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
(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
(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
(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七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设计
5.到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苏联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1936年,苏联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就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8.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曾使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
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注意: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年结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程度: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与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深入思考。
2.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借鉴与反思,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不少于600字。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斯大林模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斯大林模式的相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氛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斯大林模式的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b.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c.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2.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4页)
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学习要求]第二课斯大林形式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知识与才能1.知道斯大林形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形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形式在理论中的经历教训;2.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立获得的宏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
过程与方法联络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拟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斯大林形式利弊的讨论,总结历史经历,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化;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宏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斯大林形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根底;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2、施行过程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苏联开场执行一五方案,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
苏联开场执行第二个五年方案(1933年)。
“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
两个五年方案所获得的成效。
1932年,“一五〞方案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到达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方案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37年,机床已根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场出口。
工业消费占世界工业消费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相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3、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追求高速度。
指令性方案(政府主导)。
4、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
既要看到,工业化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立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获得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在学习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学生已经从侧面了解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讲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史理解这一模式的危害。
教学方法本课前两目在讲述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史实的基础上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展示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
第三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采用讲述法,介绍这一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的作用。
为降低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走的弯路,增加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明确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带着疑问有意识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积极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注重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
3.记录课堂笔记,完善知识体系,写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评论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识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2.从探讨“斯大林模式”入手,广泛、深入地了解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
3.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问题,注意横向对比。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的背景,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的问题;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和得失;3.知道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和农业集体化的相关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 一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课堂设计]导入新课:什么叫“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缺点?这种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政治: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经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3)国际: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包围。
2.目的(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开始(1)方针: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决定实现工业化方针。
(2)时间:1926年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学案例_1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教学难点: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就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等。例如:“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启示?”这些问题可以激发students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以斯大林模式为核心,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实施过程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案例还结合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斯大林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教训。
在案例中,我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探讨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逐渐揭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如集中统一领导、计划经济、政治斗争等。同时,案例还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如经济成就、政治稳定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斯大林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能够:
1.认识到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3.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斯大林模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历史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人民版必修2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1、学习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2、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学习。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三、会考要求不作要求。
四、教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至此形成。
“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很大的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这种不适应使人们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各种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
“斯大林模式”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照搬斯大林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斯大林模式的危害(1)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生产效益低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全盘农业集体化给苏联农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长期面临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严峻局面;(2)民主受到破坏;(3)思想上专制、个人迷信盛行。
五、教案【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案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高考动向】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 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1)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最新-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7 人民版必修2 精品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突破】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
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精品教学案例_1
【人民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课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的第二课时内容。
它以斯大林的工业之路、农业集体化到斯大林模式三个板块展开,呈现了苏联历史上厚重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段历史进程。
而影响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它富有传奇色彩,也极具争议,但20世纪的历史注定与他有深深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秉持唯物史观原则,力图引领学生从客观的社会现实、个人的政治梦想和国家责任角度去认识那个时代、那些事、那些人。
在史实的一一展示中,拉开历史的篇幅,在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品味时代的脉动、国家的危机、人民的期盼、政治家的责任和失误,同时冷静思考选择的希望和严峻挑战,思考着过往的是非对错,评判着过去的人和事,震颤着心灵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去反思。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部分呈现一则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的材料,激发学习热情。
“20世纪30年代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大国崛起》”。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定势思维来说,美国人移居苏联就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
但《大国崛起》的引注说明这是真实存在的史实。
对学生的定势思维无异是当头棒呵,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产生疑问,从而把教学引向深入。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两个重要史实:一个是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一个是1928—1937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建设的迅速推进。
通过激趣、设疑、解惑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对西方失业大军的吸引力,也更能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危机给苏联工业化带来的机遇。
随后,展示“苏联工业答卷”成就图表。
让学生明确感知,苏联从1928年到1937年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之疑问产生:苏联是通过什么办法做到的?第二环节斯大林的工业之路通过对斯大林参加革命活动后的事迹简介,让学生对斯大林有个初步的认识。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教学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拓展知识面。
1.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阐述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讲解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工业化进程等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分析其特点。
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阐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我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以及如何避免其弊端。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4.引入话题:在引导学生关注斯大林模式的同时,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借鉴和反思斯大林模式?”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国内外评价等展开讨论。
2.讨论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3.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进行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客观、全面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优秀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其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会从斯大林模式的定义、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斯大林模式。同时,我会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总结过程中,我会强调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4.总结归纳与作业小结: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并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认识。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写作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作业小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学生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应能够准确描述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评价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七单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及其评价三.讲授新课导入:丘吉尔曾这样评价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你们知道这位伟大任务是谁吗?他就是斯大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些内容.新课: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背景a.苏联的建立1922.12.30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统一国家联盟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b.列宁逝世1924年一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问】:斯大林上台后为什么要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只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2.过程提出: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问】:苏联如何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与同时期的欧美经济发展相比较,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制作一张表格来帮助学生把握斯大林模式:【答】: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变成世界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注意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积极作用. 【过度】:三个五年计划实施使苏联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建设阶段,在一五和二五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讨论】:中国有没有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现在实行什么经济体制?为什么要改变呢?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积极作用?【教师分析】:中国也实行过计划经济.但是现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给苏联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是和苏联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曾使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同时,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他是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他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他全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这一切,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过度】:苏联在工业上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那么在农业上呢?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集体化【问】:阅读资料回放,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何?【答】:全盘集体化现象原因: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二. 农业集体化运动1.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到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个体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问】:学思之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的过火行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退出集体农庄.【问】:农业集体化的失误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展和失误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1932被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集体化基本实现.三. 斯大林模式1.形成1936年的新宪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功【分析】:1.实施的必要性: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2.功:a.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b.为后来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c.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不但扫除文盲,而且培养大批专家3.弊:a.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b.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的作用,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为该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些也是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从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历史教训.四、列出本课知识结构提纲,出示幻灯片五、探究学习:以“斯大林是民族英雄还是政治暴君”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教学难点】 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
本专题为历史教材(必修二)重点专题之一,同时本节课内容在本专题中起 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仅承接了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 策,而且也为接下来苏联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进行了铺垫。斯大林模式以经济 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曾经使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并最终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历史 原因。除此之外,在各种习题和考试中,斯大林模式也经常被用来和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甚至是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比较。
业和农业集体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并带领学生们逐步 深入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表现。
最后,总结课堂内容,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一个详细客观的评价。
教学流程设 计
(一)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并配合学生阅读教材提前完成本节课知识的预习。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在课前进行提问,使学生们回顾起上节课所学知识,并找到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点。 (三)新课学习 1.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产生一些疑问,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 3. 在授课中穿插问题,引导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 于问题的意见和见解。 4. 最终通过对教材知识点和学生们见解的归纳,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使 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中解决所产生的疑问,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弊
通过所给材 料、图片和史 实,能够分析 出其所给信息
PPT 展示文字材料 和图片材料,使得 学生们掌握斯大林 模式的主要表现
多媒体教 学
材料与知识点相 结合,让学生们 对所学知识点形
成深刻印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评价 斯大林模
式
通过所给图 片、材料和问 题,在教师的 协助下能够有 效得出斯大林 模式的发展过 程,并总结出 有逻辑性的知
第2页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斯大林模 式产生的
背景
通过所给材 料、图片和史 实,能够分析 出其所给信息
PPT 展示文字材料 和图片材料,使学 生们了解斯大林生 平概况和苏联背景
多媒体教 学
引起学生兴趣, 利用课外万相关 知识及图片让本 节课增添趣味性
信息技术应 用分析
斯大林模 式的主要 表现及利
教学思路设 计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通过列宁的病逝引出斯大林,并对斯大林的生平进行简要介绍,同时
强调出斯大林的人物性格特点的形成对于其以后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斯大林执政时的苏联国内外环境、经济背景和历史传统等方面
来掌握斯大林模式模式产生的背景; 接下来,讲述斯大林为实现苏联的工业化而采取的两个措施:优先发展重工
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 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 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 杂性,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识框架
PPT 展示框架型知 识体系,以此加深 印象巩固本节课堂
上所学知识点
多媒体教 学
引导学生学会分 析材料题,并学
会 针对一系列的历 史材料进行系统 的、有条理的总
结
教学过程
1、课前回顾
教师:上课!(转到 PPT 第一页) 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请坐。(全班坐下)
我们在上本节课之前,来进行一次课前回顾: (转到 PPT 第二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俄在内忧外患之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样的政 策啊? 学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没错,列宁等人不仅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保障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大家想想,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学生:不能! 教师:大家结合一下上节课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因为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匹配。 教师:没错,因此列宁在内战结束后,又通过新经济政策来恢复苏俄的经济——这才是苏俄走向 社会道路的正确途径。但 1922 年苏联成立后,作为苏联的领导人,列宁的身体状况却在 1923 年 时急剧恶化,无法继续进行执政。那么,整个苏联的最高权力将会交由到谁的手中呢?这个新生 而又脆弱的苏联,又将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时,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人公出现了。
第1页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为新授课,同时本学期全校已完成高一学生的文理分科,因此对学习 者进行分析时也应进行充分的考虑。
文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点时,此时已打破了“文科容易学、文科就是背” 的偏见并且已适应文科的学习和心态的调整,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有 效的文科学习方法;并且,此时的文科生们由于初中时的学习经验,导致他们盲 目依赖教参辅导书等资料,对其中的知识点没有筛选的能力,也会造成学生们的 盲目学习、做题抓不住重点等问题。因此,在对文科生进行本节课教学时,首先 要做的就是确立斯大林模式的重点难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教学;其次, 不仅要完成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教学,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帮助和引导文科学生们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理科生因为重点精力都在理综科目,所以偏科问题较为严重,同时无论是学 生本人还是理科学生的班主任等都会表现出对于历史学科的极度轻视;但由于历 史为高中会考科目,因此在对理科生的教学工作中也要让理科生掌握高中会考考 纲中的知识点。综合来讲,上述因素为在理科班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而 本节课的斯大林模式趣味性较少,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更会导致 理科生在学习本课时采取懈怠、消极的情绪。这样,在对理科生进行教学时,必 须要通过拓展相关知识来增添本节课的吸引力,以此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在 理科学生们对本节课内容保持兴趣的同时将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教学,使理 科生能够掌握会考考纲知识点即可。
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2) 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 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设计
学校 教师姓名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祝凯峰
授课年级 章节名称
高一
必修二专题七·第 二节
学科 所用课时
历史 1 课时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