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本文将从预防层面、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这些措施。

一、预防措施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发现地震动态,预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2.地震演练:定期演练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和自救自护意识。

这种预防措施可以在地震来临时,减少混乱和恐慌的情况下,有序地进行应急疏散和自救自护。

二、建筑物设计1.抗震建筑设计:在地震区域,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按照抗震建筑设计规范进行,采用抗震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结构加固和改造:对于老旧建筑物,应进行结构加固和改造,增加其抗震能力。

同时,在建筑物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因素,例如增加抗震支撑、设置基础降震设备等。

三、应急救援1.组织演练:对应急救援人员和机构进行定期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响应速度。

通过演练,可以更好地组织资源和人力,进行快速救援和灾后恢复。

2.建设应急避难所: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立应急避难所,提供安全的住所和食品等生活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科学研究1.地震预测研究:加强地震预测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有效依据。

2.地震科普宣传:通过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防御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预防、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防范措施及知识

地震防范措施及知识

地震防范措施及知识一旦发生了地震,第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那么关于地震防范措施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防范措施及知识_地震来临前的预兆,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防范措施知识(一)保持镇静就地避震,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远震常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一定不能跳楼,不能夺窗而逃。

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充其量只有十几秒钟至一分钟左右,地震过程是十分的短暂!是相当短促的。

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

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楼顶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

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时躲避。

因为这些地方房体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

历史经验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当你正在学校上课时,如果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教室里上课,就地避震是上策,而任课教师则要临时承担组织指挥者的责任。

遭遇地震时,正在上课的教师们应立刻向学生们大喊“卧倒!躲到书桌下!别动!卧着别动!”等命令。

要不停地喊叫直到震动完全停止。

教师要大声喊叫,是因为地震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并且不停的指示可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局面。

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会直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直接损失,还常常引发许多次生灾害。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通常是指地震后发生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火灾、爆炸等灾害现象。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还给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范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地震过后,基础设施的损坏往往会导致水、电、气等供应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采用抗震材料和技术,确保关键设施的稳固性。

同时,应建立起应急储备体系,以便灾后能够及时提供生活物资和救援物资。

2. 发展早期预警系统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因此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非常重要。

通过地震监测仪器的安装和数据分析,能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防护措施。

这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次生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必须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设计标准进行建设。

抗震设计的核心是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采用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应加强建筑物的防火设计,避免地震后的火灾蔓延。

4. 建立健全灾后救援机制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灾后救援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后救援机制,包括组织救援队伍、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到达、展开拯救被困人员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5. 指导居民加强自我防护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地震易发地区,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居民的地震防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开展地震知识普及、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应指导居民学会使用应急救生用品,掌握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

防震方法5条

防震方法5条

防震方法5条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根据当前形势的紧迫性、专家观点、支撑数据和应急有效性等方面,详细阐述防震的五条方法。

二、制定防震预案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震预案至关重要。

防震预案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制定预案,可以明确职责,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范围,预案应包括应急指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确保其时效性和可行性。

三、做好临震应急准备在地震发生前,做好临震应急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临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准备避难场所等。

家庭应急计划应包括地震发生时家庭成员的紧急疏散路线、集合地点、联系方案等。

应急物资储备应包括食品、水、急救药品、保暖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

此外,家庭还应准备避难场所,以备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安全地带。

四、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地震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

为了降低次生灾害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范。

例如,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消防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危化品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防止因地震引发的安全事故。

五、从注重避让转向趋利避害传统的防震方法往往注重避让,即通过搬迁等方式避免地震高发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完全避让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因此,我们需要从注重避让转向趋利避害,即在防范地震灾害的同时,尽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这需要加强科研攻关,开展地震风险评估和减灾能力评价。

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能力。

六、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有效应对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震灾的影响。

以下是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强度和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建筑物应按照抗震设计要求建设,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的控制等方面。

此外,已有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2.规划合理城市布局
城市的规划布局也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城市应该避免建设在地震带或者危险地带,尽可能远离地震危险区域。

此外,城市的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设施也应该按照抗震设计要求建设。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及时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震监测站、地震预警系统等设施,可以及时掌握地震发生的情况,提前进行预警和应急处置。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使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掌握地震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
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急救援包括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备等方面。

同时,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合作和协调,形成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预防地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建筑结构、城市规划、地震监测和预警、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入手,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危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灾害 地震次⽣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灾、⽕灾以及有毒⽓体蔓延等。

当⼀场地震渐渐平息之后如何有效防范次⽣灾害的发⽣尤为重要,地震后要积极防⽌次⽣危害发⽣。

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预防震后次⽣灾害的⽅法,以供参考。

预防震后次⽣灾害的⽅法 对⼯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旦发现剧毒或易燃⽓体溢出,应⽴即组织抢修。

对⼤型⽔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库下游的居民,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体崩塌⽅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即组织⼈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崩、塌⽅时伤⼈。

还应离开⼤⽔渠、河堤两岸,这些地⽅容易发⽣较⼤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即有秩序地疏散⼈员,尽快离开房屋。

⼈员疏散时,要避开⾼楼房、烟囱、⾼门脸、⾼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

要避开⾼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

在进⾏营救⾏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起地震本⾝,地震后的⽕灾更可怕。

所以⼀定要加强地震后⽕灾的预防,消除⽕源。

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总开关。

地震逃⽣避险措施 ⼀是⼤地震时不要急,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跨度卫⽣间和厨房等处。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的课桌下。

地震⼀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建筑、⾼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破裂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可能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防止次生灾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建造住宅和公共建筑时,应合理设计、选用抗震材料和加固结构。

在地震多发地区,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抗震建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的抗震标准。

此外,对于老旧建筑物也应进行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

其次,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关键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之前采取行动,例如躲避物品可能掉落的地方、逃离高楼建筑等。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投入,并向公众普及地震警报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此外,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地震防灾救援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防灾救援工作,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

此外,应加强对地震受灾区的救援物资和医疗设施的储备,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支援。

另外,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预测仍是科学难题,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地震科学的研究力度,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培养应对地震的正确态度和行动。

总之,地震来袭时,除了应对地震本身的破坏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增加灾民的安全保障。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因自身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十大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法。

一、地震预防措施地震是世界各地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预防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安全意识,学习地震应对知识,如躲避、撤离等;2. 建立坚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采用抗震设计标准;3.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4. 避免在地震频发区进行重要设施和活动的建设。

二、台风预防措施台风是一种大规模的强风和暴雨天气系统,通常伴随着海啸和洪水。

为了减少台风可能带来的破坏和伤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气象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可能的台风路径和强度;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采用防风设计;3. 做好台风防护工作,如修剪树枝、安装防风网等;4. 建立有效的疏散和救援机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洪水预防措施洪水是指河流水位上升超过警戒值,导致水涌入旁边的地面或建筑物。

为了减少洪水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建设有效的防洪系统,包括拦河坝、排水设施等;2. 加强水文监测,提前发现洪水可能的迹象;3. 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和洪水预警机制;4. 避免在洪水频发区进行重要设施和居住点的建设。

四、干旱预防措施干旱是指气候异常导致区域长时间缺乏水源。

为了应对干旱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措施;2.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3. 推广抗旱作物,改善耐旱性;4.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干旱可能导致的问题。

五、飓风预防措施飓风是一种狂暴的大风和强降雨的天气系统,通常造成巨大破坏。

为了减少飓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气象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可能的飓风路径和强度;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采用防风设计;3. 建立有效的疏散和救援机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4. 加强飓风科学研究,提高预测准确率。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咱们都知道地震很可怕,可地震之后还可能有一些次生灾害呢。

这些次生灾害就像地震这个大坏蛋的小跟班,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多麻烦。

那咱们得知道怎么防范它们呀。

比如说火灾。

地震的时候,房子晃啊晃的,可能会把蜡烛碰倒,或者把电线弄断,然后就容易起火。

我听大人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地方发生地震后,有户人家的暖炉被震倒了,周围有很多易燃的东西,一下子就着起火来。

这火要是烧起来,在那种乱糟糟的时候,可就太危险了。

那咱们怎么防范火灾这个次生灾害呢?家里要是有蜡烛,一定要放在稳稳当当的地方,周围不要有东西能被它点着。

电线要是有老化的地方,要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赶紧找人来修。

要是地震之后闻到有烧焦的味道,看到冒烟,一定要赶紧告诉大人,然后远离那个地方。

还有山体滑坡。

在一些靠山的地方,地震可能会让山上的石头和土都松动。

我有个小伙伴,他家在山脚下。

有一次他们那里地震了,虽然地震不是特别大,但是山上的小石块开始往下滚。

他和家人可害怕了。

好在他们家房子比较结实,没有被石块砸到。

要是咱们住在山附近,地震之后可不能乱跑上山坡。

看到山坡上有石头滚动或者土往下滑,要赶紧往平坦的、没有山的地方跑。

要是在学校,老师也会告诉我们安全的地方,咱们要听话。

再有就是洪水。

地震可能会把水库或者堤坝弄坏,水就会流出来,变成洪水。

想象一下,好多好多水像猛兽一样冲过来,多吓人呀。

有个村子旁边有个小水库,地震之后水库的坝裂了个大口子,水呼呼地往外流。

村民们当时就赶紧往高处跑,才没有被水淹到。

我们要是知道附近有水库或者河流,地震后要小心洪水。

要是看到水突然变得很浑,或者听到很大的流水声,那可能就是洪水要来了。

这时候要往高处去,像楼顶啊,或者山坡比较高的地方。

地震次生灾害虽然很可怕,但是只要我们知道这些防范的办法,就能够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咱们要把这些知识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在地震之后平平安安的。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不仅可以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并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滑坡滑坡是地震灾害中最常见和破坏力最大的次生灾害之一。

地震发生后,地表的岩土层受到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地面容易发生滑动。

为了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频发地区,应尽量避开地势较陡峭、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寻找相对安全的低山丘陵或平缓地形。

2. 技术加固:对于容易滑坡的地区,可以采取土木工程的方法,如挡土墙、加固地基和植被保护等,增加地表的稳定性。

3. 远离河流和山谷:这些地区地质构造较为松散,地震发生后滑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需远离河流和山谷。

二、地裂缝地震引发的地裂缝是指在地震中,地壳因应力超过破坏强度造成的断裂带。

地裂缝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降低地裂缝引发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规划建筑物: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采取抗震措施,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以提高抗震能力。

2. 加固土地:对于已存在地裂缝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浆、固结等技术来加固土地,减少地裂缝带来的破坏。

3. 提高警觉: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应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避免靠近地裂缝区域。

三、火灾地震引发的火灾是由于破坏性地震破坏了电力线路、燃气管道等设施,造成漏电和泄漏,进而引发火灾。

为了减少地震火灾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断开电源:发生地震后,应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电线短路或电火花引发火灾。

2. 检查燃气管道:地震可能导致燃气泄漏,造成爆炸和火灾。

应在地震后及时检查燃气管道,关掉燃气阀门,确保安全。

3. 防火教育:加强居民和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和避免使用明火等。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与预防措施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与预防措施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地壳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破坏,还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后的次生灾害1. 地震引发的次生地震地震会导致地壳发生明显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会引发次生地震。

次生地震在地震后一段时间内会频繁发生,其破坏力可能会超过主震。

因此,在地震后的应急处理中,要特别注意次生地震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地震震动会使原本松软的土壤失去内聚力,形成液态状态,这就是土壤液化。

液化土壤的强度极低,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容易受到破坏。

特别是在河岸、湖底等水土结合地表面,液化现象更加容易发生。

因此,在地震后要特别关注地区的土壤液化情况,避免在液化地带进行建设。

3.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地震震动会导致山体的抗剪强度下降,进而引发山体滑坡。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地面塌陷。

这些次生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周围的居民和建筑物构成威胁。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4. 地震引发的火灾和爆炸地震会破坏电力设施、燃气管道等,增加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尤其是在高密度人口居住的城市区域,火灾和爆炸可能造成更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切断电源和燃气,同时加强火灾预防和安全疏散工作。

二、地震后的预防措施1. 建设抗震设施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选用适宜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此外,对于老旧建筑,要进行抗震加固,确保其安全性。

2.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地震科普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地震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学校、社区、媒体等各个渠道可以组织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提高社会的整体抗灾能力。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面对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且尽力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呢?本文将从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一、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群众自救、科学救援”。

这些基本原则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地震,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1. 预防为主:预防地震的最佳方式是提前采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等。

2. 综合防治:地震应对需要综合考虑,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确保地震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 群众自救:在地震发生后,群众自救是最重要的一环。

人们应该了解如何正确行动,避免躲避在危险的地方,知道如何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4. 科学救援:地震发生后,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抢险工作。

政府和社会应尽力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确保救援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抗震建筑设计:建筑物是地震发生时最容易受损的地方。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非常重要。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力量和震动频率,选择合适的结构和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固。

2. 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往往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为了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需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固体加固、植被恢复等。

3. 地震疏散预案:人们应制定地震疏散预案,包括确定安全的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提前演练并熟悉逃生方法。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预案,有序、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降低伤亡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时发生时如何防护地震时的防护知识

地震时发生时如何防护地震时的防护知识

地震时发生时如何防护地震时的防护知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地震时的防护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震时如何防护(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

单元楼内。

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少伤亡。

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

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

照明最子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

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避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

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要冒着大地的震动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媛地逐渐刹车,保证列车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保持冷静
2.寻找掩护
3.避免次生灾害
4.震后自救与互救
正文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掌握一些地震时的自救常识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保持冷静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

不要盲目跟随他人恐慌奔逃,这样容易导致混乱和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

2.寻找掩护
当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寻找坚固的家具、桌子或床等遮掩住头部和身体,以防止掉落物造成伤害。

同时,尽量避免站在房间中央,远离玻璃窗、悬挂物品等易碎物。

3.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煤气泄漏、电线短路等。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要立即关闭电源、煤气阀门等,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另外,地震后应避免使用电梯,以防止因电梯故障造成被困。

4.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发生后,要根据所处环境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例如,如果在室
内,可以继续保持掩护状态,等待地震结束。

如果在室外,应尽量远离高楼大厦、电线杆等危险区域,防止坠物伤人。

此外,地震后还要积极参与互救,帮助被困的人脱离险境。

总之,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及时寻找掩护,避免次生灾害,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火灾、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等。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应对次生灾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引发的几种主要次生灾害,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震引发的火灾地震引发的火灾往往是由电线、煤气管道等设施损坏导致的。

火灾发生后,烟雾、火焰和高温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火灾,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在地震之前,应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使人们了解逃生的最佳方法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 检查电线和煤气管道:地震后,及时检查电线和煤气管道的状况,确保其安全性。

如发现问题,立即维修或更换损坏设施。

3. 提高火灾意识:加强火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教会人们使用火灾逃生通道,提高火灾自救能力。

二、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土壤液化是指地震发生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受到振动影响而变得液态的现象。

土壤液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建筑物倾斜及地面破坏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土壤液化,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 加固建筑物基础:对于容易受到液化影响的建筑物,应采取一些加固措施,如使用橡胶隔离器、加设土木工程增强物等。

2. 土壤改良:通过加注水泥、石灰等物质,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 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震和土壤液化的风险,减少建筑物和人口的暴露。

三、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对周围区域造成严重的破坏。

应对山体滑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山体滑坡早期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迹象和地质变化,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紧急疏散措施。

2. 加强山体治理:加固易滑动的山体,修筑护岸和挡土墙等,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管理:在山区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采、采伐和填土等活动,以减少对山体稳定性的破坏。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

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与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地面振动,其持续时间和强度可能会对灾区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有效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与保障人员安全以及次生灾害防范进行探讨。

一、地震余震应急预案保障人员安全地震发生后,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的建议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发生后,有必要确定安全的地点,例如室内的结构稳定的房间或者开放空地等。

人员应尽快撤离可能存在的危险区域,前往预先确定的安全区域。

2. 组织人员疏散:在地震发生后,应当组织人员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重要人员或者组织者应向其他员工提供必要的疏散指导,并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迅速撤离。

3. 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在地震发生后,人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保障的目标。

应及时提供急救和伤员救护等服务,保证人员得到必要的医疗和生命救援。

4. 增强安全意识:及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对能力和灾害意识。

加强培训和教育,让员工了解地震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在发生地震时要采取的行动。

二、次生灾害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等。

以下是一些次生灾害防范的措施:1. 防止火灾:地震发生后,火灾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

组织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对所在场所进行检查,确保燃气、电源等设备安全。

同时,加强火灾防范措施,提供灭火器材和消防车辆等。

2. 加强建筑结构检查: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倒塌,进而引发人员伤亡。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估和结构检查,确保其稳定性。

3. 山体滑坡防范:地震余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给人员带来进一步的威胁。

因此,应加强对潜在滑坡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工作,及时疏散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

4. 防范次生震灾:地震余震可能引发更多次生地震,增加灾难的范围和规模。

因此,需要继续监测地震活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前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次生事件。

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周围的地区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地震次生灾害,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应急预案:
1. 快速评估灾情: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快速评估受灾情况,包括地震引发的可能的次生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

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

2. 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对于受灾地区的群众要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次生灾害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3. 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同时安排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4. 加强次生灾害防范:在发生地震后,要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减轻其影响。

5. 信息发布和心理疏导:及时发布灾情信息,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

以上就是针对地震次生灾害的应急预案,希望能够在发生地震时有效的应对次生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后的泥石流如何规避次生灾害

地震后的泥石流如何规避次生灾害

地震后的泥石流如何规避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天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但是,当地震发生后,人们还要面临着另一种潜在的威胁:泥石流。

泥石流是地震次生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本文将探讨地震后的泥石流如何规避次生灾害,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一、地震与泥石流的关系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地壳运动,当地壳发生破裂和错动时,会引发地震。

而地震造成的地面震荡会导致山体岩石破碎,进而形成泥石流。

因此,地震与泥石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泥石流的特点与危害泥石流是由大量的泥沙、碎石和水混合形成的流体,它具有速度快、冲击力大的特点。

在地震后,地面的破碎岩石和大量的雨水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泥石流的冲击力可以迅速摧毁房屋、损毁道路和桥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规避的措施与建议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地震易发区,人们应该避免在陡峭的山坡上建造房屋和工厂,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区域。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将居民迁离易受泥石流影响的地区,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壳活动、降雨情况等信息,为泥石流的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当监测到地震或降雨条件可能导致泥石流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应急措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山体抢险与治理在地震后,山体的岩石破碎、裸露表面的土壤覆盖层消失,增加了泥石流的形成概率。

因此,加强对山体的抢险与治理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植被恢复、人工固结等方式来巩固山体,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 建设泥石流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可以建设泥石流防护坝、挡土墙等设施,用于阻挡泥石流的冲击力,保护周边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防护设施应该经过科学规划和设计,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5. 加强宣传与教育地震后的泥石流规避工作需要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自护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公众传达泥石流的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如何防范地震次生灾害?这些知识点要记牢

如何防范地震次生灾害?这些知识点要记牢

如何防范地震次生灾害?这些知识点要记牢
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保持镇定,临危不乱。

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迅速判断形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不要惊慌失措,以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下或墙角,并用手护住头部和颈部,以避免被掉落的重物砸伤。

采取正确的姿势。

在地震发生时,要采取正确的姿势,如蹲下、趴下或坐下,并保持身体重心低矮,以减少被砸伤的可能性。

及时关闭电源和燃气。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快关闭电源和燃气,以避免火灾和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不要使用明火。

在地震发生后,不要使用明火,如吸烟、生火等,以免引起火灾。

准备好应急物品。

在地震发生后,要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品、药品、照明设备等,以备不时之需。

遵循安全指示。

在地震发生后,要遵循安全指示,如疏散指示、安全警示等,不要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了解周围环境。

在地震发生后,要了解周围环境,特别是高处和危险区域,避免在这些地方逗留或行走。

保持通讯畅通。

在地震发生后,要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救援帮助。

总之,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需要人们保持镇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遵循安全指示、了解周围环境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付诸实践,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有关专家结合建立系统应急机制,抓住动态监管做出详解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系统研究环境减灾。

对话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卢耀如采访人本报记者刘蔚应重视生物灾害链记者:地震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卢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

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而这些现象比较普遍。

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连锁灾难影响了灾后救援。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

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

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对于生物灾害链,环保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同时,应制订地震及其他气候条件下灾难链的预案,以减少相关损失。

水体最易受到污染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环境灾害?在环保方面应对此如何进行防范?卢耀如: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

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

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

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

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他们在抗震防护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

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

记者:地震可能使哪类企业更危险?是不是核电厂的危险性更大?卢耀如:实际上,由于核电厂在建设时抗震级别较高,且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关闭以防止核辐射,因此其风险性相对较低。

而其他工厂如一些生产危险品的化工厂,由于建设时抗震性能较差,可能更危险。

为此,建议提高多震地区危险品工厂的抗震级别,以预防可能由地震灾害带来的环境灾害。

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记者:应如何做好次生环境事件预防?卢耀如: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

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

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

由于地震容易引发崩塌等现象,会使水体堵塞,因此,应及时对污染的水体采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

相关标准规定不足记者:如何建立防范地质灾害引发环境灾害的长效机制?卢耀如:目前,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特别是由于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环境灾害方面的标准和规定还非常少。

为此,我提出过很多次建议,我们在着力搞好减排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减灾工作,特别是减少环境灾害的工作。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环境灾害的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应当认识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适时的避难减灾行动,以减少损失,这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应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

自然界中存在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这三大灾种之间存在着灾害链,如大灾有大疫,气候灾害又常通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

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类尚难以采取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难以治理的。

对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此外,还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避免诱发重大地质灾害。

许多大型工程建筑,必然改变原有自然界的状态。

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当注意与自然条件和谐,一方面应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诱发大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相应的措施,使工程建设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质环境条件相和谐。

我国有不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工程上不注意相应的防治措施而诱发的。

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地质环境的适应性,是发展经济很重要的环节,这方面应贯穿于发展规划、具体的工程实施等各环节。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现任中科院科普报告团成员。

应重视地震引发环境灾害对话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泉采访人本报记者徐琦建立次生环境灾害源日常管理制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危害,会给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张少泉: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地震本身将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其中,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非常重要,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如此次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80吨液氨泄漏,这就属于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

除此之外,地震后还需重点防治水体污染,对民用及军用核设施、核原料库、放射性废物库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库(场)加强控制和管理,全面监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存放场所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尤其要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

环保部门应建立次生环境灾害源的日常管理制度,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预防为主预测为本记者:如何对地震可能引发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张少泉:要预防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防患于未然。

如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环境灾害的建设工程(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另外,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也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

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环境灾害源,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自然还是要预测地震的发生。

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人们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尽管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地震灾害就无规律可循。

据目前研究,地震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只是由于我们对地震发生的机理认识还不足,使得我们不能完全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乃至成功的地震预报。

中国有句古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上发生巨灾的次数很少,我们对这些巨灾规律性的认识很肤浅。

如前几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这种灾难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就是世界大劫难。

所以,我们建立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加大在地震预警方面的投入,并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

依靠长期的监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发展,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以后,我们能够提前发出预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震认识的加深,对地震监测能力的提高,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会逐步得以提高,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

环境保护部动作迅速记者:各部门应如何加强合作,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张少泉: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轻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我国高度重视地震应急工作,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2000年修订印发了《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同时,各地的地震部门围绕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先后印发了许多有关地震应急的文件,使地震应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应急预案中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

其中,在次生灾害防御方面,要求水利、经贸、石油和化学工业、煤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冶金、建设、机械、信息产业、民航、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本系统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另外,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国内新疆、云南、江西等地震和国外地震海啸等灾害的救灾过程中,认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部际协调机制和迅速的灾后联动互助机制,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据我了解,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后,环境保护部已经进入应急状态,做好一切准备应对次生环境污染,高度关注核设施的安全问题,防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减轻次生环境污染危害。

同时还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现场,协调指导灾区环境安全保障工作。

结合我国以往处理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我相信,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汶川地震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王凯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

切实保障灾区饮水安全对话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采访人本报记者刘晓星治污设施重启需重视潜在风险记者:近日,四川省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这场罕见的地震灾害使污染防治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环境保护设施不能正常运转。

对于受到地震波及和有一定影响的地区,短期内重新启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注意哪些问题?王凯军:对于受到地震灾害波及和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重新启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注意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问题。

近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灾害,导致区域电网大面积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工业污水处理设施不同程度停止运行。

这些地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恢复供电,一旦停运的污染防治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恢复运行,要随时关注存在的环境隐患。

密切关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采取措施,达标排放。

而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密切关注菌种的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