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人口与资源、环境2方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1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分析“人口与人种”这一节是学生了解世界地理概况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的“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与合作”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情况。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他们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各国的国情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世界的人口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人口的增长必须做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程标准要求1、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理解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2、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3、能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以及人种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形成正确的种族观,树立种族平等思想。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3、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地理知识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能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可能带来的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人口问题及对策。
(2)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四密”):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四疏”):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板书】4.2人口与人种一、人口问题师:人是生产者,可以创造财富,同时人也是消费者,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有教育、医疗、就业、娱乐等其他需求。
海洋生态学 第12章 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及渔业管理
鱼类体重生长曲线
(四)鱼类的死亡
Z=F+M 为简化,模型假设M是常数,讨论如何控制F达到合理开发。
1.自然死亡系数
dN /dt=-MN t
定积分,得:
N t = N 0 e-M ( t-t0)
设t 0为生命周期开始时间,t 0=0,则上式为:N t =N0 e-M t 在补充年龄为t r,补充量为R 时:
三、海水养殖问题
(一)海水养殖状况
我国早就对某些海洋生物(如缢蛏、牡蛎、蚶等)进行过人工或
半人工养殖,近几十年来,海洋水产,年产量已经达到 200万吨(湿重),紫菜、 裙带菜、江蓠等大型海藻的养殖也有一定规模。 贝类:贻贝、扇贝、牡蛎、菲律宾蛤仔 对虾:20年前开始发展,长毛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 虾、南美白对虾等。 鱼类:近年来内湾网箱养殖发展很快,主要养殖对象是一些产量 和价值都较高的种类,如石斑鱼、真鲷、黄花鱼、牙鲆等。 在海洋牧业方面,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已有一些种类(如对虾、 海蜇)进行苗种放流实践。
生物量(数量乘以个体平均重量)呈开始增加,至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的过程,
同龄群体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提供的捕捞量也随之不断变化。
数量或重量
同龄群体总体重
W∞ ) 最大体重(
补充年 捕捞年 t r) 龄( t c) 龄(
年龄(t)
图 11.5 鱼类种群同龄群体在其生命期间数量和重量的 变化
通过分析补充、生长与死亡选择何时抓,捕捞力量多大。
图 11.l 种群大小与渔业产量关系示意图 B 为种群生物量, B∞为最大种群生物量 (引自 Pitcher & Hart 1982)
在每一生物量水平上 ( 低于环境最大负载量 ) 都
专题06 人地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解析版)
专题06 人地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一、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一】人口问题 ..........................................................................................................................................【题型二】资源与环境问题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
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上,所以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对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有重要意义。
【题型一】人口问题【典例分析】2021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正式发布,“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①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②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12
五、人口增长与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作为一种天赋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本资源。
地球上并不缺水,水资源总量为14.5亿立方公里,其 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2.7%,其余97.3%都是人们 生活、农业和工业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在可供利用的 淡水中,有77.2%的分布在南北两极、22.4%的水资源以 地下水的形式深藏在地表深处,实际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0.4%的淡水资源可供循环利用。可见,淡水资源是 有限的,这才是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巴西型
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 低的技术落后地区
4
二、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人口规模扩大 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从二战前世界粮食生产量与人口增长量 之间的关系看,粮食增长率是高于人口增长率的,例如,据 联合国提供的资料,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 至少增长了2.5倍,同期人口数量仅增长了1.1倍。但是,在 1950~2010年的6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由6.89亿吨增加到22.8 亿吨,增长了2.31倍,同期人口数量由25.19亿人增加到 68.18亿人,增长了1.71倍,虽然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 但是人口与粮食的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世界人口增长和粮 食生产的极端不平衡性,区域性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世界人口与粮食关系的脆弱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改变十 分脆弱的人口与粮食供给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 强农业技术革新,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努力控制世界人口增 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增长对粮食 供给形成的巨大压力。
小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小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作者:李志磊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4期摘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单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在学术界就有着很多的学术观点。
本文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入手,阐述了二元价值论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1]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
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
[2]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
(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
(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摘要)(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第1章序言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并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承诺。
根据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要求,1992 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52个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议程》)的编制。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议程》,为推动《议程》的实施,同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议程》包括20章,设78个方案领域。
《议程》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议程》,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
同时,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国政府决定将《议程》作为各级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其目标和内容将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
第2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这是中国走向21世纪和争取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中国现阶段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逐步实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
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ppt课件
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 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等。
应用经济学:运用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 某一具体领域或特定经济问题的科学。
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忧患意识:东方的思想家洪亮吉(1746-1809)与 稍晚的西方学者马尔萨斯(1766-1834)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思 考(比马早5年)。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写道,户口“视三十 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只 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 倍而止矣”,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有余”,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增加,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增加”,因 此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 作歹之徒,酿生“攘夺之患”。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识课程授课内容一览表
序号
授课内容
教师
1 第一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 2 第二讲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3 第三讲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 4 第四讲环境经济评价 5 案例分析:低碳经济的深思与慎思 6 案例分析: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 7 第五讲资源环境动态及其理论 8 案例分析:对新时期推进污染减排的初步思考 9 小组讨论 10 小组讨论 11 小组讨论 12 小组讨论 13 小组讨论 14 小组讨论 15 小组讨论 16 通识课程总结
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考点规范练40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40(2022山东威海检测)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苏皖交会地区,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全市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
2021年,常住人口215.7万人。
2019年1月,马鞍山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马鞍山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8—2025年)》。
《规划》将全市划分为核心优化重点开发区、新型城镇与产业集聚重点开发区、农业生产供给区、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
据此完成1~2题。
1.《马鞍山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8—2025年)》实施后,对马鞍山市的影响有( )①因地制宜地促进区域发展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③使其成为高水平开发区域④改善环境质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关于马鞍山农业生产供给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农业结构调整②推进农业产业化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④成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A1题,该《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不能使马鞍山市成为高水平开发区域,排除③。
第2题,据材料可知,马鞍山土地面积小,因而耕地有限,不可能成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排除④。
点轴渐进扩散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信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城市空间扩散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实施点轴渐进扩散面临的主要难题是( )A.城乡社会、自然环境差异大B.交通运输条件较差C.人口的流动影响就业分布D.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大4.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县城应该(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③建立产品研发机构④征收地租补贴运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A3题,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开发历史、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不利于点轴渐进扩散的实施,故选D。
第4题,周围地区的县城,应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①②正确;产品研发机构应建在科技发达的城市,征收地租补贴运费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③④错误。
人口资源环境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和淘汰一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的企业 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能源, 降低污染物排放等 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提 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增产减污。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并实施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 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重大问题。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基础。建设生态
自然资源短缺会造成什么影响(危害)(也可以结合实例来谈)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结合实例:例如水资源短缺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引发水的危机 给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如:干旱沙化等. 不能满足当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威胁到当地的生存和重视保护和节约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安身 立命的基本条件。 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浪费与 破坏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步伐;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资源问题: 人均占有量少 对策 资源结构性短缺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 量,扩展资源的开发范围.
企业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 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增产减污。
个人 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良好节约习惯。 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
从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的重要性谈谈我们建立资源节 约型社会的重要性。(为什么建立节约型社会) 利用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 浪费严重. 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安身 立命的基本条件。 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 国家: 企业: 个人:
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学科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环境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1、人口分布 (1)2、人口迁移 (8)3、人口容量 (14)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22)1、城乡空间结构 (2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30)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36)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4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4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49)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56)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 (62)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62)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70)3、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78)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8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8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91)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B 2.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第2题,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B 4.D[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34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第34讲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知识体系导学积 累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赢得良好开端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最主要、最 的功能。
2.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意义(1)建设主体功能区是 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2)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 ,转向依据主体功能 、有序开发。
3.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 以上――→决定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 ,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呈现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1)划分标准:地理国情和开发状况。
(2)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连线】将下面的区域与其所属的主体功能区连线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主要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战略等。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地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具有独特和巨大发展潜力。
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概况: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广阔。
(3)空间格局:“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4)主要措施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海洋的作用:“能量的源泉”“未来的粮仓”。
3.发展措施:立足于保护海洋,清晰规划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发展能力。
【思考】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章简答、论述题1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0-12-08 16:40:06 阅读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总论第一章、绪论1、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3)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4)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理环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看。
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
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
4、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人类-环境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再从相互关系上加以研究。
2)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为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a、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b、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
16001995078478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社会环境, 二是自然环境。
本章侧重阐明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 1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一般关系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及人口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等内容。
8. 1. 1 自然环境的涵义及生态系统自然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也称地理环境) 。
包括作为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
如阳光、大气、水、土、岩石、生物等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在形成和发展中, 已构成为一个庞大的、多级递阶的环境系统。
根据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加工程度, 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四大系统。
192( 1) 聚落环境系统。
聚落环境系统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
按其性质、功能和规模, 又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三类。
院落环境在保证人类健康, 促进人类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 一些废渣、废水、废气( 简称“三废”, 下同) 也随之而增多。
村落环境对组织人们生产, 活跃人们生活等起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们活动的加强, 一些农业“三废”、生活“三废”也与日俱增。
城市环境有现代工业、商业、交通、文化娱乐等设施, 有多种服务行业, 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 但因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拥挤, 一些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噪声干扰, 使城市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 2) 地理环境系统。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 处于岩圈、水圈、气圈、土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地理环境下起岩圈表层, 上至气圈下部的对流顶层, 包括全部土圈。
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及本国管辖的毗连区、□
架海床和底土等。
300万
2.我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
31______平方千米。
3.我国海域分布的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1)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中国最早发现、命
名和开发利用。
钓鱼岛
(2)□
3.综合分析我国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三个走向:中国
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二
“一带 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是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一路” 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一
限制开发区域只是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而不是限制所有
的开发。各类主体功能区主要以提供主体功能产品为首要任务,并不排
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1
1.概况: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
11______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1%,
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④行政
区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图中代表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3.属于限制开发的区域主要是(
)
A.Ⅰ、Ⅱ
C.Ⅰ、Ⅲ
【答案】1.A
B.Ⅱ、Ⅲ
2.C
3.A
D.Ⅰ、Ⅱ、Ⅲ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高一地理课件(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
C.人口合理容量
D.土地资源承载力
2.制约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自然资源状况
B.国家人口政策
C.经济发展水平
D.人均消费水平
即学即练
1.图中a、b分别表示( )
A.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B.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D.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课堂小结
概念
人 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
影响因素
区
容
量
人口合理容量
别 概念
意义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依 据之一
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 依据之一
拓展:人口增长模式
思考
指出图中不同阶段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长 的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分为“高高低 模式”、“过度模式(高低高 模式)”、“三低模式”,判 断图中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口 增长模式。
指出各大洲的主要人口增长 模式。
拓展:人口金字塔
思考
贝尔谢巴市气温曲线 和降水量柱状图
以色列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 制约以色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为提高以色列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巴勒斯坦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思考
举例说明以下“影响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 素”与资源环境承载 力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
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即学即练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 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千米,目 前已达13人/平方千米,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 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 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 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着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第二章1.说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着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答: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应导去实现公众的最后福利;结论: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2.何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怎样理解P26答: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是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3.说明需求与供给曲线的意义和画法;P26答:左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其中纵轴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P,这一价格是在一个既定供应量下买方付出的价格;横轴表示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商品数量Q;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图中P0和Q0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市场在价格P0和数量Q0处没有存货;需求和供给并不总是均衡的,当市场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时,一些市场或许不能很快出清,但其趋势是市场出清;在更高的价格P1处,有剩余产生,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在P2处,发生短缺,价格就会上扬;4.何为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P27答: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效用估价不同,所以他们的支付意愿也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5.举例说明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征;P30答: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是供给的普遍性、消费非排他性;6.何为外部性影响分为几种试举例说明;P32答: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中时,就表明存在外部性;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事例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这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事例例如上游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农业、灌溉、运输和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 ----------第三章1. 举例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P37答: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321n i m i i i i i X X X X X f F , ,i ≠j,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 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 存在外部影响;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前者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益,希望j 能增加nj X ;例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时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产生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则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损,希望j 能减少n j X ;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2.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41答:不管外部性是货币的还是技术的,最终的效果可能是一些相关变量的价格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两者的实质性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技术外部性介入以后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故比较一个投入向量在有技术外部性和没有技术外部性两种状况下的分配,所有经济成员都会产生差异;相反,货币外部性介入以后,如果所有资源投入像以前一样使用,并且存在一个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以补偿作为外部性调节手段的价格变化对收入的影响,所有经济成员将保持他们原来的效用水平;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灵;技术外部性是不会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P43答:图为某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对其燃煤发电量的影响;当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时,n X j 的价格为零,电价为e P ,发电量为e Q ;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例如要求发电厂支付大气污染物排放费,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供给曲线e S 左移,到达'e S 的位置,形成'e P 和'e Q ;从国民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因为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e P 和'e Q 都是高效率的;4.什么是产权它与外部性有何联系P46答: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关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是规定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准则;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哪一方,将会产生最优结果;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明确财产所有权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5..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是否有效请说明理由;P47答: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如图所示;在图中,横轴是A 的活动水平,曲线CD 是A 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益,曲线JK 是由于A 的活动对B 产生外部性而造成的边际损害;在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的情况下,A 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将导致活动水平OD,此时,A 的边际效益为零;在CD 与JK 相交的F 点,社会边际效益为零,对A 的边际效益正好被对B 的边际损害所抵消;因此当A 的活动保持在OE 水平时,是帕累托最优产出;在科斯交易的背景下,B 可以付钱给A,使其把活动削减到OE;由于任何位于OE 右边的活动,对B 的边际损害超过对A 的边际效益,因此,B 可以从交易中获得潜在的收益;科斯均衡是OE, F 点位有效率的社会产出;然而,假设在科斯交易条件下仍对A 所造成边际社会损害征税,税额为每单位活动水平EF,其效果可能使A 得边际效益曲线下移到MN;MN 表示A 完税后的边际效益;当科斯交易在有税的情况下进行时,将导致均衡点由F 移至P,最优活动水平由OE 转为OG,A 的活动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在科斯背景下,庇古税不仅是多余的,其本身也变成了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6.假设:某炼油厂是某地区水的主要污染者;汽油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汽油的供给需求函数分别是:供给函数 P=10+需求函数 P=Q 的单位是千桶/天,P 表示每桶油的价格边际外部成本 MEC=,不存在消费的正外部性;求:1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这时的效率均衡度; 2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效率均衡点;答:1⎩⎨⎧-=+=QP Q P 125.042075.010 联立解得,P=12,Q=160 则,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的效率均衡度为P=12,Q=160;2MSC=MPC+MECMPB=MSB所以,MSC=10+ 即,10++= 解得,P=26,Q=128则,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效率均衡度为P=26,Q=128----------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都包含哪些方面P54答: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2.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方面的代表学说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P51 答:1绝对稀缺论语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马尔萨斯虽然没有强调,甚至忽视了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人口实施控制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已经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2约翰·穆德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穆德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不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穆德还提出了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这是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明其已经意识到,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P52答:1资源绝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在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2资源相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性稀缺,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4.历次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了解----------第五章1.作图说明高效率的生产过程过程;答:在矩形内有无数条代表W和C的等产量线,向右上角移动时,C的产量增加而W的产量减少,向左下角移动时,W的产量增加而C得产量减少;矩形内任意一点P可表示为资源的一种配置状况和产出情况;但是P点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只有当P点恰好是W等产量线和C等产量线的切点时,才能得到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最高的产出量,也就是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由于矩形内有无数条W和C的等产量线,这些等产量线总是两两相切,因而必然产生无数个切点,连接位于矩形之内的所有切点,就可以得到一条从O W至O C的曲线,此即生产契约曲线或称高效率生产线;2.效用边界线是如何得到的P63答:高效率生产可能性在线有无穷多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因而都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消费契约曲线,在效用空间把它表示出来,又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效用可能性线;故对应于生产可能性线可以得到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如图,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即图中加粗的部分;3.实现最大社会福利的充要条件是什么P64答:设有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SWF=fU1,U2,…,U n;式中U1,U2,…,U n表示个人1,2,3的效用水平;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点;因为效用边界在线只有该店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所以其在全部帕累托最优点中是最理想的;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1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2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充分条件是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4.比较说明效率与最优的区别;P69答:一效率与最优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效率评价可以站在多个角度,而最优标准却是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二站在社会的角度,效率与最优也是有区别的;效率是指由效用边界线所确定的效用最大化的区间,在此区间内的任何一个资源配置组合都是有效率的;而最优则是既满足效率又满足公平的效用边界在线的一个点;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5.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P70答: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有很大的差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还包括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第六章1.科斯关于外部性的问题的主要论点有哪些P74答: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即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要以社会产值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初始界定,即如果不存在这种界定,就不会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2.作图说明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环境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P76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左图中,MPC和MSC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MPR和MSR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按照MPC=MP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为Q2;当该厂商的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时,如果污染所导致的边际外部成本MXC不需要他本人承担,则厂商仍会把产量确定为Q2,但由于厂商的污染行为导致了边际外部成本MXC,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由MPC移至MSC;此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应按照MSC=MS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应为Q1;可见,由于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严重偏离,从而使污染物过度排放,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因此,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林的建设则是环境问题中正外部性的典型;在右图中,投资者的私人边际收益MPR低于社会边际收益MSR,此时,投资者按照MPR=MPC的原则确定它的产量Q1,而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产量MSR=MSC决定的Q2,很明显生态林建设等保护环境的投资行为,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供给严重不足;3.关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和科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P73答:庇古认为,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消除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科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就是把外部性问题转变成产权问题,然后讨论什么样的产权才最有效率;4.产权交易是否能实现环境资源合理定价P85答:刚刚进入市场的稀缺资源的初始产权结构往往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但由于产权的可交易性,则可实现博弈均衡;资源合理定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产权交易,通过产权合约的自由选择;只有通过产权交易,在重复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才能获取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才能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不断地对产权合约进行纠正,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就是产权主体对不同产权合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资源的市场价格在不断选择中被不断纠正,在重复多次的产权交易中逐渐向其相对价格靠近;因此,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第七章1.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答:2.什么是最优环境管理政策答:3.什么是循环经济答:4.循环经济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很大。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全世界已 经探明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50%以上已 经被13个发达国家用掉了) 。 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加速增长是必然趋势。 (世界能源协会)
31
四、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 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 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烟囱林立,浓烟滚滚
大气污染与酸雨
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SO2),或汽车排放出 的酸性气体—氮氧化物(Nox)大量上升到天上,与天上的水蒸气 相遇,就会形成硫酸或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 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高硫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
建筑用地增加
土地荒漠化
(三)人口与矿产资源:
地球为人类所提供的矿产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由于 传统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使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矿产资源困境。
首先,相对于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各种矿产资源的 剩余资源总量和探明储量不容乐观。
其次,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无限制开采,导致矿产资 源的数量日益缩减。
(一)按照自然资源在经济部门中的地位 和作用进行分类
2009年海南旅游业发展情况
2009年海南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年接待旅游过夜 人数2060万人次、增长10%,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增 长8%。
近年来,海南省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到 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旅游景区、参观点69家,其中 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 家5A级景区(景点)。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先后获
国务院要求坚决纠正农村强拆强建强迫农 民上楼等行为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中国政府网2日播 发《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 知》。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 正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 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违背农民 意愿强拆强建等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13.19 0.34 6.73 0.18 1.88 0.051
13.56 0.31 7.24 0.16 2.36 0.053
13.72 0.27 7.20 0.14 2.59 0.049
14.40 0.24 7.20 0.12 2.79 0.045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 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区别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 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 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 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 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 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国土资发[2004]232号)
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制定本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二、本控制指标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 地所占比重四项指标构成。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指标。 (一)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二)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三)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得低于30%; (四)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 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 馆、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循环经济的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 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 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 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
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 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 品的泛滥,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 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唉!快甭提往事了! 求您赶快给我检查检 查吧!我都快痛死了!
一、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 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 的自净能力,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肆虐 水环境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 土地荒漠化扩大 固体废弃物成灾
第12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主要内容
人口与自然资源 人口与环境污染 人口容量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与人类 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 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 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再次,贫富国家对资源的使用和控制极其悬殊,影响 了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过度开采
矿产资源短缺
采富弃贫,采厚弃薄, 采易弃难,采大弃小
中国资源情况一览表
资源种类 陆地 水 太阳能 煤炭
矿产
数量
居世界第三位
居世界第一位
居世界第二位
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 步探明的就有137种。其中,铜、铝、镍、煤、石油等80 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锌、钨、锡、稀土以及 黄铁矿、重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储量,比世界上其它各国 的总和还要多得多。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 世界第三位。
表1世界耕地资源变化发展趋势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耕地
谷物耕地
可灌溉耕地
面积/亿 人均/公 面积/亿 人均/公 面积/亿 人均/公
公顷
顷
公顷
顷
公顷
顷
11.69 0.47 5.93 0.23 0.94 0.037
12.78 0.42 6.31 0.21 1.26 0.045
(一)人口与水资源
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困境 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
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
区人口发展乃至生存面临困难。 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世界各国淡水资源的排序
(1)巴西(占全球淡水总量的13.8%); (2)俄罗斯:淡水资源丰富,人均淡水资源量多。 (3)加拿大; (4)中国:总量第四。而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
可是现在……
眼科门 诊部
还真是的!我带你进去吧!
眼科门 诊部
经检查发现地球上有大量的烟尘、有毒气体
通过烟囱排向天空,破坏了地球的“保护 伞”——大气层,给地球眼睛蒙上了一层 “灰纱”,致使视力模糊,确诊为36000度 假性近视!唉……
皮肤科 门诊部
是地球先生吧!我记得你以前曾获得过《特级生 命星证书》的。噢,在这儿。地球,37万年,诞 生在太阳系。鉴于地球身体强壮,全身除蓝色海 洋外,大部分是绿色,不愧是个生命的摇篮,特 予表彰,并发证书一份。
酸雨对湖泊的危害图
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
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 的现象。它会带来多种严重恶果,最明显的危害已经在地 球上表现出来,主要有:1)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 海平面上升;3) 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
(二)水污染 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质,改变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 损害水的质量,影响人类对水的有效利用,危害 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29
缓解森林与人口矛盾的对策
扩大森林面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生产、 防护和调节作用;
合理采伐森林,节约用材,利用代用品,发 挥森林资源的持久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应控制人口增长,调节人口的分布,从 而减轻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30
人口与能源:
能源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工业化以来,能源消耗量猛增,一国的能源
中国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比较
资源
国土(公顷/人)
耕地(公顷/人) 森林面积(公顷/人) 森林覆盖率(%) 林木储积量(米3/人) 草原面积(公顷/人) 水资源(米3/人) 河川径流量(米3/人)
中国 0.9 0.09 0.11 12 9.6 0.21 2700 2700
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
2.75
3.87
0.28
0.78
0.83
1.1
30.2
28.9
62.8
83.4
0.65
0.99
10000
18000
13904
人口与森林:
森林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人类祖先的集居地,是天然的水量调节 器和空气调节器。
蒸发水蒸气,降低风速,固定流沙,保护农田, 防止洪水爆发。
森林是防止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 森林是动物资源的宝库。
酸雨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 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 健康;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 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酸雨对金属、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腐蚀作 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