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4期2009年8月
中国医学伦理学
Ch i neseMed i cal Eth i cs
Vo.l22No.4
Aug.2009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
石礼华
(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1摘要2对如何在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临终关怀理念淡薄、从业人员稀缺、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中国,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意义、困境及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

1关键词2人口老龄化;临终关怀;发展策略
1中图分类号2R48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8565(2009)04-0082-02
R esea rch on H osp ice-Ca re D evelopm en t Stra tegy under the Ba ckground of Popu la tion-Aging i n Ch i n a
S H I Li-hua
(Sc hool o f Adm i n istra tion,Ta is han Me d ic a l Colle ge,Ta i'an271016,Ch i n a) Abstr act:This artic le a i m s to d isc uss the si g nificance,pr oble ms and strategy to develop hospice-care under t h 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a huge populati o n base,lo w econo m ic leve,l i n dif ferent recogn iti o n to wards hosp ice-care i d ea,lack of pr of essionals i n hospice-care,and the accelerati o n of popu lation agi n g i n Ch i n a.
K ey w ord s:Popu lation Agi n g;H ospice-Care;Development Strategy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幸福的晚年,特别是如何让他们度过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而这有赖于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

1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
1.1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事业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

[1] 1992年,北京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

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截至目前,全国有20多家重点医院建立了宁养院。

2000年以来,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也陆续建立起一些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机构。

但这相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笔者于2008年11月对山东省泰安市的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本次调查是在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部分本科生协助之下完成的。

本研究选取了泰安市社会福利院、泰安市民政局老年公寓、泰安市岱庙街道办事处东关村老年公寓、泰安市中医院老年护理院、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处地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上述机构中没有一家设置固定临终关怀床位,但个别医院曾经零星开展过临终关怀研究和实验,如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3-2004年间对20名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过临终关怀护理,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保健院于2007年曾去边远山村做过一例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

调查中几家医院均表示有开设临终关怀病床位的设想,但受到资金、设备、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等条件的制约。

在对几家老年公寓的调查中,75%以上的老年人表示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当调查者给他们解释临终关怀是怎么回事之后,90%左右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服务,但更倾向于临终前由自己的亲人陪护,在家里终老。

笔者还在上述机构中对一些年轻人进行了随机调查,超过九成的人不知道临终关怀;多数人表示能够接受临终关怀理念,但更希望把临终病床设在家里。

调查中城市与农村人口在临终关怀意识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半数来自农村的病患及其家属对临终关怀表示怀疑或无法接受。

1.2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发展速度缓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¹观念认识上的误区。

中国传统观念把死亡当成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会尽力去延长人的生命,而不太考虑生命的质量。

从医院方面讲,对那些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病人,医务人员按职业道德要求也必须千方百计地挽救其生命,尽管有时这种救治已经毫无意义,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孝顺观念,如果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就会被看成抛弃老人,推卸责任而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这些都会造成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可度不高,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º责任主体的错位。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面临非常尴尬和矛盾的局面:一方面,临终关怀的开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医护人员和医务社会工作者,但我国高校所培养的这方面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目前为数不多的护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却由于我国人事制度的限制难以进入到该领域来。

同时,临终关怀的开展从病人姑息治疗的医药费用、病床位设施,到医护人员的薪水报酬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

如此庞大的一项社会事业,倘若没有以政府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其发展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应加大政府的主导性。

2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探讨
2.1加强死亡教育,使临终关怀深入人心
临终关怀要大力发展必须要从改变人们的死亡观念入
)
82 )
#石礼华: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
手,认识解决了,才会付诸行动。

事实上,中国人对待死亡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自然性而非伦理性,人们坚信个人生命是家族生命的延续,因此病人在临终时对家庭充满无限的牵挂和眷恋,不愿直面死亡问题。

[2]而生者对病人也是无限的同情、愧疚和依恋,会想尽办法去延长病人的寿命。

科学死亡观认为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死亡是一个人完整生命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之年努力去完成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到人生了无遗憾。

因此,政府应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加强科学死亡观教育,使临终关怀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积极参与的一项社会事业。

2.2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临终关怀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意义的事业,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公平性。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规模太小,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得到这种护理,供需严重失衡。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其责任主体应是各级政府,政府应尽快敦促立法机关为临终关怀制定专门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人人享有临终关怀的权利。

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从在职、在岗人员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征收,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加上慈善捐助,从而基本解决经费问题。

政府要进行相应人事制度改革,使社会工作专业和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临终关怀领域能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

同时,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参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从而基本解决人员紧缺问题。

2.3对已有临终关怀模式的分析
目前,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实践运行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¹李义庭的/PDS0模式。

该模式包含:/一个中心0,即以解除临终患者的病痛为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0,即在服务层面上,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服务费用上,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

[3]应该说/PDS0模式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由于其涉及面广,操作困难而缺乏实用性。

º施榕的/施氏模式0。

施氏模式是以乡村为着眼点,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施氏模式曾经一度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增多,这一模式也遭遇挑战。

»陈春燕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0模式。

该模式主张家庭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费用,家庭成员为临终团队的主要成员,社区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筹集等事务。

[5]这种做法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相去甚远,而且也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

其他如尤吾兵的/医务人员-家庭亲属-临终患者0的三位一体模式等也都存在着经费紧张、专业人员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差等方面的制约。

[6]
2.4我国未来临终关怀发展方向设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今天,没有人能够给出中国临终关怀的终极发展模式,但我们可以对中国临终关怀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设想: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医疗卫生、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广泛吸收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医院、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家庭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从资金来源、人员招收培训到服务项目和内容城乡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每个公民活得幸福,死得安详,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1参考文献2
[1]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280-281.
[2]鲁英,吕翔.试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困境及
其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
(2):141-142.
[3]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6-28. [4]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5):45.
[5]施榕.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的伦理展望[J].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2):97-99.
[6]尤吾兵.伦理视域下的我国本土化临终关怀模式[J].
卫生软科学,2008,22(2):150-152.
1作者简介2
石礼华(1969-),男,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

1收稿日期2009-01-022
1修回日期2009-03-052
1编辑尹秀文2
(上接第25页)种在人际关系中既能知人又有自知之明,这是一个有德君子的基本修养和品德。

其实,所谓道德智慧无非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明智。

一个再高明的医生,也离不开其他医护人员的精诚合作,一个再好的治疗方案,也要病人的积极配合。

所以,与人协作沟通能力也是好医生的必备条件。

1参考文献2
[1]吴新颖,何迎春.儒家伦理思想与医德)))现代社会加
强医德建设的一个视点[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
27(1):14-17.
[2]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词典[M].郑州:郑州大学
出版社,2003:230.
[3]何迎春,田道法,易海华,等.中医药研究生后现代教育发
展与学科交叉的必然[J].中医教育,2006,25(1):58-61.
[4]杨峻岭.先秦儒家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其
现实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8,(2):69-72.
[5]何迎春,吴新颖,何长山.儒家伦理思想与高校素质教
育[J].中医教育,2003,22(2):24-26.
1作者简介2
何迎春(1972-),女,湖南宁乡人,副教授,中医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基因工程和高等教育理论。

1收稿日期2009-04-162
1修回日期2009-05-242
1编辑李恩昌2
)
8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