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如何制造一个环形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化对环形山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学会制作环形山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难点:如何制作一个符合实际特征的环形山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形山。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环形山的相关知识,观察不同类型的环形山图片。
2.器材准备:塑料球、砂子、木板等实验器材。
3.教学资源:环形山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环形山模型。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一节猜测模拟实验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前三课都是了解有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进行了解:第二课“月相的变化”根据自然现象远距离的了解月相的变化,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对月球了解,动手操作,建立模型,验证猜想。
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调整了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的顺序。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
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曾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从未真正去关注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或外部特征, 从未去探究过月球的圆缺规律。
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测环行山的形成原因,再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
四、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2、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模拟制造“环形山”。
3、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过程;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月相变化和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会根据星空图观察星空;最后又介绍了人们对宇宙的初步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以激发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我们来造“环形山”》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环形山”,来合作探究月球上布满环形山这一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从而推想出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
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结论”的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四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的科学学习经验,也初步掌握了分组实验,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月球、宇宙、航天有兴趣也比较浓厚。
但是学生对宇宙的了解多停留在科学词汇上,而对科学词汇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并不完全知晓。
三、教学目标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及形成的可能原因。
2、能根据事实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推测,并能够实验验证推测,得到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利用模拟实验的过程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水槽、细沙、大小不等的石子、手电筒、注射器、细胶管、水、镊子、抹布、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视频课件,照相机。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①请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月球卡说一说自己收集有关月球地形的知识。
②出示课件,让同学们欣赏有关月球的视频和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发现特点猜测成因①组织学生讨论月球环形山的特点,并写在记录纸上。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 环形山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
2. 环形山特征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特征,提问学生:“你们发现月球表面有什么特殊的地貌?”2. 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让学生分析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3. 学习环形山的特征4.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制作环形山的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加深学生对环形山特征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谁能简单描述一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探究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提问学生:“环形山对地球有哪些影响?”3. 学习环形山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地球资源调查等。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环形山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及环形山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示意图,并标注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地球资源调查等,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的能力。
3.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能力。
4.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2. 讲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介绍环形山的定义,解释其形成原因,阐述其特点。
3. 演示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教师演示如何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制作过程。
4. 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属于自己的环形山模型。
第二课时:1. 环形山模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环形山模型的特点,探讨环形山与月球表面的关系。
2. 学生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环形山模型,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实验观察以及课后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环形山模型制作材料、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现象,提高其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六、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九、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十、教学步骤:第六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环形山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教学主张】:以构建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尝试利用探究记录的过程化,显现学生的思维轨迹,积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科学概念: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可能是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造山”的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难点:构建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一定根据的推测;科学探究记录的过程化,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12份圆形水槽+沙、12份大小撞击物(*8)、12把镊子、12个小塑料盆、12个注射器+胶管、12烧杯+水、12塑料托盘、12份记录纸+资料卡(*4)、12份抹布。
教师:学生分组实验材料1份、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科学课是在哪里上的呀!有没有去过教室外面进行科学探究!离开过我们的地球去上科学课吗?没有啊!那今天姚老师就带你们离开地球去做科学探究,想去吗?上课!讲述:请准备好!“新区三小”号!“新区三小”号!地面指挥中心呼叫“新区三小”号航天飞机,听到请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doc
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的特点。
2.用造一个相似“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推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3.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断。
4.让学生明白,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5.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热爱天文、探索天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有没有观察过?对于各种词汇,他们理解吗?探究宇宙的方法一观察、推理与发现学生了解与体验过吗?这节课教学是要让学生来感知月球环形山地貌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环形山模型的构建,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环形山的认识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激趣1.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2.课件出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登上月球的照片。
3.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二、了解环形山的特点1.(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球地貌的报人 辂術,就是分布着许 多人人小小的坏形山.环形山人多足闕 形,有单个的,右儿 个挤證任起的,也 右人环套小坏的.坏形山的h能右的 不足千来.右的门 径能込几仃rx.(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对观察細致汇报全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授千“最佳;I 报员”奖章 (奖章由教师自制)(3)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巻在一起的.也有大 环套小环的”) (4) 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5)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课件出示.学生闽读):、月球上的环形山6.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天体——月球为背景,通过让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环形山的特征,从而理解其形成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下阶段时,已经对天体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月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深入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2.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图片,发现环形山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加深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月球图片及相关资料2.制作“环形山”模型所需的材料(如塑料容器、彩泥等)3.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月球表面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那么,什么是环形山?它是怎么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月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环形山是由于月球表面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价,总结环形山的特征。
小学科学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小学科学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导语:《小学科学33》中的活动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一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课。
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到形成环形山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环形山,掌握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环形山的形成过程;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完成环形山的制作;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环形山的制作材料:塑料小蛋、沙子、水、模具(如玩具花园种植盆等);b. 课件或图片资料,用于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c.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2. 学生准备:a. 课前分配学生小组,每个小组3-4人;b. 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和尺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环形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是月球上的环形山!”教师说:“不错!这是月球上的环形山。
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环形山的形成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有关系。
现在,我们将一起来探索环形山的奥秘吧!”2. 学习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环形山是一种坑层结构的陨石坑,它们是由流星撞击地球表面形成的。
流星撞击地球时,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的冲击波会导致地面陷落,形成一个直径几十米到几百公里的环形凹洞。
同时还会抛出大量的碎石和火山岩,形成环形山周围的堤坡。
环形山内的岩层也会被破碎和重排,形成一个由中央山丘和向外散射的射纹组成的中央峰。
3. 观察环形山模型(20分钟)教师将环形山制作材料发放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合作,按照一定的步骤制作环形山模型。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学生分析】本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观察环形山图片了解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环形山的特征能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再次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合理有依据地推理假设。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方式来描述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再现、重构环形山原型。
4、了解有关环形山的成因假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合理地有依据地推理假设。
2、学生通过模拟“造”山意识到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可以再次推测。
3、学生通过寻找环形山成因的证据来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能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来体会科学探究的另一种方式——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进行模拟实验。
【器材准备】每个小组一份面粉、各种不同大小、轻重的“陨石”、尺子、抹布等。
【教学过程】(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要求详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发现特征猜想成因模拟实验论证猜想得出结论分布杂乱陨石撞击数量众多火山喷发数量多大小各异……大小、轻重深浅不一力度、撞击速度环中有环前后撞击近似圆形球形……。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了解环形山1.老师带来几张月球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图片)(坑坑洼洼的环形山、)二、观察环形山的特的征1.看到这环形山的照片,月球上的环形山有哪些特点呢?(看资料,填写特点)2.汇报。
上台结合图片来讲讲特征。
(大小不同,深浅不一、近圆凹坑,。
)三、探究环形山的形成1.环形山与我们地球上的地形相似吗?那么看到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疑问呢?(研究成因)2.环形山的这些特征正好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猜想,同学们觉得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什么依据吗?(陨石撞击、火山喷发。
)(反过来排除一些特别不可能的,最可能进行研究)四、造一个环形山。
(模拟实验)1.我们那今天无法亲临月球表面观察陨石撞击,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呢?(模拟实验,需要可以怎样模拟呢?)2.出示图片,进行介绍,说一说如何做。
补充介绍。
3.看看我们模拟陨石撞击能不能呈现月球环形的这些特征?五、汇报环形山的形成。
1.请小组上台展示我们做的环形山,请他们来介绍是否具有真实环形山的特征。
(请学生上台展示表达)2.陨石撞击说有什么问题吗?六、探究火山喷发说1.除了陨石撞击,同学们还说到火山喷发,我们能否也来模拟实验看看形成后的特征呢?2.介绍材料,实验操作。
你觉得火山喷发可能是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吗?哪些方面不符合?七、归纳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月球有哪些新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也只是对主流的陨石撞击学说、火山喷发学说进行了实验探究,同学们或许再进一步对环形山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你的猜想就可能是下一个主流的学说。
八、板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特征观察→成因猜想→模拟实验→结论大小不一陨石撞击符合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深浅不一火山喷发不符合分布杂乱外星人挖掘数量众多……近圆凹坑……。
我们来造环形山优秀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环形山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特点。
2.建造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3.利用模拟实验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4.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探索环形山的成因三、教学难点:通过建立模型探究环形山的成因四、器材准备:河沙、玻璃球、小铁球、玻璃珠各若干、尺子8把、水槽8个、甘油注射器4个、细胶软管4截、烧杯、水、抹布、PPT 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生回忆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追问古人认为月亮上有什么?2.课件出示月亮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图片,追问欣赏后的感受?课件展示李白描写月亮的古诗,学生齐读,感受诗仙李白心目中的月亮。
追问,李白诗中描绘的月亮是什么样子?3.学生谈对月球的认识,连续播放月球照片,学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出环形山的名称并板书。
二、新知探究(一)发现特征课件循环展示环形山图片,学生观察环形山有什么特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当引导归纳出:圆形、分布杂乱、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环中有环……(板书)(二)猜想成因月球上怎么有这么多的环形山呢?(出示幻灯片)猜想: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小组讨论并汇报猜想)教师引导归纳课件展示并板书:陨石撞击、火山喷发、自然形成……在这几种猜想中,大家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哪种?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喜欢的猜想(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猜想怎么验证呢?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论证你们的猜想吧!这节课,我们就来模拟造“环形山”(板书课题)(三)研究引导1.做陨石撞击、火山喷发的实验,在实验室这种条件下能做出来吗?我们应该把本次实验做成什么实验形式呢?(模拟实验)小组讨论汇报需要什么实验器材?用什么实验器材来替代表示什么?2.小组讨论制订汇报实验方案。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让学生造环形山,建立模型,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可以借此对他们的猜想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进行反思,为以后的科学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初步认识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与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
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
(3)在造“环形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和客观,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
要性及认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
测。
四、教学准备
沙、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认识环形山。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教师:(看播放视频)这里还有一小段有关月球的短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是的,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山。
这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指),这里凹着,周围突起像一座山脉,犹如碗状,伽利略给它取名为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主要的特征。
板书:环形山。
教师:那你知道最小的环形山有多大吗?(教师:月球表面最小的环形山,
约像鸡蛋那么大,不足十厘米)
教师:那你知道最大的环形山有多大吗?(教师:月球表面最大的环形山,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为295千米,比我们泾源县到银川稍微近一点,
能装进约20个泾源县
教师:那你知道环形山最深有多深吗?(教师:最深的环形山能把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装在里面而不平,超过8844.米教师:环形山是怎样分布的?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有的大环形山中间会有隆起的山峰,称为中央峰,有很
深的洞穴。
板书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随机、数量众多、大小和深浅不一。
教师:那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大家大胆的猜一猜。
生:火山喷发
生:流星体撞击
..........
教师:大家的猜想都是合理的,你有兴趣来模拟造环形山吗?看哪个小组造出的山跟月球上的环形山最相似?板书课题: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实验活动:模拟造环形山,验证推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研究,
并适时指导。
三、总结: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评价。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获得的结论。
(板书: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进行质疑),并由师生进行解答。
教师:科学家关于环形山的成因有什么见解呢?
教师:请大家资料:
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许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这种观点认为,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行星和许多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陨击坑”,证实了这种猜想。
也曾有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爆发形成的。
但根据人类登月后在月面设置的“月震仪”的探测资料得知,和地球相比,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
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来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1:这个资料,给你什么启示?
2:根据科学家的这个资料说明,你觉得那个学说更贴近事实?为什么?
教师总结:科学家对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解释也只是一种猜想。
他们仍然在不断地寻求证据来证明猜想。
人们一直走在探月的路上,我国科学家也在探月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的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完美运行成功,首次精确地测出了月球最高点和最低点,并发现月球比地球更圆。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会实现宇航员登月的梦想。
其实浩瀚的宇宙还有很多很多的奥
秘,等待着我们一一去揭开。
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特点:分布杂乱随机、数量众多、大小和深浅不一
最小的山:约像鸡蛋那么大,不足十厘米
最大的山:贝利环形山,直径为295千米
最深洞穴:能装进珠穆朗玛峰
成因:可能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还可能......
科学----奥秘----我们-----探索
附:研究报告单
研究报告
探究的内容
我们的猜想(环形山的成因)
造“环形山”的方法(验证我们猜测的做法)
我们的发现
(观察到了什么)
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