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分析

浅谈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分析
三、结语 歌剧《红珊瑚》中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难度较大, 因为其中情感起伏较大,音域宽,最高音与最低音相差两个八度。 演唱时应注意气息的控制、音色的转变、音量的强弱对比等方面。 结合《红珊瑚》珊妹的人物形象,与声音共同塑造。作为民族声乐 的传承者,经典民族歌剧唱段的演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传唱经典 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作背景及主创人员 歌剧《红珊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期正处于我国 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时期,出现大量的民族歌剧,《红珊瑚》作为 其中戏曲化歌剧的经典之作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该歌剧由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政文工团在北京首演,单文、钟艺兵、赵忠、林荫梧为编 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 (二)剧情介绍 歌剧《红珊瑚》讲述的是人民海军和广大渔民与国民党以及渔 霸的神勇战斗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在1950年秋,人民解放军王参谋 受令到牛头岙与珊瑚岛进行勘察,他带领手下战士阿青在返还途中 遭遇敌人,且被困于贫瘠的鼓浪岗。此时,女主人公珊妹为救父, 她本与阿青是对恋人,却被渔霸七奶奶卖身给窦司令。但珊妹中 途跳海逃跑,与王参谋二人相遇于鼓浪岗,之后他们趁敌人慌乱之 时,鼓舞渔民们翻身起义,最终占领万利渔行。他们乘胜追击最终 取得胜利,将珊瑚岛解放。 二、《海风阵阵愁煞人》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一)《海风阵阵愁煞人》的音乐特点 《红珊瑚》的音乐是在西洋音乐创作基础上结合民族民间音乐 以及河南地方戏曲苦心创作完成。这与同时期的民族歌剧不同,它 是在地方戏曲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以戏曲为基础的代表性创作。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女主人公珊妹出场的第一个唱段,也是此歌 剧的经典唱段。音乐跌宕起伏,与女主人公珊妹的内心变化相辅相 成。该唱段用音乐表达出珊妹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多次的变化。 《海风阵阵愁煞人》从音乐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一个引子加 上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句“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引子出现,这一 句运用了戏曲中的散板,是珊妹对于自己的境遇的一种呐喊,开篇 点题;第一部分是从“风声紧紧浪滚滚”到“渔家苦难几时尽”, 这一段落是平铺直叙,是珊妹在叙述发生何事以及自己的焦虑伤感 之情;从“听说是大陆上乌云散”到“但愿救星早降临”为第二部 分。这一段表现出珊妹期盼解放军解放渔民,解救自己的急迫心 情;最后一部分则是从“擦净脸上泪”到结尾“珊妹赊药登豪门” 表现出珊妹无奈回到现实生活,仍需登豪门救父亲。 (二)《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分析 《海风阵阵愁煞人》这首作品,不仅要灵活把握科学的演唱方 法与歌剧人物形象,更是要结合戏曲唱腔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分乐 段对这首作品的演唱进行一些分析。 整首作品的第一句“海风阵阵愁煞人哪”,运用了散板的节 拍,是珊妹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呐喊,音区也比较高。音域跨度也较 高,第一个“海”字音域较低但为了使这个字突出,我们可以在真 声的基础上结合气息实实地将这个字咬出来,“风”字的音较高可 以直接着重唱出,“阵阵”二字一顿一唱,表现出珊妹心里的苦楚。 音量可稍微控制。之后出现一个空拍延长,我们在这时可停顿几秒, 为后来的“愁煞人”三字做准备。“愁煞人”这三字是这一句引子的 高潮部分,要将珊妹心中愤恨都充分表现出来,除了在情绪上的激

歌剧《红珊瑚》的戏曲化音乐风格及演唱处理——以“海风阵阵愁煞

歌剧《红珊瑚》的戏曲化音乐风格及演唱处理——以“海风阵阵愁煞
曹酋 蓥应 山 东 艺 术 学院 学 报 2 0 1 7 年第2 期总 第1 5 5 期

3 0‘
QI L U R E AL M OF AR T S ( J 。 u ma 1 o f S h a n d 。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f A r t s )
收 稿 日期 : 2 0 1 7—0 3—1 1
第 一段 , 寥 寥几 句 , 介绍 了心上 人 阿青 哥被 迫 远
作者简介 : 张婉祺 , 女,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
①参见《 中国歌 剧史》 编委会编《中国歌剧史——1 9 2 O— z o o o ) ) ( 上) , 文化艺术 出版社 , 第3 9 2页 。

极 具地 方 民族 色彩 和 乡土气 息 的河 南戏 曲音 乐被
确立 为整 部歌 剧 的风格 基 础 , 其 在旋 律 韵 味 、 咬 字行
腔. 句尾 拖腔 , 及 板 腔体 戏 曲结 构 的运 用 方 面 等 , 均
体现 出较 明显 的戏 曲特征 。


艺术 表现 特征
1 . 塑造 人 物 形 象 , 注 重人 物 性 格 与 音乐 表 现 的
沈阳
1 1 0 0 0 4 )
摘 要 : 《 海风 阵阵愁 煞人》 选 自歌剧《 红珊瑚》 , 创作于 1 9 6 0年 。这 部歌剧是我 国民族 歌剧 中成功借鉴 戏 曲元 素创作 的作 品之 一, 因其戏 曲化 音调特 征的独特魅力和 简练 的语 言表达 , 成 为 民族 歌剧 创作具 有创 新意 义 的一部
统一
唱段 “ 海 风 阵 阵愁 煞 人 ” 是 渔 家 姑 娘 珊 妹 初 次
出场 的 唱段 , 由引 子 加 三个 段 落 组 成 。剧 中珊 妹 形 象饱 满 、 性格 刚 强 , 是 一个 对 社会 现 象表 现得 爱 憎分 明、 充满 正 义 , 且 多情 、 孝 顺 的渔 家姑 娘 。 故事 开 门见 山 , 引子 “ 海 风 阵 阵愁 煞 人 ” 一 句 表 现 了对 当 时社会 的 不满情 绪 , 音 乐 紧打慢 唱 , 特 别 是 背景 音乐 中的 和弦 震 音 、 颤 音 及 快 速 音 阶 的上 行 运 动, 烘托 出紧张 、 令 人压 抑 的气 氛 。

喜儿与珊妹的音乐形象对比研究

喜儿与珊妹的音乐形象对比研究

喜儿与珊妹的音乐形象对比研究作者:孙秀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歌剧《白毛女》《红珊瑚》为例,对珊妹和喜儿的形象作研究,以达到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生活的了解,以探究此类歌剧创作的原始动力,为今后演唱及分析此类作品作铺垫。

关键词:民族歌剧;喜儿;珊妹;音乐形象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21-01一、喜儿与珊妹的音乐形象定位歌剧《白毛女》剧本取自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歌剧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塑造了喜儿的反抗农民形象。

她不仅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对象,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珊妹是歌剧《红珊瑚》中一个勇敢的渔家女。

在她身上有被压迫者的悲苦命运和反抗斗争精神。

歌剧以她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引入,又以她反抗恶霸为主线展开,成功塑造了珊妹勇于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喜儿和珊妹的音乐形象对比(一)苦难形象塑造对比1.歌剧《白毛女》第二幕进行到第四场《哭爹》那场戏时,主题旋律由原有的三拍子改为四拍子,旋律不断自上而下地模进,同音同节奏反复,每句结尾都用拖腔,近似河北农村妇女的哭调,结合“小白菜”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喜儿在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扑在爹爹尸体上痛哭时的悲怆情绪。

第二幕喜儿被黄世仁奸污后,她义愤填膺,心中的仇恨剧增,悲愤地唱出“天哪!刀杀我,斧破我”,这时音乐突破原来平稳的节奏和进行,急速下行,节奏变成散板,以近似戏曲唱腔的处理手法,揉进了秦腔中的哭腔音调,把喜儿的悲愤心情推向高潮。

2.歌剧《红珊瑚》中珊妹的亮相,是在歌曲《海风阵阵愁煞人》中完成的。

这段唱既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特征,又交待故事情节,既叙事又唱情,情绪上波澜起伏。

唱段的第一句节拍为散板,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将珊妹的苦难、愤怒和仇恨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锡仁与胡士平作曲的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是一部歌曲戏剧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歌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整部歌剧的艺术特色都有独到之处,整部歌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歌剧;红珊瑚;人物形象;演唱技术引言50年代歌剧创作界处于土洋之争时期。

1960--1962年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经历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精神急需振奋的困难时期。

继承前人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的《红珊瑚》诞生了。

它得到了观众极强的口碑,是新歌剧创作的一个巅峰[1]。

歌剧《红珊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具有革命的新内容,鼓舞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对部队战士与人民群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在艺术上有大胆的尝试,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形式上统一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人物塑造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演唱上能够准确处理语音表达音乐的情感。

一、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集体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我国歌剧史重要的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

我国在1960年至1962年之间,正遭受着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困难,民族精神急需振奋,歌剧界在50年代处于土洋之争,民歌或民间歌舞基础、戏曲基础和西洋歌剧基础:三种基础论的划分也在进行。

创作者们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继承前人歌剧创作优秀传统以及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红珊瑚》。

作者以戏曲音乐音调的表现手法为基础,同时吸收欧洲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

民族音乐有亲切感,但不具有戏剧化,民歌只有戏剧化才能应用到戏剧中。

作者通过以河南戏曲音乐为主,吸收戏曲音乐的音调,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采用了戏曲音乐戏剧化的手法,用富有特色的拖腔、帮腔和灵活的装饰音做唱腔,又吸取欧洲歌剧音乐中的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音乐创作。

谈如何演唱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歌《珊瑚颂》

谈如何演唱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歌《珊瑚颂》
方 还 是 要 作 一 些 调 整 。 段 描 写 红 珊 瑚 开得 娇 艳 美 A 丽 , 该 唱 出叙 述 描 写 的 感 觉 , 和 地 述 说 , 娓 道 应 柔 娓 来 。 进 入 B段 赞 美 红 珊 瑚 不 畏 “ 遮 雾 盖 风 吹 浪 云
注重声音也要用心体会 , 更要 深入到唱 词的情景 中
去 , 感动 自己, 到“ 歌 忘我” 先 达 人 的境 界 。
《 珊瑚颂 》 描写 的是 深海 中的红珊瑚 , 人借 物 词 抒情 , 物颂人 , 际上则 是写 渔家 女珊妹 勇敢 坚 借 实 毅敢于斗争 的革命 精神。 声音应该 用说话的感觉来 唱, 抒情一些 。 在发声上 , 不应该 融入太多美声 的音 色, 适合甜美 、 年轻一些 的声音 , 唱过程 中有些 地 演
贵, 唱词赞 美它形 态俏 丽如 “ 一树 红花 ” 光彩 炙热 , 似“ 团火 焰 ” 品 格刚 毅 , 一 , 不怕 风吹 浪打 , 云遮 雾 盖。 唱词句句 写的是物 , 又句句写的是人 , 达到人物 合一 , 人物 一体 的境界 。唱词 的文学性和可 唱性都 好, 既简练 , 又丰 富, 既通俗 , 又高雅 , 不仅容易 唤起 曲作 者的创作欲望 , 而且也为 整个音乐打下 了雅俗 共赏 的基 调。其实雅俗共 赏不仅是 主题 歌 , 是整 也
起 解 放 沿 海 岛 屿 的一 段 故 事 。 剧 着 重 描 写 了 珊 瑚 歌
《 珊瑚 颂》 的曲式结构很简单 , 句式 结构也较工
整 , 乐具有很强 的民族 风味 , 音 优美深情 的情 绪 。 前 奏有 四小节 ,采用琶音 引 出主旋 律 。在 A段结 构 中, 节奏主要 以大切分 、 十六分音符 为主要 特征 。 一
个 格 局 所 追求 的 目标 。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锡仁与胡士平作曲的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是一部歌曲戏剧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歌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整部歌剧的艺术特色都有独到之处,整部歌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歌剧;红珊瑚;人物形象;演唱技术引言50年代歌剧创作界处于土洋之争时期。

1960--1962年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经历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精神急需振奋的困难时期。

继承前人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的《红珊瑚》诞生了。

它得到了观众极强的口碑,是新歌剧创作的一个巅峰[1]。

歌剧《红珊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具有革命的新内容,鼓舞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对部队战士与人民群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在艺术上有大胆的尝试,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形式上统一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人物塑造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演唱上能够准确处理语音表达音乐的情感。

一、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集体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我国歌剧史重要的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

我国在1960年至1962年之间,正遭受着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困难,民族精神急需振奋,歌剧界在50年代处于土洋之争,民歌或民间歌舞基础、戏曲基础和西洋歌剧基础:三种基础论的划分也在进行。

创作者们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继承前人歌剧创作优秀传统以及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红珊瑚》。

作者以戏曲音乐音调的表现手法为基础,同时吸收欧洲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

民族音乐有亲切感,但不具有戏剧化,民歌只有戏剧化才能应用到戏剧中。

作者通过以河南戏曲音乐为主,吸收戏曲音乐的音调,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采用了戏曲音乐戏剧化的手法,用富有特色的拖腔、帮腔和灵活的装饰音做唱腔,又吸取欧洲歌剧音乐中的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音乐创作。

浅析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特点

浅析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特点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99浅析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特点王乙佳(徐州市歌舞剧院,江苏 徐州 221100)摘要:红珊瑚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剧目,是结合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元素创作的歌剧,海风阵阵愁煞人是该剧的重要唱段,是声乐表演专业的必唱曲目,笔者对该唱段的表演形式、演唱特点及音乐元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民族歌剧;演唱特点;音乐元素一、歌剧《红珊瑚》背景中国民族歌剧《红珊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期正处于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民族歌剧,《红珊瑚》作为其中戏曲化歌剧的经典之作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此歌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首演,单文、钟艺兵、赵忠、林荫梧为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

歌剧《红珊瑚》讲述的是人民海军和广大渔民与国民党以及渔霸的神勇战斗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在1950年秋,人民解放军王参谋受令到牛头村与珊瑚岛进行勘察,他带领手下战士阿青在返还途中遭遇敌人,且被困于贫瘠的鼓浪岗。

此时,女主人公珊妹为救父,她本与阿青是对恋人,却被渔霸七奶奶卖身给窦司令。

但珊妹中途跳海逃跑,与王参谋二人相遇与鼓浪岗,之后他们趁敌人慌乱之时,鼓舞渔民们翻身起义,最终占领万利渔行。

他们乘胜追击最终取得胜利,将珊瑚岛解放。

二、《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特点及音乐风格(一)演唱特点歌曲的演唱特点多样化,“歌剧戏曲化”是这部歌剧较突出的特征之一,从音乐创作、唱词念白乃至舞台艺术等方面,都借鉴了民族戏曲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是民族歌剧创作发展中的一次大胆的尝试,相对于表演方面来说也是一次更大的挑战,在风格把握上要与西洋唱法有所区分。

演唱者必须通过学习来吸收作品中注入的诸多戏曲元素,并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表达,多注意宏观结构不同段落之间板式节奏变化与情绪上的同步关系。

细节上的戏曲化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装饰性倚音及波音的音调特征;另一方面是表现在音调自身的写法特征上,尤其要注意具体唱词音节上的咬字行腔处理。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锡仁与胡士平作曲的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是一部歌曲戏剧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歌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整部歌剧的艺术特色都有独到之处,整部歌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歌剧;红珊瑚;人物形象;演唱技术引言50年代歌剧创作界处于土洋之争时期。

1960--1962年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经历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精神急需振奋的困难时期。

继承前人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的《红珊瑚》诞生了。

它得到了观众极强的口碑,是新歌剧创作的一个巅峰[1]。

歌剧《红珊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具有革命的新内容,鼓舞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对部队战士与人民群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在艺术上有大胆的尝试,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形式上统一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人物塑造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演唱上能够准确处理语音表达音乐的情感。

一、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集体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我国歌剧史重要的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

我国在1960年至1962年之间,正遭受着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困难,民族精神急需振奋,歌剧界在50年代处于土洋之争,民歌或民间歌舞基础、戏曲基础和西洋歌剧基础:三种基础论的划分也在进行。

创作者们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继承前人歌剧创作优秀传统以及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红珊瑚》。

作者以戏曲音乐音调的表现手法为基础,同时吸收欧洲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

民族音乐有亲切感,但不具有戏剧化,民歌只有戏剧化才能应用到戏剧中。

作者通过以河南戏曲音乐为主,吸收戏曲音乐的音调,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采用了戏曲音乐戏剧化的手法,用富有特色的拖腔、帮腔和灵活的装饰音做唱腔,又吸取欧洲歌剧音乐中的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音乐创作。

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

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

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
歌剧《红珊瑚》是李清照的故事改编而成,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在歌剧中,珊妹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是女主角红珊瑚的妹妹,也是男主角张生的初恋情人。

珊妹的形象塑造和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歌剧中,珊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爱心的女子。

她对待姐姐红珊瑚非常关心,帮助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同时,她也很爱张生,对他的爱一直没有减少。

她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她渴望自己能够和张生在一起,却又不愿意与姐姐的爱情相争。

观众能够从她的行为和情感中感受到她的真诚。

珊妹的歌曲非常动人,歌曲以她优美的声线和深情的演唱打动着观众的心。

其中,珊妹的二重唱《仿佛是旧时》和与张生的合唱《对镜子》被认为是歌剧中最美妙的乐章之一。

在这些唱段中,珊妹表达出了她对张生的思念和对爱情的追求,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她的心理。

总的来说,珊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在歌剧中得到了良好的塑造和演唱。

她的出现丰富了整部歌剧的情感深度,也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红珊瑚歌剧观后感

红珊瑚歌剧观后感

红珊瑚歌剧观后感一开场,那舞台的布置就像一把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钩住了。

那场景布置得特别有海岛的感觉,看着就像真的到了海边的小渔村似的。

而且灯光也很绝,该暗的时候暗,该亮的时候亮,就像有魔法一样,把那种神秘的氛围烘托得足足的。

比如说,在表现夜晚的时候,那暗暗的灯光下,只看到人物隐隐约约的轮廓,就特别有那种偷偷摸摸搞事情的紧张感。

再说说这剧里的人物。

女主角珊瑚那叫一个厉害,她的歌声就像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一样灵动又充满力量。

她一开口,我感觉整个剧院都被她的声音填满了。

她演的红珊瑚既有那种渔家女的朴实和坚韧,又有革命者的勇敢和智慧。

她在敌人面前的那种镇定,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那些配角,每一个都演得特别生动。

像那个反派,坏得让人恨得牙痒痒,那表情、那动作,把一个贪婪又愚蠢的坏蛋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歌剧的音乐也是超级棒。

旋律一会儿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一会儿又像海边的微风一样轻柔舒缓。

那些合唱的部分,听起来就像渔民们在齐心协力地划船,充满了力量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段女主角的独唱,那高音飙得,我感觉我的心都跟着飞到天上去了。

而且音乐和剧情配合得特别好,每次剧情到了紧张的地方,音乐就像给剧情装上了加速器,让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儿。

剧情就更不用说了,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从红珊瑚带领渔民反抗渔霸,到和解放军一起战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中间还有一些小情节特别感人,比如渔民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真的很难得。

还有红珊瑚和解放军战士之间的那种默契和信任,也是让人特别感动的地方。

看这部歌剧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那个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年代。

它不仅仅是一场歌剧,更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和他们为了自由、为了幸福所做出的努力。

看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那动人的歌声和精彩的剧情,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歌剧啊!。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歌剧《红珊瑚》是一部描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戏剧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戏剧文学语言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探究《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包括音乐、剧情、角色塑造等方面,从而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要看到《红珊瑚》以其丰富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元素,营造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在歌剧《红珊瑚》中,音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这首歌曲的编曲采用了中国古典乐器如二胡、琵琶、箫等,使得整个音乐氛围充满了东方神秘的韵味。

在舞台设计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舞蹈元素,如舞蹈编排中的扇子舞、草裙舞等,让整个歌剧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剧情是歌剧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红珊瑚》的剧情设置和情节展开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红珊瑚》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挣扎和奋斗,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无畏。

而在人物刻画和剧情设计上,《红珊瑚》也运用了传统的戏剧手法,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之间的交锋和碰撞,表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红珊瑚》丰富多彩的剧情。

角色塑造也是歌剧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红珊瑚》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着实经过精心刻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主人公红珊瑚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女性形象,她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深受观众的喜爱。

而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反派角色日本侵略者们也因其毫无人性的行为和残忍的手段,被描绘成了丑恶的形象。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观众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和抉择。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红珊瑚》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Giacomo Puccini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于1926年在米兰首演,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海军军官与一名在加蓬岛工厂为生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该作品的经典曲目如《红珊瑚之夜》、《流浪者之歌》等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音乐作品。

在戏剧文学语言特色方面,《红珊瑚》的创作中融合了音乐和文学的精华,创造了独特的戏剧语言风格。

其具体特点如下:首先,这部歌剧作品中的表演语言鲜明地体现了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特点。

歌唱人物的唱腔铿锵有力、高亢激情,激发了听众强烈的情绪体验。

旋律流畅优美,歌唱技巧炉火纯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热情、激情和情感张力的表演。

其次,该作品在场景描写和角色形象描写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

小说家和戏剧作者Belasco的小说《Madame Butterfly》作为该歌剧作品的原型,剧本的精心构思和情节设计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

音乐家Puccini在创作时,将Belasco的小说改编为歌剧剧本,并在其中精心刻画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交织。

剧中女主角Butterfly,性格温柔善良,爱情执着,体现了女性的柔美特质。

男主角Pinkerton则是一个典型的呆子外交官形象,他爱上了Butterfly,并在故事末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最后,该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贴近生活。

剧中角色的对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语言特色。

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状况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总之,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特点,而场景描写和角色形象描写的独特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则体现了剧作家和音乐家的文艺创造力。

这部歌剧作品是文学和音乐融合的经典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歌剧《红珊瑚》是中国现代歌剧的一部代表作品,于1964年完成创作,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作曲、李焕之、陆修远作词。

该歌剧以苏州传统戏曲《红楼梦》为创作基础,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元素,展现了中国诗画之美与歌剧的浪漫情调。

在歌剧中,戏剧文学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给予角色情感的表达,还为整个剧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歌剧《红珊瑚》在戏剧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

在《红珊瑚》中,角色们的歌唱、台词表演以及舞台动作结合紧密,颇具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特色。

歌剧中的唱腔与西方歌剧不同,它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形式,如“进士乡试”、“玉梨魂”等唱段。

这些唱段不仅展现了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情感,还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和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给人以浓厚的中国风。

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还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的韵味。

歌剧中的歌词采用了许多古典诗词,如《论诗》的“残菊败柳如题诗,平生无计奈复谁”和《摘金斋》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欲认真”等,这些歌词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将戏剧的情节与角色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愉悦。

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还体现在其角色的塑造和对话的表现上。

在歌剧中,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与传统剧目中的形象相符合,呈现出深厚的戏剧性格。

贾宝玉的忧郁与冷漠、林黛玉的刁蛮与聪慧、薛宝钗的内敛与坚毅等,这些角色形象的刻画紧扣着原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点,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真实和饱满。

而角色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念白”和“创白”特点,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诗意和戏剧张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歌剧《红珊瑚》还在戏剧文学语言的表现上,注重了音乐与声音之间的融合。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歌剧《红珊瑚》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它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感人故事。

这部歌剧在戏剧文学语言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特色,通过细腻的音乐和精彩的剧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中国戏剧在文学语言上的魅力。

在《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中,音乐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

作曲家谭盾先生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技巧,创作了一系列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音乐片段。

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元素,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风格,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在歌剧中,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的合唱和咏叹调,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特色,叙述了乡土生活的情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在情感激烈、戏剧性强烈的场景中,音乐的和声和配器也大胆运用了现代的音乐技巧,营造了浓厚的现代氛围,使整部歌剧的音乐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剧情和人物塑造上。

整部歌剧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叙述特色;故事情节从女主角小丹的成长经历、与父亲的爱恨情仇、与革命命运的纠葛,到最终的悲剧结局,情节连贯、紧凑、情感丰富,富有戏剧性。

女主角小丹是一个塑造极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成长经历和命运遭遇,展示了中国革命时期妇女的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戏剧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

在《红珊瑚》中,小丹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她的命运遭遇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反映上。

整部歌剧以小丹的命运为主线,叙述了中国革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和历史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道德困境。

作曲家谭盾先生通过音乐和剧情的安排,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整部歌剧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学对现实和历史的关注和批判。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红珊瑚》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彼得罗·马斯卡尼的作品,于1890年在米兰的斯卡拉大剧院首演,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成果,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在戏剧文学语言方面,《红珊瑚》有许多突出的特色,下面将对其进行探究。

首先,歌剧《红珊瑚》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具有戏剧性。

根据歌剧的剧情,各个角色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对抗,而这种紧张的气氛体现在歌唱和台词之间的互动中,使得红珊瑚这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明。

例如在第一幕的一场重要戏剧冲突中,玛蒂尔德与班托尔佐夫人之间的对话,语言中充满了暗示与诡计,各种象征性的话语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阴险狡诈的氛围。

这种紧张感在后续场景中逐渐转化为悲剧性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整个歌剧的戏剧性。

其次,《红珊瑚》中的音乐和戏剧文学语言有机结合,形成了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马斯卡尼的音乐中,戏剧文学语言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和扩展。

例如在第二幕中,珊瑚与乌戈之间的对唱,以及之后的情节发展,马斯卡尼的音乐加强了歌剧对情感的表达。

这一幕中,珊瑚的歌声伴随着激烈的动作,表现出一种悲剧的痛苦,而乌戈的哀伤之情则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出现,用音乐强化这种情感的冲突。

这种音乐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在《红珊瑚》中呈现了一种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红珊瑚》还具有较为突出的象征性表达。

在戏剧中,珊瑚这一角色就是代表着希望、爱情和美好的象征。

而在整个剧情中,珊瑚被多次刻画为红色的,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热情和炽热的情感,进一步加强了珊瑚这一角色的象征意义。

相反,在其他角色中也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象征性表达,如女主角玛蒂尔德的物质欲望、班托尔佐夫人的权力欲望等。

这种象征性表达在歌剧中非常明显,也为歌剧的主题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歌剧《红珊瑚》在戏剧文学语言方面具有许多显著的特色,如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象征性表达以及角色描写等。

这些方面的表现,使得歌剧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论歌剧_洪湖赤卫队_韩英_扮演者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创新_宁红霞

论歌剧_洪湖赤卫队_韩英_扮演者演唱艺术的继承与创新_宁红霞

同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一样 , 经历了不断保留与传承我国地方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 ,到不断吸收 ! 借鉴西洋唱 法, 紧跟时代 潮流 ! 不断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求和不断碰撞 ! 不断创 新 ! 不断发展 的过程 " 也就是说 ,借鉴 与发展 , 传承 与创新 , 始终贯 穿在三位 /韩 英 0 的演唱艺术之 中 "
2 .艺术 处 理
歌剧 5 洪湖赤卫队 6 之所以能久演不衰,与 /韩英 0 艺术形
象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 , 而王玉珍扮演的 /韩英 0 成了刘 也 丹丽与马娅琴参照 的范本 , 因此 ,刘丹丽和马娅琴在扮演 /韩 英0 一角的同时 ,也是对 /韩英 0 艺术形象 的继承 " 在刘丹丽看来 , 5洪湖赤卫队 6这部经典的红色歌剧本身 己 经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非常完美 的剧本 了, 而且 从 5 6剧首演至今 , 已经是两次 的重排和三度 的公演 了 ,在 洪
王玉珍与刘丹丽表演艺术 的比较研究 6,武汉音乐学院 ,20 7 年 " 0
[ 2 0 1 3 .2 >
z 二
护 .
!
_.
J-尹 /
表演模式 "她 曾多次跑到北京 向王玉珍老师虚心求教 , 把王 玉珍表 演时的手 ! ! ! ! 眼 身 法 步等一招 一式 , 咬字 吐字 , 面部 表情 的变化 , 每一句唱腔的处理等等 ,都反反复 复进行揣摩 , 从而使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颇有王玉珍 的神韵 " 刘丹丽 最显著的风格特点就是 :避开 /高 ! ! 0,增加 亲和力 ,不断 大 全 的努力接近 /韩英 0 内心世界 ,试 图从 /韩英 0 为一名革命 的 作 战士 ! 一名普通 的洪 湖儿女 ! 一个普通 的女 儿这些方面去接 近真实的人物形象 "总的来 说 ,刘丹丽基本上还是参照 了王 玉珍饰 演的 /韩英 0 来进行 自己的二度创作 " 马娅琴认 为, 王玉珍老师扮演的 /韩英 0形象 已经深人人 心 ,有太多 的限制难 以突破 , 她也只能尽最大 的努力 去做好 传承人这一角色 , 把这部红色经典歌剧传 承下去 "她说 : /我 们没有经 历过那个年 代 ,没 有最切实 的感 受 ,这也是我 们后 来 者无法超越王玉珍老师 的原 因 " 0 马娅琴在扮演 /韩英 0 这 个角色 的时候 , 表演的一招一式几乎都是从前辈们那里学来 的 ,但是 ,通过 几年 的舞台实践 ,她也有 了 自己的想法 :表演 是靠 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人物 , 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 界 ,根 据现代 人的审美求 ,表演力求 自然 ,追求更加符合 时代 特点的视听美感 " 马娅琴 曾说 ,无论声 乐技术 如何发展 , 至今 为止 ,她仍然 最喜爱王玉珍老师扮演的 /韩英 0"她说 , /韩英 0 这个角 色最 终还是要 回归到王 玉珍老师那样 自然的状态 ) 自然 的演 唱 , 自然 的表演 , 自然 的真情流露 "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

探究歌剧《红珊瑚》的戏剧文学语言特色歌剧《红珊瑚》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作者是由郭沫若。

该歌剧作品于1948年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代主题歌剧之一。

这部歌剧以青年热血、爱国主义、民族复兴为主题,通过表演出士兵的艰辛生活、军队的秩序与决战的情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强大意志力和团结精神。

该歌剧以民族主义为基调,强调了个体感情和集体的矛盾冲突,是一部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以下将从戏剧文学语言的角度来探究歌剧《红珊瑚》的特色。

歌剧《红珊瑚》的剧本语言简练生动,抒情性和实际性并存。

剧中的对白清晰、明确,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角色的动机和心情。

《红珊瑚》的主人公姚宝全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亲人,而他的内心世界和战斗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众更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的痛苦和坚定。

剧本也采用了一些真实生动的民间语言和口头禅,使角色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亲切感。

歌剧《红珊瑚》的剧本以情节紧凑、冲突激烈为特色。

剧情紧凑,每个场景都紧扣主题,没有多余的篇幅。

故事情节发展迅速,冲突不断升级,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感。

姚宝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爱情放在了后面,这一冲突使他与女主角杨秋芹产生了矛盾和纠葛。

剧中不乏激烈的肢体动作和动感的舞蹈,使剧情更加生动有力。

歌剧《红珊瑚》的剧本以人物形象和角色塑造为重点。

剧中的角色鲜明而立体,个性丰满,具有代表性。

姑姑杨贵中是一个坚定而又激进的革命志士,他以自己的行动激励和影响了姚宝全的成长。

而姚宝全则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正义感的青年,他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塑造使观众更容易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

歌剧《红珊瑚》的剧本中注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

剧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唢呐、豫剧等,使整个剧听上去更具中国特色。

剧本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诗词,如《红楼梦》和《赤壁赋》等,增加了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

这些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注入丰富了剧本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富有中国情怀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探讨歌剧《红珊瑚》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唱技术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锡仁与胡士平作曲的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是一部歌曲戏剧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歌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整部歌剧的艺术特色都有独到之处,整部歌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歌剧;红珊瑚;人物形象;演唱技术引言50年代歌剧创作界处于土洋之争时期。

1960--1962年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使新中国经历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精神急需振奋的困难时期。

继承前人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的《红珊瑚》诞生了。

它得到了观众极强的口碑,是新歌剧创作的一个巅峰[1]。

歌剧《红珊瑚》的突出成就,不仅在于它具有革命的新内容,鼓舞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对部队战士与人民群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在艺术上有大胆的尝试,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形式上统一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人物塑造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演唱上能够准确处理语音表达音乐的情感。

一、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分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赵忠、钟立兵、林荫语、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集体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我国歌剧史重要的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

我国在1960年至1962年之间,正遭受着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困难,民族精神急需振奋,歌剧界在50年代处于土洋之争,民歌或民间歌舞基础、戏曲基础和西洋歌剧基础:三种基础论的划分也在进行。

创作者们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继承前人歌剧创作优秀传统以及反映革命现实斗争生活的歌剧《红珊瑚》。

作者以戏曲音乐音调的表现手法为基础,同时吸收欧洲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

民族音乐有亲切感,但不具有戏剧化,民歌只有戏剧化才能应用到戏剧中。

作者通过以河南戏曲音乐为主,吸收戏曲音乐的音调,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采用了戏曲音乐戏剧化的手法,用富有特色的拖腔、帮腔和灵活的装饰音做唱腔,又吸取欧洲歌剧音乐中的二重唱、合唱等形式,进行音乐创作。

作者有意识的把高腔及某些地方戏曲音乐的特点---帮腔,进行发挥,突出其戏剧作用,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一步表达,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对戏剧氛围进行烘托,对高潮进行突出,增强了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人物形象珊妹的审美价值分析(一)歌剧形象与审美价值关系分析不管理论研究,还是创作、表演及欣赏,歌剧形象总是最基本与核心的关键问题。

如果没有探讨塑造格局形象,歌剧的内容及形式就无从说起,歌剧艺术也就失去了支撑点。

人物形象身上不仅体现着歌剧情节的展开与戏剧冲突的推进,也体现着各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结合与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更体现着人物性格的揭示与高潮的组织。

因此歌剧的人物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象。

人物是形象的基础与起点,但人物不一定就是形象,歌剧中的形象同样如此。

这个歌剧可以还有很多人物,但未必就有很多形象。

歌剧中的人物必须经过高度典型化与充分戏剧化,并且具有一定的完美程度,才会成为形象。

歌剧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部歌剧作品的成功与否,而歌剧《红珊瑚》成功塑造了珊妹这个典型的歌剧人物形象。

珊妹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音乐元素进行了细致的雕琢,通过戏剧审美对珊妹进行高度的典型化与充分的戏剧化表现,使珊妹这个歌剧人物形象趋于完美,从而成就了珊妹这个中国歌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珊妹这个歌剧人物形象具有了整体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五中类别,是人对审美对象根据它所属的领域进行划分的。

同时,优美、崇高、悲剧、滑稽等类别,又是人对审美对象的特性和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进行划分的。

前一种美人们称为美的形态,后一种美人们称为美的范畴。

(二)典型人物形象珊妹的审美价值分析1、珊妹人物形象的崇高审美价值分析崇高是美学中一种庄严、刚劲、雄浑的美。

自然界中高山与大海、蓝天与大地都会给人以崇高之感,是力量与气势的象征。

人们的崇高感是对事物一种复杂的心理审美感受,伴有惊奇与恐惧,然后转为敬仰的心理。

着名学者朱光潜对崇高感这样描述,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进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由此可以看出,崇高感让人的心理过程由不愉快提升为极度愉快。

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崇高事物的熏陶,身上的鄙俗气就会逐渐消失,人格就会逐渐提高。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他们三个人物形象身上那种征服自然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伟大力量,让人感到崇高。

他们的主体力量对伟大的自然力量进行征服与支配,通过艰巨与严峻的斗争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他们非常崇高。

同样,在艰巨、严峻的人类社会斗争中,正义力量同非正义力量之间的较量也具有崇高的性质。

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国家与人民利益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英雄,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崇高的,更是在艰巨与严峻的历史斗争中体现出来的[2]。

歌剧《红珊瑚》第一场《逼债》中,七奶奶逼迫珊妹租身讨好窦司令。

珊妹“猛听得渔霸骗租身”“心头恨难忍”,想到为自己身受皮肉之苦的重病在身的父亲和与自己毫无牵连的吴大妈,珊妹痛下决心暂应了渔霸的无理要求,只准备从船上跳进大海,舍命救亲人。

这正是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较量,充分表现了珊妹的崇高品格。

第四场《返岛》中,珊妹与身负重伤的解放军王永刚,在深夜偷偷回到珊瑚岛家中,共商大计。

孙富贵追回岛中,发现了王永刚带着鲜血的衣服时,珊妹毅然挺身而出,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解放军的生命。

珊妹这一动作,体现了她崇高的思想,作品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猛然间高大起来,让人感到她的崇高。

第六场《擒贵》中,珊妹假冒受伤受到了渔霸的怀疑,渔霸派去捉拿珊妹验伤的孙富贵,被急中生智的海旺妻子擒拿住。

而此刻,七奶奶也正在到处寻找珊妹,并叫嚣抓不到珊妹就会抓其父亲。

渔民们打算让珊妹与其父亲徐老大一起出海送信,乘机逃出珊瑚岛。

而珊妹拒绝了渔民们的好意,决定留在珊瑚岛,替父亲阻挡敌人。

珊妹担心渔霸怀疑自己逃奔龙山,派船追赶自己,自己没有逃成是小事,担心耽误了大事。

这一场中,珊妹那种宁可舍弃自己生命,也要救渔民的高尚品德让人感到崇高。

这种为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珊妹”,让人感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崇高。

2、珊妹人物形象的优美审美价值分析自然景色中的风和日丽与鸟语花香,会给人以优美之感,柔和的线条与舒缓的节奏、调和的颜色与悦耳的声音同样也会给人以优美之感。

和谐是优美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享受。

自古以来,美就与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人云“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

”说明美的音乐是和谐的。

优美不是双方的斗争,而是双方矛盾的解决。

奔腾的黄河给人崇高之感,碧波之中的帆影给人以优美之感。

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冲突得以解决,斗争趋于平息,生活就会和谐。

古人又云“治世之音哀与乐,乱世之音怨与怒”。

“治世之音”与“乱世之音”分别反映了社会中人的安定平和,优美的情调与社会中人的激荡对抗。

依此看出,优美是优雅、安静及静态的美。

和谐是其特点,体现了事物的均衡与协调。

歌剧《红珊瑚》的女主人公在让人感觉其优美中出场了,给人典雅文静与如沐春风之感。

从其诉说对其父亲病情的担忧与对心中人阿青的担心中,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优美。

第七场《审妹》中,珊妹为顾全大局,被渔霸关进牢狱后的优美唱段,发泄自己对恶势力的愤懑,对亲人的担心,让人感到了一个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珊妹身上那种充满正义,为了胜利甘愿奉献自己的精神,无不给人以美的气息。

第八场《下山》中,王参谋与乡亲们商量行动大计之时,匪军却已登上珊瑚岛。

渔民们改变了作战计划。

激烈的战斗打响了。

中刀伤昏迷后醒来的珊妹,忍着伤痛走到旗杆前,唱起了“一束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这首优美的民歌。

作品塑造了珊妹优美的人物形象,冲突没有了,斗争平息了,渔民不再过受渔霸欺辱的日子,渴盼已久的解放到了,表达了生活的和谐与优美。

三、歌剧《红珊瑚》演唱技术分析作曲家在歌剧中,融入了大量的戏曲音乐内容,把音乐的抒情及心理刻画充分运用到歌剧中,创作了很多优美抒情的唱段,许多音乐的元素凝结成了深情的旋律,形成了《红珊瑚》独特的演唱风格。

(一)对基本音乐元素的把握分析1、节奏、节拍、速度的有机运用作曲家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主题抒发感情的基本手段,就是通过速度、节拍及节奏来组织音符。

因此,在表现人物的情感以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节拍、节奏及速度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对谱面进行详细研究,理解谱面要表达的涵义,但又不能被谱面所束缚。

咏叹调的演唱更是如此,对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及剧情了解后,才能灵活合理的表现歌曲,一定不能生搬硬套。

2、语调、语气与音调分析大量传统戏曲的元素应用到《红珊瑚》的音乐中,《红珊瑚》的音乐个别场采用了民歌,主要是以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为素材。

作者在《红珊瑚》音乐方面,不仅运用了戏曲音乐拖腔的表现手法和富于戏剧性结构的板腔发展手法,同时还吸取了戏曲帮腔来进行创作。

3、乐句强弱的分析以及戏曲风格的把握乐句不同的力度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合理的安排乐句的强弱,才能使音乐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也就会使整首乐曲具有生命力。

歌剧《红珊瑚》,不仅具有革命的新内容,而且具有音乐的戏剧性,吸收了传统戏曲元素,在歌剧民族化方面实施广泛的尝试与创造,对地方的音乐元素适当地进行吸收。

戏曲当中的拖腔和富于戏剧性结构的板腔发展手法,被作者运用到歌唱之中,同时运用打击乐器,演唱中唱出了戏曲的味道。

韵味,是戏曲唱腔的精华。

拖腔,是戏曲唱腔最具特色的部分。

拖腔是人物感情的延伸,歌剧《红珊瑚》中拖腔随处可见。

(二)演唱技术分析1、演唱气息分析气息是歌唱的根基。

歌唱中演唱者必须按照乐谱发音,声音的美与高低长短,都需要有连贯的气息支撑。

即使一个音的圆润与一个乐句是否连贯,也要看演唱者如何调节气息的压力。

近两个小时的歌剧《珊瑚颂》,演唱者没有扎实的气息基础是不太可能完成高难度的演唱的。

人物的内心的情感冲突与跌宕起伏的剧情,都需要演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支撑,高音不能喊,低音不能虚。

《珊瑚颂》第二段曲调曲折低回的旋律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适合低气压抑气愤,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下沉和喉头及身体的放下,有意识的把声音唱得低沉浑厚些。

第二句的曲调基本上是第一段音乐素材的重新组合,需要逐渐把音乐推向高潮,需要逐渐加强气息的力量,声音也要在气息的支撑下逐渐奔放回来,配合旋律把声音推向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