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2套)模拟试卷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通济渠)两岸兴起了柳孜、蕲、墉桥、灵璧等商业大镇。
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
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
这说明()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4.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的操控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5.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
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综合训练2-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
2.(2018·某某市高三联考)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B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2018·某某市高三统考)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某某北地区,故B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
【志鸿优化设计】2019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
阶段能力训练卷二中国近现代史(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2.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描述:“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他描述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4.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在当时主要涉及印刷、船坞、船舶修理等。
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A.便于列强经济侵略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5.下图为西方人在1895年绘制的一幅漫画《日本人进了中国店》。
图中一个全副武装背着现代化武器的日本矮子命令一个正想开溜的清朝官员:快把钥匙拿出来给我。
日本人在当时拿到“钥匙”后获得的好处有( )A.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同日本商定B.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日本军队可在北京到山海关沿线驻扎D.反对日本的中国官吏都得到严厉惩处6.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二检测试题1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二检测试题1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8年11月苏州五市四区高三期中〕19世纪末,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
其原因不包括〔〕A、用量子论、相对论指导生产B、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C、国家的统一D、电力、汽车等工业起步早2、〔2018年12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阶段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3、“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表达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4、〔2017年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23题〕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A、新航路开辟时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40、5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5、〔2017年12月广西老牌高中调研16题〕实业救国的思潮及其实践活动兴起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
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1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一)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今我朝(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
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3.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4.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满足了新时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C.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6.法国著名思想家菲利普·内莫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做了这样的阐释:“(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安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1Word版含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 [2013·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
……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
……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
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
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
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
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二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
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
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解析:第(1)问,分析以下材料信息的含义解答:“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一检测试题1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一检测试题1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8年1月漯河市期末4题〕2017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命100周年。
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A张扬民主意识B实现民族独立C结束专制独裁D确立民主宪政2、〔2018年1月江门调研20题〕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3、宣传画又名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以下宣传画按时间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4、〔2017年浙江会考13题〕在两极格局下,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于20世纪A、3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90年代5、〔2017年11月孝感市统考12题〕无论是古代的东方大国,还是近代西方国家,都通过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以下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6、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A.平民的斗争B.帝国皇帝的重视C.罗马的不断扩张D.法学家的努力7、〔2018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16题〕美国国会1791年12月15日批准了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一检测试题2
2019高三历史二轮能力提升卷一检测试题2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这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2、〔2017年9月扬州市调研20题〕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A、说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3、〔2017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9题〕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那么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4、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
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强化训练一及答案
阶段能力提升练(一)(第1~4讲)一、选择题1.(2016安徽江南十校3月)《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 )A.周天子地位衰微 B.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崩溃 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郑国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
平王对虢公比较信任,打算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于是郑庄公埋怨平王。
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
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
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
从此周、郑交恶。
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实质上反映了周代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A项属于现象。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郑之间存在血缘纽带,故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2.(2016四川成都三诊)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解析:西周时期,选官实行世卿世禄制。
从材料信息看,赵襄子提拔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该做法冲击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两位读书人在官读书,故A项错误;、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
答案:B3.(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机构外,大多只管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三省、六曹”等中央机构已经名存实亡,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集权的强,故项正确,D项错误。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二)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xx·宜宾一模)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
”据此说明( )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解析】选C。
私人也可以修史,“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可见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无关,故A错误;野史不如正史完整的观点过于绝对,故B错误;整体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原因是“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可见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故C正确;正史比野史更可信的观点过于绝对,故D错误。
2.“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解析】选C。
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对诸侯领土有一定限制,故C正确。
D在材料中没体现。
3.(xx·衡阳一模)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选C。
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礼法并重,故A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一) 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阶段能力提升练(一)(8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解析】选A。
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不是是非对错,故A正确。
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A。
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将诸侯纳入中央行政系统,科举制将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中央政府,都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
【拓展延伸】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高于法治。
(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在明朝解决。
(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3.《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督体制【解析】选C。
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A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C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D错误。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一)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一)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xx·武汉二模)《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的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解析】选C。
西周时期天子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故A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是亲属关系,故B错误;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故C正确;题干中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属于同姓关系,故D错误。
2.(xx·四川高考·T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选C。
唐朝时的中书、尚书令是三省长官之一,都是宰相。
具体解析如下:A.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B.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C.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D.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选D。
图片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货币,货币使用与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关,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B错误;货币有铜、金银,还有绢、帛,不能反映金属冶铸水平地区的差异,故C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西部、东北许多地区没有使用货币,货币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正确。
4.(xx·武汉三模)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分类1686年1753年1812年全国关税总额122.0495.6481.0运河诸关关税61.6150.5140.0沿海诸关关税18.2103.2177.5长江诸关关税37.3114.6134.7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解析】选C。
高考历史 二轮强化提能专训 综合检测卷(含模拟、调研试题,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强化提能专训综合检测卷(含模拟、调研试题,含解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乌鲁木齐诊断测验)据历史记载,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由于各田块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如右图所示。
下列关于“鱼鳞图册”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土地证,规定了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B.它成为古代封建政府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C.它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它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土地制度。
“鱼鳞图册”是明朝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因此答案为B项。
A项中的“最高限额”、C项中的“资本主义萌芽”、D项中的“局部调整”表述均错误,排除。
2.(2013·成都市诊断考)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削弱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及时代变迁对思想界的影响。
清前期大兴“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盛;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剧,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主要思想。
因此答案为D项。
3.(2013·辽宁五校联考)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材料意思相近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有用”“无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项符合题意。
4.(2013·成都市诊断考)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第1至4讲)(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某某一模)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
”据此说明()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解析】选C。
私人也可以修史,“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可见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无关,故A错误;野史不如正史完整的观点过于绝对,故B错误;整体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原因是“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可见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故C 正确;正史比野史更可信的观点过于绝对,故D错误。
2.“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X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解析】选C。
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X疆土,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对诸侯领土有一定限制,故C正确。
D在材料中没体现。
3.(2015·某某一模)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某某政治奠基【解析】选C。
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礼法并重,故A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C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错误。
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历史试卷 (一)有答案
2017届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历史试卷(一)一、选择题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3.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
”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4.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
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这段言论()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5.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6.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这表明了()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二
阶段能力提升练(二)(第1~4讲)一、选择题1.(2021山西名校联考)“春秋争霸〞“霸〞是伯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B.维护了当时分封制C.瓦解了当时宗法制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解析:此题考察分封制。
从材料中“霸〞字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这必然会冲击当时等级森严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争夺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宗法无关,故A、C两项错误。
答案:D2.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展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制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弊端。
其主要目在于( )A.节省中央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此题考察隋代地方制度。
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目是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而地方制度改革那么是要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故C项正确。
答案:C3.(2021广东深圳一调)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场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解析:材料中“专攻经学讲授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得益于当时选官制度——察举制,“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反映了察举制下大家族把持政权。
这说明当时察举制度存在弊端,应选D项。
A项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演变成门阀士族不等于在地方上形成分裂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会造成社会阶层固化,而非流动性加强,故C项错误。
答案:D4.(2021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惯例,而是以本朝官品作为门第上下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这种做法(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根底B.扭转了唐代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标准解析:从材料中“以本朝官品作为门第上下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
推荐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8.(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模块二 考能综合测评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考能综合测评(含解析)
模块二考能综合测评一、选择题1. [2014·郑州一测]占希腊某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该思想家()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 鼓励人们独立地理性思考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由材料可得出该思想家是苏格拉底。
A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C项是柏拉图的思想主张,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故选B项。
[答案] B2. [2014·襄阳调研测试]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德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
这说明()A. 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B. 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 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 《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宗教改革。
材料反映了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是反对教皇发行赎罪券,但由于德国社会矛盾尖锐而引发了社会的共鸣,进而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火焰。
答案选C。
[答案] C3.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里的“科学革命的胜利”指的是()A. 太阳中心说的提出B. 相对论的提出C. 进化论的提出D. 经典力学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进步对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作用。
由“17世纪”可排除早于17世纪的A,由“先决条件”可排除启蒙运动之后的B、C两项,答案为D。
[答案] D4. [2014·广西四市联合调研]“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阶段能力训练卷阶段能力训练卷一 中国古代史(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
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C.原始社会的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2.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材料反映出( )A.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B.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3.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B.墨子C.庄子D.韩非4.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实现了选贤任能C.实行了分封制度D.强化了郡县制度5.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春秋战国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耧车提高播种效率秦汉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6.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7.右图是在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之际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下列关于这一邮票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集体耕作的大农业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③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8.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9.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10.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过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纪念币的图案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
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 )A.涉及多个领域B.注重观察和实验C.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D.都是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11.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A.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12.元朝初立御史台。
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
”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
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
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13.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
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14.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据此可知( )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财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16.《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1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18.“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 )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20.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21.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运行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
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
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材料二 1905年废除科举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着深远之影响。
早在科举废除第二年,严复就指出,“此事乃中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废封建、开阡陌”相提并论。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也认为这是“1905年时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材料三 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
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
……清末民众不仅把新学堂称之谓“洋学堂”,还对学堂中的课程说三道四,“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菜为生活,入学堂是绝我生路”。
材料四 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
科举制虽以一纸诏书废除,但是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农村建立,这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就业,也带走了乡村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6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
(6分)(3)结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兴废?(2分)22.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3分)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