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一)(第1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水的运动(2)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水的运动(2)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2)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2)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2)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问题讨论:俗语说:无风不起浪。

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讨论:略2、课件展示(Flash动画):月相与潮汐现象。

潮汐是在日、月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日、月、地呈直角关系时,引潮力减少,形成小潮。

【承转】在三种形式的海水运动中,洋流规模巨大,对地理环境影响广泛是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本课要讲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实验观察】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不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读图过渡】读教材上“地球上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如下图).对比两模式图,联系刚才的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据洋流模式图,给洋流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海洋表层的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叫洋流。

2、仔细观察:风带中的风向与洋流的流动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说明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洋流的流动方向基本上与风向一致,这说明定向风的作用是形成风的主要动力,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教案 中图版必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教案 中图版必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教案 中图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教案 中图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水的运动(第1课时)水循环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2—2 水的运动第一课时:《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五)【知识结构】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干燥,降水少:寒冷干燥少雨特点:终年高温多雨°S特点:终年炎热干燥30°之间地区,23°26′:终年温和湿润。

-60°N,40°S-60°S)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沿岸最为典型(寒冷干燥)35°~55°左右的亚,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巩固练习】1.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因素的影响B、海陆因素的影响C、地形因素的影响D、洋流因素的影响【答案】B2.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 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B. 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丰富C. 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少雨D. 面对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答案】A【解析】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地区为赤道多雨带,盛行上升气流,终年多雨--对流雨。

故A符合题意;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副热带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极地高压带控制下地区为极地少雨带,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少雨。

故B不符合题意;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有的降水少,有的降水多,这与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状况等因素有关。

故C不符合题意;面向海洋的山坡有可能是迎风坡也可能是背风坡,如果是迎风坡降水就多,背风坡降水就少。

故D不符合题意。

3.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A.南美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答案】D【解析】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4.下列气候类型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答案】B5.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是()A全年各月降水均匀 B.夏季降水少 C冬季降水少 D.全年各月降水多【答案】B【解析】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式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

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3。

三圈环流(1)三圈环流错误!(3)六个风带错误!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南北移动.(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判断1.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风向也相同。

(×)2。

地球自转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 ×)探究点气压带和风带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环流(1)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环流(1)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大气环流(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大气环流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全球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2.地位与作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季节移动的教学,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下一节教学内容“行星风系与气候”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找出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辨别各风带的风向特点,说出风向的分布规律;能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原因。

2.通过阅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等示意图或演示FLASH,学会观察,思考并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提高读图识图和表述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仔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及分布规律,移动规律.2.难点:全球气压带的成因;风带的风向特点及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形成原因.四、教学流程示意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利用PPT展示新华网网页,2006年10月18日上海要闻,标题为“上海今夏以来天气连破多项历史记录”.设计情境问题:上海今年夏天天气如何,你还有印象吗?猜猜看,破了哪些历史记录?【设计思想】利用新闻网页的标题来导入课题,以吸引学生注意。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知道按成因分类有三大类岩石。

2.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简图”,并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地质作用条件、顺序和结果。

【学习重点】三大类岩石转化。

【学习难点】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地质作用条件、顺序和结果。

【学习过程】【自主先学】地壳的物质组成1.化学元素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根据地球化学分析,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发现的有90多种。

观察图1,回答:⑴写出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八位的元素名称。

⑵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最多的金属元素呢?图1 2.矿物、矿产阅读课本第30页,思考: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矿产、矿石之间有何关系,完成图2。

图2【合作探究】活动一:岩石1.认识岩浆地壳之下的高温物质呈液体状态就是岩浆。

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2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i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等。

2.认识岩石阅读教材P31-33正文部分、P32阅读化石,完成有关问题。

(1)按成因为,岩石可以分为哪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大类岩石的对比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图3类型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典型举例岩浆岩侵入岩活动二:地壳的物质循环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发现了一批古老的岩石,根据其中所含的锆石矿物晶体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年龄约为43亿至44亿年,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样本。

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冀东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其岩石年龄约为35亿年。

1.为什么在地球上找不到与地球同年龄的岩石?2.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自行设计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大气环境(三)第2课时【自主先学】画出图1中甲乙两图北半球近地面A、B、C、D四点的风向甲乙图1【合作探究】活动一:观察图2,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内容:图21.根据图2,试画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图(图3)。

图3 2.根据图2和图3,完成下表活动二: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

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

观察图4,回答:图4⑴在右图黑点处画出风向。

⑵甲丙、乙丙分别代表什么锋面?⑶A、B、C、D四点,处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___________,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________。

⑷A、B、C、D四地中,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___________。

⑸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变化?【巩固训练】一、选择题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图5)”,完成1~2题。

图51.从该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看,其所在的半球位置以及类型是( )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我国南方的天气为( )A.伏旱天气B.梅雨天气C.台风天气D.寒冷天气如图6中甲为我国某城市,实线为锋线,虚线范围内为雨区,此时该天气系统正向甲城市移动。

读图回答3~4题。

图63.图6中,符合甲城市未来气温与气压变化情况的是( )A.①为气温,④为气压 B.②为气温,③为气压C.③为气温,②为气压 D.④为气温,①为气压4.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天气晴朗干燥 B.一定会带来降水C.出现连续性降水 D.可能带来寒潮天气读某年11月28日20时我国部分地区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图7),读图回答5~6题。

图75. 此时降水概率最大的城市是( )A. 上海B. 北京C. 南昌D. 乌鲁木齐6. 此时,盐城盛行( )A. 偏北风B. 偏东风C. 偏南风D. 偏西风二、综合题7.图8为亚洲部分地区9月份某时的地面等压线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导学案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⒈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⒉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⒊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⒋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学习重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学习难点】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36正文部分,完成以有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的表格1.表1【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38-40正文部分,图2—14 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2-15 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地图册》P18 地质构造地貌、断层示意,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地质构造1.褶皱演示:将6本练习本整齐的放在一起,向中间挤压,练习本将会发生的变化。

图1回答:⑴褶皱的成因是:⑵完成表格2:表2从岩层新老形式从形态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关系上看背斜褶皱向斜结论:背斜成、向斜成但是在野外,我们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情况,结合图2,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

图2总结: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背斜成谷的原因:向斜成山的原因: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2.断层⑴结合图3思考断层的成因:图3 地垒和地堑⑵完成表格3:表3活动二: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

想一想:找水、找油气我们应该分别在哪种地质构造中寻找?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皱、断层 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 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2.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 B.背斜和向斜 C.地堑和背斜 D.断层和节理3.下列词语中,从地质作用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稳如泰山②坚如磐石③沧海桑田④水滴石穿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 B.向斜成山 C.地垒成山 D.背斜成山图4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江苏省南通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学习目标】⒈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⒉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⒊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先学】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并且依附在地球的表面。

它和海洋或者陆地同样是地球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

然而,大气不同于陆地和水,因为它是气体的混合物。

它有质量,重量和不确定的形状自主学习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材料: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干洁空气成分很复杂,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氢、二氧化碳、氦、氖、氩、氪、氙、臭氧等气体。

氮和氧分别占了空气总容积的78.09%和20.95%,其它气体的总和还不到空气总容积的1%。

大气层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和各种尘埃杂质,是形成云、雨、雾、雪的重要物质。

虽然含量有多有少,但是却都有很大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现实,完成表格1表12.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球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CO2含量的增多和O3含量的减少。

⑴为什么CO2含量增多?CO2含量增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解决?图1⑵为什么O3含量减少?O3含量减少带来什么影响?如何解决?自主学习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空气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

观察图2,回答:图2思考: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和运动员的服装不一样?2.大气的垂直分层材料一: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季风(1)教案 中图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季风(1)教案 中图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季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季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季风(1)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季风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海陆热力差异;亚洲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

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风的变化与我国气候灾害的形成。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所涉及内容“季风”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学生在了解行星风系对全球气候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亚洲气候的特殊规律。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道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地,能区别季风区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候的不同点;理解季风含义,掌握季风的主要成因;能够分析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主要影响。

2.能运用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尝试运用热力环流、海陆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移动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亚洲季风的形成原因。

3.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联系实际的体验中认识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分析问题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并初步学会客观地、辨证地看待问题。

【设计思想】教学目标体现能力立意,在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探究规律、运用原理等过程中体现对知识目标的把握,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行星风系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行星风系与气候教案 中图版必修1(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行星风系与气候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行星风系与气候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行星风系与气候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行星风系与气候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全球气压带对降水带分布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分析主要气候类型成因。

2.地位与作用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成因是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二、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能够联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分析主要气候类型成因。

2.通过阅读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示意图、地理图表,能够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提高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

3.培养观察、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2.难点:主要气候类型成因分析四、教学流程示意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新课导入:比较地理景观差异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压带与气候风带与气候世界气候的差异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利用PPT展示地理景观图片,设问:“你能比较两地的地理景观差异吗?”“影响气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影响降水分布差异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思想】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学习目标】
⒈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⒉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⒊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先学】
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并且依附在地球的表面。

它和海洋或者陆地同样是地球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

然而,大气不同于陆地和水,因为它是气体的混合物。

它有质量,重量和不确定的形状
自主学习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
材料: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干洁空气成分很复杂,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氢、二氧化碳、氦、氖、氩、氪、氙、臭氧等气体。

氮和氧分别占了空气总容积的78.09%和20.95%,其它气体的总和还不到空气总容积的1%。

大气层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和各种尘埃杂质,是形成云、雨、雾、雪的重要物质。

虽然含量有多有少,但是却都有很大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现实,完成表格1
表1
2.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球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CO2
含量的增多和O3含量的减少。

⑴为什么CO2含量增多?CO2含量增多
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解决?
图1
⑵为什么O3含量减少?O3含量减少带来什么影响?如何解决?
自主学习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空气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

观察图2,回答:
图2
思考: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和运动员的服装不一样?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材料一: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材料二:平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这一层。

材料三:高层大气是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

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热速度高的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读图3,思考:
(1)图中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其中的曲线又表示什么?有什么变化规律?
(2)从下而上一共分为几层?各层气温变
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图3
总结:大气的垂直分层:
表2
活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球的四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被子”——大气。

太阳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太阳能量要到达地球的表面,必须穿过厚厚的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资料: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大气中的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而其他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

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所以通常称为选择性吸收。

结合图4,完成表格3
图4 表3
2.反射作用
资料: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图5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
资料: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发生散射作用,散射的辐射能称为散射辐射。

阴天时,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所见到的光都是散射光。

图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示意
思考:⑴为什么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⑵为什么太阳未出,天空已明亮;太阳已落,天空仍然明亮?
总结:
活动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阅读课本44-45页和图7,回答相关问题:
图7
⑴如何区分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还是短波辐射?
⑵图7中的A代表什么辐射?A箭头将地面的能量带向大气层,大气层内的大气对它有作用吗?若有,是哪些物质呢?
⑶图7中,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大部分能量,B和C箭头分别代表什么辐射?
2.大气逆辐射
阅读课本45页第2段,回答:
大气逆辐射的概念: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作用是: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
总结:
图8
活动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⑴回顾: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
⑵结合图9说明在哪种条件下,地面得到的太阳辐
射多?
⑶你能推断出太阳辐射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吗?
图9 2.下垫面因素
观察课本图2-27,了解下垫面因素对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
反射率和太阳辐射的关系?为什么下雪的时候我们感觉不是很冷,而在融雪的时候很冷?
3.其他因素
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6年新年伊始,江苏省多地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 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 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 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 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 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 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图10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10
3. 与成都相比,拉萨( )
A. 白天大气辐射强
B.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 白天太阳辐射强
D. 夜晚地面辐射强
4. 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A. 纬度差异较大
B. 经度差异较大
C. 地面状况不同
D. 人类活动的差异
图11为“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1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11 图12
5.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有关雾霾天气叙述正确的是( )
A. 雾霾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 雾霾加大了气温日较差
C. 雾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 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二、综合题
7.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图13),回答问题。

图13
(1)图中①表示辐射,其强弱与有关。

受其影响,白天气温偏。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2)②表示辐射,它是的直接热源。

(3)③表示辐射,从而起到了作用。

因此多云的夜晚气温偏
(4)大气的热力作用,不仅了白天的最高气温,而且了夜晚的最低气温,从而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