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摘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逐渐凸显。
资源聚集于少数名校,导致各地区高校发展不均衡,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增加,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政策调整方面,应加强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未来,应该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高校资源、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地区经济、调整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撤点并校政策在中国教育领域被广泛实施,旨在优化高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撤点并校是指将两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合并,撤销冗余的学科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高校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也希望借助撤点并校政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争议,如高校资源不均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需谨慎考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可能的不利影响。
1.2 政策内容“撤点并校”政策是指校点结构调整和学校合并的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教学质量等因素,适时撤销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校点,进行学校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学校合并可能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
学校办学撤并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意见
学校办学撤并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意见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属村级完小,始建于1953年,距镇中心9公里,服务半径为四个行政村,覆盖人口4800人。
学校占地面积6200㎡,现有校舍面积1600㎡(教学辅助用房800㎡),学生体育活动场地3600㎡,学校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人,教职工14人。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教师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1.没有音体美专职教师,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出现师资老化现象。
3.教师流动性大,留不住教师。
三、撤并面临的困难
1.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本校服务半径内的学生,上学路途远,且大多是留守儿童,若撤并,将更加增加学生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隐患。
2.增加农村子女教育成本
若撤并,学生上下学路途远,只能选择搭车或寄宿制学校,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成本。
3.影响农村学生的教育与成长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的共同关注。
然而,撤并后不仅增加了下上学路程,而且更远离了家人关怀和照顾,这对于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四、撤并意见建议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议适当保留和加强村小的教学建设。
可从以下优势考虑:
1.村小班级学生人数少,班额小,便于管理。
2.为服务内的农村家庭提供了入学便利,减少下上学路程,节省了家庭开支。
3.小班额教学有利于教师灵活地组织多种教学活动。
4.村小学生少,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场所和资源,及参与活动的机会。
5.村小学生少,教师能关注到每位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撤点并校”现象研究
竞 争 又一 次 摆在 教 师面 前 , 他 们 感 受到 来 自各 方 修 缮 学校 , 购 买教 学 用 的图 书 , 器 材 。但 在 撤 点并 校 之 后 才济 济 , 面 的压 力 。面 临新 的环 境 , 教 师要再 一次经 历人 际 关系 的 政 府就 能节 省一 大 笔 资金 , 将 其 用在 社 会 的其他 建 设上 。 成功 地融入 到 这个新 集体 中并 非易事。 ② 对 于 学校 而言 , 撤 点并校 后 由于投 入 加 大 , 资 源相 对 集 磨合 , 1 _ 2 - 2 学校 发展 受 限。很 多新教学 点并没 有相 应扩 大 中, 办 学 条件 有很 大 改 善。 不仅 提 高 了教 学质 量 , 而且 整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农村并村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并村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村工作将进1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激起农村改革发展活力,着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改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简单的说,就是小村变大村,政策扶持力度将更大更集中。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但是基础生活条件并未完全跟上,在环境退化的条件下,个别村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有些村民家中没有水龙头,吃水成为1个大问题。
并且由于环境的退化,人们已没法向之前1样收集食用雨水等。
最近几年来,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村民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是行动却跟不上。
虽然村民近几年来由于切身体会和教育的普及都开始有了环保的观念,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的生活习惯,和对经济增长的渴望,人们在环保的路上实际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村落里,常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并且里面有大量白色垃圾,听说,大部份村还是会保存秸秆燃烧等习惯,这对环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3)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
部份村(居)过量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所以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不科学环保的经济模式,不能积极主动发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不但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使当地经济雪上加霜。
(4)并村以后,合并村的财产、债务权属,到村(居)换届这段时间的村(居)老班子安置问题及新班子建设问题。
以下,我将提出几点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几点:(1)抽出部份经济用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从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对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路灯来,完善排水避免生活废水随便排放,发展下水系统,公道使用水资源等,这样不但可以改良村民生活条件,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可延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多与政府交换,将对农村建设的想法与要求及时与相干部门交换。
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师资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 影响教学质量。
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政府出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 教育质量的考虑,对部分办学条件 差、教学质量低的学校进行撤并。
撤并的影响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生就学距离增加
撤并学校可能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 市或中心乡镇,加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 不平等。
02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现状
撤并情况概述
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地区中 小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部分学 校被撤并。
02
撤并学校主要集中在偏远、人口 稀少地区,这些学校往往面临生 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撤并原因分析
人口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
撤并学校的影响
撤并学校对当地社区、学生和家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学生需要 转学、家长需要承担更多的接送负担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原因、 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政府和教育 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农村中小学校撤并问题 ,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有助 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效率。
02
撤并后可整合优质教育 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 水平。
03
撤并能够减轻农村家庭 经济负担,降低教育成 本。
04
撤并有助于推进城乡教 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 教育差距。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寄宿 以后 , 一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少 了, 不能完全
适 应 新 学 校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 习惯 新 老 师 的 教 学 方 式 , 周 围 的 不 与
2 解 决农 村 中小学 撤点 并 校 问题 的对 策
21 提 高 农 村 中小 学 低 龄 学 生 生 活 自理 能 力 .
22 加 强师 资 力量 , 全 学 校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机 制 . 健
农村撤点并校 以后 , 使得现有 的学校教学设备数量增加 , 但 也造成大批教师的冗余 。 教学设备增加 以后 , 教学设备 的使用是
一
个关键 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果 其教学利用率不高 , 也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 上 农 村 地 区 的教 师 队伍 老 龄 化 严 重 , 些 教 师 不 具 备 相 关 加 一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应该 建立 人才培养与优化
的人 才 机 制 , 行 “ 师 流 动 制 ”加 强 教 师 的 理论 学 习 , 强 师 实 优 , 加
方 面 , 主任 及 其 他 心 理 辅 导 老 师 应 不 定 期 地 深 入 学 生 宿 舍 , 班 了
解和关心低龄学生的生活 , 帮其解决生活中遇到 的实 际问题 , 也
可 以让低龄学生与高年级同学混合住宿 , 在学习 、 活上帮助和 生
引导低龄学生 , 通过家庭和学校共 同努力 , 断培养 他们的生活 不 自理能力 , 也就逐步提高 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些 地区的校 车居然是 敞篷车 ,部分家长还用农用拖拉机或者
三轮车替代校车。 自从 甘 肃 庆 阳 校 车事 故 之 后 , 体 曝光 的全 国 媒 各 地 幼 儿 园 、 学 等 校 车 事 故 频 现 。 大部 分 的 校 车 是 社 会 车 辆 , 小
农村学校撤并情况汇报
农村学校撤并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农村学校撤并情况备受关注。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学校撤并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撤并后的学校规模更大,资源更丰富,教学条件更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学校的撤并是出于改善教育条件的考虑。
撤并后的学校拥有更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撤并也能够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提高教育公平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农村学校的撤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撤并后的学校规模更大,学生数量增加,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撤并后的学校地域距离可能增加,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成本增加,家长和学生的学校选择权受到限制,可能造成一些不便和矛盾。
针对农村学校撤并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撤并后学校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农村学校的撤并是一种必然趋势,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又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农村学校撤并的意义,积极应对相关问题,共同努力,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农村学校撤并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造福农村学生和家庭。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着撤并的压力。
撤并是指将周边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或将一些学校停办,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虽然撤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撤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与建议三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进行分析。
一、撤并的原因1、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政府需要对学校进行资源投入,而这种资源投入实际上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政府决定对农村小学进行撤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2、学生数量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一些小学的学生数量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如果不对这些学校进行撤并或停办,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教育质量不稳定: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不稳定。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政府采取撤并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1、学生转学难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转学可能是一种困难和不适应。
他们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还要面对与家人分离的问题。
2、教师安置问题:学校撤并导致教师数量的减少,这就面临着如何安置教师的问题。
一些老师可能失去了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就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3、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撤并导致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有些地方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三、反思与建议1、合理安排学生转学: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时,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转学问题,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困难和不适应。
2、合理安置教师:对于失去工作岗位的教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帮助,尽量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
3、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在进行学校撤并时,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对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进行重点投入,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是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学生、家庭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重点在教育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
通过近十年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给学校、学生、家长和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求学难”。
一般来讲,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相对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
但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给学生带来不便。
首先,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区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以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
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接送子女,甚至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陪读”。
其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这涉及到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生的转学安置等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着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而城市的学校则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的撤并往往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向城市倾斜,农村的孩子们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学校规模不合理。
在一些地区,由于学生数量锐减,学校的规模过大,而一些学校的规模过小,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校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模不合理的问题,但也引发了一些其他问题,如学生转学对他们的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师资力量浪费。
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普遍不足,而在教师配备相对充足的城市,则存在师资力量浪费的问题。
学校的撤并是否能够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反思与解决之道1.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2.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在学校的规划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规模不合理导致的浪费和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也应该注重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转学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学校的撤并应该充分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避免师资力量的浪费和教师的地域性断档。
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闲置校园撤并资产处置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农村闲置校园撤并资产处置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在农村,闲置校园的撤并和资产处置这事儿,真是个头疼的难题。
大家可能会觉得,撤并校园就像搬家,轻轻松松把东西一装就走。
但这背后可是有不少的门道。
这些校园里的闲置资产,放在那儿就像个沉睡的宝藏,没发掘出来,真是可惜得很。
有些学校还留着老旧的设备,哪怕看着风吹草动,也没人用。
说真的,像那种停了很久的教学楼,墙上的灰尘厚得能开矿,真不如给它换个地方,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然后,咱们再说说那些资产处置的问题。
这一块儿可是个棘手的地方。
很多时候,农村的乡亲们对这些资产的认知,跟大海捞针似的。
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卖了合适吗?捐了有用吗?真是愁坏了。
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搞得人心惶惶,像是在打仗似的。
原本是为了好,结果搞得一团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可怕的是,有时候就算有人想出主意,结果还没落实就被搁浅,时间一久,大家就习惯了这种“静态生活”,也不想再动了。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想起一个老话,叫“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想把这些闲置资产处理好,首先得增强大家的意识。
想想看,学校的资产其实可以转型,比如说可以用来发展一些社会服务项目,或者说做成农民培训的场所。
这样不仅能把资源充分利用,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真是一举多得。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把这些校园变成文化活动中心,大家齐聚一堂,唱唱跳跳的,热闹得很。
建议也不是光说不练。
农村的领导们要是能开个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坐下来聊聊这个问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想想办法。
就像集思广益,能把那头疼的事儿弄得简单点。
信息透明也特别重要,大家都知道资产怎么处理,心里才踏实。
要是这方面做得好,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人人都想为这个事情出把力。
再说说合作的事儿。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倡合作社,为什么不把这些闲置资产交给合作社去管理呢?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儿,真是省心又省力。
合作社可以把闲置资产利用起来,搞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或者开设培训班,让村民们都能参与进来,收益也不错,大家都是一条心,真是好事一桩。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一、引言农村义务教育,这可不是个新鲜话题。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可是,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这个希望有时却显得暗淡无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愈发明显。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1.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首先,咱们得看看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这就像一杯水,城市的学校有的是丰盛的水源,农村的学校却常常干涸。
城市的孩子们享受着丰富的课外活动,有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种课程。
农村的孩子们呢?上个普通的语文课都得摸爬滚打。
为了填补这种差距,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确实在努力,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但说实话,这样的努力有时显得微不足道。
1.2 教师队伍的短缺再说说教师队伍。
城市的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待遇也不错。
而农村的教师,很多是“流动的”。
他们甚至面临着去留无据的境地。
有些老师在农村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样的情况,怎能保证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呢?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2.1 教学条件的落后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不全。
教室里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黑板都老得快掉渣了。
这样的环境,怎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就拿一些乡镇的小学来说,缺乏图书馆和实验室。
想想看,孩子们只能在狭小的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这不禁让人心疼。
2.2 课程设置的单一再说课程设置。
这些地方的学校课程设置常常简单粗暴,主要就是几个基础科目,根本没有能力去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大多数时候都是“挂名”的。
学习这些东西,犹如纸上谈兵,孩子们接触不到真实的世界。
知识就像是宝藏,但却被锁在了农村教育的铁笼里。
2.3 学生心理发展的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显得相当不足。
农村的孩子常常背负着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在学校里也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全心投入。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依靠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心理的健康。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可以分析“撤点并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改变措施,如“撤点并校”的优与劣。
或“撤点并校的利弊与思考”【积极方面】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村人口出生率和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由此带来的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从其初衷而言,学校撤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利于更好地满足百姓教育需求。
【存在问题】其一,有的地方借撤并之机减少对学校的管理并减少教育投入,造成家庭教育成本升高,上学路途遥远,乡村地区出现辍学率回潮。
其二,由于政府没有在撤点并校时考虑配备校车,不少孩子只能坐不合格校车、黑校车上下学,导致校车安全事件频发。
其三,低龄寄宿在乡村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由于寄宿硬件条件较差、与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没跟上,乡村寄宿生很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儿童缺少家庭教育与温暖,对其个性成长不利。
其四,朗朗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农村越显缺乏生气。
其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当初被撤点的学校,很多本来就是相当不错的校舍,撤并政策出台后,这些校舍就成了香饽饽、唐僧肉,最终被“合法”侵占。
【措施】要彻底根治撤点并校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必须从科学决策机制入手。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要多听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诉求,以农民心声为准绳。
对教育部门乃至各级政府而言,在制度上设计长效的“通道”,让农民的声音能够被清晰地听到并得到重视,是确保这桩好事办好的重点所在。
其次,撤点并校要因地制宜,布局调整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农村地域广大,居住分散,有的山区路途崎岖、交通很差,硬性撤点并校,会增加农村儿童的上学距离,也会导致安全隐患。
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校舍安全工程,保留一定的教学点,要在便利和质量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再次,不能认为只有实行集中办学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盲目追求学校撤并的数量与速度,这会引发诸多问题。
“撤点并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 校 的正 常运 转遇 到 了重 重 困难 。问题 的在 于政 府 种 教育 资源 ,使 人力 资源 与物 力资 源完美 结合 ,才 投入 “ 新 学校 ”扩 建 的资金 不 足 以满足 新增 加学 生 能从整体上 实现教 育教学的优化。
( 二 )杜 绝 不合 格 车辆接 送 学 生 ,彻 底 消除校
致这 些地 区的很 多学 生 出现上 学难 问题 。政府 有关 车安 全 隐患 。要 杜绝 校车 的安 全 隐患 ,要 求 政府将
部 门还没 能 建立起 安 全可 靠 的校 车运行 系统 ,且学 校 车 系统建 设作 为基 本公 共服 务体 系 的一部 分 ,把 校 的住 宿条 件也 无法 满足 学生 的需 要 ,许 多农 村学 校 车 纳入学 校 后勤保 障 系统 ,教 育部 门要 承担责 任 生 只能选 择 搭乘 “ 三 无黑 车 ”往 返 ,存 在 很大 安全 主体 的地位 。校车 运营 体制则 采用 政府 和市 场相 结 隐 患 。 由于 农村 路况 差 ,加上 有 些 “ 黑 车” 司机 的 合 的模 式 ,将 运 营业 务 进行公 开 招标 ,审核 有 资质 安全 意识 淡 薄 ,屡屡 违 规超速 超 载 ,导致 交通 事 故 的公 司配 合运 作 ,政府 在整个 过 程 中要 加 强引导 、 时 有发 生 ,酿成 惨祸 。有些学 校 租用 社会 车辆 接 送 管理 、监督 。 ( 三 )整 合 全部教 育 资 源 ,优化教 育教 学。教 孩 子 ,而车 辆安 全性 、司机 资质 没有 保 障 ,营运 者 为 压低 成本 常 常严重 超 载 ,遇 到雨雪 天气 ,山路 泥 育资 源 的整合 不 能局 限于简 单 的合并 ,要 根据 不 同 校 泞 湿滑 ,发 生交 通 事故 的机 率就 更 大 ,这对 学生 的 地 区 、不 同学 校 的实 际情况 ,发 展适 合 自身 的 “
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任勇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7期摘要: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具体措施为撤点并校。
经过几年的努力,撤点并校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相当突出。
很多地方政府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事原则,随意撤并教学点,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新的上学难、上学安全等问题。
为解决新问题,地方政府应意识到教学点的重要性,适当保留教学点,并给予教学点相应的支持。
教学点在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负面影响教学点建设所谓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单地说就是指农村学校在哪儿办学的问题。
合理的学校布局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不可否认,自2001年起实施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合理,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但同时,布局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很多地区过度追求规模效益,盲目撤销农村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学生面临上学远、上学难等新问题。
具体分析来看:一、新的上学难、辍学问题1.上学远、上学安全问题一些地区将原本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村小随意撤并,致使学生去学校不得不走上十几里或更多的路,有的甚至需要骑马、划船,跋山涉水,很不方便。
而身处大山的孩子经常面对上学路上的山高路险,其人身安全让人担忧。
另外,我国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原本校车的出现为孩子们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行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我国校车运营鱼目混杂,缺乏规范,导致校车事故频繁见诸报端,学生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2.经济负担问题撤点并校以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经济负担加重。
一些地区的走读学生由于上学路远,不得不选择坐校车代步,这就多出了一份交通费,而一些需要寄宿的学生也同样多出了住宿费和伙食费。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额外支出的教育费用无疑为这些家庭增加了不少经济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任勇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7期摘要: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具体措施为撤点并校。
经过几年的努力,撤点并校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相当突出。
很多地方政府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事原则,随意撤并教学点,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新的上学难、上学安全等问题。
为解决新问题,地方政府应意识到教学点的重要性,适当保留教学点,并给予教学点相应的支持。
教学点在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负面影响教学点建设所谓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单地说就是指农村学校在哪儿办学的问题。
合理的学校布局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不可否认,自2001年起实施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合理,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但同时,布局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很多地区过度追求规模效益,盲目撤销农村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学生面临上学远、上学难等新问题。
具体分析来看:一、新的上学难、辍学问题1.上学远、上学安全问题一些地区将原本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村小随意撤并,致使学生去学校不得不走上十几里或更多的路,有的甚至需要骑马、划船,跋山涉水,很不方便。
而身处大山的孩子经常面对上学路上的山高路险,其人身安全让人担忧。
另外,我国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原本校车的出现为孩子们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行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我国校车运营鱼目混杂,缺乏规范,导致校车事故频繁见诸报端,学生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2.经济负担问题撤点并校以后,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经济负担加重。
一些地区的走读学生由于上学路远,不得不选择坐校车代步,这就多出了一份交通费,而一些需要寄宿的学生也同样多出了住宿费和伙食费。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额外支出的教育费用无疑为这些家庭增加了不少经济压力。
二、低龄寄宿的问题1.低龄寄宿造成学生心理问题首先,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
低龄儿童过早进入寄宿生活,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易造成学生内心孤独、性格孤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低龄学生生活不能自理,而学校缺乏生活教师。
低龄寄宿的小学生大多不满十岁,父母不在身边很难照顾好自己的起居饮食,而由于有些寄宿制学校缺乏资金,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生活指导教师,导致低龄儿童无人照料,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
2.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条件差问题撤点并校后大量农村学生进入中心校上学住宿,致使中心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但配套设施建设没跟上学校撤并的速度,新修的寝室少,而学生多,数量上不能满足学校住宿生的需要,出现了寝室超负荷的现象。
同时,由于学校人数众多,导致管理难度也加大,健康问题随之出现。
而很多学校都没有医务室,即便有医务室的学校,其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差,致使学生出现健康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
3.过早寄宿造成儿童的文化脱离问题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1]低龄寄宿的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对他们的言传身教,致使学生的语言、行为、人格等方面成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此外,低龄寄宿会使得儿童过早脱离自己的社区文化环境,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进入寄宿制学校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会造成学生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脱离与脱节。
三、新的资源浪费1.闲置教学点的浪费撤点并校后,很多以前的教学点被闲置了。
既不能发挥其的文化、教育功能,又不能另作他用,只是变成了一堆废弃的房屋,被永久搁置,不知何时才能派上用场。
这造成了一种新的资源浪费。
2.教育经费的浪费为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为贫困学生推出了“两免一补”政策,“两免一补”的资金不得用于城区、农村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也不得平均分配、轮流享受。
但事实上却存在一些家庭为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而弄虚作假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不用住宿也要床铺等。
这无疑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无故浪费。
四、中心学校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一是学校班额陡增,配套设施跟不上。
由于部分地区不顾实际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但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生人数骤增、后勤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学校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2]二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不利于因材施教。
班额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沉重负担,还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在那些经费短缺、缺少生活指导教师的寄宿制中心学校,那里的教师既要上课又要顾及学生安全,工作压力很大。
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就已经相当不易,根本顾不得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得到保障。
由此可见,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倡要适当保留教学点并给予教学点支持。
1.教学点保留的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安格拉·利特(Angela.W.Little)曾指出:“小规模学校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扩大受教育机会、促进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及对学习者在社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4]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6月6日和9日先后发出了《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充分肯定了当前教学点在偏远农村的重要作用,而提出适当保留的意见。
农村教学点的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1)方便就近入学,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
教学点使得学生不用再为了上学而长途跋涉,既节约时间成本又保证学生安全。
(2)降低成本,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就近入学可以节约学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
(3)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有利于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学点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农村,教学点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圣地,也是村民学习知识的文化中心和娱乐中心。
学校对于一个社区所发挥的功能远不止教育服务功能,更有文化服务功能。
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可以继续发挥其文化辐射功能。
(5)有效解决低龄寄宿造成的问题。
尽量使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就近在教学点入学,不必强制进入中心校寄宿,这样既解决了小学生的上学安全问题,又不会使之过早离开父母,而缺少家庭关爱。
当然对于那些双亲在外务工,家里又无老人亲属照看的留守儿童,还是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寄宿,这就需要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这些低龄儿童给予特别的照顾与关爱。
由上述可见,农村教学点的存在有其一定的优势和必要性。
但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2年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这组惊心动魄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有些地区政府没有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的盲目作为。
如果农村学校按照这种速度继续撤并,每年就可能产生上百万新文盲。
撤点并校造成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12年9月初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重新科学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所有地区眼下都必须暂停撤并教学点。
按照中央精神,虽然有些地区政府将必要教学点保留了下来,但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农村教学点仍然面临重重问题。
2.教学点的现存问题及如何建设保留下来的教学点主要由小学低年级(一到四年级)组成,高年级并入中心小学,很多地区教学点都存在“一师一校”的情况。
由于教学点多处在偏远农村地区,并且规模很小,因此这些教学点经常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生存发展状况堪忧。
偏远农村地区保留下来的教学点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资金不足,硬件设施差,如教学器材、校舍、教室宿舍破旧;教师工资低,无法按时发放。
其次是师资缺乏,教学水平不高。
具体体现在教学点缺乏正规编制的教师,多为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和结构性缺编。
基于以上两点问题,对教学点的建设应给予充分重视,并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资金。
保证教学点的资金独立,给予财政倾斜。
现在的教学点隶属于中心校管理,资金主要由中心学校审核上报到经教育局,再由教育局上报县政府批复,然后再通过中心校分拨至教学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学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状况。
因此,教学点的资金应直接由县政府管理,由县政府部门划拨出用于支持教学点的专门资金款项,无需再经过层层分拨。
第二,师资。
首先,由于小学课程的综合性强,在教学点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培养。
这样虽可能造成教师工作量过大的情况,但是可以通过给予其特殊津贴的待遇作为补偿。
例如让一名教师享受多人工资待遇。
其次,对于代课教师而言,要努力提高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适当放宽政策,每年给予其适量的入编名额,并保证其最低工资待遇,逐步将其纳入社保体系中。
再次,教师们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生源的减少、闲置的校舍是建立小班化教学的契机。
具体来讲,可以将闲置的校舍利用起来作为学生的活动室、教师的教研室;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由于人数少,利用管理,可以实施合作式、探索式、发现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
总之,农村教学点的撤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广纳民意,切不可盲目为之。
并且从长远来看,撤点并校只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力量办好村小情况下而实施的权宜之计,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很多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教学点,以此作为当地社区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未来,教学点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地区的主要办学形式。
因此,必须努力建设好农村地区的教学点。
参考文献:[1]王建民.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现象的成因、影响与对策[J].创新,2010(2).[2]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2B.[3]http:///n1992130/n1992364/n3297879/n3297955/3309452.html.[4]Angela.W.Little,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ulti grade Settings,Paper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EFA Monitoring Report,2005,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