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理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病理:肝不藏血,可致各种血证,肌衄、齿衄、 吐血、咯血、月经过多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
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 罢极之本” 。 2. 在窍为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 在志为怒 4. 在液为泪 5. 与春气相通应
病理表现:







呼 吸
气 行



调 宗

、 胸
、 唇





紫 。

生理功能
4 、 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及全身脏 腑组织 功能的作用。 《类经》:“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 治。” 《素问》:“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 在窍为鼻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胸部感觉 反映。
心气充沛
心血充盈 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光泽, 舌红活荣润,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心血亏虚 心气不足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血脉受阻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气虚,气不上行 之所致也” 。

• 脾被称为“ 气血生化之源” ,“ 后天之本” 。 在养 生防病,预防衰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脏象学说

中医的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象学说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并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六腑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脏:
肝:对应木,主要负责疏泄、调节血量、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等功能。

心:对应火,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神志清明、调节情志等功能。

脾:对应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调节血脉等功能。

肺:对应金,主要负责呼吸、气血循环、调节水道等功能。

肾:对应水,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六腑:
胆:主要负责疏泄胆汁、辅助肝脏疏泄等功能。

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功能。

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排泄废物等功能。

三焦: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系统,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主要负责气血循环、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调节等。

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等功能。

脏象学说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脏腑受累的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失衡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

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

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

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病理现象: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

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

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人体的任何脏腑区域都是制造、吸收、消耗和转化能量的场地。

人体空间能量运行失调,就会导致人体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产生。

㈠肺区的生理与病理⒈ 生理功能肺部细胞通过开合运动,直接吸收大自然的能量并与之交合,生成新的能量物质。

通过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与全身的能量物质进行交融、更替。

肺区能量主宰全身的能量运动,它具有宣发、肃降的特点。

因此,传统医学谓之“肺朝百脉”。

宣发,是能量的疏散。

肺部空间的能量,只有宣发疏散,其空间的能量浓度和压力才能降低,才能使清气上升。

清气上升,而使细胞物质的托力减弱,胞内物质才能下降。

从而形成“清升浊降”的能量运行。

能量肃降,是经过太阳区域,过命门下尾闾,经会阴而上升。

故,调能量者首取肺区。

古法“提壶揭盖”,能量越之。

开肺利气,能量越之。

宣肺调气,能量越之。

泻肺行水,能量越之。

肃肺降气乃治便秘,能量越之。

故宣肺、肃降为调能量之纲。

生理正常,病疾自祛。

⒉ 病理与用药肺部的能量肃降为顺。

肺部周围的能量若不能上而越之,积于胸中,则引起肺部疾病。

肺癌者,是能量不能疏散,聚积而成也。

心脏之病多见于肺淤;心衰多见肺部疾病。

心肺之间的能量压力低,而使静脉回流的压力降低,则可增加静脉的回流。

古有“四妙永安汤”,其妙于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厚朴能降低腹腔的压力;杏仁能使肺区周围的细胞内物质运动,故,能治上感之喘。

中药川军配桔梗能加大泻下力量,是因为桔梗能使肺区周围的能量上而越之。

能量上升,其肠部的物质托力降低,故易泻下。

承气汤的运用也是减少腹腔的能量。

下部的能量上升,而物质的托力降低,故能泻下。

重感冒能引起肾炎,西医谓“内路感染”。

实践证明,肺部郁热,能量不能下行;肾部郁热,能量不能上升,因而形成肾炎。

肾炎有呕吐之象者,为病危之兆。

此症,为胸部能量不能上而越之,肠胃物质不能下降而引起。

㈡心区的生理与病理⒈ 生理功能心脏本体的生理功能,与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有截然的不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发展。

而病理学基础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脏腑病理变化等方面。

病因病机是病理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病因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滞,出现疼痛、拘挛等表现。

暑邪炎热升散,多伤津耗气,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气短等症。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肢体沉重、困倦、脘腹胀满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

火邪炎热急迫,容易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疠气则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过激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等。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逸失度,过劳则耗气伤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

气陷则常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气滞会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气逆可见于肺气上逆的咳嗽、胃气上逆的呕吐等。

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血虚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刺痛、肿块、唇舌紫暗等。

血热会有出血、发热、心烦等症状。

血寒多导致疼痛、手足冷等。

津液的病理变化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代谢障碍。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

津液代谢障碍则可能产生痰饮、水肿等。

小儿中医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中医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中医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中医生理病理特点》
一、儿童脏腑及其功能发育特点
1、心脏
小儿心脏有较大的发育潜力,可以接受大量的生理运动负荷,发育的心质改变可以有效提高心室的功能,调节心律,从而为小儿正常发育提供保障。

2、肝脏
肝脏是小儿最重要的消化排毒器官,肝脏发育在小儿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儿的正常发育和营养,是小儿机体的代谢中心。

3、肺脏
肺脏的发育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小儿的呼吸功能,而且还可以影响小儿机体的免疫能力,肺脏的发育状况决定着小儿机体的健康状态。

4、脾脏
脾脏是小儿机体的免疫中枢,它可以帮助小儿机体抵抗外来病毒,细菌等有害因素,脾脏在小儿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小儿的正常发育和生长。

二、小儿脏腑病理变化特点
1、心脏:小儿心脏病变的特点是心肌萎缩、心肌纤维化、心室
变大、心室壁变薄、心室内壁肥厚等。

2、肝脏:小儿肝脏常见病变有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肝炎等,其特点是肝细胞改变、肝细胞坏死、细胞内器官结构变化等。

3、肺脏:小儿肺脏常见病变有肺炎、肺炎性肺淤血、支气管肺炎、肺结核等,其特点是肺组织病理改变、肺泡和肺血管环状炎性改变、肺腔组织血液淤血、肺部结核斑块等。

4、脾脏:小儿脾脏常见病变有脾脏炎性病变、脾脏肿大、脾炎性病变等,其特点是脾脏内组织发炎、脾脏内血管扩张、脾脏结构改变、脾脏细胞内水肿等。

脏腑辨证-PPT课件

脏腑辨证-PPT课件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20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心火炽盛证 -- 口、舌 痰迷心窍证 痰火扰心证 -- 神志 心脉痹阻证 -- 疼痛 (瘀、气、寒、痰) 小肠实热证 -- 小便
.
5
第二节 肺病辨证
生理提要 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主治节 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 病变证候
.
6
一、虚证
肺气虚证
咳、痰 伴有症
肺阴虚证
.
7
二、实证
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 感受外邪 燥邪犯肺证 痰热壅肺证 ---- 实热 痰湿阻肺证 ---- 痰湿壅盛 大肠湿热证 ---- 湿热
小结
一、脏腑辨证的特点 二、各脏腑病证的临床表现 三、鉴别要点
.
18
复习思考题
1.如何鉴别心病虚证? 2.肺病实证有何异同? 3.如何鉴别肝风内动证? 4.试脾病各证的病因临床表现。 5.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多见 哪
些病症?其临床表现如何?
.
19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
8
第三节 脾病辨证
一、生理提要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 主四肢 开窍于口
二、病变证候
.
9
一、虚证
脾阳虚证
基础证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
腹胀、纳呆
便溏、脉缓
脾不统血证
胃阴虚证 ---- 疼痛、饥不欲食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从经脉络属方面解释的,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二者生理相关,心血循经下降濡养小肠,小肠化物,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心,化血濡养心脉。

2、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联系。

生理上,肺气下降,布散津液,可以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利于排出糟粕。

反之,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病理方面,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出现喘咳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3、脾与胃二者在生理上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4、肝与胆,生理上胆依附于肝,因经脉络属,二者构成表里关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为用。

5、肾与膀胱,二者有经脉络属,故为表里关系,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它是中医学独有的观念和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相互之间也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运行通达全身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病理变化: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病因、病机和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内因和外因引起的。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可以指导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它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对接和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系统,强调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核心概念之一,它们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功能和病理。

一、五脏功能与病理1、心心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主管血脉循环和情志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掌管情绪、开窍于舌、主宰睡眠等。

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痛、失眠等。

2、肝肝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气血调畅、保持情绪稳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藏血、调节气机、主宰筋脉等。

肝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

3、脾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运化水谷、提供营养。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运化、掌握血液、肌肉营养等。

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

4、肺肺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呼吸和气机流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呼吸、宣发肃降等。

肺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短、声音嘶哑等。

5、肾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生育、掌管骨髓等。

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肾虚、腰疼等。

二、六腑功能与病理1、胃胃是六腑之首,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和分解食物、调节脾胃、化生清阳等。

胃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2、膀胱膀胱是排泄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尿。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膀胱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等。

3、胆胆是肝的伴侣脏器,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藏和分泌胆汁、调节情绪等。

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胆囊炎、胆结石等。

4、小肠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传导化生等。

小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消化不良等。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五脏六腑的病机

五脏六腑的病机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发展:肝阳化风
五脏六腑的 病机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肝与肾:
主要病机特点:
阴阳失调: 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 形成肝肾阴虚,阴不制阳 则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形成:多由于久病失 养,或年高脏气衰 弱,或汗下太过耗 气等所致。
主要病机特点:
➢ 心气不足,运血无力, 则心力、心律、心率有所 改变,血脉失充
——心悸气短, 动辄尤甚;
➢ 血行无力,心神失养, 则心神不足
——神疲乏力
➢并伴有气虚表现。
五脏六腑的病机 主要病机特点:
概念:心的阳气不 足,功能减退, 虚寒内生的病理 变化。
五脏六腑的病机
肺气不宣:
肺窍不利、呼吸不畅、卫气壅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咳嗽;恶寒,无汗
肺失清肃:
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功能失常。 胸闷气促,咳嗽痰多
肺失宣肃: 气机升降失调、呼吸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
胸部痞闷,咳逆上气;呼吸困难,气促喘息 ;痰多,水肿
五脏六腑的病机
概念:肺功能减弱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
易为燥邪所伤 大肠实热传肺
五脏六腑的病机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的主要病机特点: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气血生成不足、 血液运行失常、 水液代谢失调。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病又常影响它脏,导 致其它脏腑的病变。
五脏六腑的病机
脾的病理变化内在基础是脾的阴阳失调 主要是脾的阳气失调。
(1) 脾的阳气失调 —— 脾气虚损、脾阳虚衰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五脏六腑的病机
1. 肺的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

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

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人体内脏器官的构成、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脏器分类: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2. 脏器生理功能: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3. 脏器相互关系:脏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整体。

4. 脏腑病理:脏器的功能失调和疾病发生与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5. 脏腑学说的应用: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辨证施治、药物运用、调节饮食等方面。

总之,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和核心。

掌握脏腑学说对于中医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脏腑

脏腑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
4.在志为喜,藏神。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为心之窍, 如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
六腑
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 胆 1.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的盛衰可以决定思想意识的果敢与否。外在因素的刺激,仍然可以因内在器 官的活动而取得适应和改变,从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胆就负担着这一主要任务。 2.胆为中精之府,属奇恒之府:胆藏清净之液,而其他各府中之液皆浊;因此它是“中精之府”,并与脑、 髓、骨、脉、女子胞等同属“奇恒之府”。 胃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来源。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 以供给需要,所以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是后天的根本。 小肠 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 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以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
女子胞
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 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 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的脏腑
谢谢观看
相互关系
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谈到五脏,也就到六腑。兹分 述如下:
(一)肝与胆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 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 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 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 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

中医器官的概念

中医器官的概念

中医器官的概念
中医器官的概念与西医的器官有所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器官(也称为脏腑)不仅包括解剖学意义上的实体器官,还涵盖了功能、病理、病理生理等多个方面。

中医器官包括脏腑和经络系统。

脏腑是指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肺、肝、脾、胃、肾。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经络。

经络是一种无形的通道系统,贯穿全身,与脏腑相连。

中医认为,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和阴阳等物质能够调节和维持脏腑的正常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器官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它们与五行学说和阴阳理论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对应的功能和病理特点,它们在人体内相互协调,维持身体的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器官的概念与西医的解剖学器官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在理论和认识上存在差异。

这里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对中医器官概念的简要解释,如果您对中医感兴趣,建议咨询中医专业人士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课题:脏腑病理讲授时数:5课时教学目的:在明确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脏腑的功能活动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及其所呈现的症候内容要求:讲授本节内容,除了多结合临床病例,重点阐述病理机制外,要求:1.密切联系脏腑的个别生理功能,以常恒变的方法,循序阐述,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阐述每一脏腑的病理时,要求从寒热虚实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与上节表里出入寒热虚实等一般病机相贯通,从而为脏腑辨证奠定基础,并多举例证,有利于掌握。

3.补充五脏间相互的病理内容,及其症候,使学生掌握了五脏个别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五脏相互的病理变化,并能理解阴阳五行应用在病理方面一些术语的概念。

内容组织:甲课堂提问1.为什么说表里出入标志着疾病发展的趋势?2.试分析《灵。

口问篇》“上气不足……”和《素。

本病论》所说“人或表怒……”二段经文的不同病机?3.解释“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病机?4.试述虚实症候的病机?乙讲授新课课题:脏腑病理脏腑病理,是讨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及其所呈现的症候脏腑病理变化是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一是其常,一是其变,知其常而后才能知其变。

以常恒变,就是掌握脏腑病理的方法。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主体而已五脏为中心的,所以掌握脏腑的,特别是五脏的病理机制,对辨证施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五脏病理〈一〉心1.心主神明的病理心脏病变,影响神明活动失却正常调节,则可见癫狂、昏迷、妄言、喜怒无常等证。

属实:多由心火亢盛,火迫神明,神明昏乱。

《素。

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素。

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病反谵妄狂越。

”温邪入心,热化火,火迫神明,神志失常,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智逆乱等。

属虚:多由营血不足,心气衰微,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内藏《灵。

本神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素。

调经论》“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怨。

”2.心主血脉的病理:属虚:心阳衰虚,宗气不足,因而循环不良,血络阻滞。

《素。

痹论》“心痹者,脉不通。

”脉不通,血流不畅,则见心悸形瘦,四肢厥冷等证,为血液瘀滞则见肤色青黑,故《灵。

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为漆柴者,血先死。

”属实:多由心火内炽,火迫血行,以至心血沸腾而妄行,可见,脉洪数,肤色赤,血外溢等证。

《素。

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又说“悲哀太盛则包络绝,包络绝则阳气内动,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如果营卫壅滞,逆于内里,还可见疮疡。

《素。

生气通大论》“营气不从,逆于内里,乃生痈肿。

”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相互影响的,所以在病机上,也常相互影响。

血的病变影响神明为:血虚或血盛,可见失眠多梦,健忘,情志易激动等证。

情志变动影响血脉运行:为大惊则恐,心悸面白。

3.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病理:《灵。

口问篇》“故恐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五脏六腑赖血脉以供给营养,血流停止,则五脏六腑功能随之停止,生命亦告终。

4.心与舌的病理关系:舌为心之留,故心病则可影响舌的活动。

《素。

风论》“心风之状,病甚则言不可快。

”《灵。

五越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这多见于邪热犯心,心实病机。

5.心与其他脏器的病理: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如果心血不足,则肝亢藏,是谓“心营过耗,血不养肝。

”证见心悸失眠,多梦,目视不明,或双目燥涩等证。

治法——养血和肝。

心与肺:心火亢盛,劫灼肺阴,是为“火旺烁金”。

证见心烦口渴,咽燥喉干,气逆痰少,咳吐不利,之痰中夹血。

治法——清火润肺。

心与肾:肾水不能上制心火,心火不能下交肾水,是为“心肾不交”,证见虚烦不眠,多梦遗精,咽干,目眩,耳鸣。

治法——交通心肾。

〈二〉肝1.肝藏魂在志为怒的病理:怒和魂都是精神情志活动。

属实:《素。

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肝属木,内寄少阳相火,木火同气,肝气盛则火升而易怒。

属虚:虚则魂不守藏,多见恐惧不安之证。

《素。

金匮真气论》“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灵。

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素。

脏气法时》“肝病者……,虚则……善恐,为人将捕之。

”2.肝主疏泄的病理:情志抑郁,不能遂其条达之性,则会形成肝气郁结的病机。

郁结于上:两胁胀痛,嗳气不行。

《素。

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双胁下痛。

”《素。

大奇论》“肝雍,双胁满。

”气逆于下,可见疝痛。

《灵。

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气郁盛化火:则见目赤肿痛,眩晕耳鸣,则呃血等证。

3.肝主筋的病理:属实:火热化风。

《素。

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属虚:藏血不足,营筋枯竭,四肢震颤,不能自持。

亦即血虚生风之证。

4.肝藏血的病理:属虚:血虚生风,血虚不能上奉清窍,可见头晕目眩,以致血绝不至而眩仆。

属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灵。

五邪篇》“邪在肝,则双胁中痛……恶血在内”肝热,血逆妄行,则见出血之证。

《素。

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素。

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5.肝开窍于目:属实:肝热,血逆上冲,则目赤肿痛。

属虚:目失肝养,则目视不明,本气目盲等证。

《素。

脏气法时论》“虚则目荒,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6.肝与其他脏腑的病理:肝与肺:肝木化火,刑烁肺金,是为“木火刑金。

”症见口苦,目赤,急躁易怒,舌干口燥,呛咳痰粘,制咳血。

治法——金平木。

为见气喘痰鸣,呼吸迫促,喉间哮鸣是为“木叩金鸣”反之,肺金邪实,而晦肝木是为“金实乘木”。

证见呼吸急迫,胸胁胀痛肝与脾:肝气亢盛,克贼脾土是为“木乘侮土”。

证见呃逆吞酸,腹胀泄泻,消化不良。

反之脾有实邪,而侮肝木,是为“土禀木郁”。

肝与肾: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是为“水不涵木。

”治疗“滋水涵木”。

〈三〉脾1.脾主消化水谷的病理: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无权,饮食消化失职。

《素。

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

”影响到脾主肌肉四肢的病理,则肌肉得不到脾脏布精,四肢得不到脾气的充实,则见四肢痿弱,肌肉消瘦等证。

《素。

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影响到脾统血的病理,则除见营血的生化不足外,脾气不能统血,则见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证。

2.脾主运化水湿的病理: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湿潴留而为痰饮水肿等证。

《素。

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停留,反过来又影响脾的功能,是为“脾恶湿”,“湿困脾”。

3.脾与其他脏的病理:脾与肺:土虚生金不足,是为土虚金弱,虚劳久咳之用“培土生金”法即此理。

脾与肾:命门大衰不能温养脾土而形成五更泄泻证,是为“火不生土”。

土虚,水湿泛滥之用“棠土制水法”〈四〉肺1.肺主气的病理:肺司呼吸,故其病理反映为呼吸系统的异常。

《素。

至真要大论》“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呼吸异常有虚有实。

属实:多由肺气失宣,或失肃降,雍塞于上,而见咳逆喘粗,胸膈胀满等证。

《灵。

五阅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张”属虚:多由肺气不足,宗气鼓动无力。

《灵。

本神篇》“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胸盈仰息。

”《素。

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足以报息。

”“报”,复也,呼吸复作,为之报息。

肺主一身之气,故其病机亦反映于全身。

宗气内贯心脉而通达周身,为肺气不足,或肺热叶焦,宗气不能温养全身,可见形体痿弱,形寒等证。

反之,其他脏器病复,也可影响气机而累及于肺。

《素。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肺主皮毛的病理:肺不能行气温养于皮毛,则肌表阳气不足,可见自汗、盗汗等证,卫外不固,又易感冒。

3.肺主肃降的病理:肺失肃降的病理除反映肺气雍塞上逆外,在水液方面,可导致水道不通,不能下输膀胱,停水的病变。

由此可见肺的病理,总的在于气的虚实升降逆顺之机。

4.肺于其他脏器的病理:肺与心:肺受邪气,可以逆伤心包。

肺与肾:肺金不足,咳嗽气逆,动则气促,盗汗遗精,肾水干涸,是为金不生水。

治法用“清金以资生水之源”。

反之,肾水不能上润肺金,又当以补肾水为主,所谓“补水以生金”之法。

〈五〉肾1.肾藏精的病机:生殖机能的异常:肾阴不足,相火偏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肾阳不足,性机能衰减,阳痿不育,子宫寒冷,肾气不足,天癸虚损,冲任失调,月经不调。

整体衰弱:肾藏精气,来自五脏六腑,肾脏精气衰虚,也反映了整体的不足。

脑、髓、骨的病变:肾精不足则髓虚,骨无髓养,则骨瘦痿弱,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可见失眠、健忘、多梦、神疲乏力、脑眩耳鸣。

故《灵。

本神篇》“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2.肾主水液的病理:水液代谢与排泄,关系到肺、脾、三焦、膀胱,乃至大肠、皮毛等,归根结底,在于阳气的蒸腾,推动,以分清浊,司开合,行升降出入,而阳之根,生气之源,在于肾间动气,命门真阳,所以有关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以水肿、肿胀、停饮等,主要责之于肾。

《素。

水热穴论》“肾者,牝脏也,故水病下为腑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又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上述五脏病理,各有不同病机,只可能灵活的掌握和运用①五脏的生理功能;②阴阳五行生克乘侮规律;③整体观念,去推理、分析,是不难掌握五脏病理规律的。

二六腑病理《灵。

本藏篇》“六腑者,所以化水为而行津液者也。

”所以六腑病理,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异常和津液代谢异常双方面。

〈一〉消化功能异常1.属热的病机:胃:胃热消化机能亢进。

《灵。

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

大惑论》“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

”胃中实热,秽浊之气不降。

《灵。

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胆:肝胆相表里,肝胆太过也能影响脾胃功能而见太息,口苦,呃吐等证。

《灵。

邪气脏腑病形篇》“肝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小肠:小肠热分别清浊的功能失职,则见二便异常。

《灵。

邪气脏腑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时窘之后”“时窘之后”:窘,窘息也。

谓大小便时窘急而欲去后也。

《素。

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火上炎于心,可见口腔糜烂之证。

《素。

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大肠:大肠主传导,大肠热则传导失职,多表现为大便的异常,大肠燥热则大便闭结,大肠热还现出贡如糜。

《灵。

师传篇》“肠中热则出贡如糜。

”2.属寒病机:胃:胃寒消化机能衰减。

《灵。

邪气脏腑病形论》“胃病者,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素。

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肠胃,逆上出,故痛而呃也。

”膜原:张景岳:“膜,筋膜也;盲之原也。

”又云:“盲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