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
脏腑点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点穴法1、点通任脉法: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至於如何旋转推按请详见后章说明)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阙: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隔膜稍下处,属任脉主治:胸肋胀满,不思饮食。
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肠和小肠的交会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此穴针灸文献上没有,是《脏腑图点穴法》的专用穴,在套路点穴中也是头等重要的。
属任脉。
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治疗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建里: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属任脉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腕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凡点肚脐以下和与肚脐平衡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关部位。
肚脐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
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同时按住上三穴。
以防气逆上冲。
左梁门: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属阳明经。
右石关: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属冲脉主治:两穴必须并用,治胃病,治疗胃气错乱时,如不通。
可转拨按左幽门穴。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属任脉。
主治:肚痛、腰疼、疝痛、脏虚、便秘、小儿遗尿、以及妇科疾病。
此穴为生气之海。
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此穴。
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拢拨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脏腑点穴疗法PPT课件
体质疗法之脏腑点穴疗法
一、定义:
募是指募穴,调息就是调节呼吸 脏腑调息是在中医四诊辨证的基础上,
于患者的胸腹部募穴为主施以点、按、 推、擦、叩击等多种按摩手法,并配合 患者呼吸补泻,疏通三焦,达到三焦气 化,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机理: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解剖 上与对应的脏腑上下排列相近,生理上与脏 腑之气直接相通。
腹部不仅是募穴所在,而且以任脉为中线, 两侧各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循行。
五脏除心肺之外皆藏于腹中,而心肺两脏又与 腹中的大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由此可见,腹部不但囊括着肝脾肾三脏和六腑, 而且亦与心肺有密切联系。
怎样治疗中医痹症?
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内、外因或作用于脾 (中焦运化系统)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代谢 病),或作用于肾(下焦动力系统)由于肾 阳不足导致中焦不运(免疫病),二者皆致 中焦壅阻,气机不调,对上不能营养心肺 (上焦交换系统),对下不能营养肝肾(下 焦动力系统),进而影响三焦的气化功能, 发为痹证。痹证日久,三焦气机壅滞致脏腑 虚损,形成内虚致痹。
三、功效:
调脾固肾 舒肝理气 温通三焦
四、适应症:
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 节炎、痛风等风湿病、颈椎病、腰椎病。
2、三焦气机壅结于腹部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胃肠神经功能 紊乱及眩晕、耳鸣等 。
3、小儿腹胀、咳嗽、支气管炎等。 4、气血不足和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皆可
–辩证选取鸠尾、上脘、中脘、下脘等穴,点按频 率60~80次/每分钟,每穴按5分钟。
–再行第5步骤调息。 –辩证选取梁门、期门、日月、京门、中府等穴
(手法、次数同前)。 –再行第5步骤调息。
道家脏腑点穴:
道家脏腑点穴:
(各揉百次,右手点按要轻。
)
1、左手按住巨阙,右手轻点按阑门穴(脐上1.5寸);
2、阑门感觉通后,点按建里(脐上3寸);
3、点按中脘(脐上4寸);
4、左手按住左梁门(中脘旁开两寸),右石关(建里旁开0.5寸),右手点按气海(脐下1.5寸)五六下;
5、开带脉,左拇指按住巨阙穴,先搓带脉两边腰肋部,然后两手按住阑门与带脉腰肋部(手按带脉与脐呈一条直线),按五六十下;
6、开章门(两个)左手继续点着阑门,点按章门(肋下尖),之后四指延章门向下划三下;
7、点按左梁门,右石关,之后交叉右旋方向推三下;
8、点按上脘、中脘(鸠尾与神阙中间)、建里,三指向下,向右;
9、一手点合谷穴三四十下,一手握住手腕;一手五指捏腋下(往上升的手法),另一手捏住脉,看脉有无变化。
左右两边手臂都做;
10、两手按住两边彧中(第一条肋骨下)、阴陵泉,按住压一会放开(向下行的手法);
11、两手抓脐上与脐下手法,提三次(引气归元);
12、左手压阑门与带脉腰肋部、右手压三阴交。
两边各压十来秒。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 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_⼤杂烩 ⼀、⽳位:脾经(脾⼟)⼀、⽳位:脾经(脾⼟)位置:拇指桡侧⾯。
位置: 操作:操作:补脾经:使患⼉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沿 ①补脾经: 患⼉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清脾经:在⼩⼉拇指⾯上直推,见右图。
②清脾经: 约推100~300次。
主治: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等。
图解: 图解:⼆、⽳位:肺经(肺⾦) ⼆、⽳位:肺经(肺⾦) 位置:位置:⽆名指掌⾯。
操作: 操作:补肺经:在⽆名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①补肺经:清肺经:⾯向指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②清肺经:主治:发热,咳嗽,⽓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主治图解: 图解:三、⽳位:肾经(肾⽔) 三、⽳位:肾经(肾⽔) 位置:位置:⼩指掌⾯。
操作: 操作:补肾经:在⼩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①补肾经:清肾经:⾃⼩指尖向指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②清肾经:主治:⼩便⾚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主治:图解: 图解: 四、⽳位:肝经(肝⽊)四、⽳位:肝经(肝⽊)位置:⾷指掌⾯。
位置: 操作:操作:补肝经:在⼩⼉⾷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①补肝经: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②清肝经:主治:惊风抽搐、⽬⾚,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主治:图解: 图解:五、⽳位:⼼经(⼼⽕) 五、⽳位:⼼经(⼼⽕)位置:中指掌⾯。
位置: 操作:操作:补⼼经:在⼩⼉中指⾯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①补⼼经:清⼼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②清⼼经: 主治:主治:⾼热神昏,烦躁,夜啼,⼝⾆⽣疮,⼩便短⾚等。
图解: 图解: 这是从⽹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的,⼤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没做的好。
脏腑图点穴法 清晰
王
雅
儒
一九六二年六月于北京
4
目
录
上 篇
第一章 总论
„„„„„„„„„„„„„„„„„„„ 1 „„„„„„„„„„„„„„„„„„1
第一节 师训
第二节 论脏腑„„„„„„„„„„„„„„„„„„6 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11 第四节 论痰 „„„„„„„„„„„„„„„„„„13
第三节 四肢 一 二 三
„„„„„„„„„„„„„„„„„„68 „„„„„„„„„„„„„„„„68 „„„„„„„„„„„„„„„„75 „„„„„„„„„„„„„„81
臂部分筋法 腿部分筋法
四肢分筋法说明
第四节 头面部 一 二 三
„„„„„„„„„„„„„„„„„89
治头痛法 „„„„„„„„„„„„„„„„„89 治牙痛法 „„„„„„„„„„„„„„„„„92 治口眼歪斜法 „„„„„„„„„„„„„„„93 „„„„„„„„„„„„„„94 „„„„„„„„„„„„„„97
第一节 按摩穴位 一 头面部 二 胸腹部 三 腰背部 四 手臂部 五 脚腿部
第二节 练手指手腕法 第三节 手法 第三章 点穴法
„„„„„„„„„„„„„„„„„„32 „„„„„„„„„„„„„„„„„„35 „„„„„„„„„„„„„„„„„35 „„„„„„„„„„„„35
第一节 胸腹部 一 二 三 四
第五节 小儿科点穴法 第六节 其他专用手法 一 二 三 第四章 腾骨法
„„„„„„„„„„„„„„„„„„97 „„„„„„„„„„„„„„„„98 „„„„„„„„„„„„„„„„98 „„„„„„„„„„„„„„„„„99
治羊毛二节 第三节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生肉.[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节:论痰〕无痰不生,无痰不死.[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故肾为先天的根本.出生后,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腹胀水分多得力.[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面黄唇白湿脾经.[浅注]脾恶湿.脾湿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脾属土,故面黄.脾败血亏,故唇白.脾经苶,四肢无力.[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幽门进,金门泻.[浅注]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积自下.为治夹肋痞的要决.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浅注]此系胃寒症.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胃上口被胃酸侵蚀,干涸作痛.平常所说的心痛,系胃脘作痛,非心脏疼痛.寒出口中腥.[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与淡水气等味.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逆气上逆,吐腻.[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出.恶味不入口.[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寒极生火,热极生风.[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X等症状,从而风生.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气机流畅,疼痛自然消失.血聚成痞,痞老开花.[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浊气攻于上,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脐烂.是为痞老开花.久病不愈即是劳.[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受惊即泻,胆经病.[浅注]受惊腹泻,是气分伤与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第二节论脏腑人身脏腑的运化机能,虽然各有不同,都以气分为原动力,内部的气分顺调,就能增强脏腑的运化机能,加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例如我国养生学中的外功和内功,都讲究气贯丹田.尤其是内养功,如导引术、吐纳法等,不论坐式、卧式、立式都讲究运气调息,所以现在称为气功.长期练习,可以防病、治病、祛病、延年.反之,内部气分不顺调,或气被七情所伤,脏腑运化机能失常,七情损于内,四时不正之气侵于外,必然生病.由此可见,气分对人体健康的重大作用.人体疾病,系受七情所伤,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表现出寒、热、风、湿、燥、火不同的特征.用按摩术引导调理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湿则化而百病除.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脏配五行,五行分五色.心属南方丙丁火,赤色.肝属东方甲乙木,青色.肾属北方壬癸水,黑色.肺属西方庚辛金,白色.脾属中央戊己土,黄色.肺居各脏之上,色白,属金,而通秋气.心色赤,属火,而通夏气.肝色青,属木,而通春气.肾脏居下焦,属水,而通冬气.脾居中央纳谷物,各脏腑赖其滋养,如土之载成万物,故脾属土,而通四时季月之气.五脏生克制化.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或刚或柔,或沉默多虑,或暴躁多言,皆由五脏之气所发.脏腑互有强弱,性情表现亦异.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气,故有大笑而气闷,或气绝而死.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故有猝逆大怒,不能抑制而致疾,甚至呕血而亡.肺在志为"忧〞,悲忧过甚伤肺,故忧伤过久,抑郁气阻,伤肺脏而致疾.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故思虑过多,脾胃机能受伤,消化力减弱,易致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之疾.肾在志为恐,大恐伤肾,故遇有猝逆大恐怖之事,小便随之而下,此为肾气不能摄,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所致.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脾胃强,肺健全,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人体的各部机能,有如人的劳动相象,需要有劳有逸.劳动过久,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血液循环过久,也昏沉欲睡.血液大部分顺血管回膈俞〔即心根,为血之源〕伏于膈俞,循环较缓,即入睡眠.待休息过来,即由膈俞潮散,达于四肢,血液循环,复加速正常,人即醒转,精神舒畅.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痰〞运化,输于四肢以生血.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随呼吸,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炼、排泄谷物的机能.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即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肺以成"痰〞.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与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心气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肝为纳气之脏,主筋.筋为气行的轨道.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郁则气逆而阻.肝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纳气使气归于正轨.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胆含于肝叶之内.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然排泄.初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耳窍通肾.舌为心之苗.眼通肝.口通胃.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第三节论女子行经与胎儿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七而经血通,七七而天癸绝.〞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女子受孕以后,不再行经.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闭肛各症.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人身元气,最初一点"真元〞,系于结胎之际,父母遗传,血则母所滋养.胎儿在母腹,先成两珠如豆,即两肾.每一肾中间,有两条须,一根向上,一根向下.向上的须,随经脉上通于目;向下的须,随经脉入膀胱,故肾为先天之基.胎儿所需营养,皆以母亲气血,由脐带通入.迨分娩时脐带一离母体,即属后天,饮食由口入胃,化为津液,如雾如露,蒸于肺部,轻清者为气,随肺呼吸而周行于全身,重浊者蒸发为痰而成血,以滋养脏腑百骸,是以气血以与各脏腑百骸,皆赖脾胃以滋养之.故脾胃为后天之基.何谓气?气发于丹田,随呼吸出入.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吸入清气为阳,呼出浊气为阴.吸入清气,由口鼻入肺,肺叶舒X,再由肺部转到心脏而达于各脏腑、四肢、百骸,下至丹田.呼出浊气,亦自丹田经各脏腑肢骸、由心脏转入肺部,从口鼻呼出.血液循环,随气而行,一呼一吸,昼夜不停,息息相随,终身不息.血所以能循环周流,全在于气,气阻则血滞,运行即不能正常,各脏腑即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滋养,机能即发生种种障碍,疾病丛生.呼吸停止,血液即不能流行,人即死亡.常人七日不饮食,尚可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就很快的死亡.由此可见,只知饮食营养,生长血液,可以全生,而不知人的生命本源于气,气分调顺,则百病蠲除.治病之要,调气为先.本法重在调气,即在于此.〔附注:所论各脏腑,系就师晚年口授所述.余性迟钝,记忆力弱,未免有挂一漏万.奈无原书可以校正,又未敢擅自补充,恐失真相.现今医学昌明,解剖学对人体脏腑部位较古精详,若就现代医术,互相勘对,似亦有所帮助.倘若将来原书出现于世,脏腑之论述,得有更精密正确之记载,则于医学上获益更深且巨矣.〕第四节论痰五谷与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顺血管循环,即变化成血,以归心脏.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心脏.故"痰积生血,血积生肉〞.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输于四肢.而瘀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受病瘀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痰之为病,由于肺脏机能不足,气分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兹将痰的为病原因说明于后:一、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X,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咳.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舒适.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二、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制,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X,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此乃胃病,与痰不同.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与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天时气候,旺极则变.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之气分而言.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或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又四时气候失常,夏季忽转寒冷,人体内部气分,此时为纯阴,两阴相抵,时疫流行.冬季忽转温暖,人体内部之气分,此时为纯阳,两阳相抵,冬瘟易作.大周天之气候正常,则小周天之气分,亦随变换不紊,时疫杂灾,因之减少.如大周天之气候反常,小周天之气分,亦受大周天影响而紊乱.时疫杂灾,因之流行.大小周天之气候相互关系,至为深巨.兹将天时气候与人体内部气分之变化交换,按节列序于下.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立夏,天气由暖转热.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夏至,。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五行按摩推拿示意图
按摩推拿示意图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道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来自道演心能量00:0010:14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脏腑图点穴法》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22式脏腑(点穴)推拿手法(图文)
在儿科临证中,脏腑点穴法与推拿手法相结合,正所谓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因此,略述其治疗手法,以供参考。
需要说明一点,手法中所述部分穴位与针灸穴位虽同名,但其位置不同,有些穴位不同于针灸腧穴,故此说明。
脏腑常规手法共22式,既可单独施治、又可与其他手法相互配合应用,适用于临床各症。
既适用于儿科临床,对成人的效果也不错。
具体手法有调、补、泻三种送往迎来谓之调: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注意:点按穴位的手用力都要重于施手法的手,即左手重右手轻。
这样不至于使浊气上泛。
)一、穴位介绍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石关: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彧中: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阑门:前正中线上,脐上1.5寸;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神阙:脐正中;天突:胸骨上窝正中,前正中线上; 水分:脐上1寸;璇玑: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 天枢:神阙旁开2寸;华盖: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章门:第11肋端;巨阙:脐上6寸,前正中线上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建里: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带脉: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
百劳: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风门:在第2胸椎下,旁开15寸;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之间凹陷处;膏盲: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哑门: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脾俞: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后正中线上;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操作手法第1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巨阙部位,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
第2式医者用左手拇指仍按住巨阙不动,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3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右石关部位,食指或中指按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约1分钟,或感觉直下气通即止。
此穴易通,不宜久治,以防气脱。
第4式两手放带脉处,医者用左手食指或中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住阑门与水分之间的部位,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向里斜托,轻轻抖动,但扣住的带脉部位不能移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约1分钟,然后慢慢放开。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_大杂烩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推拿方法
7.治疗高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 慢慢的吐气,用两手的大拇指强力按压此处 6 秒钟。 在两脚的穴位各做 3 次。一天请做 10 次。 每月不间断的做此指压法一年,无论多高的血压,亦可有很显著的疗效。
1穴用消次指动1.道除压不食。治指眼时足假①②③疗压睛一、性轻和在“假健的面暴近按中戴行性康疲吐饮视眼指间近法劳气暴和睛按镜”视。,食眼周压脸是的指一而睛围眼侧位穴压面引疲窝中于—位时强起劳。央脚—与一压的都骨大将指面到眼是洼拇压稍睛眼处趾法强微疲睛叫和闭吐有劳酸“第上气疼最痛客二状一痛有所主趾态面感效引人之的使,。起”间眼用如。穴,皮手此现,这轻掌重在只是按压复为要治到你指疗稍62-介压眼微秒3 绍此睛有钟次消处和疼,。除视肝痛如这眼神脏感此个睛经的。重穴酸,穴按复道痛就道法对10的能。是运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 5 厘米
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 2 腰椎左右 2 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 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 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
全图脏腑点穴按摩疗法(红字编辑含图)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呜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此外就本书原稿的体裁和文字的组织方面,为力求文字通俗,便于阅读,有些章节亦作了些整理;但有些章节或文词不便加工的地方,仍保留了原稿面貌。
如“师训”一节,虽然不是系统的理论,而且与以后各章节有些重复,但是根据王雅儒老先生尊师的美德,并志业师王文老先生业绩的意愿,仍保留于“总论”中的首章。
本院对审阅现代老中医的著作,整理老中医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还缺乏经验。
对本书的编辑整理,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读者指正。
对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异见,尚望于原作者商榷,共同研究,以便本书更为完善。
河北中医研究院一九六二年七月前言按摩与汤液,针灸诸疗法,在祖国医学经典之内经中皆有记载。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
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
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
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
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1、补法: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右旋转,亦为补法。
2、泄法: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左旋转,为泄法。
又用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左旋转,亦为泄法。
3、调法: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4、压法: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住某穴部位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法(以中指捺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
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法。
5、推法:按而送之,为推。
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
⑴、斜推:适用于腹部。
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⑵、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
用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
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
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
⑶、分推:适用于背部。
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6、拨法:按而动,为拨。
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
⑴、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旁开穴。
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
⑵、顶拨:适用于背部。
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
⑶、提拨:适用于背部。
用两手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上拨弄。
⑷、俯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
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地搬动至某适应部位。
⑸、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
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地搬动至某适应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
7、分法:有分法和分拨法两种。
⑴、分法: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
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
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
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9、按法: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
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
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
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
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
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
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
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3、放腋下法
第一式:患者仰卧。
先用左手握患者的手腕,右手大指端分拨合谷。
放左腋下,拨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拨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患者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
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拨按。
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
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左右相反而矣。
4、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患者仰卧。
用左手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按住右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
医生蹲、站均可。
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
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
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至二分钟,患者仍无反应,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7、涌泉、大敦等穴的治法
涌泉穴的治法手式:患者仰卧,医生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抚按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同)。
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的治法手式:患者姿势不限,均可按穴位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