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2时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着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活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这些运动造就了地球的风貌,也对生物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壳的构造活动地壳的构造活动主要指的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球由多个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分离。

这种构造活动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造山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使得两个板块之间的岩石层发生褶皱和隆起,形成高山。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就是造山运动的产物。

(2)裂谷运动:当两个地壳板块分离时,地壳出现拉伸和裂开的现象,形成裂谷地带。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裂谷运动的典型例子。

(3)转换运动: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旋转和滑动现象,这种运动称为转换运动。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转换运动的演化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还对地壳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震的发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突发性现象,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而引起的。

地震不仅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的主要影响包括:(1)地表震动:地震引发地表的震动,给建筑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破坏。

特大地震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海啸:地震发生在海底时,还会引发海底地震海啸。

海啸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可以造成海岸线的淹没和沿海地区的水灾。

(3)地壳变动:地震释放的能量还可能引起地壳的抬升或沉降,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研究,致力于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水平,以及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 火山活动及其影响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和喷发的结果。

火山不仅给地球表面带来了独特的地貌景观,还对生命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经历着持续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地的运动和变化。

它们可能是缓慢而持续的,也可能是剧烈而瞬间的。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抬升、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侵蚀,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构造抬升构造抬升是地壳运动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地不断地向上升起,形成了山脉、丘陵和高原等地貌。

这种运动通常是缓慢而渐进的,并伴随着岩石的变形和断层。

构造抬升是由于岩石中的地壳板块的推挤发生的。

(一)地壳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移动部分,包括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通常是板块板块之间的海拔高度明显变化、地震多发、火山活跃等地球现象。

地壳板块的移动主要受盘缘运动、地形高差、大气环流、水流等因素影响。

(二)断层地壳运动断层是地球表面上大型岩石层断裂所形成的构造地形。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于地震和火山活动。

当板块运动发生时,两个互相挤压的岩石层之间的接触面可能发生折断甚至滑动,这种过程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另一个常见的、剧烈的地壳运动形式,很可能是地球上最狂热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位移导致的岩层折断和滑动。

因此,地震在板块边界处和构造带处经常发生。

地震的灾害性由发生地震的地点、震级、震源深度、震中地表物理状态等因素决定。

其灾害性包括震中破坏、火灾、水灾、山体滑坡等。

地震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也是地球目前科学技术难以预测的自然现象之一。

三、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另一种具有影响巨大的地壳运动形式。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岩浆和岩石喷泉,通常在板块边界和构造带处或大洋中脊周围出现。

火山的喷发会释放出巨大的熔岩和熔渣,并具有危险性,包括烟尘和气体的异味、熔岩砖、灰屑的扬尘飞散等。

火山喷发还可能引起地震、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因此,火山活动的危害性非常大,是地球表面上最具有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现象之一。

地壳的运动 2

地壳的运动 2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3、地壳运动造成的岩层变形
(1)褶曲和褶皱:
褶皱示意图
褶皱景观图
褶曲
岩层的形态
岩层的 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早期 后期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山
可能成谷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谷
可能成山
思考: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 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或承受能力),岩层 会怎样?
地 壳 运 动
1、什么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 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可以引起岩 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
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2、地壳运动的方式
图 示 运动方式 产 生 结 果---形成地貌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系,岛弧; 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断 裂!
(2)断 层:
①.断裂构造 ②.有明显相对位移
褶皱 断裂 断层


之 险
(3)地垒和地堑
想一想,议一议
1、在你周围有没有褶皱和断层?
2、为什么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会 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第一节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壳运动的概念→指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

⎩⎨⎧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基本运动形式1 ⎪⎪⎩⎪⎪⎨⎧板块构造说地球自转说均衡说对流说、运动成因理论2二、地质作用的概念→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1 ⎪⎪⎪⎩⎪⎪⎪⎨⎧重力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2第二节 岩层及岩层产状⎪⎩⎪⎨⎧断裂褶皱倾斜岩层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

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906060~30300ααααα:)()(::::直立岩层顶面朝下倒转岩层顶面朝上正常岩层陡立岩层陡倾岩层缓倾岩层倾斜岩层水平岩层一、岩层倾斜岩层褶皱断层 倾向 α O BD’π走向二、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

⎪⎩⎪⎨⎧)(倾角:岩层的倾斜程度)(OD 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OA或OB)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产状要素α'1真倾角(α):岩层在野外的倾角。

视倾角(β):岩层在剖面上的倾角。

θαβsin ⋅=tg tg (θ为剖面线与岩层走向线所夹锐角)2(1⎪⎪⎪⎩⎪⎪⎪⎨⎧方位角法相限角法)记录(2(3)图示:正常岩层: 30º ; 倒转岩层: 30º第三节 地层概念一、为什么要学习地层及地质年代:确定构造形态:如:单斜岩层 背斜 向斜断层 断层 选择和评价建筑场地: 阅读地质图:地层: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该时代的地层。

二、绝对年代法:用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确定岩石形成时间。

(即蜕变时间)蜕变:放射性元素自形成之日起,就稳定地放射出a (粒子)、b (电子)、g (电磁幅射量子)射线,并形成稳定的新元素。

如:206238b P U −−−→−蜕变后形成蜕变时间可用下式确定:⎪⎭⎫ ⎝⎛+=P D t 1ln 1λ N45ºE ∠30º s 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º ∠30º倾向 倾角 4 3 2 3 2 1 2 1 2 3 2 2 1 2 6 5 2式中:l ——蜕变常数 P ——放射性同位素重量 D ——蜕变后新元素重量 最后:用各岩石形成时间,排出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过关测试题地壳(二)含答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过关测试题地壳(二)含答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过关测试题地壳(二)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地壳中的岩石以什么为主?()。

A.变质岩B.沉积岩C.岩浆岩D.花岗岩2.夏季的暴雨持续不断,极易引起山洪泥石流,若突发泥石流时,你恰好在泥石流流经的路上,应该沿怎样的方向逃生?()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C.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3.关于应对地质灾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地震来临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B.地震时来不及下楼,可以选择跳楼C.地震时可以乘坐电梯4.下列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一项是()。

A.花岗岩、大理岩B.页岩、花岗岩C.页岩、砂岩5.下列()是岩浆岩。

A.页岩B.花岗岩C.大理岩6.发生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乘坐电梯逃生B.躲在能形成避震的空间C.不要惊慌,不要乱跑D.保护好头部、眼睛和口鼻7.发生地震时,哪种避险方法不合理()。

A.迅速躲到墙角B.用枕头保护好头部C.迅速乘坐电梯下楼8.通过火山喷发现象,我们可以推测()。

A.地球上到处是火山B.地球上所有的火山都会喷发C.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9.下面地质灾害与防灾措施对应错误的是()。

A.西北防护林——防御风沙B.三峡大坝一—防御洪水C.砍伐森林——防治滑坡10.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和其他物质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11.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

A.地壳、地幔、地核B.地幔、地核、地壳C.地核、地幔、地壳12.在地表的岩石中,沉积岩的占比为()。

A.60%B.50%C.75%D.80%二、填空题13.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

14.地球内部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果把鸡蛋作为地球模型,那么鸡蛋中的蛋白相当于地球中的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10-第9章-土壤圈-2小时

10-第9章-土壤圈-2小时

地质大循环
陆地上的岩石→风化作用→风化产物→淋溶→ 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抬升地表 成壤
生物小循环
• 又称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 和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的周期较短,一般为100-
102 年。但其中有机质的累积、分解 和腐殖质的合成促进了植物营养元素 的集中和积累,成为土壤肥力形成与 发展的关键。
• 1) 土壤的水分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
土壤中的孔隙,形成土壤中的 水分。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存 在方式,通常可分为: (1) 吸湿水 (2) 毛管水 (3) 重力水
(1) 吸湿水: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水膜
称为吸湿水。这种水植物一般无法利用, 所以又称为植物无效水。
(2) 毛管水:当膜状的吸湿水充满土壤毛
细孔隙后,靠毛细管力而保持的土壤水分 称为毛管水。这种水具有活动性,是植物 可以吸收的有效水分。
植物出现缺水的征兆,甚至萎蔫时,土 壤所含的残留水量叫做萎蔫点,它是土 壤有效水与无效水的分界点。
(3) 重力水:存在于大孔隙中的水
因重力作用而下移,进入地下水潜水 层,称为重力水。由于重力水停留在 土壤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使植物的利 用受到限制,属于土壤中的过剩水量。 重力水排除后留下的可供植物利 用的含水量叫做田间持水量。
,O2和

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 壤的孔隙度、孔隙分布以及充水孔隙 的比例。孔隙度高的土壤在水分长期 过多时通气性也会很差,而中等以下 孔隙度的土壤在水分适宜和孔隙大小 适中时,其通气性也可很好。
二、 土壤的组成
• (一) 土壤的固体组成 1)土壤的无机物质 2)土壤的有机物质 • (二) 土壤的流体组成 1)土壤的水分 2)土壤的空气 • (三) 土壤的不稳定组成-生物群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6)关注地质学科动态: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地质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二、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1、抓好常规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讲好每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备课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备课准备充分的素材。

9、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计划(二)地理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本:人教版学年:2024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1.2 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3 掌握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运动的基本原理。

1.4 了解地理分区及其特点。

1.5 了解与地理有关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

1.6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与研究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地理环境保护意识。

3.2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问和地理能力的兴趣。

2 地壳

2 地壳

我国现存最大的钻石
萤石
祖母绿
云母

紫牙乌(石榴石)
与蛇共舞
传奇钻石
三、岩石

岩石概述 (1)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
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 系。

(2) 分类——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浆岩
(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相差极为悬殊。地 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 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 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 ⑵ 地壳元素丰度与地球元素丰度、生物元素 丰度有很大的差别。 ⑶ 有害元素的相对富集构成了有害环境与环 境污染,而某些元素不足也会造成危害。
镶 金 刚 砂 的 钻 头
云母的极完全解 理
冰洲石的完全解理
方 铅 矿 的 完 全 解 理
璞 玉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 石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石为玉髓的隐晶结构
暗 色 的 燧 石
燧石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材料
金砖
俗话说:一斤黄金包一亩地。1g 黄金可制 成约50m2 的金箔;经过2万多次敲击,金箔 厚度仅0.15μ m,相当于头发的1/500。
地壳的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其界线叫康拉德界面。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 上,该界面以下波速明显加快,纵波由每秒 5.6千米增加到每秒7.6千米,横波也由每秒 3.2千米增加到每秒4.2千米。据此可以推测: 界面上下都由固态的物质组成,但物质成分 略有差异,下层平均密度略大于上层。在地 质学上,上层叫硅铝层(又叫花岗岩层), 下层叫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自形成以来,各个部分和各个质点都是运动着的,并促使地壳的构造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种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控制地表海陆分布的轮廓,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并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形态,因此,地壳中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壳内部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

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不被感受到的,因为这些运动进行的极其缓慢,例如,喜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脉,但是在四、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这里还是一片海洋。

大约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地区,当时高程约一千米。

据大地水准测量,现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断上升。

可见,地壳运动的速度虽很慢,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活动,地壳运动对地壳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甚至引起剧烈的海陆变迁。

2.构造运动的划分构造运动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特点和研究方法分两类: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叫老构造运动。

发生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人类历史(四、五千年)到现在的新构造运动,也叫现代构造运动。

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不同。

老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层的变形与错位;而新构造运动由于时间较短,地层变形不连续或不显著,所以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当然,新构造有时也表现为地层的变形和断裂等);至于现代构造运动则可以用考古法、历史法,甚至必须用仪器进行定量现测才能察觉。

** 近代地壳运动例子对于现代地壳运动,常采有大地测量和天文测量方法,即定期观测一点(线)的高程和经纬的变化,以测出地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美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圣安得列斯断层,是在1.5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形成的,根据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对比,平均每年位移3.2毫米。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2章主要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幔紧邻地核,是由固态上地幔和部分融融态上地幔构成。

地壳位于地幔之上,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种类型。

1. 构造运动:指地球表面岩石和岩石层的变动和改变,主要有地壳隆起和地壳沉降两种形式。

地壳隆起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上升起,形成山地和高原;地壳沉降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下降低,形成盆地和海洋。

2. 地貌运动:指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动和变化,主要有风蚀、水蚀、冰蚀和重力作用等形式。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水蚀是指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冰蚀是指冰雪对地表的损蚀和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垂直运动和坡面的塌陷。

三、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类型,指地壳的抬升、折叠和断裂,形成山脉和山地的过程。

1. 内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2. 外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外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阿尔卑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造山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地球表面地壳结构演化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认真对待,深入思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四讲: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2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四讲: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2

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考向三
示例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009· 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
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 (1)~(2)题。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3)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成因
实际分布的 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下的 地带性分布 自北向南是热 带雨林带 (北)、热带 稀树草原带 (中)、热带 荒漠带(南) 温带草原带 (中)、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东)
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南 南美大陆西岸 信风控制;安第斯山脉直逼 3°S~30°S之 西部沿海,使热带荒漠带不 间狭长的热带荒 能向东扩展;秘鲁寒流降温 漠带 减湿作用使热带荒漠带向北 延伸 南美大陆南段东 岸形成温带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 带(巴塔哥尼亚 入内陆 沙漠) 赤道附近的东非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高原呈现热带稀 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树草原景观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 )
C.②和④
D.③和④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解析 认真的读图,明确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 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山地降水在山腰地带最多,这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递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山麓地带气温下降幅度小, 水汽不能大量凝结,因而降水相对较少,而到山顶 地带水气含量已较少,降水量也减少。垂直变化最 大的山地是③。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

地壳运动与地球自旋速度变化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球自旋速度变化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球自旋速度变化关系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陆地和海洋表面的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球自旋速度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即地球日的长度。

地壳运动和地球自旋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壳运动与地球自旋速度的变化相关。

当地球上的地壳发生运动时,它会对地球的质量分布和转动惯量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地球自旋速度。

比如,当一个大陆板块移动到赤道附近时,它将增加地球的转动惯量,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而当板块运动把大部分质量移到高纬度地区时,地球的转动惯量减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其次,地壳运动也与地球自旋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关。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自旋速度的长期变化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

比如,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移动和板块运动,地球自转速度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所谓的地球自转变慢和地球自转变快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能与洋陆分布的变化、大规模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有关。

地壳运动对地球自旋速度变化的影响还与地球的外部扰动有关。

例如,地球受到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影响,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而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物质的再分布和地球形状的改变,又会影响地球受到外部扰动的响应,进而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趋势。

地壳运动和地球自旋速度变化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观测地球自旋速度的变化,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壳运动的规律,进而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动力学过程。

其次,地球自旋速度的变化与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大规模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地壳的位移和质量重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自旋速度。

为了更好地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自旋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进行连续观测,并结合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的理论研究,以探究地壳运动对地球自旋速度变化的影响机制。

地理教案:探索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壳运动 (2)

地理教案:探索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壳运动 (2)

地理教案:探索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壳运动一、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之一。

了解地球的层次结构对于理解地质现象和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地球的层次结构以及地壳运动所涉及的内容。

1. 地幔、外核和内核:地球内部的三大层在了解地球的层次结构之前,首先要认识到地球由内向外分为核心、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

(1)内核:位于地球最中心,直径约为1200公里。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以上。

尽管温度极高,但由于巨大压力下的压制作用,内核仍然保持固体状态。

(2)外核:环绕在内核外部,宽度约为220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并且随着距离内核越远温度逐渐降低。

外核对于形成地磁场具有重要作用。

(3)地幔:位于外核之上,延伸到地壳下方约2900千米深处。

地幔包含大量岩石和熔岩,并且由于高温和高压的存在,地幔物质呈半坚硬状态。

2. 地壳:地球最外层的“薄皮”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固体表面部分,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居住和发展的基础。

地壳包含固态岩石、土壤和海洋水域。

(1)大陆地壳:位于大陆板块之上,在陆地表面延伸。

大陆地壳主要由长时间积累的岩石构成,其密度相对较小。

(2)海洋地壳:位于海洋底部,浸泡在海水中。

海洋地壳主要由密度较大的重熔岩构成,持续受到火山喷发产生新的岩浆补充。

二、地质运动与板块构造了解了地球的层次结构后,我们可以开始探讨导致地球表面变化的主要力量——地质运动。

这些运动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板块构造理论。

1. 海洋扩张与俯冲带海洋底部存在着一个持续发生运动的过程,即称为海底扩张。

在海洋底部,岩浆通过地壳的裂缝冒出并形成新的岩石,同时向两侧扩张,进而推动已形成的地壳向周围移动。

这种海底扩张导致了板块运动和地壳的变形。

与海底扩张相对应的是俯冲带。

当两个板块相互靠近时,较重的板块会被俯冲进入地幔深处,并且下沉到低温高压的环境中。

这一过程称为俯冲带,也是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地球历史的记录
举例:砾岩、砂岩、页岩(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石灰岩(生物遗
典型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地貌)
能微溶于水。

石灰岩的主要组成是CaCO3。

形成条件:有深厚的石灰岩并且雨水丰富的地区。

代表景观:地表的石林、溶洞、地下河等等。

我国主要分布区:云贵高原,四川西部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4.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5.河流剖面图甲、乙、丙分别对应河流①、②、③哪个河段?三个河段分别以流水的哪种外力作用为主?
【自主训练】
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B.③①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