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法在痞证治疗中应用
王四进经方讲座-37辅行诀之五泻心汤与痞证,除滞法
王四进经⽅讲座-37辅⾏诀之五泻⼼汤与痞证,除滞法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解释我觉得当代倪海厦是⼀个⼤家,他敢说、敢⽤药,能把真实的东西讲出来。
咱们学伤寒论⼀定要看倪海厦的著作,他应该没有见过黄元御的著作。
四圣⼼源是咱们中医的根本理论,看了他的著作就有了根基,⽽张仲景的著作就是⼤树。
辅⾏决出来以前⼤家⽤药都不知道原理,都知道经⽅效果好,咱们把黄元御、伤寒论和辅⾏诀⼀起学好了,⼤家再学习伤寒论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思路。
我研究了⼆⼗多年也⾛了不少弯路,⼤家顺这个思路研究就不会绕多⼤的弯⼉,能起到这个作⽤就不⽩费咱们的⾟苦。
因为医疗问题是个世界难题和⾼科技,⼈类和疾病战⽃这么多年,西医运⽤现代科技每年投⼊多⼤的⼈⼒、物⼒、财⼒,还不能很好地解决。
咱们看这些古书能较好的解决,说明这些书的价值⾮常⾼,如果不在临床上救⼈命就不知道它的价值。
很多⼼⾎管病要上⽀架,昨天见了⼀个⽼⼈上了四个⽀架,现在⼼脏还是特别胸闷、难受。
如果当初好中医⽤了这些经⽅,不⽤上⽀架就能解决,⽽且⽣活质量要好的多。
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上了四个⽀架,越上⽀架循环越不好,但是不上⼜不⾏。
还得⾛别的⾎管搭桥,打了⿇药上了⽀架⾃⼰也不知道,醒来⾝上装了不该有的东西了。
后期的问题更⿇烦,还得终⽣吃那些排异的药、溶栓药,他每天都得担⼼⾎管再次堵住,都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但是能把你的⽣命保住,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咱们中医还有更巧妙的办法,现代医学没有认识到这⼀点,咱们中药吃下去好了就没事了。
你不知道那个苦就不知道这个甜,⽽且很省事、简单,⽆⾮就是熬药喝着苦⼀点。
虽然学院派经⽅的东西较少,但是在民间还是⽣⽣不绝地在往下传,证明中医的⽣命⼒还是强盛的。
伤寒论历经多少战乱还是保存下来了,好东西就绝不了,绝了的就不是好东西。
伤寒论的很多版本传到了韩国和⽇本,他们都在⽤。
越是⾼科技的时候越显出经⽅的厉害,很多问题他们⾼科技已经解决不了了,或者当时好像解决了,后续的问题会造成⼈们⽣活品质的下降。
痞证证治
提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痞
•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发热,便干, 口苦,目赤,咽红,咽痛,舌红,苔黄, 脉数。 • 病机:病邪入里化热,郁于上中二焦, 气机受阻。 • 治法:清热泻火 •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 大黄 黄连 黄芩 特点: • 1)相辅相成,药力集中; • 2)药量较轻; • 3)不用煎煮,开水泡服。
提要:寒热夹杂痞
病机: • 半夏泻心汤证—— 表证误下,病邪入里,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司 • 生姜泻心汤证——水气明显 • 甘草泻心汤证——气虚较重
提要:寒热夹杂痞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药: • 半夏泻心汤 1)祛邪(温凉并用,辛开苦降)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 半夏、干姜——温散寒邪 2)扶正 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三、寒热夹杂痞证治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二、热痞证治之二--附子泻心汤证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 汤主之。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提要:附子泻心汤证 ——热痞兼轻度阳虚
• 主症:心下痞——热痞——局部 恶寒汗出——阳虚——全身 • 病机: 热郁中焦,气机受阻,兼轻度全身阳虚 • 治法:清热泻火兼温阳 • 方药:附子泻心汤 • 特点: 1)相反相成,邪正兼顾;2)泡服与煎汁结合。
光明中医2010年总目次
… … … …… … … …
崔晨华 王民集
韩佳瑞
孙新宇
左振魁
等 (6)
节 骨性 关 节炎 15例 2
… … … … … … … ・ ・ … … … … ・
“ 阳 透 刺 法 ” 疗 头 面 部 杂 病 验 案 举 隅 … … 太 治
王 文锋 ( 5 4) ・ ・ ・・ ・・ 杨 珠英 ( 7 4) 彭 江 云 ( 8 4 )
… … … … … … …… … … …
樊 改 英 教 授 以 脾 肾 阳 虚论 治 杂症 之 验案 4则
… … … … … … … … … …
宣 痹 健 膝 汤治 疗 增 生 性 膝 关 节 炎 3 6例
… … … … … ・ … … … 一
中药 替 代 激 素 治 疗 肾 炎 蛋 白尿 例 析
.… … . . .… … … … … - -
… … … …
车 旭 东 (7)
安照华
杠 板 归 汤 熏 洗 治 疗 炎 性 外 痔 的疗 效 观 察
… … … … …
针 药 并 施 治 疗 顽 固性 呃 逆 4 8例 … …… ・ … - ・ …
光明 中医2 1 0 0年 1 2月 第 2 5卷 第 l 2期
CC M D cm e 2 1. o 2 .2 J MC ee br 00 V l 5 1
光 明中 医2 1 0 总 目次 0年
中医 药 治 疗 乙 型 肝 炎 8 6例 临床 观 察 … …… … 温 胆 汤加 味 治疗 糖 尿 病 性 胃轻 瘫 3 6例 … … …
周 超 凡 (1) 杨 克 伟 张 秀 梅 ( 9 的 临 床观 察 3) 冠 心病 合 并 胃肠 功 能 障 碍 的 病 理 关 系 探 讨 与 中 自拟 柴 金 利 胆 汤 治 疗 慢 性 胆 囊 炎 6 9例 …… … 黄 进 淑 ( 3 7) 医药 治 疗 思 路 … … … …… … …… 牛 崇 峰 (3) 韩 广 伟 郭 彩 云 ( 1 针 药 并 用 治 疗 缺 血 性 中风 6 4) 0例 … … … … …… Ⅱ、 Ⅲ期 高 血 压 的 中医 辨 证 论 治 分 析 … … … … 新 络 合 剂 治疗 不 稳定 性 心 绞 痛 的 临床 研 究 … 刘 群 霞 张 怀 亮 李 丹 ( 4 7) 王 君 琴 (4) 周 慧 君 尹 小 星 曲燕 ( 2 针 药 结 合 痛 经 治 验 3则 … … …… … 钱 虹 ( 6 4) 7)
王素梅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撷萃
作 者 单 位 :0 0 8北 京 , 京 中医 药 大 学 东方 医 院儿 科 10 7 北 作 者 简 介 : 自佳 (9 4 ) 女 , 陈 1 8 一 , 医学 硕 士 , 师 。 研究 方 向 : 医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J 多发 性 抽 动 症 。 L
【 键 词 】 王 素 梅 ; 中 医 学 家 ; 咳喘 / 医 药疗 法 ; 辛 开 苦 降 ; 儿 童 关 中
d i1 . 9 9 j is . 6 4 3 6 . 0 0 0 . 2 o : 0 3 6 /.s n 1 7 — 8 5 2 1 . 1 0 5
【 中图 分 类 号 】 R2 2 【 献 标 识 码 】 A 7 文
通 讯 作 者 : 素 梅 ,0 0 8北 京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东 方 医 院儿 科 。 王 1 07 北
【 要 】 辛 开 苦 降 法 是 中 医一 种 常用 的 、 特 的 治 疗 方 法 , 用 于 治 疗 各 种 寒 热 错 杂 、 降 失 常 、 实 摘 独 可 升 虚
互 见 的 病 证 。 导 师 王 素 梅 教 授在 多年 临 床 中 , d J 的 生 理 特 点 出发 , 其 应 用 于 小 儿 咳 喘 等 症 , 治 疗 从 xL 将 在 外 感 疾 病 的 同 时 注 重 调 理脾 胃 , 清 降 浊 , 见 疗 效 。 升 颇
辛开 苦降 法源 于《 内经 》 广 泛 应 用 于 张 仲景 的 , 《 伤寒 杂 病论 》 。张仲景 受 《 内经 》 升降 相 因说 “ 甘 辛
发散 为 阳 , 酸苦 涌 泄为 阴” 辛 能散 能润 , 和“ 苦能坚 能
泄” 理论 的启 迪 , 伤寒 杂病论 》 “ 等 于《 列 半夏 泻心 汤”
吴新欲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240 ) 10 1
【 分类号 】 15 ;26 0 ; 4. 【 中图 1 5R5. 5R 22 文献标识码】 A 【 2 3 2 文章编号 】 1 2 21( 1) —70 0 0 — 692 01 1 —2 0 0 2 7
作 者 简 介 : 虹 ( 95 ) 女 , 治 中医 师 , 士 。从 事 中 医 心 内 唐 17 一 , 主 硕 科 临 床工 作 。
・ ◆ -. _¨ 一 + _ . _◆ … ◆ ◆ + 一- -- . ● _◆ -. _ - ・ _. _・ ● ● _. _◆
气机不宣 , 胃气郁滞 , 而证见心 下痞满不 痛 , 呕吐 , 鸣下 肠
20 0 0 8— 9—1 三诊 , 出 , 温 降至正 常 , 1 汗 体 右侧 眼 睑麻 痹 亦 有好转 。后经调理 , 住院 1 痊愈 出院。 4d
减轻 , 大便 已行 ; 4剂药量减半 , 6剂诸症悉除 。 服 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 上热下寒证 . 黄连汤加减 。 2 2 寒热错杂证 .
既有 口干 1苦 , : 3 胃脘痞满 , 嘈杂 心烦,
舌红泛酸 , 又见大便溏 薄 , 甚或 完谷不化 , 小便 清长 , 方予 因表 证误下后 , 邪热 内陷 , 寒热互结 ,
能开气宣浊” 拓宽了辛开苦 降法 的临床使用范 围, , 并广泛
及“ 上热下寒 ” , 表方 剂半夏 泻心汤 、 子泻心 汤 、 证 代 附 黄 连汤等 。温病学大 师 叶天士 师古 而不泥 古 , 发挥前 人 经
验, 《 在 临证指南 医案》 中指出“ 辛以开之 , 苦以降之” “ , 微
浅析辛开苦降法
1 辛开苦 降理 论的历 史渊 源和发 展
成 无 己 、尤 在泾 等 曾在 诠 释半 夏 泻 心汤 时对 辛
《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 、胃肠寒热错杂的病 开苦降进行过论述。李东垣则充实了辛开苦降,并
证早有明确的论述,《灵枢 ·师传》日:“胃中寒 ,肠 中 创立了补脾 胃泻阴火升阳汤 、升阳益胃汤、枳实消痞 热 ,则胀 而且泄 ;胃中热 ,肠 中寒 ,则疾 饥 ,小腹 痛 丸等辛开苦降方 ,独创 了以诸 风药升发阳气 。张秉
(收稿 日期 :2010-09.13 责任编辑 :蒋力生)
· 6 ·
江西 中医药 2010年 10月第 l0期总 4l卷第 334期
治疗 湿 热病 证 用 药 规 律 体 现 了辛 苦 、寒 温 、轻 厚 并 (甘 ),以甘 缓 之 ,以辛 散 之 ”,“阳 明 之 复 ,治 以辛
用 ,芳 香 、甘 淡 为 主 ,以 开 上 、畅 中 、渗 下 的治 疗 原 温 ,佐 以苦 甘 ,以 苦 泄 之 ,以 苦 下 之 ”。 张 仲 景 则 遵 则 。Ⅲ3 吴 鞠通认 为 “非 苦无 能胜 湿 ,非 辛 无 能 通 利邪 《内经》的理 论原则 ,谨 守病 机 ,各 司其 属 ,集 辛 热 的
关 键 词 :辛 开苦 降 ;脾 胃病
中图分类号 :R 242 文献标识码 :A
“辛开苦降”法又称“辛苦通降”法 ,属 中医学八 等病证 。其病机 特点 多为寒 热错 杂 、虚实互见 ,病位
法中的“和法”范畴 ,是将辛热 (温 )和苦寒 (凉 )两 多以脾胃为主。《伤寒论》中体现辛 开苦 降法的方
胀”;“胃欲寒饮 ,肠欲热饮 ,两者相逆 ”。《素问 ·至 承 明确指 出“半夏 泻心 汤 ”中“黄芩 、黄 连与 干姜 ”的
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342例
纳差 、 消瘦 等症状 加重 。由于 胃液 等的潴 留 , 胃酸等增 加 易导 致 消化性 溃 疡发 生 , 由于 胃下垂 后 胃蠕 动差 容 易 出现 胆 汁返 流等 而发 生 胃食 管 返流 病 , 中药平 胃 在 散 加 味治疗 的基 础 上加 用 西沙 比利和 法 莫替 丁治 疗 , 临睡 时 口服 , 旨在 提 高 胃的张 力 , 促进 胃排 空 , 除胆 消 汁返流 , 消除 胃潴 留时 胃酸 增加对 胃粘膜 的攻击 作用 , 晚 间服 用法莫 替丁 针对 治疗午 夜后迷 走神经 兴奋造 成 的 胃酸分 泌增 加 , 而治 疗 和预 防 胃下垂 时消 化性 溃 从
在上 述 中西 药物 治 疗 的过 程 中 , 鼓励 病 人少 食 应 多餐 , 强腹 肌锻 炼 , 除烟 酒 等不 良嗜好 , 立有 利 加 戒 建 于 胃下 垂治 疗 的行 为方 式 和生 活 方式 , 而促 进 胃下 从 垂康 复 。
( 稿 2 0 一11 ; 回 2 0—9O ) 收 08o —5 修 0 8 0 一 1
疡 的发生 。
最低 点 降至髂 嵴 连线 以下 的病 变 , 要 由于 胃壁 张 力 主
低 下和 附着 在 胃周 围的 6条 韧带 及 腹肌 松 驰无 力 , 腹 壁 弹性减弱 , 腹压减 低所 致 , 中医学认 为本病 以饮食 劳
倦 , 胃虚 弱为 主要 发病 因素 , 主 肌 肉 司运化 , 脾 脾 胃主 受 纳 , 与 胃相 表里 , 阳不 振 , 脾 脾 失其 健 运 , 转输 无 力 ,
水谷难 以运化 , 水湿 内停 , 阳不升 , 清 中气 下陷而致 病 。 其 主要 病 机 为脾 胃虚 寒 , 湿 内停 , 水 故治 疗 宜 健 脾 燥 湿 , 中和 胃 , 举 中气 , 胃散 出 自《 温 升 平 太平 惠 民和剂 局 方 》功 能燥湿健 脾 。 中重 用苍术 以其苦 温辛燥 , 善 , 方 最 除湿运 脾 , 厚朴 行气化 湿 , 消胀除满 ; 陈皮 理气化 滞 , 甘 草、 干姜 、 枣和 中健 脾 。 大 笔者在此 基础 上进行 了加 味 , 砂 仁化湿 醒 脾 ; 山药 健脾 益气 ; 内金消 食 健 胃 , 鸡 附片
辛开苦降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运用
证 候群 。根 据 20 06年 5月美 国消 化 疾 病 周 学 术 会 议 发 布 的 Rm l 标 准 , 能性 消化 不 良必 须 包 括 以下 1 或 多 项 : 后 o eI I 功 项 餐 饱 胀不 适 、 早饱感 、 痛 、 腹烧 灼 感 。症 状 出现 至少 6个 月 , 上腹 上 近 3个 月满 足 以上标 准 , 且 没 有 可 以解 释上 述 症 状 的器 质 性 并 从 四气 而 言 , 治寒 以热 ” “ 热 以寒 ” 辛 温药 与 苦 寒 药 “ 、治 ,
汤 、 姜 泻 心 汤 , 方 差 异 仅 在 于 一 味 药 的 增 加 或 药 量 的 变 生 三 更, 所治病证有所不 同。生 姜泻心 汤证 因脾 胃虚弱而兼 水饮
良的临床表现, 多属中医“ 痞证” “ 、 暖气” 等范畴 。
1 脾 胃气 机升 降 失 调是 功 能 性 消化 不 良的 病 机 关键
O URN AL FP A T C LT O R C I A R A
~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0 0 9年 3月 第 2 5卷 3期( 总第 14期 ) 9
D TO A H N S D CN 杰0 o N . II N L C IE EME I IE t9V 1 l . o3
气 良的病名 , 但历代文献 中 有很多病证症状与之相似 。如《 伤寒论》 19条“ 第 4 但满而不痛 者, 此为痞”第 1 1 按之 自濡” 第 14条“ , 5 条“ , 5 按之濡” 。表现
多 为 胃脘部 堵塞 胀 闷不舒 , 之 柔 软 不 痛 。根 据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按
阴阳应象大论》 “ 云: 清气 在下 , 则生飧泄 , 浊气在上 , 则生麒 胀。 脾 胃气弱, ” 米谷入 , 清气不升而反降则为飧泄 ; 浊气不 降,
浅析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辛开苦降法”
浅析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类药物组方,以调理脏腑气机,尤其是的脾胃气机,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八法中消法、和法范畴。
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源于《内经》,立方用药首创于《伤寒论》,是《伤寒论》治疗脾胃病常用的治法之一。
辛开苦降法的主要治疗:辛开苦降法是《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治法之一,脾升胃降,气机调畅,胃痞自消。
主要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之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肠鸣等病症。
辛开苦降法的用药特点可调整气机升降,辛主宣通,能理气健脾开痞;苦主降泄,能泄痞健胃。
辛苦同用,有开泄痞塞,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
可互相制约,辛温太过有伤阴之弊,配以苦寒之品可免辛燥助热生火,使阴阳协调,寒热并除;苦寒太过,易损脾阳,配以辛温,可防寒凉偏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治疗效应。
可反佐从治,若用大剂量的辛温药或苦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病人不能受纳药物而发生格拒情况时,可按“从治”意,反佐少许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
应用辛开苦降法的体会是:一、外有风邪、寒邪、湿邪,兼内有郁热的无形之热结,或胃、肠、膀胱有形热结者,皆可以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
无外邪,但有内热者亦可应用该法。
二、“辛开苦降”法对于湿热内结者,效果较好,不论结于上、中、下三焦者,皆可应用,总之要在认真辩证的情况下合理调配药物配伍及用药剂量。
三、因辛味药多能发散或温化,苦味药多能燥湿、通降,故而辛苦相合多能伤阴,所以对于阴血亏虚者或素体阴虚、血虚者慎用。
对于阴、血亏虚者应用此法时,要注重剂量的应用,或配合养阴血之药,以免阴血被伤。
四、对于辛、苦两种药物的剂量,不但要看外邪与内热的轻重,即便单独内热病证也要看热势的强弱来制定辛、苦的剂量,如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用量也绝不可固定按其6﹕1剂量,若寒重于热者可辛多苦少,如热重于寒者可苦味黄连多用,辛味吴茱萸少用。
另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将病机属于寒热不调的一类证,不管在哪一经出现,不论是寒热互结,还是上热下寒,尽管在具体病证中,病变部位不同,寒热多寡不一,皆本《内经》旨义,治法与组方用药,都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为原则。
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法又称辛通苦泻法辛开苦降法又称辛通苦泻法,是用辛温药物与苦寒药物,相互配伍使用的一种医治办法。
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效果;苦味药物具有降泻、通下成效。
寒温并用,有辛开苦降、宣通上下、和畅气机、阴阳并调等成效。
本法临床使用广泛,效果确切。
辛开苦降法是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医治脾胃不好、寒热错杂所致之痞,所倡的医治办法。
《伤寒论》第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吐逆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是张仲景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的首要条文。
证由表证或半表半里证,医者误下,致使邪热乘虚内陷,寒热之邪互结于中焦胃脘,故心下痞,按之濡。
邪结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异常,胃气上逆而呕,脾气不升则肠鸣下利。
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法,方宜半夏泻心汤。
所谓辛开苦降者,《内经》云:“辛走气,辛以散之。
”“苦先入心,以苦泄之。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物组成。
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结,苦降止呕降逆、消痞满;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苦降泄热,以调其阳;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温补脾胃以调其阴。
诸药相伍,寒温并用,辛苦并进,补泄同施,使其清升浊降、中土得运、阴阳调和、痞满自除。
笔者于临床,对一些缓慢胃病,经用理气和胃、清热和胃、消食导滞等法医治,其效不明显,症见胃脘部痞满、饮食削减,或厌恶吐逆,或灼心反酸,或大便淡薄下利,或大便干结,此类病例均予辛开苦降法医治,多收捷效。
现择验案一则,列举如下:朴某,男,43岁,2018年8月17日初诊。
一周前现胃脘部痞满不舒,继而肠鸣辘辘,厌恶吐逆,腹泻六七行。
当地卫生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经输液、口服药物医治,诸症得以缓解。
《伤寒论》痞证研究概况
[0 富琦 , 2] 陈信义 . 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的新思路 [] 建 J. 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 , 0 , ( ) 9 2 3 1 9: . 0 0 7
[ 1 屈会 化 , 琰 , 2] 赵 曲荣波 , 自发性高血压 大 鼠早期 中医 等. 证侯 的研究 [] J. 中医杂志 ,0 84 ( ) 4 — 4 . 2 0 ,9 5 : 6 4 8 4 [2 倪亮 , 硕仁 , 2] 王 赵明镜 , 部 分狭窄大 鼠腹主 动脉致 心 等. 肌肥厚 动物模型 的病证结合 研究 []中国 中医基 础 医 J.
关键 词 : 寒 论 ; 证 ; 伤 痞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 2 22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8 ( 0 20 - 0 0 0 10 — 4 6 2 1 ) 10 8 — 3 .
痞, 其病名首见 于《 内经》称 为“ ”“ ”“ 满 ”“ , 否 、痞 、痞 、痞 塞” 。如《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 “ 日:备化之纪 ……其病 痞。”素 《 问・ 至真要 大论》 “ 阳之复 , 日:太 厥气上逆……心胃生寒 , 胸膈 不利 , 心痛否满 。” 出了本病胸膈满 闷、 指 心下痞塞的症状 , 故
胃中有烧灼感加海螵蛸 、 煅瓦楞 以制酸止痛 。张纾难 | 出 】提 。 了痞满的中医治疗禁 忌 : 邪热 内陷证型 , 多以大黄黄连泻心汤 为方 , 但在苦寒清 胃泄 热同时 , 注意加入辛香之 品 , 要 且苦寒 之 品不可过剂 , 以免伤及 中阳。饮食停滞证型 , 多以保和丸为
脾 胃 调 、 降失 常、 失 升 气机不 利为本 , 、 、 、 、 热 痰 湿 食 气等邪气
汤为治 , 但土病必致木郁 , 若合 四逆散 , 则效果更好 ; 若见 口苦 咽干 、 夜寐不实时 , 则属痰热为患 , 应改 以黄连温胆汤为治 ; 有 嗳气不除 、 心下痞满者 , 当以旋覆代赭汤为治。 肝郁气滞证型 , 应 以四逆散合小 陷胸 汤为方 , 有肝郁化火 , 若 证见 日苦咽干 、 心烦易激 , 或有 反酸者 , 可合用左金 丸、 瓦楞子等 。中虚气 锻 滞证型 , 当以香砂六君子汤为方 , 若纳差 、 进食则痞满者 , 宜加 入鸡内金、 焦三仙 以加强消导除痞作用 。痞满重者 , 可加枳术 丸以消虚痞 。承伯钢等 [ 1 治疗 以痞满为主证 的慢性 胃炎从 9
辛开苦降法之临床应用_马丽佳
滞[1],用熟地黄三五七钱至一两温补阴分,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寒气得以解散,脉络得以温通,经血因而下行。
景岳曰:(熟地黄)“得升柴则能发散”[1]。
其治疗产后外感,表邪不散而发热,方选五柴胡饮[1],以熟地与柴胡相合,补散兼调,养足阴液以助发汗逐散外邪。
3对熟地黄滋腻之见解大多医家畏熟地黄恋邪滞痰、滋腻碍胃之弊,一般不用熟地黄治疗痰喘咳嗽。
但景岳对此有独到见解。
他设问:“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1]景岳自制金水六君煎治疗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引起的产后喘促、多痰、气短[1]。
此方取熟地黄补肺肾之阴精,正气足则可祛邪气、化痰涎,使喘嗽自平,方中以熟地黄合半夏、陈皮、茯苓,既可获祛痰化饮之功,又能制熟地黄滋腻碍运之弊。
正如清·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所云:“夫熟地岂特不生痰,且能消痰。
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何以逐之”[6]。
陈士铎还在《本草新编》中记载一例病案,患者痰如白沫,甚则卧不能倒,他用六味汤且加大熟地黄剂量,甚为验效。
可见景岳对肾虚而喘者,不惧熟地黄之滋腻,用其益肾填精而定喘的观点,被后世所接受并仿效。
景岳还不赞成由于惧怕熟地黄滋腻之弊而在用熟地黄补养阴血时加用渗利药物。
曰:“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1]。
又曰:“有用之补血,且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阳极喜收稿日期:2011-03-06作者简介:马丽佳(1962-),女,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滋”[1]。
再谓:“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1]。
景岳认为本来阴血虚的人就非常需要阴水的滋润,有的医生在用熟地黄时畏首畏尾,总要加上渗利之品,单用多用熟地黄就更不敢了,而同时再配用其它甘药加强补益作用,更不可能。
景岳提倡不拘泥于前人的陈腐,在病人确实为阴血虚弱的情况下,大胆利用熟地黄的补守沉静之性填补阴血。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 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1。
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干姜炭L 5g。
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 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
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加大黄。
[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易炮姜。
临床疗效满意。
[天津医药,1978,c1,:6]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
便秘,体壮加生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
每日l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1996,tll,;4883 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 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李东垣《脾胃论·用药宜禁论》治湿九法】
【李东垣《脾胃论·用药宜禁论》治湿九法】展开全文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指出:“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
”认为湿病多与脾胃有关。
兹就其具体的治疗整理出9法,列举如下。
1 袪风胜湿法此法多用于风湿之邪在表,见一身尽痛。
或手足太阳经为风湿之邪所袭,见头痛、项似拔、腰似折、腿痛等证候。
李东垣从《内经》“风胜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得到启示,认为“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在“风湿相搏也,以升阳发汗,渐渐发之”(《兰室秘藏·腰痛门·麻黄复煎散》)的原则下,李东垣重用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胜湿,若湿邪在表(非仅在太阳经),一身尽痛者,则以风药配苍术、白术等以祛风散湿,使经气通畅。
若经中有郁热,或湿邪化热,见身热者,加升麻;若湿邪上攻头目,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等,并视疼痛所在的部位或经络而加引经药;若兼见浑身肿,以面上尤甚者,合张仲景麻黄加术汤;若病在冬季者,加麻黄;若兼有麻木者,加黄芪、橘皮等以行肺气;若兼有热邪在上焦者,加黄芩(一半酒用,一半炒用);若下焦有湿热,见脚膝无力沉重或腰腿疼痛者,加黄柏、知母、苍术等清热燥湿,并以柴胡为引。
方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中除风湿羌活汤、清空膏、羌活苍术汤、《脾胃论》中除风湿羌活汤、苍术汤、解表升麻汤等。
2 散寒袪湿法此法多用于2种情况:①寒湿之邪在外,见肢节疼痛、身体沉重、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浑身麻木,睡觉则少减等表现。
②在中焦气弱的情况下,脾胃受寒或脏腑积冷,见中满腹胀、脘腹疼痛、大便滑泻、腹中雷鸣、白带不止等证候。
在治疗上,若寒湿之邪在外,李东垣多重用麻黄,并配桂枝、苍术或白术(取张仲景麻黄加术汤之意)等药以散寒祛湿,若湿邪较显,重用羌活,并配防风、独活及肉桂等辛温之品以散寒湿。
而面对中焦气弱,寒湿聚于脾胃的情况,李东垣会重用温中散寒之品如草豆蔻、半夏、益智仁、吴茱萸、干姜等,配茯苓、泽泻等淡渗之品以利水。
晓锦源: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心下痞的治疗
晓锦源: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心下痞的治疗《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在六经的指导下去看待方证的问题,我们知道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五个泻心汤都归属于六经厥阴病的范畴,所以当我们临床中看到一个患者,它的病位在半表半里,同时是寒热错杂的阴证时,才考虑用五个泻心汤来治疗。
从五个泻心汤的条文来看,尤其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经方,它们的核心主证都是具有一个“痞”,比如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比如生姜泻心汤的“心下痞硬”;比如甘草泻心汤的“其痞益甚”等。
所以说明三个方子的主要症状都是一个“心下痞”。
通过观察三种泻心汤的方药组成,得出其治法为辛开苦降,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于心下,气机郁滞而致痞或痞硬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有形之邪,所以用半夏、干姜辛开,用黄芩、黄连苦降,其实最重要的还有人参、甘草、大枣的甘调作用,把辛开苦降拓展为辛开苦降甘调的治法,所以三个泻心汤的治法都是辛开、苦降、甘调,因其核心药物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个泻心汤也恰恰符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半表半里的病机,因此需要用到甘温补益的药物如参姜草枣,是不是和小柴胡汤剂有些类似?生姜泻心汤见于《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五法”治疗痞证临证探析
“五法”治疗痞证临证探析作者:刘友桂李云海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1年第08期【摘要】痞證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关键词】痞证;“五法”;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6-0082-04Analysis of“Five Methods”in the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FullnessLIU Yougui LI Yunhai*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1,ChinaAbstract:Main features of Epigastric Fullness are self-conscious stomach obstruction,diaphragms full,invisible touch,soft touch,press painles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pigastric Fullness from its origin,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features,the epigastric fullness were divided into “stomach Epigastric Fullness”“liver Epigastric Fullness”and“lung Epigastric Fullness”.The treat ment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pigastric Fullness were verified by opening pungent flavour and dropping bitter、“combining tonifying and drain”“tonifying with sweet and warm”“regulation liver and spleen”“opening qi of lungs”.Keywords:Epigastric Fullness;Five Methods;Cases痞证是临床脾胃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证候,病机复杂,症候多样,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从治疗痞证论半夏泻心汤的“魅力”
从治疗痞证论半夏泻⼼汤的“魅⼒”第 1428 期作者 / 孟庆鸿天津中医药⼤学编辑 / 许红⊙校对 / 钱秀华痞满是临床消化系统⽅⾯极为常见的证候。
《素问·异法⽅宜论》载“藏寒⽣满病”,最早提出对痞满病因认识。
⽽仲景先师则是创⽴诸泻⼼汤治疗该种疾病,半夏泻⼼汤既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基础结构,也是后世医家应⽤最为⼴泛的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半夏泻⼼汤都是治疗脾胃系疾病的“宠⼉”,下⾯谈谈它的“魅⼒”。
1 何为痞证2 治疗痞证的思维之“美”中医是建⽴在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取类⽐象的世界观之上的,因此认识疾病、诊断疾病与治疗疾病均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取象于⼤⾃然,运⽤古朴的辩证思维去理解、分析其发⽣发展规律。
痞证是由于邪⽓影响中焦脾胃⽓机的斡旋功能,导致脾⽓不升,胃⽓不降,中焦⽓机停滞。
故运⽤取类⽐象的思维⽅式,可以(本⽂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将痞证与⽣活中的下⽔道堵塞现象进⾏类⽐。
下⽔道堵塞时,当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时,通常采取化学溶解或者物理打碎的⽅式,减⼩其体积,使下⽔道得以疏通;若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但数量较多时,在润滑的同时可以对其施加相反⽅向的⼒量,破坏异物与下⽔道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平衡,以达到疏通的效果。
3 半夏泻⼼汤的组⽅之“美”半夏泻⼼汤是笔者最喜欢的⽅剂,其⽅药组成具有极⼤的魅⼒。
全⽅以半夏为君,⼒专消痞散结,⼜善降逆⽌呕。
⾂以⼲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然中虚失运,故⽅中⼜佐以⼈参、⼤枣补脾益⽓,以⽢草补脾的同时调和寒热之药。
寒热之药相伍是本⽅的魅⼒所在,仲景先师极为擅长将药性完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杏⽯⽢汤中⾟温的⿇黄与⾟寒的⽯膏相伍,以治疗风寒之邪⼊⾥化热、邪热壅肺之证候,宣肺以疏风,清肺以解热,⼆者相伍能很好地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此外,笔者认为应⽤半夏泻⼼汤不必局限于寒热错杂,只要中焦⽓机升降失常即可使⽤。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
痞证与枳实消痞汤浅析痞证,即指心下(胃脘部)痞满不舒,按之柔软不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
”表明痞证是一组以胃脘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特点的证候群,目前认为主要包括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的一些类型,多因胃肠蠕动功能、胃电节律和胃肠激素的改变所致,体现为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特别是胃肠运动减弱占大多数,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纳差、气呃、嘈杂、食臭、肠鸣、便溏等症状。
2 病因病机2.1病因从《伤寒论》有关痞证的条文来看,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证误下。
如《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尔。
”指表证误下,正气受伤,外邪陷入,致胃脘部痞塞满闷。
《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作痞也。
”即指内无实邪而用下法导致痞证。
二是脾胃虚弱。
导致胃纳失司,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
《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即指在伤寒过程中,正气损伤,邪退而正气尚未恢复,饮食过多则胃虚食滞,寒热痞结。
三是外邪直接侵扰结于中焦。
《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指出本病由邪热壅聚所引起。
2.2病机痞者,否也,与泰相对。
“否”代表坏,“泰”代表好。
“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
天在上而地在下,《易经》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故否卦中天气向上升,地气往下降,天地之气越离越远,不得交通。
《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天气不能下降,地气不能上升,如此则阴阳离绝,天地交通不表,万物则不能遂其生。
痞证正是处于“否”卦的这么一种状态。
而“泰”卦则正与之相反,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天在下而地在上,天气属阳向上升,地气属阴往下降,故“泰”卦曰:“泰者,通也。
痞证证治(北大医学院)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 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 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 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 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 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特定水煎:如苓桂术甘汤以甘澜水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 苦酒等。
▪ 临床应用:一是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 疔疖疮疡等;二是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三是火热上炎之头痛、 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 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 盛者有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 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 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 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 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 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 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 脱加柯子。
(兼发热,头痛,脉浮) ▪ 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里先后治法
单纯
表证——汗法(44、45、12)
里证 实热证——清、下法(176) 虚寒证——温法(323)
常法(定法)
先表后里
里实未成(36、235) 表证为主(276、 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 用 S S 0 0统 计 软 件包 进 P S1 .
满 ” 伤寒论 》 1 1 : 脉浮 而紧 , 复下 之 , 。《 第 5条 “ 而 紧反 入里 , 则作 痞 , 之 自濡 , 气 痞耳 ” 按 但 。从痞 卦 布 局 可
以看 出 ,它 是 乾 天 在 上 ,坤 地 在 下 , 阳 主 升 ,阴 主 而
前病变 ) 中药 治 疗 观察 中 的疗 效标 准 。痊 愈 : 临床 症状消失 , 胃镜 检查活动性 炎症消失 。显效 : 经 临床症 状 基本 消失 或症状 改善 2个级 度 以上 。有效 : 临床症
状 减轻 , 时而复发 。无效 : 但 临床症状及 胃黏膜病变均 无 明显改善 。 22 疗 效 . 两组 经治 疗 一疗 程后 据 。P<0 0 采 检 . 5为有 显
降 ,阳即在上 ,阴即在下 , 去愈远 , 天地不交 而为 愈 故 痞 , 闭也 。成无 己解 释为 “ 痞 伤寒 下 后 , 阴邪传 里 , 留
2 1 疗 效判定标 准 .
参 照《 痞 ( 虚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癌
12 治 疗 方 法 .
注 : 组 总有 效 率 经 统计 学 比较 P< . 5有 显 著差 异 性 。 两 00
3
讨 论
《 伤寒论 》 1 3条 “ 第 1 病发 于阴 , 而反 下之 , 因作 痞
也 。 第 1条 “ 浮 而 紧 , 复 下 之 , 反 人 里 , 作 ” 脉 而 紧 则 痞 ” 第 8条 “ 非结 热 , 以 胃中虚 , 邪 上逆 , 使 , 此 但 客 故
患者本 素 胃气素 虚 , 因误 治误下 , 复 不仅损伤脾 胃之 阳 气, 更能使 外邪 内陷 , 以致 于客邪逆 于心下 , 痞塞 于中 ,
泻心 汤加减 。方用 法半 夏 、 干姜 、 党参 、 黄连 、 芩 、 黄 藿 香生姜 、 炙甘草 , 大枣 。舌苔 黄 腻加 苍术 ; 苔 白腻加 舌 重干姜 ,半夏 ;两胁 胀 满疼 痛 加 柴 胡 、 壳 , 梗 、 枳 苏 延 胡索 、 白芍 ; 酸重加 瓦 楞子 、 泛 白及 ; 大便 秘结 加 枳实 、
摘要: 探讨辛开苦降法在痞证治疗中应用。方法 选自20 年 3月一 09 3 目的 05 20 年 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痞证患者42 6 例随
机分为治疗纽22 对照组20例; 3 例, 3 治疗组采用辛开苦降法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吗丁啉、 硫糖铝、 奥美拉唑、 果胶铋
等应用。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 P< .5有显著差异性。半夏泻心汤是应用辛开苦降治法, 00 寒温并
槟榔 ; 胀加 莱 服 子 、 皮 ; 气 不止 可加 赭 石 、 腹 陈 暖 旋覆
花、 沉香 等 ; 差 加 鸡 内金 、 谷 麦 芽 。2 纳 焦 0天 为一 疗
程 。对 照组采用 吗丁 啉 、 糖 铝 、 美拉 唑 、 硫 奥 果胶 铋等
应用。
12 3 统计学 方法 .. 著差 异 。
用, 攻补兼施, 调和脾胃的主要方剂, 是临床治疗痞证的基本方。
关键词 : 辛开苦降法 ; 半夏泻心汤; ; 痞证 中医药疗法
d i1 . 9 9 jis .0 38 1 .01 . 12 o :0 3 6 / .sn 1 0 .9 4 2 0 0 . 9 文章 编 号 i0 38 1 2 1 )0 40 00 1 0 —9 4( 0 0 一1 )5 -2
硬也” 。痞 证 基 本 病 机 是 脾 胃虚 弱 , 下 故 而 复 损 。 因
12 1 分组 ..
将 4 2例患者 随机分为 治疗组 2 2例 , 6 3
对照组 2 0例 ; 3 两组 在 年 龄 、 别 、 病 种 类 、 病 程 性 疾 疾
度、 病程上无差 异 , 临床具有 可 比性 。 12 2 治疗方法 治 疗组 采用 辛 开苦 降法 应用 半 夏 ..
“ ” 于《 痞 源 内经 ・ 问 ・ 素 至真要大论 》 太 阳之 之“ 复, 厥气上行 , 胃生寒 , 膈 不 利 , 痛 痞满 。 张 仲 心 胸 心 ” 景在 《 伤寒论 》 痞证 进 行 了综 合 的描 述 。谓 : 按之 对 “
自濡 , 气痞 耳 ” 痞 , 但 。“ 即气 不升 降 , 而不 痛 , 之 满 按 濡 ” 伤寒 明 理论 》E“ 阳不 交 日痞 , 下 不 通 为 。《 l阴 上
・
5 ・ 0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1月 第 2 5卷 第 1期
C G M J n ay 0 0 V l 5 1 J MC a u r 2 1 . o 2 .
辛 开苦 降法在痞证 治疗 中应 用
王建萍 河南省 郑州 市第二人 民 医院 中医科 ( 州 4 0 0 ) 郑 5 0 0
并对 总有效率 进行 比较 。见表 1 。
表 1 临床 疗 效 评定
例 , 2 2例 ;年龄 1 8 女 5 ‘ 8~ 5岁 , 平均 年龄 4 . 8 5岁 ; 病
程最短 5天 , 长 1 最 1年 , 均病程 2 5年 。所 有患 者 平 .
均经 胃镜 检查 见浅表性 胃炎 6 2例 ,胃肠 功能紊乱 1 1 0 例, 萎缩性 胃炎 9 9例 ,消化 性溃 疡 8 例 , 1 胆汁 反流性 胃炎 8 9例 , 反流性食 管炎 3 0例 。
于心下为痞 , 以心下为 阴受气 之分 。 李 克绍教 授认 为 ” 外 邪 内陷 , 邪滞 胃呆 , 浊奎 聚 , 湿 形成 痞 硬 , 痛 , 按 不 但
之较 硬 。临床 上 常 见类 似 痞证 的消 化 系统 疾 病 浅 表性 胃炎 、 萎缩性 胃炎 、 消化 性溃 疡 、 胃肠 功能 紊乱 等 消化系统 疾病。我们采用 辛开苦 降法应 用半夏泻心 汤 治疗痞证取得 良好 的疗效 , 现汇报如下 : 1 资料与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本 组 患 者选 自 2 0 . 0 5年 3月 ~20 09 年 3月我 院门诊 和住 院痞 证患 者 4 2例。其 中男 2 0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