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急转天气土壤湿度与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一、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1.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根据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旱涝变化周期。

在每个周期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差异。

2.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另一些年份,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这种年际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3.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

春季是旱灾多发的季节,而夏季则是涝灾多发的季节。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二、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1.旱涝灾害的区域分布中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沿海地区也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引发洪涝灾害。

2.旱涝灾害的空间相关性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地形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则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此外,山脉和水系的分布也影响着降水量的分布和流向,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三、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也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行为都会影响地表水文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3.未来旱涝灾害的预测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旱涝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

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气候规律分析(上报)

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气候规律分析(上报)

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气候规律分析张屏1汪付华1吴忠连2朱珠1(1 淮北市气象局 235000, 2 淮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35000)摘要:本文以淮北市(辖濉溪县)1957-2006年50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探讨了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的基本气候规律。

结果表明:淮北市辖区内旱灾经常表现为跨季度连旱,最严重的是夏旱连秋旱,影响秋播秋种。

涝灾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一般由汛期暴雨引起。

旱涝急转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出现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到8月下旬,并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67%的大涝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久旱必涝之说。

关键词:旱涝急转气候规律分析1 引言干旱是淮北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涝灾也时有发生,旱涝灾害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防汛抗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对旱涝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对防汛抗旱意识的增强,提出了旱涝急转的概念。

这里我们以淮北市(辖濉溪县)1957-2006年50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依据,首先对淮北旱涝灾害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旱涝急转规律。

2、资料选取和旱涝指标的确定2.1资料的选择与处理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揭示淮北市辖区内旱涝灾害气候规律的同时,探讨旱涝急转的出现规律,从而为我市抗旱和防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为此我们主要收集整理了淮北市和濉溪县1957-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其中1981年以前为濉溪县的),并分别求取旬月年的多年平均值和各旬降水量的距平及距平百分率。

2.2 旱涝指标的确定学科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则对旱涝的定义和判断旱涝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比如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土壤干旱、作物干旱、农业干旱、旱灾;而水涝又有雨涝、渍涝、洪涝、水灾之分。

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一般来说气象干旱仅分析降水量和蒸发量两个因素,但大多情况只分析一个主要因子-降水量。

而涝基本只分析降水量,因此尽管有多种旱涝定义,而气象干旱和雨涝是基本的概念。

雨水节气下的水文循环与地表径流分析

雨水节气下的水文循环与地表径流分析

雨水节气下的水文循环与地表径流分析雨水节气是我国农历二月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回暖,降雨较多,土地开始解冻,而这些因素对水文循环与地表径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文循环和地表径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雨水节气下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

一、水文循环雨水节气下的水文循环主要包括蒸发、降水、渗漏和蓄积四个过程。

首先是蒸发过程。

随着气温的升高,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

这一过程不仅导致土壤湿度下降,还会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为降水创造条件。

接下来是降水过程。

在雨水节气中,降水量相对较多。

雨水的降落有助于补给土壤水分和地下水。

同时,降水也会引发径流的形成,对地表水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渗漏过程是指降水通过土壤、岩石层次的渗透作用,逐渐下渗入地下水系统。

渗漏速率受土壤质地、地表坡度、植被覆盖以及降水强度等因素影响。

雨水节气下土壤解冻和雨水的作用加剧了地下水的渗漏过程。

最后是蓄积过程。

蓄积过程主要指降水中未能透入地下的水分通过流域的输送而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补给了河流、湖泊等水体,成为重要的自然水资源。

在雨水节气下,地表径流量相对较大,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表径流分析地表径流的形成主要受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覆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雨水节气下,这些因素对地表径流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是降水量。

雨水节气降水量相对较大,使得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

强降雨导致土壤无法有效渗透,加之地表硬化和缺乏植被覆盖,促使地表径流的生成和增强。

其次是土壤水分含量。

雨水节气中,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这导致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

当降水量超过土壤蓄水能力时,过剩的降水将形成地表径流。

此外,地表覆盖条件也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缺乏植被覆盖或存在大规模水泥铺地的地区,地表径流形成的概率较高。

相反,密集的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渗漏过程,减少地表径流的生成。

综上所述,雨水节气下的水文循环与地表径流紧密相关。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分布和循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了降雨模式的改变、气温的上升以及干旱和洪涝频繁发生等现象,这些变化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含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 降雨模式改变: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降雨模式的改变,不仅影响了降雨的分布和强度,还引起了降水季节的变化。

在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减少。

这种降雨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充实程度,从而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干旱频发:随着气候变暖,干旱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

干旱不仅导致了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也会使土壤中的养分浓度增加,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干旱还会导致土壤变得干燥、结皮,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进一步吸收水分。

3. 地表蒸发增加:气温升高导致地表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减少。

尤其是在高温干燥的地区,土壤水分蒸发速度会明显增加,这会引发土壤干旱,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气候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 养分淋失: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降雨事件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大量的降雨会冲走土壤表面的养分,造成土壤贫瘠和养分不均匀的分布。

2. 养分矿化: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从而增加了养分的矿化速率。

这意味着土壤中的有机物会迅速分解为可供植物吸收的无机养分,从而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

3. 酸化作用:气候变化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从而增加了降水的酸度。

酸雨对土壤具有腐蚀性,会使土壤中的一些养分溶解并流失,同时也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的措施1. 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灌溉系统等,以增加土壤的水分供应,减少干旱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 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工作,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减缓土壤干旱程度。

旱涝急转天气土壤湿度与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旱涝急转天气土壤湿度与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旱涝急转天气土壤湿度与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摘要] 分析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在后期发生强降水,出现旱涝急转时,各层土壤湿度变化特征,与正常年份相比,各层土壤湿度不易出现饱和,降水后地表径流与降水前的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干旱使土壤湿度偏低,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也偏低,水土流失速率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不易发生。

[关键词] 旱涝急转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变化特征[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28-02“旱涝急转”是指前期持续偏旱,接着因一场暴雨以上的强降水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致使迅速转旱为涝的天气过程。

王胜[1]等给出如下流域“旱涝急转”标准:旱: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紧接着连续两旬以上(包括两旬)全流域内半数以上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偏少50% 以上。

涝:旱后出现第一场大范围暴雨,之后持续出现多次较强降水过程,导致全流域半数以上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偏多50% 以上。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则称之为旱涝急转[2]。

2011年6月份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干旱天气,6月中旬,在久旱之后,接连4轮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这一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旱涝急转使干旱土壤墒情迅速上升,土壤相对湿度急剧增加,部分农作物遭受渍害,对于农作物遭受渍害情况,这里不作分析。

本文在此主要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在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的具体变化特征。

一、资料与处理麻城位于湖北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

本文选取资料来源于麻城市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长度为4年(2008年~2011年)。

土壤相对湿度选取每年4~6月份资料,其中,逢8日观测值为的固定观测地段(植被为杂草)和作物观测地段分别按各层进行合并统计平均,逢3日的土壤相对湿度为固定地段观测值。

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气候特征研究

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气候特征研究
于 5 %) 旱 ( ) ,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旱 涝 急 转 0 为 涝 期 并 的空 间分 布 特征 。张屏 等【利 用一 组经 验 降水 阈值 指 6 ] 数 定 义 了一个 针对 安徽 省 淮北 地 区 的旱 涝急 转 指 数 , 并 分 析 了其季 节演 变特 征 。吴 志 伟等 通 过 比较 7 8 、 月 降 水 与 5 6月 降水 的差 异 定 义 了一 个 旱 涝 急 转 指 、
降 水 资 料 采 用 1 6 ~ 0 9年 淮 河 流 域 1 0个 气 90 20 7 象 台站 的逐 日降水 资 料 ( 由河 南 、 安徽 、 江苏 和 山东气
象局 提供 ) 。为 了比较 区域 问 的差异 , 照水资 源二级 按 分 区将 淮 河 流域 分 为 6个 分 区 ( 图 1 , 中 1区为 见 )其
流 域在 这 5 0年 中共 有 1 3年 出现 了旱 涝 急转 , 4年 一 遇 , 频 次 和 降 水 强 度 的 大值 区都 位 于 流域 约 其
上 游和 南部 : 与长 江 中下游 地 区相 比 , 河流 域 的旱 涝 急 转 事件 更 频 繁 、 均 强度 更 大 。旱 涝 急 转具 淮 平
需 要 深 入 研究 的 问题 , 指 数 定 义 来 看 . 从 以上 研 究 利
1 引言
干旱 和洪涝是淮 河 流域常见 的气 象灾 害 ,这 与淮 河流 域位 于我 国东部季 风 区气 候过渡 带 ,降水 年 内分 布不 均 和 年 际差 异 大 】 有较 大 关 系 。从 气 候 平均 来 看 ,~ 6 9月 降水 量 占到 了年 总 降水量 的 6 % ,~ 3 6 7月降 水 迅速 增加 , 若前期 淮河 流域 降水持续 偏少 发生 干旱 , 而后期 环流 调整 , 导致淮 河流域 爆发 多场暴雨 过 程 . 则 容 易发 生旱涝 急转 。 由于淮河水 系 的脆 弱性 , 旱涝 急转 使 短 时间 内水 位迅 速上 升 ,会 给流域 经济 和人 民生活

土壤湿度趋势

土壤湿度趋势

土壤湿度趋势
土壤湿度趋势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它可以描述土壤湿度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

具体来说,土壤湿度趋势可以涉及季节性的改变、长期的水分变化以及特定事件引起的暂时性变化。

土壤湿度趋势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非常重要。

它能够帮助人们科学地评估土壤的水分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灌溉或排水等措施。

同时,土壤湿度趋势还对植物的生长、土壤质地和微生物活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要确定土壤湿度趋势,通常需要使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或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

传感器可以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并记录下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揭示土壤湿度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土壤湿度趋势是描述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概念,对于农业和环境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

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是维持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正向的影响,也有负向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和干旱天气是造成地表土壤湿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气温升高,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而且高温还会促使降水蒸发。

这样一来,土壤中的水分很容易流失,地表土壤湿度逐渐减少。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气候变暖加剧了干旱的频率和程度,导致土壤湿度出现明显下降。

这种情况对于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其次,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还体现在降水模式的改变上。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模式的改变,包括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降水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等。

在高温和干旱的情况下,降水减少,地表土壤湿度下降。

相反,在某些地区,气候变化也导致了降水增加,使得地表土壤湿度上升。

这种情况下,土壤中含水量增加,地表土壤湿度也相应提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降水增加就一定对土壤湿度有利。

如果降水超过土壤的贮水能力,过量的水分将无法贮存于土壤中,导致土壤湿度反而下降。

因此,降水模式的改变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影响地表土壤湿度。

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时间缩短,导致大量的水分快速释放到土壤中。

这种情况下,地表土壤湿度显著增加。

然而,当冰雪融化过快时,土壤可能无法及时吸收和贮存大量的水分,导致水分外流,地表土壤湿度上升的效果得不到持久维持。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高温、干旱和降水模式的改变都会造成地表土壤湿度的变化。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土壤保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负面影响。

同时,加强气候监测和预测,提高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地表土壤湿度的影响,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西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干旱的重要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地表水资源供给相对匮乏的地区。

在这样一个气候条件下,旱涝年环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了解旱涝年环流的特点及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

开展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更有助于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旱涝年环流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为预测和防范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特点、原因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探讨其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机制的认识。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特点,揭示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旱涝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究西北地区旱年环流的形成机制,分析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应对旱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特点及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提供科学支撑,促进该地区气候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意义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旱涝年环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年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揭示旱涝年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为灾害预警和防范提供参考。

研究还可以为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了解旱涝年环流的影响,可以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推动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其中,土壤水分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模式的改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雨的分布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季节性的变化,即降雨的分布不均衡,降雨量的波动性增加。

这种情况会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循环,导致土壤过湿或过干的情况发生。

过湿的土壤可能导致水logging和根系窒息,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过干的土壤则会导致土壤水分的迅速流失,增加土地退化的风险。

其次,温度的上升也对土壤水分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使得土壤表面温度升高,从而提高了土壤蒸发的速率。

这将导致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利用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温度的升高还会加速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增加植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水分的匮乏。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土壤中的冻融过程。

在高纬度地区,冻融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土壤冻结和解冻的过程发生的时间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会导致土壤水分的累积和流失现象,进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特别是在冻土带地区,冻融循环对于土壤水分的再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导致的冻融过程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土壤水分的再分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针对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土壤的水源功能。

实施植被恢复和土地保护项目,加强国土绿化和水源涵养工作,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

提高认识,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的意识,发展高效节水技术,优化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系统,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气候的变暖,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一些地区出现了降雨量减少、干旱加剧的情况,这对农田的水源供应带来了巨大挑战。

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干旱条件下,农田土壤中的水分会快速蒸发,导致作物受灾率上升。

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洪水。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降水,导致农田土壤水分骤增。

然而,由于土壤排水不畅、水分渗透不良等原因,这些大量的降水可能无法有效滞留在土壤中,而会快速流失,导致水分的损失。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农田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因此,农民们需要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以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

另外,全球变暖还导致冰川融化加快,进而影响农田的水资源供给。

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冰川融水,然而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农田的水源供应不稳定。

在干旱季节,农田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这需要农民更加注重节约用水,选择耐旱作物,以降低农田的水分需求。

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外,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水分的水循环和分布产生影响。

气候变暖可能改变土壤的含水量分布,导致水分资源不均衡。

一些地区可能面临干旱和水灾交替的困境。

同时,气温升高还会加剧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使土壤中的水分更容易流失。

这就对农民的灌溉管理和土壤保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减少降水和增加水资源短缺,到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改变土壤水循环,气候变化对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农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强灌溉管理、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我们越发关注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水分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给土壤水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格局的改变。

据研究,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在某些地区呈现出更加剧烈的情况,即干旱和洪涝频率的增加。

干旱时期土壤中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土壤干燥,无法满足植物的需水量。

而洪涝则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过多,造成水浸及排水不畅的问题。

这些极端的降水事件削弱了土壤中水分的平衡性,对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会改变土壤温度和蒸发率。

随着气温的上升,土壤温度也会随之增加。

而高温会刺激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流失。

这种蒸发过程的加速不仅会降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还会导致土壤湿度的降低,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和根系的活动。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土壤的气候带和植被分布。

由于气候变暖,一些原本以森林为主的地区逐渐转变为草地或半干旱区域。

森林的存在有助于土壤保持水分,而草地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则相对干燥。

这种植被分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含量,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的盐碱化形成重要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可能会逐渐积累,导致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盐碱土壤的存在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大大降低土壤中的水分质量和可利用性。

面对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土壤水分的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土壤中水分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为农民和生态环境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其次,推广节水农业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灌溉的丧失和浪费,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保持土壤覆盖,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蒸发,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在城市建设和土地规划中要考虑到土壤的水分状况,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减少对土壤水分的不良影响。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中国干旱带的主要部分,气候干燥,降水不足,极易发生大范围的旱灾。

然而,西北地区并非每年都遭受旱灾的侵袭,有时也会经历洪涝灾害,关键在于地区的环流状况。

本文将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导致年环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旱年环流特征分析旱年是指西北地区整年降水量明显偏少,春季干旱、夏季高温干燥、秋季降雨偏少的年份。

在旱年,西北地区近地面和中层大气环流主要由西风急流和中国高原低压控制,反映了偏南的起源地和与之相关的下沉流的强盛,导致在大气环流上层形成一个龙卷形的强逆时针环流,称为“高原低压扰动环流”。

高原低压扰动环流的形成与活跃,使得西北地区的降水几乎不可能在春季出现。

高原低压因受北半球环流的大尺度环流控制,其产生位置和活动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则由于Tibetan高原区面积有限、周围环境限制明显,致使其产生和主导区域不可能进一步扩大和向外扩张。

因此,西北地区最易出现旱年的时间是秋季(9月-10月)。

降水减少而温度上升是旱年的显著特征。

在旱季中期,地表温度高于常年,海平面高压在夏季的从南向北转移,加强了低层温暖、干燥的气流。

西风急流变化较快,因此对旱季中期的分布影响较小。

下垫面夏季气温显着增温,而温度梯度变化特别快,使得西北地区空气相对湿度下降,蒸发加强,大气湍流增强,有利于抑制降水发生。

涝年是指西北地区整年降水量显著偏多,夏季措施显著,而秋季措施较强的年份。

过多的降水引起地面水分蒸腾,造成在涝年几乎不会出现热浪天气。

涝年的天气特征主要表现在夏季,这是由于印度洋高压的位置、强度和夏季西太平洋季风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夏季印度洋高压位置向西移动,影响西北地区的降水和温度,幸运的是,夏季西太平洋季风受北半球高纬度区的冰雪积累的影响而增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流模式,即EAP环流模式,强烈的低压系统在其周围形成,并形成一个大范围的涡旋环流,这种环流模式称为“副高性涨潮流”。

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研究

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研究

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土壤湿度是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指示,它直接关系着植物生长的健康和发育。

因此,深入研究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温干旱会导致土壤湿度的快速流失。

高温下,空气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而植物受到干旱的刺激,会增加对水分的需求。

这样一来,土壤中的水分很容易被蒸发掉,导致土壤湿度的大幅度降低。

研究表明,降水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将使得土壤湿度减少,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高温干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湿度的降低。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它们的活动对于土壤的水分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理活性受到抑制,它们的数量和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导致水分的循环和保持能力下降。

这样一来,土壤湿度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高温干旱对土壤结构造成了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湿度的降低。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排列的方式和土壤孔隙结构的组成,它对土壤的水分储存和透水性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结构容易受到破坏,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减弱,导致土壤孔隙变大,水分的流失速度加快。

高温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脱水作用,而缺乏水分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养分并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为了解决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养分管理、土壤改良、灌溉合理化等措施来保护和提高土壤湿度。

首先,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持力。

其次,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可以降低水分的流失,如滴灌、雨水收集等。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的根系结构和根际环境调控也可以提高土壤湿度,为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并加强根系管理。

总之,高温干旱对土壤湿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湿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对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并对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土壤干旱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高温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导致土壤湿度下降。

一旦土壤过度干旱,将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引发土壤水logging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降雨模式的改变,出现了更加频繁的暴雨和洪水事件。

虽然这些暴雨事件会增加土壤的湿度,但土壤排水不良的地区却面临着水logging的问题。

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的土壤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土壤盐碱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内陆地区,增加了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这将导致土壤湿度降低,因为高盐浓度会抑制植被生长,并增加土壤的蒸发速度。

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并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湿度的下降。

四、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壤湿度: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解决土壤湿度问题的关键。

建立高效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加强农村地下水监测与管理,以减少水logging和土壤干旱化的风险。

2. 土壤改良:通过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和改良剂等,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和保水能力。

3.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覆盖,保持土壤的湿度。

同时,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也能够减少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4. 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全球行动计划,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气温上升速度,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我国大陆灌溉、水利等方面相对较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主要的水资源来源为雨水和地下水。

但由于环境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旱涝年现象相对较为突出。

本文将从环流变化的角度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旱涝年的原因和表现。

旱年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增强、青藏高原负反馈作用弱化、热带西太平洋高温海域偏西移等因素引起的。

这样的环流特征会造成西北地区降水量减少,河流水源干涸,水资源减少,农田干旱等问题。

以2009年和2017年为例,在这两个年份中西北地区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旱灾,但两年的旱年表现有所不同。

2009年的旱年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低温异常、热带太平洋暖池异常和加强的西伯利亚高压引起的。

这些环流特征造成了降水巨大的负偏移,导致西北地区降雨不足,田赋枯竭的严重旱灾。

据统计,2009年陕西省和甘肃省部分库区、雨养灌区土地干燥面积达60%以上。

除此之外,这一年的旱年表现也在表明着旱年灾害正在向供水问题转移。

涝年的环流模式与旱年的环流模式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涝年一般是因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副高区有利于南水北调,湿度增加,春季夏季又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总体会导致西北地区降雨量增加,以至于造成了洪涝。

这种环流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强降雨、区域内严重洪涝灾害。

2010年和2013年的涝年表现成为本文的分析重点。

2010年的涝年主要是因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北极涛动的强化,夏季我国西北地区受到西太平洋副高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

这种环流模式造成了西北部分区域的强降雨和短时强降水,导致了区域内水灾、路面积水、山洪等问题。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该地区2010年6月份的降水量达到236.5毫米,接下来的7、8、9月份也相继出现了较强的降雨过程。

2013年的涝年则是由于利益于西伯利亚高压的持续强化和峭壁式振荡等原因。

这种环流特征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的降雨增多,出现了一些区域性、时空性强降雨,以及邻近地区的强干湿交替。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区域,同时也是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因此旱涝年环流对于这一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当地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影响,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寒冷特点。

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程度显著,气温差异大。

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貌复杂,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导致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二、旱涝年环流对比分析旱涝年环流是指在一定年份内,某一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多或偏少的现象。

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方面,旱涝年环流会直接影响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干旱年份导致土壤干旱,降雨偏少,作物生长受阻,农作物产量不足;而涝年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损失严重。

旱涝年环流也会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干旱年份导致荒漠化、土壤退化等问题加剧,而涝年则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凸显。

三、旱涝年环流的应对措施针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和集雨水,建设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调节降水分布,减轻旱涝年环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减少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对旱涝年环流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损失。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显著,需要我们加强应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减轻其对当地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西北地区的气候适应能力,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之一,旱涝年环流在该地区具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气候特点、旱年环流和涝年环流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以及数据对比情况。

在总结了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对比分析的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地方气象灾害预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气候特点、影响因素、数据对比、启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十分显著。

在这一地区,旱年和涝年的环流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影响因素复杂,对比分析数据具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将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环流的影响,为今后灾害防治和气候预测提供参考。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少雨、气温大。

在旱年,西北地区的环流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量较少,土壤干旱严重。

而在涝年,西北地区的环流受到西风槽和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明显增多,引发洪涝灾害。

影响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大气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

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加深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灾害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2. 正文2.1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内陆西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气温较高,湿度较低。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降水少:西北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进入内陆的湿气大部分被拦截,导致西北地区降水稀少。

尤其是在高原和沙漠地区,降水更为罕见。

二、气温变化大:西北地区白天晴朗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气温很高;夜晚由于缺乏云层的保温作用,地表会快速散热,气温骤降。

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土壤湿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农田管理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气候变化造成了气温的升高。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暖,气温不断上升,这将直接导致土壤湿度的减少。

高温会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中的湿度快速降低。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的减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农田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提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

其次,气候变化引发了降水的不规律。

降水的不规律给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带来了诸多挑战。

过去,农民可以根据季节的正常降雨来制定灌溉和农田管理计划。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降水变得不规律且集中在短时间内。

这导致干旱与洪涝的频繁交替,对土壤湿度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要应对这种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灌溉设备的改进,以提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同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第三,气候变化也对植被生长和土壤保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变短,需要更多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土壤的干旱和侵蚀,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湿度的下降。

这种变化对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极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持土壤的湿度和改善土壤质量,以增加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对农田的灌溉制度和农业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传统的灌溉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采用更加节约、高效的灌溉方法,提高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

同时,农业水资源管理也需要进行调整,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总之,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改变降水模式、气温升高以及植被生长变化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土壤湿度的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涝急转天气土壤湿度与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刘中新朱慧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12期
[摘要] 分析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在后期发生强降水,出现旱涝急转时,各层土壤湿度变化特征,与正常年份相比,各层土壤湿度不易出现饱和,降水后地表径流与降水前的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干旱使土壤湿度偏低,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也偏低,水土流失速率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不易发生。

[关键词] 旱涝急转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28-02
“旱涝急转”是指前期持续偏旱,接着因一场暴雨以上的强降水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致使迅速转旱为涝的天气过程。

王胜[1]等给出如下流域“旱涝急转”标准:旱: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紧接着连续两旬以上(包括两旬)全流域内半数以上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偏少50% 以上。

涝:旱后出现第一场大范围暴雨,之后持续出现多次较强降水过程,导致全流域半数以上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偏多50% 以上。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则称之为旱涝急转[2]。

2011年6月份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持续干旱天气,6月中旬,在久旱之后,接连4轮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这一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旱涝急转使干旱土壤墒情迅速上升,土壤相对湿度急剧增加,部分农作物遭受渍害,对于农作物遭受渍害情况,这里不作分析。

本文在此主要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在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的具体变化特征。

一、资料与处理
麻城位于湖北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

本文选取资料来源于麻城市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长度为4年(2008年~2011年)。

土壤相对湿度选取每年4~6月份资料,其中,逢8日观测值为的固定观测地段(植被为杂草)和作物观测地段分别按各层进行合并统计平均,逢3日的土壤相对湿度为固定地段观测值。

固定地段在大气观测场旁10m,作物观测地段距观测场3km,前期(5月28日前)作物为小麦,后期(5月28日后)作物为棉花。

地表径流资料来源于麻城市浮桥河水库。

浮桥河水库位于麻城市以西,距麻城市13km。

浮桥河水库来水量主要来自地表径流,本文用水库库容增加量(降水后最大库容与降水前最低库容之差)来表示流域内地表径流。

二、结果和分析
1.旱涝急转天气背景及降水特点
从2011年1月~ 4月,降水量仅45.0mm,比历年同期少244.3mm,少84%,干旱不断升级,到5月底,累计降水量仅81.4 mm,比历年同期少360.8mm,少82%,部分农作物受灾严重而减产。

从6月10日开始,出现4次大到暴雨,6月17~18日降大暴雨,麻城过程降水量183.6mm,过程降水量最大出现在白果站,为246.7mm。

6月份麻城降水量达390.6mm,比历年同期多216.2mm,多124%。

浮桥河水库流域面积内的降水量分布为:东部降水量大于西部,南部降水量大于北部,降水量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减少。

2.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土壤湿度变化主要与降水多少有关[4],春季取土日前有雨和无雨时总体情况是气象观测场的土湿高于农田,在夏季,固定地段与农田各层土湿为高度正相关[5,6]。

通过对麻城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固定地段和作物观测地段土壤湿度变化分析,2008~2010年4~6月,汛前固定地段各层土湿高于农田土湿,入汛后固定地段各层土湿低于农田土湿。

而在2011年4~6月,汛前固定地段土壤湿度各层均低于农田土壤湿度,这反映出偏旱情况下各类农田耕作活动能使土壤有一定的保墒效果,而偏涝时各类农田耕作措施能使土壤湿度有一定程度降低。

将2 011年度与前3年各层土壤湿度平均值进行比较,2011年6月18日以前,固定地段和作物各层土湿均明显低于2008~2010年平均,5月8日达最低水平,并出现5~10cm干土层。

2008年~2010年4~6月,各层土壤相对湿度均处于较高值,当遇强降水后,就会出现不同层次土壤湿度过饱和现象(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相对湿度≥100%),而在2011年即使在6月18日大暴雨后,0~50cm土湿没有出现饱和或过饱和土层(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前期
干旱较严重时出现旱涝急转天气过程后,各层土壤相对湿度虽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但不易使土壤湿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三、旱涝急转天气背景地表径流变化原因分析
1.公式推导
地表径流受气候、降水、地形、地质、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类型等条件的综合影响。

降水是形成地表径流的重要前提,其强度和持续时间决定着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径流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土壤储水量、地下水位变化。

径流量的大小更多地受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共同影响,地表径流与降水前0~20cm的土壤水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7]。

土壤吸收降水的能力除了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有关外,还与土壤容重(D)、土壤重量含水率(田间持水量E)等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计算深度(h)有关。

如果忽略降水时蒸发损失,假定降水全部被地表吸收和产生地表径流流流入下游水库,根据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一定流域面积内的水库库容增加量(亦即地表径流)的公式如下:
公式中,V:地表径流,S:流域面积,R:降水量,D:土壤容重,E:田间持水量,r:土壤湿度,h:计算深度。

式中流域面积、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都可以提前计算得出,这里可以看成为一常数。

由公式可知,地表径流与降水量和一定深度内土壤湿度成正比,在降水量确定时,土壤湿度高,地表径流大,土壤湿度低,地表径流小。

2.相关分析
对不同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与地标径流进行相关分析。

这里,先考虑降水量对地表径流的贡献,引入一个定义λ:地表径流与降水量的比值,即单位降水量对地表径流的贡献(单位:万m3/mm)。

统计2008年~2010年5~8月间共计20次降水过程降水量和浮桥河水库流域地表径流,计算得出每次降水过程λ值,结果表明,λ数值变化区间较大,在1.600~32.693之间,再计算λ与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的单相关系数,结果在0.6044~0.4983之间,浅层相关系数较大,相关系数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降低。

由于土壤水分随深度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8],土壤水分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自相关关系,为避免其对结果造成干扰,将0~50cm各层进行平均后再计算与λ的相关系数,结果为0.5752。

由此可见,λ与0~50 cm土壤水分(相对湿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1年6月,浮桥河水库流域由于前期干旱使土壤相对湿度较低,因此产生的地表径流也较低。

地表径流低,一方面使水库库容增加有限,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水土流失速率,使发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几率减少。

四、结论
1.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强降水前由于土壤相对湿度较低,强降水后虽然也能使各层土壤湿度显著上升,但不易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

2.土壤水分含量的高低,对地表径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干旱期土壤湿度低,地表径流但远小于土壤湿度较高时同等降水量级和降水强度时的地表径流。

3.降水径流低,也制约了水土流失速率,发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几率减少。

参考文献
[1] 王胜,田红,丁小俊,等.淮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气候特征及“旱涝急转”现象.[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1):31~34.
[2] 唐明,邵东国,姚成林.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 3): 26-27 .
[3] 顾万龙,竹磊磊,许红梅.等.SWAT模型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 2010, 29( 2): 395-400 .
[4]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69~89.
[5] 张学贤,李德,杨太明,等.淮北平原气象观测场与农田土壤湿度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2,(1):114~120.
[6] 李树岩,陈怀亮,方文松,等,河南省近2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6)58-64.
[7] 朱宝文,陈晓光,郑有飞,等.青海湖北岸天然草地小尺度地表径流与降水关系.[J].冰川冻土,2009,(6):1074~1079.
[8] 卫三平,王立,吴发启.土壤干化的水文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23~127.
作者简介:刘中新,男,1962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专业气象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