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简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够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结合,全面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和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想北平》,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请大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的体会。
2. 调查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想北平》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想北平》的文本解读,包括主题、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等。
课堂互动环节,包括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北平》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和PPT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
文学鉴赏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课堂互动环节所需的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和相关文学知识储备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提高其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平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讲授新课:讲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或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
想北平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 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 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使爱的情感可 感化。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 不出”表达我无比惋惜之情。“爱”是本句的 表达重点,所以重读。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对北平的爱的?写出了“ 对北平的爱的?写出了“我”与北平怎样 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首先直抒胸臆 首先直抒胸臆,“我真的爱北平”。然 直抒胸臆, 我真的爱北平” 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对母亲的爱, 比喻成对母亲的爱 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成对母亲的爱,看 似平常却极妙(相似点: 似平常却极妙(相似点:“独自微微地笑 欲落泪” 着”、“欲落泪”)。 关系: 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 中有“ 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用意:让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 用意:让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表明 他不是在“ 北平,而是在“ 北平。 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少 遍
。Leabharlann 实 际 上 , 那 不 定 改 了 多 力 , 费 不 毫 像 好 , 俗 样
那 我 的 文 章 写 得 那 样 白 ,
老 舍 论 语 言
创作风格
1、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 、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 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 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 去。 2、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 、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 “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 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 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 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 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对比、 比拟、讽喻、反语、谐音等修辞手法来构成 幽默的情境。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教案[苏教版]
想北平教案[苏教版]教案概述该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小说《想北平》,帮助学生了解北平市的历史背景以及反映出的人物情感和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想北平》的内容与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塑造与社会变迁描写。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小说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北平市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想北平》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
阅读与解析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想北平》的相关章节,结合课堂讲授的背景知识,进行讨论,探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性格、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并通过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心理描写的技巧。
组织班级活动设计相关班级活动,例如模拟社会情景,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并进行角色扮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小组或个人合作阅读和解析小说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融入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班级活动,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1.定期进行小测验或问答,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文学创作或表演活动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想北平》[苏教版] 小说教材2.PPT制作及相关图片资料教学活动安排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并讲解《想北平》的背景知识,包括北平市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
3.1想北平教案(精选4篇)3.1想北平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热爱和思念。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以及这种怀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把握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片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对类似文学作品的了解。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第一篇:苏教版高一《想北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2,课时:1 3,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三、教材分析《想北平》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这是一篇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老舍先生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这篇文中得以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欣赏•交流(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快速朗读这篇文章。
《想北平》历史背景教案
《想北平》历史背景教案历史背景教案《想北平》是中国知名音乐制作人《林忆莲》创作的一首歌曲,它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北平的憧憬和怀恋。
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甚至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华语流行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这首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又该怎样为学生们进行历史背景教学呢?一、北平的历史背景北平,原名“平”、又称“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之地之一,位于中国北方平原中心,是长期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北平面临着许多的变迁和动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平被洋人和清朝反动派所掌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师生组成的爱国团体不断坚持抵制不平等条约,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
1928年,北平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49年10月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想北平》的背景故事《想北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歌曲创作人林忆莲的亲身经历。
在她年少时,由于家庭原因,她常常要跟随父母到外地漂泊,这也让她对故乡的怀念更加深刻。
在1985年的春节期间,林忆莲与家人一起回到了故乡台湾,途中她在飞机上听到了《老北京的天空》这首歌曲,这让她回忆起了她曾经在北平旅行的美好经历。
当时的北平,正处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怀旧和进步的矛盾中。
林忆莲通过这首歌曲,表达了她年少时憧憬的北平——有着古老城墙和庙宇,有着文人雅士的文化底蕴,还有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这首歌曲成功地表达了当时许多人对于北平的向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特定时刻。
三、如何为学生进行历史背景教学1.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背景在为学生准备历史背景教学时,我们需要先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背景。
可以介绍八国联军入侵、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在历史上经历的变迁和动荡。
2.介绍北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北平的历史背景非常丰富。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3. 分析并欣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我国著名作家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 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分析老舍的文学手法和语言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老舍的写作意图。
3.4 欣赏与分析1. 分析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老舍的文学魅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课后作业1.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想北平》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提升。
在欣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老舍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扩展6.1 相关作品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老舍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教案 文档
想北平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情感的写法3、品味文本语言,学习作者朴素、真挚、自然的语言风格,加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生活的平凡事物中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爱北平爱到说不出来的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文人笔下的思乡名诗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二、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
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四、总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理清结构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得深沉爱的理由(第4—7段):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第8段)——爱的极致(一)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作者说:“可是,我真爱北平。
”他是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即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学生思考,用横线画出,并用原文回答。
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
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
运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爱得说不出来,恰恰表明这种爱是爱到了极点。
(二)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明确: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北平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手法。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老舍的作品风格和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和分析。
(2)老舍的作品风格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2)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与乡土情怀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想北平》的文本和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
(2)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准备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想北平》,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收集有关老舍的作品和生平和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老舍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评估学生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质量。
(2)评估学生写的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老舍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想北平》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想北平》。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生平经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鉴赏课文《想北平》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形象描绘、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分享交流(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课文《想北平》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学生分享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想北平》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想北平》,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体会对故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想北平》文化背景教案
《想北平》文化背景教案文化背景教案一、文本简介:《想北平》是著名作家陆文强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群众演员的故事。
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当时戏曲的流行、人们对北平的向往和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
在情节方面,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刻画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同时,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深厚的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二、文化背景:1、戏曲文化:《想北平》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职业是群众演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北京又是中国的戏曲之都。
因此,在小说中描写主人公这一职业也不失为一种体现北京文化的实际手段。
在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提到了主人公曾经演过《红楼梦》,这种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体现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2、北平城:北平城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
北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小说中,北平城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现代化城市的生活状态。
这种不同文化状态的交融,在小说中把北平城的城市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对北平城的旧居、大街小巷的描述,使读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3、大时代:《想北平》是一个描绘1949年的小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年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大时代的开启。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对于大时代的赞美,表现了一个中国普通人民的抱负和志向。
同时,这种赞美也是一种展现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底蕴的方式。
三、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群众演员。
他的职业是歌咏、说唱、表演,生活在北京。
虽然他的职业非常平凡,但是他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就明确表示,如果不是为了生计,他是不会留在北京这座城市的,他会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却发现自己离不开这座城市,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不愿意再离开它。
《想北平》写作指导教案
《想北平》写作指导教案写作指导教案《想北平》是钱钟书的一篇杂文,描写了他在外地感受到的对北京的思念和对北京的美好回忆。
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想北平》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写作指导教案:一、铺垫环节在开始阅读和写作之前,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讲解北京的建筑、风物、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北平》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故事情节。
此外,提供有关钱钟书的背景和生平经历也将对学生有所启示。
二、阅读过程在阅读《想北平》时,在语言、结构和风格方面的特点也应该得到关注。
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修辞、虚实、对比等手法来产生感染力和想象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和真实。
同时还可以学到如何运用句式和段落结构的规律来营造情感,如何处理细节、自然画面和感受的反映等。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将其拆分为若干段落,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程度、要点和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三、写作实践在学习完《想北平》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北京的热爱和思念。
在写作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和主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想,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旅游、美食、历史和文化等,与北京有关的主题尤佳。
在选题时,要注意主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信心,例如遵循时代和生活的步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言语的使用和表达技巧。
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结构和排版方式来进行写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文章构思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文章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到句式、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对比等表达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自然和感人。
3、校对和修改。
学生在完成文章后,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认真的查错和修改。
《想北平》
整理笔记;完成学习训练。
目标达成分析
基本达成
课后反思
基本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
6、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在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并谈谈你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可齐读这些句子细细体会)
明确:比喻把自己对北平的情感比作对母亲的情感——情到深处反无声
第二段的后半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第三段的中间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补充一:关于老舍对于她的母亲的爱——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的他愤然投太平湖,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老舍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是他自诞生直至1924年赴英国这一时期的旧居。而太平湖与其旧居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老舍想到的是教给他“生命的教育”的母亲;最终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抒发感情,比比到位,如同天成。)
c)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
新场中学刘敏
一、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对北平强烈的思念和爱。
三、教学难点:
读写结合: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等。
2、认真阅读文章,提前思考课后练习。
3、课前听录音,进入情境氛围。
(二)课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