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礼仪与教化
《礼仪与教化》(第1课时)word版
2.2《礼仪与教化》(第1课时)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等。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等。
※重点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学手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5分钟]同学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原始社会的美术了,相信大家对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原始社会时社会体系还不完善,过着部落与部落的群居生活,到了文明时代就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和成熟的文字,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出现了严格的分化于差别,社会的等级分化就像埃及金字塔的结构一样[导入板书,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分成三个部分,一格写着统治者,一格写着贵族,一格写着平民。
三角形外部打一竖着的箭头,写着对立],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在塔尖的位置,他具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所说的皇帝),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于是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2.文明社会出现对美术作品的影响:[5分钟]提出思考: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变成怎样呢?(*开始引导:就好像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那么抽烟、打架随处可见,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准时进教室……是不是乱成了一锅粥了?一个小小的学校没有秩序都会变成这样,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呢,没有秩序是肯定不行的。
)提问:要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教师总结补充:刚刚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都不错,那统治者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的统治者很聪明,他们首先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这些也必然反映到美术创作之中来。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1)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礼仪与教化的概念,认识到礼仪与教化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礼仪与教化的概念介绍。
2. 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3.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
4.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5. 自制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介绍概念和基本规范。
2. 实践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 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小游戏导入:给学生解释礼仪与教化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礼仪规范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如问候礼仪、用餐礼仪、礼貌用语等,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根据社交礼仪规范进行表演。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讨论和总结:学生们讨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道理和经验。
5.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如拜年、传统婚礼等,让学生了解到礼仪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一些传统礼仪的教化作用。
6. 讨论和展示: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一些道德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8.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9. 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礼仪与教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美术鉴赏之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高中美术鉴赏之第二单元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编者:孙国栋审核:葛济刚李海棠2012-11 学习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古代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中外不同的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以及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美术现象及美术特征。
学习活动:
活动一:阅读教材18-22页,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活动二:阅读教材23-25页,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三:知识整理
1、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早期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
具“狞厉之美”。
2、青铜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权利的象征,用威严、恐怖形象起震慑
作用;用于统治阶层及贵的生活或祭祀;族铸造方法:范模法和失蜡铸造法
3、金文: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名“钟鼎文”或“大篆”。
4、秦汉雕塑:秦代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重写实;汉代陵墓雕塑(霍
去病墓石雕)重写意,作品采用“循石造型”法表现。
5、“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
写。
(选自南朝齐人谢赫《画品》)
6、本课重要作品:《后母戊方鼎》《大盂鼎》《莲鹤方壶》
《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立马》
《长信宫灯》《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礼仪与教化
作品欣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顾恺之。孝子棺线刻(南北朝)
《女史箴图》从绘画题材上来看,顾恺之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为宣扬封建道德规范而创造的。《女史箴图》就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此画采用魏晋时期流行的长卷式构图,现存画面分为九段,主要内容是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事例教导宫廷妇女如何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做人,并阐述一些道德哲理内容。
2.古埃及美术的造型和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课堂处理)
一、新课导入:
提问:原始社会的美术有哪些特点?
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有什么区别?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美术会发生怎样变化?
二、新课教学:
(一)青铜器时代(商,周,春秋)
随着冶金工艺的出现发展,青铜器进入人们社会,由于青铜器的限制,多是为贵族权力所运用,“鼎”应运而生。
联系18,,19页段落,讨论“鼎”的作用?
1.炊煮器——礼器2实用器物——祭祀用品
合作探究:
联系18页思考与练习,19页活动建议一。讨论下面问题
青铜器
艺术性
生活性
纹样变化:
形状变化:
编钟
结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用于统治者奴役平民,贵族和平民分化,以及祭祀,礼器的作用
(二)雕塑(秦汉时期)
欣赏秦代的秦陵兵马俑以及汉代的《立马》完成表格
(四)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古埃及
欣赏《汉莫拉比法典》
这是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的《汉穆拉比法典石碑》。汉穆拉比是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他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并且把它镌刻在黑色玄武岩石碑上。这块石碑的上半部分是浮雕,下半部分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法典内容。浮雕刻画了太阳神兼司法之神沙玛什向汉穆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太阳神身材高大,正襟危坐,正在向汉穆拉比授予权杖;汉穆拉比站在太阳神面前,正恭敬地准备接过权杖。
《礼仪与教化》教案
问:在阶级社会初期,什么美术种类最为出名?
青铜器的图片欣赏
教师总结:青铜器在阶级社会初期,它具有怎样的功能
问:青铜器由实用的生活用品变成了什么?
由此可见,阶级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学生集体回答:
青铜器
学生看图了解其功能
学生回答:
礼器 成了地位的象征
统治阶级
具体欣赏
出示《司母方鼎》作品介绍
出示《大孟鼎》,让学生分析其造型及纹饰有何不同。从而给人怎样的感觉?
老师总结,并出示对比表格
学生讨论
分组到讲台上填写答案
深入分析
两者分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哪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练习
老师讲评
做活动建议(一)
补充鉴赏
《莲鹤方壶》
《长信宫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复习旧课
问:奴隶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统会的美术又是怎样的呢?它又是为谁服务呢?
新授
出示《秦兵俑》
老师总结概括其艺术特点
出示《霍去病墓前雕塑》并作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兵马俑
学生比较两艺术群体有何不一样的艺术特点
完成下表,分组完成
深入分析
教师讲评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得结论:
汉的美术作品的才华功能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强化皇权地位向宣扬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转变
汉宣扬的是哪种思想?
汉代具有代表物的作品种类有哪些?
《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引学生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礼仪与教化》(第1课时)
2.2《礼仪与教化》(第1课时)教学案例※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等。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等。
※重点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学手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5分钟]同学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原始社会的美术了,相信大家对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原始社会时社会体系还不完善,过着部落与部落的群居生活,到了文明时代就出现了统一的国家和成熟的文字,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出现了严格的分化于差别,社会的等级分化就像埃及金字塔的结构一样[导入板书,金字塔式的三角形分成三个部分,一格写着统治者,一格写着贵族,一格写着平民。
三角形外部打一竖着的箭头,写着对立],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在塔尖的位置,他具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所说的皇帝),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于是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2.文明社会出现对美术作品的影响:[5分钟]提出思考: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变成怎样呢?(*开始引导:就好像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那么抽烟、打架随处可见,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准时进教室……是不是乱成了一锅粥了?一个小小的学校没有秩序都会变成这样,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呢,没有秩序是肯定不行的。
)提问:要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教师总结补充:刚刚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都不错,那统治者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的统治者很聪明,他们首先在思想上控制了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这些也必然反映到美术创作之中来。
教案第3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首页
授课班级
16级学生
授课时间
10.9-10.15
章节
名称
礼仪与教化
教学
目的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
和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
绘画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为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几个过程。
布置
作业
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内容、时间、方法)
教学过程概要
教学内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时代或地区典型的美术品形式特征所体现的观念如何为统治者服务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1、区分社会等级。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
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美术教案导言: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修养和社交技巧。
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礼仪与教化融入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教授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实践技巧,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例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学生应该保持安静、尊重和理解,并学会适当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2.传递艺术家的精神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创造的产物,还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并学会从中汲取启发。
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言行举止中学习礼仪。
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教化。
3.创造和分享美的体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绘画和雕塑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学会尊重他人的创作。
同时,学生应该学会分享自己的美的体验,以及适当地接受他人的赞美和批评。
4.礼仪与艺术展览艺术展览是学生展示作品和接触不同类型艺术的机会。
在组织艺术展览时,我们应该注重礼仪教育。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恰当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尊重其他人的作品。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适应不同的展览环境和规矩,以展现出艺术家的风采。
结语:将礼仪与教化融入美术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交技巧。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传递艺术家的精神、创造和分享美的体验,以及注重礼仪与艺术展览,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简介《礼仪与教化》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教材,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程,湘美版作为全国知名的美术教材之一,以其内容深入浅出、系统详尽、配图精美等优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本文主要介绍《礼仪与教化》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教学目标本学案结合小学美术实际情况,以“赏析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与文化”为主题,通过阅读、讲解、课堂讨论、美术欣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世界中,更好地发觉和领会生活中的智慧。
学生能够: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3.掌握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描绘方法,提高描绘能力;4.学会运用线条、形状等简单元素描绘礼仪场景;5.体验共同劳动的快乐,提高优秀品德。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汉字中的礼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独特的韵味。
本堂课中我们将学习汉字中与“礼”有关的部首和字体,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礼貌的表达方式和优秀品德的内涵。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礼仪文化通过引入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例如小学生走进了一个典雅的餐厅,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礼仪文化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并与其职业、社会角色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和欣赏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礼仪的各种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第三部分礼仪文化的绘画表现本课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图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礼仪文化,如过年、过节、婚礼和葬礼等,通过简单的绘画,让学生学会构建礼仪场景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中线条、形状和点的基本元素,并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元素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互动法和创新教学法。
如下所示:讲授法讲授法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和礼仪文化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社会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制定了一定的秩序。
2、培养学生的名族荣誉感,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比如古人的传统美德,忠、勇、孝等。
2学情分析
我所讲解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2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
2、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礼仪与教化
课程导入:PPT展示动态图片。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仪。
礼仪与教化教案
美术鉴赏第2单元第2课《礼仪与教化》——青铜时代(第1课时)教课目标经过对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赏识,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相貌,丰富有关知识,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而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领悟我国青铜艺术的整体审美特色,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有关教课挂图和幻灯片。
2.学具:教材及笔录本。
教课过程组织教课、定学生纪律一、导入观看课件小电影,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第-1-页共4页三、新授(一)中国青铜艺术概说中国青铜器艺术始于夏,盛于商,终于秦,汉代仍有余绪,时间长达千年。
商朝后期至周朝,堪称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期间。
青铜器的品种犹如上重要特色:青铜礼器的品种大为增添。
酒器居多。
青铜器型制更丰富,且多变化。
纹饰丰富众多。
1.纹饰形象主要以动物和神怪为素材的兽面纹,通称为饕餮纹。
2.变中商的单叠花纹为三叠花纹,更显繁富华美之貌。
3.平面纹样与主体雕塑相联合。
4.出现了镂空与镶嵌。
总之,鼎盛期青铜器纹饰在几何构图上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齐整、对称、多样一致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得十分熟练,整体风格第-2-页共4页是镂金错彩、繁富华美。
商朝后期青铜器已出现铭文。
(二)教材图例剖析1.四羊尊·商整个器物的造型构造谨慎,注意了不一样角度的赏析成效。
2.司母戊鼎·商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礼器。
3.虎食人卣·商4.大禾人面方鼎·商5.莲鹤方壶·春秋6.宴乐水陆攻战铜纹壶·战国战国期间青铜器,。
7.错金博山铜炉·西周8.利簋·西周9.毛公鼎·西周10.四鹿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11.嵌红铜打猎纹豆·战国四、考与议论时剖析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价值第-3-页共4页美术鉴赏第2单元第2课五、讲堂总结第-4-页共4页。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明确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作用2. 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3. 社交场合的礼仪要点4. 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培养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要性。
-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例子展示礼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为什么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 分别讲解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重点强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合作共赢的原则。
3.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家庭聚会、学校活动等,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展示良好的礼仪。
-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当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角色扮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特定的社交场合,要求他们设计并表演出示范性的礼仪行为。
-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改进意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强调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2. 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讲义或PPT3. 社交场合的案例材料4. 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评估方式:1.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礼仪行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质量。
3. 学生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礼仪培训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加深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社交活动,让学生实践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仪与教化 (第1课时 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课礼仪与教化【基本信息】课题:礼仪与教化教学模块: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3个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在奴隶社会时期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在商、周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用风格分析的方法研究美术作品,并对风格进行概括。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不同时期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了解“礼仪与教化”主题下,中外美术作品的主要形式及其代表作品,能够对这类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一阶段美术发展历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青铜器型、纹饰等进行较为准确的图像识读,并掌握图像识读的角度和方法。
如何让学生根据掌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所展现的“时代风格”进行概括,并能够对教材没事涉及的图片进行时代风格的图像识读。
【教具与学具】教具:高清多媒体设备,教材配图。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学图像展示:“后母戊鼎”问题驱动:商代统治者为何要用这么多青铜材料和这么多人力铸造如此大的后母戊鼎学生讨论,代表汇报。
教师: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制作后母戊鼎,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因为鼎被称为“国之重器”。
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结构上有何区别。
文明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规范社会秩序需要一些什么手段。
在规范社会秩序上,美术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时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思考回答:社会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产生了阶级对立,有了最高的统治者,统治者为了社会的安定,必须制订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美术是发扬统治者思想的手段,所以阶级社会初期的美术体现了礼仪与教化的功能。
文化理解:青铜礼器与王权统治的关系(商——以强势蛮力制人,周——以礼仪说教育人)互动新授一、图像识读——后母戊方鼎艺术分析1、有什么体量:高米,宽米,重千克,天下第一重器。
高中美术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一美术教案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作为单元课,由三课时构成主要是要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1)认知目标:通过作品欣赏认识礼仪与教化所包含的范围和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礼仪与教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理性评价作品和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礼仪与教化及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1)在时间上了解从商朝到魏晋时期美术作品。
(2)在空间上了解横跨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印第安的美术作品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商朝到魏晋时期的美术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难点:学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的局限性对主题的理解难以深入,探究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4.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教具与学具教具:教材、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礼仪与教化
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课题:《礼仪与教化》课型: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优秀美术作品。
2、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二)、传授新知:导入:从“礼”和“教化”说起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那么,“礼仪”这种制度和仪式是什么开始产生的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的时候,礼仪规范也同时开始确立起来了。
1、开门见山点明教学主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2、秦朝的统治者把艺术作为宣扬功业、显示王权的手段(直接为统治者服务)1)、学习秦朝最有名的美术作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播放视频:(秦朝统一六国)教师提问:秦朝用什么统一六国?学生回答:武力。
教师提问:崇尚武力的秦始皇在死后需要什么来保护他的陵墓,彰显他的皇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秦始皇陵的修建和殉葬引出陶俑。
播放视频:(兵马俑的发现和面貌)教师提问:兵马俑的整体布局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军阵排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教师提问:为何如此布局?秦军的军阵、服装、武器有何特点?播放视频:(秦军的军阵、服饰及兵器)对照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解兵马俑的服饰特点教师提问:他们手上拿的是啥兵器?根据上述所讲,请判别他们各自的身份。
播放视频:(兵马俑的制作和艺术特点)2)、小结:兵马俑的艺术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得出答案:a、大规模群雕,排列整齐,显示权力b、手法写实、逼真、形象生动c、守卫陵墓,为统治者(秦始皇)服务3、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的统治者视艺术为表彰功臣和标榜忠、勇、孝、节、义等封建伦理的有效方式1)、学习西汉石雕《马踏匈奴》播放视频:(霍去病和匈奴交战)教师同步讲解抗击匈奴的背景资料对照图片,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西汉石雕《马踏匈奴》引导学生观察:马(代表霍去病,甚至是汉朝)的雄浑、胜利者的姿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云六中实习教案高一美术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单元课,由三课时构成
主要是要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1)认知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认识礼仪与教化所包含的范围和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对礼仪与教化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理性评价作品和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礼仪与教化及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1)在时间上了解从商朝到魏晋时期美术作品。
(2)在空间上了解横跨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印第安的美术作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朝到魏晋时期的美术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难点:学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的局限性对主题的理解难以深入,探究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3.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4.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教具与学具
教具:教材、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6.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采用承上启下的导入方法
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孔子说:教化人民,要靠礼乐。
2009年10月1日,上午的阅兵,庄严威武,令人敬畏,是为礼。
晚上的联欢,盛大辉煌,令人振奋,是为乐。
采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谜底是人,简单解释)
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
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斯芬克司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
埃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兽曾盘踞在道路上,向过路的行人问一个谜语。
谜语的内容为:是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而晚上三条腿走路?谜语的答案是"人"。
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
传说这个迷题,后来被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答对,斯芬克司因而自杀。
斯芬克司之谜在更深层次的表现为“恐惧和诱惑”,
即“现实生活”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讨论总结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讨论原因。
头部侧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侧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个图形里。
引出课题——礼仪与教化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3. 教化的作用
礼仪具有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
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继给新一代,世代相继、世代相传。
在社会进步中,礼仪
的教化作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a(3)秦汉风格的对比
这点将作为本课的重点,使用比较鉴赏采用表格的形式对“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雕塑的作品形式、造型手法、审美效果以及功能和意义进行研究,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的作用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尽可能多的写出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形成表格正文,把这个填表活动呈现在黑板上,根据教学经验及对教学机制的理解,为拉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避免老师先入为主,先让学生通过个人、同桌、或4人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使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填表,使高中的静态课活跃起来
(4)思考与交流
可以结合我们本土例子,长沙马王堆帛画来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分析、并尝试、探究汉代人的宇宙观念,这是从美术文化角度进一步联系湖湘文化进行分析,是对新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从电影神话到秦始皇兵马俑,从马王堆帛画到汉代观念,充分体现了由远及近的教学策略
(5)作品比较
让学生从本课中自主选出两幅不同时代、同样具有礼仪教化功能的作品比较它们的内容、表现形式、服务的异同,这是对秦汉对比的深入,也是按照鉴赏的规范程序逐步深入,更好按照感受、分析、解
释、评价4个环节的推进,达到有效学习
(6)小结
以中国联系古印度、古埃及、印第安的美术现象提问为第三课埋下伏笔
教案资料:先秦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
利己的人性假设不仅是西方诸多思想理论之源,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主张之一。
利己是“礼”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动因。
先秦儒家关于“礼”的理论与诉求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对礼文化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的解读有利于对我国教育传统价值的再认识。
关键词:利己;礼;教化功能
利己是西方社会最有解释力的人性假设之一,甚至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意识形态。
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边沁的功利主义、费尔巴哈的合理利己主义、皮尔士的实用主义还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等等学说都是建立在利己的人性假设基础上。
如何看待人性,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命题。
作为影响了中国人思想、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其关于人性观的争论也是围绕着“利己”这个人性假设展开的,同时又意识到了利己的局限性和利他的必要性,先秦儒家(1)通过建立“克己辞让”、“养己敬人”的“礼”来实现人性中利己和利他的和谐共存。
关于“礼”的理论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指导
思想,又是我国古代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对“礼”的解读,无疑是对人性和我国教育功能关系解读的适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