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层面,将其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诸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了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而科学发展观中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将生态的内涵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这是顺应发展潮流,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2]彰显了我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才可以设计出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一些传统产业,如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在短期内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大量消耗资源,并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例如,某些化工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不达标,导致周边的土壤、水源和空气受到严重污染。
而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比如,乱扔垃圾、随意浪费资源等现象依然常见。
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环保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人不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环保行动,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再者,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漏洞和不足。
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敢于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
同时,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
另外,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技术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比如,对于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的修复,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生态修复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虽然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还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1 0 [ 基金项 目】 上海 市科研创新课题 ( 1 3 Y S 1 3 2 ) ; 上海政法 学院青年科研基金 项 目。 [ 作者简 介] 辛慧丽 ( 1 9 8 1 一) , 女, 山东莱阳人 , 上海政 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博 士, 研 究方向为伦理 学、 思想政 治
霄 2 0 1 4 . 3
马 克 思 主 义 及 其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生态伦 理 思想 的 本 质 与 中 国 生 态文 明建 设
辛 慧 丽
( 上 海政 法 学院 马克 思主义 学院 , 上海 2 0 1 7 0 1 )
[ 摘 要 ] 马克 思生态伦 理思想科 学地 阐明了人与 自然之 间的辩证统 一关 系, 揭示 了人与 自然 的和 谐共 生的前提是 尊重 自然规律 , 倡导人 、 自然、 社会 的可持 续发展 , 反对将 自然作 为社会 经济发展 的客 体或 者对 象。立足 于马 克思 生态伦理 思想 , 当代 中国生态环境 问题的主要道德原 因在 于, 极端的人类 中心主义价值和 “ 发展 至上” 思 维方式 的负面效应 。我们 需要 在 中 国生态文明道德 建设 中树立尊重 自然规律 的理念和 坚持 可持 续发展观 。
于, 人 类 活动 具有 能 动性 , 正如 “ 许 多建 筑 师 ” 的行 为虽 然 “ 蹩脚” , 但 他们却 比“ 最灵 巧 的蜜 蜂 ” 具 有 意
识 和 目的 。进 而 言之 , 马 克 思生 态 伦 理 思 想 的 核 心
动异 化 表现 在 “ 工 人 生 产 的财 富越 多 , 他 的产 品 的 力 量 和数量 越 大 , 他就 越 贫 穷 。工 人 创 造 的 商 品越 多, 他就 越变 成廉 价 的商 品 ” , 它“ 把 自我 活 动 、 自由 活 动贬 低为 手段 , 也 就 把 人 的类 生 活 变 成 维 持人 的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旨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道德视角来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伦理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出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人类被视为自然的统治者,有权随意利用和改造自然。
然而,这种观念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自然界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家园。
人类应当转变自身角色,从自然的统治者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例如,森林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和物种灭绝,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
这些问题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加强生态教育生态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等多种形式,传播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使人们更加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只有通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推动生态伦理学发展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同时,应加强法律宣传和执法力度,使广大民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工作。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和追求和谐。
这些原则为人类提供了道德规范,指导我们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尊重自然:人类应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所有生命的共享之家。
尊重自然意味着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反对过度开发和污染环境。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姓名:高旭阳学号: 1601637工商管理学院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文明的建设显得越发刻不容缓。
我国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策性的报告,是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
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在许多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但是,想要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必须要以破坏本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英国、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威胁人们的生活,还需要后期的治理,后期投入治理的费用也是相当巨大。
我国也正是吸取了这种教训,在环境破坏还没有相当严重的时候,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让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困境:1.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口号很早就提出,但是公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深刻。
政府、企业,决策的理论依据是GDP,是经济效益,忽略的环境效益。
家庭、个人由于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不足,不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
在不断积累中,导致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2.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
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对空气、水、土地等都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但是,许多企业打法律的“擦边球”,抓住法律的空隙,依然破坏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我国近期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大多是事后进行处罚,而且处罚的力度不大。
而且,监管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度不够,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以及公民检举制度的不健全,都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脚步的放缓。
针对以上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困境,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
参考文献 [ 1 】[ 意] 马基雅 维利著 . 君主论 [ M】 . 王水译, 北京: 北京理 工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9 年. 【 2 ]【 美] 萨拜 因. 政 治 学说 史( 下册) 【 M】 . 北京 : 商务 印 书 馆, 1 9 8 6 年 4 0 4 页.
社 纵横
青年 与社会
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
郭晓 莹 谷 生 然
6 3 7 0 0 2 . ) (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 义学院,四川 南充
【 摘
要】 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 高到我国社会一个极为
重要 的战略地位 。生 态环境 的污 染和破 坏既是 生产方式 中的严重危机 ,更是 一种道德危机 。人 们应 当培养和树立 良好 的生态 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 对生 态环境的保护转化 为 自觉的行动, 才能解决生 态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才能为生 态文明建设奠
定 更 加 坚 实 的基 础 。
【 关键词 】 生态道德 ;生 态文 明;价值观 念
近代科技 的发展 和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走 向征服 自然界 的 新 阶段 ,经 济得 到了高速 发展 ,人 们进入 到一个 物质 丰富 , 光怪陆 离的现代社会 。崇 尚科学和技术使人 类面对大 自 然没 有 了先 人的崇拜 和敬 畏 ,甚至地球作 为母 亲的隐喻也 日渐被 人们所淡 忘 ,地球成 了人类 驾驭 自然 和索取 资源的载体 。正 如恩格斯所 说 “ 我们不要 过分 陶醉 于对 自然的胜利 ,对 于每 次 这样 的胜利 ,自然 界都报 复 了我 们。 ”生态环境 的恶化
其他方法更 为有效 。 相 比起 混合 君 主 国的建 立 ,新 君 主 国的建 立似 乎要 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林璐(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y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提供重要载体。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态文明观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生态环境是承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作用结果。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叫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不断,“主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叫一目标一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的,而需要生态明的协同。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重要意义,护生态的贡献。
目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对其概念、特征和进。
的上,近,面的,社会主要发生化的,一要生态意,不化生态,中国[2]o-对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结和重,年来的新,一新、新要、新目标、新,生态、建设中国进方向和本遵循尘本结合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生态观是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生态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因,以及政策建议。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人类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生态的,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化的必然结果。
力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叫“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明,指环境与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
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
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
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
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
浅谈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论文摘要:通过探寻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指出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荀子名况,字卿。
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在?荀子?中的诸多言论明确表达了尊重客观实际、相信人的理性力量对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开展的思想。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一、共识:生态文明的提出1.生态文明的涵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开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开展、持续繁荣为根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其中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最为关键。
2.生态危机的出现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全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
人类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危机由此出现。
3.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期间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但是各省市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施政方针,及我国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在环境破坏违法方面不能很好地解决违法本钱低、守法本钱高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直接导致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举步维艰。
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了建设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开展的重要意义,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
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作者:郭晓莹谷生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我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是生产方式中的严重危机,更是一种道德危机。
人们应当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环境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道德;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近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走向征服自然界的新阶段,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进入到一个物质丰富,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
崇尚科学和技术使人类面对大自然没有了先人的崇拜和敬畏,甚至地球作为母亲的隐喻也日渐被人们所淡忘,地球成了人类驾驭自然和索取资源的载体。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开始觉醒和反思,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人们开始意识到要解决生态危机,不是一人一时或一世可以做到的,必须全社会共同协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一、生态道德的基本内涵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道德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生态道德区别于以往的道德观念,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里,道德即是待人之道,处事之德,所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传统的道德观念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生态环境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是以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保护。
如《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烧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逸周书·大聚篇》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摘要】:传统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繁荣,还有愈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新的生态文明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作为新事物的生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观念到行动都会面临着许多困境。
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 困境; 出路一、生态危机呼唤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指向和选择,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的攫取和背叛,这是我们不愿承认而又难以自辨的终极尴尬。
人类从游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直到今天,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成长确定无疑地印证着这一残酷的结论。
①历史发展到今天,更让我们痛切地感受到由于人类自身无节制贪欲引发的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双重炼狱及其末世恐慌。
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增加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
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资源。
中国人口占世界21%,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支撑今后的发展。
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保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瓶颈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瓶颈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和挑战。
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往往被置于首要位置,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着“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种短视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违规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同时,一些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也较为肤浅,缺乏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例如,传统的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技术创新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此外,新兴的绿色产业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竞争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的高污染产业。
再者,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款不够具体和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争议和模糊地带。
同时,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对于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缺乏足够的奖励和支持;而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还不够严厉,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另外,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瓶颈。
准确、及时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存在着覆盖范围不全、监测指标不够完善、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这使得我们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效果评估。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如何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议题。
因此,深入挖掘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进行概述,梳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随后,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和体现。
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其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双重作用的辩证分析。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元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
这种尊重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试析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生态文明是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艰巨任务。
目前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需求巨大,生产任务重,耗能多。
高耗能的生产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问题,甚至有一些企业为了赢取眼前利益,将含大量重金属的废水、废物排放到河流、土地里,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和土地的荒废。
近年来京津冀基周边地区出现的大面积、较长时间的雾霾,南方大雪、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都是生态稳定被破坏的结果。
虽然很多人意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但是想要真正建设生态文明,则面临着生活模式的改变,自我约束很难做到。
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对保护生态的制约性和可操作性却不高,因而其促进生态建设的效果甚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改变:(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企业应本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改进生产模式,努力开发新技术,减轻环境、资源负荷;(2)建立有效地生态法制体系。
科学的环境法规体系是生态文明的保障,我国需尽快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3)培养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只有人民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积极采取行动,从生活中开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社会才能逐渐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及其问题
随着 1 8 世纪蒸汽机 的轰 鸣声在 日不落帝国的每个角落里 回荡着 ,第 次工业 革命的浪潮便 已经席卷全球 , 并 迅速推动着人类 的进步 ,使人 类 的社会 生活和文 明现代化朝着更 高的境界不断发 展。但是 ,l T业发展 随之也带 来一系列 问题 资源 紧缺 和环境污染等 问题 ,人 类正遭受着 自然 界给 予的报复 :废 气 、废水 、废渣 和噪音等污染环境 的公害 问题 和臭 氧
论基础及社会 意义。
【 关键词 】 生态伦理 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6 ) 3 1 — 0 0 0 4 — 0 2
想 的核 心和主要 价值 。儒 家强调 ,“ 天有其 时,地有其 财 ,人有 其治 ” , 说 明天有 四时 ,地有资材 ,人有治 理 自然和社会 的能力。但是 “ 物极必 反” ,凡事过头都会 得到相反的结果。正足从 这个层 面的意义 说 。儒家
一
建议人类应该 克制 自己的欲望 .以便 合理地开发 和利 用 自然所馈赠 的资 源 ,让 自然资源的储 备和消耗达到 良性循 环的状 态 ,而非竭其所 有。
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 、酸雨、沙漠化、水土
流失 、淡水不足 等生态 问题 。全球 的空气 、水 、生态环境等与 人类 生存 息 息相关 的因子 正在朝着不适 宜人类生存 的方 向改变着 。这些改变 促使 人类 从一味追求 经济发展 的想 法中醒悟过来 ,并 思考着如何利 用智 慧使 被改 变的地球恢 复美丽的容貌 ,这场 “ 拯救行动”牵动着全人类的心。 中华传统文 化在这场行动 中不 可避免且义不容辞地 发挥着作用 。越 来 越多 的人 正在努力着把 中华传统文化放 在世界文化发 展的高度 ,从老 祖 宗 的智 慧中找到思路 , 来 解决 当今社会 出现 的种种 问题。生态伦理思 想在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自春秋时期开 始 ,经历数次波折 起伏 ,始终 在 中华文化 中 占据着不 可泯灭的地位 。因为生态伦理思想 中 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 感 ,它能够 随着时代 的需要 变化 而改变 自己,满 足 人们对 于 自然探索 的需求。而生态伦 理思想先 贤所倡 导的许多思想也 正 是解决如今环境 问题 和人 与 自然关系的 良药。
从生态伦理视角看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然的伦理理念和关系。我们通过把自然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对 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样我们也 董事组成人员多以 A股持股人为主,加强董事管理,也是防止 A 经营风险分析时就有绝对的调控权。若本次产品生产是按照 B
投资资金进行调控,但企业 A股股东考虑到个人利益受损比例问 障了投资需求、双层股权结构实现了利润公平分配,分析双层股
题,公司董事拒批 B股持股人的资金调控方法。此时,该公司 B持 权结构的合理性;同时,提出了构建层次化规制管理体系、把握
股人可借助股东集体诉讼调节法进行法律诉讼,案例中所举出的, 股权调节渠道、契约式调节的优化方法。因此,本文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将为
视生态失衡、构建生态建设理论基础的视角之一。生态伦理即人 生态环境
类在生态环境活动中,两者所表达出的伦理规范秩序、道德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们最为迫切
理念与价值关系,从而达成实现一种“共生”的平衡状态。通俗地 的任务目标,经过近些年高歌猛进式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全球
讲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实现了历史性跨
份分配,则 B股持股人在资金运营期间,进行关键性股份投资、 53~58.
年第 期
河北
HEBEINONGJI
普法·交流
农机
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如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身心健康和
一方面,深刻认识到人类善待自然是一种伦理态度。人类是
生活出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 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我们依赖于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依附于
双层股权结构调控方法就是双层股权结构权力调节的过程。
试论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试论马克思生态伦理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概述了生态危机的缘起与人类自然观的演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其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切实转变行政、生产方式或行为方式,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标签:生态危机;自然观演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开始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
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如何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生态价值观,对于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危机的缘起与人类自然观的演进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在物质满足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但是自然也在用她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的破坏行为进行着无言的反抗。
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写道:“每秒钟又1.5公顷的雨林消失,现存物种的自然灭绝率突然加速了上千倍,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所有纬度上的臭氧层变薄,保證地球上可以生存的气候平衡可能受到破坏——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1]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加重,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类似生态环境问题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也显得尤为突出。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到开放性社会的转变时期以及改革深化、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
中国现在面临着面向现代化转型尚未成功,而严重的生态文明问题却已爆发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因此,我国需要同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项重要的任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这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背景,也是我国与那些工业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不同的历史境遇。
”[2]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共时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质。
浅析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浅析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摘要: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是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
了解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主要内容,对于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公民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责任感。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及时处理和解决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
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古代西方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1.古希腊时期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永远在不断变化,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火,它可以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转化。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所有事物都通过原子的不断结合而产生新的事物。
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的运动特性是具有形式的能动性和规定性,主张用“自然来解释自然”的唯物主义的立场。
这些思想对马克思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根认为人类只能认知在自然过程中所看到的,科学是人类来扩大自身权力的工具,人类不能为所欲为,要使科学技术与自然规律相统一.笛卡尔认为人可以认识和改变外在自然,人也可以通过“借助实践哲学清楚地了解火、水、空气、星球和我们周围其它一切物质的性能和作用,从而使我们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1],马克思反对片面的把人归为自然的主宰者,主张从唯物主义出发。
(二)德国古典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1.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康德认为人是能动的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提出“自在之物不可知”[2],这说明他在理解人对自然的认识上是有限的。
马克思认为康德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完全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是对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反映。
生态伦理思想历来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生态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
人类生活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反映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从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跃升为决定性的因素,生态伦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关系在生态伦理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学界对于生态文明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它当做继狩猎与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o“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以超出人类意愿的方式逼迫人们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文明阶段,即生态学时代。
”生态文明形态不仅意味着生态伦理的深刻变化,也意味着整个伦理思想的整体性变革,意味着生态伦理在伦理结构中将处于新的更加重要的地位。
目前,生态文明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发展状况的展望。
生态文明未来前景的描绘必然是与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相联系的,是人们对于生态伦理价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生态伦理价值除了对于未来前景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还包括对现实状况的伦理约束。
运用技术批判理论是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未来前景与现实状况的结合点。
技术批判理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但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技术批判的重点在于自然科学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共识,新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与此同时,技术批判理论也开始逐渐兴起。
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思,促进了技术批判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等各方面现状,分析了我国生态建设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重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意识;科学技术一、引言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
然而,伴随着我国的逐步繁荣,相关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例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越来越稀少,森林大面积减少,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石油等资源日渐枯竭;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威胁,据有关数据表示,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达到400多亿吨。
其中70%——80%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
中国目前有近2000种各类水中污染物,据监测,其中有190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甚至有20种有致癌的可能。
再如近期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无疑成增大了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成为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理上的一大障碍。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国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间接体现出处理生态问题的紧迫性。
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1第31卷第1期(总105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1(Sum No.105)[收稿日期]2010-10-22[作者简介]卢黎歌(1955-),男,湖北赤壁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委员;李小京(1974-),男,陕西泾阳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华(1973-),女,江苏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卢黎歌,李小京,魏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关系及中西方对天人关系的不同阐述;指出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意味着某种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从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跃升为决定性因素,并依然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从整体上讲应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化,而价值理想、循环经济、自主创新、绿色消费、生态文化是理解生态化生产力的理论要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伦理;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 (2011)01-0006-06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是对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反映。
生态伦理思想历来是人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生态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
人类生活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反映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从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跃升为决定性的因素,生态伦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关系在生态伦理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学界对于生态文明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把它当做继狩猎与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以超出人类意愿的方式逼迫人们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文明阶段,即生态学时代。
”[1]22生态文明形态不仅意味着生态伦理的深刻变化,也意味着整个伦理思想的整体性变革,意味着生态伦理在伦理结构中将处于新的更加重要的地位。
目前,生态文明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发展状况的展望。
生态文明未来前景的描绘必然是与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相联系的,是人们对于生态伦理价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生态伦理价值除了对于未来前景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还包括对现实状况的伦理约束。
运用技术批判理论是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未来前景与现实状况的结合点。
技术批判理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但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技术批判的重点在于自然科学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共识,新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与此同时,技术批判理论也开始逐渐兴起。
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思,促进了技术批判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虽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技术批判的重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是不能就此否定社会科学领域的技术批判对生态文明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理性能力象征的科学技术并非万能的,在大自然面前它终究有着不可逾越的局限。
”[1]116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影响广泛的技术批判理论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技术的批判主要在于两个维度,即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意识形态的技术化。
前一个维度的主要在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后一个维度在于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虽然“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对象在于社会科学领域,但是其观点对于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进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技术批判的理论焦点均在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工业革命促使工具理性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主流地位,而工具理性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又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步。
工具理性是工业主义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其集中表现就是文化工业的形成和发展。
以工具理性为技术基础的文化工业,剥夺了人们的精神自由,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
技术批判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批判直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伦理化转向,促成了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
美国学者安德鲁·芬博格(Andrew feenberg)提出,在当前应用伦理的方法中,“伦理的论证通常将现有的技术作为固定的背景,没有质疑技术设计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在我看来,哲学必须处理的价值问题恰恰涉及到技术和技术体系的这些社会根源。
”[2]3自然科学的伦理化转向,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所要求的必然结果。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经显现,工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发展都是以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为前提的。
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带有局部性的特点。
虽然局部的个别的技术突破往往会引起整个技术结构的整体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通常不具有整体的伦理意义。
因此,技术伦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只具有个别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发展的新的特点。
这也就决定了技术伦理在科学技术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不同以往的重要性。
安德鲁·芬博格认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产是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
随着技术中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随之产生了技术的矛盾和潜能。
”[2]2生态文明是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基础,人、社会、自然形成有别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在生态文明形态中,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文明时代,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还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态文明形态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局部的个别的突破,而是依靠各个局部的创新共同作用实现的整体的跃升。
这与工业文明时代在局部的个别的创新基础上实现的整体变革具有根本的不同。
在生态文明形态中,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科技创新具有主动性的地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而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动地地位,唤起着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形态科学技术发展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自然科学要实现伦理化的转向,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自然科学领域每一次整体性技术创新之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进行整体性的生态伦理价值选择,从而使各个局部的技术创新能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中西方关于天人关系的阐释中西方文化对于天人关系都从各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
在这些认识中,中西方文化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并因此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发展趋势和路径。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中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念。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把人和自然看做一个整体,把自然之法看做人类生活所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之上,儒家思想又形成了对于社会的“天人感应”观念,认为政治社会的发展会在自然天象上表现出来。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反对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过度干预,推崇“无为而治”的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注重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即人化自然,强调人的责任,重视人对于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并且以这种认识来规范人类生活的秩序。
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文化中就没有人化自然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就没有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的观念。
中西方两种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倾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对于中西方理解天人关系的不同路径的认识,既来自于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解读,也来自于对中西方社会实际发展的历史状况的考察。
中西方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不同路径,在近代社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西方历史的近代时期,大致与中国清朝的统治时期相当。
中国自宋明以后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宋明理学始终处于文化的主流位置。
宋明理学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及其后包括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7卢黎歌等: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是人的欲望的对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而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在把“天人合一”观念中遵循自然法则的价值观念推向极致的同时,也窒息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愿望,遏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清王朝于“天朝大国”的幻觉中止步不前的时候;西方文化推崇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性精神促使西方文明走向世界的中心。
工业革命是西方文化中理性精神的重大成就。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西方文明的状况,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使西方文明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领导者。
马克思对于西方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业革命给予了高对的赞扬,认为它在100年时间里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
但是,马克思对于工业革命及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现象也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认为,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在取得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与西方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价值观念相违背的异化现象[3]。
马克思对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异化现象的考察时符合历史实际的,同时,西方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显现了异化现象的存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被迫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体系之中。
由此开始,西学东渐,中国的思想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西方的理性精神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观念开始被中国文化所接纳,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发生重大转折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曲折发展中前行。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四次高潮时期:第一次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四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840年之后,中国已经纳入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体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几次高潮时期,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基本一致。
中国现代化是在西方坚船利炮打破国门之后被动开始和发展的。
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问题等,与西方相比,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新技术革命推动的现代化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生态伦理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和西方将共同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