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

合集下载

近代中日网络课程考试答案

近代中日网络课程考试答案

宝鸡文理学院帮助客服兰波波∙首页∙统计∙资料∙作业∙考试∙讨论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课程评价返回∙《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期末考试姓名:兰波波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1《海国图志》第三部有()卷。

1.0 分∙A、50.0∙∙B、60.0∙∙C、80.0∙∙D、100.0∙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海外新话拾遗》分为几卷1.0 分∙A、四卷∙∙B、五卷∙∙C、六卷∙∙D、七卷∙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我的日本观》的作者1.0 分∙A、戴季陶∙∙B、胡适∙∙C、黄遵宪∙∙D、刘师培∙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1884年,日本学者岗千仞访华时间1.0 分∙A、450天∙∙B、405天∙∙C、350天∙∙D、501天∙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1.0 分∙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青岛条约》∙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光绪进行变革的蓝本是什么?1.0 分∙A、《日本变政考》∙∙B、《日本近事记》∙∙C、《东倭考》∙∙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1.0 分∙A、A中美∙∙B、B中日∙∙C、C中俄∙∙D、D中印∙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中日两次维新的目标是什么?1.0 分∙A、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B、民主共和制∙∙C、军事统治∙∙D、宗教国家∙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91854-1856年间《海国图志》在日本各种版本的总数是多少?1.0 分∙A、20种∙∙B、21种∙∙C、22种∙∙D、23种∙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1.0 分∙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以下选项不属于《海外新话》卷首内容的是?1.0 分∙A、《英吉利纪略》∙∙B、《坤舆略图》∙∙C、《清国沿海略图》∙∙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以下不属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范围的是?1.0 分∙A、遣隋使∙∙B、遣唐使∙∙C、入宋僧∙∙D、甲午战争∙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3《海国图志》第一版出版于()1.0 分∙A、1842年∙∙B、1847年∙∙C、1852年∙∙D、1857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4中国近代最早出版的一部详细的日本地理书1.0 分∙A、日本地理兵要∙∙B、清国兵要地理志∙∙C、东夷地理∙∙D、海国图志∙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5近代中国最早对明治维新的评论中,肯定的是以下哪本著作?1.0 分∙A、《日本近事记》∙∙B、《东倭考》∙∙C、《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D、《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6《海外新话拾遗》增加了的内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1.0 分∙A、台湾抗英∙∙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C、英王女儿被擒∙∙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7《海国图志》有几个版本?1.0 分∙A、2.0∙∙B、3.0∙∙C、4.0∙∙D、5.0∙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8《东游日记》的作者是谁?1.0 分∙A、黄庆澄∙∙B、姚文栋∙∙C、陈家麟∙∙D、金安清∙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9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0 分∙A、1894-1895年∙∙B、1894-1896年∙∙C、1895-1896年∙∙D、1894-1896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0《扶桑游记》的作者是()1.0 分∙A、魏源∙∙B、黄遵宪∙∙C、王韬∙∙D、姚文栋∙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1《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1.0 分∙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2明治元年是公历哪一年1.0 分∙A、1864年∙∙B、1868年∙∙C、11898年∙∙D、1886年∙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23以下不属于戊戌维新领导人物的是()1.0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黄遵宪∙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4“千岁丸”上随性的藩士,不包括以下哪一个?1.0 分∙A、高杉晋作∙∙B、五代才助∙∙C、林三郎∙∙D、桂小五郎∙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5《日本琐志》的成书时间是()1.0 分∙A、1879年∙∙B、1881年∙∙C、1885年∙∙D、1889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6同盟会成立于哪里?1.0 分∙A、中国∙∙B、日本∙∙C、美国∙∙D、法国∙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7《四洲志》是由()编译的。

康有为《列国游记》西方音乐史料发凡

康有为《列国游记》西方音乐史料发凡

l ’ J 发挥音乐 “ 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 ,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 表 著哉 !”。l (。他 认为戏 剧是一 个 国家 整体文 化风 貌和 思”的作用 ,力争使学生德智体全 面发展 。19 年戊戌变法 失 文 明程度 的综合 反映 ,把观 看戏剧 作为增广 见 闻,学习西方 88

07 ・ 4
2 1年 l 月 01 2
第3 卷 第4 O 期
De. 0 1 o 3 . c2 1 V l O No4
康有为 《 列国游记 》西方 啻乐史料发 凡
交响一 西安 音乐 学院学 报 ( 刊 ) 季
Ja XingJ u n l f ’nCo s raoyo Mu i io a —o r a Xia n ev tr f sc o 2 1年 1月 0 1 2 第 3 卷 第4 0 期 De 2 c 011 13 No. Vo . O 4
康 有 为 的研 究 多 集 中 在其 学术 文 章 、政 治 思想 等 领 域 。而 康 有 大 隔 膜 ,竟 然 酷 爱 观 剧 。 在 德 国 时 ,柏 林 规 定 晚 上 十 点 以 后
为对 音乐及 音乐教 育亦颇 为关注 。早在 《 兴学记 》 (8 1 禁止 演 出,他 竞抱怨 “ 长 19 未免太 煞风景 ,于人道 为乐之意 ,似

要 康 有为折服于 西方戏剧 美轮 美奂的舞 台效 果,要 求 中国尽 以泰 西为师 ,改 良戏剧 。他 以
传 统 儒 家 “ 乐知 政 、 审 音 知 变” 的 思 维 范 式 ,对 西 方 音 乐 做 中 国说 ,以消除 国人接 受西 乐的 心理 障碍 。 《 国游记》 中的音 乐史料应 纳入 列
不揣简陋 ,试将相关记述整理考辩 ,从中发掘康有为 的西方音

“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

“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

“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1年第10期“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1858—),最先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如果不以世俗性的成功失败为取舍的话,康有为是其中第一人。

而且,他以满腔热血,宏伟理想,以及过人胆识,发动了一场‘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色动而悚听’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是日本学者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卷首语写的一段话,点明了康有为一生突出的历史功绩,即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及参与领导戊戌变法。

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写于20世纪80年代,故有“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之说。

为什么说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早在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一文中即已指出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原话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非常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的。

见斯诺的《西行漫记》。

)虽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没有踏足西方,但是他大量购买和阅读了介绍西方和西学的书籍,其了解西方之多,见闻之广,见解之深刻,实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要说洪秀全,就是严复和孙中山,亦差之甚远,只要看看他的《七上皇帝书》,便一目了然。

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国外,亲履西方,深入考察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并且进行深入的中西文明、文化比较研究,其独到见解,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珍视。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晚清思想家、政治家。

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

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其一生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等。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直至1913年11月才得以归国。

在这16年中,他曾游历法、英、德、美、加、意、日等国,也到访过印度等曾经有过文明辉煌但近代以来逐步走向衰败的殖民地国家。

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

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

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文/甘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晚近这几年学界对康有为的兴趣似乎明显在增长,已有一些专著出版,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即将出版的成稿。

大家都知道,对康有为的评价,无论在中国内地还是在港台甚至海外,实际上历来基本口径都比较一致。

大体来说,就是比较肯定、甚至推崇康有为的前期,肯定他前期的变法思想和变法实践,但同时基本上是否定康有为以后作为保皇党的思想和实践。

我个人相信,今天或者今后康有为的研究,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如果我了解不错的话,近年比较不错的康有为研究正好反过来,即对戊戌变法之后的保守派康有为有更多同情的了解,甚至比较多的肯定。

反过来说,今后可能会对他前期有更多的批判的考虑。

我想这可能是目前康有为研究与以往比较不同的一个地方。

最近几年看到的论著基本都比较集中在对后期康有为作同情的阐释和理解。

我想,这大概是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重新再思考当年保皇派对革命问题的反省,这种再思考也可以看成是对保守主义的再思考。

康有为大概是唯一一个前后一以贯之反对革命的人。

他之所以要保皇帝,保君主,基本上是希望中国避免法国大革命的道路,走上英国、日本式的非革命的改良道路。

在这点上,似乎晚清只有他一个人前后一贯,不遗余力,其他人包括梁启超都从来反反复复。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路线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康有为比任何人都认识得更清楚。

从他前期给光绪帝的上书谈各国政治到后期他那些海外游记的比较政治思考,他对世界各国政治史的认识,对政治变革的认识,可能比今天很多人还要深刻。

当然,当时保皇党与革命党的争论是以政治的方式展开的,孙中山以后的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革命的中国。

这也是为什么康有为的政治保守主义以后必然被全盘否定。

我们现在是在革命一百多年的历史基础上,重新思考这段历史。

但我想在这里提醒,我们不要陷入一个悖论和怪圈,即仅仅以康有为的保守主义来反对和否定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这未免太幼稚,不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康有为

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 子被杀。九月初十日(10月24日),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到达日本,他在途中发表公开信,说是“天祸中国, 际此奇变”,称慈禧太后为“伪临朝”,称幽废光绪帝为“罪大恶极”,并将“密诏”改窜露布,提出“无徐敬 业之力,只能效申包胥之哭” ,表示要“奉诏出外求救”。接着,康有为发出《奉诏求救文》,首数慈禧太后 大罪十条,继言光绪帝“勤政爱民,大开言路”等“圣明”。说明自己“过承知遇,毗赞维新,屡奉温室之言, 密受衣带之诏”,准备“奉诏求救”。当他在香港时,就想“动身到英国去”,并“先告英使署参赞及上海领事、 香港总督,请其电英廷相救”。还谒见英国子爵柏丽斯辉,“请其出力相救”。 他的弟子梁启超在逃亡途中上 书伊藤博文,请他与英、美诸公使商议揭破慈禧太后“欲杀寡君之阴谋,诘问其幽囚寡君之何故”。 等到了日 本,康有为又请文部大臣犬养毅予以支持; 又上书同文会领袖近卫笃麿,说明“受衣带之诏,万里来航,泣血 求救”。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少白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属逋客,应有同病相怜之感”,拟亲往 慰问,借敦友谊,曾托日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为示意。康有为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 往来,拒绝合作。孙中山又通过日本人的关系,组织一次孙、陈、康、梁的会谈,商讨合作方法,康有为不到会, 派梁启超为代表,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孙中山复派陈少白往访,梁启超导陈见康,陈少白反复辩论至三小时,请 康有为“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康答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 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
强学会 “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不久榜发,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又 于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即富民、养民、教士、 练兵,而如何审端致力于上述四策,则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 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贤,下情达”。这次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光绪帝第一次读到他的上书。接着,他又上 《第四书》,再次吁请“尊贤而尚功,保民而亲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并正式提出了“设议院以 通......

晚清首次旅西官员海外游记中的德国叙事——以《乘槎笔记》和《航

晚清首次旅西官员海外游记中的德国叙事——以《乘槎笔记》和《航

的文人 志士关于德 国的想象与书写对德 国形 象在 中国的形成有重要 的作用 ,他们以亲 历者的身份对德 国社会 的展 示 ,粉碎 了近代 关于 “ 洋鬼子”形 象的刻板印象,为 中国 现代 国家的建构找到 了可供参考的模板 。通过分析晚清首次出访欧洲的外交人 员在 海
外 游记 中对 于德 国的 书 写 ,厘 清 西 学 东渐 过 程 中形 成 的 “ 以德 为 师 ”的路 径 开端和 德
与 外部 世界 的关 系发生 了急剧 变 化 。从 鸦 片 战争 开始 ,西方 的坚 舰 利炮 将 晚清帝 国惊 醒 ,清政 府被 动 地 与 西 方世 界进 行 交 流 。1 8 7 1 年 ,德 意志 统一 使 得 日耳曼 民族在 欧 洲迅 速崛 起 ,德 国在 军 事 、政治 、工 业 和市 政 建设 以及 教 育体 制 等方 面开 始 成为 晚清 中国未来 发 展 的楷 模 。 晚清 出使 大 臣和旅 德 的文人 志士关 于 德 国 的想 象 与书 写 对德 国形象 在 中国 的形 成有 重 要 的作 用 。虽 然从 蒙元 时期 就 有 到过 欧 洲 的 中国人 … ,但 亲
国作为现代 中国的 “ 他者”形象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意义。
关键 词 :海 外游记 异 国形 象 意识 形 态与 乌托 邦 中图分 类号 :K 2 5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0 — 8 7 0 5( 2 0 1 5 )0 3 - 7 1 - 7 8
晚清是 中 国近代史 的开端 ,也是 大清 王朝 走 向衰 亡 的时期 。大 清帝 国经 历 了康 乾盛 世 以后 因激 烈 的 国 内矛盾 和 日渐 严峻 的 国际 冲突 ,在 内政 腐 败 和列 强人 侵 的双 重压 力 下开 始走 向末 路 。与此 同 时 ,晚清 时期

国学大师——康有为

国学大师——康有为
• 《康子篇》 • 《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 助编纂) • 《孔子改制考》 • 《春秋董氏学》 • 《日本变政考》 • 《大同书》 • 《欧洲十一国游记》
对康有为的研究
• 一、康有为研究的起步:戊戌变法时期(18951898年) • 二、康有为研究的薄弱环节:流亡海外时期 (1898-1913年) • 三、康有为研究的一片荒原:民国初年时期 (1913-1927年) • 四、改良主义理论误区:立足亍批时期(19271976年) • 五、一个先进的中国人:还历史本来面目时期 (1976年-)
谢谢
主要事迹
• A.1891年,在广州设万木草堂 ☆ • B.1895年,公车上书 ☆ • C.1895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 北京组织强学会 • D.1898年4月,与梁启超组织保国会 • E.1898年6月,戊戌变法 ☆ • F.1917年,拥立溥仪再次登基☆
万木草堂
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主要作品
•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研究》臧世俊著 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7.11 • 《维新之梦:康有为传 》何一民著 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5.7 •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邝柏林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0.5 • 《康有为与保皇会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 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
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翟鸿燊讲座国学大师季羡林中国国学大师十大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翟鸿燊当代国学大师民国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台湾国学大师
康有为
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 兮上海,吾铭公兮厉沧海,文 章功业,彪炳千载。
• • •
• 康有为(1858~ 1927),又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 号明夷、更甡、西樵 山人、游存叟、天游 化人,晚年别署天游 化人,广东南海人, 人称“康南海”,清 光绪年间进士,官授 工部主事。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对大家来说病不陌生,可是这是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不得不流亡海外躲避灾难,其中之间发生了很多趣事,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康有为的趣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娶日本妻1898年10月27日,康有为乘英国客轮“重庆”号逃抵日本。

在日本期间,除了参加政治活动外,康有为也经常到一些亲朋好友家串串门。

有一次他应邀参加华侨梁渭家的婚礼。

在闹洞房时,康有为即兴作出一首有趣的诗句,写出“司月二大旦牛住了”几个大字,并邀请闹洞房的亲友宾客在每个字上加一笔,组成一句贺词。

后来,在康有为的暗示下,新娘在“司月二大”四字上各加一笔,新郎在“旦牛住了”四字上各加一笔。

新娘和新郎添加完后,康有为让他们齐声读出。

新娘新郎两颊绯红,难于启齿。

康有为朗声读道:“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引起在场宾客哄堂大笑。

后来,康有为成了另一场婚礼的主角,娶了一位日本妻子。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炒地产筹经费为了筹集环球旅行的费用,康有为在游历考察的同时,也从事起商业活动,做起地产生意。

1906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时,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康有为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

不久以后,这些地产价格上扬好几倍,让他净赚10多万银元,约合今天的700多万元人民币。

康有为还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进行一些公益活动来获取经费。

他的这些活动很有成效,不但化解了自己的经济困难,还拿出很多钱来资助亲友。

比如,他每年付给梁启超和他的家人5000银元。

康有为游遍四海,历经31国,是我国近代史上到过世界各地最多、接触各国人物最多的一个超级旅行家。

关于康有为的趣事:密谋刺杀孙中山康同璧是康有为的女儿,同时也是康有为从事维新保皇运动时期的得力助手,一直都在帮助父亲处理美国保皇会的众多事务。

2013年,在康同璧居住在美国康涅狄克州南温莎的房子中,找到了很多关于康有为的手札和笔记,其中就包括《年谱》誊录本原件,以及康有为与保皇会成员、康同璧的通信。

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

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

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1年第11期上文述及,康有为曾打算将对欧洲的游历著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但后来只有第一编《意大利游记》和第六编《法兰西游记》成书。

除这两部游记外,康有为还写了不少游记刊登在报章杂志,而有的游记则仅有手稿,岳麓书社将这些材料汇集起来,编成《英国游记》《西班牙等国游记》《德意志等国游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英国游记》收入《英国游记》《补英国游记》《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苏格兰噫巴颠大学参观记》《英国女子小学参观记》《苏格兰京噫颠堡大学参观记》《英国恶士弗、监布烈住两校参观记》《恶士弗大学图记》《欧美学校图记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恶士弗大学堂全景》,附录《游域多利、温哥华两埠》《游加拿大记》等文章。

作于1904年至1909年,据上海博物馆藏手稿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抄件等整理出版。

平常人的游记都是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见闻和感受,康有为所写游记则是“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凡关于掌故者,无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

”康有为的英国游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以下介绍可见一斑。

在1909年写的《补英国游记》中,康有为劈头就说:“吾于英游,十年之间凡四矣。

”为何一再到访英国,是因为“英者为宪法之先河,而欧土新创文明之大国也,其政俗所影响于大地者甚大,是岂可以已乎?”《英国游记》着力探讨英国富强原因:英之强也,宜哉!四面环海,易于保守,而不至日受大陆各国之兵,一也;居人环海而居,日狎波涛,因以试其海师,而即以海军制胜大地,二也;望海波之滔滔,生思想之悠邈,妙于风景,令人性活泼,三也;其与波罗的海诸国皆近在咫尺,得以竞争进取,四也。

吾于此望海,感于英之所以强焉。

《英国游记》探讨了“何独英为最能自治、最得民权、最先创宪法、最先创物质汽机”的原因。

从人种、拿破仑封锁大陆方面看,英国并不具有优势。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答案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答案

2020大学生网课《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答案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1【单选题】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A、3年B、4年C、5年D、6年我的答案:C2【单选题】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我的答案:A3【单选题】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1840年B、1846年C、1940年D、1946年我的答案:A4【单选题】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A、A《日本国志》B、B《劝学篇》C、C《日本变政考》D、D《康南海自编年谱》我的答案:C5【判断题】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我的答案:√6【判断题】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

我的答案:√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1【单选题】《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我的答案:A2【单选题】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A、A室町时代B、B幕末和明治初年C、C大正时期D、D战国时代我的答案:B3【单选题】最早去日本交流的文人A、A魏源B、B罗森C、C黄遵宪D、D李鸿章我的答案:B4【单选题】“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A、高杉晋作B、中牟田仓之助C、伊藤博文D、日比野辉宽我的答案:C5【单选题】“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A、1840年B、1842年C、1860年D、1862年我的答案:D6【单选题】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我的答案:C7【单选题】《海国图志》的作者是()A、林则徐B、魏源C、黄遵宪D、洪秀全我的答案:B8【判断题】中国最早去日本的文人是罗森。

我的答案:√9【判断题】《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维新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8.7分10【判断题】通过史料研究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康有为《列国游记》之西乐观念发凡

康有为《列国游记》之西乐观念发凡
1 6
金 亚迪 : 有 为《 国游记 》 康 列 之西 乐观念 发凡
也 。L p 足 见 康 有 为 对 西 方 戏 剧 的 喜 爱 。戏 ”19 ]
慕 , 泣 如 诉 , 云 之 响 则 德 为 独 绝 ” ̄p6 如 绕 。32 11 10 94年 , 有 为 在 瑞 典 稍 士 巴顿 岛 的 音 乐 学 康
瑞典 、 麦 、 丹 比利 时 、 威 、 牙 利 十 一 国 。康 挪 匈
怨 “ 免 太 煞 风 景 , 人 道 为 乐 之 意 , 未 至 未 于 似
① 康 有 为 《 洲 十 一 国游 记 》 开 出 版 者仅 有 《 兰 西 游 记 》 意大 利 游 记》 后 又 有《 欧 公 法 和《 , 突厥 游 记 》《 东 阿 连 五 国游 记 》《 德 国 、欧 、补 游记 》《 的加 罗 游 记 》 、满 陆续 刊 载 于 《 忍 》 志 。康 氏弟 子 蒋 贵麟 将 已刊 游 记 文 本 辑 为《 南 海 先 生 游 记 汇 编 》 一 刊 行 。 1 8 不 杂 康 一册 9 4年 上
笔者 不 揣 简 陋 , 将 相 关 记 述 整 理 考 辩 , 中 试 从 发 掘 康 有 为 的西 方 音 乐 观 , 以期 引 起 学 界 重
视。

为 的研 究 多集 中在 其 学 术 文章 、 治 思 想 等 领 政
域 。而康 有 为对 音 乐 及 音乐 教 育 亦 颇 为 关 注 。
要 改 内 容 提 要 : 康 有 为折服 于西 方 戏剧 美轮 美奂的 舞 台效果 , 求 中国尽 以泰 西 为 师 , 良戏剧 。 他 以传 统儒 家“ 闻乐知政 、 审音知 变” 思 维 范式 , 西方 音 乐做 中国式 的 解读 。他 的 对

康有为_突厥游记_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康有为_突厥游记_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戴东阳内容提要 康有为《突厥游记》的稿本和刊本是同一题目下的两个文本,刊本已将反映稿本主旨的政教风俗部分彻底改写。

这种改写,体现了康有为政治思想从清末到民初的变化,即由清末认同并试图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实行立宪,到转而否定以至诋毁之,并将兴趣点转向土耳其历史的另一层面即政教合一问题。

康氏因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而改变其对外国历史的褒贬取舍,这在他生前刊发的其他游记中,也并不少见。

关键词 康有为 突厥游记 文本考异康有为的《突厥游记》成文于1908年,但迟至民国初年才正式刊行。

1913年,这篇游记分期刊登在《不忍》杂志第1至3册上。

翌年,又重刊二次,一次收录于上海书局印行的《不忍杂志汇编》一书,另一次收录在上海共和编译局发行的《康南海梁任公文集合刻》之中。

最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把康氏游记手稿编入《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付梓,使我们看到了《突厥游记》最初的面貌。

然而,将手稿与民初刊本相校,却发现两个文本差别很大,这是以往学术界未予特别注意的。

这里所谓的“突厥”,其实就是土耳其,英文为T u rkey,中文译名仅《瀛环志略》一书所载,就有11种之多,其中以“土耳其”一词・・232音译最正,约定俗成,逐渐成为当时的一个规范用词。

康有为论土耳其,却另拈出“突厥”一词称之,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土耳其观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颇具异趣。

在革命党人看来,土耳其作为一个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民族国家,当时与中国处于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可谓“同形”;又遭受同样深重的外患,可谓“同病”。

因此,它对于民族前途的抉择,正可为中国之镜鉴。

与这一土耳其观不同的是,康有为不仅止于关注两国“同病同形”这一面,他更强调的是另一种人种学的比附,即中国与土耳其是同种同类。

他曾明确断言:“突厥出自匈奴,盖殷人淳维之后,而吾同种也。

”①他的这一论断,最初的依据大概是那被他推崇备至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

康有为传要点内容摘录

康有为传要点内容摘录

康有为传要点内容摘录康有为是中国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思想、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有不少的贡献。

下面是康有为传中的要点内容摘录。

1、康有为的出生和早年经历康有为生于1858年,是福建福州人。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状元,是一位学者。

康有为小学时已经表现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在1874年进入了福州分厅书院学习。

他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康有为的思想转变和创举进入翰林院的康有为,受到了清廷官僚体制和知识分子门阀制度的极大限制。

于是他开始寻求回归传统,发展新文化。

后来,他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点,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和开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康有为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康有为主张“教育必修亚三、欧二”,即把中学和西学合二为一,让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世界知识。

康有为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品格,提出了“教育与教育并举”的观点,认为只有推动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康有为的政治活动和贡献康有为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福建策动反对废科运动,为废除科举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参与了1902年的“百日维新”运动,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建议,但是遭到了光绪帝的压制。

在1912年,康有为被清政府任命为外交部长,在国家建设的事业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康有为的影响和思想遗产康有为对现代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中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他的维新思想则成为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重要契机。

康有为的思想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而且被认为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整个东亚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西班牙到希腊、土耳其

从西班牙到希腊、土耳其

从西班牙到希腊、土耳其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2年第01期晚清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古老的封建帝国,从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从农耕文明被迫面对工业文明。

面对西方的挑战,开始有先行者将眼光看向了西方那些遥远的国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向西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奔赴西方试图探索富国强兵之道。

继岳麓书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收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考察西方的著作之后,本刊特设立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纪念这些早期走向世界、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不遗余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汗漫客来赋远游,今宵除夕渡非欧。

两洲连跨三邦土,半日飞行一叶舟。

千载英雄争地角,九年飘泊望神州。

明朝五十应知命,空念君亲摩白头。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元旦康有为自西班牙乘船渡直布罗陀海峡前往摩纳哥游览时写的一首感怀诗。

康有为次女康同璧所编《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说这是康有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除夕所写,有误,康有为西班牙游记作了更正,原因是船中没有日历,康有为误以为写诗那天是除夕,所以诗中应作“今宵元旦渡非欧”。

汗漫,形容漫游之远。

唐代陈陶《谪仙吟赠赵道士》:“汗漫东游黄鹤雏,缙云仙子住清都。

” 明代张煌言《冬怀》诗之八:“万里孤槎真汗漫,十年长剑总蹒跚。

”旧历元旦,年近五十,康有为还在欧洲与非洲漂泊。

自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流亡海外,至此已有九个年头,但他人在异国他乡,心却记念祖国。

这正是康有为异国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

康有为次女康同璧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之《康有为西班牙等国游记》,收入《满的加罗(摩纳哥)游记》《西班牙游记》《葡萄牙游记》《瑞士游记》《补奥游记》《匈牙利游记》《欧东阿连五国游记》《希腊游记》,共八种,作于1907年—1908年,少数曾刊于《不忍》杂志,大部分系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手稿整理。

和其他游记一样,康有为最为关注的是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纷争、名胜古迹。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

收稿日期:2006-11-18作者简介:张治,男,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张 治(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期,曾打算全面考察各国的风俗政治,权衡优劣,以期为中国之时弊开出良方;而他主体心性中去苦求乐的态度与世界公民的胸怀,使他得以脱离国族主义的偏颇,建构出 大同 世界的人类社会的远景。

本文讨论康有为的30馀篇海外游记和相关诗文,结合他的身世遭际与学问背景,考察其思想文化内涵中的真伪优劣。

关键词:康有为 列国游记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7)01-042-12戊戌政变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出国,开始其 汗漫四海 的生涯。

他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九至德,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 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 ( 共和平议 )[1](p1),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而这 考政治 其实包涵范围极广,所有政教风俗、史地变迁都可纳于其中。

钱穆在 读康南海 欧洲十一国游记 (刊于 思想与时代 月刊,第41期,1947年1月)中,对康有为的旅行记表示欣赏,谓 南海早年,实为欧洲文明之讴歌崇拜者,其转而为批评鄙薄,则实由其亲游欧土始 ,终究 不得不折还于自敬国本之论 。

以民族文化本位之目光读康有为,自然会有昨非而今是的断语。

而此前数十年学界对于康有为的认识,更多基于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作为来评估,以至于将其欧游归来之见识议论(拥护帝制、反对共和等)俱罪以 开历史倒车 之名。

康有为思想在看似矛盾与变化中有不变者存焉,即是他 超越华夷之界的文化观点 [2](p36)。

本文并无意要考察康南海的整个思想世界与人生历史,而主要关注他在从北京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逃到海外以后的旅行书写。

若参照他今文经学中的历史定命论, 大同书 里的乌托邦构想,以及他对儒、佛、耶诸教不同程度不同用意的研究,那么这些或许是最合适的文本,足以洞察康有为其人的 世界公民观 (cosmopolitan view )。

口腹之欲与文化选择——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

口腹之欲与文化选择——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

Appetite and Cultural Selection:Food in Kang Youwei's Overseas Travels
作者: 杨波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1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康有为;海外游记;饮食文化;道德文明;西食中源
摘要:在康有为数十年的海外漫游中,饮食文化亦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印度的居留生活,使他深切感受到"印度无美食"背后的印度(东方)文明的衰落,而更加向往欧美世界。

冠绝欧美的德国是他推崇的成功典范,味道绝佳的慕尼黑啤酒成为德国文明的符号和标志。

然而,列国美食虽好,终不过源自中华,"西食中源"说折射出他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依恋。

列国竞争、乡邑自治与中央集权——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封建—郡县”问题

列国竞争、乡邑自治与中央集权——康有为海外游记中的“封建—郡县”问题

作者: 张翔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55-7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康有为 封建郡县 自治 中央集权
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不久之后他从梁启超等弟子那里感受到了共和革命思潮的强烈冲击,并做出了系列回应。

其中,以1904~1908年间在欧洲、美洲等地的旅行见闻为基础的系列游记,对分省自立的革命主张做出了重要回应。

本文结合康有为的其他文本,分析了他在“封建-郡县”问题上的复杂论述,认为他以中国、欧美及其他国家为对象,对国家分合与现代社会的产生、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等问题做出了富于辩证性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质询、批判与深刻影响共和革命的主张,其中就包括“舍联省而但言自治”的观点,即以乡邑自治为主,同时通过“废省”、“析疆”以减少行政层级。

文章认为,康有为在游历欧美之后并没有经历从讴歌崇拜西方到否定批判西方的激变,而是一直致力于进行具有辩证性的观察和思考。

康有为经商

康有为经商

89财史20 Oct. 2015自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到1913年归国,长达15年之久。

身处海外,心系吾国吾民,救国救民之心未改,救国救民之举未停。

另外,当此之时,康有为登埃菲尔铁塔,乘热气球,访滑铁卢古战场,上纽约30层摩天大楼,去印度访佛迹,到埃及看金字塔,参观瑞典监狱,探访墨西哥银矿……所到之处,住最豪华的酒店,吃美味大餐,聘请当地人做导游和翻译,而且携家带口,前呼后拥。

是谁为他提供旅费和生活费呢?一方面康有为从保皇会支取了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和他善于经商密不可分。

1906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当时首都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便利用各地华侨的捐款,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久地价上涨许多。

康有为从中获得10多万墨西哥银圆的利润。

康有为经商张 勇同年,康有为了解到在墨西哥开办银行的法规十分优厚。

他认为墨西哥是一个新兴国家,需要吸引投资,此时在墨西哥开办银行,进而投资实业正是大好时机。

因此,便一头扎进墨西哥的资本市场。

1906年2月,他在墨西哥城完成了开办银行的所有手续。

此时,两名墨西哥当地保皇会成员告诉康有为,墨西哥地价暴涨,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墨西哥银行推出了非常优惠的贷款政策,此时进军墨西哥地产市场正是时机。

1903年,康有为着手成立“中国商务公司”,数年间该公司在全球招股数百万之巨。

他先后创办了香港公益客栈,主持建立中华酒店、渔票公司、墨西哥华墨银行、电车公司、轮船公司、芝加哥琼彩楼餐馆、横滨译书局等一大批公司,涉及领域庞杂,行业众多。

1913年,康有为从日本回国。

广东省政府发还被清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一笔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

康有为手里有了一笔现金,决定迁居上海。

康有为明白资本在于积累和增值,于是,把广东的房产变卖加上政府的补偿,并以此为本金,在上海买入大批地皮。

我国亚述学研究述略

我国亚述学研究述略

我国亚述学研究述略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近三千年的时间里,古代两河流域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在外来民族的征服和同化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化逐渐泯灭了。

尽管希腊一些史家的作品和希伯来人的《旧约》保存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信息,但其资料多源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且文学虚构多于历史真实,因此很难视为信史,J. M. 沙逊主编:《古代近东文明》第一卷,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耐尔兄弟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3页。

)。

在19世纪初,从中世纪开始的欧洲旅行家探索东方的零星的个人行为,发展为大规模有组织的西亚考古活动,大量楔形文字泥板被发掘出土,欧洲许多学者尝试释读楔形文字,至19世纪中叶才基本获得成功。

在楔形文字发掘和释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门通过楔形文字文献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亚述学。

从此以后,各国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明末清初,零星的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知识就已传入中国,但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亚述学才得以初步创建,并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解放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介绍从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中叶,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中国,旨在传播天主教教义,宣扬天主教精神,但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进了中国,其中就有一些古代两河流域的史地知识。

例如,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用中文撰写《职方外纪》一书,该书提到了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尤详于八别塔的传说和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

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用中文着《坤舆图说》一书,其中也提到了巴比伦城和空中花园的形制及建造过程。

遗憾的是,明清士大夫把这些海外知识“视同邹衍谈天目,笑存而已”,根本不予接受。

这种对世界史地知识的怀疑和排斥,使耶稣会士引介的古代两河流域史地知识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1-18作者简介:张治,男,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张 治(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期,曾打算全面考察各国的风俗政治,权衡优劣,以期为中国之时弊开出良方;而他主体心性中去苦求乐的态度与世界公民的胸怀,使他得以脱离国族主义的偏颇,建构出 大同 世界的人类社会的远景。

本文讨论康有为的30馀篇海外游记和相关诗文,结合他的身世遭际与学问背景,考察其思想文化内涵中的真伪优劣。

关键词:康有为 列国游记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7)01-042-12戊戌政变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出国,开始其 汗漫四海 的生涯。

他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九至德,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 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 ( 共和平议 )[1](p1),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而这 考政治 其实包涵范围极广,所有政教风俗、史地变迁都可纳于其中。

钱穆在 读康南海 欧洲十一国游记 (刊于 思想与时代 月刊,第41期,1947年1月)中,对康有为的旅行记表示欣赏,谓 南海早年,实为欧洲文明之讴歌崇拜者,其转而为批评鄙薄,则实由其亲游欧土始 ,终究 不得不折还于自敬国本之论 。

以民族文化本位之目光读康有为,自然会有昨非而今是的断语。

而此前数十年学界对于康有为的认识,更多基于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作为来评估,以至于将其欧游归来之见识议论(拥护帝制、反对共和等)俱罪以 开历史倒车 之名。

康有为思想在看似矛盾与变化中有不变者存焉,即是他 超越华夷之界的文化观点 [2](p36)。

本文并无意要考察康南海的整个思想世界与人生历史,而主要关注他在从北京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逃到海外以后的旅行书写。

若参照他今文经学中的历史定命论, 大同书 里的乌托邦构想,以及他对儒、佛、耶诸教不同程度不同用意的研究,那么这些或许是最合适的文本,足以洞察康有为其人的 世界公民观 (cosmopolitan view )。

一、 读中国书 与 游外国地康有为幼时失怙,其祖父和大伯代行教育之责,带他周游四方,培养出他开阔的眼界,亦助于他自由读书议论的胆识。

其所生长的岭南故乡,更是豪杰挺生之地,学问思想 往往独张一帜于中原之外 [3](p37)。

而岭南自明代中西交通之始,即成为首当其冲的门户。

1848年,徐继畲 瀛寰志略 在福州出版了初刻本(戊申本),二十年后始得到海内士子们的重视。

1874年,康有为十七岁, 涉猎群书为多,始见 瀛环志略 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 [4](p6),彼时洋务运动已经展开,国内学术风气大变。

乾嘉史地考证之学已经无力对西人讲述的外部世界进行置疑。

是故康有为一经接触,即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为可信。

2007年3月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 anguag 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 mal U niversity M ar.,2007N o.1康有为就学于南海大儒朱次琦的礼山草堂时,得到思想学术的启蒙,决计抛弃科举制艺之学,并自信三十岁前可读尽天下书[4](p6)。

钱穆谓:乾嘉学人专于经术而不能通以史学,流于细碎无用,之后章学诚、魏源已经洞察其弊,至朱次琦才讲清楚这个道理。

[5](p315)康有为回忆说: 九江先生(按:朱次琦)提奖范氏 后汉书 之风俗气节,故尤致力焉 ,流露出对乾嘉派的质疑及对明于世变的史学的推崇。

光绪五年(1879),康有为别礼山草堂,独自入樵山读书思考。

他写诗如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 秋登越王台 )、 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 ( 苏村卧病写怀 其三)[6]卷一(p31)等,初显世界宇宙的眼界与心绪。

就在这年,他薄游香港, 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 ,从此渐收西学之书。

但康有为常常感到西学新理的不足,1895年他曾向张之洞建议,多找人翻译像 列国变通兴盛记 、 泰西新史揽要 这样的书。

及至他逃亡出国,渐渐感到与其寻求关切中国社会时弊的西学新书,不如自己的考察记录来得更为便捷。

于是写作了为数众多的 列国游记 。

康有为后来提出,当读中国书,游外国地, 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所恐吓,而自退处于野蛮也 [7](p115),即是把游历见闻,参照于中土文化,进而考察历史与现世的得失。

康有为: 补英国游记 (作于1909年)道及当年旅程: 此行以事等秦庭之哭,不及记游 。

康有为至埃及的时间在1908年,萧公权曾谓某教授示以两本埃及文字初学入门书籍,上有康有为手迹,称购于开罗。

由此亦可证他对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趣。

梁启超说晚清 今文学家 多兼治佛学 ,又言康有为 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 。

康有为实际漫游世界的时间主要在1901-1909,在游历的前期,他还抱有借助英人力量推倒那拉氏政权的打算,故自比赴秦请援的楚臣,无心于观摩游览 。

羁留海外时日既久,其眼界与心境开始趋于平复。

浮海居夷吾亦乐,花阴徙倚作桃源 ( 槟屿月夜倚阑 )[6]卷五(p71),1901年夏,康有为在槟榔屿期间听闻中国局势,心境亦较通达,如其诗谓: 人生若飞鸟,太空自飞没。

踪迹皆偶留,长久同仓卒 [6]卷五(p68)。

假如联系他早年随祖父的行游记忆,以及晚年 诸天讲 里 历劫无恙,日为天游 的浩然之言,即可了解若萧公权所说,康有为性格中时常追求 对生命的一种欢乐感 , 好像是他将长期流亡当作快乐的旅游,满足他的游癖,而无因挫败尝得苦果 [8](p19)。

惟此缘故,康有为此后才会将如此大的热情投入于旅行观览和著作游记中去。

这种带有乐感的文化行旅,可激发思想的四海畅游与视野的古今跳跃。

康有为对于诸种文明古国都有所览阅,其议论之文词,一方面是对历史遗迹的赞叹与对悠悠古风的怀想,另一方面则伤悼于古国今日的文教衰颓。

他对气候风貌极为敏感:印度五河水极浅小,丫忌喇(Agra)四围 极目林野,沙尘漠分土[9](p18);希腊群山枯槁,终岁无雨,雅典城 烈日炎火高 , 沙尘坌卷 [9](p569);埃及则是 石山以内,绿野夹江;石山以外,飞沙走黄 [6]卷十一(p31) ;耶路撒冷更是一派 石山绵石累石可 、 草浅木不生 之景象[6]卷十一(p31)。

康有为认为文明气运的存亡是和气候与水文地理直接联系的( 计雅典盛时,必不若此,盖失气运久矣 [9](570),这根本出于主观臆猜,并无历史根据,然而却颇可反映出旅行者的心情,因为那眼前的故是今非的种种陈迹,强烈地撩发其人的故国之思与人世兴废之忧惧。

他的 印度游记 与 希腊游记 为最可注意。

不仅是因为此二篇为古国旅行记中留存最全和记述最详者,更是因为古印度、古希腊是与古中国并驾齐驱的三种文明,代表三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思想敏锐、读书博杂的儒者,康有为自然不会满足于叙述游览之乐,而是企图透过他自己的观察来对此问题作一估量。

康有为青年时于佛典尝颇为着力,梁启超曾经总结其路向,盖 由阳明学以入佛学,故最得力于禅宗,而以华严宗为归宿焉 ( 南海康先生传 )[3](p15)。

然而他主观意识极强,喜欢议论是非 ,又自命教主、圣人,是故行于先贤之故地,必大言古今感通,谓 久读佛典之恒河,今亲渡之,与之习熟,如黄河大江,已恍然如见古德说法时 [9](p3)。

可见并不完全服膺佛教,故其印度之行绝非同于圣徒朝觐,而是要考察印度各种宗教政俗。

他概括印度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地为热带,故精气涣散,以致其人神气怠缓;旧俗辨种,上种刹利为王、婆罗门为士,其下种首陀为商,至下种(吠舍)为农工,积数千年未尝养生易种,故其人愚俭苦觳。

[9](p8)及后来他在乜刀喇(M uttra)一处村市见到某王妃孀居之塔楼,门户堵死,楼上人数十年幽闭于此,对此极不人道的行为,康有为感叹 幽闭伤天地之生,郁人道之和,失自由之性,旧俗多如是,皆教不平等所致也 。

印度文化陈义过高,其道觳苦。

与之相比,康有为认为中国文化更强调平等,也更重视仁道。

他引据公羊学的 三世说 ,谓 据乱之世亲亲,升平之世仁民,太平之世爱物 ,印度婆罗门教未至太平世,自身不保,先遽行戒杀之法,反而于人间诸多残酷之礼俗视若无睹,就是失时乱序的害处。

康有为对希腊向往甚久,在先于 欧洲十一国游记 出版的 海道行程记 (与 意大利游记 合作一书)中,他记录乘坐海船过地中海,临近爱琴海域时的感受云:遥想二千年前之文物,今犹耀于大地。

今亲过其境者,如与索拉底、毕固他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接,为之低徊终日。

[7](p67)钦慕之情溢于言表。

其 地中海歌 有 七贤不可见,民政今未渫 句,亦可证明他对希腊文化已略有了解。

而 海道行程记 中还提到:经一岛名噫饰驾。

当西一千二百年前,大将遨厘(尸嘘)士往君士坦丁攻拖来,曾驻此岛。

诗人贺梅尔,有诗二十篇咏之云。

噫饰驾即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之故乡Ithaka。

康有为此段记录想必是经由别人介绍而知,但并不排除他先期于荷马著作已有耳闻的可能。

艾约瑟于1857年即在 六合丛谈 发表 和马传 [10],此后数十年间,他又写过多篇介绍古希腊文化的短文。

康有为应该读到过 万国公报 上的那篇 希腊古迹 [11]。

至1908年夏末,康有为得以踏上希腊疆土,登临厄岌坡利士冈(即雅典卫城Acropolis所在处),驰目骋怀,感慨颇多。

遥望西南海岛,即想起雅典人在希波海战中的奇功伟绩( 海水荡西南,波斯舰所截。

百万师何雄,竟为小邦折 );顾盼古堂遗庙,摩挲石柱刻像,更对于巍巍武功之外的人文美好产生激赏之心,康有为在旅行记中反复言之: 雅典人以美为大义 , 雅典之山川至美,故其人之文物、义理以美为尚 [9](p570,571),甚至认为中华与印度亦不能过此;康有为对雅典古剧场的规模尤为赞叹,他先后参观了噫罗爹士厄的哥士戏场(Herod Atticus Odeum)和重新整修的文石大戏场(可能即T heatre of Dionysos),久居海外,康有为对剧院于西方社会的公共场域之意义多有认识,然而 彼在远古,合群之大、行乐之盛已若此,诚令后人惊绝 [9](p573)。

至此康有为作一结断:盖欲致地方之美盛,非大行地方自治不为功,尊而优之,俨成国体。

当其沃土近江海者,其盛不可思议,观于意之尼士、佛罗链士,德之汉堡而可推矣。

[9](p573-574)在政治上,康有为一直坚决反对中国割据独立,主张统一之大局,但又提倡地方自治,认为须早开地方议会[3](31-32)。

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补充了他对中国社会前途的蓝图设计,希腊古代社会生活的这种人文之美孕育了公民健康智慧的性理之美,和以城邦为单位的民主政制之美,此为中华帝国所最缺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