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人口指标

合集下载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什么目标和计划生育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什么目标和计划生育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什么目标和计划生育党的十四大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会议,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计划生育相关内容,旨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人口管理的综合性规划。

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重要目标和计划生育方面的内容。

1.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大强调要在党的百年建党目标实现后不久,也就是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一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稳定。

2. 人口发展策略的调整:十四大指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这涉及到合理调整人口结构,降低人口负担,并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

3. 推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保障夫妻计划生育权益,强调不以人口控制指标评价地方政府绩效。

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科学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4. 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党的十四大指出要促进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要在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加强人口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 推动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的应用于计划生育工作中。

这一举措旨在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管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育需求。

6. 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十四大强调要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建立健全一体化的人口管理机制。

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与社会组织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开展。

7. 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党的十四大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妇女的生育权益。

这涉及到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为妇女提供全方位的生育保健和儿童培养服务。

总的来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关于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方面的一系列目标和措施。

常用的人口学指标

常用的人口学指标

常用的人口学指标
人口学特征指的是描述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的一系列指标。

常见的人口学特征指标包括:
1. 总人口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2. 性别比例:男性与女性人口数量之比。

3. 年龄结构:按照各个年龄段划分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4. 人口密度:一个地区或国家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5. 出生率:每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

6. 死亡率:每年死亡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

7.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后的比例。

8. 婚姻率和离婚率:结婚和离婚的人口比例。

9. 教育程度:按照受教育水平划分的人口比例。

10. 人均寿命:一个地区或国家平均寿命的年龄。

11.婴儿死亡率:每千名活产婴儿中在第一年内死亡的婴儿数量
12.平均预期寿命:某地区或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6.
13.人口老龄化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14.城市化率: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15.人口迁移率:人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比例。

人口普查汇总表指标解释

人口普查汇总表指标解释

人口普查汇总表指标解释
人口普查是一项涉及统计和收集人口数据的重要调查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社
会的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人口普查汇总表成为了数据分析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人口普查汇总表中,包含了各种指标,以下是对一些常见指标的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普查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统计一个特定地区的总人口数量。


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增长情况。

2.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关系。

通过统计男女人数,我
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男女人口的分布情况,这对于研究社会性别比例平衡和男女人口的比例变化非常重要。

3.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汇总表还会统计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数量。

通过年龄结构
的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情况,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教育水平:人口普查也会统计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普及情况,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和制定教育政策有着关键的指导意义。

5. 职业分布:人口普查还会统计不同职业的人口数量。

通过职业分布的统计,
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规模和结构,对于职业发展、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人口普查汇总表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指标,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研究方向,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这些指标。

人口普查汇总表的指标解释是人口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中国的人口课件•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城市化进程与流动人口管理•老龄化趋势及应对策略•区域协调发展与人口布局优化•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人口定义及统计口径人口定义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特征的人的总体。

统计口径通常采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现有人口等不同的统计口径来反映人口状况。

中国人口特点及分布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人口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同时,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

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如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以及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对人口变化产生影响。

趋势分析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02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受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水平及战乱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缓慢。

古代人口增长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人口变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受列强侵略、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030201古代至近代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调整鼓励生育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生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人口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政府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等。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少子化等特点,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2024年实现人口计划的公约数

2024年实现人口计划的公约数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人口计划公约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人口计划目标而制定的一个或多个 共同遵守的准则或标准。
它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指标,是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依据。
Part Five
案例一:新加坡的人口计划 案例二:日本的人口计划 案例三:德国的人口计划 案例四:法国的人口计划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制定相关政策 性别比例失衡:采取措施,促进性别平等 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德国: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实现了人口计划的公约数,减少了 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口计划公约数能够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 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人口数量和结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
添加标题
缓解资源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资源压力不断加大。通过实现人口计划的 公约数,可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从而缓解资源压力。
添加标题
俄罗斯: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 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了人口数 量的稳定和结构的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鼓 励生育、提高女性地位和加强社会 保障等,以实现人口计划的公约数。
印度: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和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控制了人口数量 的增长,并逐步实现人口结构的优 化。
Part Six
人口增长趋势:未来人口计划公约数将如何影响全球和各国的人口增长。

人口统计指标

人口统计指标

人口统计指标人口统计指标是一种可用来衡量和比较一个地区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观察和评价标准。

它可以从人口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分类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人口数量指标1、总人口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统计人口总数。

2、出生率: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每千名成年人的新生儿数,当比较不同地区的出生率时,在千分比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就出生情况的大概估计。

3、死亡率: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每千名成年人的死亡次数,当比较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时,在千分比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关于死亡情况的大概估计。

4、生育率:是指一个地区某个时期的每1000名育龄妇女的新生婴儿数。

生育率是人口统计的基本参数,它可以衡量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二、人口结构指标1、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社会各个年龄段人口数量所占总人口数的比率或者人口数量。

2、性别比例:指某一地区男性和女性人口所占总人口数量的比率,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性别构成特征。

3、职业结构:指某一地区内不同职业段的人口数量和所占比例,用来反映某一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

三、人口分类指标1、文化程度:指某一地区内的社会文明水平,常用标准包括小学毕业率、高中毕业率、大学毕业率、职业资格证书数量等。

2、储蓄率:指某一地区内居民的家庭储蓄比率,反映该地区家庭对财富的储蓄程度。

3、收入水平:指某一地区内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把不同群体、不同家庭收入分类,反映家庭收入水平。

四、人口空间分布指标1、城乡分布:指某一地区内城乡居民比例。

它可辅助观察城乡人口分布,判断是否有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2、国际移民:指某一地区外来移民人口比率,反映这个地区的外来移民形势。

3、区域分布:指某一地区人口分布在某一区域或乡镇中的比率。

它可帮助判断人口的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人口统计指标的相关内容,这些指标都是会影响到某一地区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信息,对正确评价和衡量一个地区或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状况,非常的重要。

它可以指导某一地区的政策制定,并且可以帮助政府为避免引起不良反映准备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2021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这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重要公布,对于我们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政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解读本次人口普查公报。

一、我国常住人口规模增加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常住人口总量为14.93亿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7.59%,年均增长率为0.53%。

其中,城镇人口9258.2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1.05%,比2010年增加14.41个百分点;农村人口5992.5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38.95%,比2010年减少14.41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但农村人口依然占据相当比重,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变化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性常住人口7751.92万人,女性常住人口7743.78万人,男女比例为100.105:100。

与2010年比较,男女性别比例略有变化,但整体上没有显著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区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仍然存在,应引起重视。

三、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速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长快速,截至2020年11月1日,该人群规模为2.5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7.3%。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2亿人,占比8.2%。

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时代,需要加快建设适老化社会,提高老年人口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有所提高我国共有56个民族,本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总量为12614万人,占总人口的8.47%;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0.26%,年均增长率为0.92%。

这一数字虽然不算太高,但显示出少数民族群体发展趋势良好,也证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有效性。

总之,本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全面、详实,反映了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计算我国2014-2018年男女比例相对指标

计算我国2014-2018年男女比例相对指标

计算我国2014-2018年男女比例相对指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性别比例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2014年至2018年,分析我国男女比例的相对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将从人口总体的角度、出生性别比例、以及各省份的男女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人口总体的性别比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7亿人,其中男性为7.21亿人,女性为6.75亿人。

男女比例为51.6% : 48.4%。

到了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9亿人,男性为7.14亿人,女性为6.76亿人,男女比例为51.5% : 48.5%。

从总体来看,我国男女比例相对稳定,男性总体上略多于女性,但差距并不大。

出生性别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014年至2018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即男孩出生人数相对较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2014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3.5:100,而2018年为113.8:100。

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并未得到有效调整,男孩出生的比例相对较高。

我国男女比例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至2018年期间,一些省份的男女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

而西部省份如云南、贵州等则相对女性略多。

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要深入分析男女比例的背后原因,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二孩政策的实施。

2014年-2018年间,我国逐步放开了单独二孩政策,这使得一些夫妇选择生育二孩。

但由于一些家庭仍然倾向于生育男孩的传统思想,导致出生的男孩相对多于女孩。

社会性别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某些地区和家庭,对男孩的偏爱更加明显,认为男孩能够延续家族的血脉,承担更多的家族责任,因此在孩子性别选择上更倾向于男孩。

这种偏好使得男女比例在特定地区和家庭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人口学指标

人口学指标

人口学指标
人口学指标是用于描述和分析人口状况和变化的具体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口学指标:
1. 总人口:某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2. 出生率: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例。

3. 死亡率:每年死亡的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例。

4. 自然增长率:每年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5. 婴儿死亡率:每千名活产婴儿中在第一年内死亡的婴儿数量。

6. 平均预期寿命:某地区或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

7. 人口老龄化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8. 人口增长率:某地区或国家年度人口增长率。

9. 人口密度:某地区或国家的平均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例。

10.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11. 人口迁移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比例。

12. 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数量与女性人口数量的比例。

人口学指标可以帮助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分析人口结构、评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口年龄结构指标说明

人口年龄结构指标说明

人口年龄结构指标说明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年儿童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抚养比等。

1.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少年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少年儿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3. 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

4. 年龄中位数: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

5.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其中,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分别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3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此外,现有人口中育龄人口与非育龄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少年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等也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指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人口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统计人数 2021

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统计人数 2021

我国人口芳龄构成统计人数 2021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我国人口芳龄构成统计人数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口的芳龄构成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总体人口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4.82亿人。

其中男性占比为51.2,女性占比为48.8。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口规模依然巨大,而性莂比例相对平衡。

三、不同芳龄段的人口分布1. 0-14岁人口2021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7亿人,占总人口的18.2。

这一芳龄段的人口占比相对较高,占据了人口总数的较大比例。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基础较为稳固。

2. 15-64岁人口15-64岁的劳动芳龄人口是国家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统计,2021年我国15-64岁的人口为9.8亿,占总人口的66.2。

这一芳龄段的人口占比较高,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 65岁及以上人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老年人口也在增加。

2021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5.6。

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养老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城乡人口分布1. 城镇人口202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8.6亿人,占总人口的58。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 农村人口2021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6.2亿人,占总人口的42。

这一数据显示出,我国仍有相当规模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仍然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劳动力供给15-64岁的劳动芳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高,这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2. 医养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3. 城乡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这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分析)

中国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分析)

中国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分析)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十四人口指标范文

十四人口指标范文

十四人口指标范文人口指标是用来衡量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状况和发展水平。

人口指标有很多种,包括总人口、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参与率等。

这些指标在制定政策、规划发展、评估社会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总人口是最基本的人口指标之一、总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

通过总人口这一指标可以了解该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作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发展的基础数据。

总人口还可以用来计算其他人口指标,如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

其次,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增加速度的指标。

人口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加量与人口总数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人口增长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如平方公里)来计算。

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化程度、资源利用情况等。

高人口密度可能导致城市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低人口密度可能意味着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性别比例是指男女人口数量之比。

通常用男性人口数除以女性人口数来计算。

性别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男女比例是否平衡,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

男女比例失衡可能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按年龄分布的情况。

年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等。

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养老问题、劳动力不足等社会经济问题。

受教育程度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

受教育程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素质等。

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意味着人口素质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等。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参与劳动市场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经济活力等。

劳动力参与率高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等。

人口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人口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

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估和监测人口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指标:
1. 人口数量和结构,包括总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城乡分布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征。

2. 健康水平,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常见疾病发病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水平。

3. 教育水平,包括受教育程度、文盲率、学龄人口入学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

4. 就业和收入,包括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平均工资水平、贫困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的经济活力和收入水平。

5. 社会保障和福利,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住房保障比例、医
疗保障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
待遇。

6. 生育政策和家庭状况,包括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单独子
女家庭比例、家庭结构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口政策效果和家
庭状况。

7. 城乡发展差距,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差距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人口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

以上列举的指标仅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建立
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细节。

同时,这些指标需要
根据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能够全面
客观地评估人口发展的质量。

人口统计常用指标解释

人口统计常用指标解释

人口统计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年度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内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本资料中的出生率指年出生率,其计算公式为: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

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本资料中的死亡率指年死亡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总抚养比也称总负担系数。

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计算公式为:其中:GDR为总抚养比;P0~14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老年人口抚养比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

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为:其中:ODR为老年人口抚养比;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

少年儿童抚养比也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什么是人口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实现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的合理调控,促进人口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人口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限制,还关注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结构的优化以及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为了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程度,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多个指标组成,用于评估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状况。

以下是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一些重要指标:1. 人口数量指标•总人口数: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规模;•人口增长率:指每年人口数量的变化率,用来衡量人口增长的趋势;•平均预期寿命:表示人们预计可以活到的平均年龄,用来反映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人口质量指标•生育率:用来表示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动;•学龄人口比例:表示处于学龄阶段(6-18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评估教育资源的需求;•文化程度:用来表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例。

3. 人口结构指标•年龄结构:用来表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反映出人口的年龄分布模式和老龄化趋势;•性别比例:用来表示男性与女性人口数量的比例情况,影响到人口结构和社会稳定;•婚姻状况:用来表示已婚人口和未婚人口的比例,反映出社会的婚姻状况和人口迁移的趋势。

4. 人口分布指标•城市化率:表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评估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情况;•区域人口分布:表示不同地理区域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对区域发展和资源利用有重要影响;•迁移流动:用来评估人口的流动性和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意义和应用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政府制定和调整人口发展政策、规划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计生委人口普查总结(2篇)

2024年计生委人口普查总结(2篇)

2024年计生委人口普查总结2024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持续稳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计生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2024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总结,重点关注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城乡分布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变化.首先,根据202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总人口数量约为14亿人。

虽然这一数字与过去几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相对于全球人口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

其次,性别比例的失衡问题得到了缓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男女比例一直扭曲,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转变,202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性别比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男女比例接近1:1。

第三,2024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年龄结构在逐渐变化。

与过去相比,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年轻人口的比例在减少。

这反映了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生育欲望减弱,导致了生育率下降。

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另外,中国的人口城乡分布比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人口的比重持续增加,农村人口的比重持续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年轻人向城市迁移。

这种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经济压力等。

最后,教育水平在中国的人口普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教育资源的普及和改善,中国的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这对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2024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人口发展保持了稳定的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人口指标
简要说明
一、本章反映五次人口普查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指标,如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长率、城乡人口、性比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密度、老少抚养比和受教育程度等。

二、本章资料主要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三、1964、1982、1990、2000、2010年人口数系人口普査数,其他年份人口数系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四、1964年文盲人口为13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1982、1990、2000年文盲人口为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口。

主要指标解释
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年度统计的全国人口总数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其定义有三种口径。

第一种口径(按行政建制〉:城镇人口是指市辖区内和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乡村人口指县辖乡人口。

第二种口径(按常住人口划分):城镇是指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
人口,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乡村人口指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