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新常态”,逼出中国式新营销
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证券市场不断调整结构、优化服务,也逐步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结构、制度等多个角度研究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116.67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同时,A股市场已有超过5.5亿户股民,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投资人口数量。
证监会不断开放市场,如不断推进沪港通、深港通的改革,引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有助于推动未来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结构在市场结构方面,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大致形成了“股债并举、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其中,股票市场作为最为常见的融资工具之一,与资本市场的其他工具合作,形成了多种融资渠道,满足了企业不同层次和领域的融资需求。
此外,在债券和期货市场方面,也形成了规模庞大、产品多样、交易活跃的市场体系。
三、市场制度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调整,如《期货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股票交易规则》、《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格式》等。
并且,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加规范、透明、公正。
此外,还加强了交易所的市场监管,优化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市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总之,新常态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市场规模和活力都大幅提高,市场结构日趋成熟,市场制度不断完善。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加强与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的联系,开放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品种,加强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商品化程度,使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具备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201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B类)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喝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效! 4.待监考⼈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律使⽤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应⽴即停⽌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待监考⼈员确认数量⽆误、允许离开后,⽅可离开。
⼆、给定资料 资料1 2015年1⽉26⽇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和企业界⼈⼠座谈会。
会上,来⾃⾼校、科研单位、⾦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各抒⼰见,来⾃互联、电⼦信息、创业投资、建筑材料等⾏业的企业负责⼈分别就⾏业发展及经济⾛势谈了看法。
⼤家认为,在去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这是很不容易的。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发展进⼊新常态,必须按下全⾯深化改⾰的“快捷键”,⽤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打造“双引擎”,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加速成长,实现新常态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使保持中⾼速增长、迈向中⾼端⽔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解放和发展⽣产⼒,当前就是要促进⼤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草根原创”迸发出的新元素、新模式汇聚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创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他表⽰,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
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向中⾼端⽔平迈进,归根到底是靠企业。
创新是⼈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
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要靠创新。
近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发展,主要动⼒还是来⾃于改⾰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主体。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
快速发展取得 的成就 已经不复存在
“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 了粗放
经 营、快速发展的阶段 ,进入 了一个不创新 、 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 的新的历史时期 。 我 国经济之所以3 0 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 ,
是 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 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 :
第一 ,l 0 年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经济面临着 崩 溃的边缘 ,即 “ 穷” , “ 穷 ”的另一方面就
蠢 ,
式 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我 国经济进入 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 ,即人们所讲 的 “ 新常态”。
“ 新常态 ”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 的
自然 放缓 。这是 基 于 以下 的分 析 :
第一,要从昔 E l 的G D P 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 挣脱出来 ,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 自然而然但确 实有效 的增长速度 。要重塑经济
济规律 自发作用使然 。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 制度建设 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 的角度看 ,相
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 、按了葫芦上来瓢 , 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 了宏 观调控 的作用 ,更不 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 第三 ,通过合适 的制度安排 ,激发大众 的
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 ・ 费尔普
边 的世界 ,特别是不能清楚 地了解上世纪7 0 年
力量推动 ,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 D P 竞赛 ;六 是G D P 崇拜 ,速度第一 ,而不是速度 、质量、效 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 中,核心是G D P 崇拜和
行政力量推动 。这样 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 国经
代世界上其他 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 ,亚洲 四小
增长的心理底 线 ,认清经济发展 的规律 。要清 楚地把握 当前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创新 ,是调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转型升级:由过去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稳中求进: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但稳中有进,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也意味着我国可以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转向内需: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内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4. 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新常态的一个特点。
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将继续推进国际化程度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5. 管理调控: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调控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有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全球经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进下,中国的经济正在逐步恢复,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首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十分强劲。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六稳”目标,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内需稳、产业链稳。
尽管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不得不裁员、减产,但总体上就业市场保持了相对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出现了逐步回升的迹象。
同时,中国经济结构已经逐渐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落实。
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新兴产业、消除产能过剩等方面表现出不俗的实力。
其次,中国的对外开放态势明显加强。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来到中国市场。
尤其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全面互联互通,对外贸易进一步增长。
在疫情背景下,中国内需增长乏力,但其与外部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流动性和扩展空间。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具有前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也仍面临一定的风险和难题。
首先,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中国需界定自身的发展路径及优势层次,面对投资与技术支持等诸多挑战。
其次,随着制造业竞争趋势的加剧,面对来自新兴市场的压力,中国需以更为关注的内部创新应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日益增长。
总之,中国经济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优化内部结构、开放对外扩张、创新系统建设等自上而下的宏观运营模式和内容不断衍生出新生力量,中国经济将不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带动着一系列有变化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本文将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
过去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去式,中国经济需要适应更为合理的中高速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规模和速度。
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形势。
中国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中国还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中国经济还需要应对一系列的外部挑战,比如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这些挑战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潜力。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从而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也在加快向服务业和消费升级转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服务业潜力巨大。
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提供更为可持续和稳定的增长动力。
中国还有着空前的开放机遇。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改革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加速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还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这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的内需支撑。
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呢?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轨道。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困难两方面。
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调整困难则是由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开放合作的机遇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调整加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挑战是必然的,但也是机遇的源泉。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
挑战之一是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自然也会减缓。
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压力,尤其是在面临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另一个挑战是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容易。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推进和创新的引领。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升级提供了契机。
开放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
只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才能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摘要】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这种新常态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中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转型方向应该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如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市场策略和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转型之路并不容易,需要在持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企业有望在新常态下找到发展新动力,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展望值得期待,在转型的道路上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企业,转型,挑战,影响,必要性,方向,策略,路径,发展展望,重要性,发展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逐步深化、创新驱动力增强。
这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将主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国内方面,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新阶段,城乡、区域、产业、收入等方面矛盾交织,引起了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在外部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低迷,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只有通过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也意味着中国企业需要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1.2 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消费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表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速逐渐稳定在6%左右。
2.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注重推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3.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
4. 人口结构变化: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产生了影响。
中国积极推动人口政策调整,促进优生优育,提高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
5. 环保和绿色发展: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强调节能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6. 开放合作: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7.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改革。
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这些表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创新、转型、绿色和开放发展。
这一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互动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新常态。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传统产业的投资增速逐渐降低,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
一方面,投资对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效率提升能够提高质量和竞争力,这意味着产业质量的提高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总体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中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税收负担等,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创业。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三、加强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必须加强创新和提升科技含量,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等领域,中国需要更多的投资和研发,提高技术含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因此,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总之,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
中国需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和提升科技含量等方面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2019-07-20【摘要】⽬前,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平趋于稳定增长阶段,社会整体经济模式逐步完善,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这种状态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进⼀步探索提供发展新思路。
结合国际经济发展整体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本⽂对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进⾏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运⾏与发展⼀、引⾔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之⼀,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增长,是推进社会主义整体建设与完善的重要保障。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正⾯临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增长速率缓慢的趋势,结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平,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的“新常态”进⾏分析。
⼆、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进⾏解读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域逐步拓宽,“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多种因素,对中国经济四种“新常态”进⾏分析,可以为国家经济多⽅⾯的发展调整提供落脚点,引导“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中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升;此外,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四种“新常态”的分析探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处于瓶颈期的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对国家中部分企业发展来说,也是⼀次艰难的挑战。
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进⾏分析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性要求。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四种“新常态”1.新旧增长点的交替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表现为新旧增长点的交替。
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点是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两⽅⾯,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家整体经济结构中所含的⽐重逐步提⾼,传统经济增长点以公共服务业为代表实施发展转型,但新旧增长点的经济运⾏管理结构在我国国内⽣产总值中所占的⽐重较低,从⽽出现新增点的发展与旧增长点的发展稳定性处于不断交接变化中,对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稳定性发展,推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趋于稳定,需要对经济增长模式中增长点进⾏把握,合理规划新旧增长点之间的稳定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发展动⼒⽀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实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实例1. 电商业务的蓬勃发展:在新常态下,中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通过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营销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多样化的购物方式。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电商业务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推动,成为了许多企业和消费者的首选。
2. 创新科技应用的推动:在新常态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日益强调,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许多行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在交通出行领域,中国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京东健康为用户提供了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等服务,方便了人们的医疗就诊。
3. 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促进农产品的上行通道。
农村电商让农民通过线上渠道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提高了农产品的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农村电商平台顺丰控股发挥了其全国性的配送网络和物流能力,帮助农产品实现了跨区域销售,并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壮大。
例如,在旅游业领域,中国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在教育培训领域,中国的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通过云端课堂和在线作业辅导,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 产业升级与转型: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注重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快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促进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蔚来等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上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实例。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全面升级产业结构。
制造业升级需要应对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压力,但也为提升技术含量和降低成本提供机遇。
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和优化,但也为就业和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但也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需要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经济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经济转型、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发展、科技创新、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经济转型压力下的挑战和机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制造业升级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
随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这既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压力,也为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也不可忽视。
随着消费升级和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中国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需要寻找更多的创新发展路径。
城乡发展差距的挑战和机遇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技创新的挑战和机遇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中之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摘要】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结构调整与升级、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与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积极推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推动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加大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仍需解决这些挑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开放、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全球化、成果、挑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常态之中。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成为关键,中国经济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竞争力和创造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在国际合作和全球化背景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化进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未来,中国经济需要继续努力,解决新常态下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经济逐渐从传统的依赖资源和劳动力驱动转变为注重创新和效率驱动。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第一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增速开始呈现平稳缓慢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1. 产业结构调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面临转型,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
2. 劳动力市场变化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工资水平逐渐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
3. 消费结构变化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对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越来越感兴趣。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从数量追求向品质追求的转变。
第二章:新常态下应对的挑战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1. 外部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正在从西方为主导向东方为主导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了各国的竞争。
中国在面临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还必须应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
2. 政策和技术的转型政策和技术的转型也是新常态下的挑战。
中国政府需要对祖国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技术革新也要得到积极的推动,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3.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也是新常态下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这一领域,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保持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二是如何通过改革发展新的竞争力。
第三章: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中国政府应该以改革为基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1. 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应该加快转型方式,及时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的方向转变。
2. 市场化改革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
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激励创新创业精神,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长速度放缓。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逐渐降低。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已经接近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必须转向更为注重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经济模式。
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过度产能和债务问题,中国经济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结构性调整。
最后,中国经济在加强开放与合作的同时,也要防范全球贸易逆风的挑战。
在当前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中国企业需要积极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供给侧改革,以适应这一新常态下的挑战。
二、微观层面除了宏观层面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新常态下也面临着许多微观层面的挑战。
以下是其中一些:首先,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需要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还需要企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和管理改进,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模式。
其次,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
这需要企业从消费者需求、市场趋势、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最后,许多企业还需要解决人才短缺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在新常态下,企业需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并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和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种措施,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1.1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经济增速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概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但仍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市场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投资和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1.2 新常态的背景和内涵新常态的背景和内涵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这种新阶段与过去高速增长的时期有所不同。
新常态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双重作用。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常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质量提升、结构调整优化、动力转换升级、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动力转换和持续增长。
新常态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球竞争力。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和把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状况、以及投资和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新常态背景和内涵的解读,以及对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揭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的意义在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理解新常态下的经济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2014-09-30李稻葵当前,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
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并不全面。
其原因在于,这种分析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些内涵,即哪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表现之一: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这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中国旧的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出口,二是房地产。
它们将会逐步地、有一定反复地退出。
其中,出口的增长将直接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
总体上看,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但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这个大背景推动下,加之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会出现波动式的下降。
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将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
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
这些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等。
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这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是居民消费。
笔者按照经济学标准重新计算了中国的居民消费,发现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自2008年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
这种波动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同,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来自于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因此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
新常态含义及解读
新常态含义及解读一、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重要论述。
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二、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场合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作出了全面阐述。
习近平: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我在去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三、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点和趋势性变化。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大方面阐释“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特征。
会议指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以“满格”姿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精彩
以“满格”姿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精彩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路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改变了过去只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而是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手机支付、共享单车、在线购物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上。
中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力度,大量的高速铁路、地铁、公路等交通工程相继建成,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了环境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还体现在对外开放上。
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国际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
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国人民以满怀信心和豪情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精彩。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富裕的生活,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以满格的姿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精彩。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精彩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还表现在教育、文化和社会治理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营销的瓶颈市场化以来,中国营销一直备受质疑,质疑通常是拿跨国公司的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对比,然后证明中国营销是“落后的”。
然而,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
我们总不能说中国经济“宏观上是成功的,微观上是失败的”,也不能说那些快速成长的企业“在方法上是错误的”。
于是,我和金焕民老师开始为中国营销辩护,并总结为“中国式营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营销在表象上有两个重大差别:第一,主流产品体系的差别;第二,营销方法的差别。
主流产品体系的双低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有两个产品体系,一个是“代工”的产品体系,产品符合西方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另一个是“内销”产品体系,产品满足国内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
“中国制造”占领世界,说明中国的制造能力能够满足世界标准。
某段时间,“出口转内销”甚至是某种价值标签。
然而,中国国内的品质普遍受到质疑,这里固然有不良厂商的非法行为,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一轮又一轮消费“启蒙”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
”—中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过程中,最后胜利者的主流产品基本如此。
“价格战”曾经广受质疑,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产业集中过程中的必然,“价格到底”有助于完成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启蒙”,让收入普遍不高的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得起”。
同时,“价格到底”也是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武器,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让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消失了。
当然,“价格到底”的结局,必须伴随着“品质到底线”。
“品质到底线”是指品质已经到了国家标准和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底线,它在本质上与“假冒伪劣”不同。
营销方法的差别:“挥霍资源”的资本。
这源于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出身”不同:跨国公司是“资源挥霍型营销”,因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前已经“功成名就”,当然要发挥资源优势,其表现就是“高大上”的品牌营销。
中国式营销总体上讲是“资源积累型营销”,因为“白手起家”的中国企业没有资源优势,“边赚钱,边发展”。
所以,中国企业流行的是“深度分销”、“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等。
那些曾经被贴上“央视标王”标签的“资源挥霍型”的企业,多数缺乏持续“挥霍资源”的资本,只能是“赌徒”式的“资源挥霍”。
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总体是不成功的。
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一般有三类企业:一是在技术上有中国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GE等;二是在大众时尚类产品上的象征型企业,如苹果;三是在主流品质营销方法上“接地气”的企业,如可口可乐提出的“3A策略”(买得到、买得起、乐得买)。
中国式营销可以总结为两点:从产品上来说,提供最基本的大众满足;从营销手段上讲,在渠道体系(商业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努力做到更快更好地接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
如果有人说跨国公司的营销是1P(产品、品牌)营销的话,中国营销就是3P营销(价格、渠道、促销)。
可以说,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基本做到了“2A策略”,即买得起(价格便宜)、买得到(渠道建设)。
因此,只有中国才会出现“渠道驱动优先于品牌驱动”的现象。
中国市场的“新常态”过去,中国GDP年增长10%是常态,这是低水平的增长;现在,中国GDP增长7%~8%是“新常态”,但这是成熟经济体的增长。
客观地讲,中国企业的“双低”(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在过去是常态,是符合中国当时总体消费能力的正常状态。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果中国营销还是过去的状态,那中国营销才是真正落后了。
营销最基本的竞争法则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那些曾经倍受敬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抱着那套“先进”的营销方法企图“教育中国消费者”,而不是适应中国消费者。
中国企业曾经被视为“落后”的营销方法,恰恰是适应市场的结果。
但是现在,市场正在发生悄然巨变:中国营销的“新常态”,就是中国消费者已经变了:中国消费者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行业的全面“启蒙”;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消费者的“口感”和“鉴识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承认下列两个基本现实:第一,除汽车等少数行业外,中国多数行业进入了饱和状态,消费数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例如,中国方便面消费量是下降的,啤酒行业的增长缓慢。
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爆发式”、“井喷”等词汇,正与中国营销集体告别。
第二,中国主流产业的行业集中已经基本完成,高集中度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寡头垄断。
在这样的行业,通过挤压对手发展已经不可能,除非对手犯错,寡头垄断的格局总体上是“恐怖平衡”状态。
从发展空间看,中国企业的数量增长已经很困难,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空间,否则,只能徘徊。
上述现象,是中国营销必须正视的“新常态”。
从数量增长到价值提升大约5年前,当《中国式营销》出版时,我们就意识到,中国需要新营销,并且一直在苦苦思索新营销是什么。
营销的进步,要从对消费者的认知开始。
金焕民老师对中国营销目前的困局有一个精辟的描述: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之间的矛盾。
市场繁荣,意指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
行业低迷,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无法通过目前的营销体系得到满足。
市场繁荣与行业低迷的矛盾,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价值的提升得以解决。
产品价值的提升,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提供新一轮消费满足;二是为企业新一轮增长创造空间。
从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变为价值提升。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光明在乳制品行业第一轮整合过程中,从2000年开始,因为固守低温错失常温全国化,从老大沦为第三。
直至2011年品类完全差异化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开始发力,光明的常温困局才被打破,而且,其培育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2013年单品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106.5%)、利润之高(毛利率50%,比普通牛奶高二三十个点)超出想象。
莫斯利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不是“双低”产品,它是价值型产品,它的营销也与以往的乳制品不同(重视终端推广,以“试饮”和送礼打开市场并累积口碑而来)。
然而,它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莫斯利安的案例说明:只要有好产品,不怕消费者不买单;只要有好产品,新品牌能够迅速立足。
另一个案例也能说明问题。
雪花啤酒原来走的是“高开低走”的路线,品牌上走高端形象,实际上走低价路线,销量很快上来了。
现在,雪花啤酒的一个子品牌“勇闯天涯”一下子把主流价格提上来了,每瓶6元的产品,竟然有200万吨的销量,成为啤酒最大的大单品。
啤酒行业现在流行的罐装啤酒,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放在几年前,罐装啤酒还是高端啤酒,没法成为主流,瓶装才是主流。
现在,罐装正在成为新的主流,价格已经不是问题,价值才是关键。
然而,很多行业仍然陷在数量增长的逻辑中。
以方便面行业为例,20年前的主流方便面,现在仍然是主流。
20年前消费者觉得好吃的方便面,现在已经很难吃了。
现在不是消费者“吃不起”,而是消费者“买不到”更好吃的方便面。
当类似方便面这样成熟的行业,仍然依靠“加一根火腿肠”来竞争时,这样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
从消费者频繁更新智能手机来看,只要有好产品,消费者愿意买单,消费者买得起单。
这是目前新的营销现实。
主流产品换代鉴于目前各行业的主流产品普遍打上了强烈的“双低”的痕迹(行业整合阶段的后遗症),所以,这样的产品未来一定会被边缘化。
这是一个基本理念:行业“启蒙”阶段的主流产品,扮演着阶段性产品的角色。
只要“启蒙”完成,它就逐步会被边缘化。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推出换代产品时,倾向于采用新品牌的原因。
因为老品牌已经打上了“双低”的烙印。
采用主流产品升级的方法行不行?现在看来,产品升级基本上行不通。
消费者不仅需要好产品,还需要完全不同的感受。
产品升级,不容易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受。
有效的方法,恐怕只能是主流产品换代—产品上一个全新的台阶,甚至与过去完全区隔。
这是价值提升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主流产品换代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产品要真的好。
以食品为例,过去为了降低成本,添加大量填充物。
初期添加时,感觉不明显,持续添加并且比例越来越高,最后形成了“双低”。
而新生代的主流产品,则一定要在品质上全面提升。
第二,完全不同的感觉。
内在的品质要与外在的感觉相匹配。
外在的感觉,涵盖范畴很广,包括爽心悦目(形象打眼)、定位独特(独特概念等)、情感诉求等等。
第三,价格要比现在的主流产品高一倍左右,否则,区隔不明显。
比如,现在主流方便面的价格是2元~5元/包(盒),换代产品可以是5元、8元、10元的产品,只要真的好吃,消费者有这个消费能力。
从中国式营销到中国式新营销营销环境的变化推动营销升级。
以往的中国式营销,既是中国消费者数量庞大和极低的消费能力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碎片化的市场结构决定的,更是中国企业体量偏小这个基本现实决定的。
比如,中国原来基本上没有现代商业渠道,中国企业的“渠道驱动”并非中国企业的主动选择,而是面对碎片化的商业结构的必需选择。
中国企业的集中选择背后,必然有它的选择逻辑。
从中国式营销到中国式新营销,除了产品换代之外,还必须正视中国营销环境的变化:第一,商业体系的成熟。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18%,提升到2013年超过53%。
现代商业与城镇化正相关,虽然中国仍然有相当原始的渠道体系,但现代商业已经成为主流,渠道碎片化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好产品被渠道阻隔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第二,中国企业积累过程的结束,已经有了进行短期“营销挥霍”的资本。
第三,网络传播手段的出现,使得原来需要付费的传播,门槛变低。
只要是好产品,口碑传播速度就能加快。
中国式营销,实际上起到了在各行业启蒙的作用,包括品类的启蒙、品牌的建立、产品标准的建立。
中国式新营销,不存在品类启蒙和品牌建设的问题,品牌信任问题也因为中国企业总体品质的提升有所缓解。
中国式新营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价值接受的问题。
以前只能偶尔尝试性消费,或根本无力消费的产品,现在有了消费能力。
那么,怎么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怎么接受更高的产品价位?怎样使价值型消费传递下去?这是中国式新营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现实是:由于换代产品普遍稀缺,消费者实际上处于“饥渴”状态。
只要是好产品,只要消费者尝试过一次,消费偏好就会建立。
这是中国式新营销建立的前提条件。
中国式新营销的特点:快速建立新的消费偏好。
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以推广为主导的营销体系。
以推广为导向的营销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通过精心选择的推广点,给消费者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方式称为推广(不同于以往的促销)。
推广方式可以是品尝、试用和其他让消费者初次尝试或购买的方法。
第二,它有助于迅速让消费者建立产品偏好。
消费者品尝或购买后,充分感受到产品与原来主流产品的巨大差异,快速形成新的偏好。
第三,有助于形成口碑传播的力量。
它有两个传播渠道,一是消费者之间的传播渠道,比如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二是渠道之间的传播,因为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终端做推广,在精心选择的终端做推广,其效果也会延伸到其他终端,进而形成渠道的口碑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