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剖析
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理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探微
作者: 孙民[1]
作者机构: [1]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26-3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生态文明;现代工业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现代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是西方哲学,其哲学理念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这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
无疑,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形成超越西方哲学的哲学理念,也就是说,形成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哲学观。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种新哲学观的内在表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生态哲学。
所以,吸纳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生态哲学合理成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体一位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因各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此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摆脱生态危机,创造与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建设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是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不断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予以克服,进而建设有序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终使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以及共融共处的理性价值取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引导与约束的作用。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第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第三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将之转化为经济的同时,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使得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最终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而人类本身也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今天,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严格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物。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使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得到保障。
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发展模式。
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消耗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思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公众要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教育和宣传。
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技能,才能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同时,宣传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问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全社会共同参与,注重教育宣传。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态文明思想情况汇报总结
生态文明思想情况汇报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识。
下面就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政策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和宣传。
各级政府和媒体纷纷开展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了全社会形成了尊重自然、珍爱生态的良好氛围。
再次,生态文明思想在产业和企业中得到了贯彻实施。
各地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环保投入,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广大市民逐渐养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逐渐成为社会风气。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总的来看,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在各个领域的推动和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投机取巧、应付搪塞的现象,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推动各方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情况总体良好,但仍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决我国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上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面对当前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生态观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其在当代中国实现具体化、时代化,促进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生产发展中的严重弊端,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首先,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自然界是“人无机身体”,因此,人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人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Y料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
但同时,恩格斯又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往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界,才能更好地为自身以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其次,马克思还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有社会性。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这种社会性的突出表现,即人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汇报
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汇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汇报。
二、现状分析
1. 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严重问题。
雾霾、水污染、土壤退化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 生态文明意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政府、企业、个人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政府行动
1. 生态保护政策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包括限制工业排放、建设生态园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措施。
2. 生态文明教育
政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提升人们的环保素养。
四、企业责任
1. 绿色生产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唯有绿色生产才能持续发展,开始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排放和资源消耗。
2. 社会责任
企业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未来展望
1. 加强法律法规
未来政府应继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严格监管生态环境,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 强化教育宣传
加大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力度,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氛围,从小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六、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建设美丽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我对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汇报,谢谢大家!。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600字必备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600字必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600字必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600字【必备5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篇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探析作者:何书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9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顺应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趋势,又有着严峻的现实背景。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其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再次,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2013-QN-307。
作者简介:何书彩,硕士,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181-02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目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具体到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观点中,部分县专家根据人类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生活所构成的复杂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来阐述关于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结果,它既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又要求自然发展,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互相影响的发展圈中。
有的学者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读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改造自然,还要求保护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从自然中获利,又要促进自然发展。
在学术界也有研究者指出,生态文明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广义的生态文明,二是狭义的生态文明。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文明的包容性、生态文明的发展性、生态文明的和谐性等这些共性特征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公认的。
综合上述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为: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等进行综合治理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赵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年第2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赵 成[摘 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建立在对人和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以及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揭示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思想;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则来自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展望。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他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实际上表现为人化自然的关系,为我们科学理解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一贯反对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人”,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属性,也反对单纯用生物学规律、自然法则去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
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人具有自然属性以及人的自然因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而是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既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又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因为人既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
①可见,人之所以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就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劳动本性,正是这种实践本性使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具有了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和意识(精神)属性。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以下是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
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3.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要坚持共同
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多元化生态治理机制。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
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摘要:笔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提出科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新特区的基本条件。
并从四个方面概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 运用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
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揭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具体运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兼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No v e mbe r , 2 01 3 Vo1 . 25 No . 4
第2 5卷
第 4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4 —1 4 7 1 . 2 0 1 3 . 0 4 . 0 1 3
论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人" 与 “自然 " 和谐 的思 想
— —
兼论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哲学基础
万 丙 策
( 鲁 东 大 学 马 克思 主 义学 院 , 山 东烟 台 2 6 4 0 2 5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 自然是万物之母 , 人是 自然之子 ; 人 靠 自然界生活 ; 自然界是 一切财 富和文化 的源泉 ;
人应 当是 自然大家庭 的善 良成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 自然和谐 的思想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 学基础 。 关键词 : 人 与 自然 ; 和谐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生态文明
o n n a t u r e; n a t u r e i s t h e s o ur c e o f a l l we a l t h a nd c u l t u r e; p e o pl e s h o u l d b e g o o d a n d ho n e s t me mb e r s o f t h e f a mi l y o f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历来 是哲 学 的主要 话题 甚 至是 中心话 题 ,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也 不 例外 。众所 周知 , 马 克 思 主义 的理论 出发 点 是具体 的现实 的人 和人 的生 产 劳 动 的实践 , 但是 无论 是人 的生 产 和生 活 、 生存 和 发展 , 都离 不 开 自然 , 一 部 人 类社 会 发 展 史 , 就 是 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它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的自然存在条件。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
人类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人主宰自然或者自然支配人类。
只有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提出了“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在《日落界私有财产制度的消灭》中指出:“人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则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盲目的追逐利润和不断扩张为核心,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因而是人与自然的基础关系。
”他认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主体,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环境资源也非常宝贵。
在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也遇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我国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通过和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目标。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须尊重、合作和谐共生。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其次,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的节制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进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自然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生态自然观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推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也可以深化和丰富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理念转变,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核心内容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调整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仅是要保护环境,更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我们需要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就是要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节奏和方式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保护自然,就是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很大。
因此,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和修复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区域,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再者,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实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还 在于变革整个现存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将人类的 生态出路与社会主义前景联系起来。由于私有制和资本对 利润的无度追逐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也是人与自 然对立的制度根源。这种变革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化 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 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 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 换”。
生态文明建设的 思想基础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道 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 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
当代主流的生态伦理学家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提供
了四种不同的伦理理念,即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
放/权利论、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遵循自然 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 提高生态环境的产出能力,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开 发和利用,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生存发展而服务。“生态 文明的本质就是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环境成 果。”
三、人类同自然界“和解”的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 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 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 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 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 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 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 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三、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以“大地伦理”和“深层生态学”学说为代 表。 “大地伦理”是由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先驱利奥波德提出 来的。他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看作是一个伦理关系, 认为伦理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不能只限于人类社会领域。人 类应扩大社区的范围,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体 上说就是大地。 挪威学者奈斯创立了深层生态学,认为我们要保护所有物 种,否定了我们人类超越自然的态度,指出我们必须承认 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均具有内在价值,并非仅有工具性 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大关系在 最初的形式上和最基本的形态上是同一的。例如,在人口 再生产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 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事实却表明:“人对自然控制的加强, 并不是转移或削弱了对人的统治,相反是加剧了对人的统 治。这种从对自然的控制到对人的控制是靠科学技术的手 段来实现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思想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 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 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自然对于人及其社 会思所认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即是说,在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里,人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
二、人化的自然思想
“所谓人化自然,是指已纳入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打上 人的“印记”并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直接物质基础的 那部分自然界。” 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就是地球上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 的现实的自然。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内涵十分宽广的概念。 第一,从内容方面讲,它不仅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使 为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 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本来就处于或者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 地位,人是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 第二,在表现形式上,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其主要表现为 人与自然的对立观、人类征服主义、物种歧视主义等。在 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绝对国家中心主义和 绝对个人中心主义又进一步表现为霸权主义、极端利己主 义等现象。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 紧张、人与人关系紧张最为深厚的思想根源。
泰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华“天人合一”的意境。
(一)中国儒家生态思想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 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 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 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 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 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 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一 方面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积极推 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物质方面的繁荣;另一方面,使人 类尽快摆脱自身被自然的统治和奴役。
二、动物解放/权利论
人的活动除了会影响到其他人,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 到动物、植物、生态系统、地球,甚至整个宇宙。 动物解放/权利论是对英国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所创立的动 物解放论、美国伦理学家汤姆·雷根所创立的动物权利论的 合称。“天赋价值”是其核心范畴。首先,人和动物都拥 有天赋价值,而这正是人与动物之间具有伦理关系的基础。 雷根非常肯定地指出,与人一样,“动物也拥有同等的天 赋价值”,一切拥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都同等地拥有它, 而不管这些存在物是不是人这一动物”。雷根认为:“天 赋价值是同等地属于生命体验主体的。它是不是也属于其 他存在物——例如,岩石和河流、树木和冰川我们不知道; 而且,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