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2级深震——源于地球深部的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清7.2级深震——源于地球深部的跳动

陈棋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姜金钟副研究员/云南省地震局

汪清7.2级深震

18年前的2002年6月28日深夜(6月29日1时19分,北京时间),吉林省汪清县发生了7.2级深震(图1)。震后国家地震台网快速测定的汪清7.2级深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3.5︒、东经130.6︒,震源深度为540 km。该深震与7级浅源地震激发的地震能量和震动波形虽基本一致,但在地下540 km深处激发的7.2级深震能量经过数百至上千公里的衰减后,到达我国东北全境和华北部分地区尽管仍有微小的震动,却并未惊醒位于该深震上方沉浸在睡梦中的汪清周边居民。与7级浅源地震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相比,该深震也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

图1 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的4级以上地震分布(据国际地震中心1964~2016年目录)

图中圆点表示的地震按其震级大小和右下所示震源深度标度所画。从左至右的3个白中带红的圆球分别为2002年6月29日汪清7.2级深震、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处的6.1级深震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浅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3个地震的震中位于图中的蓝色星号处。图中的蓝色和黑色带箭头线分别表示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巨震导致的地表位移大小和位移方向,绿色箭头线代表9.0级巨震后120天观测到的持续滑动,请注意图左上角给出的蓝色与黑色和绿色箭头线代表的位移大小相差一个数量级。图中的白线和蓝色数字表示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大陆下方的深度,黑线代表为图2所画的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俯冲带的地震深度剖面位置。

汪清深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东北下方的日本俯冲

带上

深震是指地震发震的深度大于70 km(也有认为是大于60 km),深度小于70 km(Houston, 2015)或60 km(Frohlich,2006)的则称为浅震(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 km或60~300 km的地震被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km的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经常被笼统的称为深震,有些严格的学者则仅将深度大于300 km地震的称为深震。

由国际地震中心(ISC,)汇集世界各地地震观测资料最终测定的1964~2016年间基本不遗漏的4.0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和图2可见,在陆地和海洋下方都可以发生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但中国东北一带的深震活动可以从近600 km的深处连续向上和向东追踪至日本海沟附近的浅源地震,十分明显地展现出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插入中国东北大陆下方约600 km深度的图像。各种尺度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Fukao and Obayashi,2013;Wei et al., 2015;Chen et al., 2017;Tao et al.,2018)也都显示中国东北一带的深源地震与日本海深震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并发生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的高速异常体内部。

图2 图1所示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的剖面两侧300 km范围内的地震深度分布

图中蓝色星号处及其连线分别给出2002年6月29日汪清7.2级深震、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处6.1级深震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浅震的位置和震源机制解;图右下角为圆圈所表示的地震震级大小,图上方画出了剖面沿线的陆地和海洋地形形态。

李圣强等(2013)对图1和图2所展示的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处6.1级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解进行精细测定,结合图1所示的在中国东北GPS观测到的2011年日本9.0级地震高达35 mm的南东东向同震位移(王敏等, 2011)和震后120天(2011年7月上旬)仍观测到不少于13 mm的同方向持续水平滑移(Shestakov et al. ,2012),研究认为2011年5月10日的6.1级深震活动属于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的日本俯冲带整体动力作用过程的体现,是由日本东北近海9.0级地震导致的南东东向拉张应力变化而引发的。上述这些现象表明汪清深震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东北下方的活动体现。由于太平洋俯冲板块的运动,汪清附近地区发生了不少的深震活动,有资料记载的7级以上深震就有1917年7月31日珲春东南7.5级、1918年4月10日珲春北7.2级、1940年4月10日东宁7.3级、1946年1月11日宁安南7.2级、1957年东宁西南7级、1973年9月29日珲春东南海中的7.7级和2002年的汪清7.2级深震等,近年来最为显著的深震活动是2016年1月2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林口县的6.4级深震。从国际地震中心2020年4月发布的1904~2016年全球Mw≥6.0地震分布图4(),可见全球的地震主要聚集在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和洋中脊三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图像则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最明显体现,其中我国东北汪清附近和南美地区是世界仅有的较多发生震源深度大于300 km 的深源地震的2个大陆地区。

图3 国际地震中心2020年4月发布的1904-2016年全球Mw≥6.0地震分布图

最深的深震和最大的深震

地震活动由浅表至地球深部呈现了一定的频次特征,对国际地震中心采用三维地球速度结构更好地测定发震位置(尤其是震源深度)的1964~2016年ISC-EHB地震目录进行统计(图4红色),同时也将常见的Frohlich(2006)的ISC 5.2级以上地震的统计对比用蓝色画在图中。由图4可见,从近地表到深度约300 km处的地震发生数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然后保持着低活动量至约480 km深度,随后至约600 km深度处出现递增,然后再次递减至约700 km深度处,这一现象在基本没有漏记的ISC 5.2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数据中显示的更为明显。

由于大量深震发生在海中或海岸线附近(见图3),震级较小的深震(小于3.0级或4.0级)因释放的地震能量较小,在近距离内缺乏足够的地震台记录以测定

深震的发生,故较小的深震目录缺失严重。那么目前人类记录到最深的地震有多深呢?检索国际地震中心汇集的地震目录,可见最深的深震发生在约800 km深度处,包括2013年4月19~21日和2013年9月5日发生在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的4个最大震级为4.0级的深震,及2003年11月6日和2018年7月3日分别发生在日本火山岛和斐济群岛没能测定震级大小的2个深震,这几个约800 km 的深震因仅有极少的地震台记录到,其测定的震源深度可靠性有待确认。较为可信的最深深震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2004年4月8日瓦努阿图群岛发生在735.8 km深度的4.2级深震()。

图4 据国际地震中心1964~2016年地震目录统计的地震深度个数分布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最大深源地震是2013年5月24日鄂霍茨克海8.3级地震和1994年6月9日玻利维亚8.3级地震(也有报告说玻利维亚深震的震级为8.2级),这2个深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约607 km和637 km(Zhan et al., 2014)。而人类记录到的最深的大地震则是2015年5月30日发生在日本小笠原群岛的7.9级深震(日本气象厅测定震级为8.1级),国际地震中心最终确定的震源深度为685.5 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