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年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年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20世纪末,中国政 府提出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战 略目标
2020年,中国已经 实现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
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确保 各项政策措施的 落实
加强督查考核, 确保责任落实到 位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增强全民 参与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 督力度
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接受社 会监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对各项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和 检查,确保政策落地
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 利,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 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 地区相对匮乏 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
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加强干部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 质量和效率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 民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民对 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 对小康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

加强企业宣传,提高企业对 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首先,我们发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却仍然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我们发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却相对匮乏。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最后,我们发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
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康指标进展情况汇报

小康指标进展情况汇报

小康指标进展情况汇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小康指标在过去一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就人均收入而言,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0742元,同比增长6.2%。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言,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47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这表明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教育方面,2019年我国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到了有效保障,为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医疗卫生方面,2019年我国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我国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拨款达到4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达到100%。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社会保障方面,2019年我国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4.3万亿元,养老金正常发放。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6%,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总的来看,2019年我国小康指标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小康指标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小康进展情况汇报

全面小康进展情况汇报

全面小康进展情况汇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目标正在不断实现。

首先,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涌现。

特别是在去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再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日益繁荣。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初步显现。

各地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坚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奋力谱写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壮丽篇章!。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

全面小康的中国 特色
全面小康践行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秉承着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坚持创新发展道路, 铸就了与众不同的中 国梦。
实现全面小康的借鉴与启示
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
全球合作
多边合作
和谐共赢
合作共赢
全面小康的责任 与使命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是全 面小康的主要责任与 使命,只有实现中国 梦,才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调 整
调整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竞争力
“双循环” 发展模式
内循环与外部要 素相互促进,实
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和 科技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产业核心竞
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 平衡问题
解决区域发展不 平衡问题,实现 各地区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 倡议
信用守信
教育事业发展
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个性特长的培养
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人才
提升就业能力
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医疗卫生事业发 展
2024年实现全面小 康的关键时刻,医疗 卫生事业发展至关重 要。健康中国战略, 医疗改革,医疗资源 优化配置,都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经济建设关键要点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技术进步 智能制造
开放合作
国际贸易 跨境投资 文化交流
就业保障
稳定就业 增加就业机会 改善就业环境
● 03
第3章 社会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01 司法体制建设

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的历程
在197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发
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改革进程也逐渐加快。

以下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农村改革(1978年-1984年):改革开放的起点主要集中在
农村。

农村家庭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能够根据土地使用权自主决定农业生产,这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2. 工业体制改革(1984年-1992年):改革重心逐渐由农村转
向城市和工业部门。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提高了企业效益。

3. 空前冲刺(1992年-2000年):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政府开始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如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WTO入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一员,并承诺
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推进经济改革。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布局明确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中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和实现长足进步。

_十二五_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

_十二五_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

2009年第5期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宏观经济管理○相伟“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一、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距离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期限只有5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数据显示,到2007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72.9%,比2000年的59.3%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95个百分点。

如果维持这一速度,2015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将达到88.5%,2020年实现程度为97.25%,目标实现难度不大。

但“十一五”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等各项事业受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而速度放慢,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就必须加快发展。

同时,由于各领域和各地区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不同,这种简单的外推可能会因为经济领域指标超额实现和东部发达地区提前实现,掩盖滞后领域和欠发达地区难以达到目标的情况。

分领域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实现有难度的指标包括:R&D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以上为经济发展类)、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以上为社会和谐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以上为文化教育类)、单位GDP能耗(资源环境类)等。

其中,城镇失业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偏离目标值方向,呈现反方向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文化教育类实现困难的指标最多,资源环境类指标虽然少,但难度最大;民主法制类指标因为没有得到具体数据,无法判断;经济发展类指标滞后主要是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

综合来看,非经济领域内的指标滞后也大部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有关,包括过分关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位GDP能耗水平下降困难等。

郑州小康调研报告

郑州小康调研报告

郑州小康调研报告郑州小康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为了深入了解郑州市小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校对郑州市进行了一次小康调研。

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和采访,我们了解了郑州市小康建设的一些情况。

二、调研结果1. 生活水平提高: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过去,郑州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收入和住房条件方面。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仍然面临贫困和低收入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郑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在交通和公共设施方面。

然而,部分区域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公共设施覆盖范围仍不够广泛。

3. 教育水平提高:郑州市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仍然不够高。

4. 卫生保健:郑州市的卫生保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优化。

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仍然不足,基层医疗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调研结论1. 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对于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力度提供扶贫帮扶政策和服务,助力他们脱贫致富。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和公共设施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建设规模和质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服务。

3. 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四、建议1. 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3.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4. 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一、经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再次,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社会建设另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大幅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逐步扩大,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次,中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大气、水污染等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再次,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四、国家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政府效能不断提升,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

中国的依法治国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治安得到有效维护。

再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影响力和制高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作者:来源:《祖国》2015年第21期1979年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

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点,充分体现了把全体中国人民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此时此刻,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梦想的宏伟目标,已经离全体中国人民越来越近了。

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奔向小康的步伐,也显得更加稳健、自信。

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正在一步步成为中华民族阔步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依然要清楚地认识到摆在面前的重任与亟待突破的瓶颈。

全面的小康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而现有未能摆脱贫困的“锅底群众”如何才能致富有方?相应的扶贫工作如何更加精准到位?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应如何突破?如何保证中央的有关决策精神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准确落实到位?城市居民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如何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工作的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何才能更让群众满意?我国经济环境中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又应怎样加以改革调整?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现在就能思考完善,并尽快付诸实际工作,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D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22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标明,过往的十年中,在D中心、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本钞票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碍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卫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22年的80.1%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抵达80.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开发、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76.1%“经济开发〞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开发情况。

据监测,2022年中国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瞧,2022年人均GDP抵达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抵达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抵达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抵达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抵达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深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积极参与全球经 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 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城乡发展一体 化:推动城乡 规划、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 等方面的一体 化发展,缩小
城乡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地区间的 协调发展,缩 小区域发展差
距。
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 化,提高城镇 人口素质和居 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 区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产业 升级和农民增 收,实现城乡
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 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全面小康社01会的背景和
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全面小康社05会的新阶段
的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确保全面小 康社会新阶段的 方向和目标

精选-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范文

精选-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范文

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201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

预计到20xx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

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中国小康进程进入冲刺阶段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

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

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调研报告针对小康推进的程度,有重点、有时点地开展宣传,把握好宣传的力度和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的,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加快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确保到XX年我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取得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我镇围绕“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召开了镇有关人员会议,布置了任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和统计材料;深入村(场)实地走访,与村民座谈,了解群众的想法与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以及意见与建议。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镇基本情况XX年,全镇总人口3067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15人,城镇化率9。

36%,另有流动人口6198人。

2019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2052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44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713万元,农业总产值27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40元。

二、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困难虽然插旗镇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农业产业现代化不够,产质量不高,农民增收幅度小。

即使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要基本实现小康,也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与全面实现小康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增收渠道少,插旗镇农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如果遇上干旱等灾情,收入就会锐减。

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绝大多数都是凭体力赚钱。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总人口的40%,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接受不够快;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在进城务工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出现致富无门的现象。

3、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力。

我镇农民主要还是种植芥菜、棉花、豆角等为主,农产品结构不够,特别是质优价高的农产品数量极少。

一味追求产出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农民收益的提高。

三、奔小康的对策要使我镇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商家带来资金和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劳动力。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我市专门成立调研组,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认真调研思考。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过去五年,在省委和长春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顶压前行、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5∶36.2∶38.8调整优化至16.7∶42.7∶40.6。

预计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7.8亿元,年均递增7.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1亿元,年均递增1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09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7.4亿元,年均递增12.3%;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实现13.5亿元和9.6亿元,财政保障能力逐年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5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815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我县域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四位。

充分发挥“三区三园”承载平台作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集聚效应明显。

五年累计引进内资211.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

总投资135亿元的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总投资20亿元的回头客食品加工、总投资20亿元的武汉元丰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建设,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7.5%,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3500户和462个,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3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70亿元,我市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殊荣。

我国发展成就的调研报告

我国发展成就的调研报告

我国发展成就的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下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调研报告。

一、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特别是过去四十年中,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实现了由贫穷到相对富裕的历史性转变。

二、减贫成就中国的减贫成就堪称世界范例。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过去四十年中,中国有超过7亿人口脱离了贫困生活。

这一成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减贫事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以其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而闻名于世。

高速铁路、现代化港口、世界级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方便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发展了世界领先的5G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并取得了在人工智能、太阳能等领域的突破成果。

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五、环境保护近年来,中国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建设了大量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

同时,中国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减少空气污染等。

综上所述,中国在经济发展、减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共享的发展。

2024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年份

2024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年份

科技创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动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应对挑战和机遇的策略和措施
深,提升产业竞争力
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未 来展望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愿景
全面小康社会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促进全球经济增 长:全面小康社 会的实现将释放 巨大的消费潜力, 为全球经济增长 提供动力。
推动全球可持续 发展:全面小康 社会注重绿色发 展、循环发展和 低碳发展,为全 球可持续发展提 供借鉴。
增进国际交流与 合作: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过程中, 中国将进一步扩 大开放,加强与 世界各国的交流 与合作。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提出时间: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
定义: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 居乐业的状态
发展阶段: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
意义: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人口老龄化加速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带来 巨大的经济机遇
机遇和优势
国际合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利 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 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人民权益:全面小康社会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调研报告

我国调研报告

我国调研报告标题:我国调研报告——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引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和民生状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并通过此次报告将我们的调研结果向大家展示。

本报告以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及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旨在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发现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有较大影响。

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应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也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应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密集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应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挑战。

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公平,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仍然较大,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其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大城乡发展的平衡力度,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社会。

参考词汇:1.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2. 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3.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4. 城乡发展不平衡:urban-rural development imbalance5. 农村贫困现象:rural poverty6.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7. 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8. 城市化进程:urbanization process9. 交通拥堵:traffic congestion10. 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11. 工业污染:industrial pollution12. 能源消耗:energy consumption13.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14. 资源浪费:resource waste15.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23攻坚行动调研报告

323攻坚行动调研报告

323攻坚行动调研报告《323攻坚行动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323攻坚行动是指中国政府为了打击贫困和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了了解这一行动的实施情况及其对贫困地区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了90份有效问卷。

调查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居民和相关工作人员。

三、调研结果1. 攻坚行动措施的普及度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9%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到了攻坚行动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超过80%的人认为这些措施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2. 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得到改善。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攻坚行动对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改善效果明显。

68%的人表示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55%的人认为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改善。

3. 就业机会增加。

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受访者表示攻坚行动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一些贫困地区发展了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4. 便民服务得到加强。

攻坚行动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例如道路修建、电力供应等。

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日常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调研反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攻坚行动持肯定态度。

他们认为攻坚行动为他们带来了实际的改变和获益。

但也有一些被调查者对攻坚行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改进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扶贫力度等。

五、建议与总结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改进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相关政策能够更好地惠及贫困地区的居民。

同时,还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323攻坚行动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该行动在贫困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相关工作。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倾听民意,持续改进攻坚行动,为贫困地区营造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祖祖辈辈在盼小康、奔小康的道路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和智慧,本世纪末我们即将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千年的梦想圆在二十世纪之末。

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从总体上看,到1999年我国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

预计到2000年,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3/4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初期阶段基本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小康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使人民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跨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告别了短缺;80年代人民生活从贫困走过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999年底,小康评价指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的94.6%,也就是说即将走完温饱阶段的路程,基本上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生活水平。

(一)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二)分城乡看,城镇居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的94%,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实现程度为86.7%,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实现程度为75.6%。

农村居民实现程度为88.45%,其中收入水平实现程度为85.14%,物质生活实现程度为84%,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87.22%,生活环境实现小康程度为89.09%,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已达到小康标准值(见图1)。

(三)分地区①看,全国31个省市区,有15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实现不到80%。

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7.86%,其中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96%以上,1个省超过90%,1个省接近90%;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其中实现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省,实现程度在80%至90%之间的省市区有5个,有2个省市区接近90%;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其中实现80%至90%的有3个省市区,其余7省市区实现不到80%(见图2)。

(四)从人口分布看,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

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

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2/3的人过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五)从小康进程速度看,按小康基本标准衡量1990年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平均每年向前推进4.63个百分点;到1999年底,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4.6%,比1990年实现程度高48.28个百分点。

90年代,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出0.73个百分点。

这说明进入90年代后,小康实现进程有所加快(见表一)。

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全国约有74.84%的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2.34%人口难以实现小康;在16项小康测评指标中有12项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2项指标达到小康值困难较大。

整体说来,虽然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民在本世纪末能圆小康生活之梦。

人均小康指标提前实现经济发展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改革开放21年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水平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人均指标已超过小康标准值,是五大部分实现小康程度最高最早的一部分。

(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国际水平。

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番两翻的目标,提前达到小康标准。

1995年现价国民生产总值为574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4518亿元增长321.6%,年平均增长10.07%。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现价为48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713元,比小康标准值高213元,比1980年的460元增长248.7%,平均每年增长7.76%。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8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9.8%,其中80年代的10年中年均增长9.3%,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10.4%。

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值为6546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359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至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7.7%,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达到9.1%。

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有所提高,波幅基本控制在7个百分点内,比80年代的最大波幅降低三成以上(见图3)。

(二)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国际水平。

从国际比较看,1980年至199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根据世行的测算,80年代世界加权平均水平为3.2%,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6%、2.6%和3.1%;1990年至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3%、1.9%和2.1%。

如果不考虑中国和印度,则这两个时期的低收入国家的增速更低,分别为4.1%和3.6%。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这种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现象是空前的、是世界各国未曾有过的,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行宏观经济市场调控等的辉煌成就。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水平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这为小康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按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值排序,199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289亿美元,在210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从高到低排列,下同),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在210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149位。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和物质产量总量处于世界前列,然而,人均水平并不高。

(三)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迅速。

目前,党中央考虑东部沿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经济社会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实力,果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都较为迅猛。

1999年东中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在7%至10%之间,人均gDP绝大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值;西部各省市区gDP的增长速度在6%至9%之间,人均gDP实现程度也大部分在90%以上。

物质生活:向小康水平逼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

现实情况表明,中国人民生活正实实在在地向小康水平逼近,消费水平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这些都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

1999年底物质生活实现小康标准的94.6%,比1990年的49.9%前进了46.4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16个百分点。

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6.6%,中部地区为91.85%,西部地区为82.34%。

(一)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为物质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居民收入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源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与日俱增的上升,20余年的变化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难从工资、劳务收入到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等相关指标看到居民收入迅速提高的轨迹。

城镇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城里人有幸在80年代中期就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味,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于1998年达到小康标准。

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6.87%,呈现稳步增长的特点。

同样,农民收入也日益上升。

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为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如果按1978年这一可比价格计算则为632.65元,这意味着农民收入比1978年的133.6元实实在在提高了4.74倍。

按不变价计算,1980年至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其中80年代的10年和90年代的9年中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5%。

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增速呈现出三个特征:1)19年中农村平均快于城市1个百分点;2)80年代农村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3)90年代农村慢于城市近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来农村明显慢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1999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2.4%,而城市于两年前就已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收入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现象我们能从数据变动的轨迹中找到痕迹,据有关单位测算,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高达0.386,已接近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如果将城镇特高收入户也纳入统计中,则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二)居民居住水平有很大改善。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告别了几代同堂的年代,特别是康居工程实施以来,居住水平与质量提高更快,屋内设施现代化、家具豪华化、装璜漂亮化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截至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入住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的家庭逾2/3;有厕所或浴室的家庭比重不低于3/4;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家庭也达70%以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独自享用自来水和厨房。

农村住房水平亦有较大程度提高,农民告别了土房,甚至砖瓦房,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并向室内设备现代化和装饰美观化发展。

目前,反映农村住房的核心指标—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亦于1997前超过15平方米的小康标准。

与城市相比,农村住房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有较快的发展,1999年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5平方米提高到18.7平方米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