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固体燃烧与爆炸 PPT课件
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
3.1 液体的燃烧
• 在闪点温度下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连续燃烧,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 的可燃液体蒸发较慢,蒸气量较少,闪燃后即将蒸气烧尽。
• 闪点对可燃液体的防火工作意义很大,根据物质闪点可以区别各种可 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例如煤油的闪点是40℃,它在室温(一般为15℃ 左右)情况下与明火接近是不能立即发火的,因为这个温度比闪点低,蒸 发出来的油蒸气很少,不能闪燃,更不能燃烧。只有把煤油加热到40℃ 时才能闪燃,继续加热到燃点温度时,才会燃烧。这就是说,低于闪点温 度时,在液面上不会形成油蒸气与空气的可燃混合气,遇到火种的瞬间 作用也不会燃烧,只有在闪点温度以上才有着火的危险。
•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图3-2)两种。 • 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直链反应的基本特点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每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与作用分子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活性粒子 ,自由基(或原子)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自由基不消失;自由基(或原子) 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蒸发:形成可燃蒸气而燃烧,例如酒精喷灯把酒精预热蒸发后再进行燃 烧。
• 热分解:有些复杂化合物经过热分解的中间过程后,再同氧气化合燃烧, 如蜡烛的石蜡大分子,在火焰温度烘烤下发生分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 较小的可燃气后与氧化合。
• 1.活化能理论 • 物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相互碰撞。在标准状态下,单
• 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已被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化 学灭火剂,如1211灭火剂(CF2ClBr)、1202灭火剂(CF2Br2)等,其灭火 原理就是利用了有些燃烧反应为连锁反应的理论。当1211或1202等 与火焰接触时,受热分解产生溴离子,由于溴离子能够与燃烧反应产生 的氢自由基相结合,使氢自由基与氧的连锁反应中断,从而使燃烧反应 停止,火焰熄灭,最后达到灭火的目的。
燃烧与爆炸学
1、可燃固体阴燃转变为明火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利于阴燃的上述因素也都有利于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如外加空气流有利于这种转变;向上传播的阴燃比向下传播的阴燃更容易向有焰燃烧转变;棉花等松软、细微的阴燃很容易转变为有焰燃烧等。
从总体上讲,当炭化区的温度增加时,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区温度上升,热解速率加快,挥发分增多,这时热解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加大。
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也可自燃着火。
这就完成了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由于这一转变过程是个非稳态过程,要准确确定转变温度是很难的。
概括地讲,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
在材料堆垛内部,由于缺氧,只能发生阴燃。
但只要阴燃不中断传播,它终将发展到堆垛外部,由于不再缺氧,就很可能转变为有焰燃烧。
(2)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阴燃着的固体材料受到外界热量的作用时,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热解区内挥发分的释放速率加快。
当这一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阴燃就会发展为有焰燃烧。
这种转变也能在材料堆垛内部发生。
(3)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甚至轰燃)。
在密闭空间内,因供氧不足,其中的固体材料发生着阴燃,生成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充满整个空间,这时,如果突然打开空间的某些部位,因新鲜空气进入,在空间内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生有焰燃烧,也有可能导致轰燃。
这种阴燃向轰燃的突发性转变是非常危险的。
2、简述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与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在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等。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 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 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 积百分比(V%)表示。对可燃粉尘,我们通常用单位体积内可燃 粉尘的质量g/cm3来表示其爆炸上、下限值。
实际燃烧温度不是固定的值,它受可燃物浓度和一系列 外界因素的影响。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特性(3)
燃烧速度: 1 气体燃烧速度:火焰在可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称燃烧速度。 气体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的组成和结构 • 可燃气体含量 • 初温 • 燃烧形式 • 管道 • 压力和流动状态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的条件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 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 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 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燃烧的条件:
燃烧三要素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常见的火源种类
在生产中,常见的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有以下8种: (1) 明火 (2) 高热物及高温表面 (3) 电火花 (4) 静电、雷电 (5) 摩擦与撞击 (6) 易燃物自行发热 (7) 绝热压缩 (8) 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
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 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 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 点(或引燃温度)。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
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2)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
《燃烧与爆炸》课件
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1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爆炸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 爆炸的危害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冲击波、喷射物和火灾等危害。
3 防范措施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存放、正确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烟燃烧
烟燃烧是指可燃物在 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燃 烧,产生大量烟雾。
爆炸
爆炸是指可燃物与氧 气迅速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 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 剧烈的声光效应。
2 理性质爆炸
理性质爆炸是指物质的体 积迅速扩大,没有产生明 亮火焰。
3 化学性质爆炸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木材、 燃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
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 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引燃源
引燃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并 点燃。
燃烧的类型
明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 表面燃烧产生明亮的 火焰。
雾燃烧
雾燃烧是指可燃液体 或固体在空气中形成 细小液滴或悬浮颗粒 后燃烧。
结语
1 总结
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很重要。
2 展望燃烧与爆炸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烧和爆炸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
燃烧和发电
燃烧可用于发电,如燃煤、燃 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和冶金
燃烧在冶金过程中用于矿石熔 炼和金属提取。
爆炸和科学研究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燃烧、火灾、爆炸理论
火灾的级别 • 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 灾四个等级。 • 特别重大火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 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 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 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S C2H6O CH4 (C6H10O5)n
氧化剂 • 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 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 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 的氧化剂。
O2
CL2
KMnO4
NaClO
氯的氧化性 • 有效氯就是指含氯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氧化 态氯。化合价为0、+1、+3、+4、+5、+7 的氧化态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能释放 其氧化性而被还原成化合价为-1的还原态氯 【自然稳定态】,这一反应过程正好可被 人类所利用,比如用于漂白、消毒等,所 以这些氧化态氯就是能够发挥效用的氯, 顾名思义,称其为有效氯。 • 有效氯含量的实质就是指,单位质量的含 氯化合物中所含氧化态氯的氧化能力相当 于多少纯净氯的氧化能力
预防火灾的主要措施 • 从破坏燃烧条件入手: 1、控制可燃物:设备密闭、作业场所通风、杜绝跑 冒滴漏、泄漏可燃物及时清理、工作现场粉尘及时 清理、可燃气体检测。 2、控制氧化剂:制氮机、CO2日常保护、次氯酸钠的 合理添加 3、控制引火源:设备防雷防静电跨接、人员着装、 转动设备的检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工 具、作业 4、控制链式反应:阻火器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气的火焰传播速度, m/s(管径25.4mm)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气 传播速度 中的含量/%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 传播速度 气中的含量/%
氢 一氧化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4.83 1.25 0.67 0.85 0.82
38.5 45 9.8 6.5 4.6
乙炔和氯气的反应:C2H2+Cl2 还原剂
2HCl+2C
2)自燃点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阅读教材26页
影响自燃点的因素 :压力、浓度、催化剂、化学结构等
反应当量浓度时,自燃点最低;
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容器的影响:形状、大小、材质等; 添加剂的影响:活性催化剂使自燃点降低,钝化催化剂使
自燃点升高; 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分散度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氧气(或其他 助燃气体)的浓度。
加热
加热
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 哪个闪点更低一些? 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闪点的测定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点火源的大小及与液面的距离 加热速率 适用的均匀程度 试样的纯度 测试容器 大气压力
阅读教材 23页内容
闪点的意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闪点是物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也是 其挥发性指标。 闪点越低,越容易挥发,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安全性差。
几种油品的闪点和自燃点
几种物质的闪点:乙醚-45℃,苯-11℃,丙酮-10℃,乙醇12℃,醋酸38 ℃
在缺少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燃点来表征物质的火险。
3、自燃和自燃点——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自燃
可燃物质在在助燃气体中,在外界无明火直接作用的条件 下,由于受热或自行发热,引燃并持续燃烧的现象。
燃烧与爆炸学第一章燃烧与爆炸的化学基础
1.2.4 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1.2
特别指出☞
燃
由于燃烧反应不严格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
烧 反 应
尼乌斯定律,
K0s (Kos
)
和
Es都不再具有直接的物
理意义,只是由试验得出的表观数据。
速
上述燃烧反应速度方程式是根据气态物质推到
度 理
出来的近似公式,不能用于液态和固态可燃物
论
的燃烧反应速度。
及
• 氮的氧化物
其
计 算
缺氧、窒息作用
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
1.4.2 完全燃烧时的产物量计算
1.4
烟气量
燃 烧
VP VCO2 VSO2 VN2 VO2 VH2O
产 物
当α=1时,即理论烟气量
及 其
V V V V V 0,p
0,CO2
0,SO2
0,H 2O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燃
烧 与 爆 炸 的
高压
压力突变
物
•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 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
理 爆
突变
炸
• 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
本
压气体
质
• 由于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
和
高压气体或蒸汽的急剧膨 胀
条
件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燃
烧 与 爆 炸
化学反应
放热性
活化能为Es;反应温度为Ts。
速度方程为:
Vs=K
0
s
C
x F
C
y ox
exp(-
Es RTs
)
化工安全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
火源
(1)明火 在易燃液体装置附近,严禁明火。 为了防火安全,常常用隔墙的方法实现充分隔 离。隔墙一般推荐使用耐火建筑,即礴石或混凝土的 隔墙。 易燃液体在应用时需要采取限制措施。在加工 区,即使运输或贮存少量易燃液体,也要用安全罐盛 装。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罐 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因而必须用拦液 堤容纳溢流的燃烧液体,否则火焰会大面积扩散,造 成人员或财产的更大损失。
固体燃烧有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简单物质,受 热时首先熔化,而后蒸发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 程;对于复合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成其组成部分, 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而后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蒸气 着火燃烧。 可见,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 着火、燃烧等阶段。
达到T自,可燃物质开始氧 初始阶段,加热的大 如继续加热,温度上升 T 氧′是开始出现火焰的 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 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 部分热量用于可燃物质 很快,达到T自,即使停止 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 T自到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 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 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 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 点。 为燃烧诱导期,在安全上 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 升比较缓慢。 达到T自′就着火燃烧。 有一定实际意义。 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 停止加热,不会引起燃烧。
第四节 爆炸及其特性
一、爆炸概述
爆炸是指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状态,并在 瞬间以对外作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
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
物质爆炸时,大量能量极短的时间在有限体积内突然 释放并聚积,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
l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 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
第三章 可燃液体和固体的燃烧与爆炸
d m
0.0 0H 1c
dt CpTbT0H
dm/dt——单位表面积燃烧速度,kg/m2·s; Hc——液体燃烧热,J/kg; Cp——液体的定压比热,J/kg·K; Tb——液体的沸点,K; T0——环境温度,K; H——液体的气化热,J/kg。
▪ 当液体的沸点低于环境温度时,如加压液化气 或冷冻液化气,其单位面积的燃烧速度dm/dt 为:
▪ 易燃和可燃液体的比重越小,其蒸发速度越快,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但比重越小, 自燃点却越高,例如各种油类比重,汽油<煤油 <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其闪点依次升 高,而自燃点依次降低。
▪ 大部分易燃和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苯、醚、 酯等是高电阻率的电介质,所以都有摩擦产生静 电放电发生火灾的危险。醇类、醛类和羧酸不是 电介质,电阻率低,其静电火花危险性很小。
2、喷吹和冲击破碎:
▪ 由喷管喷出的液滴与氧化合,这时由于液块分散, 表面积加大,燃速也较快。在燃烧过程中,热膨胀 波还会把液滴进一步冲碎而加快燃烧。——若液滴 中含有水份,这水份被火焰激烈加温而发生爆炸性 蒸发,将液滴炸碎,从而使液滴分子与氧气接触更 充分,燃烧就变得更完全,能大大提高燃烧效率
▪ 所以燃油掺水能够省油。
▪ 对于具有较高闪点的物质选用开口闪点试验较为准 确。
▪ 此外,对于碳氢化合物的闪点可用下述经验 公式进行推测: ▪ tfb
▪ 式中 tf——化合物的闪点(℃); tb——该化合物的沸点(℃)。
▪ 各种液体的闪点可查有关手册。有些固体,如樟脑 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 闪点。
▪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明火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燃 烧
▪ 自燃温度或自燃点:发生自燃时的温度。 ▪ 除已隔绝空气可靠密封者外,可燃物质的贮存温度
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第6章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评价固体可燃物危险性的参数
燃点、熔点、闪点: 热分解温度:固体受热发生分解的初始温度 自燃点:加热到一定程度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所包含的表面积
氧指数:在规定的条件下,维持物质燃烧的氧氮混 合气中的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可以据氧指数 划分材料燃烧性能
如果物体一面受辐射热,另一面不绝热,则
Qr ti ln 2h Qr 2h Ti T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固体火焰传播理论
火势发展快慢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和可燃物面积
燃烧起始表面:固体火焰传播时正在燃烧的表面和 未燃物质之间的界面,穿过这个界面的传热速率决 定了火焰传播或火灾蔓延的速度 火焰传播基本方程:
第五节 炸药爆炸
• 炸药的起爆
起爆能:使炸药活化发生爆炸反应所需的外部能量 起爆:引起炸药爆炸的过程 起爆能包括:
• 热能:火焰、火星和电热,工业雷管的起爆 • 机械能:撞击、摩擦、针刺,武器弹药的激发 • 爆炸冲能:起爆药产生的爆轰波及产物流动能,猛炸药
起爆机理:
• 热量起爆机理 • 机械能起爆机理:热点学说 • 爆炸冲能起爆机理:
• 粉尘爆炸的条件
粉尘要有爆炸性;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有一定浓度; 一定的氧气含量; 足够的点火能量。
第六节 粉尘爆炸
• 粉尘爆炸机理
气相着火机理(均相着火机理)
表面非均相着火机理
第六节 粉尘爆炸
• 粉尘爆炸特点
反应感应期长、反应速度小; 释放能量大,破坏性强; 易于发生二次或多次爆炸; 反应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两类。
【安全课件】第6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
(4)氢氧化铝的存在可能有转移效应
问题二:磷系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分解释放磷酸 聚合生成聚磷酸
脱水炭化
水蒸气
焦碳
吸热作用 稀释作用 覆盖效应 隔热作用
问题三:卤系阻燃剂的阻燃原理 1.受热分解出卤化氢,捕捉火焰中的自由基,使连锁反应中断 2.比重较大的卤化氢覆盖在材料表面阻碍空气的扩散
含氟
不燃,但强热时释放腐蚀性毒气HF
酚醛树脂
无填料难燃自熄,有填料缓燃缓熄。 火焰黄色,冒黑烟,放出有毒的酚蒸气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
思考:
1. 煤和木材的燃烧都属于热分解式燃烧, 二者有何异同?
2. 锅炉用煤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湿度? 3. 含水量大小对木材和煤的燃烧性能有 无影响?如何影响?
(一)木材的燃烧 1.木材组成:
3.最小引燃能
五、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6)
1. 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 2. 2. 粉尘的粒度和浓度 3. 3. 可燃气体和惰性成分的含量 4. 4. 粉尘所处的爆炸环境 5. 5. 火源强度和点火方式 6. 6. 容器的影响
五、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6)
1. 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
a:挥发份含量越高,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越( ) b:燃烧热越高,越( )爆炸 c:氧化反应速度越快,爆炸越( )发生 d:容易带电的粉尘,越( )发生爆炸
3.香烟的燃烧过程与木材有何区别? 4.我们常说的“死灰复燃”是如何发生的?有何
危害?如何避免? 5.阻燃材料为什么能阻燃?如何正确理解阻燃材
料的阻燃性能?
第六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
思考:
1.香烟的燃烧过程与木材有何区别?
2.我们常说的“死灰复燃”是如何发生 的? 有何危害?如何避免?
化学实验室安全(7-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 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 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 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第十五页,共39页。
爆炸
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 设备损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 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 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 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页,共39页。
物质的燃烧:
燃烧的定义: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 燃烧。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见最普遍的燃烧现 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每一个条 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采取低姿势或匍匐前进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可就地打滚或用衣物压灭 身上着火 不要奔跑
用浸湿的被褥衣物堵住门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在阳台上呼救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
第三十九页,共39页。
自燃
可燃物质不 需要接触火 源,便能自 行着火的现 象称为自燃
第五页,共39页。
物质的爆炸:
爆炸的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 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由于压力急剧上升而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作用, 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声和冲击波。
爆炸的分类: 常见的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如下所示。
第十七页,共39页。
造成火灾 :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 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 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 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固体燃烧概述
( h)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
(二)煤的燃烧
1、煤的热解过程(加热温度设为t) t<105℃:析出吸留气体和水分;
t=200-300℃:软化成塑,析出CO、CO2;
t=300-550℃:析焦油、[CH]、CO、CO2 ;
t=500-750℃:半焦分解,析出含H较多气体;
t=760-1000℃:半焦成焦炭,析出少量 以氢 为主的气体。
5、木垛的燃烧
(2)燃烧时间 成卷、成捆或成垛的木材、纸张等在火灾条件下 ,燃烧的时间可按下面经验公式估算:
H w W t Kl (h)
式中,Δ Hw为可燃物的燃烧热,kJ/kg;W为单位面 积上可燃物的重量,kg/m2;Kl为常数,木材类可燃 物的K l值取 837200kJ/(m2· h);β 为取决于 W的 系数。
0.5
AV b AS
1.1
式中,b和N分别为木垛中单个木材的粗细度和木垛的 层数;Av和As分别为木垛竖直通风井的外露面积和所有 木材的外表面积。
③ 常用 R·b1.6来标定木垛的燃烧速度(R是 质量百分损失速率)。 R· b1.6对 φ 的曲线可 用图表示。从该图中看出:
φ < 0.08时,木垛的燃烧速度与φ 成线性关系; φ = 0. 1~ 0.4时,木垛的燃烧速度与φ 几乎无关; φ > 0.4时,木垛不能维持燃烧。
难燃,火焰呈黄色,无溶滴,有炭瘤释放Cl2 HCl HF COCl 无填料难燃自熄,有填料缓燃缓熄。 火焰黄色,冒黑烟,放出有毒的酚蒸气
(四) 影响因素 1、热源温度; 2、物质的理化特性; 热容、导热系数、热稳定性等 3、环境氧浓度等
这起火灾共烧死323人,直接经济损失210.9万元。因 舞台上方的照明灯燃着幕布蔓延成灾,室内装饰装修 及舞台用品大量采用易燃及高分子材料,发生火灾时 产生大量有毒、可燃气体,使现场人员短时间内便中 毒窒息,丧失逃生能力。该馆在1991年装修时,观众 厅吊顶采用大量五合板,观众座椅包装物为木材、海 绵、麻织物、化纤布。舞台上和各种幕布均为化纤、 塑料及轻金属制品,且都未做任何阻燃处理。后经对 现场遗留残存物进行气相色谱等技术检测,这些物质 在燃烧时可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乙烯等有毒和可燃气体。大量的有毒和可燃 气体不仅会加快燃烧速度,而且可使人在短时间内窒 息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如果另一面不绝热,则
T T0 ti ln h T T0 2Ti 的辐射加热,另一面 当物体一面受到热能量为 Qr
C
绝热时,假设物体的吸收率为α,在时间间隔dt内 ,则能量方程为
dt
Qr h T T0
C
dT
第二节 典型的固体燃烧
• 高聚物燃烧——氧指数的估算
不含卤素的高聚物
OI 17.5 0.4CR
C/O比不小于6的高聚物
1.84M OI O2
第二节 典型的固体燃烧
• 高聚物燃烧——氧指数的估算
含卤素的高聚物
17.5 CP≥1 OI 60 42.5 CP CP < 1 H F CL CP 0.65 1.1 C C C
C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固体火焰传播理论
火势发展快慢取决于:火焰传播速度和可燃物面积 燃烧起始表面:固体火焰传播时正在燃烧的表面和 未燃物质之间的界面,穿过这个界面的传热速率决 定了火焰传播或火灾蔓延的速度 火焰传播基本方程:
vh Q
Q v h
第二节 典型的固体燃烧
• 高聚物燃烧
1 3 1 3
第二节 典型的固体燃烧
• 木材的燃烧
组成:元素(C、H、O),成分(纤维素,水分); 热分解:
• 130℃:水分蒸发,弱分解;150℃:显著分解,水和CO2; 200℃:纤维素开始分解,CO、H2、碳氢化合物;270~ 380℃:剧烈分解;剩余物为碳(30~38%)
燃烧过程: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评价固体可燃物危险性的参数
燃点、熔点、闪点: 热分解温度:固体受热发生分解的初始温度 自燃点:加热到一定程度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所包含的表面积 氧指数:在规定的条件下,维持物质燃烧的氧氮混 合气中的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可以据氧指数 划分材料燃烧性能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固体的引燃条件
火灾中常见的是受热释放可燃气体的固体; 受热时能否被引燃取决于其释放的可燃气能否保持 一定浓度,即
Hc LV Gcr QE Ql S
QE 可计算求得,ΔHc和LV可以查有关文献,对于一 定厚度的无限大固体,有
Ql Ti K
从T0到Ti进行积分得引燃时间ti
Qr ti ln Q h T T h r i 0
C
如果物体一面受辐射热,另一面不绝热,则
Qr ti ln 2h Q 2 h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i 0
塑料、橡胶和纤维 过程:受热软化熔融、热分解、着火燃烧 普遍的燃烧特点
• 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 • 发烟量较大,影响能见度; • 燃烧产物危害性大。
氧指数的估算
第二节 典型的固体燃烧
• 高聚物燃烧
不同高聚物的燃烧特点
• 只含碳、氢:易燃但不猛烈,离开火焰后仍能燃烧,火焰 呈蓝色或黄色,有熔滴,产生CO; • 含氧:易燃且猛烈,火焰呈黄色,变软,无熔滴,产生CO • 含氮:情况复杂。共同特征:熔滴,产生CO、NO、HCN • 含氯:硬的难燃自熄,软的缓燃缓熄,火焰呈黄色,无熔 滴,有炭瘤,产生HCL • 含氟:不燃但加强热时产生HF气体 • 酚醛树脂:无真料的难燃自熄,有木粉填料的缓燃缓熄, 火焰呈黄色,冒黑烟,放出有毒的酚蒸气
氧指数范围 <22 22~27 >27 可燃物燃烧性能 易燃材料 可燃材料 难燃材料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氧指数测定实验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氧指数测定实验
1.将可燃物(试件)放置在规定位置,并夹好。 2.连接氮气瓶和氧气瓶的管线。 3.分别打开氮(氧)气瓶的开关,接着打开相应的 减压阀,将压力调至约0.2Mpa。 4.调整仪器上的氮气和氧气压力,约为0.1Mpa。
第六章 可燃固体燃烧与爆炸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第二节 几类典型固体的燃烧 第三节 固态可燃物的火灾蔓延 第四节 固体可燃物的阴燃
第五节 炸药爆炸
第六节 粉尘爆炸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固体燃烧的形式
蒸发燃烧:熔融蒸发,蒸气与氧发生反应 表面燃烧:在其表面直接与氧作用 分解燃烧:受热分解产生的挥发分与氧作用 熏烟燃烧:阴燃,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低、分 解出的挥发分少或逸散快、含水分较多的情况下, 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现象。 动力燃烧:爆炸式燃烧,粉尘爆炸、炸药爆炸及轰 燃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氧指数测定实验
5.调整氮气和氧气的流量,分别约为8L/min和 2L/min 6.采用专用点火装置对可燃物进行点火。 7.如果可燃物的燃烧时间小于3min,则降低氮气的 流量,增加氧气的流量;反之亦然,直至燃烧时间 约为3min为止。 8.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4
Ts T0
t
Gcr和ψ有如下关系
h 3000 Gcr 1 C H c
则当S<0时,不能被引燃或只发生闪燃,当S>0时 ,能被引燃,S=0为判别条件。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 固体的引燃时间
在火源持续作用下,固体被引燃的时间长短与可燃 物种类、形状、尺寸、火源强度、加热方式等因素 有关; 假定某一薄物体的厚度、密度、热容及其周围环境 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τ、ρ、C及h;物体的燃 点和环境温度分别为Ti和T0。当薄物体两同时受温度 为T∞的热气流加热时,在时间间隔dt内,能量平衡 方程可以写成
2 Ah T T dt A CdT
即
dT dt 2h T T
C
从T0到Ti进行积分,得引燃时间
T T0 ti ln 2h T Ti
C
如果一面受热,另一面绝热,则
T T0 ti ln h T Ti