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态度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前景
浅析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浅析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作者:李佳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4期摘要:自人类社会形成民族以后,民族语言就成为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
语言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是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及语言发展。
同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又常常受民族认同、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身份认同语言态度一、引言有关语言文化与民族身份认同关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已成为一个多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信息的工具,它不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帮助塑造了人自身。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
而民族语言的认同又是各个民族集团最有特征的行为,因而经常成为分辨不同民族的基本标志。
自人类社会形成民族以后,民族语言就成为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
在族际交往的环境中,语言的认同自然要更多的表现出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由此可见,语言与民族认同关系密切,是保持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1]二、民族身份认同的概念和构成Carla (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Phinney (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结构,由民族自我认同(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民族态度(ethnic attitudes)以及民族卷入(ethnic involvement)构成。
王希恩(1997)指出,“民族认同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陈丽华(1999)则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人对某个族群团体的归属感觉,以及由此族群身份所产生的想法、知觉、感情和行为。
[2]虽然以上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民族认同与群体成员的态度、价值取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认同不仅是对自身所属民族的心理趋同,而且包括对其他民族的区分。
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语言的使用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隔,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流动不断加大,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环境中,各族居民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促进了语言间的接触与影响。
这必然会使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语言态度的变化。
有关语言态度,专家学者多有论述。
“语言观念又称语言态度(language attitude) ,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
语言是人们交际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与人们的各种行为、社会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或接触另一语言时,必然会产生对语言使用价值的认识,形成对语言价值的种种估量。
”“在双语和多语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作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
由于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对语言人的语言观、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特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语言态度,常常就会有相应的对待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心理反映。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和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流,并切身感受到除了精通本民族语言之外,还要掌握城市族际语———汉语,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这必然会使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语言态度的变化。
城市化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变化给维吾尔语的交际功能和结构层面都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本文以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城市维吾尔族居民的语言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对城市化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关注为进一步深化维吾尔语今后的研究将会提供必要的信息。
中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这些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其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现状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和扶持。
例如,在教育领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培养了一批懂本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
同时,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濒危的境地,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年轻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学习主流语言和文化。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和推广受到限制。
二、未来发展的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发展的政策。
这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创作、教育和传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2、文化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据库、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可以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获取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
三、未来发展的挑战1、语言濒危问题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由于使用人口少、传承困难等原因,面临着濒危的危险。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语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引入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本文将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满足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的需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体系。
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多所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平台。
专业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翻译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相应少数民族的语言,还需要学习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专业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能力,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资源中国各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
高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此外,学生还能参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项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并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就业前景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们可以在政府机构、文化部门、研究机构、出版社等领域就业,从事翻译、研究、教育等工作。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衍生品店、从事文化旅游等方式,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专业的相对小众,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其次,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减少以及现代化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困难。
因此,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同时加强相关文化活动和项目的推广,以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职业规划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职业规划书一、专业背景与概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表达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涵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民族文学创作等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传承、文化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能力。
二、专业价值与前景1. 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能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传承及保护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体传承和弘扬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2. 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毕业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单位,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社会调研、文化交流等工作。
3. 文化传媒与旅游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媒和旅游业发展具备独特优势,能从事文化传媒企业、旅游机构等工作。
4. 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进入大学、研究机构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三、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1. 语言保护与传承师:毕业生可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机构从事语言保护与传承工作,培养阿里山族、傣语、戈家语等语言的传承者,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存续。
2. 社会调研与规划师:进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从事社会调研工作,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推动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 文化传媒工作者: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媒工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以书籍、电影、音乐等形式展示民族文化特色。
4. 民族文学创作:从事民族文学创作工作,创作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民族史诗等作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
5. 文化旅游规划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业提供规划与设计,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学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四、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1. 语言能力:精通掌握一门或多门少数民族语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能进行文化输出与交流。
2. 文化研究能力:具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等有全面的认知。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述要
十年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参考, 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2010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 概念,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十年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例如,2011年的报告首次发布了中国少 数民族语言的调查数据,为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结论
本次演示从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和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两个方 面出发,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了解海外华语学习者的需求和现状,为华语国际推广 和华语教育提供参考。通过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主要面 临的问题和学习需求,为资源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通过建设华语多 媒体语言资源库,我们可以有效地整合、分类、标注和存储华语资源,为学习者 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学习平台。
感谢观看
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旨在了解海外华语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学习者在华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求和挑战等信息,为后续 的华语教育和国际推广提供指导。
在海外华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习者主要面临着语言实用技能 不足、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文化背景了解不够等问题。另外,学习者还反映缺乏 系统的华语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习需求。
2、多元化收入来源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工通过创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此外,政府 也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从而为农民工提供 更多的就业机会。
3、改善居住条件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通过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方 式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条件等方式提 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文章摘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充满勃勃生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频频出现,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繁荣局面,虽然研究的理论方法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的原则无论是民族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都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但其文化价值更高且未受到重视。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上层、精英、典籍文化的大传统和下层民间口头文化的小传统之分。
在当今学术界,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小传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它的形成与发展变迁等问题已成为文化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包含的民族边缘文化、民族民间小传统成为文化研究的关注点。
(二)单一的研究方法转向多种研究方法并用的原则传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多采用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需要,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必要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是获取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研究方法把民族文学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能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差异,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了解“当地人”、“土著”对某一作品或文化事项的独特态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者所不可少的。
(三)由理论研究转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用的原则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不仅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让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来撰写各地旅游导游词,定能将各地的山水、人文的魅力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相结合,写出体现民族语言魅力和丰富文化意趣的高品位导游词来,为旅游业发展作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包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是55个民族文化的宝藏。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间题,由于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迫切的任务,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民族文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扶持。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群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就业方向1. 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拥有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
2. 高校教师高等学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以选择成为大学或高中的语言文学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并培养人才。
3. 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遗产。
毕业生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工作,参与保护、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遗产。
4. 翻译与口译行业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与口译行业逐渐兴起。
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毕业生在这个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可以从事文学作品翻译、口译等工作。
5. 文化媒体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文化媒体从事相关工作,如编写文化报道、撰写专栏、担任文化节目主持人等,为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做出贡献。
就业前景分析1. 少数民族事务部门扶持政策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扶持政策。
相关专业人才将受益于这些政策,其就业前景较为稳定。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需求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更多关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毕业生在各类研究机构、高校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都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3. 跨领域发展机会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知识的毕业生有机会在多个领域发展。
他们可以通过翻译与口译行业参与国际交流,也可以在文化媒体行业跨界发展。
4.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业人才进行传承与保护。
新时期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评介
新时期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评介[摘要] 建国后,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国政府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新文字。
近些年来,这些新创文字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对此开展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对新近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进行了评介,认为该书是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的系统集成与有益创新,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创文字;双语教育;应用研究;研究方法;政策参考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成员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
中国有56个民族,使用着100多种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先后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民族文字。
这些新创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创文字在使用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其存在价值和应用意义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相关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
2011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这些新创文字存在发展及双语教育新情况、新变化的应用研究类著作,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该书是在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和王远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05年度重大项目和中央民族大学“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的最终成果。
全书共54万字,是众多学者历时5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细细品读该书,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视角新颖,丰富和发展了双语教育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越来越重视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得到较快普及。
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与语言生态
有效地促进其 民族语言生 态乃至全世界整个语言生态的和谐 发展 。而双语教 育教 学是提 高少数 民族新 创
文 字 活 力 、 维护 语 言 生 态 的 重要 举 措 之 一 。
【 关键词 】 少数 民族新创文字;语 言生 态;双语教 育;双语教 学 【 作 者 】 陆勇,广西百 色学院外语 系副教授。百 色, 300 530
e e . ul i g—u ce t c a t u e o n a e e oo y c n h l r moe c l v t g e t n a d p y neB i n d p a s in i t t d fl g g c lg a ep p o t u t a i mo o n s — i f i au i n i c oo y o a o a e t y, a d n ro n e p y h l gc l a ew e h m n e ap a e ia r o - h lg f t n l d ni ni i t n ar wi gt s c oo i a p b t e n t e a d t l h b t l o t g h g h c h r p y o n r y Al u ld v lp n ft e a p a eia r o r p y o n r a ep p o t t a h fmi o i . s a f l e eo me to h b t lo t g a h fmi o i c n h l r mo e i t o h l c h y t s l n a e c lg n v n t e h l ln u g c lg o e o l tw r s a h r n o s d v lp a g g e oo u y a d e e w o e a g a e e o o h y f t w r h d o a d a mo iu e e o -
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
04 土族、羌族语言 及新创文字在学 校教育领域的使 用情况
土族语言在学校教育领域的使用情况
土族语言是青海地区土族人民的传统 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内涵。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土族语言逐渐在学校教育中
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对于教育的需求也 不断增加。土族、羌族地区的教 育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 持,为土族、羌族语言的传承和 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文化旅游的推动
土族、羌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 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也逐渐得到 了开发和发展。通过文化旅游的 推动,可以促进土族、羌族语言 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经 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加强对语言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 地和实施。
加强语言教育资源配置
01
02
03
加大经费投入
增加对土族、羌族语言及 新创文字教育的经费投入 ,提高语言教育的经费保 障水平。
完善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土族、羌族语言 及新创文字的教材和教辅 资料,满足学校教育的需 求。
加强教学设备配置
为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 备,如多媒体设备、语音 教室等,提高语言教学的 效果和质量。
和传承羌族语言和文化。
03 土族、羌族新创 文字的发展历程 与现状
土族新创文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土族语言文字的创制
01
土族语言文字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是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
文字之一。
土族新创文字的推广
02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土族语言文字在土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和使用。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引人深思的话题。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他们对自身所属民族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认同不仅仅基于血缘和家族传承,更涵盖了文化、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
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让少数民族个体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根基。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本民族的语言往往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比如,蒙古族的语言中蕴含着他们在广袤草原上驰骋的豪迈;藏族的语言传递着高原文化的神秘与深邃。
当少数民族能够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过语言了解和传承民族的文化、故事和智慧时,他们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便会更加坚定和深刻。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主流语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空间可能受到挤压。
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融入主流,可能会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主流语言,从而导致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出现断层。
教育体系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可能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中对主流语言的侧重,可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降低。
此外,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特色,也会削弱学生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对本民族语言的兴趣。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
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主流文化和语言占据了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语言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和影响力。
同时,一些媒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呈现可能存在片面或误解,进一步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体对自身语言和身份的认知。
推进中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名片
推进中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名片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系统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字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我们也应深刻意识到,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推进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推进中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方法,以期让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名片。
一、必要性1. 语言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象征。
语言具有多重功能,除了表达意义、传播信息等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塑造身份等方面的作用。
以汉语为例,汉字的演变和使用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推广也植根于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语言健康与否、文化底蕴深厚与否、国际影响力巨大与否,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 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民族和谐。
语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桥梁,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融合和共同发展。
只有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理才能为我国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3. 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文化自信。
推进中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赖以立足、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具有强大文化竞争力的国家,才能获得强大国际地位。
二、方法1. 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关键。
必须推广通用汉字、提高人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做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以可读、可写、可用、可美为指导,促进语言和思想的统一。
注重基地薄弱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普及和教育,扩大学布覆盖面,提高教师素质,注重专业化培训,打造一批有实力、富有激情的语言文字教育队伍。
2. 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文字事业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契机。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它不仅关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与传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认同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基础之上。
对于少数民族个体而言,明确的身份认同能够给予他们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少数民族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的传承纽带。
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蕴含着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智慧结晶。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少数民族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语言传承方面的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融合,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主流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少数民族个体可能会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产生迷茫,甚至出现弱化或放弃民族身份认同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传承困难、使用者减少甚至濒危的境地。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机会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部分少数民族个体可能会选择融入主流文化,从而忽视了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
其次,现代教育体系中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系统学习。
此外,大众传媒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主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展示相对较少,导致公众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语言传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
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语言态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它不仅关乎少数民族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基于血缘和族群的归属,更是在文化、传统、历史等多个维度上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对于少数民族个体来说,身份认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是对本民族独特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承。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情感寄托。
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也是民族成员之间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道德准则。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语言传承方面的诸多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一些少数民族年轻人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产生疏离感,导致身份认同的模糊。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逐渐缩小。
在一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这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面临困境。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语言传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同时,家庭也应当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责任,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其次,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合法地位和使用权利。
例如,在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少数民族语言的服务,鼓励媒体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传播,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者,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在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潮、新技术、新文化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它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传播方式、读者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过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播往往受到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只能在本民族内部流传。
而现在,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但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将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展示给读者。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短视频等方式,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阅读简洁明了、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作品。
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者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可以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如运用意识流、象征、隐喻等技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可以将传统的故事题材与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同时,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的内涵。
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学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拓展创作视野,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与时代发展接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如何与时代发展接轨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如何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接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是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
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受众范围相对缩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的接轨,首先需要创作者深入了解时代的特点和需求。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创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拓宽作品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将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创新是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接轨的关键。
在形式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者可以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运用多线叙事、意识流等手法,丰富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在内容上,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展现少数民族在新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
例如,描写少数民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为和贡献。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接轨至关重要。
学校应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要为有潜力的创作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不断提升创作水平。
此外,还可以鼓励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
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本文是在参加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土族、羌族部分)的基础上完成的。
当前,在符号化信息社会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语言及文字前途未卜或濒临消亡。
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组织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今世界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大都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教育。
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使用何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行政机构、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和专家学者最难做出的选择之一。
土族和羌族均属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党和政府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为土族和羌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在我国所有新创文字的少数民族中属于文字创制时间最晚的两个民族。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土族和羌族在其语言和新创文字的使用功能变化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新的共性特征。
因此,本文将土族和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使用的历史与现状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土族与羌族由于推广使用新创文字的时间较短,加之受当前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强烈影响,在本民族内部,目前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广泛使用汉语汉文。
在这种民族语言使用环境日趋缩小的严峻形势下,迫切需要对土族和羌族语言及其新创文字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教育人类学、民族语言学和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和理论阐释,重点探讨了在土族羌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模式的建构问题以及影响和制约土族和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使用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力求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土族和羌族地区的民族语文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推行过程 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 全国普遍经历了一次学习
应用 的高潮 。但 从 2 0世纪 5 O年代末 开始 到 “ 文化 大 革命 ” 束 , 结 由于受 到 “ ” 左 的思 想 的干 扰 , 少 数 民族语 文“ 落后 论 ” “ 用论 ” 、无 抬头 , 创文 字 方案 被 搁浅 。改革 开放 后 , 着 国家 政 治 的稳定 , 新 随
扫盲教 育外 , 其他 新 创 文 字 多 已不 在 扫 盲 教 育 中使 用 。 目前 黔 东 南 州 苗 文 报 刊 已停 止 出版 , 自 19 90年代 中期至今 , 已经 没有新 的黔 东苗文 电影 和 电视 节 目。滇 东北 苗 文 、 黔 滇苗 文 、 川 湘西 苗文
收稿 日期 :0 9—1 2 20 2— 9
赵 金 灿
( 南 民族 大 学 民族 文化 学院 , 云 云南 昆明 6 0 3 ) 5 0 1
摘 要: 少数 民族新创文字从创制 之初 到现 在经历 了5 O多年 , 得 了很 多成果 , 取 也存在不少 问题。
时至今 日, 关于要不要推广新创文字, 多大程度 上推广新创文 字, 在 人们在认识上仍然存在很 大的分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的发展 , 新创文字推广重新开展起来 。国家投入增加 , 试点增多, 在生产 、 科普、 基础教育、 文化 等方面新创文字的应用非常活跃。然而 19 年代后, 90 由热趋冷 , 并没有保持先前 良好的发展势头 , 许多 方面都 不尽如 人 意 。到 20 06年止 , 了少数 新创 文字 ( 壮文 、 除 如 侗文 ) 在部 分地 区用 于成人 仍
限, 部分甚 至停 刊多 年 。在 社会 用字方 面 , 创文 字使 用率 也很低 。 新
二 、新创文字推广的现实 困境
近年来 , 着我 国经济 的飞速 发展 , 随 社会 文教 事业 的 不断 进 步 , 数 民族地 区和 外界 的联 系 E 少 t 益频 繁 。民族地 区 的社 会环 境 E新月异 , 言生 活 随之 出现 了许 多 新情 况 。关 于 少数 民族新 创 文 t 语 字 的争论逐 渐升 温 , 论 的焦点是 要不 要推广 新创 文字 , 争 在多 大程度 上 推广 。
完备 的 民族 创制 或改进 文字 。是年 壮文方 案 出台 , 之后 从 15 9 6年开始 到 17 9 9年为 止 , 国家又 先后
创制 了布依 文 、 文 、 侗 黎文 、 文 、 佤 载佤 文 、 僳 文 、 傈 纳西 文 、 尼文 ( 哈 2种 ) 白文 、 、 黔东 苗 文 、 西苗 湘 文 、 东北苗 文 、 黔滇 苗文 、 滇 川 土文等少 数 民族文 字 ,90年为 羌族 创 制文 字 , 19 这些 文 字都 属拉 丁型
作者简介 : 赵金灿 (9 8一) 男( 17 , 白族) 云南鹤庆人 , , 云南民族 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 白语 、 藏
语 等 藏 缅 语 言研 究 。
10 1 ~
的试行情况也不乐观 。目前 , ¨ 哈尼文 、 傈僳文、 纳西文 、 佤文 、 载瓦文使用程度都不高 , 有些甚至 弃置多年。土族新创文字 的使用 出现了严重滑坡 。使用新创文字 的报刊 、 杂志大 多出版量有
热心新创文字事业 的人 , 许多是民族研究者、 民族文艺工作者、 双语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少数 民
族群众 。民族 学者 在研 究 中深刻体 会到 新创文 字 的潜在 价值 和储 备 “ 化 ” 富的 功能 , 为研 究 文 财 认 民族 地 区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都 需要 研究 民族语 言 , 强调 新创 文 字 能 为研 究提 供 手 段支 持 和智 力 支
“ 中国是一个 多 民族 、 多语种 、 多文种 的 国家 。一 般认 为 , 中国各 民族 语 言 约在 8 0种 以上 。 中
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 , 共有 2 个民族使用着 2 种文字。 …15 , 1 4 ” 94年 政务院批准了《 关于帮助少数
民族创 立文 字 问题 的报 告》, 是新 创 文 字工 作 开始 的标 志 。15 这 9 5年北 京 召开 全 国 民族语 文 科学 讨论会 , 制定 了创 制和 改革 民族文 字 的全 面规划 , 为一 些有语 言而 尚无文 字 的民族或 者传统 文字不
21 0 0年 第 5期 总第 9 5期
北 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Jun lfB n t &U i i ora o e gEh n n ̄nq
No 5 , 01 . 2 0
G n No 9 e. . 5
语 言 态度 与 少数 民族新 创 文 字 的前 景
拼音文字。“ 为少数 民族创制文字, 既是党和政府的意愿 , 又是少数 民族 的要求” , 一直以来都被 视为国家民族平等 、 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我 国新创 文字 的创制 和推广 是从 壮文开 始 的 , 文推 广 经历 了“ 制试 教 ” “ 壮 创 、 推行 教 习 ” “ 、低 潮 中断 ” “ 、改革修 订 ” “ 复发展 ” 、恢 五个 阶段 _ 。建 国初期 少 数 民族文 字 工作 是 成 功 的 , 得 了丰 3 J 取
对新创文字的争论 引发 了对少数 民族语言态度 乃至于民族语言文化 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 : 新创文字; 语言态度 ; 分歧 中图分类号 : 2 H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62 (00 0 0 1 0 17 6 7 2 1 )5— l0— 5
新 创 文 字 的发 展 历程
持。他们承认虽然现在新创文字用途狭窄 , 但应该立足长远。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学习、 使用新创文 字有利 于密 切联 系少数 民族 群众 , 于开 展 行 政工 作 , 于宣 传 党 和 国家 的 方针 政 策 、 律 法规 。 便 便 法 双语教育工作者强调新 创文字在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方 面的作用 , 他们主张大力恢复推广新 创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