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ppt(6份打包)3
[金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 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 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 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 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例 2] 下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 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 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 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 可指其他儿子。
二、古代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 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 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提分攻略 [金钥匙] 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对文言实词 的专门考查,转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就为学生指明了备考 方向。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掌握一些基础 性的文化常识,是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绝招6 抓住关
绝招6 抓住关键联语境-文言翻译题练备考主打题一、(2016·江西省九江一中、临川二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其众。
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
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徙益州。
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
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
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
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
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
天圣以前,岁调民浚之。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
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
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
②料简:鉴别,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答案:C 解析:根据“便宜从事”首先排除D项,然后根据“上元张灯”“道遇戍卒”等关键词来断句。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文言断句 含答案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1) 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新人教版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突破课件:专题(2)文言文阅读-绝招(4,含答案)(1)guo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考查,都注重了文言文 命题共 学习的基础,注重夯实文言实词,传承历 性解读 史文化传统。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课本, “死记而活用”。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解答文化常识题 3 步走 1.调动积累推断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 举、名号、礼仪和宗法等,要调动平常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 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 2.依据语境解析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具体的语境相联系,其内涵比 词典中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 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 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 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 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 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绝招四 注重积累巧推断—— 文化词语题
题型 分类
常见文言实词
古代文化常识 1.选材特点:自 2015 年 起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古 代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 理解。选材立足课内, 兼顾古代重要文化传 统。 2.命题形式:主要采用 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 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 的识记和判断,有时也 在翻译题中考查。
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 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 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 .. 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 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 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1讲文言断句课件
考场答卷诊断
• (20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 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 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 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 从之。 •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 解析:文段说的是“王慎中为文”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解 题时,首先弄清楚时间关系,注意“初”“已 而”“乃”“久乃”等词语所表达的事理发展过程;其次弄 清楚动宾关系的语句,如“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 取”“悟欧曾作文之法”“焚旧作”等,这些句子不可分割, 应将其与别的语句断开;然后弄清楚人物姓名,如“欧曾” 指的是“欧阳修、曾巩”,“唐顺之”是人名。抓住这三点, 该题即可正确断句。 •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 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2.分析综合 C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2关文言传记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课件
傅珪假装不知道,拿着圣旨说:“谁是大庆法王,胆敢与至尊的皇上写在一起,这 是大不敬的事情。”皇帝下诏令不追究这件事,番僧求田地的事情也最终停止。傅 珪平时就像一个木讷的人。但到面对大事时,却毅然坚持,别人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最终因此触怒受(皇上)宠爱的权贵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标准像朝廷官 员一样,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没有施行。臧贤就经常在宦官中肆意诽谤他, 希望能让傅珪离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灾情,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的可怕。 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的灾情,傅珪于是说:“整个二百四十二年,灾变不过六十 九件。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动天打雷,冰雹降落星宿坠落,龙虎出现,地裂 山崩,共四十二件,而水灾旱灾还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 读文示范 •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传记,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 人物的任职经历和主要事迹,分析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 • 步骤一: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 • 请用双横线画出开头表现(或概括)主人公相关情况的语句。 • 步骤二:分析结构层次,把握主人公经历 • 请用双竖线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 第一层:写傅珪早期任职经历以修典为主。 • 第二层:写傅珪任职礼部,巧妙劝谏。 • 第三层:写傅珪守正不阿,坚持己见,触怒权贵。 • 第四层:写傅珪直言上书,得罪权贵,被迫退休。
19分(翻译10 分)
断句、文化常识(礼部、教坊司、 19分(翻译10 人物传记 节选 致仕、两京)、概括和分析、翻 自《明史·傅珪传》 分) 译 断句、文化常识(登进士第、兵 19分(翻译10 人物传记 节选 部、庙号、太子)、概括和分析、 自《宋史·孙傅传》 分) 翻译
年份
2015全 国卷Ⅱ
文本选材
第五层:写傅珪得到御史卢雍的大力称赞和推荐。 第六层:写傅珪去世,得到朝廷追赠。 步骤三:巧借阅读分析概括题,扫清阅读障碍 以第 3 题 B 项为例: 傅珪 任职礼部 , 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 点明对应区域 交代形象特征 于 屡有争端,上奏增多 ;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倾 , 他佯 由此可推断出相对应区域的大体意思,扫清了阅读 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 , 不理会给地的事第2关 文言传记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
2017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总复习课件17
1 . 下 列 对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部 分 的 断 句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A )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 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 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 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 /同苏轼奏 / 贬蕲州安置
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突破设想
本专题在熟悉考情、学会读文的基础上,根据高考的变化, 准备从新兴考点“断句和文化常识”入手突破,虽为新兴考 点,但考查的是考生的句读阅读和知识积累,实际难度有所 降低,从这两个考点入手能减轻考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 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 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 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 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 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 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 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增加自信心。然后,重点突破“概括分析和翻译”两大考点
,这两个考点是热点,也是难点,所以重点突破。
最后,再突破“实词和虚词”这两个轮换考点,名为轮换考 点,实际是隐性考点,在高考题中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在 文言文翻译题中这两个考点却是评分时的采分点。这样既能 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今年高考再直接设题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 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 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 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 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卷(Word含答案)(全国)1
2017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卷(全国)(用时:45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
出..祐.二年进士第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②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注①常平:官仓名。
②赇:贿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B.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C.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D.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答案 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教师版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二 文言文阅读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二文言文阅读一、【新课标Ⅰ】(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
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
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
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
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
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
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通用版)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
命题方向四翻译句子(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不能忍受龃龉,大多无法安身。
4分“但不能忍受龃龉”,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但禁不住抵触排挤。
”该生对“龃龉”一词该译不译,导致丢分。
(短板一:该译不译,文白混杂)(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雁的尸体,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上报给朝廷。
3分“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该生译为“尸体”,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短板二:脱离语境,生硬翻译)“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即”是“随即”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短板三:要点遗漏,字未落实)学生乙(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
4分“不能安其身”中“安”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的意思,该生不能甄别该词类活用,译为“安稳的”,导致丢分。
(短板四:该活不活,词意谬错)(2)副手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2分句中“副使”为官职名,不用翻译,该生译为“副手”,画蛇添足。
(短板五:不译而译,画蛇添足)的雁粪,便装入袋中暗示陈登云,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2017高考语文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2 第2讲
①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 设 分析,不正确的
审 题 要 点
解 题 要
①看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 容会有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 关事件;叙事,要分清事件的种类。 ②读懂题干。读全,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要 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正 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准对象,瞄准指向。 ①认真阅读原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锁定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不能混淆前 后事件。 ③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找出
• [答案] A • [解析] 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 性格分析,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 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 “直接表现”等字样,一般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中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是李台州想让老妇 人说出她是哪里人及其姓氏。④是李台州证 明他是老妇人的儿子,二人相拥痛哭。⑥是 “朝士”说的话,不能直接表现李台州的 “至孝”。排除这三项,即可得到答案。
•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 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 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 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 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 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 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 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 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 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 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
• 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 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 黯然神伤。 •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 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 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 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 规劝世风之意。
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章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考情领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
通经史大义,事母孝。
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
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
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
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
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
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
太祖..马驮沙,败张士诚..释之,命统所部从征。
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
取江阴兵,获其楼船。
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
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
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
茂才追北至浮子门。
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茂才力战,大败之。
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寻拔湖州,进逼平江。
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
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
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
平江下,还取无锡。
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
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
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
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
还军道卒。
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授:被授予B.士诚已焚瓜洲遁.遁:逃跑C.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薄:轻视D.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规:筹划解析:选C。
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薄”属于常见的多义实词,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引申为“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绝招三理解大意抓标志——断句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卷对断句的考查始自2014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对此又做了微调,把断句题放在了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小题的位置,顺序的调整是一种新的导向。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对此未做变动,足见命题人对文言文断句题的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断句题是一个送分题,因此,文言文阅读类题目要想取得高分,断句题不容有失。
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断句选择题3步走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
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如果是史传类文本,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
具体来说,标志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词语,二是句式。
1.根据标志词断句续表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一、(2016·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再迁兵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尚书。
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以司空致仕。
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答案:D 解析:根据句意,抓住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进行断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第一节文言翻译【备考攻略】一、文言文翻译的四个步骤(一)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三)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四)誊。
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
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二、文言文翻译需关注的六个采分点(一)句子大意。
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二)关键实词。
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三)重要虚词。
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四)词类活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五)固定结构。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六)特殊句式。
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三、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通用版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2文化常识
命题方向二 文化常识(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高考考查的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理解。
如“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表述就不够准确,应该是君位一般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但有时也不是,如唐太宗、雍正皇帝等。
表现相近事物的名称,要仔细区分其不同。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针对短板一、二)第一步 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除”一词在学过的课文中出现不止一次。
如在《荆轲刺秦王》中,出现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在《苏武传》中,出现过“扶辇下除”,在《陈情表》中,出现过“除臣洗马”等。
第二步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
如对“除”的理解,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应理解为“清除、解除”,在“扶辇下除”中,作“台阶”讲,在“除臣洗马”中,可理解为“任命、授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一、(2016·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再迁兵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尚书。
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以司空致仕。
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节选自《宋史·宋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答案:D 解析:根据句意,抓住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进行断句。
画线句的正确标点为: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
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
合姓名言之为不祥。
”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指“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答案:A 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庠喜好读书,文学名闻天下。
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读书读到老也不倦怠,并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撰写过《补音》。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
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时,他担责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
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原本宰相推荐他弟弟宋祁,但皇上一向认可宋庠。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
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被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答案:B 解析:“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错,根据原文“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是宋庠被包拯奏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
【参考译文】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到开封雍丘。
天圣初年,他考中进士,开封府试、礼部考试都是第一名。
当时仁宗亲自策问贤良、茂才等科,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在一起考察。
宋庠说:“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
”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
密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盗。
”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
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
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使王澥被判死罪。
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
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
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
”仁宗没有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他,于是就改名为宋庠。
宝元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衔任参知政事。
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事,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
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职衔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
仁宗向来意在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
皇祐年间,宋庠升任工部尚书。
皇祐三年,宋祁的儿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交游。
而张彦方伪造皇帝敕牒,替人补选官职,被判死罪。
谏官包拯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也请求离职。
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衔任河南知府,后调到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两次升职后担任兵部尚书。
他多次说:“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
”(宋庠)以司空职衔退休。
去世后,谥号元献。
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都以文章学问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
他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校订《国语》,撰写《补音》三卷。
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会做。
”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
等到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借给县人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其他的病所致。
而沈邈的儿子被府吏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只有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高有德的人。
他的弟弟叫宋祁。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权德舆,字载之。
父皋,见《卓行传》。
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
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河南,辟置幕府。
复从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判官。
杜佑、裴胄交辟之。
....。
韩洄黜陟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
贞元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舍,漂杀人。
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今霪雨二时,农田不开,庸亡日众。
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裴延龄以巧幸进,判度支。
德舆上疏斥言:“延龄以常赋正额用度未尽者为羡利,以夸己功;用官钱售常平杂物,还取其直,号‘别贮羡钱’,因以罔上;边军乏,不禀粮,召祸疆埸,其事不细。
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
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
”疏奏,不省。
十九年,大旱,德舆因是上陈阙政曰:“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感人心者流惠泽,和气洽,则祥应至矣。
畿甸之内,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仆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
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
今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
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
”又言:“漕运本济关中,若转东都以西缘道仓廪,悉入京师,督江、淮所输以备常数,然后约太仓一岁计,斥其余者以粜于民,则时价不踊而蓄藏者出矣。
”又言:“大历中,一缣值钱四千,今止八百,税入如旧,则出于民者五倍其初。
四方锐于上献,为国掊怨,广军实之求,而兵有虚籍,剥取多方,虽有心计巧历,能商功利,其于割股啖口,困人均也。
”帝颇采用之。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侍郎。
复德舆自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复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
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
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
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
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B.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C.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D.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进行分析、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