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李志远

合集下载

高效课堂之我见 李远志

高效课堂之我见     李远志

高效课堂之我见李远志发表时间:2012-07-11T10:05:49.9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远志[导读] 在实施高效课堂中应注意:让学生准备双色笔,将错题用红笔改更过来以便于及时复习;陕西礼泉县阡东中学李远志传统的课堂——老师的“一堂言”已使学生在被动学习中感到厌烦,而且效率不高。

高效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高效课堂中的几点尝试:一、搞好小组建设每一组都有优、中、差生的搭配,这样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中等生,每一组学员之间相互帮助,分工明确。

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组训、组徽、格言和近远期的目标。

有的小组给自己组起名有孤狼组、雄鹰组等富有个性和创意。

二、编好导学案要让学生高效率的接受知识,应以“学案促学”。

在编写导学案时,组内老师共同商讨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学法指导等。

并在课前展示于黑板上,让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自我反思。

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可以在学案中进行自我检测,若组内学生间有问题,组长可以进行帮助解决,如果组内成员都不会,则由老师进行补充、纠正或解决疑难问题。

三、评价制度多元化过去以分数论一切,今天要适应新型人才,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口语表达能力、积极参与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合作与讨论,积极展示、敢于质疑。

老师进行及时评价、并将其记录于个人成长的档案袋内。

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在课堂上让组内学生上板展示自己合作探究的问题、并让其他组的同学纠正、点评或总结。

在质疑、展示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于表现好或有创新的学生及时进行鼓掌表扬或加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的提高,而且组内学员之间分数的不断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在每周进行总结评比,并评比出诸如预习之星、质疑之星、展示之星、进步之星、竞争之星、挑战者号等,并在每周一进行公开名誉和物质奖励。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回忆爸爸PPT课件》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回忆爸爸PPT课件》

• 爸爸建议我说:“„„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 去。此外,当然喽,看书也是一种 ‘享受’。” • “你别试图分析它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它们,从中得到乐趣就 是了。” • “现在你直接试着写写短篇小说吧,当然喽,你别指望一下能写 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 “„„你应该注意不要写得啰里啰嗦。” • “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要专心致志,要有想象力。你已经 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 一千次吧!想象力在想当长时间内是不会离弃人的,甚至永远也 不会离弃。” • 爸爸常常讲,他在动笔之前,总是能清楚地意识到句子是怎么在 他头脑中形成的。他总是总是试着用不同的方案来写这些句子, 再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他说,当他笔下的任务讲话时,话就会 滔滔不绝地涌出来„„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 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 议一议。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现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想起爸爸对我的 教诲。
一个“常常”,写出了父亲的教诲对作者的重要性, 它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一个“常常”,道出了作者 对父亲的爱,这些教诲不仅仅来源于父亲那智慧的 头脑,还来源于父亲那一颗充满慈爱的心。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1.根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 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2.把倒数第二段写成爸爸直接对“我”说的话。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回忆爸爸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 讲清楚。

2.4电路出故障了课件

2.4电路出故障了课件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做个电路检测器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呢?
检测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来替换电路
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小灯泡不亮原因统计表
小灯泡坏了; 小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电池没有电了; 电池盒坏了,没有接通; 导线出现了问题; ……
2021年春教科版科学 教障了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 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 亮起来。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如果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了,是电路中的 哪一个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了呢?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检测导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 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 电线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不亮,则说明这根电线 有故障。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检测灯泡: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灯泡 的两个连接点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 个灯泡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不亮,这说明这个灯 泡有故障。
江津区海汇小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导线、灯座、灯泡、电池、电池盒 把电路中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再 连上另外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 检测器”了。
**做好检测器,一定要试试灵不灵**



检测头

器 连接到没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亮;连接到有
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不会亮。
1.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看看 灯泡是否发光。 2.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电路中可能出现问题的 元件的两个连接点,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3.重复检查几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设计 小数的比较大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设计 小数的比较大小

小数的比较大小教学设计【教材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大小,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小数大小的,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小数。

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给跳远的成绩排名次”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根据课前对本班的调查,学生对于整数和简单的一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得都较好,但是比较的方法较单一。

本课以“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为依托,以“抓硬币”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但是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相比,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会产生“位数多的小数就大”的负迁移影响,所以如何恰当处理好小数同整数的大小比较关系,是本节课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的考虑和分析,我将目标做这样的定位:【教学目标定位】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影响着教学预设的质量,而且也左右着教学过程的展开。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呢?在材料的构建上,通过游戏创设了比较小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判断、分析中落实教学目标;在探究的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在生成中突破。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抓硬币游戏:比谁一把抓的多。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李志远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李志远

初中数学电子教案涿州市松林店中学李志远☆教案名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与复习课第二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经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他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本课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本节课共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问题:有关增长率问题、有关图形问题、每每型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1、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年中考中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直接或间接考查本章内容的考题约占14~20分,分值比例在15%左右,近几年还有上升趋势.考查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基础题、中等题、难题均有涉及,对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考查在基础题和中等题中屡见不鲜,而以现实生产和生活为背景的实际型应用题又成了近几年中考查的热点.并且常与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圆等知识综合命题作为中考压轴题.另外还常考查隐含条件(如二次项系数不为0,应用根与系数关系解题时,根的判别式要大于或等于0等)的掌握情况.☆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精选、整合 教给学生善于表达的妙法(李志远老师讲座)

精选、整合 教给学生善于表达的妙法(李志远老师讲座)
10
这“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标准又应该是 什么样的呢?。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提出:作文教学要求学生逐步做到: 1.有具体内容。写一段话或是写一篇文章,
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2.有真情实感。要表 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说假话。3.有中心。要 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为什么而写的。
11
4.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 白。5.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 写简略些。6.展开想象。要能够从实在的事物 出发,适当展开想象,使作文的内容更丰富些。 7.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 意思,句子要连贯通顺。8.写完以后要修改。 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的表 达,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
27

特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抓住和别的事物不 同的地方来观察和写作,做到言之有物。 (1)把事情特点写清楚:何时、何地、何 人、何事、何因。 (2)自己的所想所感:想到什么、感受到 什么及其变化。联想或想象到的。 (3)写出儿童自己心中的人物特点。
28
(4)景和物的特点。 (5)其他事物的特点。
精选、整合
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精选适合 小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依照小学生学习 作文的规律加以整合,教给学生善于表达 的妙法。
3
1. 为什么要精选整合写作方法? (1)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实际需要精选和整合。 (2)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的基 本精神,注重打好基础,需要精选和整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重在“自我 表达”,发展个性;重在“与人交流”,适应 社会需要。 (3)小学习作教学是一个整体,处理好阶段 性和连续性的关系,需要精选和整合。
(2)想象故事(童话):故事要完整;多问 几个“他能做什么、能说什么、能想什么?” 低年级:观察中适当展开想象。用一句到几 句连贯的话写想象的事物。 中年级: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在习作中不拘 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或联想。学习写童话和 想象中的事物。 高年级:在观察中展开想象,珍视个人的独 特感受,在习作中继续学习写下自己的想象,

萨克斯教学中的感性体验

萨克斯教学中的感性体验

要: 白1 9世纪 4 0年代 萨克斯管诞生 以来 , 至今 经历 了由发展 至成熟的 阶段 。随着音乐教 育的蓬勃发展 ,
越来越 多的作 曲家为萨克斯管创作 了许 多优 秀的作 品, 使 得萨克 斯管在 演奏技 术上愈 加丰 富, 演奏者 的技术 也越 来越成 熟。笔者在教 学过 程 中发现 , 学生对萨克斯管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 仅在 技术方 面有所提高是 远远不够 的, 还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8— 0 2
作者简介 : 李志远 , 男, 山东艺术学 院音乐学 院讲师 。

2 0・ 曹 酋 荽 危 山 东 艺 术学 院 学 报 2 0 1 6 年第6 期总 第1 5 3 期
方面, 不 再是抒 情 流 畅的 , 而 是 以无 规 律 的大跳音 程
在 这种 情况 下 , 阿道 夫 ・ 萨 克 斯 在 浪 漫 主义 中
期 的法 国 自主经 营 了一 家 出版 社 , 向 当时 的 作 曲 家
广 泛邀 约 萨克斯 作 品 , 并 掀 起 了早 期 萨 克 管 作 品创
有所 提 高是远 远 不够 的 , 还 需 在对 作 品 的理 解 、 作者
所处 的历 史 背 景及 美 学 观 念 等方 面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 一 步 的 了
解 。因此 , 对萨克斯作 品感性体验能力的培养 , 是其 教学 过程 的重 中之重 环节 。


萨克 斯音 乐 发展 的简 略历 程
1 9世纪 中叶 , 比利 时乐 器制 造 家 阿 道夫 ・萨克
斯( A d o l p h e S a x ) 发 明 了萨克 斯 管 乐 器 , 在 之后 的发
展过 程 中 , 萨克斯 管 和 萨 克 斯 作 品 在世 界 范 围 内广 为流 传并 深受 音 乐爱 好者 的喜 爱 。萨 克斯 管诞 生初 期, 西方 音乐 发展 史 上 最 为 辉 煌 的古 典 主义 时期 已 经结 束 , 萨克 斯 管 无 缘 声 名 显 赫 的维 也 纳 三 杰 ,加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桥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 桥之美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桥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 桥之美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桥之美【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一、精心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李志远“读写结合”研究的新进展

李志远“读写结合”研究的新进展

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专题交流(三)“读写结合”研究的新进展李志远 2015年5月当前对读写结合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厘清,读写结合的实践操作需要跳出思维定式,不断创新发展。

今晚的活动将推出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2012年10月,在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讲座的第三讲里,我们提出了“读中学,作文习”的教学策略:发展“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观察和表达,并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2014年9月1日,在《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课题研究进展》的报告里这样说:挖掘教学资源,“读写结合”,学习如何构思和表达1.“读写结合”不仅仅是对课文的仿写,更多的是学习课文作者是如何构思和表达的。

在学习课文时体会和学习作者是怎么思维构思的,到了习作时就把这种思维构思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是更深刻的“读写结合”。

2.听说读写都是为了表达;听的是对方的心灵表达,读的是作者的心灵表达,如此而已。

既然是这样,从表达的角度学习阅读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作教学应该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来认识,做整体教学设计。

3.从读写结合来说,阅读教学应该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教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习作教学应该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从学过的课文和其他教学资源中选择习作的范文,学习怎样构思和表达。

接着,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又对“读写结合”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两点:1.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读写结合”?厘清概念和认识,明确方向。

2.如何挖掘和用足教学资源,实施“读写结合”?提供实践。

一认识“读写结合”(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说?回顾和分析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读写结合”表述,有利于我们准确认识“读写结合”。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学大纲:初步认识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没有专门的表述。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指出:“作文教学应当跟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

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李志远【按】这是我在2002年新课改实验开始时的一篇评课。

当时我认为韩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改方向。

课改十余年后的今天,把这篇旧文介绍各位老师,想来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听了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小学韩琳霞老师上的一节新课程实验二年级的语文课,我们觉得语文课就应该这么上。

这节课上的《可爱的娃娃》,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13•诚实”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变得不快乐了。

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好像在问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淋湿了她。

第二天,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

韩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1.努力做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韩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

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1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简言之,就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

韩老师是这样安排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层次,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听故事引入本单元主题、板书课题后,韩老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

韩老师贴出可爱的娃娃的图片,用学生的问题问学生:“可爱的娃娃在哪儿?是谁放的?”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读了一会儿后,从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他们有的读了两遍,有的读了三遍,还有的读了四、五遍。

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看到学生都读得那么认真,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得不那么流畅,也十分认真。

遵循识字教学原则 打好识字基础——一例谈“看图读拼音识字”教学

遵循识字教学原则 打好识字基础——一例谈“看图读拼音识字”教学

作者: 李志远
作者机构: 陕西西安市
出版物刊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页码: 10-12页
主题词: 识字教学;句群;旧教材;语文教科书;阅读训练;复习巩固;基本笔画;承上;认读;写字教学
摘要:<正>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把旧教材的“看图拼音识字”改为“看图读拼音识字”,增加了纯拼音句群.这部分承上启下.承上,利用纯拼音句群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继续训练直呼或拼读音节;启下,则是利用纯拼音句群提供的语言环境,在识字开始的阶段,学习66个笔画简单的字,教给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遵循识字教学的原则,打好识字基础,同时利用纯拼音句群进行最初步的阅读训练.教学的重点是识字.现以《看图读拼音识字6》一课为例,谈我教这一类教材的一些做法.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继续训练直呼音节.学生熟练直呼音节.可以做到拼音开路,提前阅读,有利于发展语言和思维,帮助识字.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以后,已经学会了拼读音节或直呼音节的方法,能拼读或直呼拼音音节、词语和句子,但还不熟练.所以,我
在“看图读音识字”这部分教学中,把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继续训练直呼音节做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纯拼音句群前,我组织学生复习纯拼音句群中的拼三音节及难读音节.在学句群时,把纯拼音句群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练习直呼.对于直呼音节比较差的学生,我引导他们复习口诀:“眼看声、韵、调,心想拼读法,一口呼出它.”再让他们直呼出来.个别学生还不会直呼,我采取先拼读再直呼的方法,训练他们直呼.。

李志远 顺学而教教作文

李志远   顺学而教教作文
“顺学而编”的统编习作(写话)教材,是不是可 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帮助:
1.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师教学用书》 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作为我们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的 参考。必要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2.“顺学而编”的思路,可以做为我们设计和实施 “顺学而教”习作(写话)教学的参考。
23
二、“顺学而教”,习作教学也可以 如此不同
(2)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
单元导读
单元主题:校园
语文要素 习作要求
8
习作教材
教材题目
不是习作题目。
引言
做游戏,有乐趣!
这是教材的第一部分。
要求1:写什么? 写成什么样子?
题目和第一段话提出做游戏,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习作的 乐趣”,让习作像做游戏一样有趣,轻松愉快地学习作,打破学 生学习习作的畏惧心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式。(P19)
(2)写作为的是有效的交流。国外的写作教学愈来愈重 视写作的交际功能,而我国的写作教学却是“重表达,轻 交际”,“重结果,轻过程”。
24
(3)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交际语境写作”和“功 能性写作”(任务驱动写作)。
1.从一个案例讲起 (1)说说统编小语二上 《语文园地四》教材
看图,想一想两个问题 要求1:写什么?
这是教参对写话教材的解析。第一句话总说,提出了 教学要求,第二句话对提示的3个方面做解读:(1)“写 什么”;(2)“按顺序写”;(3)图画的内容。

浅谈第十册语文第二组的教学

浅谈第十册语文第二组的教学

浅谈第十册语文第二组的教学
李志远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8(000)0Z1
【摘要】一、教材简析本组教材包括4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理清课文的条理》和一个基础训练。

4篇课文都是旧课文。

它们是:讲读课文《冀中的地道战》、
《赤壁之战》、《田忌骞马》和阅读课文《晏子使楚》。

这些课文通过我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对抗日战争中地道战的介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可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李志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基于教学目标的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 [J], 李琴
2.小学语文第十册1~4组新课文教学建议 [J], 季红梅
3.独特感受真切体验——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第二组习作教学设计 [J], 叶大仁
4.图文结合重读诵背——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二组教学建议 [J], 陈继文[1];曲殿伟[2]
5.遵循作者思路理清课文条理——第十册第二组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J], 何绍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之运用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之运用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之运用
李志远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初中地理为市统测学科,也是高中选修学科之一.目前初中学生的潜意识中仍认为地理这门学科是“副科”,对地理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比较困难.地理情境教学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力发挥出来,使他们的学习态度真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那么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就可以得以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情境教学法如何恰当地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总页数】1页(P97)
【作者】李志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贯彻课改精神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浅谈在基础会计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3.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4.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5.旅行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挥教材优势 培养识字能力——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1)”第3课及《骆驼和羊》的识字教学建议

发挥教材优势  培养识字能力——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1)”第3课及《骆驼和羊》的识字教学建议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识字能力——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1)”
第3课及《骆驼和羊》的识字教学建议
李志远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7(000)0Z2
【摘要】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从全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素质出发,科学而系统地安排了语言文字训练。

二年级是识字高峰期。

为此,课本编排了归类识字和随课文识字两种识字类型,从而保证了识字教学从发展语言入手,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体现了教学大纲提出的识字教学四个结合的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李志远
【作者单位】西安市雁塔区教研室;教研员;区小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2
【相关文献】
1.让学生主动识字——人教版小语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一)2》教学设计 [J], 翟玉晶
2.掌握规律自主识字——人教版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一)2教学设计 [J], 罗茂荣
3.识字活动课设计——适用于第三册归类识字(一) [J], 马静
4.把握特点利用特点——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教学管见 [J], 黄全法
5.加强字理教学提高识字质量──九义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三)第二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J], 赵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想
李志远
【期刊名称】《信息与电脑》
【年(卷),期】2017(000)020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及学情的及时反馈,让教师能有效把控课堂,也可以减轻教师在课堂中的工作量.通过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任务、资源,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教学管理、网络控制,能有效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以达到教学目的;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
【总页数】2页(P233-234)
【作者】李志远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四川泸州 646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使素质教育提速——谈信息技术与《轴对称》一节的整合构想 [J], 张柏涛
2.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构想和实现 [J], 李春曦;梁欣娜
3.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协同教育平台的构想 [J], 刘红平
4.信息技术在课程答疑教学中的运用构想——以"计算机辅助设计I"课程教学为例
[J], 穆波;余春林
5.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研究 [J], 李庆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海南岛
台湾岛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本课小结 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 图形面积的方法。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学习制作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参照规则图形面积估计不 规则图形面积和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 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这些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 的面积。 3.情感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培养大家的应用意识。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油菜实验地
小麦实验地
大豆实验地
这是我们村新规 划的实验地。
哪块实验地的 面积最大呢?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每一方格表示1平方米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每一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
江津区圣泉学校 李远志学习制作
每一方格表示1平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菱形
涿州市松林店中学李志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7页19.2.2《菱形》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性质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证明菱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图形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

2.掌握菱形的性质。

3.理解并掌握菱形与平行四边形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
精神.
2.通过对菱形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
性.
3.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
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多媒体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六、教学过程
A
C
B
(一)情境激趣,开放导入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实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从示例图片中,抽象出菱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在提炼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强化了对菱形定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个性,设计学法 1.出示三位目标:
2.设计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探究 (三)自主学习,个人尝试 结合图片和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举例的环节,学生举例若有困难,可以与他人合作。

应重视学生画图,通过画图,加深对菱形的定义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交流解疑 探究菱形的性质
1.学生动手操作: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
教师指导剪纸步骤,学生交流。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矩形和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矩形菱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想一想 矩形、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几条? 得出结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

【学情预设】学生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根据图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了解、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动手操作时,是否能恰当的质疑,探究的方向正确、合理,能否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研究,并合情地做出猜想.
(2)学生口头表述性质时,所用的语言是否恰当、准确,若有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时应当及时给予纠正.
3.探究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4.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 求证:(1)AB=BC=CD=DA (2)AC ⊥BD , AC 平分∠DAB 和∠DCB BD 平分∠ADC 和∠ABC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已知条件,如何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选取必要的知识为解题服务. (2)重点关注学生在写解题过程之前,是否能够口头表述出必要的逻辑推理,是否已经把必要的思路理顺,应重点培养学生解答过程的书写能力.
(3)关注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想,性质2的证明还可以通过证明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进一步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的必要性,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逻辑推理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此外,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探求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5.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总结 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C
B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4)图中有哪些直角三角形?
(5)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分别是什么?对称轴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对菱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菱形特征的再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既培养了 学生的概括能力,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五)师生探究,突破难点
菱形的面积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学情预设】由刚才的练习,学生可能会答出可以用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4倍来求.此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菱形的面积也可以由两条对角线的长求出,即用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求菱形的面积. 探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

D
A B
C
A
B
(六)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20cm ,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 中∠ABC =60度,则∠BAC =_______.
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 和8cm ,则菱形的边长是( )
4.菱形ABCD 中,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 =5cm,AO=4cm ,求两对角线AC 、BD 的长
5、已知如图,菱形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且DE ⊥AB ,AE=2。

求(1)∠ABC 的度数;
(2)对角线AC 、BD 的长; (3)菱形ABCD 的面积。

6如图,菱形花坛ABCD 的周长为80m , ∠ABC =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 和BD ,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七)交流体验,调控心态 我学会了什么? 我的收获是什么? 我的体会是什么?
布置作业:如图,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中,∠DAB=60度,E 是异于A 、D 两点的动点,F 是CD 上的动点,满足AE+CF=a 。

证明:不论E 、F 怎样移动,三角形BEF 总是正三角形。

七、板书设计
1、菱形的定义:
、菱形面积
2、菱形的性质:
(1)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八、设计思路说明:
D
B
C
A C B
DE
AB S ABCD ∙=菱形BD
AC ∙=
2
1
菱形ABCD S
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