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版第11册《教正负图形设计》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正负图|浙美版1
15正负图形一、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美版11册第13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本课内容是以正负图形欣赏为主,通过学生对一系列的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正负图形,拓展学生的直接想象空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授课采用激趣、游戏、讨论的方式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配合,同时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也可以为上好本课奠定一定基础。
三、教学设计: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通过大量新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游戏巩固学习内容,最后通过练习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正负图形,使学生视觉上得到一次震撼,并了解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的含义。
2、了解正形负形的概念。
3、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空间、明暗、形色等识对正负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4、通过本课训练能利用正形和负形组合的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有趣的图片,拓展自己的直观想象空间。
五、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接触,感受正负图形,并对其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通过游戏引导和图片欣赏使学生了解正形和负形组合方法,并能利用此方法设计图形。
六、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正负形训练游戏使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这类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空间。
七、教学过程:一、由一张神奇的图片导入,提问揭题:师:盯住图1中间的4个小点,坚持20秒。
然后慢慢闭上眼睛……你会发现什么?生:……师:根据利用人的“视觉停留”的原理,并揭题。
(教师通过视觉游戏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进而引入主题)二、分析讨论,探究方法请同学观察《鲁宾杯》师:你看到是什么?生:人脸。
生:是杯子……师:那老师来教你怎么看哦,请大家仔细注意黑色花瓶,你就会发现两个人脸就成背景了吧,如果你注意人脸呢,花瓶是不是又弱了呢?大家试试。
小学美术《正负图形》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负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正负图形。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剪纸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正负图形的基本原理。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正负图形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我认为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正负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举例:通过实例分析,教授组合技巧,如形状的搭配、色彩的运用等,引导学生掌握组合方法。
(4)作品评价与表达: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举例:制定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创作思路、技巧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正负图形的定义及其特点:重点讲解正负图形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正负图形的特点,使学生理解正负图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举例:以简单的剪纸为例,展示正形为剪纸部分,负形为剩余部分,说明正负图形的关系。
(2)正负图形的创意设计与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基本形状进行创意设计,掌握正负图形的表现方法,如重叠、组合等。
19 正负图形 《 正负图形 》是 浙教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1册第 13 课
拓展应用
标识设计
招贴广告
阳
阴
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 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
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正形
阳
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叫“负形
阴
共用线
浙教版第11册第13课
正负图形是指由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图形组成的图形,即一个部 分图形(形状)成为另一个图形(形状)存在的条件,他们间相互 依存,互生互长,彼此的一条轮廓线(共用线或边)呈现各自互借 的关系,称为正负图形。 正负图形大都有一种共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现相互借用、 统一和谐的关系,具有生动有趣并能满足人的视觉快感的艺术魅力。
鲁宾杯 你看到了什么?
“正形”---“负形”--共用线
脸 杯子
正形是什么?负形是什么?找找他们的共用线
正形是什么?负形是什么?找找他们的共用线
走近大师 埃舍尔
鱼雁图
走近大师 福田繁雄
政治海报《种族主义》 《U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咖啡馆》海报
作业要求
1、为自己创设一种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或对立或依存的关系,比如“大鱼 吃小鱼”,“风车转”“蚕吃桑”……进行创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进行创作,如剪纸拼贴 蜡笔水彩… 3、注意注意表达简洁,两者交接界处的处理要巧妙,同时注意外形的处理 也要恰当。 4、注意使用剪刀安全,废纸统一放置小纸篓。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第15课正负图形》说课稿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第15课正负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的第15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体验正负图形在视觉上的特殊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正负图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负图形,感受正负图形的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正负图形的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对生活中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正负图形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负图形,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学会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生活审美水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学会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运用正负图形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正负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正负图形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正负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正负图形的创作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小组成员的作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负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正负图形的概念、特点和创作方法。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正负图形的相关知识。
创意图形之正负图形分析
共生图形 共生图形大都有一种共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现相互 借用、统一和谐的关系,具有生动有趣并能满足人的视觉快感的艺术魅 力。
中国民间年画
正负图形
在一种共用线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如道教传统的道教太 极图纹,以中心曲线(共用线)构成阴阳两极,黑白两个鱼形纹,俗 称阴阳鱼,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 的哲理,且不论它的深刻含义,单从图形设计的巧妙性来说,成功地 运用了图底反转,对比强烈却又融汇合一。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负图形的应用
1、正负图形在招贴图形上的应用
2、正负图形在标志上的应用
(三)创作正负图形
▲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使用正负形时注意表达简洁,两者交接界处 的处理要巧妙,同时注意外形的处理也要恰当。 作业量及尺寸:在A4纸上每人创 意10个图形 ▲ 训练目的: 我们常说“一语双关”,语言是这样,视觉化的图形语 言同样是这样。人们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 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正 负形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引导学生 要用第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
共生图形
共用图形
正负图形
共用图形是指由不可分别的两个部分图形组成的图形,即一个部分 图形(形状)成为另一个图形(形状)存在的条件,他们间相互依存, 互生互长,彼此的一条轮廓线(共用线或边)呈现各自互借的关系,称 为共用图形。共用图形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正负形的形态,另一种是形 与形相互借用的形态——共生图形。 形与形的相互借用形,是指部分形作为各自形象,共同使用形并转 变各自不同的含义。
(一)正负形的艺术形态特征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设计,在众多的艺术流派里,受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影响最大,超现实主义画派将人的潜意识 精神现象转换成视觉图像,这种方法使无数艺术家和设计师与传统守 旧的、封闭的思维告别,走向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视觉天地。图形创意 设计要求不仅要强调艺术、语言的大众化及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更确 切的说是设计,是应用。那么我们讲到共用形的设计,我在上课时也 讲到这个问题,学生也很困惑,不知从何着手,我总结了共用形的艺 术形态特征。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 正负图形丨浙美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正负图形丨浙美版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认识正负图形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探索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负图形的定义,学会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2. 创意设计正负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正负图形的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正负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2. 学生分享对正负图形的感受和认识。
3. 教师总结正负图形的定义和特点,导入新课。
二、探究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如:旋转、翻转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3. 教师总结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并进行示范。
4. 学生根据变换规律,创意设计正负图形。
三、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板书设计:1. 正负图形的定义。
2. 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 学生的创意表现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并运用正负图形进行创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细节:正负图形的变换规律。
2014正负图形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花火——《正负图形》教学反思思考问题1.如何做到美术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怎样增加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3.尝试何种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已有经验大胆创新?案例描述背景:《正负图形》原本是浙美版11册第13课的内容,属于六年级教材。
因为新教材改版,现在放到了四年级的教材上面,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改变。
当第一次拿到新教材看到这课的时候我就很感兴趣,因为在以往四年级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这个内容,不大接触和研究,比较陌生,也是自己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乘这一契机,给自己一个展现的机会,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计划和方法,希望能够上一堂有趣的美术课。
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正形和负形图底转换、形的重复、多形组合等构成方式的设计原理,能画出简单的正负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导入、欣赏、体验结合的教学方法,了解正负形设计的创意手法,并尝试设计有一定关联的正负图形。
3、情感态度:使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作品,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
难点: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正负形创意手法设计出有一定关联的图形。
教学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内容,分辨正负形游戏,快速寻找边缘线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认识这类的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善于发现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创作,设计出有趣的正负图形,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设计内容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图一1、了解正负形的概念2、观察《鲁宾杯》,比较分析,认识正负图形1、说一说,你的感受。
(教师演示鲁宾杯)2、概念:正形与负形的指的是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两张对视的黑脸和白色的花瓶正形是脸,负形是瓶子1、正形和负形的概念在学生的认识中都比较模糊。
2019-2020年六年级美术上册 正负图形 教案 浙美版
2019-2020年六年级美术上册正负图形教案浙美版教学目标: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
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教材分析: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
在一个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
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按照“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这一物理学原理,正负线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
正是由于这种抗衡、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图底关系,有时就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
大师们精到掌握和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正负形作品大放光彩。
设计师们利用正负图形这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美妙之处。
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如: 儿童的智力填充游戏,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广为传播的太极图形——中国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天地人关系的本质。
同时本课中借助了埃舍尔的较多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
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教学重点:欣赏大师作品,学生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彩纸和剪刀等。
(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
(1)游戏激发兴趣。
提问:是你的眼睛骗了你,还是精心设计的图形迷惑你了?它们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吗?引导学生找出共用的关键线形,同时课件显示“图”与“地”的区别。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5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5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正负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正负形的奥秘,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正负图形作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对图形有基本的认识,但对于正负形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但对于如何将生活中的图形转化为美术作品,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正负形的概念,初步掌握正负形的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正负形的概念及创作方法。
2.如何将生活中的图形转化为美术作品。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负形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3.生活用品(如树叶、纸杯、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树叶、纸杯、玩具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图形美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正负形的实例,如阴阳、日历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负形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中的正负形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实践,将生活中的图形转化为美术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借鉴。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5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15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学会利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正负图形实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正负图形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创作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学会利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负图形的概念。
2.如何利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正负图形的特点。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利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创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正负图形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实践操作。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正负图形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正负图形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正负图形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正负图形的特点。
然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正负图形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尝试利用正负图形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正负图形模板,供学生参考。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创作更加复杂的正负图形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如:利用正负图形创作图案、装饰画等。
浙版第11册《教正负图形设计》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教版第11册第13课的内容,属于教材体系的“设计应用”领域。
小学美术新课标对(5~6年级)的“设计应用”作了如下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对(7~9年级)的“设计应用”要求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由小学六年级的“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走向初中的“进行创意设计”。
纵观中小学1-18册的美术书,我们发现,小学六年级开始,学生涉及和广告创意有关的正规设计课程,如11册《正负图形》、12册《奇思妙想》,也就是说,对于广告创意方面的内容,六年级是一个零起点。
同时新课标也提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对象该课是第11册的内容,上课的学生应该是六年级学生,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学对象改成了五年级的学生。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所以《正负图形》放在五年级来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这毕竟是六年级的课程,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且在教材的分析中,我们也了解了广告创意方面的内容,六年级是一个零起点。
所以我们先进行了试教,我们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成符合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经过试教发现,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五年级学生无法理解哪个是正形?哪个是负形?由于不同的学生关注点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正负形概念,学生A认为这是正形,而学生B 可能认为这是负形。
四年级美术正负图形教案
四年级美术正负图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学会通过对比、组合等方法创作出具有创意的正负图形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负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正负图形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正负图形的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学生准备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绘画和制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正负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解:教师讲解正负图形的概念,解释正负图形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创作一个正负图形作品,讲解创作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创作一个正负图形作品。
5. 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正负图形,拍摄或画出图片,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富有创意。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正负图形,学生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正负图形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负图形的对称性,学会如何利用对称原理创作正负图形。
2. 培养学生对对称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正负图形的对称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正负图形对称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正负图形对称性的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学生准备彩笔、水粉、剪刀、胶水等绘画和制作工具。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正负图形对称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正负图形-浙人美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正负图形-浙人美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正负图形是一种通过色彩和形状表现出来的几何图形,主要表现出图形中正面和负面的关系。
正面通常是清晰、明亮、凸起、有立体感的部分,而负面则是模糊、暗淡、凹陷、缺少立体感的部分。
2. 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1.纸板拓印法:将纸板剪成需要的形状和尺寸,再用颜料块按在纸板上,然后将纸板放在要印的纸张上轻轻拍打。
印出的图案就是正负图形了。
2.剪纸法:将纸张剪成需要的形状和尺寸,然后将剪好的纸张放在另一张纸上,根据凸起和凹陷的不同,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填色。
填色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层次的处理,以期达到立体感的效果。
3.粘纸法: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片剪好,然后分别粘在底纸上,根据颜色的亮度和色调,找出正面和负面,将正面涂上明亮的颜色,负面则用暗淡的颜色进行填补,最后将整个图形进行组合,达到立体效果。
3. 教学重点1.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
2.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
3.正负关系的处理。
4. 教学难点1.正负关系的处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形状的处理,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和掌握基本的美术构造。
三、教学过程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1. 教学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
2.演示正负图形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正负关系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2. 活动设计1.学生欣赏一些正负图形的作品,认知形成正负关系的审美观念。
2.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剪纸或纸板拓印的活动,加深对正负图形创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3. 课时安排课时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介绍正负图形的基本概念观察多种正负关系讲解演示正负图形的创作过程学习正负关系创作方法练习模仿并训练正负图形的创作技巧制作纸板和剪纸总结小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收集素材第二课时: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1. 教学内容1.教师讲解正负图形的创作方法,介绍不同的创作方式和要点。
【K12学习】小学美术第十一册全部教学教案(浙美版)
小学美术第十一册全部教学教案(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全部教学教案一、总体思路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已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五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
全册共有16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时代新貌、校园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创造天地、艺术瑰宝六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教学目标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才,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才,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设计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三、教学方法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苗子一定是在让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达到自身进一不发展的目的。
正负图形教案
正负图形教案教案标题:正负图形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识别正负图形的概念。
2. 学生将能够运用正负图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3. 学生将能够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案时间:1个课时(45分钟)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引入正负图形的概念,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观察教室中的不同图形,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否是正图形或负图形。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正图形和负图形的定义和特征。
- 解释正图形和负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正负图形的案例,要求学生分辨它们是正图形还是负图形,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案例的特征和规律。
4. 练习与巩固(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正图形还是负图形。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们的答案,并与同桌分享思路。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正负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 鼓励学生反思他们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和困难。
教学资源:1. 教室中的不同图形实物或图片。
2.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扩展:1. 将正负图形的概念与其他几何概念(如对称性、平行线等)进行联系和比较。
2.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正负图形,并解释其特征和规律。
3. 制作正负图形的拼图游戏,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解释的准确性。
3. 学生对正负图形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备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难度。
正负图形-浙人美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正负图形-浙人美2011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2.掌握正负图形的绘画方法;3.让学生具备观察物体的能力和提高对形体、线条的感受和表现能力;4.增强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正负图形的概念;2.正负图形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难点1.正负图形的认知;2.正负图形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教学内容(1)正负图形概念的讲解•正负图形的定义;•观察正负图形的方法。
(2)正负图形的绘制方法•绘制正负图形的基本形态;•绘制正负图形的变形和组合。
(3)课堂练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正负图形的练习。
2.教学时间安排本次教学时间为4个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正负图形概念(1课时)•第二课时:正负图形的绘制方法(1课时)•第三课时:正负图形的绘制实践(1课时)•第四课时:课堂展示及作品点评(1课时)五、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与演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构造和表现方法。
2.操作练习老师进行现场示范,学生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负图形的绘制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教学要点1.正负图形的概念正负图形是指通过画面中的形体与空白互相划分,来构成的画面。
正负图形的构成是通过物体的互相关系和空间的划分来实现的。
2.正负图形的表现方法通过线条的表现、笔触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来实现正负图形的表现。
七、教学评估与反思1.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练习和作品展示;•学生课后作业。
2.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负图形的概念和表现方法。
教师还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负图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正负图形》是浙教版第11册第13课的内容,属于教材体系的“设计应用”领域。
小学美术新课标对(5~6年级)的“设计应用”作了如下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对(7~9年级)的“设计应用”要求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由小学六年级的“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走向初中的“进行创意设计”。
纵观中小学1-18册的美术书,我们发现,小学六年级开始,学生涉及和广告创意有关的正规设计课程,如11册《正负图形》、12册《奇思妙想》,也就是说,对于广告创意方面的内容,六年级是一个零起点。
同时新课标也提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对象该课是第11册的内容,上课的学生应该是六年级学生,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学对象改成了五年级的学生。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所以《正负图形》放在五年级来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这毕竟是六年级的课程,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且在教材的分析中,我们也了解了广告创意方面的内容,六年级是一个零起点。
所以我们先进行了试教,我们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成符合六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经过试教发现,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五年级学生无法理解哪个是正形?哪个是负形?由于不同的学生关注点的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正负形概念,学生A认为这是正形,而学生B 可能认为这是负形。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五年级学生对正负形的概念理解有难度,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概念只需要一笔带过,五年级对概念需要深入理解。
策略: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什么是正形,什么是负形。
2、欣赏正负形时,五年级学生关注的只是正形是什么动物,负形是什么人,而无法理解正负图形具有“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物理学原理,以及正负形共生的巧妙性。
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埃舍尔的作品,理解正负形共生是通过“共同边缘线”。
3、对于正负图形创作时: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等等,学生能理解但是设计的时候作业较为呆板及时间比较仓促。
从这一点看,我们认为五年级学生在动手能力和思维开阔方面还是弱于六年级。
策略:舍去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等的练习,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单个正负图形的设计认真落实。
这样使单个正负形的教学更充分,也使时间更充裕。
解决了以上几点的问题,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美术作业。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过于关注正形,而负形往往被忽视,而关注负形能让学生在写书法、刻印章、画图形……的时候,形更准确,思维更开阔。
新课标也指出通过“设计·应用”领域,学生应达到“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所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清楚地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关系。
②能画出简单的正负图形。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探究式赏析,了解正负图形的概念和关系。
②学生通过赏析、第一次作业练习解决正负图形如何共生的问题,并能设计最简单的正负形。
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案例、赏析作品,了解正负形设计的创意手法,尝试设计有一定关联的正负图形。
3、情感价值观:①让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和愉悦感。
②通过该课使学生能将正负形的观察、设计方法学以致用。
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赏析正负图形及第一次作业,了解设计正负形的概念及基本设计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赏析、案例分析及第二次作业,能够尝试运用正负形创意手法设计出有一定关联的图形。
学生能将正负形的观察、设计方法学以致用于生活。
七、教学准备(学生)铅笔、、铅画纸、黑色记号笔等。
(教师)课件、铅画纸、黑色记号笔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过程1、了解正负形的概念⑴分析鲁宾杯(图1)(图2)(图3)<课件显示:图1>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黑色杯子和两张白色的脸,教师介绍这就是有名的鲁宾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出示具有代表性的鲁宾杯,通过观察学生了解鲁宾杯基本的图形:杯子和脸。
教师将杯子移出学生视线之外,只留白底<课件显示:图2>,教师问学生现在你看见什么了?(学生回答白底,黑色杯子移走,两张白色的人脸也不见了。
)教师抓住时机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白色的脸和杯子有关,)将杯子再次移回到图中,学生开始仔细观察杯子的,发现杯子上有人脸。
<课件显示:图3>教师点明黑色杯子是正形,是“图”,白色人脸是负形,是“底”。
为了防止学生有歧义,和学生约定在本课中我们可以认为深色的是正形,浅色的是负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地引出正形和负形,学生明白正负形概念和关系。
⑵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正负图形)⑶考眼力介绍荷兰画家埃舍尔,欣赏埃舍尔的正负形画作图4、图5、图6。
(图4)(图5)(图6)<课件显示:图6>提问图中的鱼和大雁是如何共同存在于画面中。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的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欣赏埃舍尔的作品,巩固对正负形的了解。
通过观察鱼雁图,开始关注鱼和雁的共生问题。
2、分析正负形共生的原因⑴再次分析鲁宾杯(图7)(图8)(图9)(图10)<课件演示:图7>教师提问鲁宾杯的正负形是如何共生?因为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线,这条线既是正形的边缘线也是负形的边缘线。
由此得出结论:正负形都有一条共同边缘线。
【设计意图】再次分析鲁宾杯,得出正负形都有一条共同边缘线才能共生。
⑵游戏:找共同边缘线欣赏正负图形,找图8、图9、图10中的共同边缘线。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对共同边缘线的理解。
3、第一次作业⑴作业一:(时间3分钟)利用鲁宾杯中的人脸做负形,人脸线做共同边缘线(如图11),添加一个黑色的正形。
参考图例(图12):(图11 )(图12)(图13)⑵教师取苹果图做示范(如图13)⑶学生作业,教师指导【设计意图】初次设计正负形,让学生了解负形、共同边缘线、正形之间的关系。
同时检验学生是否有设计正负形的能力,为第二次作业的难度提升做准备。
⑷初略点评学生作业4、正负形的关系正、负形像好朋友,那正形爱找什么样的负形做好朋友呢?师生一起分析了解。
(图14)(图15)⑴案例分析<课件演示:图14>师问鲨鱼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鲨鱼很凶恶,会吃人,吃其它的鱼,牙齿很锋利。
师问如果给鲨鱼的牙齿这边添加白色负形,下面有三种图形你觉得那个负形最好<课件演示:图15>选择一鱼骨头、选择二鱼、选择三松树师生通过自主探究,决定选鱼骨头作负形。
因为鱼骨头和鲨鱼的牙齿形状相近,鲨鱼爱吃鱼,鲨鱼吃完鱼就剩骨头说明了鲨鱼的残忍。
从分析中,师生得出结论:正形和负形之间的关系:形相近、有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案例,学生了解正负形之间是有关联的,向学生指明了设计正负形的方法和捷径,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⑵欣赏评析说说下面的负形找了哪些形相近、有关联的物体来替代?为什么(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16用鱼骨头来做猫的脊梁骨。
(猫爱吃鱼)图17用虫子来替代苹果烂的部分。
(苹果被虫子吃了)图18树会生病,树又让你想到什么?(啄木鸟)图19……图20……【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评析的互动,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正负形中正形和负形的关联和彼此之间表达的含义。
这样有效地巩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了思路。
⑶欣赏浏览(组图21)(组图21)【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欣赏、思考,激发创新思维,节约教学时间。
5、第二次作业作业二:设计有关联、有趣的正负形若干,用黑白表现正负形。
时间为12分钟。
(组图22)6、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做正负形作业,教师来回走动,随时观察学生的作业、思维动态,及时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有关联、有趣的正负形,感受正负形的趣味。
7、展示评价欣赏当音乐停地时候,学生的作业时间结束,学生自主上台在投影仪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先说正形、负形,再说他们之间的关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介绍,互相欣赏,感受同龄人的创意,感受正负形设计带来的乐趣。
8、正负形的应用(图23)(图24)(图25)正负形的设计我们常常在标志中看到,如:中国银行的标志。
(图23)在书法学习中(图24),我们也可以把正负形的观察方法应用进去,我们不仅要关注黑色的字形,也要专注白色的形。
在篆刻学习中(图25),我们不仅要关注刻的图,如:舞动的北京,也要专注图外的形,如:红色的部分。
……教师小结:同学,在生活中,有很多和正负形有关的事物,我们不能仅关注正形,要转换视觉,学会关注负形,这是一种新的观察方法。
它就像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经常的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就会比别人发现的更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转换视觉,是对他们观察方式的一大改变,将此方法应用于学习,能有效地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效率。
十、作业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正负形及正负形的作品。
第一次作业设计:初次设计正负形,让学生了解负形、共同边缘线、正形之间的关系。
检验学生是否有设计正负形的能力,为第二次作业的难度提升做准备。
第二次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有关联、有趣的正负形,感受正负形的趣味。
这三次作业都是一个有梯度的、层层递进的练习,其出发点就是要把教学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新课程里提及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因材施教。
对于《正负图形》一课,我们考虑到是五年级学生,初次涉及广告创意的内容,所以把目标指向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第一次作业,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坡度很小的作业,从作业的情况看,100%的学生都能完成。
在第二次的作业中,我们提高了难度,但是作业设计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及课前预习的不同,第二次作业还是能看出作业的层次性。
十一、课后反思把该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较好,原因有三:1、该课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出示鲁宾杯,学生就被吸引了,加上课件的技术性,开课2分钟,学生就沉浸在教学中。
2、学情摸得较准,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教学有梯度,所以最后教学重难点都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