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巩固衬托等鉴赏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环境特点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赏析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诗昂扬的情调和恢弘的气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介绍作者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

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

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

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三题目含义1走马川:地名。

2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奉:表敬意词。

4出师:出征,据说,送的人是封大夫封常清。

封常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岑参曾作他的的判官。

5“走马川行”为正题,“奉送大夫出师西征”为副题四读译全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派2、明确赏析方法:词句分析法形象分析法重点明确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难点归纳特征教法诵读,赏析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风头如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全诗可分四局部。

前五句是第一局部,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那么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局部,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局部,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波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二 燕歌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 专题二 燕歌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第二板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对应学生用书P12一、字音识记1.金(chuāng)2.旌旆.(pèi)3.逶迤..(wēi)( yí) 4.碣.石(jié)5.塞草腓.(féi) 6.远戍.(shù)7.玉箸.(zhù) 8.蓟.北(jì)9.草檄.(xí) 10.砚.水(yàn)11.虏.骑(lǔ) 12.伫.立(zhù)二、词语释义1.汉家烟尘..在东北:烽烟和尘土,此处指敌军入侵2.男儿本自重横行..: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与敌军作战3.天子非常..赐颜色:特别4.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指行军时的金鼓和鸣。

,撞击5.旌旆逶迤..碣石间:蜿蜒不绝的样子6.校尉羽书飞瀚海..:沙漠7.大漠穷秋..塞草腓.:穷秋,深秋。

腓,病,枯萎8.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筷,此指思妇的眼泪9.边庭飘摇..那可度:随风飘荡的样子10.绝域..苍茫无所有:极偏远的地方11.死节..从来岂顾勋:即为国家献身。

节,气节12.幕中草檄..砚水凝:起草讨伐敌人的文书13.虏骑闻之应胆慑.:恐惧14.车师西门伫.献捷:久立等待三、名句背诵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2.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5.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燕 歌 行汉家烟尘在 东北, 汉将 辞家 破 残贼,战火烟云起于东北边关,将士们辞别家乡前去攻打残敌,男儿 本 自 重 横行, 天子非常 赐男子汉大丈夫本来就应该驰骋沙场,何况天子亲自检阅赐予颜色。

了浩荡皇恩。

句解: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金伐鼓鸣金擂鼓,下榆 关, 旌旆 逶迤 碣石间, 校尉 羽大军奔赴山海关,旌旗蔽日绵延行进于碣石间,校尉的紧急书 飞 瀚海, 单于 猎火 照军书从大漠那边飞快传来,报告说单于入侵的战火已烧到了狼山。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教案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和作者岑参;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3. 通过诗歌的鉴赏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赏析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进一步理解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课件讲解稿、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诗歌教材、笔记。

五、教学流程:Step 1:导入和课堂导览(5分钟)1. 通过提问,引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首诗的主题和话题;2. 提醒学生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2:课文解读(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2. 分段对诗歌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片段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对西征将士和边疆景色的赞美。

Step 3:诗歌赏析(2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描绘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2. 解读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4:语言表达训练(25分钟)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场景,自由发挥对话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 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Step 5:作业布置和收尾(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用一篇短文总结课堂内容,包括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理解和感受;2. 小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保持对于经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板书,包括诗歌的标题和重点笔记)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能够更好地表达对于壮丽边疆和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含答案

一、诗人名片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赤亭峰教子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

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

他询问缘故。

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

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

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

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走马川/行/雪海,平沙/茫茫/黄入/。

轮台/九月/风/夜,一川/碎石/大/如,随风/满地/石/乱。

匈奴/草黄/马正/,金山/西见/烟尘/,汉家/大将/西出/。

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

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边塞诗: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三、全诗可分四部分。

四、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五、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某某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想:本课要学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本课目标:1、初步熟悉岑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唐时期,有两类诗比较繁盛。

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

如果将阅读恬静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比作一杯香茶,那么阅读豪迈雄浑的边塞诗则如饮一杯烈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举杯,同饮这瓶陈年佳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进作者这瓶酒的主人是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诗集》。

与高适同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意境新奇。

有《岑嘉州集》。

岑参的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

特别是几次随军出塞,描写边塞最为擅长。

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

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较最高的一个。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公开课教案_4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公开课教案_4

批文入境入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分析诗中边地、“匈奴”“汉家”将士形象,体会诗人情感;2. 感悟岑参边塞诗“意奇语奇”的特点;3. 掌握诗歌朗诵的常见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发展到盛唐时期,有两类诗特别繁盛。

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

如果将阅读恬静幽美的山水田园诗比作品一杯香茗,那么阅读豪迈雄健的边塞诗则如饮一杯烈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举杯,共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瓶陈年佳酿。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在让我们重读此诗,再一次体会边塞的奇景和将士的豪迈。

说来也巧,姓武的这位判官归京,接任的正是岑参。

作为继任者,岑参鞍前马后,精心辅佐北庭都护封常淸。

天宝十三载九月,封常清出师西征,岑参写下了这首诗。

二、文本研习(一)轻嗅(音韵之美)——整体感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既是陈年佳酿,又怎能一饮而尽?我们首先得要轻嗅闻其香。

正如阅读诗歌,我们首先得要整体感知。

下面就让我们齐读全诗,说说此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组活动:讨论,一组回答,另一组补充。

解析:“匈奴”凭借接天时地利,依仗兵强马壮,挑起战事,“汉家大将”封常淸大夫领军出征,诗人岑参写诗为其壮行。

(二)细品(意象之美)——深入推敲美酒在前,只闻其香又怎能让我们心满意足。

李白说“会须一饮三百杯”,我们无此海量,痛饮三杯即可。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推敲,赏析形象之美。

1.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地?分析“君不见”至“随风满地石乱走”,概括边地特点。

小组活动:讨论,小组代表板书解析: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

“茫茫”意指迷茫不清,狂风怒卷,黄沙迷茫,暗写风之猛烈;(也可理解为辽阔旷远,举目四望,走马川满地黄沙,苍茫大地唯余黄色,且这黄色延伸至天际,景象雄浑阔大又显出单调苍凉,此为白天所见,为静态描摹;)“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二 走马川行 含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二 走马川行 含答案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二、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

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旋作冰"、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岑参忠诚报国的豪情壮志。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5. 诗歌鉴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诗歌。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4. 课堂练习的成绩。

5.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战场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历史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战争诗歌,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苏教版选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word教案

苏教版选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word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时编号:备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二、评讲: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

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2.分诗文加以分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景物描写如何体现边塞的雄浑壮美.(重点)二.人物的豪迈与英雄气概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难点)课时安排:一教时授课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其风格.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出身仕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

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三.课文欣赏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结合<<唐之韵>>边塞诗人(下)四.问题探讨1、哪些景物描写体现了边塞的雄浑壮美?2、联系诗句说说人物的豪迈与英雄气概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体会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对比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胡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你觉得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六.小作文: 《走马川行》中反衬手法的运用.300字左右。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of "zoumachuan trip to send F eng doctor out of school for the western expedition"《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案教学设计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让学生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进而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艺术和昂扬自信的盛唐精神。

二、主讲内容与课时安排导语(2分钟)岑参的家世,两次赴西域经历。

(3分钟)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2分钟)诗歌艺术分析:1、景色描写(6分钟)2、出征原因(3分钟)3、行军场景描写(6分钟)4、结局分析(3分钟)小结(5分钟)三、教学分析1、教学重点:岑参诗歌语言艺术和精神气质。

解决措施:(1)分析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点;(2)引导学生关注景物背后的.活跃情绪和精神;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本诗所反映的盛唐精神。

解决措施:从平常经验入手,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体验。

四、讲授内容的深化拓展岑参边塞诗与盛唐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的方法实施教学。

课堂讲授从讲解边塞诗入手,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叙述边塞诗演变的历史和经典篇目;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岑参的艺术手法和诗歌内涵。

并穿插其他边塞诗歌或岑参自己的诗歌对照比较,揭示岑参边塞的奇景与奇情。

增加历史内涵,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关注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主体部分说明提示部分岑参:走马川行一、生平二、历史背景(1)、白天(2)、晚上四、小结1、景色描写→2、出征原因3、行军场景→4、结局(1)、人(风)(2)、马(寒)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韩德信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年《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xx年八、思考与练习1、了解岑参其他的诗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走近作者。

岑参与高適齐名,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

岑参在诗作多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

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二.研读诗作,思考问题。

1.概述诗歌思想内容。

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写的?歌颂了什么?这首诗通过对封常清出征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保卫国家的战斗中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2.写出出征原因的诗句,并作翻译,从而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

“匈奴草黄马正肥……汉家大将西出师”。

是反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3.汉将出师的情形怎样,翻译相应诗句。

说说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点拨:“将军夜不解甲、军队夜行刀兵轻碰”描写的是什么?而后面的“风”“雪”“冰”等属于哪个方面的?教师明确:行动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这样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了将士不畏艰险、豪迈坚强的精神面貌。

引导学生想象:为何说“戈相拨”,体现了军队什么特征来?要点是结合上文的飞沙走石。

从而明确是表现了军队纪律严明。

4.学生找出诗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反复诵读说说全诗中所呈现的环境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达到的效果。

明确: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的艰难凶险环境。

对唐军将士的形象起到了有力的烘托。

6.诗人于末句说要“伫献捷”,表明了什么,分析诗人能伫献捷的原因。

有了前文环境描写的烘托以及行军状态的正面描绘、再有虏骑胆慑的设想,伫献捷就成了满怀的自信和胜利的必然。

张力。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全文;(2)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岑参忠诚报国的豪情壮志;(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背景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解释和翻译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情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拓展,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岑参忠诚报国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热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2. 写一篇关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鉴赏文章;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4.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歌审美价值的理解;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4. 欣赏教学:注重诗歌的美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学生反复诵读能感知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2.能知晓岑参边塞诗送别的特点,除了赞美判官、将军外,用笔深处皆是陪衬的景物,其诗以写景取胜。

3.通过本课所学边塞诗人代表作,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学情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笔下奇丽的边塞风景;“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笔下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

学生对于边塞诗早在初中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多地停留在浅层地理解上,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作家岑参、王昌龄、高适等创作风格更是所知甚少。

学生对于“歌行体”这种体裁了解甚少,对于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所知甚少。

在前面讲析了高适的《燕歌行》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旨在由分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拓展到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出塞(其一)》《从军行(其四)》等边塞诗,不断诵读品悟,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学生反复诵读能感知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2.能知晓岑参边塞诗送别的特点,除了赞美判官、将军外,用笔深处皆是陪衬的景物,其诗以写景取胜。

【教学难点】1.通过本课所学边塞诗人代表作,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对边塞诗派有更深入地了解。

(【板书】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二、解题岑参边塞诗系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读准诗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明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2.大家可以从老师所给出的三首边塞诗中看出岑参边塞诗题有何特点?明确:由岑参这三首经典的边塞诗可以看出,他的边塞诗大都是送别判官、将军的,当然有赞美之词。

体裁都是“歌行体”。

“歌”“行”都是乐府诗的名目,“歌”不是很严格的诗,是一种能配乐的乐府诗,“行”是说它的声调可以像跑马一样有一种驰骋缓急的变化。

3.“歌行体”的发展历程“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到了初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歌行体”到了盛唐,迈向成熟阶段,如高适的《燕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诵读感知1、齐读该诗。

2、结合预习,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找到后用凝练的文字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明确:边塞的风光(【板书】黄沙漫天、斗石乱走、寒风夜吼)3、岑参勾勒的边塞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板书】恶劣;比喻、拟人、夸张)4、这首诗除了写边塞的风光,还写了什么?主要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板书】半夜行军、夜不脱甲、幕中草檄;不畏严寒;军纪严明;细节描写)5、这首诗由环境的恶劣写到军队军纪严明,其最显著的手法是什么?明确:(【板书】景——人;反衬)四、品读感悟1.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燕歌行》排列的样式,你觉得与原诗有何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明确:改编后内容上有割裂,“歌”“行”这种体裁,注重押韵,同一韵脚也和所写内容及情感的表达有关。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势险节短。

句句用韵,三句一转。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2、押韵与所写内容、节拍及情感的表达有关,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两句谈体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折”“雪”仄声韵,读的时候比较强烈;“来”“开”平声韵,读起来比较舒缓;“春”“风”“来”三个连续的平声韵,“梨”“花”“开”三个连续的平声韵,读的时候是比较缓慢的。

小结:这两句是写雪中最美的,用了借喻,前面两个仄声韵读的比较强烈,后面几句作者仿佛在漫天飞雪之中,进入了极寒之地,但作者却感觉春天来了,内心有一种愉悦之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押韵与诗人的情感的表达是有很大关系的。

3、结合刚刚讲的押韵知识,再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前六句,体会情感。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明确:前三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黄沙漫漫,作者进入极寒之地,情感较深沉,“见”“边”“天”押平声韵,读来相对要缓;“吼”“斗”“走”押仄声韵,具体描写风吹斗石乱走的场景,读来要相对急促。

小结:岑参的边塞诗往往一上来就进行环境描写,写景比较突出,通过写景来造境,叶嘉莹评价岑参的诗“以写景取胜”。

(【板书】岑诗以写景胜)四、悟读比较1.根据所学押韵与内容情感等的关联,体会《燕歌行》是否也有这种特点?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明确:“贼”“色”同韵,写出师前;“间”“山”同韵,写出师中;“雨”“舞”同韵,写战中;“稀”“围”同韵,写战败;“后”“首”“有”“斗”同韵,写被围;“勋”“军”同韵,写死斗。

2.《燕歌行》表达了哪些主题?明确:对边庭士卒英勇气概的赞颂;对士卒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对朝廷轻信、用人不当的讽刺;对将帅荒淫失职、贪功轻敌的批判。

小结:叶嘉莹评价高适的诗“以用意取胜”,所谓“用意”,就是作者的意图。

(【板书】高诗以用意胜)3.齐读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你能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什么?出塞(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明确: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出塞(其一)》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前面两句把眼前的边关与秦汉时期的边关联系起来,有了历史的纵横感,一句从时间角度写,一句从空间角度写。

后面两句写飞将(李广)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也希望唐朝能有飞将军镇守,我们似乎也能从中有所感受,不只是汉代人们的期盼,似乎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从军行(其四)》,我们更能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出那种豪言壮志,而我们也常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小结:诗人用一颗敏感的诗心把自己的感动传达出来,别人在读过他的诗句后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动,甚至还可以从这种感动中生发出新的感动,感动发生,谓之“感发”。

叶嘉莹认为诗歌的意义就在于“感发”,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动人的诗作,就越是包涵着“感发”的力量。

王昌龄的诗歌就善于通过言情让读者有所“感发”,叶嘉莹评价王昌龄的诗“以言情取胜”。

(【板书】王诗以言情胜)五、总结边塞诗派诗歌特点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

(叶嘉莹《迦陵论诗》)六、作业1.用叙述性的文字描写《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写景画面。

【板书设计】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景黄沙漫天、斗石乱走、寒风夜吼岑诗以写景胜反衬恶劣(比喻、拟人、夸张)高诗以用意胜半夜行军、夜不脱甲、幕中草檄王诗以言情胜人不畏严寒、军纪严明(细节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