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诗经》两首教案(第一课时)
诗经两首教案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施教时间年级班教师:课题:蒹葭课时数:1教学目标A类朗读、背诵《蒹葭》,理解大意。
B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赏析,把握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C类联系当下的生活,兴发感动,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预习作业1、《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2、诗中的《蒹葭》指的是什么?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3、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第一板块——预习检测1.《诗经》内容分为、、三大类,其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属秦国民歌。
蒹葭就是,皆生于水边。
3.请正确流畅地朗读《蒹葭》。
【目标A\3分钟】1.一名学生回答《诗经》六义的内容:《风》、《雅》、《颂》,赋、比、兴。
2.一名同学介绍《蒹葭》的出处,解释“蒹葭”的意思:《蒹葭》出自《国风》中的《秦风》,蒹葭,指的是芦苇。
3.三名学生朗读《蒹葭》,其他同学认真听,订正读错的字音。
第二板块——读出韵味1.老师听全班同学齐读,进行点评,指出读诗要读出韵味,读出韵味的前提是读通诗的大意。
2.逐段朗读,边读边解释词语,理解大意。
3.再指名同学朗读,老师点评,然后播放范读录音。
然后指出读诗要读出韵味,还要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情境中。
4.师生共同分析诗中意象和意境。
(1)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诗中写了哪1.全班同学齐读2.和老师一起逐段朗读,说出“伊人”、“溯洄”、“溯游”“宛”“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涘”、“沚”的意思,理解诗句的大意。
3.老师指名的同学朗读。
4.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诗中写第四板块——音乐之美1.齐诗《蒹葭》。
2.引导学生注意变色的词,理解这首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
3.指出《诗经》中的诗尤其是《国风》,就是当时的流行歌,人们是边劳动边歌唱的,鼓励同学们唱起来。
老师可以先唱。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关雎》,一首是《蒹葭》,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这两首诗歌作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难点:领会《诗经》古朴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雎》、《蒹葭》的原文和译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关雎》、《蒹葭》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背诵两首诗歌,完成相关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诗经》两首
右左右流之(方位名词,与“左”相对)道阻且右(形容词,向右迂曲)之在河之洲(助词,的)左右流之(代词,指荇菜)流古义:求取。
例句:左右流之。
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服古义:思念。
例句:寤寐思服。
今义:衣服,衣裳。
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
例句:蒹葭苍苍。
今义:(头发)灰白;深绿色;苍茫。
阻古义:艰险。
例句:道阻且长。
今义:阻挡,阻碍。
【感悟精彩句子】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男主人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什么愿望?有什么作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这种写法富有浪漫情调,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鉴赏写作技巧】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3.诗中有关“荇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
以荇菜的流动无踪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 示范教案
《诗经》二首【目标展示】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理解《诗经》的内容。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一个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诗经》。
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
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朗读。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yǎotiǎo)逑.(qiú)荇.菜(xìng)..(jūjiū)窈窕寤寐..(wùmèi) 蒹葭..(jiānjiā) 晞.(xī) 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的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关雎》和《式微》。
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文学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诗经》的语言特点,诗文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文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两首诗,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教案一:《诗经》之《国风·周南·关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风·周南·关雎》的背景和主题;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3. 能够理解和感受《国风·周南·关雎》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课文《国风·周南·关雎》的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2. 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以及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学习课文(20分钟)让学生边听边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分析诗歌(10分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诗歌的分析。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 感受诗歌(15分钟)通过朗读、欣赏配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讨论。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学习的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背诵诗歌等。
教案二:《诗经》之《国风·周南·蒹葭》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主题;2. 理解诗歌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准备:1. 课文《国风·周南·蒹葭》的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2. 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并与今天要学习的诗歌进行联系。
2. 学习课文(20分钟)让学生边听边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分析诗歌(10分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诗歌的分析。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 感受诗歌(15分钟)通过朗读、欣赏配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讨论。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熟读成诵,进展语言积存。
3.体会诗中仆人公热闹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奇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奇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把握朗读古代诗歌的根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拟阅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民歌《敖包相见》,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特别熟识,歌曲叙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希望漂亮和善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见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消失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查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把握以下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 见 (xin) 蜘蹰(ch ch)娈(lun)贻(y)彤(tng)管炜(wěi)怿(y)归(ku)荑(t)洵(xn)2.学生自读,并完成以下任务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男子根据商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观察心爱的女子,着急万分之时,女子消失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有意躲着不愿出来,男子焦急得抓耳又挠腮。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漂亮、淘气、得意,“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狡猾、忠厚、痴情。
提问:相见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欣赏?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
外表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2 蒹葭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这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1、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3、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中考导航1、“溯洄”等词为中考易考词。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考生应予以重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名家点评《蒹葭》: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
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诗经原始》)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
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
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诗经今注》)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一等奖)
[原创]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简案授课人:杨雪梅[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蒹葭诵品悟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二.简介有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常识。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的常识。
三.诵诗。
1.看画面听范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
先播放范读flash课件,只见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心驰神往,深深地沉浸在那绵远的意境之中。
2.学生形式多样诵读此诗。
四.品诗绘诗。
1.把握文意,描述意境。
让一两位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全诗在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驱遣其想象,把无形的文字转换成有形的画面,用语言扩展意境。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关雎【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体会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表现形式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相关知识,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表现形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有一部诗集,连结着古人与现代人,那无疑是《诗经》。
(设计意图:由当代科学家和现代建筑家和作家的名字谈起,引导学生走近《诗经》,提升学习兴趣。
)《诗经》简介《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歌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有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成“六义”。
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而《关雎》是诗三百第一篇,被誉为“《诗经》之冠”。
(引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读诗1.辨析字音,读一读。
雎鸠( )窈窕( 逑( ) 荇( ) 寤寐( ) 芼( )2.朗读指导:(1)四字一句,两字一顿。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第一章是序曲,要读得平一些,韵脚“鸠”“洲”“逑”等,要拖长读。
3.学生自己朗读诗歌。
4.播放视频范读。
5.模仿视频范读,再次朗读诗歌。
三、知意(一)译诗1.介绍两种译诗方法:直译——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理清段意求流畅2.学生运用注释疏通文意。
3.展示第一章的译文,看更喜欢哪一种。
直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两首教案_8860
12《诗经》二首课课《诗经》二首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题型课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学时习第一首诗《关雎》;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蒹葭》并完成当堂检测。
方式二:第分一课时进行两首诗的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首诗的详尽解析感知配及写法研究。
1.认识《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与技术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教3.屡次朗诵,直至成诵。
学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想能力。
目过程与方法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标感情、态度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与价值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密春秋时期课的诗歌305 篇。
依据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前作品简介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计有“周南”“召南”等十预五国风,共160 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 习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 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 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 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篇,共40 篇。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本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代设有特地收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察看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写作背景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代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医生献诗的齐集。
总之,《诗经》是由好多人经历好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雎.鸠.(jūji 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ɡ) 琴瑟.(sè)寤.寐.(wùmèi) 芼.(mào) 读准字音蒹.葭.(ji ān jiā) 溯.洄.(sùhuí) 萋.萋(qī)晞.(xī)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 sì) 沚.(zhǐ)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古今异义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截)课前预一词多义习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精《〈诗经〉二首》教案1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精《〈诗经〉二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比兴的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整体感知1.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2.了解《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4.整体感知文意,学习朗读技巧,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5.学生自读,参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大意。
【精品课件】展示关雎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水中的陆地上。
文静美好的女郎,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追求她日夜不息。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思念她绵绵不尽,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荇菜长短不一,采荇人左采右采。
文静美好的女郎,弹琴鼓瑟来亲近。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案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hǎo qiú)参差cī)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八年级下诗经二首教案
八年级下诗经二首教案八年级下诗经二首教案第1篇范例一对今日的课反思如下:(1)课堂构造有些乱。
学生预习的展现很零散,也不够充分,于是就消失了预设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好,比方诗经里面比兴的用法,重章叠句感觉也没有讲明白。
(2)对诗经的解读太浅薄,欠缺深度和对整部作品的整体把握。
本想让学生学了这节课之后能有一局部会喜爱上诗经,于是,尽管之前读了苏樱的诗经解读版,可是,还是自己文化底蕴的欠缺。
(3)教师课堂不在场。
其实,讲到诗经里的爱情,对爱情的主见“挚而有别”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爱情也要有个度,学生对所谓爱情的种种过度的表现,比方为谈恋爱就不顾一切违纪,可是话就在嘴边也没说出口,心里总觉得他们不需要我这样说,我也不想说。
还有桑荣生的答复,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菜之,芼之,应抓住这句话深入的分析一下君子的追求过程和对淑女感情的深入,也恰当的讲了重章叠句,可是问题没抓住。
(4)拓展提升局部的材料用的不好。
原来应当和学生简洁分析,然后让学生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在来写赏析,形成文字,可是,没有分析,没让学生读读背背(5)心灵的温度打算了生命的状态,也打算了课堂的状态。
其实,始终是以初四为借口让自己低头往前走,缺少了思索也缺少了行动的热忱。
范例二《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一样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在学习《关雎》根底上进一步熟识相应文学常识,注意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
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解释,理解《蒹葭》的根本意思,进而体会出诗歌的情感。
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
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美丽意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气氛,特殊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美丽的诗境中。
所选的图画音乐肯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布满向往。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12课《诗经》二首 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题《<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关雎》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目标 1.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展示目标三、新课讲授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展示目标活动一:积累文学常识大屏幕出示:了解《诗经》活动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圈画不会读的字词,标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齐读目标学生做笔记激发学习兴趣明确目标积累文学常识四、归纳总结注停顿。
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活动三:疏通诗意分小组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诗意,并尝试翻译诗歌。
活动四:精读品味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3.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注意节奏读准节奏积累做笔记积累总结词汇积累提高节奏感疏通文章内容总结归纳板书设计关雎听听:关关雎鸠看看:在河之洲引起相想想:窈窕淑女思之意愿望:君子好逑钟鼓乐之讨好琴瑟友之对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诗经>两首》第二课时《蒹 葭》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比兴的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2.了解《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观看【影视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朗读技巧,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5.学生自读,参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大意。
【精品课件】展示
关雎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水中的陆地上。
文静美好的女郎,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追求她日夜不息。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思念她绵绵不尽,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荇菜长短不一,采荇人左采右采。
文静美好的女郎,弹琴鼓瑟来亲近。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文静美好的姑娘,娶她来钟鼓喧喧。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6.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并针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
朗读指导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兴用法,指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三、局部探究
学生自读诗歌,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一名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这首爱情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四、总结拓展
1.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明确:
起兴手法。
【精品课件】展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想到新娘出嫁时的美貌。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背诵默写诗歌。
2.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20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3.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六、板书设计
关雎
《诗经》
君子遇淑女
君子思淑女
君子求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