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林分享:缅怀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

合集下载

石正林分享:灵魂的洗礼

石正林分享:灵魂的洗礼

曾经的美好都将永存,
储存于高高的山岗之上。

就像人间的爱意从未停止。

聪慧的大脑,
每每想起幸福的瞬间,
脑海中那美丽动人的画面,
让人不愿走出回忆的大门。

此刻的我愿将所有的画面珍藏于心间。

曾经的肮脏都将埋葬,
埋葬于深深的海底之下。

就像圣洁的灵魂从未污浊。

失忆的大脑,
恰恰忘却过往的一切,
没有过去,
没有未来,
只剩下即将忘记的却还存在的短暂的现在。

随着光阴的流逝,
也将消逝在记忆深处。

失去了记忆,
没有了回忆,
忘却了痛苦,
失去的东西替神父洗礼了肮脏的灵魂,
从此过上了宁静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不知曾经的自己,
不知现在的自己,
不知未来的自己。

是否存在于某一行星的某一空间。

存在于某一角落里,
但也许被自己视为珍宝的爱人,
将永存心间。

炽热的爱情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开启了尘封已久的肮脏的灵魂,
但请别担心,
美丽的天使已将你的灵魂洗礼,
洗去了万恶的源头,
从此将罪恶深葬。

纯净的海水也将你的灵魂洗礼,
啊——我的灵魂,
美丽的姑娘请你把我那肮脏的灵魂用善良的雨露浇灌,
让圣洁的灵魂重生,
终将赋予灵魂的解脱。

新的黑夜里的引路人啊!
终将把你引领,
引领你到幸福的都城与欢乐的天国。

如果你还感觉不到幸福与欢乐,
那就刨开踩在脚底下的泥土,
痛彻心扉的撕裂声,
深陷回忆中的你会让你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

世纪风雨中的常青树施葆真大姐104岁安然辞世

世纪风雨中的常青树施葆真大姐104岁安然辞世

世纪风雨中的常青树施葆真大姐104岁安然辞世(金女院)施葆真1908年出生于上海。

1928年考入金陵女大社会学系。

大学四年级时任金陵女大的女青年会会长,1932年毕业后历任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干事、全国基督教学联协会执行委员。

1937年公费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38年7月学成离开美国经欧洲回国。

在中华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工作,从事对贫困学生的救济工作。

1958年被转业到一家羊毛衫厂当工人。

1980年,女青年会恢复了组织和活动,经总干事邓裕志女士的邀请,七十二岁的施葆真再次来到女青年会,直到1990年才第二次退休。

2008年,一百岁的施葆真住进了上海西郊的一家敬老院安度晚年。

她用104年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

2012年1月22日无疾而终,安详离世。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3月1日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举行追思会。

金女院钱焕琦院长、金女大及金女院校友会代表参加了追思会,并集体朗诵了黄涛教授创作的散文诗缅怀施葆真大姐。

今天在这庄严肃穆的上海国际礼拜堂,追思者会聚一堂,我们追思您—施葆真大姐,你奉主召唤升入天堂。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和青年会的教友和同工,上海金女大校友会的姐妹和学长,南京金女大校友会的挚友和同窗,南京金女院的后学,还有你的至亲好友,一起追思颂唱。

浓浓的追忆浸漫在心房,深深的思绪澎湃在胸膛,一百零四年的岁月流淌,就像平凡又动听的乐章,你那清晰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眼前和耳旁。

八十年前那是1932年金陵女子大学堂,你完成学业走出课堂,任职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把学生部干事担当,与邓裕志总会长搭档。

你奉献出自己社会学的专长,辅导女青年们成长,组织学生快乐的活动,复活节、圣诞节、夏令营歌声飘扬,跳舞、演剧、社交、演讲,只为培养下一代,一着不让。

抗战爆发,你立场坚定,表现坚强,战火中护送女青年留美深造,培养服务民族的女性栋梁。

你应邀奔赴纽约麦迪逊广场,宣传抗日募集捐款作专题演讲,赢得美国民众和侨居华人的褒奖。

人物素材杨绛

人物素材杨绛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着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 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 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 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 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石友三死缠烂打强娶报人林白水之女林慰君,婚礼之后迎葬礼

石友三死缠烂打强娶报人林白水之女林慰君,婚礼之后迎葬礼

石友三死缠烂打强娶报人林白水之女林慰君,婚礼之后迎葬礼石友三当年兵败避居天津时结识一位名叫林慰君的女学生。

此女并非普通的女人,她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报人,也是因文获罪被张宗昌、潘复杀害的《字报》主笔林白水先生的女儿林慰君。

她是一个看上去文文弱弱,但骨子里充满了倔强的福建女子,1926年8月6日,年仅14岁的林慰君听说父亲惨死在军阀枪口之下,抱定了必死信念,吞服铅粉,以自杀来反抗当局的暴行,幸好救助及时捡回了一条人命。

这一举动轰动了京津两市,她因此被人们赞誉为“弱姬烈女”。

“林慰君”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了“女汉子”的代名词。

林白水作为林白水的掌上明珠,自幼得到父亲的悉心培养,少年时期跟随父亲林白水前往北平求学。

林白水去世后,林慰君始终都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爱女好好读书”的谆谆告诫,1930年成功考入北平国立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

当年的“弱姬”不仅遗传了父亲的聪敏和练达,更有着福建人吃苦耐劳的本色。

父亲牺牲后,家中生计的重担逐渐落在林慰君肩头,她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边学习边担任家教,赚取生活费。

本来就性格开朗的林慰君也像父亲一样,热心于社会工作,在大学期间,她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并拾起了父亲留下的笔,成为《教育周刊》的主编。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培华中学、志成中学、北平女中、民国中学及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任教,同时为报刊撰稿,而且还分别受聘于《北京新报》和《深重新闻》担任重要的编辑工作,成为20世纪30年代京津地区新闻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林慰君纪念父亲的书才女加美女的林慰君引起了时任冀北保安司令的石友三的“关注”。

此时的石友三已经过了他人生的最辉煌时期,因为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把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中国各大军阀派系都得罪遍了,此时正蜷缩在华北东部一隅,企图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东山再起。

可是毕竟汉奸的名声不太好听,一旦表明自己投靠日本人的立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乃至全国的老百姓都不会放过他。

脚踏两只船的石友三,表面上装出首鼠两端的样子,不做明确表态,暗地里却频频派人与日本人联系,他觉得以日本人作靠山,保存自己的实力,还是划得来的。

革命烈士李少石曾被爱妻称为“诗翁”

革命烈士李少石曾被爱妻称为“诗翁”

党史诗周 DANGSHISHICI革命烈士f夕石f被爱妻稔态“祷簽□王树仁李少石和廖梦醒李少石,1906年6月生于广东 省新会县。

原名国俊,又名振。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 被党组织派往香港建立秘密交通 站。

丨933年5月10日奉令回上海 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

1934年2月28日因叛徒出卖被捕 入狱。

1937年8月国共合作时经 周恩来交涉获释出狱后,被派往 香港继续为党工作。

1943年春奉 调重庆。

1945年10月8日乘汽车 在重庆红岩嘴下土湾遭国民党士 兵枪击遇难,时年39岁。

10月12 曰,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在离开 重庆回延安前曾亲笔题词:“李少 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 难,永志哀思! ”这位英年早逝的 著名革命烈士曾因才华横溢而被 爱妻廖梦醒称为“诗翁”。

秋中明4#也铍1933年,李少石从香港奉调 至上海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 传部部长。

丨934年2月28日,因 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先囚于南京监狱,次年转解苏州反省院。

在 狱中,虽然李少石的脚被打伤,肺 部被打坏,但他却视死如归,经常 写诗抒发豪情壮志。

李少石从上海被解往南京 时,写了一首题为《南京书所见》 的七言绝句以表达自己忠于革命事业的意志,诗曰:“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 雄含笑上刑场。

”丹 心:_颗红心。

河山 碎:指日本帝国主义 侵占我国国土。

箦:音“责”,席。

后汉马 援曾说:"男儿要当 死于边野,以马革裹 尸还葬耳,何能卧床 上在儿女子手中 耶!”李少石的诗是 说革命战士在反动 派的残酷迫害下,英 勇无畏,宁死不屈,不愿昏昏聩聩度 日。

此诗一气贯通,直抒胸臆,写出了共 产党人临难之时的英雄气概,映照着作者参加革命 以来所怀抱的耿耿忠心和钢铁般 的坚强意志。

在狱中三年,李少石写了多 首诗来表达自己渴望战斗和思念 亲人的心声。

现抄录四首。

其在 《寄母》诗中写道:“赴义争能计养 亲,时危难作两全身。

杨绛先生生平事迹

杨绛先生生平事迹

杨绛先生生平事迹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杨绛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

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

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

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勇敢抵抗的护国女侠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勇敢抵抗的护国女侠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勇敢抵抗的护国女侠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事变中,许多英勇的抗日女侠以其勇敢的抵抗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保卫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展示了女性在战争中所具备的坚韧和勇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一、花泽香菜——名副其实的女侠在九一八事变中,花泽香菜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英雄,被人们誉为“东北防日女侠”。

她出生在抗日斗争的前线,目睹了日军的侵略行径,并深知保家卫国的使命。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亡事业中。

花泽香菜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组织群众抵抗侵略者。

她组织农民和工人设立了抗日队伍,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抵抗日军的侵略行径。

她亲自参加了数次抗日行动,带领村民烧毁敌人的据点,反击日军的侵略行为。

在这些行动中,她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徐老八——坚忍不拔的女侠精神徐老八是另一位在九一八事变中英勇抵抗的女性英雄。

她被誉为“抗日第一女狙击手”,以其出色的狙击技巧和顽强的斗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

九一八事变后,徐老八凭借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射击技巧,成为中国抗日军队中的一员,并投身到抗日战斗中。

她以一己之力,成功地刺杀了许多日军高级将领,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她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国家利益的无私奉献,成为了后来抗战中的楷模。

三、女性英雄的共同特点花泽香菜和徐老八作为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她们都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气。

在面对日军的威胁和压迫时,她们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信念和斗志。

其次,她们都体现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机智。

在斗争中,她们敏锐地洞察情况,灵活地应对挑战,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

她们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运用智慧和谋略,打击敌人,保护人民。

最后,她们都具备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林微茵传

林微茵传

《林徽因传》 (2)相会康桥 (2)蓝色的布莱顿海湾 (5)海上情思 (10)伤痛与抚慰 (13)马尼浦王的女儿 (16)列车就要启动。

(20)风情绮色佳 (20)血液的滋味 (23)跨越大洋的婚礼 (26)罗曼的归途 (2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33)林徽因笑了。

(34)奠基 (35)花期的愿望 (39)志摩之死 (42)八宝箱的奥秘 (48)建筑的诗意 (54)彼岸的友情 (57)太太客厅 (60)三晋大地的回声 (63)硖石,硖石 (67)这篇小说,发表于《新月》月刊第三卷第九期。

(73)石窟与塔的韵律 (79)在弥漫的狼烟中 (85)难以忘却的昆明 (88)竹林深处的李庄 (91)艰难的岁月 (94)三弟之死 (96)工作着是美丽的 (99)重返北平 (103)在白色的世界里 (105)新生活的开端 (110)情系国徽 (113)景泰蓝之恋 (116)灵魂的丰碑 (118)林徽因年表 (122)附录 (131)才女的影子 (131)我的母亲林徽音 (132)◇父母以研究建筑为终身职志 (134)窗子以外 (135)《林徽因传》相会康桥伦敦的雾,最先是从康河的涟漪中荡漾出来的。

它似乎也是那河水的一部分。

那雾,闪动着水色与橙黄的灯影,丝丝缕缕,烟一般从河面上升腾起来。

它裹挟着淡淡的康乃馨的气味,让人感觉到一个季节的温馨。

那雾,也充满着勃发的生机,水淋淋地弥漫着一种难言的情愫。

因了这雾,周围的景色也都生动起来。

河水也越发安详与平静。

水波不兴,藏红花星星点点的落英漂浮在上面。

被一个梦境切掉了半轮的月亮,静静地游弋在上面。

柳树的枝条深情地垂下去,很有耐性地在水面上划动。

河水如同一张唱片,那些无声无字的歌便飞扬出来。

康河,实际上应该称作剑河。

它从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城穿过,几所最有名的学院在它的东岸排开,河西为各学院的活动场所,在这座大学城林立着30多所学院,剑桥大学只是个象征性的名字,最早的大学创建于1209年。

石正林分享:中国剪纸艺术——凿花

石正林分享:中国剪纸艺术——凿花

以剪纸对象和凿刻工艺突出湘西凿花在中国剪纸艺术上的特色,详细介绍了泸溪县踏虎乡已故民间艺术大师--黄靠天的凿花制作工艺,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其部分代表作品进行了解读,并从工艺形式、创作手法和画面内容三方面指出了黄靠天凿花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为保护好湘西踏虎凿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支持。

1、湘西踏虎凿花背景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照习惯叫它做'扎花'或'锉纸'"[1](P.186),又称"锉花"。

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

"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

[2]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并且有的还留出刺绣针法等提示。

而剪刀只是作为辅助工具,一般是在作品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使用。

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称作凿花。

如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1616-1696)在《妇人鞋袜辨》中载:"吴下妇人……有凿花玲珑,囊以香麝……印香在地者。

"这说明旧时"凿花"就与绣花有紧密的联系。

1.1 剪纸与凿花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指在纸上剪刻、镂空出所要表现的二维艺术形象。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彩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日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

而实际上,若以制作工具和对象来分,又有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

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日的窗花或其他装饰花样,如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的民间剪纸;刻纸则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等。

如南方的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江苏宜兴、南通刻纸和文中的湘西踏虎凿花等等。

从“一位先生”谈起

从“一位先生”谈起

从“一位先生”谈起
秦小奕
【期刊名称】《传媒观察》
【年(卷),期】1997(0)12
【摘要】新闻界以外的朋友偶尔会问:报上写的“一位先生说”、“一位小姐说”,真有这么个人吗?每遇到这样的提问,我作为一名记者虽然口头上回答的是“当然有”,但心底却有些惴惴不安。

为什么呢?一则这“先生”或“小姐”有时的确未必就有;再则即使真有其人新闻报道也不该这样写。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模糊语言;新闻报道;旧彩电;旧货市场;扬子晚报;真实性;名记者;写作过程;新闻作品;采访作风
【作者】秦小奕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一位凡人、一位卓识远见的科学家——深切悼念刘东生先生 [J], 朱斌
2.黎劭西先生不仅是一位多学科的学术大师而且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行家 [J], 徐仲华
3.潘重规先生红学研究漫议--从潘公赠胡德平先生诗作手迹谈起 [J], 詹颂
4.潘重规先生红学研究漫议——从潘公赠胡德平先生诗作手迹谈起 [J], 詹颂;
5.日本的契丹文字、契丹语研究——从丰田五郎先生和西田龙雄先生的业绩谈起[J], 荒川慎太郎; 白明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她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94岁高龄的她刚刚把1857万元家产捐赠出去

她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94岁高龄的她刚刚把1857万元家产捐赠出去
1924年 7月 ,她 出生在北 京的~个书香世家 , 从 小在诗书 中成长。
!(}18年 4月 22日,南开 大学迦陵 学舍 里 叶嘉莹 先生在 第八届 海棠雅 集上吟 诵诗词 。 她
一 直 关心 着 中国 新 一 代 人 对 中国 古 典 诗 词 的学 习
叶 嘉 莹 先 生 三 岁 时 与 小 舅 李 楼 (左 )及 大 弟叶 亲 谋 (右 )合 影

叶 嘉 莹 先 生 与 南 开 大学 幼 儿 园的 孩 子 们 、
她 曾在讲座 中如 此说道 : “我跟诗词结 了不解之 缘 ,诗真是情动于衷 而行与言 ,如果我们看古代 的诗 人 ,像李 白、杜 甫 、辛 弃疾 ,如果你 懂得他 们的道德 , 真是让人感动 ,在这样 的 自私 、邪恶的 、充满战争 的 污秽的杂乱世界之 中,你看到有这样光 明俊伟 的人格 和修 养 ,真是一件美好 的事 情。
—— —■—■ ■


她 曾撰 文鼓励 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 : “小 孩子是记忆 力强而理解 力弱的时候 ,此时 ,即使他 不 能理解 ,只要先背下来 ,等到将来理解 力提 高 以后 , 这些早年记忆 的内容就会 被调 动 出来 ,如同智慧库 , 为孩子一 生提供 不尽 的资源。”
“我 之所 以 90多岁还在讲 ,因为我 觉得我 既然 认识 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这 么多美 好、有意义、有价 值 的东 西 ,我 应该让下一代 的人能够领会 、也能 够接 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 下一代 ,是我对不起年轻 人 , 对不起 古人 ,也对不起 师长和老 师。
“我平生经过 离乱 ,个 人的悲苦微不足道 ,但是 中国宝贵 的传统 ,这 些诗文人格 、品性 ,是在污秽 当 中的一 点光 明,希望 把光 明传 下去 。所 以是 要 见天 孙织锦成 ,我希望这个莲花 是凋零 了,花也零落 了 , 但是有一粒莲子 留下来 。”

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追忆丁文江先生

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追忆丁文江先生

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追忆丁文江先生文/丁 亚作者简介 丁亚,江苏省泰兴市政协主席,从事文化研究等。

丁文江先生是近代中国科学史、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

81年前,先生因公殉职。

英商《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对其一生最中肯的总结和诠释。

虽然先生从未标榜过“爱国”,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勤勉努力的精神,“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爱国情怀,至今仍熠熠生辉。

科学救国的实干者文江先生少年负笈东瀛、辗转英伦,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选择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学科,以优异成绩取得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

丁先生学成归国之时,中国地质教育、调查和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地质探矿为外国人垄断。

章鸿钊先生已经写出了《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但未能付诸实施。

丁文江与章鸿钊一拍即合,以“天生能办事”的行政才干和组织能力,加上后来的翁文灏,三人共同把处于草创阶段的中国地质科学不断向前推进。

其中文江先生出力之巨,实为先驱“第一人”。

他对地质事业的贡献至少有三点:第一,训练造就人才。

他筹建并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开我国地质教育先河,首期毕业的18名学员,后来大多成为我国地质科学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协助北京大学恢复地质学系,帮助延聘外籍教授,后来更是担任研究教授,参与领导地质教学工作;敦请中央大学开设地质系,并担任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地质专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开展地质调查。

他担任地质调查所首任所长,不畏艰险,登山涉水,坚持“登山必达峰顶,移动必须步行”,对我国地层、岩石、造山运动的考察和矿产调查做了大量奠基性、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为地质调查树立了典范。

第三,加强学术交流。

他倡编《中国古生物志》,亲任总编辑,使之成为中外闻名的科技杂志;制作区域地质图,发表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筹建并担任地质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中外学术交流,赢得世界级声誉,被誉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山大师、地学之父。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叶嘉莹是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穿裙子的士”,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执教。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供大家阅读参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1九月十日教师节,南开大学举办《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

叶嘉莹先生是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我衔命陪同王念宁副会长专程赴南开致贺,有幸在南开礼堂聆听九十六岁高龄的迦陵先生与白岩松共话诗意人生。

迦陵先生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鬓发皤然,声如洪钟,风华绝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个词体美学的概念。

叶嘉莹先生将此种美感定义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状态的一种美”。

词体美学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敬畏、节制、内敛、隐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种承受”,是“在承受的压抑之中自己的坚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是我们儒家的传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我在承受压抑之时坚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坚持而不改变。

”进而,追问“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为词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笔叙说“难言之处”。

面对压力,词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却选择了用折笔言之——苏轼、辛弃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为他们皆受内心生发的理想情怀、美好情感所驱使。

从这个意义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瑶台这样的诗意胜境,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读《迦陵诗词稿》,我发现叶先生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五种意象: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皆能体现“弱德之美”的意蕴。

叶嘉莹先生是在农历六月出生的,六月又称为荷月,叶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

也正因此,荷花在迦陵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石正林分享:铁马冰河入梦来

石正林分享:铁马冰河入梦来

多年以后,黄河水滚滚逝去不复返,河底的沉沙葬了一指风华,这时便再也无人提起昔日群雄争霸的楚汉盛唐,也没人再忆起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历史为他们每个人都举行了一场悲情而盛大的葬礼,史官轻轻提笔写下当年那些风月霁华,然而钟离眛却注定要为那些星光般璀璨的人物陪葬。

钟离是复姓,眛才是他的名字。

钟离眛的前半生给了一个帝王,后半生轻信了一个故友。

他的名字就像在嘲笑他曾经叱咤风云的铁血生涯,嘲笑他愚昧而又轻信他人的一生。

千年前的黄河,当时河岸两旁也许还未颓败成斑斑黄土,葱郁的草木足以掩盖住将士的身影,空气中缭绕鼻尖的是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这是楚汉相争的地方,群雄逐鹿的年代马上就要过去,而今要看的是谁能成为稳坐帝王宝座的人。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那个王座代表着坐拥天下的权力,不过向来只容得下一个王。

钟离眛不知在战场上负了多少伤,才成为楚国所向披靡的英雄。

传闻中他总是披一身寒色盔甲,持一柄刀光凛冽的重剑,骑一匹黑色战马,自成千上万的人群中杀出,虽是单枪匹马,却可以打得敌军落荒而逃。

彼时他是一个传奇,是楚国的仰仗。

他誓死都效忠项羽。

那些汉王派来的说客以他们的巧舌如簧,轻而易举地挑拨着项羽与忠臣的关系。

他看到昔日的同僚一个个因为帝王的猜忌而灰心离去。

他不是没想过离开,但国除了不可一日无主,还不可一日无忠臣。

他何等聪慧,自然看得出楚国的倾覆之势。

可是等到夜幕里黄河的滚滚涛声入耳,借着寒星之光,钟离眛想到当年项羽的知遇之恩。

那个高高在上的楚王在万千将士中一眼相中他,从此他的人生便是金戈铁马,浴血天下。

世人都说常在生死边缘游走的人最是无情,可是将士们一生杀人无数,却最重情谊。

拍开酒坛的泥封,仰头灌下一口辛辣的烈酒,耳边风声呼啸,黄河的浪涛滚滚不绝。

他望着远处的星光,终于下定决心,生死都追随项羽。

无声的暗夜里,钟离眛挑灯参研一部又一部兵书,帐篷之外只有风吹草木声,他想为项羽挣一个秀丽天下。

大厦将倾,除非出现力挽狂澜的人。

只是天不遂人愿,那个人终归没有出现在奄奄一息的楚国。

中国10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中国10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中国10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把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称为先生,始于中国近代。

在中国,有以下几位被尊称为先生的著名女性。

宋庆龄先生(1893年—1981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1981年5月15日,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5月16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何香凝先生(1878年-1972年)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夫人。

女权革命的领袖,革命家,画家,政治活动家,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辛亥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180多人,实际参加同盟会的只有54人。

在这54人当中,能够把革命与参政贯穿始终,并且跨越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时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

许广平先生(1898年-1968年)鲁迅先生的夫人。

她写作了《两地书》《鲁迅回忆录》,保存鲁迅手稿,编辑完成《鲁迅全集》。

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

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

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
里希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1939年的秋天,北平城内一座四合院的后花园里,一个15岁的少女,看着一只将死的蝴蝶,若有所思地吟道: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几十年后有人问她,怎么你十几岁就写出那样意境孤寂清冷的诗?她想想也觉奇怪,“莫知其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总之,我写了那样的诗。


【总页数】6页(P40-45)
【作者】里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许格--韩国儒学学统的最后一位继承者--《新庵先生文集》序 [J], 许启贤
2.从“民国第一女杀手”到中国第一位女律师 [J], ;
3.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位女烈士 [J], 朱明;王国坚;
4.经由教育造梦渡人
——小记民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先生 [J], 冷永
5.坚毅中闪烁着智慧——记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先生 [J], 封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妻,最才女

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妻,最才女

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妻,最才女高考写作人物素材: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语录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3.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在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也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便是人生哲学。

5.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其他,并不重要。

6.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8.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锺书夫人杨绛5月25日凌晨于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105岁。

文学大家、翻译巨匠……世人见先生等身的著作,满溢的荣誉,而先生教会我们的却是温柔敦厚、风雅大气、宽慈悲悯,与万物不争。

斯人已逝,世人都在惋惜。

然而于先生言,这却并非她喜欢的告别方式。

所以,在沉痛的哀悼声中,长歌不必当哭,我为先生感到高兴。

杨绛: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
2012年,3月26日,社科院陈奎元院长来看望。

杨绛先生提出三要求:一、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杨绛先生为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能够选择“生的意义”,与能够选择“死亡的方式”,同样都很有价值。

先生生前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值得世人称赞;而当她逝去之时,能够融合自洽,找到她以为的“从容与淡定”,同样功德圆满。

作为105岁的老人,想必杨绛先生已深谙生与死的奥义。

最近,主持人马东回忆他的父亲,著名相声家马季先生时,对于“死亡观”的谈话,同样引人深思。

他说,我父亲今年去世十周年,父亲去世三年以后,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我的父亲。

我父亲对我说,我今天才真正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

有缘再聚。

对于死亡,我们都应该“恋生,亦不畏死”。

杨绛先生对年轻人说的话
让我们一起追忆先生生前,对年轻人说的那番话吧。

这或许是最好的凭吊。

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如今斯人已逝,芳香永存,“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望先生一路走好”,“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时候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钱钟书与杨绛最美的爱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国学大师钱钟书心目中,妻子杨绛无人可比拟。

两人相濡以沫超过半世纪,是文学界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虽然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了隗宝。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

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