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合集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总要求下,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引言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意义和其中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与经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社会与经济相互作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社会是由个体和群体组成的,而经济则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活动。

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经济的支持,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增长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满足。

例如,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但这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发展。

此外,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也对实现共同繁荣至关重要。

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人民的消费需求和社会的稳定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和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政策协调政府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政策协调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来实现。

例如,经济政策可以鼓励投资和创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政策可以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

2. 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与技能培训是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3. 公平正义和法治建设社会的和谐需要公平正义和法治的支持。

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法治建设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 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

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而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S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

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经济增长。

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

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耍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协调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

社会和谐保障措施

社会和谐保障措施

社会和谐保障措施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的基石,而保障社会和谐的措施则是确保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手段。

为了实施社会和谐保障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实施。

此外,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

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民生福祉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在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强化对企业的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腐败等方面的工作,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和公正,确保人们享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合法的财产权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权益保障。

应加大力度推动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加大养老保障力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宁;完善失业保障体系,提供就业机会和失业救济;加强工伤保障,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等。

四、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维护社会治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公安机关的力量,提升社会治安维护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犯罪的发生。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民众积极应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挑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加强文化建设,增进社会凝聚力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应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方向。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民主、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这些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梦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一、选择题I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一、选择题I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一、选择题I: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问题上,中共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A.经济发展B.民主建设C.科教进步D.社会和谐2.十六届十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3.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4.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经济上的目标B.生活上的目标C.整体性目标D.政治上的目标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A.经济基础B.政治基础C.阶级基础D.社会基础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C.发展有序D.秩序良好8.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A.具体内容B.方针政策C.指导思想D.行动纲领9.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A.公平和正义B.以人为本C.协调发展D.和谐二、选择题II: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十六届十六中全会强调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A.以改革促进和谐B.以发展巩固和谐C.以稳定保障和谐D.以和谐提升稳定水平2.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经验是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2008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主要措施包括()A.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C.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教育3.十六届十六中全会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就是必须()A.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B.坚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C.同时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D.继续强调发展建设问题,不断提高人均GDP水平4.2006年7月10日至12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一)

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一)

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摘要: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关系,这已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

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

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经济发展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稳定了,政府和企业才能专心于发展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社会不和谐,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

我国在和谐社会发展上有过深刻的教训,文革期间,政治动荡,社会秩序紊乱,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稳定的社会。

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平安建设及综合治理应知应会

平安建设及综合治理应知应会

平安建设及综合治理应知应会平安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平安建设是党中央从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平安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实现社会政治安定,防控体系完善,经济运行安全,文化活动健康,法制环境优良,群众安全感增强。

3、平安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开展好建设平安县活动,进而开展建设平安市、平安省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

4、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5、平安建设责任人是怎样定位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设的责任。

6、开展平安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五项工作机制是什么?(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2)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工作机制。

(5)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7、平安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开展好建设平安县(市、区)活动,进而开展建设平安市(地)、平安省(区、市)活动,推进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有经济强大了,社会的物质基础才会更加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的安定和谐才能得以巩固。

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经济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注重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只有社会和谐了,才能够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例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的平等、公正、共享等理念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对于经济发展的长远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也需要充分尊重个人权益。

经济发展不应仅仅以追求高速度、高增长为目标,而是要关注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需要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实际利益,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在充分尊重个人权益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调关系。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市人大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课题组发表时间:2008-6-4浏览次数:753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强调优胜劣汰,追求效率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缺乏效率的企业和缺乏竞争力的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财富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失业、贫穷、伤残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保障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市场无法解决、不愿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这就产生市场失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而,客观上要求能够有某一种制度来应对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的缺陷。

社会保障制度适应了这种要求,并应运而生。

政府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克服了市场缺陷,逐步解决了整个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降低了个人的竞争风险,解除其后顾之忧,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社会保障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完善的,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具体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就会产生,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

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张“安全网”,从而有效缓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济发展 , 不断提高 民族地 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增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 , 特别是要做好 “ 十

省总人 口的3 . %。全省建立 了2 2 民族乡, 75 8 5个 占
全 国 民族 乡 总 数 的2 % 。20 年 末 绝对 贫 困人 口 1 05 还 有 27 , 7 万 占全 国贫 困人 口的 l% , 全 国第 一 。 1 居 在 绝 对贫 困人 口 中绝 大 部 分是 少 数 民族 ,全省 5 0 个 扶 贫开 发重 点县 中有 3 个 自治 地 方 的县 ,全省 6 10 一 类 贫 困乡 镇 中有 7 个 在 民族 自治 地 方 或 0个 9
经济和优势产业 ,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 发展特色
农 业 、 牧业 和绿 色生 态产业 。提高 农产 品加工 能 畜 力 , 断优 化 农业 结 构 。坚持 科 学 开发 利 用 、 育 不 培 民族地 区支柱 产业 。要 充分 发 挥 民族 地 区 的水 电 资源、 矿产 资 源 和旅游 资 源 , 大力 支 持 非公 有 制 经
持 力度 。 进发展 促
民族乡。可以说 ,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 康, 就不会有贵州省 的小康 , 没有少数 民族和民族
地 区的 和谐发 展 ,贵州 省 构建 和 谐社 会 的 目标 就
不可能达到。面对民族工作 的新形势 、 新任务 , 我 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
能安定有序 , 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
发 展是 硬道 理 ,发展 是 党 执政 兴 国 的第 一 要 务 ,这 些 重要 论 段都 表 明发 展 是解 决 一 切 问题 的
根本 , 不发展 , 就要落后 、 受穷 , 也就失去 了社会和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平等自由的精神环境,发展协调和有序的社会关系,打造一种多元文化、多彩生活的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基础和条件。

首先,要加强民族宗教的和谐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与宗教融洽共生的关系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民族团结与宗教和平相融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民族宗教和谐关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为民族宗教文明实现和谐共融奠定基础。

其次,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要化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济和政治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为此,要彻底政府经济管理制度,坚决抵制腐败分子的贪污行为,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个公民都能公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此外,要健全社会治理和社会行为管控体系。

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在当代社会中,建立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下面将从这些领域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措施。

一、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在一个国家中,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首要保障。

政治稳定意味着国家的治理体系健全,政府的决策能得到有效执行,并且各个社会群体都在法律框架内平等参与政治活动。

政治稳定需要政府具备有效的领导能力,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确保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行公正的法律审判。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调解工作,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全体公民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减少社会不平等和矛盾。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鼓励创新和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保障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减少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三、文化交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进而增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政府需要加强文化领域的投入和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服务,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同时,政府还需要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氛围。

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政府需要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解决好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构建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国民幸福指数提升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动协调发展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得到协调,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首先,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其次,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

二、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各阶层的均衡发展。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标准,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

三、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推动协调发展需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首先,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此外,还需加强生态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推动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

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并推动协调发展,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跨越了自身发展的历史性关键节点。

经济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哪里?本文将从“发展和谐经济”、“完善经济体制”、“落实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谈一下。

发展和谐经济和谐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和谐经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它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经济综合效益,还要着眼于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

发展和谐经济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和谐共生;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只有实现和谐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完善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方面,要落实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扩大私营经济的比重,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深化财税改革,建设现代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转型发展。

只有完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落实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

当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职业人士的流动性增大,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得到愈发的凸显。

落实社会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力度,满足广大民众对于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要求,为创造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动力。

综上所述,只有持续发展和谐经济、完善经济体制、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努力,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理想境界,实现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是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核心。

和谐社会是在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合理解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济发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同时,经济发展还是平等、民主和法治的前提条件。

只有整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机会更加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为核心目标,不断促进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了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

同时,中国还通过推进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等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体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创新,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还将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加强文化传承、巩固法治、推进环境保护等措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发展不是一切,但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一切。

经济发展为实现社会繁荣、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条件。

总之,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美好的未来。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

面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的不协调局面,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标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积极采取措施,将社会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有效配置,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大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谐是指构成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或因素相互配合维持事物处于正常活动的状态,和谐的对立面是冲突乃至解体。

从区域经济学原理上看,和谐社会就是要求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区域差距适度,区际关系良好,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1.殷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和谐社会”,绝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穷二白”的“和谐社会”,而应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殷实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的标准之一,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而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键靠发展,贫困落后是产生不和谐的根本性原因。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是经济要繁荣发达,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㊂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偏重偏轻也不成,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㊂就经济社会两者关系来说,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才有物质条件,所以必须确定经济要优先发展的原则;第二,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科技㊁教育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支撑;第三,经济发展要有和谐㊁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财富要有合理的分配机制,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第四,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㊂所以,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㊂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这是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㊂二战结束以来,各国发展的实践有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体制适时变革,社会事业相应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社会有序㊁稳定,如日本㊁亚洲 四小龙”等㊂第二类,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体制改革迟缓,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失序㊁不安,如印度㊁泰国等㊂第三类,经济较快发展,社会体制未变,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无序㊁不安,遇到国内外环境有大的变化,经济骤降,社会矛盾爆发,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如拉美一些国家㊂第四类,经济下降,居民收入普遍大幅减少,少数人暴富,社会秩序混乱,352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452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社会严重不安,如剧变后的苏联㊁东欧国家㊂从世界各国发展的轨迹看,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并不多见㊂欧洲的发达国家和美国都是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实践,不断探索㊁不断调适才逐步实现的㊂日本的发展是个特例㊂二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退回到农业社会,经过约十年的艰苦努力,经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与此同时,国内进行了民主改革㊁农村改革和解散财阀等重大改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治㊁社会基础㊂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日本比较重视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当多的社会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秩序良好㊁社会稳定㊂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者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变化的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物质产品少,只能初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满足人们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第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也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迫切,经济发展本身也对科技㊁教育㊁社会环境提出了要求,而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于是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旋律;第三,社会发展为主的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后,社会发展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调,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时,经济发展将服从㊁服务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㊂总的来说,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把握好,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比重要不断增大,社会发展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㊂2005年,我国的GDP达到18.39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倍,总量已名列世界第4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㊂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㊁科技㊁文化㊁医疗卫生㊁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㊂但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㊁经济结构重大调整㊁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相比较,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㊁社会体制的。

以经济为基础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以经济为基础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以经济为基础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

推动经济发展不仅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一、促进就业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就业,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创业者的扶持,鼓励企业家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保障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物质文明水平,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特殊群体、失业人员等的帮助和救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

三、促进消费升级消费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升级,从原来的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更高品质的消费,持续推动消费升级。

政府应鼓励消费升级,制定支持消费升级的政策,扶持和鼓励绿色环保、高品质、智能化的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和升级,以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促进创新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研究资金和市场机会,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创新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政府应加强对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制定更多的创新政策,扶持创新型企业,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国家的技术和科学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前进动力。

总之,经济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通过完善经济体制、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并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化建设。

注重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文明素质、自律能力、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约束社会公众的交往行为,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系。

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

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扶助生活困难群体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关心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市坚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仅2004年就解决2.2万贫困户、9.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同时,改造80所农村学校,安排5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对23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危房改造。

二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有25.9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三是开展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

积极构筑以城市低保的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用水、供暖、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仅2004年,就为社会孤老、重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加发低保金362.7万元;深入开展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工作,11.8万名低保对象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249.6万元;为特困家庭解决廉租住房485套,为3万户低保家庭减免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有针对性地为受灾群众、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

抓住提高行政能力这个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行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

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

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证社会有序运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为此,应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快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应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让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都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的渠道,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实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关系。

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于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针对当前的实际,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