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丰富的食物以及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化。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也影响着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行评估和修复至关重要。
一、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1、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许多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物种的数量和种类会逐渐减少。
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降低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2、土壤质量下降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施肥和使用农药等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
同时,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等现象时有发生。
4、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会影响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加剧温室效应。
5、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防风固沙等。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这些服务功能也会随之减弱,给人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修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指标体系法通过建立一系列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质指标等,来综合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退化程度。
2、模型模拟法利用生态模型,如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发展趋势,从而评估其退化程度。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生态修复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的一系列修复和重建工作,旨在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二、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区域曾经遭受了具体的生态破坏原因和类型,如过度开垦、污染排放、森林砍伐等,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三、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状况,采取了以下主要修复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土壤改良采用了土壤改良技术,如添加有机肥料、土壤调节剂等,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水资源管理修建了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态监测与管理建立了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修复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评估指标1、植被覆盖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计算植被覆盖的面积比例。
2、生物多样性调查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分布和种群变化情况。
3、土壤质量检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土壤质地、肥力、微生物活性等。
4、水质监测河流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服务价值。
(二)评估方法1、实地调查在评估区域内设置样地,进行植被、土壤、水质等的实地采样和监测。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修复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3、模型模拟利用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五、评估结果(一)植被覆盖度修复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从修复前的具体百分比增加到修复后的具体百分比。
植被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
(二)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修复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多,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也有所恢复。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
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原卷版)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提分突破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
能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3·浙江·高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第1小问湿地的固碳作用,通过读图,考生易错选A选项的土壤碳含量降低,主要是因为植物以根系吸收养分,考生错误的以为植物的多样性会吸收土壤中的碳,但实际上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固碳作用。
第2小问考查湿地的治理,比较复杂,各选项看起来都对,考生容易出错,但实际上真正符合题意的只有D 选项。
A选项和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不正确,尤其是A选项前后矛盾,B选项一般不易出错,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迷惑性比较大的是C选项,降低湖面水位本身就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
摘要
对 太 行 山低 山丘 陵 区 的植 被 恢 复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回顾 总 结 , 探 讨 太 行 山低 山 丘 陵 区 植 被 恢 复 的 生 态 对 策 和 并
途 径 。基 于 该 地 区现 代 生 境 和 植 被 退 化 的基 本 特 征 , 结 植 被 恢 复 与 构 建 的 6项 生 态 原 则 , 出植 被 恢 复 的 途 径 : 总 提 实 施 封 禁 措 施 充 分 利 用 天 然 植 被 的 自然 恢 复 力 , 取 人 工 促 进 措 施 , 采 加速 天然 植 被 恢 复 进 程 , 择 现 有 生 态 经 济 价 选 值 较 高 的本 土 种 和 归 化 种 等 多 年 生 植 物 构 建 生 态 经 济 群 落 。 对 今后 有关 植 被 退 化 、 复 与 构 建 尚待 研 究 的 问题 进 恢 行 了探 讨 , 如 : 尺 度 空 间 异 质 性 对植 被恢 复 产 生 的生 态 效 应 ; 肥 沃农 田与 天 然 植 被 之 间 的 生境 上 , 建 的 生 诸 小 在 构 态 经 济 群 落 , 成 生态 缓 冲 区 ; 识 天 然 植 被 植 物 繁 殖 对 策 与 干 扰 的 关 系 , 形 认 以太 行 山低 山 丘 陵 区陡 峭悬 崖 之 间 的平 台地 段 受 人 类 干扰 较 轻 的 自然 群 落 作 为 植 被 恢 复 的参 照 目标 等 。 关 键词 植 被 退 化 与 恢 复 ;天然 植 被 ;本 土 植 物 ; 行 山 ;疏 灌 草 丛 太
A s at T e r er eu so h ee t n r ta o r rv w d n cl i lsa g sad bt c h e a h r l n tevgt o s r n a i e ,ad eo g a t ti r s c st a i e ot i ee e o c re e n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太行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生态环境论证分析1、太行山地区地貌发育特点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扶不同角度对太行山地区的景观地貌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
其中,吴忱(2001),对太行山区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认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v”形谷和嶂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
按规模、层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太行山地主脊,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急流瀑布发育,山地顶部均有山地夷平面残留;二类,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中,海拔高度不大,山坡比较陡峻。
按造景地貌分类,可分为石英砂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白云岩及灰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
太行山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属我国两大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
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貌位置,形成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区内的景观地貌特征明显.共性突出。
发育众多的峡谷群,且具有切割深,落差大,山雄势壮,众多峡谷两侧由长崖断壁围限的地貌特点;而登顶远望,山岭绵延起伏,山顶夷平面遥相呼应,一望无际。
2、太行山地貌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掏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
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
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
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
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最新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
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
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
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
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
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
蒸发蒸腾量(ET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
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
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生态修复是一项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重要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下是本次生态修复成效的评估报告。
一、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区域曾经受到具体的破坏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等的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其主要生态问题包括: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状况,采取了以下主要修复措施:1、植被恢复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树种和草种,如列举具体树种和草种。
建立了人工林和生态廊道,以增加森林面积和连通性。
2、土壤改良采用了土壤施肥、添加有机物质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
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护坡等,减少土壤侵蚀。
3、水资源管理建设了水利设施,如水库、渠道等,合理调配水资源。
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对珍稀物种的保护。
进行了物种引入和繁育工作,增加物种丰富度。
三、评估指标与方法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我们选取了以下主要指标:1、植被覆盖率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实地调查,对比修复前后的植被覆盖面积和变化情况。
2、土壤质量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
3、水资源状况监测河流、湖泊的水位、流量以及水质指标,评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
4、生物多样性调查物种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情况。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的改善情况。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本采集与分析、数据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等。
四、评估结果1、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经过修复,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具体百分比,森林覆盖率从修复前的百分比提高到了修复后的百分比。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一、引言生态修复是一项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重要工作。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评估的方法、结果以及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二、评估区域与背景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地区曾经遭受了具体的生态破坏原因和情况,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三、评估指标与方法(一)生态系统结构指标1、植被覆盖度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获取植被覆盖的面积和比例,以评估植被的恢复情况。
2、物种多样性采用样方法和调查记录,统计区域内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数量及分布,对比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功能指标1、土壤质量检测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评估土壤的改良情况。
2、水质对区域内的水体进行定期采样和分析,监测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等水质参数,判断水体的净化效果。
(三)生态服务价值指标1、气候调节分析区域内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评估生态修复对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
2、水土保持观察水土流失情况,计算土壤侵蚀模数,评估生态修复在保持水土方面的成效。
四、评估结果(一)生态系统结构改善1、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经过修复,植被覆盖面积从原来的X%增加到了Y%,新增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具体植被种类,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植被群落。
2、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修复后,区域内新增了具体物种数量种植物和具体物种数量种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1、土壤质量明显改良土壤肥力得到增强,酸碱度趋于中性,含水量也有所提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2、水质得到有效净化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等水质指标明显下降,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三)生态服务价值提升1、气候调节作用增强区域内的气温在夏季降低了具体温度值,冬季升高了具体温度值,湿度相对稳定,风速有所减小,为居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2、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具体数值,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周边的农田和基础设施。
生态恢复工程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效果评价
生态恢复工程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效果评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涵盖森林、湿地、草原等多个生态系统的受损情况日趋严重。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工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本文将对生态恢复工程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生态恢复工程能够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受损的生态系统往往面临着物种丧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问题。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进行物种搬迁、栽植和保护等措施,可以引入新的物种和增加已有物种的数量,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恢复。
例如,在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态恢复工程可以通过栽植本地树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物种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生态恢复工程能够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受损的生态系统往往存在着土壤侵蚀、水体污染和植被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进行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植被恢复等措施,能够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恢复工程可以修复湿地生物群落,改善水质,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水调节和水质净化的功能。
第三,生态恢复工程能够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受损的生态系统往往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能够提高受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抵抗能力。
例如,在受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态恢复工程可以进行牧草的种植和畜牧管理的优化,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抗旱能力和耐牧草压力能力。
此外,生态恢复工程还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能够提供清洁水源、减少洪涝灾害和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资源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不仅可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总结
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总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工程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然而,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价工程效果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用的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一、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它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采集相关数据,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
1. 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采集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等,可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
2. 功能指标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执行的各项生态功能。
通过采集功能指标的数据,如养分循环速率、光合作用速率、有机质分解速率等,可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采样分析法、实验室分析法和模型模拟法等。
3. 水质指标水质是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通过采集水质指标的数据,如pH值、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等,可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阈值指标法、自净能力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等。
二、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和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信息,可以实现对生态恢复工程的全面监测和评价。
1. 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利用遥感设备测量的植被反射或辐射特性来评估植被覆盖程度和生长状况的指标。
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常用的植被指数之一,可以反映植被的绿度和繁茂程度。
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评价生态恢复工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类,可以定量和定性地分析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情况。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抗旱造林及水分管理技术
为春夏秋三季造林延长了造林时间保证了造林质量为加快浅 山丘陵区荒山治理尽快解决绿化断带奠定了基础
管护措施 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除草施肥浇水围栏防火病虫害 防治等管护任务及补植补造管护 " 年 采用扩垦方式保 水保湿作用 在灌溉过程中采用多次少量的喷洒方式达到减 少用水量的目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 中不同有害生物发生期须施用不同的农药尽量使用低毒生物 农药采用营造混交林合理配制各树种密度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等预防措施降低有害生物发生率采用人工诱捕保护天敌清 除病害植株等方法减少农药使用率 农林业系统水分管理技术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制约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林业生产生态 稳定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发展节水型农业和林业 果树模式渗灌秸秆覆盖技术 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利用坡地果园自然高差设计了渗灌3 秸秆覆盖灌溉技术 渗灌有以下优点一是能满足果树生长基本 要求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果品产量 二是节约用水渗灌管埋入 地下可大大减少地表水量蒸发加上秸秆覆盖可大大延长一次 灌溉有效时间提高水利用效率 渗灌和滴灌相比节水 "$和喷 灌比节水 1$和大水漫灌比节水 !&$ 三是成本低远 低 于 滴 灌和喷灌且渗灌所需工作压力可大可小方便实用渗管埋入地 下不易破坏使用寿命较喷滴灌长又不妨碍果园管理最适合 低山丘陵区 集流池蓄水穴灌秸秆覆盖技术 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设计了集流池蓄水4穴灌4秸杆覆 盖技术 雨水集蓄系统的建立 雨水集蓄系统由集流面和蓄水 池两部分组成 集流面是用以产生径流的场地 利用果园中间公 路的自然坡降将公路及两侧草坡作为集流面 经测定这种集流 面 在 日 降 水 量5#%% 时 即 可 产 流 可 利 用 降 水 量 可 达 总 降 水 量 '$以上 蓄水系统常用水池水窖等 从经济实用的角度看 "0 #$% 即可其集流面积 !#$%& 即可一般一个蓄水池配合穴灌4秸 秆覆盖可保证 &$$$"$$$%6"# 亩7果园灌溉施药用水 穴灌4 秸 秆 覆 盖 技 术 及 效 益 分 析 在 果 树 带 内 株 间 挖 一 直 径 1$.%深 "$.% 池用无纺布加工成贮水袋每袋容水 1089 利用无纺布渗 水较慢的特点慢慢渗入土壤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 果树保护带 内用秸秆实行覆盖以保水增温 在袋中注满水的情况下一般 ,(: 渗完最大湿润距离6距穴壁7可达 #$.%最 深 也 可 达 #$.%这 样可以保证果树根密集区得到充足的水分 结语 浅山丘陵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是造林的瓶颈 截至目 前太行山尚有大面积未绿化区域因而绿化潜力大 本文根据实 际探索总结出一套浅山丘陵区抗旱造林模式为加快浅山丘陵 区荒山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浅山丘陵地区农民收入奠定 了基础 参考文献 ;!<新 形 势 下 林 地 管 理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策 略 探 微 ;=<+ 李 旭 >杨 哲 + 现 代 园 艺 +&$!(6&,7+ ;&<辽宁西北部 低 山 丘 陵 区 造 林 技 术 分 析;=<+史 凯 航+防 护 林 科 技+&$!16$#7+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山区生态保护稽查大队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机制
其次,营养元素的循环利用也是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的重要环节。植物从土壤 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在生长过程中将其归还给土壤。这种循环利用机制可以促 进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土壤质量。
此外,土壤微生物的分布也在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根 系与土壤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 微生物种群结构会发生变化,这将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为了促进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人们采取了多种植被恢复措施。其中, 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是两种主要的方式。自然恢复是指依靠自然力量促进植被 的恢复,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生态效益高的优点,但恢复周期较长。人工恢 复则通过人工种植植物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来加速植被的恢复,其优点是见效 快,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机制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 开:
1、对比研究不同恢复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各措施的优缺 点及适用范围。
2、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环境条件,筛选适合的植被恢复模式和植物种类, 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3、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深入探讨植被与土 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发现,植被与土壤生态水文效应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广 泛。植物的根系和地上部分通过影响水分循环和土壤水分的保持,对土壤生态 水文效应产生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恢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土壤侵蚀和水 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然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植 被类型或恢复方式上,缺乏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之间的比较研究。
结论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植被与土壤协同演替机制的研究表明, 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营养元素循环利用和调整土壤微生 物群落结构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为了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恢复策略,需要进 一步探讨不同恢复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和 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受到了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或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使其无法正常发挥其生态功能,进而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是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诊断特征:
1. 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减少。
2. 土壤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酸化、盐碱化等现象普遍出现。
3. 水资源受损: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生物群落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增多。
4. 空气质量恶化: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因素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
5. 自然景观破坏:自然景观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造成当地景观质量下降。
评价指标体系:
1. 生物多样性指标:该指标包括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种群分布、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2.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该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3. 水资源质量指标:该指标包括水质污染、水体营养状态、水文情况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4. 空气质量指标:该指标包括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气象指标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5. 自然景观指标:该指标包括草地覆盖率、森林分布、陆地利用类型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通过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诊断,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和环境质量,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生态系统
的状况,同时鼓励人们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5种木本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较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5种木本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较李小俊;张明如;张利阳;吴刚【摘要】To determine woody species for vegetative restoration in the hilly areas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the diurnal photosynthetic course of five woody plants (Rhus typhina, Robinia pseudoacacia, Ziziphus jujubavar.spinosa, Ailanthus altissima, and Vir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 was measured using a LI-6400xT portable photosynthetic system.Light-use efficiency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ith formulas ELU = Pn/PAR and Ewu = Pn/E respectively.Results showed that: (1) 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for all five trees occurred at 12: 00 noon with no midday depression.(2) Light-use efficiency of R.typhina, R.pseudoacacia, and Z.jujuba var.spinosa were not significantly (LSD, P>0.05) different, but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5) thanA.altissima and V.neg undo var.heterophylla.(3) The diurnal changes curves of water-use efficiency in Z.jujuba var.spinosa belonged to a "W-type", while the other four woody species a "V-type".Water-use efficiency ofR.typhina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R.pseudoacacia (P>0.05), bu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jujuba var.spinosa, A.altissima, andV.negundo var.heterophylla (P<0.05).Thus, light and water-use efficiencies of the exotic species R.typhina and R.pseudoacacia were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species.%植物种的选择是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LI-6400xT光合系统分析仪研究了5种木本植物的光合日进程特性、光能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火炬树Rhus typhin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荆条Vitex negundovar.heterophyll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t.spinosa的最大净光合效率出现在中午12:00,均无光合午休现象;②比较5种木本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后发现,火炬树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其光能利用效率与臭椿、荆条的光能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与刺槐、酸枣的光能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火炬树、刺槐及酸枣的光能利用效率较高;③除酸枣外,5种木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均呈"V"型曲线,酸枣的水分利用效率呈"W"型曲线.火炬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臭椿、荆条、酸枣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与刺槐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火炬树和刺槐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因此,火炬树和刺槐在秋季具较高的光能及水分利用效率,基于两者为外来树种,需慎重考虑将它们作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树种.【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2【总页数】7页(P180-186)【关键词】森林生物学;植被恢复;光合日进程;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作者】李小俊;张明如;张利阳;吴刚【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3在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植物种的合理选择取决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关系[1-3]。
太行山山地丘陵农业生态环境分析
根据太行山山地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进行农业生态分区,分析各农业生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作 者:张秀兰 白根峰 作者单位:张秀兰(邢台学院地理系,河北邢台,054001)
白根峰(邢台市环境保护局,河北邢台,054000)
刊 名:邢台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4(2) 分类号:P942 关键词:太行山 农业 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山体复绿对土地退化的治理效果评估
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山体复绿对土地退化的治理效果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中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山体被露天挖掘,导致土壤的退化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山体复绿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山体复绿对土地退化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退化的原因和表现。
土地退化是指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土地功能逐渐丧失的过程。
常见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土壤质地变差,土壤层次结构破坏,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等。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治理土地退化问题,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山体复绿被广泛运用。
山体复绿是指通过植被的选择与覆盖,修复山体表土层,达到改善土壤质量与结构,推动土地退化治理的效果。
山体复绿的主要手段包括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土地复垦是山体复绿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被挖掘过的山体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土地复垦的关键是修复土壤质量,包括调整土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等。
研究表明,在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中,合理的土地复垦方案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肥利用效率,有效防止土地退化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植被恢复是山体复绿的核心任务。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将其引入被修复的山体中进行种植,以达到修复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锁定土壤水分,还能保护植被上层和下层土壤免受侵蚀。
目前,常见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种草、植树和植被覆盖等。
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对土地退化的治理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土壤环境,修复水土流失等问题,实现山体生态功能的恢复。
最后,水土保持是山体复绿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山体复绿工程中,合理设计和施工水土保持措施是确保工程效果的关键。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防护措施和治理措施。
防护措施包括搭建防护结构、设置固土措施等,目的是保护植被和土壤免受侵蚀。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思考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与恢复的生态学思考
张明如;翟明普;温国胜;侯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26)4
【摘要】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天然植被的退化较为严重,植被恢复构建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植被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挥。
本文在分析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现代生境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的生态学原因、恢复构建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并提出了同质种植和异质种植的概念。
【总页数】5页(P5-9)
【关键词】太行山;天然植被退化;植被恢复构建;同质种植;异质种植
【作者】张明如;翟明普;温国胜;侯平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浙江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探讨 [J], 王连春;翟明普
2.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 [J], 张明如;翟明普;王学勇
3.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J], 张建平;徐振华;毕君
4.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J], 梁彦兰;佟艳;樊良新
5.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 [J], 马守臣;岳庆玲;徐炳成;李凤民;黄占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渗透特性及影响因素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渗透特性及影响因素陈家林;孔玉华;裴丙;付梦瑶;郭二辉;杨喜田【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6(23)4【摘要】为了探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双环刀入渗法和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不同植被群落表层土壤的入渗特性,对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模拟,并深入探讨了土壤入渗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从裸地、草地、灌草地、灌丛到乔灌林地,土壤渗透性能不断增加;不同植被类型0—10cm层土壤渗透速率大于10—20cm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侧柏林地,分别为5.96mm/min和4.76mm/min。
(2)土壤入渗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hilip入渗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次之,Horton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最差,不适合用于描述该区域土壤入渗特征。
(3)土壤渗透特性指标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根质量密度、根体积密度、根平均直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和根系结构指标中对土壤渗透性能产生影响作用最大的分别是总孔隙度和根平均直径,典型相关负荷量分别为1.299,1.084。
【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土壤入渗;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根系结构【作者】陈家林;孔玉华;裴丙;付梦瑶;郭二辉;杨喜田【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7【相关文献】1.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陈家林;郭二辉;杨果果;孔玉华;杨喜田2.大别山低海拔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物学特性 [J], 王伟波;葛萍;达良俊;朱云峰;王翠平3.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位对土壤渗透性能影响研究 [J], 张志华;桑玉强;孔玉华;冯雪瑾;贾长荣;石岳峰4.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地表类型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研究 [J], 肖登攀;韩淑敏;杨艳敏;马林;侯永平5.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J], 璩芳;张万军;刘秀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山实验实验报告
三山实验实验报告三山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三山实验是一项旨在研究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的长期实验。
该实验以中国的三座山脉——太行山、秦岭和大别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山脉进行不同的干预措施,探索最佳的生态恢复和保护策略。
本报告将对三山实验的目的、方法和初步结果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目的三山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干扰程度下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
通过对太行山、秦岭和大别山三个山脉进行干扰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比较不同措施对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水文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山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方法1. 实验区划三山实验选取了太行山、秦岭和大别山三个山脉作为研究区域,每个山脉选取了不同的实验区域进行干扰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在每个实验区域内,设置了对照组和干扰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人为干扰,干扰组则实施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如采伐、放牧等。
2. 数据采集三山实验对各实验区域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
包括植被调查、土壤质量分析、水文过程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得以了解不同干扰程度下山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恢复能力。
四、初步结果1. 植被恢复通过对三山实验区域的植被调查发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植被恢复速度存在差异。
在对照组中,植被恢复较为迅速,而在干扰组中,植被恢复速度较慢。
这说明人为干扰对山地植被的恢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土壤质量通过土壤质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土壤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在对照组中,土壤质量较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而在干扰组中,土壤质量较差,对植被的生长有一定限制。
3. 水文过程三山实验还对实验区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水文过程存在差异。
在对照组中,水文过程相对稳定,水源涵养能力较强。
而在干扰组中,水文过程变化较大,水源涵养能力较弱。
4. 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实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干扰程度下的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
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
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
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
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
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
蒸发蒸腾量(ET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
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
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
从裸地到乔木阶段,随着植被恢复进程,土壤理化指标逐渐提高。
石砾含量降低,粘粒含量增加,粉粘比减小。
土壤粘粒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植被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随植被恢复进程而增强。
气温日变化特征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植被恢复程度越高,气温变化幅度越小,群落调节气温的作用越显著。
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不规则“U”型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呈负相关。
(4)研究区植物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在1.568%~5.011%之间;枯叶中N素含量变化在0.82%~3.890%之间。
植物叶片中N素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相关性显著。
植物N素回收效率(NRE)平均值为28.8%,都属于低回收率植物。
乔木的NRE表现为最低,灌木的NRE最高。
NRE与叶片中N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N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和土壤水分呈现负相关关系。
(5)植物种类随植被恢复进程增加较快,物种丰富度也呈升高的态势;土壤湿度、土壤厚度与H′、D1、PIE等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乔木、灌木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乔木林群落多样性指数(Jsw、H′)与恢复时间呈正相关;栓皮栎群落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草本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6)随恢复进程,群落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二者呈现幂函数关系;栓皮栎群落总生物量最大,刺槐次之,侧柏群落生物量最低。
乔木群落生物量结构都表现为树干最高,根次之的规律;灌木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明显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其比值在2.30~3.825之间;草本群落以魁蒿群落总生物量最高,白草群落最小。
(7)乔木群落的凋落量要显著高于灌木群落;群落的凋落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凋落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
凋落物持水量与植被恢复阶段有显著关系,最大吸水率为刺槐群落;最大持水量为20a生栓皮栎群落。
刺槐的分解速率最快,理论上完全分解时间需要8.83a;40a生栓皮栎林凋落物分解速度最慢,理论分解时间为26.63a。
同一群落中,30a生栓皮栎群落凋落物分解速度最快。
灌木群落凋落物分解时间整体上较快,酸枣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是9.66a;荆条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为12.35a。
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的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均不断增加,呈现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
表明复杂的群落结构具有更强的物质循环能力。
(8)研究区生态系统总碳贮量随恢复进程而增加。
由草本阶段到乔木群落增加约4.5倍。
土壤碳总贮量也呈上升状态,但土壤碳贮量占生态系统总贮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植物碳贮量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9)植被演替呈现出草本群落一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展的趋势。
草本群落逐渐由一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多年生草本、半灌木及灌木占据群落主体。
草本群落演替到10a时,逐渐形成以酸枣、荆条为建群种的单优群落。
栓皮栎为优势种的群落是研究区的气候演替顶极。
刺槐群落在自然演替条件下,它将逐渐为栓皮栎群落所替代,但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刺槐成为研究区一个偏途演替顶级群落。
侧柏群落演替进程虽然缓慢,但却表现出了由针叶纯林向针阔混交林发展的趋势。
(10)在研究区,从裸地开始植被演替到顶极群落最快也需要80a时间;但是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则只要40a左右。
草本植物恢复的时间大约是7~8a。
其中土壤中物理结构恢复较慢;群落生物量恢复时间最长。
灌木群落恢复时间大约是12~14a。
栓皮栎林经过60~84a的时间才能演替到顶级群落。
刺槐群落演替时间大致为60~73a;侧柏群落演替时间最长,需要95~110a。
演替时间表现为阴坡小于阳坡;缓坡小于陡坡;其中坡度对植被恢复时间的影响最显著。
(11)按照聚类结果,研究区群落恢复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恢复初期、恢复进展期、恢复中期、恢复稳定期。
根据不同恢复阶段,从地理环境、小气候、群落结构、土壤等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用生态恢复指数对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2011-7-8 8:45:10中国生态修复网综合字号:【字号大中小】点击:511 打印转发【导读】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9月平顶山学院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立项成为河南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现有在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
已形成了一支包括生态学、生态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3S技术等学科的研究队伍。
简介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9月平顶山学院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立项成为河南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现有在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
已形成了一支包括生态学、生态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3S技术等学科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成生态学领域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在低山丘陵区“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形成技术优势。
研究方向1、低山丘陵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侧重低山丘陵区天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保持生产力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侧重从低山丘陵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开展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旅游、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城市的研究。
3、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重点建立河南省低山丘陵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库群(包括生态系统、植被覆盖、植被类型、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荒漠化状态及其防治、水资源、生态脆弱性、农业资源遥感调查监测、生态功能类型、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修复等相关专题研究和服务循环经济建设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并实现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集成一体,形成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性研究的环境空间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强大工具。
运行管理1.实验室在人员聘任、财务管理上为平顶山学院所属独立建制单位。
2.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议制。
3.学术委员会从国内外科学家中选聘组成,任期4年,本单位科学家不超过30%,同时,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科学家担任顾问或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术委员会负责咨询评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课题基金指南、课题经费的分配,评价研究成果,并对研究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提出评议意见,学术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1次全体会议,平时可根据需要不定期通过通讯方式进行工作。
4.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业务和行政工作的管理,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报学校批准。
为协助室主任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实验室设置专职人员2人(业务、技术条件)。
5.人员编制。
实验室初定研究技术人员21人,其余为流动人员,主要为研究生。
6.课题组的设立。
根据实验室方向,结合国家需要和承担的重要科研任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7.课题管理。
学校启动费资助的课题必须经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研究期限一般为1-2年,每年由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评审1次,评审合格者才给予第二年度的经费资助。
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与资助课题直接相关的科研费用。
因科研工作的需要,确需追加经费的,需经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
课题研究内容一般应按申请书所提计划进行,改变研究计划时,需提出书面报告,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后方可实施。
个人以实验室名义申请课题,经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评议,获得经费资助的课题,按照实验室经费管理细则执行。
研究人员必须保证每年在本实验室的工作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且在本实验室的工作不能由合作者替代。
期满后未完成课题者,需重新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方可延长。
对科研工作不能取得满意进展,或存在其它问题的课题,经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评议后,实验室有权予以取消。
研究人员在次年1月15日前必须向本实验室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当年公开发表的全部著作目录(离室时未发表的论文,待正式发表后补交)、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等。
对逾期不交上述材料者,暂停下拨科研经费。
课题结束后,必须将实验记录、工作总结及所借物品全部交回实验室。
8.经费。
实验室经常费用由科研事业费开支,包括实验室的行政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