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宋书》《五行志》校勘举隅(上)
晋书》
第二,《晋书》有《食货志》,这是除《魏书》而 外整个魏晋南北朝正史中仅有的。它除了记载晋代 的重要经济情况而外,由于《后汉书》和《三国志》 均无《食货志》,所以往往上溯东汉、三国史事以 资补充。例如曹魏邓艾的屯田和西晋的户调式、占 田、课田等等都赖以保留至今。自《晋书》补写 《食货志》后,历代正史,除《新五代史》外,都 设立了此志。
《南齐书》五十九卷 梁肖子显撰。
肖子显,《梁书》卷三五、《南史》卷四二 有传。子显为肖嶷子,齐高帝肖道成之孙。 他撰《齐书》是为其本家写史。《梁书》和 《隋志》两唐志均称之为《齐书》,《梁书》 本传和《史通》称《齐史》,宋人曾巩等始 加南字,称《南齐书》,以区别于李百药所 写的《北齐书》。
肖子显在梁初撰写齐史之前,已有不少南齐 旧史,仅就《隋志》所记即有刘陟《齐纪》 十卷、沈约 《 齐纪》二十卷,江淹《齐史》
这是一部唐人集体编写的史书,具体分工现 已不详,但知李淳风“所修天文、律历、五 行三志,最为观采”。由于唐“太宗自著宣、 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于是总题云御 撰”。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 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 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为 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 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十三卷、王逸《齐典》五卷,另外还有齐代 诸帝的起居注和《齐职仪》五十卷。这些都 应是肖子显所本。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南齐建国之初,即以檀超与江淹 掌史职。超曾上表谈到修史体例,主张设立十志,
“律历、礼乐、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艺文依 班固,朝会、舆服依蔡邑、司马彪.,州郡依徐爰, 百官依范晔,合州郡。……以建元为始。…诏内外 详议。左仆射 王俭议……宜立食货,省朝 会。……诏:日月灾隶天文,余如俭议’’。这是 齐初拟定撰修国史的体例。
汉乐府诗集卷八十八杂歌谣辞六
卷八十八杂歌谣辞六谣辞二【尧时康衢童谣】《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之治与不治,忆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顾问左右外朝及在野,皆不知也。
尧乃微服游於康衢,闻童兒谣。
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兒曰:‘闻之大夫。
’大夫曰:‘古诗也。
’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晋献公时童谣】《春秋左氏传》曰:“晋献公伐虢,围下阳,问於卜偃曰:‘吾其济乎?’偃以童谣对,曰:‘克之。
十月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汉书·五行志》曰:“周十二月,夏十月也。
言天者以夏正。
”丙之晨,龙尾伏辰。
袀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奔奔,天策焞々。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晋惠公时童谣】《汉书·五行志》曰:“晋惠公赖秦力得立,立而背秦,内杀二大夫,国人不说。
乃更葬其兄恭太子申生而不敬,故诗妖作也。
后与秦战,为秦所获,立十四年而死,晋人绝之,更立其兄重耳,是为文公,遂伯诸侯。
”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其兄。
【鲁国童谣】《汉书·五行志》曰:“《左氏传》,鲁文、成之世童谣也。
至昭公时,有鸲鹆来巢,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于外,归葬鲁。
昭公名裯。
公子宋立,是为定公。
”鸲之鹆之,公出辱之。
鸲鹆之羽,公在外野。
往馈之马,鸲鹆跦跦。
公在乾侯,徵褰与襦。
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裯父丧劳,宋父以骄。
鸲鹆鸲鹆,往歌来哭。
【楚昭王时童谣】《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
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
王使使聘於鲁,问于孔子。
孔子曰:‘此为萍实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
’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
久之,使来以告鲁大夫。
大夫因子游问曰:‘夫子何以知其然?’曰:‘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闻童谣,此楚王之应也,是以知之。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纪传体断代史。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
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
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
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
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
《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
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
《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
《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
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
《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
内容也很充实。
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
《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全文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全文传曰:思心之不(1),是谓不圣,厥咎霿(2),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
时则有脂夜(液)之妖(3),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4),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5)。
(1):宽容。
(2)霿(m ng,又读m ng):晦也。
引申为愚蒙。
(3)脂液之妖:传说中的脂妖和液妖。
(4)眚(shěng):灾异。
(5)沴(l ):因气不和而生的灾害。
引申为相害、相克。
思心之不,是谓不圣。
思心者,心思虑也;,宽也。
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1)!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
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霿无识(2),故其咎霿也。
雨旱寒奥(燠),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
常风伤物,故其极凶短折也。
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
一曰,凶,夭也;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
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液)之妖。
一曰,有脂物而夜(液)为妖,若脂水夜(液)污人衣,淫之象也。
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
温而风则生螟螣(3),有裸虫之孽。
刘向以为于《易》巽为风为木(4),卦在三月四月,继阳而治,主木之华实。
风气盛,至秋冬木复华,故有华孽(5)。
一曰:地气盛则秋冬复华。
一曰,华者色也,土为内事,为女孽也。
于《易》坤为土为牛(6),牛大心而不能思虑,思心气毁,故有牛祸。
一曰,牛多死及为怪,亦是也。
及人,则多病心腹者,故有心腹之疴。
土色黄,故有黄眚黄祥。
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沴之,故曰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
不言惟而独曰时则有者,非一冲气所沴,明其异大也。
其极曰凶短折,顺之,其福曰考终命(7)。
刘歆思心传曰时则有裸虫之孽,谓螟螣之属也。
庶征之常风,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
(1)孔子曰等句:引文见《八佾篇》。
(2)区(qiū)霿:昏昧。
(3)螣(t ):食苗叶的小青虫。
(4)巽:《周易巽卦》。
(5)华孽:《补注》引叶德辉曰:《隋志》引《五行传》云:华者,犹荣华,容色之象也。
说《晋书》兼及两晋南北朝史风论文
说《晋书》兼及两晋南北朝史风论文一、《晋书》的修撰及其体例特点《晋书》是唐代官修前朝史书的最后一部。
先是,唐高祖曾准令狐德棻之请,下诏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诏书中有“三国受命,迄于晋宋,载籍备焉”而以下各代“简牍未编,纪传或阙”之语,可见当时唐政府以为晋史已有多种,较南北朝各代为详备,故开国设馆修史,《晋书》并未列入计划。
唐高祖诏修“五代史”,数年未成,贞观三年(629年),又诏魏征、房玄龄总监其事,还是未把修《晋书》列入计划之内。
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告成。
大约是“五代史”修撰的成绩鼓舞了唐太宗君臣,加之他们对尚存的众家旧晋书不甚满意,于是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重修晋史。
《唐会要》卷63载其事云:“二十年闰三月四日,诏令修史所更撰《晋书》,诠次旧闻,裁成义类。
其所须可依修《五代史》故事。
若少学士,量事追取。
于是,司空房玄龄、中书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许敬宗掌其事。
又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著作郎刘子翼、主客郎中卢承基、大史令李淳风、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主客员外郎崔行功、刑部员外郎辛丘驭、著作郎刘允之,光禄寺主簿杨仁卿、御史台主簿李延寿、校书郎张文恭,并分工撰录。
又令前雅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司仪郎敬播、主客员外郎李安期、屯田员外郎李怀俨,详具条例,量加考正。
以臧荣绪《晋书》为本,捃摭诸家及晋代文集。
”以上列名领衔予修者共21人,其中除史官外,还有自他官调入临时领史任者。
可谓名家荟萃,组织规模超过已往。
贞观二十二年,书成,计有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共130卷,是唐修前朝史书中卷帙最多的一部。
唐太宗曾为之撰宣、武二帝纪及陆机、王羲之二传之论,因号为“御撰”,时称《新晋书》。
此书行世后,诸家旧晋史日渐湮没,故唐修《晋书》成为唯一传世的一部首尾完整的晋代全史。
两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晋书》特立“载记”一体,叙十六国兴亡史,这是后世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
个人摘录《宋书》
“式规万叶,作鉴于后”《宋书》是列入“二十四史”之中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全书共百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
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迄于宋顺帝升明三年(479 年),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
《宋书》的作者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人。
他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坛领袖。
沈约出身于江东世族,家族父祖辈有多人在政治斗争中丧生。
梁武帝代齐时,他参与谋议,立下了大功,被拜为尚书仆射,并得到封侯。
后来与武帝关系恶化,忧惧而死,得谥曰“隐”,后世因此称他为沈隐侯。
沈约学术渊博,才华出众。
他20岁左右开始史学工作,在几十年的撰史生涯中,写作了《晋书》110卷。
《宋书》100卷,《齐纪》20卷及《梁武纪》和《新定官品》等史书。
他的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声谱》、《文章志》和自己的文集等。
现在他的著作大多亡佚,只有《宋书》和文集现仍存世。
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春,沈约奉命修撰《宋节》,次年二月完成纪、传部分,梁初写成30卷的志,全书告成。
他以凝聚了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诸人心血的65卷本《定书》为基础,进行增删、订补工作,所以才在短时间内修完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历史著作。
《宋书》写刘宋历史,有一些独到之处。
它概述南朝著名的“元嘉之治”的盛况:“自元熙十一年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卷54《孔羊沈传论》)这个概括是很能抓住要害的。
对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繁荣富饶的经济状况,沈约也做了比较准确的记述。
《宋书·谢灵运传论》叙述了自屈原以后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的评论和他关于诗文用声律的主张,这是研究六朝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宋书》在《蛮夷传》中记录了宋朝与亚洲邻国的交往,是对我国与这些国家关系史的珍贵记录。
在《天竺迦毗黎国传》中,记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当时南方的传播情况,以及佛教与政治和儒家的关系,反映了佛教被中国封建统治者接受和初步改造的过程,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重要材料。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 组图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组图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柳树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
柳意象形成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
而每一诗歌意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创作者不断丰富而完成的。
其中柳意象的形成也是如此。
柳的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中。
《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即影响最大的《采薇》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折杨柳》为古代《横吹曲》名。
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
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梁简文帝萧纲可能是依古曲填词,其意象为柳,意境犹存,题意有变,由兵革离别思乡之苦而为伤春惜别之悲。
萧纲是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年纪很小即能写诗作文,与其长兄箫统(人称昭明太子,《昭明文选》的编撰者)齐名,是梁朝领一代风骚的知名学者与诗人。
萧纲是后世称之为“宫体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谓“宫体诗”,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如宫女妃嫔的哀伤宫怨、男女私情,奢华享乐的情状的描写,就常常是宫体诗的内容;在诗歌形式上,他继承了东晋时兴起的永明体诗风,注意了格律、对偶、韵律等的运用,为唐代的近体诗体制的形成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纠谬八则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纠谬八则作者:张徽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11期关键词宋书,标点本,校勘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2—0094—03梁沈约所撰《宋书》是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
此书目前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点校精审,为学界所公认。
然而,因卷帙浩繁,难免挂一漏万。
比如,此本喜径据他书改动本文,尤喜径据类书改动本文,这样校勘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文试就此类校勘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校勘问题与标点本商榷。
末学肤受,不敢自信,大雅君子,幸垂教焉。
(1)《后废帝纪》虞玩之上表:“天府所资,唯有淮、海。
民荒财单,不及曩日。
而国度弘费,四倍元嘉。
”(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
第185页)校勘记:“而国度弘费,‘弘’各本并作‘引’。
据《元龟》四七一改。
”按:各本作“引费”不误。
“引费”,犹花费。
如,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慧远》:“愚民乡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虚引费”指白白花费。
又,《续高僧传·习禅·昙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
”“功业”指兴造佛塔。
此谓帝以为兴造佛塔很花费,恐怕财物上有匮乏,因而又送一些财物,以助布施。
“引费”又可写作“费引”。
如,《陈书·废帝纪》慈训太后令曰:“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后妃的居室),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期稔,皆已空竭。
”又,《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上表曰:“窃寻缘淮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
聚粮待敌,每苦不周,利害之基,莫此为急。
”是以本文“国度引费,四倍元嘉”乃谓国家用度的花费,是元嘉年间的四倍。
校勘记盖不明“引费”有花费义,而径据类书《元龟》改作“弘费”,大误。
(2)《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论刘知几《史通·书志》中对《天文》、《艺文》、《五行》三志的影响
论刘知几《史通·书志》中对《天文》、《艺文》、《五行》三志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列于正史之中的书志,就其源流来说,史家多认为出于礼书。
刘知几开篇即说:“夫刑法礼乐,风上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
章学诚也赞同刘知几的看法,认为“书志之原,盖出《官》、《礼》。
因此,《史记》作“八书”,礼乐居先,杜佑《通典》,礼居其半。
近人陈汉章在《史通补释》中也肯定了刘知几对志书渊源的考求,认为他“得其原木”。
但此种缘起,只是部分因袭。
究其真正的成熟与确立,当从《史记》“八书”、《汉书》“十志”始。
承《史记》、《汉书》之后,书志开始为历代正史所沿袭,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终究演变为史学著述的重要体裁之一。
书志之体,历来所记多为“国家之大体”,也就是国家主要的典章制度。
如孔颖达在《索隐》中所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纪国家之大体,班氏谓之志,志亦记也。
”其记载之主要作用在于补纪传之,达于通博。
刘知几即有言:“纪传之外,有所不尽,只字片文,于斯备录。
语其通博,信作者之渊海也。
”书志存在之益自不必多言,但其在传承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流弊,历代史家都有评析。
其中刘知几是对志书进行全面总结的第一位史学家。
他在《书志第八》的序中说,书志体自司马迁创设以来,后代虽然多有变化,但都属于“或名非而物是,或小异而大同,但作者爱奇,耻于仍旧,必寻源探木,其归一睽也”。
他认为志书篇目的设置,控制在“十五六家而己。
其间则有妄入编次,虚张部秩,而积习己久,不悟其非’。
他还引《老子》“法令滋章,占人所慎”的话,批评志书之篇目设置越来越多的流弊。
此种观点亦贯彻在其对《天文志》、《艺文志》、《五行志》的批评之中。
《天文志》在唐以前,历代正史志中皆有,主要记述的是星宿、口蚀等天象及变化。
对于这一志,刘知几认为“两耀百星,丽于玄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恒。
《晋书》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晋书》卷二十七志第十七【五行志上】夫帝王者,配德天地,叶契阴阳,发号施令,动关幽显,休咎之征,随感而作,故《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昔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圣人行其道,宝其真,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三五已降,各有司存。
爰及殷之箕子,在父师之位,典斯大范。
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虚己而问焉。
箕子对以禹所得《雒书》,授之以垂训。
然则《河图》、《雒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更为表里。
殷道绝,文王演《周易》;周道弊,孔子述《春秋》。
奉乾坤之阴阳,郊洪范之休咎,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文帝时,虙生创纪《大传》,其言五行庶征备矣。
后景武之际,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之宗。
宣元之间,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多所不同。
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言《春秋》及五行,又甚乖异。
班固据《大传》,采仲舒、刘向、刘歆著《五行志》,而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博通祥变,以传《春秋》。
综而为言,凡有三术。
其一曰,君治以道,臣辅克忠,万物咸遂其性,则和气应,休征效,国以安。
二曰,君违其道,小人在位,众庶失常,则乖气应,咎征效,国以亡。
三曰,人君大臣见灾异,退而自省,责躬修德,共御补过,则消祸而福至。
此其大略也。
辄举斯例,错综时变,婉而成章,有足观者。
及司马彪纂光武之后以究汉事,灾眚之说不越前规。
今采黄初以降言祥异者,著于此篇。
《经》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
”说曰:木,东方也。
于《易》,地上之木为《观》。
于王事,威仪容貌亦可观者也。
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鸾之节,三驱之制,饮食有享献之礼;出入有名,使人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如此,则木得其性矣。
宋书·志第(20-24卷) 五行
宋书·志第(20-24卷)五行志第二十五行一昔八卦兆而天人之理著,九畴序而帝王之应明。
虽可以知从德获自天之祐,违道陷神听之罪,然未详举征效,备考幽明,虽时列鼎雉庭谷之异,然而未究者众矣。
至于鉴悟后王,多有所阙。
故仲尼作《春秋》,具书祥眚,以验行事。
是则九畴陈其义于前,《春秋》列其效于后也。
逮至伏生创纪《大传》,五行之体始详;刘向广演《洪范》,休咎之文益备。
故班固斟酌《经》、《传》,详纪条流,诚以一王之典,不可独阙故也。
夫天道虽无声无臭,然而应若影响,天人之验,理不可诬。
司马彪纂集光武以来,以究汉事;王沈《魏书》志篇阙,凡厥灾异,但编帝纪而已。
自黄初以降,二百余年,览其灾妖,以考之事,常若重规沓矩,不谬前说。
又高堂隆、郭景纯等,据经立辞,终皆显应。
阙而不序,史体将亏。
今自司马彪以后,皆撰次论序,斯亦班固远采《春秋》,举远明近之例也。
又按言之不从,有介虫之孽,刘歆以为毛虫;视之不明,有蠃虫之孽,刘歆以为羽虫。
按《月令》,夏虫羽,秋虫毛,宜如歆说,是以旧史从之。
五行精微,非末学所究。
凡已经前议者,并即其言以释之;未有旧说者,推准事理,以俟来哲。
《五行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谓木失其性而为灾也。
”又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
厥咎狂,厥罚恆雨,厥极恶。
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疴,时则有青眚、青祥。
惟金沴木。
”班固曰:“盖工匠为轮矢者多伤败,及木为变怪。
”皆为不曲直也。
木不曲直:魏文帝黄初六年正月,雨,木冰。
按刘歆说,木不曲直也。
刘向曰:“冰者阴之盛,木者少阳,贵臣象也。
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
”是年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杀太守徐质,据郡反,多所胁略,并聚亡命。
遣二校尉与青州刺史共讨平之。
太守,古之诸侯,贵臣有害之应也。
一说以木冰为甲兵之象。
是岁,既讨蔡方;又八月,天子自将以舟师征吴,戎卒十余万,连旍数百里,临江观兵。
在二十四史中,有( )部正史是在唐初修成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
但也有史学家编纂史书的时候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国学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说法。
下面是这些史书的介绍。
《史记》作者是西汉时的司马迁,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上下,现存《史记》为残卷。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编成此书,开始将书命名为《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
《史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
《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
《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后来,班固入罪,死于狱中,《汉书》并没有完成。
当时的汉和帝令班固的妹妹班昭续补《汉书》,她就成了《汉书》中“天文志”的作者,而班昭也因此成为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的女性。
《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的范晔,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
《后汉书》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后来范晔又与谢严合著《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可惜后来范晔被控谋反,谢严害怕受到牵连,将五志手稿全部烧毁,现存《后汉书》也就只有本纪和列传部分。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包括魏、蜀、吴三国,其中魏国和吴国已经有一些史料可供陈寿参考,但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一职,因此蜀国部分的内容由陈寿亲自采集编写而成。
夏侯湛欲编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自愧不如,将稿件全部销毁,同时代史学家受其影响,将《三国志》推为正史,流传至今。
《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
尚书注疏汇校 校勘记汇总
尚书注疏汇校校勘记汇总尚书注疏汇校是一项重要的修订工作,以确保尚书文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校勘记是在进行疏汇校工作时所记录的相关信息和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与尚书注疏汇校相关的参考内容的简要汇总:1. 原始文本对比:校勘记中应包括原始文本的对比。
这可以是从不同版本的尚书文本中进行对照,或将尚书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比较。
这可以帮助排除常见错误和复制错误,从而准确地恢复原始文本。
2. 独立校勘:将尚书与其他独立校勘的版本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可能存在的改动或错误。
这些独立校勘可能来自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其他古籍学者的研究成果。
通过与这些校勘结果的对比,可以进一步确认或更正文本中的问题。
3. 注疏参照:尚书的注释和疏解被广泛采用,并成为后来研究尚书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校勘记中,应将不同注疏版本中的解释进行比较,以确定对于某个字词或句子较为合理和准确的解释。
这可以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注疏文献、考察不同注疏学派的观点等方式进行。
4. 方志校勘:方志是古代地理志的一种,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信息。
在尚书注疏校勘中,可以参考方志中涉及的尚书相关内容,比如各地的风俗习惯、行政管理制度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尚书文本中的内容和背景。
5. 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古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起源、演变和解读的学科。
在尚书注疏校勘中,可以参考古文字学家对于文字形态、结构、用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解读尚书文本中的文字和语义。
6. 考古发现: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关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实物证据。
在尚书注疏校勘中,可以参考与尚书相关的考古发现,如青铜器、铭文、甲骨文等,以验证、补充或纠正文本中的信息。
7. 诸子百家与尚书:尚书是一部重要的礼仪文献,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交叉。
在校勘记中,可以参考与尚书相关的其他古代文献,如《礼记》、《易经》等,以了解并解释尚书文本中的一些特定术语、思想和观念。
以上是一些与尚书注疏汇校相关的参考内容。
《宋书》详细目录
44 邓琬 袁鳷 孔觊 45 谢庄 王景文 46 殷孝祖 刘勔 47 萧惠开 殷琰 48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49 袁粲 50 明四王 明帝十二子:陈贵妃生后废帝,谢修仪生皇子法良,陈昭华生顺帝,徐婕妤生第四皇子,郑 修容生皇子智井,次晋熙王燮,与皇子法良同生。泉美人生邵陵殇王友;次江夏王跻,与第 四皇子同生。徐良人生武陵王赞,杜修华生随阳王翙。次新兴王嵩,与武陵王赞同生。又泉 美人生始建王禧。智井、燮、跻、赞并出继。法良未封,第四皇子未有名,早夭。 51 孝义 龚颖 刘瑜 贾恩 郭世道子郭原平 严世期 吴逵 潘综 张进之 王彭 蒋恭 徐耕 孙法宗 范 叔孙 卜天与 许昭先 馀齐民 孙棘 何子平 52 良吏 王镇之 杜慧度 徐豁 陆徽 阮长之 江秉之 53 隐逸 戴颙 宗炳 周续之 王弘之 阮万龄 孔淳之 刘凝之 龚祈 翟法赐 陶潜 宗彧之 沈道虔 郭 希林 雷次宗 朱百年 王素 关康之 54 恩幸 戴法兴 巢尚之 戴明宝 徐爰 阮佃夫 王道隆 杨运长 55 索虏 56 鲜卑 吐谷浑 57 夷蛮 58 氐胡 59 二凶 劭浚 60 自序
列传 01 后妃 孝穆赵皇后 孝懿萧皇后 武敬臧皇后 武帝张夫人 少帝司马皇后 武帝胡婕妤 文帝袁皇后 文帝路淑媛 孝武文穆王皇后 前废帝何皇后 文帝沈婕妤 明恭王皇后 明帝陈贵妃 明帝陈 昭华 顺帝谢皇后 02 刘穆之 王弘 03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04 谢晦 05 王镇恶 檀韶 向靖 刘怀慎 刘粹 06 赵伦之 到彦之阙 王懿 张邵 07 刘怀肃 孟怀玉 弟龙符 刘敬宣 檀祗 08 朱龄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09 孙处 蒯恩 刘钟 虞丘进 10 胡籓 刘康祖 垣护之 张兴世 11 宗室 长沙景王道怜 临川烈武王道规 营浦侯遵考 12 庾悦 王诞 谢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13 张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谢方明 江夷 14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昙庆 15 臧焘 徐广 傅隆 16 谢瞻 孔琳之 17 蔡廓 子兴宗 18 王惠 谢弘微 王球 19 殷淳 子孚 弟冲 淡 张暢 何偃 江智渊 20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二十四史《五行志》丛谈
二十四史《五行志》丛谈俞晓群在二十四史中,“志”的建立肇始于班固的《汉书》,它的源头却是《史记》中的“八书”。
其后诸史大多遵此有书志,正所谓“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
”(清顾炎武《救文格论》)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书志的评价是不同的。
有些书志被奉为经典,像《律历》、《礼乐》、《天文》、《地理》、《刑法》,历代史书皆不能无;有些书志则源流含混,取义多歧,颇受争议,《五行志》就处于这样的地位。
1、《五行志》与史迁无涉人们知道,在《汉书》的“十志”中,有六志脱胎于司马迁的八书,像《律历志》本于《律书》、《历书》,《礼乐志》本于《礼书》、《乐书》等等;而《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却是班氏增加的。
虽然《史记》之中没有《五行志》,但两者之间也不是没有联系。
在《汉书·五行志》中,就有大量的记事援引自《史记》,此类例说的特点是,在段落的开头加“史记”二字,诸如:“史记成公十六年,……”,“史记秦始皇第三十六年,……”等等。
颜师古注道:“此志凡称史记者,皆谓司马迁所撰也。
”此类例子多达十六处。
而没有署名“史记”二字,依然可以在《史记》中找到出处的例子就更多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五行志》的源头就在《史记》之中。
首先,颜师古的注说就是有争议的,钱大昕就说:“古者列国之史,具称史记。
”(《廿二史考异》)其次,作为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没有超出汉代的范畴;只有《史记》未能言及的事情,才突破“断代”的限定。
《五行志》正是处于这样的地位,正如清章学诚所言:“班固《五行》、《地理》,上溯夏、周。
《地理》始《禹贡》,《五行》合《春秋》,补司马迁之阙略,不必以汉为断也。
”(《文史通义·释通》)另外,班固撰写《五行志》有一个特点,即他在引证汉代以前的事例时,经常要注明出处,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多,“史记”只是与它们并列的“被引证者”之一。
尤其是稍加对照不难发现,这些所谓“司马迁所撰”的文字并不全是司马迁所言,班固像对待其他事例一样,也加入了“五行灾异”的断语。
二十五史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 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 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 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
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 史的基本史料。
内容简介
01
史记
02
汉书
03
后汉书
04
三国志
05
晋书
06
宋书
01
南齐书
02
梁书
03
陈书
04
魏书
06
周书
05
北齐书
01
南史
02
北史
03
隋书
04
旧唐书
06
旧五代史
05
新唐书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 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 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 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 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水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宅经》·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曰《黄帝宅经》。
案《汉志·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则相宅之书较相墓为古。
然《隋志》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
是书盖依托也。
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伪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
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
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
而主於阴阳相得,颇有义理。
文辞亦皆雅驯。
《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
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
△《葬书》·一卷(通行本)旧本题晋郭璞撰。
璞有《尔雅注》,已著录。
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
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
《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
《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
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
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
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
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
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
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
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
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