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4单元 长方体-5 有趣的测量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
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
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5课时 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5课时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物体体积的测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体积测量的有趣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体积和容积的定义,熟练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多种测量体积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实践探究的热情。
教学难点1. 体积单位换算中的精确计算。
2.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3. 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水、沙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些不规则物体,如石头、玩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体积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体积的存在和意义。
2. 新授:详细讲解体积和容积的定义,演示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介绍不同的体积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体积测量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体积测量方法的理解。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体积单位换算和体积测量的题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体积的定义、单位换算、测量方法等核心内容进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旨在为下一课时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
---本教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要素进行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积测量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备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备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渗透转化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在本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
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
他们对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
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三、教学目标1. 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等物体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 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 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问题。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自主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
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思考解决方法。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出可行的测量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进行测量。
3. 交流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5节 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5节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来探究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学会如何减少误差。
3. 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2.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 误差的认识与减少误差的方法4. 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2.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 误差的认识与减少误差的方法难点1. 误差的认识与减少误差的方法2. 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教学PPT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游戏,引起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如何解决?新课导入1. 讲解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展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2. 引导学生认识误差,并探讨如何减少误差。
实践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体验测量的过程。
2.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何处理误差。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经验,讨论如何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测量中的误差,并学会如何减少误差。
板书设计1. 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2.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 误差的认识与减少误差的方法4. 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5 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5 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第五课时,主要内容为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换算,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并准确地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放置尺子、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刻度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测量工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卷尺、测量工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换算的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4. 讲解: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技巧。
5.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
6.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测量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列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正确的测量方法的步骤。
通过图示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换算和测量的方法。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单位换算题目。
2. 完成练习册上的测量题目。
3. 进行家庭测量活动,记录测量结果,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幽默的测量〔求不规那么物体的体积〕。
教材剖析:本节课是在先生曾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看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出现的。
要使先生经过观察、比拟,掌握不规那么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先生的知识面,浸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剖析:本班级先生,大局部学习仔细、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局部男生生动好动,爱思索。
关于探求数学效果有着极端浓重的兴味,喜欢自己入手处置效果。
在他们身上还清楚地存在着儿童的天分,好动、猎奇等。
关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局部先生掌握得比拟扎实。
教学目的:1、阅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进程,探求不规那么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浸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那么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那么物体的体积。
3、在实际与探求进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处置实践效果,提高灵敏处置实践效果的才干。
教学重点:让先生掌握不规那么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灵敏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处置实践效果。
教具预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假定干瓶教学进程:一、导入1、同窗们,周末教员在整理房间的时分,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平面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可以直接经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那么物体。
〔板书:规那么物体〕4、如今请同窗们再观察教员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外形的物体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_4.5_有趣的测量》_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
这部分内容紧贴生活,对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2.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以下教具:1. 透明容器。
2. 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
3. 石头。
4. 大豆。
5. 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六、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能力,对于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设计测量方案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测量。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3. 实例讲解: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测量方法的应用。
【轻松备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第5课时 有趣的测量
【轻松备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第5课时有趣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使用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换算;2.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长度的概念。
2. 长度单位的换算1.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2.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练习题。
3. 测量长度1.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2.使用杆秤进行质量测量;3.练习题。
4.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2.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3.测量长度和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观察;2.讨论法:通过问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工具进行测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观察。
2.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1.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2.指导学生掌握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完成。
3. 测量长度1.教师向学生展示尺子的使用方法;2.让学生亲自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3.教师向学生展示杆秤的使用方法;4.让学生亲自使用杆秤进行质量测量。
4. 实际问题解决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2.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法;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展示解决方案;4.教师点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测量长度和质量的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一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测量长度和质量的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巩固和提高。
同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表达方面还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需要加强课堂口语表达的练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为五年级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来维持。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等基本几何体的特征,以及一些基本的几何运算。前置知识或技能主要包括:能够识别和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的特征;会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可能存在的障碍有: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几何体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有: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包括排水法、溢水法等;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采用“逐步呈现”的方式。首先,我介绍长方体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引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如排水法和溢水法,并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问题,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排水法、溢水法等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5 有趣的测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知识,但对一些特殊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可能还不熟悉。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2.难点:特殊情况下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测量工具(尺子、卷尺、量筒等),教学课件。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测量场景,如建筑工人测量房屋、厨师测量食材等,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测量场景?测量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测量过程,注意测量准确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给定的长度、面积、体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案。
教材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求,而是先问学生“要测量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制定可行性的方案。
接着出示淘气的测量方法——排水法,也就是水面升高了多少,石块的体积就是多少。
然后向学生介绍测量石块体积的其他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学本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量杯、长方体容器、不规则形状的石头、直尺、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形状可不是只有长方体正方体这般单调。
比如,老师今天带来的石头、钥匙、土豆、苹果(实物展示),这些物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对比,有什么特点呢?生:它们都是不规则的物体。
师追问:回答的真好!那这些不规则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知道他们的体积吗?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一个平等交流、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以实物展示,更是变抽象为直观,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5 有趣的测量 -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微教案)一、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五节《有趣的测量》二、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不规则石块的测量过程,要知其所以然,会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使学生感悟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理念通过微课展示给学生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点的产生、发展和结果,拓宽知识面,培养观察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
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让学生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经历测量石块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数学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3、解决问题: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情感与态度: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八、教法与学法教法: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我本着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理念,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爱上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为本节课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慢之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4.5节“有趣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量角器、卷尺等。
2. 掌握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如不规则图形的测量、生活用品的体积计算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卷尺、计算器、PPT课件等。
2. 学具:直尺、量角器、卷尺、练习本、草稿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现象,如不规则图形的测量、生活用品的体积计算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测量案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书本的面积等,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课桌的长宽高、计算书本的面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有趣的测量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如测量电视的尺寸、计算冰箱的体积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测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四长方体-5 有趣的测量
《有趣的测量》导学案学习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叫做它们的容积。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教师指名读)学习方法指导:观察课本46页的内容,重点看粉底色部分的文字,思考:怎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
2.四人一小组交流独立学习的收获和疑问,重点交流准备怎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3.分工明确,做好汇报准备。
四、展示点拨选一个小组作主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汇报,可相互提问,质疑,辩论。
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1.汇报交流2.教师点拨: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从上面两个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必做题:练一练第1.2.3题选做题:练一练第4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5 有趣的测量
有趣的测量。
(教材第46、47页)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量杯、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生:底面积×高。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苹果、乒乓球、鸡蛋等等。
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1.测量石块的体积。
师:出示不规则的石块,我们要想知道它的体积怎么办呢?(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淘气的测量方法)我们先来看看淘气是怎么做的,谁来说说淘气的实验过程。
生:首先在长方体水槽里放上合适的水,测量出长方体水槽的长和宽,还有水面的高度。
然后把石块放入长方体水槽里。
水面会上升,测量出水面的高度。
计算出水和石块的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了,即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也按照这个步骤来测出石块的体积吧。
学生以组为单位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生:我们一开始在水槽里放的水少了,石块没有完全浸没在水中,所以第一次我们测量失败,我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水槽里的水要适量。
师: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不行?生:不行,因为露出来的部分的体积就测量不了了。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测量的结果表示出来呢?(V物体=V水上升)【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2.用另一种方法来测量石块的体积。
师:出示教材第46页第二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情景图。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5有趣的测量》精品教案 (3)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有趣的测量教学内容大课题长方体(2)共 1学时本节内容有趣的测量第学时目的要求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分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实践、操作法教具学具水槽、水、石头。
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提问:这里有一个石块,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先想想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让学生讨论找出最佳方案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试一试第1题:,“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2、第2题:本题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2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25)一、教学目标•知道厘米、分米、米的定义及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简单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发现生活中测量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运用换算关系;2.难点: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测量的精度和误差控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练习册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册等。
四、教学环节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估算它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让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2. 新知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板书等方式,介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和定义,并演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然后,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量杯等),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种测量工具。
3.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介绍如何把测量结果换算为厘米、分米、米等单位。
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问答,教师可对学生提问进行引导。
4. 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教室或者校园中,寻找需要测量的物体,让学生上台展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让学生归纳总结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练习与反馈(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纠正和补充说明。
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教室或校园中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并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导和提醒。
五、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厘米、分米、米的定义及其换算关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和精度控制技巧。
同时,教师通过拓展延伸和练习反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1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提高观察、分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细致、准确、合作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长度测量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 长度单位的认识:介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等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教授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实际测量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练习,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
4. 单位换算: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5. 测量游戏:设计测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测量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中的精确计算和实际测量中的准确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2.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新授1. 长度单位介绍:讲解各个长度单位,通过实物展示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各单位的大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和卷尺,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 实际测量练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阶段:巩固与练习1. 单位换算: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测量游戏:设计有趣的测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在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量代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乐于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自己,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惰性,兴趣不高。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验证方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前四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体积的含义、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生来说运用已有知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仍有些难度,希望通过本课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探索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2. 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体验“等量替换” 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长方体水槽、烧杯、水、尺子、土豆、课件、多媒体展台、数学书教材·过程(一)设疑导入1. 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个故事, 好吗?(播放视频) 看后问学生: 为什么乌鸦会喝到水?上升水的体积和小石子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上升水的体积=小石子的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有趣的测量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
(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容器,水,不规则石头,烧杯,量杯,水槽,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如:苹果、乒乓球、鸡蛋等等。
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应该怎样求呢?
二、学习新课
1.测量石块的体积。
如下图,要测量石块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
(1)液面升高法。
淘气是这样测量的,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单位:cm)(出示教材第46页淘气的测量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
先在长方体水槽里放上合适的水,测量出长方体水槽的长、宽,及水面的高度;然后把石块沉入长方体水槽里,此时水面上升,测量出这时水面的高度。
②计算方法。
算出放入石块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再减去放入石块前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即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教师归纳:淘气这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叫作液面升高法。
液面升高法概述:
先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装入一定量的水,测量放入石块前水面的高度,再把石块沉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算出水面升高了多少厘米。
因为石块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所以石块的体积就是升高部分的水的体积。
现在,按照上述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组织交流测量结果,说一说,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用液面升高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一定要保证让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且水没有溢出,这样水面升高部分水的体积才相当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V物体=V水上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
(2)溢水法。
下面是另一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按照图示的步骤说一说,怎样能知道石块的体积?(出示教材第46页测量石块体积的情境图)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
先把烧杯里倒满水,放在水槽里,然后把石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里,水会溢出流到水槽里,再把水槽里的水倒在量杯里,记录下此时量杯的刻度。
②计算方法。
量杯里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教师归纳:这种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叫作溢水法。
溢水法概述:
将杯子放入盆中,给杯子装满水但没有溢出,然后把石块放进杯子中。
因为石块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杯子中的水会溢出,石块的体积就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量杯中,直接量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
现在,按照上述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组织交流测量结果,说一说,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如果被测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要用细棒把被测物体压进水中,使水刚刚没过被测物体,这样溢出的水的体积才相当于被测物体的体积。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V物体=V溢出水。
(3)方法类比。
说一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回答: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等积变形”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理解“等积变形”的道理。
】
2.明确测量对象。
上述两种方法适合测量哪些物体的体积?
组织全班交流,整理汇报结果。
总结:上述两种方法适合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串项链、一块鹅卵石……不适合测量体积过大或过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
第1题:72-55=17(mL)
17 mL=17 cm3
第2题:2×1.5×0.2=0.6( dm3)
第3题:(600-250)÷2=175(mL)
175 mL=175 cm3
第4题:答案不唯一,如:数100粒黄豆,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100粒黄豆的体积,再除以100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1.怎样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液面升高法,也可以用溢水法。
2.用液面升高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水面会升高,升高水面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2.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空间,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积极感情,达到了预期效果。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在一个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水箱中,有10分米深的水。
如果在水中沉入一个棱长为3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那么,水箱中水深多少分米?
分析:把这样一个铁块沉入水中,此时它被完全浸没,水面会自然上升,则用水和铁块的总体积除以长方体水箱的底面积,便可知水面的高度。
解答:30厘米=3分米
(15×12×10+3×3×3)÷(15×12)=10.15(分米)
答:水箱中水深10.15分米。
解法归纳:在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放入物体(完全浸没)后,容器中的水深等于水和物体的总体积除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
相关知识阅读
乌鸦喝水的秘密
不知道各位小朋友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没有,知道乌鸦是用什么方法才喝到瓶子中的水吗?这其中有个数学小秘密,我偷偷来告诉大家。
乌鸦发现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发现周围有小石子,于是衔来石子,放入瓶中。
每放进一块小石子,水面就会上升一次;投进的石子体积越大,水面上升得就越高。
这是因为投入的石子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于是,它就把与它体积相等的水“挤”上去。
也就是说,被“挤”上去的水的体积恰好等于投进石子的体积。
石头的体积难以求出,那是因为它的形状很不规则。
如果我们能计算出被它“挤”上去的水的体积,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只要我们用一个长方体器皿,就很容易算出被“挤”出来的水的体积了。
假设这个长方体器皿底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放入石头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那么石头的体积是4×4×2=32(立方厘米)。
乌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借助小石子,使瓶中的水面上升,从而喝到了它想喝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