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政治制度历史作用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体会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二、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商讨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教师:阅读教材,指出新政协的职能?《共同纲领》的性质?学生: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性质:临时宪法新政权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等许多优秀分子,是名副其实的联合政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占元大都,并改名为北平府。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从侄子朱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
朱棣从北平起家取得胜利的,他认为北平是王气之所在,所以马上命令营建北京城。
1421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
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北京,改北京为北平,作为国民政府的特别市。
《共同纲领》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到1952年底,中国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同纲领》规定的目标任务初步实现,这标志着《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使命即将完成。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①历史因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②现实因素: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
探究主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⑷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 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 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种形式比一 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⑸邓小平同志1987年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时说:“……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 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 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 免很多牵扯。”
(2)材料二中美国的“新体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美国政府是怎样实现“政府控制自己”的?
原则。
材料三 在人大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本质区别。 ——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②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政治不能照搬他国的模 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 ③中央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 ④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路。三大制度是中国特色的 民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借鉴各国 民主政治的优秀成果,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①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民主政治的进程是曲折艰巨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完善的; ③民主政治的选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不盲目照搬,但可以 借鉴;
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多党合作,不存在反对党 代表人民利益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角度:对中华民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人民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其主要依据是 ( ) A.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B.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赶走了帝 国主义在华势力,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但国 民党的残余势力仍然留在大陆,国内还有封建残余。 所以,没有彻底完成任务,只能算“基本”胜利。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概念区分
中美政党比较
项目 政党 制度 关 系
中国
美国 两党制 执政党、在野党
中国共产党领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执政党、参政党
政治上密切合作
政治竞争、轮流执政
三权分立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 的失败尝试中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新宪法颁布
宪政精神,民主根基—五四宪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现经济 和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经济上,随着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开展,过渡有条不 紊进行。 政治上,到1952底,《共同纲领》规定的目标、任务已初 步实现,它的使命已初步结束。为了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就要求制定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根本 大法,以法律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 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共同纲领》在宪法颁布前起着什么作用? 2.新宪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3.新宪法的性质如何?体现了什么原则?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1、22课
严重破坏: 文革时期
恢复和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地位和职权
意义及认识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权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最高人民 检察院
最高人民 法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各部委
地 位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职 权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 和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分权制衡
民主集中制
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史 背景
①《共同纲领》的规定(见教材P93页)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政治建设的需要;
形 成 发 展 过 程
确立: 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 立起来。
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 三改” ;特点:建设与改造并举】
探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 不同?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性质 享受民主广 泛程度 活动原则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准备——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⑴国内意义:
⑵国际意义: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标题岳麓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高考考纲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考点分布2013年江苏卷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 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冶”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3年上海卷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12年安徽卷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必修1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解读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能跳 出周期律(指历代王朝都无法 摆脱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怪 圈)。这条新路,就是民 主。——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 炎培的谈话
设问⑴:两部宪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设问⑵:与材料一宪法相比,材料二宪法有何进步? 由形式上的民主发展到真实性的民主。
深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2009年2月2日,中国人大教授许崇德在《人 民日报》撰文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 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 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 分,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保持资本主义统治 的有力工具。” (资料来源:人民网)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一、新中国的成立
视频中,人山人海的群众不断地欢呼、沸腾, 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 意义?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中国民主高权力属于人民 ⑶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⑷实行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迁移运用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 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 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 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⑴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 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 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第21课_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Fra bibliotek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间 接 选 举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B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B B
C1958年;D1982年
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A西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D青海自治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治制度,这 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构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大民主制度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 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C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学习基本思路
• 1、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的民主 政治建设创造根本前提(条件) • 2、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①两次会议→②制定两大法律文 献→ ③确立三大民主制度→构 成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特点)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大政治制度
筹备
成立
依据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 的多党合 作 多党 合作
人民代 表大会 制度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新政协会议 的召开
开国 大典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民主 集中
民族 共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
课后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
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人 民毫无权利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都围绕一皇权 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西 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资产阶 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 化,但是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 广泛的民主。这推动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 治到法治。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C、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D、标着这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按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的职 责有( ) ①修改宪法 ②制定法律 ③ 决定大赦 ④ 决定战争与和平
)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明祖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多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 各民族的差异
④意义: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加强团结;促进发展
宁夏回族
学以致用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新中国的制度建设
问题1:“两会”指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职权?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对 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人 事选举任命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 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 大合唱,就要有指挥……。唱大合唱,就要有主 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
• 1. 准备——新政协召开 1949.9 北平
①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பைடு நூலகம்
——临时宪法性质
②职能: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奠定基础
新政协召开
一、新中国的成立
• 2. 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1949.10.1
中央政府副主席(左起: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李济深、张澜、高岗)
——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
问题1:“打橄榄球”“唱大合唱”“指挥”的含义 是什么?
“打橄榄球”指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竞选执 政;“唱大合唱”指中国各党派团结合作; “指挥”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问题2:这反映出我国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21、22、23课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广东文综17)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1【答案】C【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
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1.(2011年浙江文综,20)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考点】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政协会议)【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这说明会议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1949政协会议决定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由此排除A项。
1949年政协会议从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
排除C项,故D项。
【答案】D2.(2011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各项政治制度的职能、作用、意义等,强化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艺馨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并逐步完善。
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才能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
教学设计:※预习案※★教材助读与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__》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确立了我国的____________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 意义: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它的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_________和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2.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 过渡的完成,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________________,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社会主义建设 曲折发展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革”时期
1978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 建设新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1)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2)全国人民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奋斗历程; 重点: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三、源自度建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和含义(基本内容) 2、为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先 后在哪些法律文件中作了相关规定?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完善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实行什么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等。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 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组成。
三、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制度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阶段 确立阶段 初步发展 曲折发展阶段 内 容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名存实亡;
49年政协会议——初步;54年宪法——正 式
文革十年,被迫停开
1978年后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提 恢复完善阶段 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篇一: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
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①通过《共同纲领》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2、开国大典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历史年代
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6
1966-1976 1976-1978 1978年至今
时段特点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严重破坏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
知识结构
准备
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 意义 《1954年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基本内容) :
前提: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原则: 平等、团结
措施: 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基本内容) : 2、法律依据:
这首诗反映了新政协召开的怎样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
(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何地 召开?主要任务是什么? 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一、新中国成立
(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21日 2、地点:北平 3、任务: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代行人大职权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实施: 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 区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革时候的情书
康伟业同志: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学习一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 “暮色苍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相信对毛主席的 这段光辉诗词的重温,会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革命青 年所共同经历的时代风雨。我 们要谈的关于我们以前的许多话题就尽在不言 中了。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虽然是陌生的但我们也曾相识。 上次见面,谈话不多,这是正常的,说明你是一个不喜欢纠缠女性的正 派男同志。接触时间虽短,我能够感觉到你为人的光明磊落和自知之明。自 知之明是一种非常可宝 贵的品格。另外,从你的寥寥数语里,我发现你的情 绪比较消沉,这对于我们革命青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呢?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
中:公有制; 西:私有制。
第二,两者的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中:劳动人民; 西:资产阶级。
第三,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
中:民主集中; 西:分权制衡。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形式多样的毛主席像章在当时应算是最普及的了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集体被批斗
各民主党派合 计70余万
名称 中国国民党 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创立
1948
创始人 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张澜、黄炎培 黄炎培 马叙伦、 邓演达
目前党员 8.2万多人 盟员18.44万多 10.9万 10万多 10.2万多 3万多 10万多
将 苏 联 大 使 馆 所 在 的 扬 威 路 改 名 为 “ 反 修 路
捣毁寺庙斗和尚
中南海内批斗刘少奇
1966—197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仅召开一次。 1966年8月,政协停止办公
同月,各民主党派停止办公
1968年,第四届政协常委159名委员 中74人被定为“叛徒、特务、反革 命、里通外国”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易错知识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规定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1954年宪 法,而不是《共同纲领》。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是该制度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 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民族的自治
易混点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 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思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有哪些区别?
、民族团结
阅读教材构建民主政治的历程
政 治 建 设 的 趋 势
1949 1956 1966 1976
伟 大 转 折
1978
时间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966——1976)
1.文革的原因
(1)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 展 (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3)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
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焚烧古籍字画
捣毁名胜古迹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 卫兵在砸毁牌坊上的清 华园题字
红 卫 兵 砸 烂 山 东 曲 阜 庙
批 斗 修 女
“ 文 革 始” 正 式 开
学 生 全 国 大 串 联 的 免 费 车 票
将 东 交 民 巷 改 名 为 “ 反 帝 路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 民主法制践踏表现
(1)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的肆意践踏 (2)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 到严重破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3、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 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966 文革时期 66-76 1976 1978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 49-56
改革开放 新时期 76至今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 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数以千万计的受株连者也由此得到解脱,被迫害致死 的干部、群众也得到昭雪。——转引自《马克思主义 研究网》
容
拨乱反正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 纲”工作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 决策
改革开放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历史条件 吸取“文革”的教训---社会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治基础 2.措施 制定法制方针 平反冤假错案 加紧立法 3.成就 形成了……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为……奠定了基础。
1941 1944 1945
1945
1930 1947 1925 1947 1945 改建 1947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成员2100多
观察地图,你发现了我国民族分
布的特点吗?
1.大杂居,小聚居
2.西部多,东部少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近现代美国、中国政治体制分别体现了什么原则
从西方和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 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什么认识?
政治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潮流; 经济基础对政治文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各国政治文明发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 各国政治文明需要充分运用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 的有益成果; 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 制度的本质区别:
4. 看下面四个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比 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试 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政治体制:秦朝: 集权专制 雅典:民主制 原因: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分 散性和狭隘性,统治者重农抑商,一定程度 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雅典的商品经济发达, 贸易活动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此基 础上,人民的民主意识较浓
吴晗
北京市副市 熊十力 国学大 长,历史学家 师 1968.5.24 1968.10.11 狱中自 绝食身亡 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李广田 山东邹
平县码头镇人, 云南大学校长, 著名作家。 1968 跳河身亡。
甲:“‘为人民服务’,同志,问您点 事。” 乙:“‘要斗私批修’!你说吧!” 甲:“‘灭资兴无’,我照张相。” 乙:“‘造反有理’,您拿钱!” 甲:“‘突出政治’,多少钱?” 乙:“‘立竿见影’,一块三。” 甲:“‘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乙:“‘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谢谢!” 乙:“‘狠斗私字一闪念’!不用了。”
等待你的回信。 此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段莉娜
批斗老爸 文革时常开批斗会,一次某人老爸被抓上 台批判。大会结束时有人要他高呼口号与 其父决裂划清界线,只见他冲到台前振背 高喊:“打倒我爹!打倒我爹!” 这时众人也跟着齐呼: “打倒我爹!打倒我爹!”
刘少奇含冤而逝——新中国最大的冤案
集党、政、军、司法于一身的一元化权力机关
真理即使混杂在一堆谎话里也会显 现,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 ——塞万提斯
1980年5月17日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我国现行 的法律体 系
-25-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重开两会 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确立十六字方针
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深刻教训才能避免类似
悲剧的重演?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 国。 2、加强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反对 个人崇拜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以阶级斗争为 纲
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 景 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江青
姚文元
张春桥
王洪文
2、内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42-
红卫兵抄家
被红卫兵查封的民宅
-43-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德高望重的元帅被批斗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 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哲学家,武汉大学校 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 自杀。
三、民主政治建设——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
1908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宪法大纲》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出笼《中华民国宪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