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详解

孙子兵法详解

孙⼦兵法详解《孙⼦兵法》详解⼀、始计第⼀原⽂:【始计第⼀】1.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索其情:⼀⽈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3.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臸也;地者,远近、险易、⼴狭、死⽣也;将者,臹、信、仁、勇、严也;法者,曲臸、官道、主⽤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计,⽽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臸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之不能,⽤⽽⽰之不⽤,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实⽽备之,强⽽避之,怒⽽挠之,卑⽽骄之,佚⽽劳之,亲⽽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始计第⼀】1.孙⼦说:军事,是⼀个国家的头等⼤事,关系到国家的⽣死存亡,⼀定要慎重研究。

2.通过五个⽅⾯的横向⽐较,得到详情:⼀是道,⼆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道,指上级和民众⼼志相通,可以同⽣共死,⽽不会惧怕危险;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远近、平坦艰险、开阔狭窄,和地形对部队安危的影响;将,指冷静睿臹,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关爱,勇敢果断,严格要求;法,指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上级都必须⼗分清楚。

清楚的能胜利,不清楚的不能胜利。

4.所以,通过以上情况的⽐较,得知详细情况:哪⽅的领导与部下⼼志相通?哪⽅的将领有能⼒?哪⽅占有天时地利?哪⽅的法令能够执⾏?哪⽅的⼠兵强健?哪⽅的⼠兵训练有素?哪⽅的赏罚分明?通过这些,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全解

孙子兵法全解

孙子兵法全解《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军事战争的经典著作。

该书共13篇,全面论述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和战争中的各种情况。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解:第一篇:始计篇此篇讲述了战争的本质,引导人们从小处着眼,从而理解大局思维的战略之重要性。

第二篇:作战篇此篇详细说明了战争的原则,强调了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篇:谋攻篇此篇教授了战争策略,涉及了攻守、兵法、人心等方面。

第四篇:形节篇此篇主要讲述战争中诸如兵士士气、战场形势、兵器装备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篇:兵势篇此篇强调了不断适应战争(兵形)的形势,情况的变化以及草根分子(民间)观察事物的智慧与能力。

第六篇:虚实篇此篇主要论述如何通过在虚实之间转换,以克敌制胜的策略。

第七篇:军争篇此篇阐述军队在战争中的行动方针与决策流程,广泛涉及了军事作战的方方面面。

第八篇:九变篇此篇探讨了九个方面的变化,如气候、地形、人民、军队等因素,对于战争的影响。

第九篇:行军篇此篇论述了行军路线、粮食和饮水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军队快速行动的重要性。

第十篇:地形篇此篇讲述了地形对于战争的影响,警醒人们在战争中注重地形杀伤。

第十一篇:九地篇此篇论述了九种地形的特点与用处,展示出其对战争决策的重要价值。

第十二篇:火攻篇此篇强调了火攻的重要性,以及在利用火的同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

第十三篇:用间篇此篇涉及间谍及间谍活动的角色与重要性,以及对于对手之间的腐蚀和演练的影响。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不可缺少的军事著作,其中的许多原则和策略在当今社会和商业世界同样适用。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1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1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始计第一原文:【始计第一】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低,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拟,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一样,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上下,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如此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拟,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

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军事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

以下是《孙子兵法》的相关知识点:
1. 作者:《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
和军事家。

2. 内容:《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
火攻篇和用间篇。

3. 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它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慎重
对待,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4. 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战略思想,如“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逸待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5. 影响:《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对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
传播于世界各地,被许多国家的军事家所借鉴和运用。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军事著作,它的思想和战略对今天的军事、商业和个人生活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始计篇】一、原文: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经典古籍《孙子兵法》

经典古籍《孙子兵法》

经典古籍《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个别观点曾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体例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1.始计第一2.作战第二3.谋攻第三4.军形第四5.兵势第五6.虚实第六7.军争第七8.九变第八9.行军第九10.地形第十11.九地第十一12.火攻第十二13.用间第十三另外有一些佚文如《吴王问》。

孙子兵法的特色太极的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争的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先胜的思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兵法概述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孙子兵法》全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注释《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

有人认为,普鲁士的克劳塞维兹(1780-1831)的《战争论》可以和《孙子兵法》相比,但是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比《孙子兵法》晚了两千多年。

可见,《孙子兵法》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军事论著。

《孙子兵法》之所以负有盛名,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些用兵的重要原则。

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战争的目的不是多杀人,如果能不战而取胜,才是用兵的上策。

《孙子兵法》又强调在战争中要学会利用优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战争时要懂得“兵贵胜不贵久”;军事领袖们应对敌方人员有深入了解,因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所有这些原则对现今世界的军事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是一部有系统而全面的军事著作。

虽然每篇只讲一个问题,但十三篇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在研究十三篇时,不能把每篇割裂开来。

战争是一个整体,作战的理论也同样是一个整体。

孙子兵法目录简介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计篇一.孙子曰:兵* 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注释1. 兵:在此篇中,指军事,战争。

2. 死生之地:战争场所,得其利者生,失其利者死。

3. 存亡之道:国家存亡之问题。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 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 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也。

* 注释1.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量度,即分析。

孙子兵法36计详解(完整版)

孙子兵法36计详解(完整版)

孙子兵法36计详解(完整版)no.1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no.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名家名言一孙子兵法

名家名言一孙子兵法

名家名言一孙子兵法古文翻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军事是一个国家很重大的事情,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被重视。

以正和,以奇胜。

打仗就是要先派出正兵迎敌,等待敌人纰漏时出现再派出奇兵取胜。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兵者,诡道也。

没有利益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指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不用战斗就可以打败敌人,是最聪明的人。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法令在平时能贯彻执行,士卒和将领就能够相处融洽。

非利不动,非地不用,非危不战。

没有利益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看似战胜了敌人攻下城池,但你不能战后修功安抚人心,就可能会功败垂成。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贸然出战。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如果迂的路成本跟低,就走迂路;相反,就走直路。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打仗之前要对情况做各种分析,谁分析计算的深入,谁就能取胜。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基本原则。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队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

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是自己强大。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擅长作战的人,会先创造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局面,然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再一举击溃他。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1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1

孫子兵法全文譯文一、始計篇 2二、作戰篇 5三、謀攻篇8四、軍形篇11五、兵勢篇14六、虛實篇17七、軍爭篇21八、九變篇25九、行軍篇27十、地形篇32十一、九地篇36十二、火攻篇44十三、用間篇47一、始計篇【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系民衆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爲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衆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衆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

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

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

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

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制度等。

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

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

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占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全文孙子兵法译文,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一、始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军形篇,五、兵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兵者,诡道。

其诡甚诡,知者自知,终其一生,未尝可获也。

诡异诡,未常诡,道非道,其可道,死中有死,生中有生,非生死之变而变,知否?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全文简介:
孙子兵法《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一、始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