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47cd0459a8114431b80dd800.png)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作者:周雪光时间:2014-12-03 浏览次数:0 次“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庞大精细的官僚运作机制,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组织失败和运行困境。
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全能国家结构,既有卡理斯玛常规化的内核,亦有运动式治理的持续冲动。
今天,中国政治结构一方面不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尤其是技术化的治理愈益凸显;另一方面,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紧张不断衍生出国家治理的复杂生态。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限度,需要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
本文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作用。
一、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视角近年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公共政策界乃至实务部门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其含义纷杂不一。
本文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其疆域内民众间或不同领域中各种事务、挑战和危机时稳定重复的举措和过程。
古今中外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面临着对外保护疆土完整、对内维系民众群体间相安共生的基本使命。
但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日常过程运行和处理危机灾难的应对举措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国家治理面临辽阔国土,多元民族、区域和文化,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突出特点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机制和稳定持续的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的种种做法、过程可能是有意而为、理性设计的,更多情形下是随制度惯性、制度空间应势演变所致。
但它们的产生和运作不是任意的、互无关联的,而是建立在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制度设施之上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认识国家治理的诸种具体机制行为。
中国国家治理有两条主线:一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二是国家与民众关系。
前者集中于国家组织制度的安排,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在资源分配、人事管理和各类事务处理上的权限和相互关系,以及相伴的考核、督察等关系。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cf68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b.png)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对整体性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性述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整体性治理是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系统规划等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领域。
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概念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
在国外研究方面,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领域。
众多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英国“整体政府”改革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有学者整体性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有关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挑战与困难。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整体性治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于分析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方面。
针对我国特定领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是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手段,对整体性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预测;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实践经验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问卷调查则通过收集公众对整体性治理的看法和意见,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性治理能够推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ebcff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9.png)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本文概述《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独特模式。
文章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内涵、特点、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文章揭示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独特性和优势,为理解和评估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国家治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传统的皇权统治到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治理的特点和变革动力。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独特性,包括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治保障、协商民主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关注了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社会公正与效率的矛盾、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张力等。
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强调了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文章展望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国家治理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领域,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全球治理等,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框架和视角,为研究和评估中国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之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家治理始终在应对各种挑战与变革中不断演进,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治理模式。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君主仁政、以德治国。
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7e429f5a524de518974b7d54.png)
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费月*【摘要】摘要:整体性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思和修正基础上提出的治理模式,是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的最新成果,其核心目的在于跨越组织边界,整合各自独立的资源,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系统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框架,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0(030)001【总页数】6【关键词】官僚制;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众所周知,当代公共政策面临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在政府日益依赖各种合作伙伴处理公共事务的时代,官员如何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并且对公民负责,即如何实现“成本更小、服务更好”的问题。
也是从这个问题出发,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签发的《现代化改革计划》中写道,“英国政府所面临的许多最艰巨挑战都无法轻松地适应我们传统的政府结构。
”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之间或部门之间进行更好的协调和更多的团队合作,才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①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则正是试图去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追求经济、效率、效益的管理主义改革运动,极力推崇市场机制,通过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原则、工具和方法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追求过程中“, 以自由、正义和公平等术语为代表的一些更广泛的人类价值问题正在失去它们作为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当效率的衡量成为唯一的讨论议题的时候,协商的、沟通的以及参与的功能都将失去它们的重要性”。
②本文所讨论的整体性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 则正是在批评和修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目前,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尚未就整体性治理概念形成准确的概念界定。
作为整体性治理研究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认为,整体性治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
③ Perri 6.Holistic Government.London:Demos,1997;Governing in the round:strategies for Holistic Government.London:demos;1999;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New York:Palgrave,2002.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和整合,不管它被叫作“协同性的、整体性的还是整合的或协调的,所有这些一直都是被政府组织看作是要追求的目标。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111f01cc7931b765ce157d.png)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要求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
本文对国内一些学者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社会治理的主体、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以及社会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发展;主体;分析一、前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社会管理”逐步提升到“社会治理”上来。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①二、社会治理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治理也随之发展和创新。
原有的单一社会治理主体也向多元化主体进化,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朱晓红、伊强等人(2007)在《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中提到当今的社会治理需要尊重并适应多元化的现实,以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形式而实现社会共治。
②侯非(2013)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一文中对于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认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他主体的作用,实现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治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
③①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2-22(006).②朱晓红、伊强.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J].学习论坛, 2007(8):51-54.③侯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张康之(2014)在《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一文中认为在多元化主体下最为重要的是打破政府本位主义,确立起“他在性”的原则,根除行政傲慢。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f14a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2.png)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以及治理目标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实现政策、服务和管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与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超越传统的部门分割,构建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治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服务碎片化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再次,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便捷的服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fad4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f.png)
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试论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摘要整体性治理是为解决由新公共管理带来的“碎片化”困境问题所提出的一种全新公共治理模式,主张通过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多区域多部门的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政策目标的一种治理方式。
研究从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的两个方面阐述了理论的缘起与价值,并就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治理的整合性,整体性运作的目标实现,和整体性治理机制。
整体性治理在我国公共危机治理、财政预算和大部制改革等方面的现实实践,以期给的政府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公共危机治理大部制改革一、引言公共行政的治理模式一直在西方学者的研究领域受到较高的重视,治理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管理活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同时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历了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之后,英国学者提出了一种被认为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关于政府治理的重大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首倡者与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6)和帕却克·登力维(Patrick Dunleavy)。
依据希克斯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整体性治理就是以整合作为其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式服务的组织形态,逐级扩大授权,通过政策的整合解决公民关注的生活问题,实现政府的政策与公民需求、科技、资源的一种高度整合。
二、理论反思与现实依据:整体性治理兴起的原因分析(一)理论反思1.官僚制。
传统的官僚制是一种以功能为导向的组织之间的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狭隘的服务视野、公共服务分布于各部门间、政府机构设置出现重叠、资源运作重复浪费、政策目标与手段相互冲突等等。
它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间断性、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提供公民所需求的服务,从而导致一种“功能分裂式治理”。
豍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的体现,等级式的官僚体制是实施严格的功能组织管理体系。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80e1f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9.png)
整体性治理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实现持续 的优化和发展。
网络化治理理论
网络化治理的优势
网络化治理能够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化治理的挑战
网络化治理需要解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建立有 效的合作机制和信任关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体性治理的实现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员工招聘和培训、绩效评估和激励、员工关系和福利等问题,需要采 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 实现策略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 理论基础 • 实现策略 • 实践案例分析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与发展
理论起源
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的英国,旨在解决政府机构间存在的 碎片化问题。
理论发展
认可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某省卫生健康系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
总结词:部分实现
详细描述:某省在卫生健康系统实施整体性治理后,医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但仍然存在部门间信 息共享不足、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国际上整体性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总结词:值得借鉴
详细描述: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整体性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的成 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a270874a58da0116c1749b3.png)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也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及由来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官僚制政府以功能为导向而导致政府职能重复分散的批判,是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导致公共服务碎片化的回应。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首倡。
1997年,佩里·希克斯在其《整体政府》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
1997年,托尼·布莱尔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政府改革纲领,并提出协同政府概念。
1999年,英国政府出版《现代化政府》白皮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基础上推行整体政府改革十年规划。
这一模式也迅速推广到经合组织诸多国家。
澳大利亚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整体政府,是最早响应整体性治理的英联邦国家。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报告》中对整体政府定义进行了说明:横向上,对国家安全、科学、统计、环境、区域发展、就业等领域进行革新,实现组织间跨部门合作;纵向上,强化总理在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行统一财政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整体政府建设实践主要体现为在政府内部建立伙伴关系,整合自身资源;对外建立协同关系,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建立“中央链接(Centre link)”,同一系统集结各种社会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ecb1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7.png)
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文献综述近年来,现代国家治理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复杂化,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对现代国家治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
本文将就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
首先,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在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是权力的集中者,而市民社会则被动地接受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市民社会逐渐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一书对这一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政府应当更加关注市民社会的需求和意见,与市民社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决策和治理。
这种基于合作与协商的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效能和市民的参与。
其次,现代国家治理还需要面对全球性挑战和跨国问题。
《Global Governance: Why What Whither》一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治理的难题和前景。
作者指出,全球化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因此,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通过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协调和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挑战。
另外,现代国家治理还需要关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一书详细论述了公共管理的演变和转型。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注重行政效能和规范性,而现代公共管理则更加注重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
作者认为,公共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借鉴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提升。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21d91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8.png)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旨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历程、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高效、协调的治理,为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历程方面,本文将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在现状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趋势方面,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整体性治理的影响,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其背景是公共管理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传统的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学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协调与整合政府部门间的功能和资源,打破碎片化的治理局面,以实现政策目标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提供。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倡通过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提高政府效能和回应性。
自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以来,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该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开始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以及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d4fa53a98271fe900ef91f.png)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姜庆霞张绍芃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1期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治理的碎片化、服务的裂解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去反思和修正这些问题。
整体性治理主张用整合、协调、网络化的方法解决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诠释整体性治理,为改革实践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发展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治理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概念;发展综述;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59;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010-02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界的新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碎片化困境,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对一些发达国家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实践当中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在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困境、服务裂解性等问题的高度认可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把此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体性治理理论,促进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
1 整体性治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复杂和危机并存的政府管理问题警示着现代社会将进入风险时期,这期间,新公共管理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此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希克斯(Perri Six)1997年指出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为治理机制。
对治理层级、治理功能、治理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模式。
[1]希克斯(Perri Six)等2002年提出整体性治理的三个维度、三个层次以及五种政府治理模式,目的是实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策、规则、服务供给、监控等方面的整合。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703120fd0a79563d1e724a.png)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优化管理探析【绪论】整体性治理下公路养护设备管理研究绪论【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第二章】云南干线公路管养体制概述【3.1】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状【3.2】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3.3】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养护设备管理顶层制度设计【5.1 5.2】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整体布局及养护设备配置【5.3】全面实行养护设备动态管理【结论/参考文献】公路局养护设备保养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的完善,契合整体性治理理论。
本章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发掘其理论内涵和要义,深入地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完善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方面的适用性,是分析研究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活动。
这个目标不一定需要强制力量以让别人服从,事实上依赖于主体间重要性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颁布的宪法和宪章①.罗茨认为,“治理”应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1)最小的国家管理活动;(2)公司管理的治理;(3)新公共管理的治理;(4)善治的治理;(5)控制体系的治理;(6)组织网络的治理。
彼得斯提出了四种政府治理模式,以区别于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②.邓哈特在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化产品在发达国家的普遍应用,逐步兴起了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政府管理模式(Holistic Governmance),这一理论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整合与协作。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英国早在18 世纪进行城市人口收集和分析时,就使用了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利用了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有效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统计,开创了整体性工作的理念。
迈向整体性治理_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迈向整体性治理_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https://img.taocdn.com/s3/m/e5962a2cb4daa58da0114abd.png)
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胡 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上海 200433)摘 要:整体性治理与协同型政府改革相互辉映,西方国家的协同型改革实践,逐渐完善了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制度化策略。
整体性治理下的政府改革,是政府再造过程的系统体现,包括政府的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性策略。
但是,其在中国的实践还应与中国政府改革的本土实际结合,以型构中国特色的整体性政府改革框架。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策略;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046-06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能源危机的影响,针对官僚制结构僵化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弊端,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以 政府再造 为内容,以分权化、市场化、民营化为工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然而,新公共管理推进世界各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缺陷。
在美国,以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将政府改革的天平偏向民主行政一端;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为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推波助澜。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被视作 后新公共管理 的改革趋势,其价值在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架构起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政府改革提供思路。
本文阐述了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的缘起与实践,在总结西方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政府改革的整体性治理策略,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分析框架,探讨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适应性和启示。
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与西方政府改革的实践(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正如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和!再造政府∀所带来的变革一样,整体性治理是21世纪政府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对它的探索现在可能已准备就绪。
#1.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在全球化、工业化、社会信息化、市场无界化等纷繁芜杂的动因影响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议题不断被强化。
整体性治理思想的文献综述
![整体性治理思想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a2340feaeaad1f347933f05.png)
范 赢 沈春萍 (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 摘 要1 实践决定意识 现代的公共组织理论来源于政府 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 的变化 。 二 战以后 . 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的元气得到恢 复, 社 会生产力得 到发展 。 但是后 凯恩斯主 义时代 . 欧 美国家开始面I 临着高通胀、 高失业率的经济滞 涨时期 . 欧洲的 国营企业陆续走 向私 营化。 在政府 的管理思想上 , 以英国为首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一时兴起 , 生产关 系不再束缚生产力 , 使得 经济 突破瓶颈得 到发展 。 但是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加强 , 以信息技 术为代表 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 以及社会 管理事务的复杂化 , 新公共管理 又面临着政府部 门职能碎 片化 、 突发的公共危机频现 、 民众的价值和利益诉求被 忽视等等这一 系列问题所遭到的批评 。于是 , 在后新公 共管理 时代 。 也就是 2 O 世纪9 0 十年代 以后 . 在 美国对新公共 管理运动的批评发展起 来的是 以萝 卜 皮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运动 : 而在英 国. 对新公共 管理的批评发展 出来的是 以希克斯为代表的希克斯 。 他认 为这一理论很 有可能会成 为 2 1 世 纪有关政府 治理的 大理论。 目前 . 整体性 治理 思想还并未形成一套 完整的思 想理论体 系。 正处 于不 断尝 试与 完善 当中。 但是 , 整体性治理 的理论在 目 前各 国的政府公共 治理 中都有得到应用 , 例如我 国的大部制改革等等 本文 . 就从对一个事物 的一 般 定义与 了解部分入手 . 对 目前整体性治理思想的做 一个简单文献 综述归纳 【 关键词 】 整体性治理 : 文献综述
“ 整 体性 治理” 的概念 . 最早 由英 国约克大 学的安德鲁于 1 9 9 0年 提出。1 9 9 7 年, 英 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希克斯在其《 整体性治理 : 新的改 1 . 1 整体性治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书 中对 整体性治理做 了论证 , 并在 1 9 9 9 年和 2 0 0 2 年 的专 竺乾威 ( 中国行政管理 2 0 0 8 ) 通 过总结 . 认 为整体性治 理思想 的 革议 程》 0 0 5 年牛津大 学经 背景 建立 有两个 : 首先 , 盛极一 时的新公共管理 的衰 微 : 其次 . 信息技 著中具体阐述了整体性治理的基本理念与策略 2 术 的发展 , 这个要归功于信息产业革命 的发展带来 了数字 时代 。整体 济政治科学 学院 的帕 特里克探讨 了整体性 治理 的必要 性与 可行性 0 0 2年 , 澳大利亚 的彼得探讨了责任与协 同型政府 的关系。 性 治理思想代表人物之~灯力维将新公共管理概括为三个方 面: 强调 2 整体性治理 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 同的表述 例 如 . 在英 国表 分散化 , 即为将大的等级部门分开 . 借鉴企业 的组织结构 . 在政府部 门 在北美 和其他 欧洲国家则表述为服 内部 实施扁平 的结构 , 重新规定信 息和管理 系统从 而促进不 同的控制 述为协同型政府或者跨部 门议题 :
公共治理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一个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25c36e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2.png)
公共治理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一个文献综述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相互合作,以解决公共问题或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方式。
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是其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文献研究表明,公共治理的有效性有四个主要因素:1. 政府能否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法规来解决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和符合科学精神。
因此,制定政策和法规的时候,政府必须确保公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反馈。
2. 政府能否协调和整合资源政府必须协调和整合多个部门和机构的资源,以有效实现政策目标。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政府必须协调能源、环境保护、交通、土地利用、公共健康和科学技术等部门的政策和资源,并给予投资、税收和监管政策指导。
3. 政府能否保障行政效能政府必须保证行政效能,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在推动公共治理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高效地应对问题和投诉,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
4. 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对于公共治理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
公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制定更符合社会期望和需要的决策,有助于政策的执行,也能有效缓解社会压力。
二、公共治理的正当性公共治理的正当性是指政府和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合作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是否合乎道德和法律规范。
正当性是公共治理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1. 公平和公正公共治理的正当性需要保障公民权利平等和公正。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规、资源的分配等必须平等和公平,保持公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和公正的代表权,保障不同群体的利益。
2. 参与和责任公共治理的正当性需要公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承担责任。
公民和利益相关者需要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
3. 透明和监督公共治理的正当性需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透明和监督的进行,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公正和透明的评估,监督机制应具有公正性,确保不偏袒一方。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d108926bec0975f465e29e.png)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出现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台湾和大陆对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逐步转向实践领域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综述国内外研究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该学说影响了英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芬兰及荷兰等国。
国内和台湾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实践应用,其理论思想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一、国外相关研究整体性治理强调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协调与整合的连结性机制,其代表人物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
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张21世纪的政府应为整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及结果取向的政府(perri 6,1997;perri 6 et al.,1999;perri 6 et al.,2002)。
从1997年至2002年,希克斯的理论体系构建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其第三本著作(perri 6 et al.,2002)中,他将整体性政府改为整体性治理。
希克斯(2002)指出,整体性治理就是政府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希克思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吸收了新涂尔干理论(the new - durkheimians theory)和组织社会学中的有关组织协调的思想,追求在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三个面向上,完成政策、规章、服务供给和监督等过程的整合。
希克思将整体性政府与协同型政府、贵族式政府、渐进式政府和碎片化政府进行比较,明确其特征,并从政策目标和政策机制、顾客目标和顾客机制、组织目标和组织机制、机构目标和机构机制等多方面介绍了整体性治理的具体措施。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0702a3eeefdc8d376ee3265.png)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
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
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
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
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治理的主体。
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
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
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
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①(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
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国内整体性治理的研究现状_反思与展望_丰云
![2.国内整体性治理的研究现状_反思与展望_丰云](https://img.taocdn.com/s3/m/29cbd066f242336c1eb95efd.png)
就。但由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理论,国 内对其研究还处于理论推介和初步应用阶段,存在的问 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从研究立场看,奉行拿来主义,学术争论和学 术批判不足
整体性治理被引入我国以来,很快成为理论界炙手 可热的前沿研究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事务 的治理实践中。如有学者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一种 更成熟、更系统、更具前瞻性和现代化意识的新的行政 理论典型范式,的确“有望成为 21 世纪有关政府治理的 大型理论,值得行政学者广泛加以研究”[14]。任何一种 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只有顺应了这 一产生背景,其理论精髓才可能被加以致用。但遗憾的 是,一方面,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的研 究主要聚焦于国外理论的内容介绍与经验总结,原创性 严重不足,本土化理论创新不够。另一方面,多数学者 将整体性治理视为圭臬,奉行拿来主义,将这一理论运 用于一切需要“合作、协作、联合、整合”的地方,缺乏必 要的批判精神,有深度的理论反思与学术批判文章很 少。当国外一种新的理论出现之后,系统地引进与介绍 是必要的,也很重要,但是,在引进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 突破和创新,特别是要有一定的学术争论和学术批判精 神,因为争论和批判才是理论发展与学科前进的推动 力。
(三)从研究内容看,大而化之,研究深度和系统化 有待拓展
从研究深度与系统化角度看,目前国内关于整体性 治理的研究大而化之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对整体
28 领导科学 2015·6 月中
性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多数文章研究不够深 入。这些文章一般遵循背景与动因、概念界定、内容与 特点、国外实践经验、借鉴与启示这一思维逻辑,进行宏 大的、一般性和程序式的研究,力求论证的全面性和系 统性,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水,对微观层面关注不够, 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如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治理模 式,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整体性治理具有不同 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层次的协调和整合策略都是不 同的,也有不同的协同之道。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鲜 有学者针对整体性治理的组织层次进行具体论述。另 一方面,对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及国外整体性治理实践的 研究,系统性不够。对整体性治理理论,我们只能从不 同学者的文章中知道它的大致框架和基本观点,缺乏全 面、深入、整体性的认识,而对于国外不同国家的整体性 治理实践,更是缺乏一个宏观的、系统化的比较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期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o u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V0 1 .3 7 NO .6
NO V .2 O 1 6
富, 诸如 帕特里 克 ・ 登力 维 、 彼得 ・ 威 尔 金斯 、 克 里 斯 托夫 ・ 波 利特 等 。整 体 性 治理 理 论 引入 中 国可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0 g~1 O
在线杂志 : h t t p : / / s k x b . j S U . e d u . c n
治理新 范式 。它 是 当 代 日趋 复 杂 化 和广 泛 关 联 的 社 会公 共事 务 与 “ 碎 片 化” 政府 管 理 模 式 之 间 的矛
盾 日益 尖锐化 之产 物 , 旨在解决 公共 治理 过 程 中 的 碎 片化难 题 。 自这 一理论 范式 引入 国 内学界 以来 , 学 者们 赋予 其某 种 本 土 性 理解 和 阐释 。近 年 来 在
与 运 用整 体 性 治 理 范 式 , 推 动 国 家治 理 体 系在 治 理 主 体 、 治理 机 制 、 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转型。
关键词 : 整体 性 治理 ; 国家治理; 适用性 ; 范式; 文 献 综 述
中图 分 类 号 : D6 3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0 7 4 ( 2 0 1 6 ) 0 6 —0 0 6 7— 0 7
网络技 术进 步 与电子政 府兴起 的 时代产 物 , 该 理论 更大程 度上 是从技 术 的角度来 理解 的 , 因此 就时代 背景 与技术 手段 而言 , 二 者有很 大差 别 。它们 的共 同之处 在 于实现 善治 的 目标 上 , 都是 在追 求 改善公 共服 务质 量和 效 率 的方 法 ] 。黄 滔 ( 2 0 1 4 ) 在 整 体 性治 理理论 与相 关理论 的 比较研究 中指 出 , 无缝 隙 政府 理论 与整 体 性治 理 理论 的相 同点 在 于 : 其一,
制 可 归 纳 为协 同信 任 机 制 和 责 任 监 督 机 制 两 种 类 型 。 就 整体 性 治理 的 效 用 而 言 , 它 为 治 理 路 径 优 化 提 供 了一 种
整体 性 思 维 , 为 治理 绩 效评 估 提 供 了一 种 整 体 性 框 架 , 为 治理 风 险 规 避 提 供 了 一 种 整 体 性 工 具 。我 们 需 要 借 鉴
2 0 1 6年 1 1月
整体性治理在 国家治理 中的适用性 分析 : 一个文献综述
韩 瑞 波
( 武汉大 学 政 治 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 整 体 性 治 理 强 调政 府 部 门之 间 、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同与整合机 制的综合运 用, 实现 治理 主 体 协 同合 作 , 为 公 众提 供 无缝 隙公 共 服 务 。通 过 对 国 内外 学 者 的 研 究 文 献 进 行 回 顾 及 总 结 , 整 体 性 治理 运 作 机
别 是新 公共 管理 运 动 实 践经 验 基 础 上建 构 的公 共
家治理 中的适用 性 问题 , 以期 丰 富和完 善该 领 域 的
研究。
一
、
关 于“ 整 体 性 治 理 "内 涵 的
争 论
“ 整体 性 治 理 ” ( Ho l i s t i c G o v e r n a n c e ) 的 概 念
基金项 目: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点 项 目( 1 0 AZ Z 0 0 2 )
作者简介 : 韩瑞波 , 男, 武 汉 大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生 。
引用格式 : 韩瑞波. 整体 性 治理 在国家 治理 中 的适用 性分 析 : 一 个文 献综 述 E J 3 . 吉首 大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最 早是 由安 德 鲁 ・ 邓 西尔 于 1 9 9 0年 提 出 , 1 9 9 7年 佩 里 ・希克 斯 在其 著 作 《 整 体 性治 理 : 新 的改 革 议
程》 中重 新加 以论 证 , 并于 1 9 9 9年 和 2 0 0 2年 的专
著 中对 整体性 治 理 的基 本概 念 与 策 略作 了具 体 阐
述 。随后 陆续 有 国外 学 者 对 该理 论 进 行 拓 展 和 丰
《 中 国行 政管 理 》 、 《 公 共 管理 学 报 》 、 《 政 治学 研 究 》 等 权威 刊物 多有 关 于 整体 性 治 理 的 引介 性 研 究 文 章 。笔 者认 为 , 对 这 些 成果 及 时 进 行 归 纳 和 梳 理 ,
2 01 6, 37( 6 ): 6 7 - 7 3.
本世纪 以来 , 为有 效应对 政府 管理 中的部 门 主
有 助 于厘清 整体性 治理 研究 的现状 。此外 , 本 文 聚
焦于 整体性 治理 本土化 研究 , 着重 探讨 该理 论 在 国
义、 视 野狭 隘 和各 自为政 等 问题 , 从 而 提 升政 府 的 跨部 门合作 能 力 和政 府 绩 效 , 满 足 多方 位 、 多元 化 的社会 需求 , 西方 国家政 府改 革 的重点 已经 从结 构 性分权 、 机 构裁减 和设 立单一 职能 的机 构 向有效 的 “ 跨界 ” 合作 和推 进 整体 性 政 府 改 革 转 变l 1 ] 。整 体 性治理 是西 方 公共 管 理 学界 在 总 结 传统 官僚 制 特
6 8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 7卷
追溯 至台湾 学者 彭 锦 鹏 于 2 0 0 5年 发 表 的文 章 《 全 观型治 理 : 理 论与 制度化 策略 》 。他 指 出 , 整 体性 治 理基 于对传 统官僚 制和新 公共 管理 学 的批判 , 是 行 政学 的范式 转 移 。之 后 整 体 性 治理 逐 渐 成 为 国 内学 界尤其 是 治理 领 域 探讨 的热 点 话 题 之 一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