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子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的语文课。
本节课将通过深入剖析诗歌内涵、解读诗人情感,以及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首经典唐诗。
一、导入首先,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导入本课。
这段视频描绘了一幅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
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们谈谈对大唐的印象,以及视频中出现的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所表达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对作者王维进行简要介绍。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同时,我们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文本解读现在,我们将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在雨中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来解读这首诗:1.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又蕴含了什么深意?3.整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深入剖析在深入剖析阶段,我们将选取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1.诗中的“柳”意象有何象征意义?为什么在送别时常常出现柳树?2.诗中的“酒”意象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3.王维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见长,这首诗是否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五、艺术特色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本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描写手法:诗人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3.语言风格: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诗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六、课堂活动设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将设计一些课堂活动。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引言《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该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使命艰险的关切之情。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背景介绍,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写于唐代,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玄宗朝。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而安西则是指旧书上称的安息国(今伊朗以东的西部地区)。
在这个背景下,元二作为使者被派往安西,既代表着朝廷的使命,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这首诗即是王之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作品。
2. 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每句四个字。
四句之间形成紧密的对仗关系,呼应着诗人对元二的送别之情。
这种紧密的结构为诗歌赋予了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2.2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写诗中的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构建了一幅丰富而动人的情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元二离开长安的情景,以此向读者展示了元二出使安西的艰辛之处。
接着,诗人用“去年”和“黄云”来衬托元二的形象,强调了元二是出使者中最为出色的。
最后,诗人向读者呈现了边烽鼙鼓的景象,表达了对元二出行艰险的担忧和友情的真挚。
2.3 诗歌表达诗人通过描绘出元二的形象以及友情的表达,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描述展示了元二的才华和出使的艰险,同时也强调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元二的祝福。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自己不舍的情感和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3. 诗歌主题《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是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使命的关心。
诗人通过描绘元二离别的情景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艰险行程的担忧。
这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相呼应,也体现了王之涣对友情和使命的理解和关注。
4. 现实意义尽管《送元二使安西》是王之涣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友情和使命的价值,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关心。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说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本设计通过“读、想、议、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朋友相送的古诗。
1、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理解“使”“安西”意思。
3、你会说诗题的意思吗?[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旧知的复习,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学生自读,初明诗意。
1、学生古诗自读一遍,提醒“朝”“舍”多音字的读音。
师范读,引导学生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师提出读诗要求: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3、指名读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大家好:《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原诗。
(朗读原诗)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成进士。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它展现的是送别多年好友远赴边疆就职,临别在即、把酒话别,恋恋不舍的画面,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该诗,去领会诗中的意境:看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题目可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来看第一二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牛海�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前两句的解释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描绘春天送别好友的情景,深切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离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黔西一小:向代皇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对检点国学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本课时既要站在部分学生已经能朗读背诵的起点上,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补充背景材料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所要表达的感情,又要兼顾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扎扎实实地指导纠正读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归类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阅读实践中入情入境,“读”占鳌头;在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从板书中理解诗题的读法。
以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介绍作者。
主要引出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还是画家。
他的诗被宋代诗人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领悟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3)指导书写“舍”“客”二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主题是“珍惜”,在《古诗两首》这一课中,《送元二使安西》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诗人王维与元二友人分别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被谱入乐府,列为“新乐府辞”,称为“送别之词”。
这首诗以酒相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如何运用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诗歌,但这种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借助朗读,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3.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说教法和学法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诗歌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品悟诗句,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达到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的目的。
同时,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将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1.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朋友分别的场景和感受,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送别》这首歌的配乐和相关的图片,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初读诗歌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首先,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接着,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最后,我会播放录音带学生跟着录音读一读诗歌。
同时,我会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诗中谁和谁分手?为什么分手?”,并通过反复读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找到答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课题【我寄语】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纳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诵读,经典诵读能够引领同学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吸取精神的养分。
今日,我给大家共享的这篇语文四班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纳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对培育同学多种力量的讨论》的课题,是我校担当的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做为学校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把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
学校二、三班级的同学是培育其阅读爱好的最佳时期;三、四班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学校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错过了这些机会,同学进入了学校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而同学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同学树立远大目标,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育出来。
二、说课题教学的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读诗,由于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
让同学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同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绽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三、说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实施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缘由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化到同学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其次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欢乐和幸福,引导同学去关怀关心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闻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真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四班级同学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同学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学问力量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纳应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同学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激起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深入到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支配:一课时。
说过程:大纲要求我们要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力量。
为了变课堂上老师教为同学自主的学习,让老师和同学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支配。
一、知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同学自己来介绍,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16号选手,我的说课内容是《送元二使安西》,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说课。
1、解读文本,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本诗是作者王维为送别友人“元二”而作。
诗中没有觥筹交错的酒筵场面,也没有离愁别绪的直抒胸臆,更多的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2、依据学情,说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四点: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3、注重实效,说教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启发式引导法、质疑探究法、以读促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读、圈圈、想想、议议,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思,批文入情,从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4、注重能力,说学法好的教法要有好的学法与之相匹配。
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然后在小组间讨论心中“疑”,在班上展示心中“得”,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洋溢激情和快乐,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多元阅读,说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板块。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为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我设计了——第一板块:导入新课,质疑课题课伊始,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并背诵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并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感已然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
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
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
“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
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
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
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
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
(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
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
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
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
古人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
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
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
《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
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雨
柳○情客舍
酒
故人
这样,抓住诗中关键词:雨、柳、客舍、酒、故人,中间一个情字,学生一目了然,最后,雨、柳、客舍、酒、故人一一擦去,黑板上只留一个“情”字,点明本诗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