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

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
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
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

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

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

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

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

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

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

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

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

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

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

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

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

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

(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
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

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

治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

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

[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

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

(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节:论痰)
无痰不生,无痰不死。

[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

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

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

[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

故肾为先天的根本。

出生后,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

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

[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

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

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

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

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

[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

腹胀水分多得力。

[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

面黄唇白湿脾经。

[浅注]脾恶湿。

脾湿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

脾属土,故面黄。

脾败血亏,故唇白。

脾经苶,四肢无力。

[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

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

幽门进,金门泻。

[浅注]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积自下。

为治夹肋痞的要决。

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

[浅注]此系胃寒症。

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

胃上口被胃酸侵蚀,干涸作痛。

平常所说的心痛,系胃脘作痛,非心脏疼痛。

寒出口中腥。

[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及淡水气等味。

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

逆气上逆,吐腻。

[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出。

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

寒极生火,热极生风。

[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

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

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

气机流畅,疼痛自然消失。

血聚成痞,痞老开花。

[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

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

浊气攻于上,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脐烂。

是为痞老开花。

久病不愈即是劳。

[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

受惊即泻,胆经病。

[浅注]受惊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

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

第二节论脏腑
人身脏腑的运化机能,虽然各有不同,都以气分为原动力,内部的气分顺调,就能增强脏腑的运化机能,加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例如我国养生学中的外功和内功,都讲究气贯丹田。

尤其是内养功,如导引术、吐纳法等,不论坐式、卧式、立式都讲究运气调息,所以现在称为气功。

长期练习,可以防病、治病、祛病、延年。

反之,内部气分不顺调,或气被七情所伤,脏腑运化机能失常,七情损于内,四时不正之气侵于外,必然生病。

由此可见,气分对人体健康的重大作用。

人体疾病,系受七情所伤,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表现出寒、热、风、湿、燥、火不同的特征。

用按摩术引导调理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湿则化而百病除。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脏配五行,五行分五色。

心属南方丙丁火,赤色。

肝属东方甲乙木,青色。

肾属北方壬癸水,黑色。

肺属西方庚辛金,白色。

脾属中央戊己土,
黄色。

肺居各脏之上,色白,属金,而通秋气。

心色赤,属火,而通夏气。

肝色青,属木,而通春气。

肾脏居下焦,属水,而通冬气。

脾居中央纳谷物,各脏腑赖其滋养,如土之载成万物,故脾属土,而通四时季月之气。

五脏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

或刚或柔,或沉默多虑,或暴躁多言,皆由五脏之气所发。

脏腑互有强弱,性情表现亦异。

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气,故有大笑而气闷,或气绝而死。

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故有猝逆大怒,不能抑制而致疾,甚至呕血而亡。

肺在志为“忧”,悲忧过甚伤肺,故忧伤过久,抑郁气阻,伤肺脏而致疾。

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故思虑过多,脾胃机能受伤,消化力减弱,易致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之疾。

肾在志为恐,大恐伤肾,故遇有猝逆大恐怖之事,小便随之而下,此为肾气不能摄,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所致。

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

脾胃强,肺健全,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

“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

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

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

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

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

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

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

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

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

“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

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

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

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

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

阑门以下为“水分”。

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

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

荷包肠即大肠上口。

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

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

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

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

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

人体的各部机能,有如人的劳动相象,需要有劳有逸。

劳动过久,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

血液循环过久,也昏沉欲睡。

血液大部分顺血管回膈俞(即心根,为血之源)伏于膈俞,循环较缓,即入睡眠。

待休息过来,即由膈俞潮散,达于四肢,血液循环,复加速正常,人即醒转,精神舒畅。

心与小肠相表里。

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

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

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

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

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

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

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

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

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

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

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
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

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

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

上下往来,运行不息。

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痰”运化,输于四肢以生血。

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随呼吸,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

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

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

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

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

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

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炼、排泄谷物的机能。

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

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即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肺以成“痰”。

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

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

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

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

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

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

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及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

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

心气
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

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

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

肝为纳气之脏,主筋。

筋为气行的轨道。

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

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

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

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

郁则气逆而阻。

肝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

纳气使气归于正轨。

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

胆含于肝叶之内。

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

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

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

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然排泄。

初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

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

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

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

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

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

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

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

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

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

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

耳窍通肾。

舌为心之苗。

眼通肝。

口通胃。

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

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

第三节论女子行经及胎儿
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

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

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七而经血通,七七而天癸绝。

”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

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

“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

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

女子受孕以后,不再行经。

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

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

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

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

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

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

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闭肛各症。

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

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

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

人身元气,最初一点“真元”,系于结胎之际,父母遗传,血则母所滋养。

胎儿在母腹,先成两珠如豆,即两肾。

每一肾中间,有两条须,一根向上,一根向下。

向上的须,随经脉上通于目;向下的须,随经脉入膀胱,故肾为先天之基。

胎儿所需营养,皆以母亲气血,由脐带通入。

迨分娩时脐带一离母体,即属后天,饮食由口入胃,化为津液,如雾如露,蒸于肺部,轻清者为气,随肺呼吸而周行于全身,重浊者蒸发为痰而成血,以滋养脏腑百骸,是以气血以及各脏腑百骸,皆赖脾胃以滋养之。

故脾胃为后天之基。

何谓气?气发于丹田,随呼吸出入。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吸入清气为阳,呼出浊气为阴。

吸入清气,由口鼻入肺,肺叶舒张,再由肺部转到心脏而达于各脏腑、四肢、百骸,下至丹田。

呼出浊气,亦自丹田经各脏腑肢骸、由心脏转入肺部,从口鼻呼出。

血液循环,随气而行,一呼一吸,昼夜不停,息息相随,终身不息。

血所以能循环周流,全在于气,气阻则血滞,运行即不能正常,各脏腑即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滋养,机能即发生种种障碍,疾病丛生。

呼吸停止,血液即不能流行,人即死亡。

常人七日不饮食,尚可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就很快的死亡。

由此可见,只知饮食营养,生长血液,可以全生,而不知人的生命本源于气,气分调顺,则百病蠲除。

治病之要,调气为先。

本法重在调气,即在于此。

(附注:所论各脏腑,系就师晚年口授所述。

余性迟钝,记忆力弱,未免有挂一漏万。

奈无原书可以校正,又未敢擅自补充,恐失真相。

现今医学昌明,解剖学对人体脏腑部位较古精详,若就现代医术,互相勘对,似亦有所帮助。

倘若将来原书出现于世,脏腑之论述,得有更精密正确之记载,则于医学上获益更深且巨矣。


第四节论痰
五谷及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顺血管循环,即变化成血,以归心脏。

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
心脏。

故“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

输于四肢。

而瘀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

受病瘀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

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

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

痰之为病,由于肺脏机能不足,气分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

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

兹将痰的为病原因说明于后:
一、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张,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咳。

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舒适。

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

二、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制,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张,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

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

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

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

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

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

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此乃胃病,与痰不同。

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
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

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

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

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

天时气候,旺极则变。

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

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

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

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

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

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

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

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

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

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

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

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之气分而言。

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

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

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

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或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

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

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

又四时气候失常,夏季忽转寒冷,人体内部气分,此时为纯阴,两阴相抵,时疫流行。

冬季忽转温暖,人体内部之气分,此时为纯阳,两阳相抵,冬瘟易作。

大周天之气候正常,则小周天之气分,亦随变换不紊,时疫杂灾,因之减少。

如大周天之气候反常,小周天之气分,亦受大周天影响而紊乱。

时疫杂灾,因之流行。

大小周天之气候相互关系,至为深巨。

兹将天时气候与人体内部气分之变化交换,按节列序于下。

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

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

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

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

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

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

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

立夏,天气由暖转热。

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

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

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

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

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

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

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分解己清为阳。

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

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

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变而严寒。

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