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与反思

合集下载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二」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

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

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1、从小不重视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

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

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提纲】
一、问题概述
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稍复杂相遇问题一直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部分。

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还需要他们熟练运用方程式的列法和解法。

二、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讲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方程式的列法和解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们在接触稍复杂相遇问题时,普遍表现出对公式和步骤的掌握不够熟练,对问题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方法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讲解方式可能过于理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足,导致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困惑。

4.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此外,我还将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

三、总结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模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相遇问题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

相遇问题通常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类型。

在教学前,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并准备了相应的教学材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总结归纳出解决步骤。

3. 练习巩固: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方面: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我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 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3. 教学效果方面: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解题步骤不清晰、计算错误等。

4. 教学改进措施:(1)在讲解过程中,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在课堂练习环节,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相遇问题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头列式并计算: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大胆“舍弃”书本过于知识化、形式化的例题,对教材合理整合,使学生学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先是一个人走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

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我让两名同学演示走1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接着演示2、3、4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并用线段图表示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列出了求两地距离的两种算式,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但此时忽略了让学生选出更为简单的方法,导致练习时学生用速度和乘时间这种方法的人不是很多。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习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摘要:
一、问题背景及反思原因
二、教学策略改进
三、学生参与度提升
四、课堂管理优化
五、总结与建议
正文: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稍复杂的相遇问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对此次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问题背景在于我之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将改进教学策略。

具体来说,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理解题目的含义。

2.运用直观图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方程和解题思路。

3.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加强互
动。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此外,我还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会严格把控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我会及时进行纠正,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从问题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相遇问题。

2. 培养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

3. 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定义、特点及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相遇问题的图片、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相遇情景。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相遇情景,教师总结并板书“相遇问题”。

2. 探究相遇问题的特点2.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有哪些特点?2.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相遇问题的特点。

3. 学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3.1 教师介绍画图法,引导学生尝试画出相遇问题的图示。

3.2 学生画图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教师介绍公式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4 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4. 练习巩固4.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决。

4.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尝试解决。

5.2 学生分享解决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反馈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4. 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一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一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按照一定的速度向某一方向运动,最终在某个点相遇的问题。它是研究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一种重要题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小明和小华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他们的速度和两地之间的距离,我们如何求出他们相遇的时间。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了解相遇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重点二:学会根据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况,正确列出方程,并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求解。
-举例:甲乙两人从A地和B地相向而行,A地到B地的距离为D,甲的速度为v1,乙的速度为v2,相遇时间为t。要求学生能根据这一情况列出方程:v1×t + v2×t = D。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相遇问题的情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这是学生思维的难点。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为什么他们的行程可以相加,需要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或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在列出方程的过程中,确定未知数和已知数,以及如何根据题意设置方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未知数的设置和方程的构建感到困惑。
-举例:在上述例子中,学生需要确定要求解的未知数是相遇时间t,而其他量(v1、v2和D)是已知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4.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较快,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5.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在讲解难点时,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疑惑,我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画图、公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 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相向而行”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画图、列出方程等。

2. 教师讲解画图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两个人的行进路线和相遇点。

3. 教师讲解公式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运用画图或公式的方法来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拓展1.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例如两个人相遇后继续前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变化和解决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相遇问题的总结与练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完成一份相遇问题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估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

2. 相遇问题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第六章: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将相遇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出行、运动等方面的应用。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之相遇问题教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之相遇问题教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之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示意图。

2.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相遇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3.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及运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2. 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及灵活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3.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计时器。

4. 图形绘制工具。

5.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示意图,解释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3. 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讲解每一步的思路和原因。

4. 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并提供解答和反馈。

5. 应用: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相遇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练习与巩固:1. 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提供答案和解题思路,让学生自我检查和巩固。

3. 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八、拓展与提高:1.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变形,如变量的增加或减少。

2. 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相遇问题,如多物体相遇。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

九、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解题步骤和思路。

2. 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强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和美课堂美在过程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题来复习数量关系式。

找一名学生演示从后面走上来,让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

接着老师说每分钟走的我们叫“速度”,然后叫学生求出“每分钟走10米,3分钟走了多少米?”。

找学生上去列式并画图表示出来。

师问:“为什么要把两个数相乘起来?”,紧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实际就是求3个10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后来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让学生自己读,教师让学生自己找搭档演示这几个词,并找学生上去演示。

不同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两位老师都安排同桌小朋友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讲“合作是一种乐趣”。

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激烈。

有很多的不同意见“应该离我近点,我的速度比你快。

”“不应该在正中间相遇的,他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中间相遇肯定是不对的。

”“我还没有说开始呢,你自己怎么就先走了”。

学们在体验该过程的时候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直接给他们的要生动得多、有趣得多。

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改。

这一点很值得我今后去慢慢学习,让我明白了课堂中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但出现错误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改。

这样才能更真实而有效的为他们理解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正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

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意义的尝试,精彩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让每个学生都互动起来。

三、自主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自己编一道相遇的实际问题。

这样设计问题可能超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时无法导入新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相遇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1)相遇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如何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尺子。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特点。

2. 探究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相遇问题。

3.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决相遇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几道相遇问题练习题,学生独立解决。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分析解题过程中的优缺点。

5. 拓展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一个家庭作业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讲解、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相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与反思

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内容: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出示P14例10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1)列方程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五下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下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

在这课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搭建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课件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相遇,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

通过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

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3、拓展练习、培养能力
实际的应用才能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适时的对内容进行拓展到工作中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1/ 1。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最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简单的相遇问题,并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在这节课开始回顾旧知:小青和小红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小红每分钟走75米,小青每分钟走45米,4分钟后相遇。

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学生通过数量关系得出两个不同的算是:(红速+青速)×相遇时间=两地距离(75+45)×4=480(米);红走的路程+青走的路程=两地距离75×4+45×4=480(米)。

通过这道题目唤起学生的旧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期,从而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因为解相遇问题学生本身理就很困难,再加上经过这么长时间,渐渐淡忘了。

所以这一环节的效果不太明显。

教材上的例十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出现了哪些量,然后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时出发”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

在本节课中,画线段图分析题意,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充分理解题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例题中的线段图。

然后学生利用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式有了深刻印象,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书上的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安排的题目都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在作业中又出现了同向而行的问题,学生解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课外又把这种类型的题目带着学生理了一遍。

2、《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苏教版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苏教版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苏教版秋)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0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相遇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利用方程来描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求解未知数。

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会建立方程来描述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 能够正确求解方程,找到相遇问题中的未知数。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中的运动关系和数量关系。

2. 建立正确的方程模型来描述问题。

3. 熟练求解方程,得出正确答案。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PPT,包含相遇问题的示例和练习题。

2. 黑板和粉笔,用于展示解题过程。

3. 学生练习本和笔,用于做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展示如何建立方程。

3. 示例:通过几个示例题,展示如何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与解答: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讨论和解答,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6. 总结: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 建立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方程求解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示例。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遇问题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例,自己设计一个相遇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利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课后反思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建立正确的方程模型。

但在求解方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加强方程求解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部分。

【苏教版】19春数学五下:一单元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精品教案)

【苏教版】19春数学五下:一单元第10课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精品教案)

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出示P14例10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1)列方程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285+3x=1463 95+x=540÷33x=540-285 95+x=1803x=255 x=180-95x=255÷3 x=85x=85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4)检验三、拓展应用1.P15练一练(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并解方程2.P16第4题1.5x-x=1 4x-8×5=20 0.2×2+0.4x=53.看图列式(1)求路程(2)求相遇时间(3) 求乙汽车速度4.P16练习三第7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P16练习三第5、6题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苏教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及答案

苏教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及答案

苏教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及答案教案标题:苏教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及答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掌握苏教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相关概念和解题方法;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遇问题,例如两个人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行走,他们何时会相遇?2. 提示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共同特点: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两个物体(人、车等)在不同的起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步骤二: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 解释相遇问题中的关键概念:起点、速度、相遇时间和相遇地点。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步骤三: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1.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根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起点,分别建立它们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相遇时间和相遇地点。

2. 通过示例演示解决相遇问题的具体步骤,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验证答案的过程。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1. 提供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2.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应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相遇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强调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 拓展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思考更复杂的相遇问题,例如多个物体同时出发、速度不同等情况下的相遇问题。

教案答案:以下为一个相遇问题的示例和解答: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7千米,当他们相遇时,甲离A地还有10千米。

请问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答:设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千米,甲和乙相遇时,甲已经走了x-10千米。

根据甲、乙的速度和走过的距离,可以列出方程:甲走过的距离 = 甲的速度× 甲走的时间乙走过的距离 = 乙的速度× 乙走的时间由于甲和乙同时出发,所以他们相遇时走过的时间是相同的,设为t小时。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所给题目的等量关系,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解方程,并且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所谓简单,是指题目的等量关系比较简单,一目了然。

学生能够很快的根据题目所描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而相遇问题是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只不过让学生用列方程的方式进行解答。

与前面学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比较相对复杂一些。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等量关系,在设未知数求解。

然而许多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等量关系,确切的说是不会找等量关系。

于是我又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讲解怎样找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作业时还是不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但他们列出的方程有的还是正确的。

如果让他们说相遇问题的几个关系式也能说出来,只是回到具体题目则一片茫然。

究其根源,我认为可能是下面的两点原因造成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所给题目的等量关系,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解方程,并且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所谓简单,是指题目的等量关系比较简单,一目了然。

学生能够很快的根据题目所描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而相遇问题是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只不过让学生用列方程的方式进行解答。

与前面学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比较相对复杂一些。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等量关系,在设未知数求解。

然而许多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等量关系,确切的说是不会找等量关系。

于是我又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讲解怎样找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作业时还是不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但他们列出的方程有的还是正确的。

如果让他们说相遇问题的几个关系式也能说出来,只是回到具体题目则一片茫然。

究其根源,我认为可能是下面的两点原因造成的:2、在前面的应用题教学中,没有向老教材那样强调学生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解题,新教材没有注重让学生平时就养成用语言描述解题过程的习惯,学生只停留在会解会算的层面上,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所以造成现在这种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
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
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P14例10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1)列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2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4)检验
三、拓展应用
1.P15练一练
(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6第4题
1.5x-x=1 4x-8×5=20 0.2×2+0.4x=5
3.看图列式
(1)求路程
(2)求相遇时间
(3) 求乙车速度
4.P16练习三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5、6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