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再别康桥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3 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3 再别康桥》
再读本诗,注意韵脚和句式排列。
3、通过细品词句和意象,理解“三美”新月派特色
>的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的建筑美
四行一节
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
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回环复沓tà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一、新课导入
这是印象画家哈萨姆画的一组油画,有的人的梦就像这些油画一样,是色彩斑斓的,充满憧憬的。在梦里,人们往往赋予了它极为深刻的深情……
提问:你所了解的徐志摩是怎样的?
明确:
二、解题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问题:你能概括出几幅图画?
金柳图、青荇图、彩谭图、寻梦图、沉默图、作别图
明确徐志摩“康桥情节”
胡适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爱,自由,美”。
这几个关键词在品味诵读诗歌的时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思维的主要脉络。
通过意象组成的意境来把握“绘画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体现学生个性展示教学)
>的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云、
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阶段小结: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提高朗读、欣赏和创作现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伤;(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2. 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 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3. 创作现代诗歌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3. 采用朗读欣赏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1.2 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3 提问:大家对离别有什么感受?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3 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等。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等;3.3 解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康桥的热爱、离别时的哀伤等。

4. 课堂练习4.1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4.2 让学生分析并交流诗歌中的意象;4.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语言美;5.2 提醒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创作风格;5.3 鼓励学生课后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2

语文:1.3再别康桥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聚焦重点1.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1.建议老师高标准地范读诗歌,读出诗歌音节的波动和旋律,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和深情,带领学生进入诗歌鲜明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讲析诗歌时一定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读诗,学会分析诗、鉴赏诗。

3.严格要求背诵,并尽可能给学生多提供徐志摩的其他诗歌阅读,让学生充分理解徐诗的特点。

也可以组织一场“徐志摩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正字音(用填空题形式出现)青荇.( ) 笙.箫( ) 长篙.( ) 漫溯.( )榆.阴( ) 斑斓.( )2.辨字形偻(1óu) 漪(yī)偻(lǚ) 绮(qǐ)溯(sù)篙(gāo)朔(shuò)蒿(hāo)峦(luán)畔(pàn)挛(luán)衅(xìn)斓(lán)诅(zǔ)谰(lán)沮(jǔ)艳影:美丽的影子。

青荇:绿色的水草。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这里是“摇摆、摆动”的意思。

斑斓:五彩缤纷的样子。

4.辨析词语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沉积: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

例:(1)这篇小说有丰富的文化与情感。

(2)这里丰厚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侵蚀:①逐渐侵害使变坏,②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财物)。

侵吞:①暗中非法占有,②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

例:(3)病菌人体,蠹虫物体。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领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分析。

(2)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3)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把握。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徐志摩的诗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2)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其艺术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等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包括他的留学经历、爱情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3《再别康桥》(鲁人版必修2)

1.3《再别康桥》(鲁人版必修2)
第3课 再别康桥
诗海探珠 《从军行》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 出新的曲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诗境在一片乐 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作有力转
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箫”能否换成别的乐 器?为什么? 【提示】 此处的箫不宜换成别的乐器。一是因 为“箫”字可以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 其他乐器的名称似都不行,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 箫这种乐器能更好地抒发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 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 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里的凄苦、深沉、厚重, 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故 常出现在抒写离别或思念之情的作品中,如李白 的《忆秦娥》:“箫声咽。”
七、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 探究] 1.《再别康桥》的第一节三次用了“轻轻的”, 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个细微的变化蕴藏着什 么深意? 【提示】 诗歌的第一节,三次用了“轻轻的”这 个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 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 不伤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 “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 情感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
笙箫(shēnɡ) 青荇(xì . . nɡ) 沉淀(dià . n) 撑船(chēnɡ) . 漫溯(sù . )
(2)多音字 悄悄qiāo 悄 . 悄然qiǎo .
记载zǎi 载 . i 载客zà . 似的shì . 似 似乎sì .
泥泞ní . 泥 泥古nì . 别离bié . 别 别扭biè .

1.3 再别康桥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1.3 再别康桥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

【自主梳理】学法引领1.初读课文,借助注解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力争背诵;3.认真阅读下面的资料,记住重点文学常识,通过写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4.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课堂探究题。

知识链接1.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其中在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

2012高一语文教案 1.3 再别康桥 (07版鲁人必修二)

2012高一语文教案 1.3 再别康桥 (07版鲁人必修二)

1.3 再别康桥教案(07版鲁人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四、教学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高中语文:1.3再别康桥教案2鲁人版必修Word版

高中语文:1.3再别康桥教案2鲁人版必修Word版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说:“康桥的美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诗人正是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演读

评读
二、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5.男女生分别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表演朗读后:
①男生演读课文后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女生演读课文后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析疑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就立意、选材、剪裁几方面提问,而不要揪住细枝末节不放。(深入到学生中,与其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或弄不懂的问题(例如):
就这首诗歌的诵读要领与学生交流(投影4)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听读

赛读
一、整体感知,把握脉络、明线索:
1.抽一朗读好的学生试读后点评。
【温馨提示】朗读要把握情感、节奏和轻重缓急。
2.男女生赛读。
①男生齐读后:
【解说】男生刚才的朗读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离愁满怀的诗人,但跟古人的离愁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6.播放配乐课文画面(有诗文无朗读)前:
女生在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②下面请女生齐读课文:
3.边小结如何读出韵味的要领边讨论: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
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
③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4.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再别康桥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再别康桥 Word版含答案

◆3再别康桥论拥有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

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地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地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在不经意间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

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

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读: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生在世,应当树立宏伟远大的志向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因为目标越远大,前进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越能体味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勇和豪迈气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读: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难道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去追求?此二句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赏读: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赏读:我自慷慨赴死,无所畏惧,也无所遗憾,无论我去留,都如昆仑一般巍然挺立,浩气长存。

一、作者视窗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鲁教版-语文-高一-人教 2《再别康桥》导学案

鲁教版-语文-高一-人教 2《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10分钟)【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

2.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

Ⅰ。

教材助读:1.作者: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再别康桥》的背景:本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索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的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因诗人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的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后来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安,诗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桥的切身感受。

3.相关连接:“新月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源头是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于1923年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4)把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法,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运用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2)感受诗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信念;(3)培养热爱文学、珍惜青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境和情感;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徐志摩生平简介、相关文学评论;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再别康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中的深层意境;(2)讨论诗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以及诗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6. 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用其他有关康桥的诗歌,如徐志摩的《康桥》,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2. 欣赏音乐:播放钢琴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

七、课堂练习2. 简答题: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鲁人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情的渴望。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的了解。

2. 诗歌意象、情感和语言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再别康桥》与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早晨》等,探讨其创作风格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散文、日记等,进一步了解其人生态度和文学追求。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请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解释其含义。

八、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 3 再别康桥学案鲁人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 再别康桥学案鲁人版必修2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知识”。

2.朗读全诗。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我的问题:
【自研自悟】
活动一:自主学习成果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班内展示预习案的3个问题
活动二:
1.梳理全诗脉络,整体感知文本。

2.品读全诗,多角度赏析诗歌的美。

1.3 再别康桥 学案3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1.3 再别康桥 学案3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1.3 再别康桥学案3(鲁人版必修二)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再别康桥 学案 (3)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再别康桥 学案 (3)

再别康桥学案1.徐志摩(1897—1931),、散文家。

名章垿(xù),笔名、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的代表诗人。

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以文坛才子著称,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青荇()浮藻()荡漾()长篙()漫溯()笙箫()3.解释下列词语。

青荇:漫溯:1.现代诗人南湖新月派《翡冷翠的一夜》《落叶》2.xìng zǎo yàng gāo sù shēng xiāo3.青色的荇菜。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在水底;不受约束地悠闲地逆水而行。

1.《再别康桥》第2〜6节诗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①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②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③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④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⑤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

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又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

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写不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

1.3《再别康桥》教案(鲁人必修二).doc

1.3《再别康桥》教案(鲁人必修二).doc

1.3《再别康桥》教案(鲁人必修二)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一系列意象所蕴涵的情感。

欣赏本课自然幽雅的语言以及开阔优美的意境。

2、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

2、诵读指导。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达意境.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3、诵读法学生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诵读,让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寻求答案。

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情感激趣导入新1、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营造课堂感情氛围。

2、设计导入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仅享35度春秋,宛若一颗划过中国新诗坛上空的美丽流星,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浪漫主义诗人,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 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 0,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三、学生读1、自由读一一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音乐美读音青存(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有弹跳感)长篙()荡漾()漫溯()斑斓()笙箫()别离(重读) 沉默(压低〉轻轻(轻快、气音多〉 悄悄(低缓、气音多)龙碾示但(压低拉长〉 悄悄(压低) —2AS 示重在表达来时动作的欢欣愉悦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鶉然神伤 七、找学生诵读2、 齐读一一再读,置身诗境,感受意境美。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3 再别康桥 教案2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3 再别康桥 教案2

《再别康桥》教案教材分析: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设计理念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

于是采用: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教学流程(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再别康桥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一、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展示交流】1、朗读2、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反馈检测】一、填空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明确: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