病,相反,她们试图帮助布兰登找到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为他提供全面的爱和支持。

综上所述,电影《男孩别哭》通过布兰登的性别认同困境,深
入探讨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女性压迫。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也在走向激进女性主义的道路中,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为弱势群体发声。

试论周美玲的电影中的性别意识

试论周美玲的电影中的性别意识

试论周美玲的电影中的性别意识作者:邱修海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周美玲的电影兼具女性主义与酷儿意识,不仅对电影中的男权沙文主义形成了挑战,而且在更深的程度上质疑了性与权力的传统格局中的权威与中心,暗含了消解权威的后现代意识。

关键词:男权女性主义酷儿自2000年开始,台湾一批新锐女性导演陆续兴起,周美玲是这一批女性导演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周美玲执导的剧情片具有浓郁的性别意识,其作品通过对性别的别样书写,显示出了对传统女性的“他者”身份的反叛和对男性地位的反思。

一、性别的别样书写父权制下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在电影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自电影诞生后其创作的惯用套路就是将女性设定为第二性的、为男性所塑造的形象,男性则始终以处于故事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拯救者的形象出现。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其电影总体来说并没有跳出上述窠臼,其女性亦多是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的。

1972年的台湾电影《母亲三十岁》中吴伯母说:“我天天都在厨房,要是一天不进厨房,就好像有什么事没做似的。

我们女人嫁了丈夫、生了子女,就应该认命。

”可以说吴伯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恪守“三从四德”的模范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

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代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被刻意矮化、到被努力还原、继而被多角度地深入探究的演变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过程也是台湾电影与菲勒斯中心主义艰难博弈、逐步驱散菲勒斯中心主义阴霾的过程。

”①而在驱散台湾电影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阴霾的过程中,周美玲的作品因其对于两性形象的别样书写与大胆颠覆,在性别意识方面较同时期的其他台湾导演有着更深的理解。

(一)积极与独立的女性周美玲的影片书写与肯定女性之间的情谊,聚焦女性对恋情与亲情的积极主动的追求。

在表现女性之间的恋情方面,《刺青》、《漂浪青春》等作品展现了女性在追求同性恋情时的积极姿态,并且导演给予这些恋情以美好而真挚的颂扬。

同样是对女性之间情谊的积极追求,在《花漾》中周美玲将女性之间的恋情变为姐妹之情,片中同为青楼艺妓的白小雪与白小霜二人相依为命,且具有姐妹感应,姐姐的感性与妹妹的理性形成绝佳互补,妹妹白小霜为保护姐姐免遭麻风病传染,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施计驱离姐姐,姐姐白小雪则为妹妹能逃离妓院,将自己毕生积蓄尽数留给妹妹。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定义:性别认同障碍(简称GID)是心理学者和医师们使用的一种正式的诊断来形容那些经受严重性别烦躁的人们(对他们的生理性别不满的人们)。

这是一种精神病学的分类,它描述了与转换性别身份和易装癖有关的问题。

它是一种诊断的分类,最经常应用于有异性转化欲的人是一个由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而性别认同障碍也是最常应用在变性人的医学诊断上。

性别认同障碍—简介: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是一个由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性别认同障碍也是最常应用在变性人的医学诊断上。

性别认同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性别躁郁”(gender dysphoria),是指对于自己本身的性别感到非常不舒服的情况。

在许多案例中性别认同障碍通常是在小时候就会出现,但也有在青春期或成人时才出现的可能,并且随着年纪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性别认同障碍—医学诊断分类:DSM-IV根据最新版本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要被诊断判定为“性别认同障碍”(302.85)前必须达到五项条件:1、必须要有证据显示有强烈且持续的跨性别认同感。

2、跨性别认同感不可以是因为认为另一种性别在文化上有更多优势而产生的。

3、同时也必须要有证据显示对于天生的性别有持续性的不适应感,或是无法适应自己所属性别的性别角色。

4、当事人不可同时拥有身体上的跨性别状态(例如睾脂酮不敏症候族或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5、必须要有临床上的证据能显示当事人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上遭遇显著的挫折或伤害。

性别认同障碍—症状:以下症状一般被认为是性别认同障碍的表现。

但这些症状并非所有性别认同障碍患者都有表现。

一、性别认同危机(gender identity crisis)。

性别认同危机(gender identity crisis)一般人可以很轻松的维持自己对自己生理性别的认同,但性别认同障碍者则不同。

例如,在实验中让被试者尽可能快的写出尽可能多的、描述自己的语句,通常被试都会做出很多跟自己性别相关的描述。

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_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

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_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

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March.2006No.2Ser.No.712006年3月第2期总第71期女性和电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不管是确实的女性的电影实践者,抑或是那些学院中或非学院中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者,都或者研究这个问题,或者被这个问题所研究。

笔者眼中的女性电影是指由男性的或是女性的电影实践者所生产出来的,但是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或者毁掉或者生成或者仅仅是凝视女性的电影。

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大量女性电影的创作,这其中又有几部举足轻重的女同性恋内容的电影创作。

在优劣参半的影片创作中,比如《榴莲飘飘》(陈果)、《女人那话儿》(黄真真)、《自梳》(陈立凡)、《游园惊梦》(杨凡)、《今年夏天》(又名《鱼和象》李玉)《台北晚9朝5》(戴立忍),在笔者看来他们或她们正自觉地呈现着女性电影的一幅新面孔。

转向一:从“生成的性”到“流动的性”:女性身份的再塑造传统女性电影往往表现处在危机中的生活,这种危机来源于传统男权压迫下不能实现自我或自我被压抑的困境,所以传统女性电影在表现形态上往往是悲剧的。

现在,危机依然存在,不过已经转变成自我的危机,即女性意识自觉之后对自我身份进行定位的焦虑。

“娜拉出走后往何处去?”即如何为女性自我的身份定位,就成为新的女性电影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几部女同性恋电影来完成的。

在女同性恋电影的经典文本《男孩不哭》(《BOYSDON’TCRY》)中,女同性恋者用易装的形式来避免自己被社会边缘化、来缓和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她的同性爱对象也是在异性恋的幻觉中爱上她的,最终她被一位男异性恋者毒打、被作为女人强奸、最终被残酷地枪杀,用死亡转入一种强迫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作者简介:马聪敏(1979-),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大众文化、女性文学等。

需警惕“有毒男性气质”

需警惕“有毒男性气质”

有提案指出我国青少年追求“小鲜肉”,教育部回函将加强顶层设计,“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男孩‘女性气质化’”,真会“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这一论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性别污名? 当我们仔细追索这些年关于“男孩女性化”、“娘炮”和“小鲜肉”的讨论与争议时,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十分相似的焦虑,即一种对两性“自然的”性别气质错位的恐慌。

正是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预设,导致许多人在面对当下无论是公共场合、娱乐圈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多元性别气质、性取向和性别形象产生不满。

与此同时,围绕在个人——包括他们的性别(气质)、种族、民族与性取向等——的讨论在近代——甚至从文化起源处就已经开始——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而产生紧密联系。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个体的性别气质时,很容易便在滑坡理论的加持下上升到民族国家问题。

这一逻辑,在那份名为《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的提案中表现得十分鲜明。

提案写到:“我国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

”(曾几何时,“奶油小生”是人们追求的梦幻对象。

)该提案将这种现象称为男孩子的“女性气质化”,并且认为如果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治理,需警惕『有毒男性气质』/重木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为此,教育部在其复函中回复将就此加强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并且“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和讨论,而争论焦点所围绕的,也依旧是那些曾经看似坚固的、自然的东西——如两性、性别与性别气质等——在面对现代多元社会中所展现出的更加复杂的改变时,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与理解。

并且,也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关于“男孩女性化”、“娘炮”和“小鲜肉”的讨论,让我们得以再一次反思那些看似亘古不变的东西本身的建构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被压抑、隐匿和禁止的诸多问题。

而两性性别气质,在这些讨论中首当其冲。

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的分析

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的分析

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的分析作者:李婉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当代西班牙非常著名的电影导演。

1987年,佩德罗编导的《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问世,确立了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女性导演”的地位。

他也因此蜚声国际影坛。

女性电影不仅仅在西方有代表导演,好莱坞女性也精彩纷呈。

好莱坞女性电影突出成就是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生存现状。

注重探讨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主要讨论分析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显要特点。

关键词:阿莫多瓦;女性电影;意识;好莱坞作者简介:李婉阁,女,1994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单位名称:贵州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对于自身价值的醒悟,拒绝绝对男性权力,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情感诉求和自我实现。

一、阿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的控诉与张扬在文艺评论界,女性主义电影指的是那些不仅要反映女性的生活状况,更要以女性主体立场反思女性的生存方式,揭示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中女性的主体性追求的电影。

这种电影里的女性人物表现的意识就是女性意识。

在欧洲,阿尔莫多瓦导演的女性电影极具代表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淡化男女生理差异很久以来,性别支配是社会中无处不有的意识形态,男性把女性局限在性、生育和家庭事务中,把女人设定为顺从、受控制的形象。

父权制将女性作为“ 他者” 定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次上,所以要把女性提高为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就得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着手。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热衷于反映变性人,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的丈夫及和朋友阿格拉多。

也有同性恋、男同性恋者以及易装癖等。

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的丈夫在变性之前就是一个易装癖者。

在1982年的电影《激情的迷宫》中,阿尔莫多瓦亲身化着浓妆,穿着女性服装,大胆地以女人的造型出现在公众眼前。

男孩别哭读后感600字

男孩别哭读后感600字

男孩别哭读后感600字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完《男孩不哭》的时候,直觉地不喜欢,觉得这部电影沉闷不堪,再不愿看第二遍。

我讨厌它阴暗的画面,讨厌它惨烈的故事情节,讨厌 Hilary Swank 的扮相。

但是直到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一次重温这段悲惨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它的排斥,来自于心底的哀伤。

播放电影的时候,身边不时有人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哦,原来她是同性恋。

”我只能很无奈对他们解释,“她不是同性恋,她是异性癖。

” Brandon 这样的角色,已经边缘化到了这样的地步,连我们这些心理学“专业人士”都无法为其定位,实在是很可悲的。

更是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异性癖呢?人们只会赐予这样的人一个词:变态。

对于现代社会,同性恋群体是个逐渐浮出水面的边缘群体。

但是异性癖,却往往被掩盖在同性恋群体后,在边缘的边缘。

报纸上谁谁谁又决定变性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怀着猎奇心理闲聊的时候才会想到的无知往往带来恐惧,随后产生的,就是排斥和迫害了。

什么是正常的?什么又是不正常的?这样的问题,似乎三言两语是解释不清的。

可是对于大众而言,与多数一致的就是正常,反之就是反常,似乎真理如此简单。

在本片中,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了一个男权社会对一个边缘女子的暴行,却无能为力。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竟然在现实生活里发生过。

然而,藉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电影是否能唤醒人们的理解,人们的良知呢?如果一个渺小生命的消逝仅仅带给观众一声惊叹,这是否说明人们早已经麻木不仁了呢?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弱者,而任何打破这一规则的人都将受到惩罚。

John 的眼中,女人永远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不能和男人并驾齐驱的。

所以当他发现Brandon 居然是个女人的时候,他感到他所谓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侮辱,因此他残暴地羞辱了Brandon 以恢复自己的权威地位……那一系列暴行,是怎样低劣的人渣才做得出来的! 许多人在看《男孩不哭》的时候,几乎都会产生对 Brandon 等人同情和对 John 的愤怒和谴责。

《男孩别哭》的“酷儿式”反抗

《男孩别哭》的“酷儿式”反抗

《男孩别哭》的“酷儿式”反抗作者:乔茹孙静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3期摘要: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性理论,本质上是对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理论的直接繼承和发展,该理论为人们看待性这一维度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和更为广阔的思维方式。

《男孩别哭》作为九十年代最成功的酷儿电影,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在当年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本文拟从酷儿理论出发探讨该片对性别秩序的解构。

关键词:酷儿理论;男孩别哭;酷儿电影酷儿理论在西方已经兴起了二十年,酷儿电影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同内容,国外对酷儿电影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国内关于酷儿电影的研究却处在萌芽阶段,这篇论文在此基础上,从酷儿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九十年代最成功的酷儿电影——《男孩别哭》,通过对它的分析,进而发掘酷儿电影的本质,探讨影片对性别秩序的解构。

《男孩别哭》被普遍认为是1999年最成功的新酷儿电影,该片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1999年欧洲影展最佳“非欧洲影片”提名;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主角奖等众多奖项。

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名叫蒂纳·布兰顿的21岁女孩,自认为是一个性别不清者,一直把自己视为男孩,她的成年生活都是以男性的身份度过,为回避法庭诉讼,她来到陌生的小镇瀑布城,化名布兰顿·蒂纳,她向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性别,成功的使镇上的人们相信她是一个身材偏小但英勇无畏的男子汉。

纯真帅气的布兰顿与桀骜不驯的女孩拉娜相爱,同时她还与犯有前科的约翰和汤姆成为朋友,但当她的真实性别被发现后,只有拉娜坚定的和她站在一起并继续爱着她,她的行为却惹怒了约翰和汤姆,这两个人出于仇恨和报复的心理,残忍的强奸并杀害了布兰顿。

该片取材于1993年发生在内布拉斯加州的真实事件,本片导演金伯利·皮尔斯在知道这个事件后,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研究布兰顿的生活,并对同性恋、变性人族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还亲身前往法庭旁听走访了当中一些关键人物。

男孩别哭电影观后感

男孩别哭电影观后感

男孩别哭电影观后感《男孩别哭》是一部1999年上映的独立电影,由金培达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跨性别的年轻人布兰登的故事,展现了他在一个充满刻板印象和歧视的小镇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深入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所触动,也对社会对待跨性别人群的偏见和歧视产生了深思。

整部电影以纪实的形式展现了布兰登的生活。

他被描绘成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不断试图寻找自我并对抗来自社会的压力。

电影开篇布兰登到达一个小镇,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别,而是选择以男性身份生活。

他交到了一些朋友,并与一个女孩凯蒂发展出一段深厚的友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人们对布兰登的偏见和歧视逐渐显露,使得他逐渐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这部电影给观众展示了跨性别者在当时的压力和困境。

社会对于异性恋和传统性别角色的承认和接受程度都很低,对于跨性别者则更为严峻。

布兰登在电影中遭受到的言语和身体上的暴力,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歧视源于人们对于性别的限定和固有的思维定式,认为只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存在。

布兰登的存在和他试图以男性身份来生活的努力,无疑挑战了这种传统观念,因而激起了大量的不解和敌意。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关于跨性别者权益的问题。

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无论他们是属于哪个性别范畴。

没有人有权对别人的性别做出评判或歧视。

这部电影就是揭示和抗议这种不公平对待的。

布兰登试图融入社会,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但他的努力最终被那些歧视与偏见限制住了。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于社会正义和平等的思考,并促使我反思自己是否对不同性别群体持有偏见。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是令人钦佩的。

希拉里·斯万克和彼得·萨斯加德饰演的凯蒂和布兰登分别展示了他们深层次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他们的演技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导演金培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节展示,让观众对布兰登的内心归属和挣扎有了更好的理解。

总的来说,《男孩别哭》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

男孩别哭观后感

男孩别哭观后感

男孩别哭观后感《男孩别哭》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该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

影片聚焦于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

观看完《男孩别哭》,我被影片深深打动,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坚韧和自我接纳的话题。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男孩布兰登的生活经历。

作为一个少年,他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持和勇气。

正如许多青少年一样,布兰登也试图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他遇到了一些成长中普遍的问题:不被家人理解,社交上的排挤,以及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困惑。

布兰登试图以女性身份生活,但经历了与他周围社会的摩擦。

他遭受了同学们的欺凌和羞辱,但他并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

他的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和感动,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在这部电影中,我观察到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同时也看到了坚韧和勇气。

布兰登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挫折和挑战的过程。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认同的追求。

他和家人的关系也是影片中触动人心的一部分。

尽管布兰登的行为令家人感到困惑和痛苦,他们最终还是理解并接纳了布兰登的真实自我。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家人们的支持和爱是布兰登成长所需要的力量。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启示,即理解和接纳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除了成长的主题外,《男孩别哭》还深入探讨了性别认同和社会偏见的问题。

布兰登希望以女性身份生活,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冒犯和困惑。

电影通过展示布兰登在社交和学校环境中所遭受的恶意对待,揭示了社会对于性别认同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这激发了我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思考。

通过布兰登的故事,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别认同,并为其提供一个包容和接纳的环境。

社会的多样性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性别、性取向或其他特征。

这部电影使我反思我自己是否有偏见,并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平等和公正。

最后,我想谈谈影片的情感表达。

《男孩,别哭》

《男孩,别哭》
[书籍2名称]
这是一本与《男孩,别哭》相关的文化研究书籍,作者从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探讨。
相关影片推荐
[影片1名称]
该影片与《男孩,别哭》具有相似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推荐观众在观看《男孩,别哭》后进行观看。
[影片2名称]
该影片与《男孩,别哭》具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深刻感受
01
该影片真实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的严重性,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共鸣
02
影片中的角色所经历的困境和痛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同情

启发思考
03
影片不仅展示了问题的严重性,还通过角色的发展和成长,向
观众传达了对性别平等和反对暴力的思考。
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主角
影片中的主角勇敢地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和幸福,给观众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情节发展
故事从男孩Larry的视角出发,描述了 他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他对 自我认同的探索。随着情节的推进, Larry逐渐意识到自己喜欢男孩,并勇 敢地面对了这一事实。同时,他在与 家人、朋友和社区的互动中,经历了 种种挫折和冲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 身份和归属感。
主题思想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年轻男孩在性 别认同和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强调了 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 歧视的问题,呼唤人们更加开放、包 容地看待性别认同,勇敢地追求自己 的梦想和幸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人物介绍
Larry
Mary
Nan
Mr. McCarthy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年轻男孩, 性格内向、自卑,对自己的性别 认同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在故事 中逐渐发现自己的真正喜好和身 份,并勇敢地面对了这一事实。

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

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

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3篇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12021年10月18日(星期五),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观看电影的集体活动,我们在班主任王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穿过了三条马路,很快就到达了铁西工人会堂,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观看电影《宝贝,别哭》了。

这部影片描述的事情是发生在一所孤儿院里的故事,在这所孤儿院里有一群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爱好,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孩子们,有好捡垃圾吃的莫兰、有爱哭鼻子的林琳、有爱尿床的梁风、有多动症的李浩,还有谭老师和孟老师。

越狱的小非爸爸有可能来学校劫持流落他乡的小非、痛恨姑姑不该把她送到孤儿学校的林琳、受奶奶灌输是妈妈克死爸爸而拒绝见亲妈妈的李浩、来自地震灾区的壮族孤儿,因为生活习性不同导致生活不便,一桩桩令人牵肠挂肚的事情,在谭婷老师的引导下都成功化解了。

这所学校孤儿艺术团在广西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演出,经过媒体推介,划拨专款给这所孤儿学校,重新进行扩建,改变这所学校因规模小,不能接收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前不久,学校组织我们同学观看了电影《宝贝别哭》,我深深地被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尤其是谭婷老师对孩子们那份热情和全心全意的爱,触动了我的内心,不知不觉中流下了感慨的泪花。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研究过心理学的谭婷为了身患重症又不肯住院治病的爸爸,把在深圳的工作辞掉了,来明天学校替她的爸爸当上生活老师。

在学校里,曾经莫兰捡垃圾、林琳爱哭、梁风爱尿床、李浩喜欢捣乱,但是覃婷老师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的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小非当上古筝演出队的小队长、莫兰成为食堂里的择菜志愿者,大家找到了自信,得到别人的肯定,也赢得了尊严。

看到覃婷老师为了爸爸放弃工作,我知道我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看到小朋友们生活条件这么不好,却仍然好好学习,互相帮忙,我知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学会吃苦耐劳,要和同学们互帮互助;看到小朋友们在自己和老师的帮助下变化这么大,我知道我也要努力,要做一个让老师让爸爸妈妈喜欢的好孩子,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和奋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需要坚持着。

《宝贝别哭》观后感6篇

《宝贝别哭》观后感6篇

《宝贝别哭》观后感6篇《宝贝别哭》观后感1昨天,我们在学校看了《宝贝别哭》这部电影,剧情非常感人,让我几度泪如雨下。

电影讲的是一位叫覃婷的女老师接替她的爸爸当生活老师的故事。

有一位女孩叫莫兰,她有捡垃圾吃的习惯。

有一天,覃老师发现她又在捡脚下的桔子吃,便上去对她说:老师知道你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你一定会把垃圾放进垃圾桶,对不对?覃老师并没有直接生硬地说:把垃圾放进去,不许吃!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当学习组长时,只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硬管,以别人不接受的方式硬要别人按我说的去做。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懂得换位思考,多顾及对方的感受。

管别人时不能直接生硬地说,要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去劝说,这样才能避免不和。

电影中的覃老师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让莫兰改掉了坏习惯,还让她当上了食堂的卫生负责员。

还有一位叫李浩的学生,他非常调皮、好动,是学校的小霸王。

可是覃老师发现,李浩也有柔弱的一面--他的奶奶很迷信,说李浩的爸爸是他妈妈克死的,可是李浩不信,直到有一天,他和妈妈吃了一顿饭,回去后他奶奶也出事了,李浩开始恨起他妈妈来。

一天,覃老师发现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要翻进学校,询问后得知,她就是李浩的妈妈。

于是,覃老师便和善地与李浩沟通,每天还用画心情的方法来促进李浩与他妈妈的感情。

这让我又想起来自己:当组里的成员不听要求或没带作业时,我只会凶巴巴地对他们说,把作业一定带来,以后一定听话什么的。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不是天天对他们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应多对他们投入感情,走进他们的内心;要温和地问清事情的缘由,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做,才不会引来别人的反感。

你看,李浩就是在覃老师这样帮助下,得以和妈妈见面,当他们母子俩深深地拥抱在一起时,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地流下来。

剧终一曲《感恩的心》更让我明白了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养育我们很不容易。

总之,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只要我们多替别人着想,对别人多投入一点爱,生活就会多一处阳光。

男孩别哭教案设计

男孩别哭教案设计

男孩别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性别平等的概念,认识到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但不应产生歧视或偏见。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品质,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性别平等观念的导入:通过讨论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的不同待遇,引发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性别角色,体会各自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困境,从而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技巧的学习: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倾诉等,帮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性别歧视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危害,增强平等意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性别平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危害。

4. 情绪管理技巧的教授: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 准备角色扮演道具,如服装、道具等。

3. 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性别平等观念的认同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情绪管理技巧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本次活动的满意度及建议。

4. 通过课后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性别平等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性别歧视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性别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困境,从而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

男孩别哭读书笔记

男孩别哭读书笔记

男孩别哭读书笔记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完《男孩不哭》的时候,直觉地不喜欢,觉得这部电影沉闷不堪,再不愿看第二遍。

我讨厌它阴暗的画面,讨厌它惨烈的故事情节,讨厌 Hilary Swank 的扮相。

但是直到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一次重温这段悲惨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它的排斥,来自于心底的哀伤。

播放电影的时候,身边不时有人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哦,原来她是恋。

”我只能很无奈对他们解释,“她不是恋,她是异性癖。

” Brandon 这样的角色,已经边缘化到了这样的地步,连我们这些心理学“专业人士”都无法为其定位,实在是很可悲的。

更是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异性癖呢?人们只会赐予这样的人一个词:变态。

对于现代社会,恋群体是个逐渐浮出水面的边缘群体。

但是异性癖,却往往被掩盖在恋群体后,在边缘的边缘。

报纸上谁谁谁又决定变性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怀着猎奇心理闲聊的时候才会想到的无知往往带来恐惧,随后产生的,就是排斥和迫害了。

什么是正常的?什么又是不正常的?这样的问题,似乎三言两语是解释不清的。

可是对于大众而言,与多数一致的就是正常,反之就是反常虎偿港锻蕃蹬歌拳攻哗,似乎真理如此简单。

在本片中,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了一个男权社会对一个边缘女子的暴行,却无能为力。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竟然在现实生活里发生过。

然而,藉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电影是否能唤醒人们的理解,人们的良知呢?如果一个渺小生命的消逝仅仅带给观众一声惊叹,这是否说明人们早已经麻木不仁了呢?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弱者,而任何打破这一规则的人都将受到惩罚。

John 的眼中,女人永远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不能和男人并驾齐驱的。

所以当他发现Brandon 居然是个女人的时候,他感到他所谓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侮辱,因此他残暴地羞辱了Brandon 以恢复自己的权威地位……那一系列暴行,是怎样低劣的人渣才做得出来的!许多人在看《男孩不哭》的时候,几乎都会产生对 Brandon 等人同情和对 John 的愤怒和谴责。

宝贝别哭观后感

宝贝别哭观后感

《宝贝别哭》观后感
暑假,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名字叫《宝贝别哭》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明天学校的教职员工通过洞察孤儿的细微末节,努力将其优点或者特长无限放大,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因此也获得了别人的肯定,找回了尊严故事。

这所学校里的孩子,有的没有爸爸,有的没有妈妈,或者是爸爸妈妈都没有,可怜极了!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研究过心理学的覃老师的女儿覃婷,为了让重病的爸爸接受治疗,在明天学校替代父亲当上生活老师,刚开始,覃婷对父亲全心全意投入这项工作的做法很不理解。

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地她认识到了自己作为生活老师的责任,并不顾另一生活老师孟岩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坚持推行SFBT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那所学校里,有一个叫莫兰的女孩,她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捡垃圾吃。

有一次,莫兰捡垃圾时被谭老师看见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谭老师并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反而她做对了一件事情后,在小朋友面前表扬她。

此时此刻,莫兰的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

从那以后,莫兰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越来越优秀。

在谭老师的帮助下,调皮的李浩、不说话的小非他们都有很大的改变……。

宝贝别哭观后感

宝贝别哭观后感

宝贝别哭观后感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一部公益电影《宝贝别哭》。

影片是以广西的一个孤儿学校“明校为原型,由百名“明天学校”的孤儿本色出演。

这些孤儿有的失去了父亲,有的失去了母亲,有的父母双亡。

他们没有家明天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这些孩子因为父母、家庭的变故而少了同龄孩子理应享有的亲情,他们的特殊生活经历,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同程度的阴影,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偏激的性格及不好的生活习惯。

影片中好捡垃圾吃的莫兰、爱哭的林琳、爱尿床的梁风、多动症的李浩……就是典型例子。

这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渴望关爱,但又需要得到平等和尊重。

影片中,生活老师覃婷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份职责,她在悉心教育、关爱孩子们的同时,洞察孤儿的细微末节,努力将其优点或者特长无限放大,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因此也获得了别人的肯定,找回了尊严。

这部影片的宗旨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这个群体更多的关爱。

这些孩子虽然经历坎坷,但是如果他们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和温暖的关爱,将来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

据说在广西的这所孤儿学校长大的孩子,已经有20 多个后来考上了大学。

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被社会关注,放任自流,那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就有可能走向偏激,甚至仇恨社会,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爱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想对他们说:宝贝,别哭,你们一定要坚强!社会大家庭不会放弃你们,只要你们不自弃,你们的生活一样会充满阳光!覃老师对父亲全心全意投入这项工作的做法很不理解。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她真正尽到了自己作为生活老师的责任,真诚的关心没有父母的孩子们。

在那所学校里,有一个叫莫兰的女孩子,她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捡垃圾吃。

有一次,这一举动被覃老师看见了,女孩有些不知所措。

覃老师事先知道她的情况,没有加以批评,而是和颜悦色的说道:“老师知道莫兰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你刚刚把地上的脏橘子捡起来是要保护环境,对吗?”此时此刻,莫兰的心里对覃老师充满了感激,有种被肯定的快乐:“是的,我马上把橘子扔进垃圾箱.”说完,朝垃圾箱跑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爱情一样简单美好,只是,当布兰顿独自面对自己的身 眼光把它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女人在
体时,他感到害怕。因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他是她。她剪 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
短头发,穿上束胸衣,换上男装,在裤子里塞上袜子。从外 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
的权利空间。但自由的争取往往是艰难和残酷的。 “重要的 的相识相恋对她来说是一场“正常”的恋爱。但残酷的是,
问题不是一种无禁制的文化有无可能,甚至也不是我们是 布兰顿身份败露后被当众扒光衣服,拉娜被迫直视他的下
视听 2016.9 | 75
视听解读
电视剧《青春集结号》的“热”与“冷”
□ 赵芝眉
摘要:青春校园军旅题材电视剧《青春集结号》曾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收视效果。本文通过“热”与“冷”两个字来分析剧
与此同时,他也选择永远背负着这个巨大的秘密。“保罗· 顿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存在带来了什么,而是他的存在是
弗雷斯的研究证明,节奏结构是蕴涵意义的形式。它们需 那么和谐,让人不禁怀疑,意味着对比节拍之 撕裂这种和谐,让异类显露出“丑陋的模样”,毁灭他,只有
表上看,她就是一个男人,他恋爱,和拉娜的前男友约翰成 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然在电影《男孩别哭》中的女
为好哥们,和朋友们聚会、喝酒、谈笑风生,小城的人们都 性不再是处于被窥视的地位,相反,布兰顿在性别的混乱
喜欢他,一切都符合社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可是每个月 和挣扎中坚守着人的尊严,拉娜也从一个传统被动的女性
电影,我们能感受到性别与尊严的直接关联,感受到社会 有限到只能自我包容和认同。所以,布兰顿背井离乡,小心
文化多元性发展的艰难过程。
翼翼地避免露出破绽。可是纸包不住火,终究他要面对个
毋庸置疑,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包容的,它允许形色各 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抗衡,而这样的抗衡注定是失败
异的存在。残酷的是人类,划分出能被接受的大多数,被孤 的。
和游刃有余的调情给这个平静的小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 日,冰冷的子弹带走了布兰顿,可事实上,在被约翰等人强
活力。和所有的爱情片一样,布兰顿遇见了生命中的女 暴的时候,布兰顿就死了。
孩— ——拉娜。他们相遇、牵手、接吻、在柔软的草地上爱抚,
“在一个由性的不平等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
他们谈论孟菲斯,憧憬小城外的世界……和世上所有普通 裂为主动的 / 男性和被动的 / 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
集的题材、主题、表演、情节等。“热”主要体现在剧集热血青春的正能量主题、自然热情的表演风格以及既成导演品牌的
立的少数人,他们是另类,是不合时宜的怪胎,迫使我们行
他可以默默承受与生俱来的不公,也从不敢奢求社会
使着与生俱来的职责— — —孤立、仇视、唾弃……尤其当我 的理解与宽容,但周围的“正常人”还是被触怒了— — —我们
们无法理解时,我们的无知披上了正义和高尚的外衣。善 这些高尚的正常人怎么能让这样一个异类欺骗愚弄?愤怒
下体鲜红的讯息提醒着他,你不是真正的男人。这让布兰 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电影根据
顿陷入一种身心相背的撕扯中,身体的背叛和心理的认同 真人真事改编,导演金伯利·皮尔斯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
危机,他必须在其中做出一个选择。他选择成为一个男人, 展现了个体自我认知的艰难和人性的复杂。那些仇视布兰
间的足够区别,也意味着力求消除或缩小同质节拍的微弱 这样,人们才能回归到社会主流认可的轨道上。就像鲁迅
差别的同化作用。”①电影《男孩别哭》深谙节奏的奥妙,从 先生曾经提到的“无物之阵”一样— ——人们总是感到无形
布兰顿初到小镇时的地理空间展现,从音乐到色彩风格都 的威胁,需要时刻警惕,那些不合常规的少数派便成了人
良是短暂的,至少对布兰顿·迪纳来说是这样。1993 年,当 在无知中熊熊燃起,昔日的好友约翰和汤姆强暴了还是处
布兰顿刚刚从林肯市来到法奥斯时,这里的人们是那样热 女的布兰顿。他最后的防线和尊严丧失殆尽,那冰冷的眼
情好客。布兰顿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他迷人的微笑 神和无尽的泪水是对整个世界的绝望。1993 年 12 月 31
关键词:男孩别哭;性别意识;叙事手法
DOI:10.19395/ki.1674-246x.2016.09.039
电影是一种由文字、声音、音乐、图像等元素交织的符 否应当争取它,而是一个有种种禁制的体系能否使其社会
号系统,观众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法、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 运行为个人保留改变这一体系的自由。”②我们常常谈论
专视听解论读
电影《男孩别哭》中的性别思考
□ 罗芳
摘要: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性别意识的混乱象征人的不完全。电影《男孩别哭》取材于真实人物,将
人物对自我性别的反复确认和性别混乱的挣扎象征社会发展的异化。通过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在冷战阴影尚未退却之时,社会主流对边缘人物的挤压和排斥,用冷静的电影语言呈现出来。
温馨、自然、明快,这样的和谐美丽与人们发现布兰顿真实 们对未知恐惧的牺牲者。但文明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尽管
性别后展现出的丑恶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布兰顿在雨 过程血腥缓慢,黑人的平等、妇女的权益、对同性恋的认同
中被自己曾经的“好朋友”强暴时,大雨倾盆,整个画面空 ……电影的结尾,死去的布兰顿躺在拉娜怀里,1994 年的
间都是倾斜的,象征社会主流准则的不公正和有失偏颇, 第一缕阳光照在他们身上。
色彩也从之间的明艳专为清一色的灰暗,渲染出极度压抑
布兰顿的牺牲的过程也是拉娜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和屈辱的氛围。
事实上,拉娜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她所代表的是所
随着社会的进步,性别倒错的同性恋者逐渐获得自由 谓“正常人”,她是一个性别认知正确的异性恋,与布兰顿
感知创作者试图传达的艺术主旨。电影《男孩别哭》,正是 自由,最大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布兰顿的选择是自由的,
通过一种近乎真实的戏剧手法,用强烈的对比— ——空间、 他在一次次性别认同的危机中确立起男性意识,否认自我
色彩、音乐、人物的心理变化等交织成独特的象征体。通过 女性的身体和社会的性别认知。但这种自由度极为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